鸿雁传书文章

请欣赏鸿雁传书文章(精选5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鸿雁传书文章1:鸿雁传书

文/王国栋

小弟:你好!

古人通过鸿雁传书、鱼传尺素来表达一种美好的情感,现代人用短信快捷地问候。但为兄比较传统,一直喜欢写信,用这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传递内心的感受,让弟深切感受到我内心的波澜起伏。

弟可能已经感受到为兄对你的惦念和关心。其实,你比我女儿大几岁,所以我不喜欢你称呼我为“叔”或“王老师”,那样心灵之间有代沟,更喜欢你叫我一声“大哥”,这样亲切自然,我也不显得老气横秋。

其实,早在泾阳龙泉山庄参加陕西省残疾人作家培训班时,我就开始关注小弟。因为你就是一个大男孩,比我的孩子大不了几岁。我从内心萌发出一种疼爱的感觉,我希望多推一段轮椅,多让小弟感受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呼吸大自然清新的空气,来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从龙泉山庄归来后,和小弟交流越深,尤其看了弟的几篇文章,对小弟更是刮目相看。弟是一个脑瘫患者,弟曾从容地告诉我,自己出生时头部受到挤压,造成这种症状。弟平淡地说出,可我的心却像针扎了一样难受!这就是命运!也许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弟多舛的命运,注定了一生要与命运抗争!

弟告诉我,自己仅仅读到了四年级,就因病辍学,慢慢地进行康复锻炼,坚持马拉松式的自学。现在弟已开一实体店,复印打字和搞一些设计,抽空还写出一部长篇小说《守望黎明的太阳鸟》,陕西文学基金会已经确定资助出版。这些令为兄惊讶和感叹!我读过弟的文章,文笔优美且非常流畅。兄相信这部小说一定写得精彩,因为一叶知秋,从一篇小文中就可以洞察一个人写作的功力。我为小弟取得的成绩而欣喜,也发自内心为弟感到骄傲。

在小弟身上洋溢着一种乐观和自信,没有灰色情绪和自卑。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克服很多困难或障碍。在弟开设的淘宝设计店里,竟然有两名身在国外的华人常常寻上门让搞设计。我想说,这与同情心无关,是小弟设计的作品打动了他们,弟以自己的才华征服了顾客。弟每周上两次网络视频课,而且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材生一对一进行帮扶。弟轻描淡写地说出,为兄却内心震撼!能被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材生青睐,且乐于一对一授课,说明弟天资聪颖,悟性高。弟能有这样的朋友是一种幸运!能让这样的高朋指点迷津,是一种福分!当了解了弟的不平凡经历后,兄为弟的好学而鼓掌喝彩!

弟内敛,有才气而不张扬,就如大海,水深静流。“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章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弟禀赋优异,兄点到为止。这段话包含许多人生哲理,希望小弟铭刻在心时时提醒自己,修炼自己的内心。

弟想做一只太阳鸟,而为兄想做一片牧云。太阳鸟和牧云应该是灿烂天空最绚烂的风景。太阳鸟象征一种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牧云象征一种诗意的人生,在文学天空展翅自由飞翔。所以我们兄弟相识是一种缘分,志趣相投,灵魂才更默契。为兄才更乐意和弟分享读书心得,交流写作体会。希望我们兄弟都能静下心来,潜心读书,胸藏锦绣,才能写出让所有人折服的文章。也希望太阳鸟和牧云能比翼齐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真的,盼望有那么一天。

向阳的温度正好,我们栽培崭新的生活。

祝弟:天天都有美丽的心情,书香浸润,青春做伴!

兄:王国栋

鸿雁传书文章2:鸿雁传书的日子

文/晓根

您现在还会期盼邮递员在不经意间的时候送来一封期盼已久的书信吗?不会了。如今,除了一些正式公文可能会采用邮寄方式传递之外,人们大都采用了更为快捷的电子邮件、电话、微信、短信。所以,书信是越来越少见了。

那日,整理箱柜,发现一摞已经发黄的旧信。这些“陈年老账”大多是过去在部队和学校时收到的。奇怪的是,当时觉得平淡无奇的书信,如今细读却像陈年老酒一样醇厚味长。昔日的师长、同学、战友,仿佛依次从字里行间走出,与我握手、拥抱、叙谈。尤其是一位同年入伍又是同班战友给我写的信(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让我看得哽咽不已,泪水涟涟:“老兵走的时候我没有去送你,不是我不懂得感情,而是我无法承受那战友离别时的痛苦。想到在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屋里睡觉、一起学习、训练、工作的战友就要离开,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泪水不由得就流了下来。因为大家都去送你们了,宿舍里没有一个人,我放开嗓子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希望我们不要断了联系,等我回到地方以后会去看你……”没想到一封珍藏于岁月深处故人手书的旧信,让我好一阵惆怅和伤感,如烟往事又呈现在眼前……

想起刚入伍时,面对的是一个陌生而又新奇的环境。那时最思念的是故土和亲朋,最盼望的是亲人的来信。年少气躁的岁月,各方来信的鼓励、关怀、劝慰,给人带来的欢愉是不言而喻的,有时读到一两封大为快意的信,甚至会觉得天更蓝、水更绿。信件频繁的日子,每月都不少于七八封。自然,收信多是因为写信多。好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写信是件极快慰的事情,那种沉醉其间的感觉,至今思之,仍觉回肠荡气,青春气十足。尤其是给恋人的回信,那种对文辞的斟酌、感情的倾注、书写的规范,并不亚于现在写一篇散文所耗费的精力。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原因,我们最终劳燕分飞。我一气之下将她的所有信件付之一炬,以此来祭典我那失败的初恋。现在想来真是太幼稚了,那毕竟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段经历,该保留下来。

离开部队回到家乡,屁股还没坐热,就又踏上了外出求学的漫漫征途。

人在异乡,自然少不了信件。同学战友的调侃、家人的勉励,均在这几页素笺中展现。读着这些来信,往往能读出家乡的泥土气息和悲喜交加的生活,仿佛亲朋好友就在身边与我促膝长谈。然后,铺开信笺,打开秃笔,将情怀寄诸于白纸黑字之间。在我眼里,那一摞发黄的旧信,如同一叠精美的贺年片,传递着爱心,牵系着友谊。

然而,自从有了电话之后,写信,好像已是很久远的事了。尤其是结婚成家,与女同学、女战友通信自然受到约束,往日的朋友也因快捷的通讯手段取代了鸿雁传书。如此这般,便失去了信件所能带来的文辞之美、书法之美以及盼信、阅信、回信过程中的种种感情和心灵跌宕起伏的体验,失去了可品味和追忆的痕迹了。

对于书信趋淡的感伤,已日益随风而去,只是隐有李春波的《一封家书》传入耳中,仍觉亲切。

鸿雁传书文章3:怀念鸿雁传书的日子

文/冯兆龙

每临佳节,都会收到各式各样的问候短信,有转发的,有群发的,但却很少有真情交流的内容。每每看完这些短信,我总有一种索然无味的感觉。此刻,就格外怀念那鸿雁传书的日子。每每捧读远方亲友寄来的信件,幸福与温暖的感觉便充盈身心。亲友的殷切嘱托或勉励,亦成为异乡人生活与工作的精神动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新疆当兵,那时远离故土,训练之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及亲友,心底的思念便如水漫过,情感的释放就是写信、盼回信。那时书信成了我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对人生的思考,对未来的期盼,对爱情的向往都从我的笔尖流出飞向远方,然后,就开始盼望回信。一天天数着日子,各种猜想,有担忧,有期望。终于收到回信了,便急不可待地拆开一口气读完。若等不到来信,失望之情顿然而生,然后又期盼明天能有我的来信。在军营的那段日子里,那一封封书信就像一个个温热的熨斗,熨平的是我精神的褶皱。在这些亲友的来信中,我最看重的是父亲的来信。那时我高考落榜,到军营后情绪非常低落,无心训练。当教师的父亲几乎每个星期都会给我写一封信,开导我,鼓励我,他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一次的失败不是人生的全部,只要进取,人生总有成功的时候。父亲的鼓励让我从高考落榜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我抖擞精神,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火热的军营生活,在新兵连便当上了副班长,四年的军营生活我不但多次受到嘉奖,而且还入了党,发表了几十万字的新闻文学作品。倘若当时没有父母那一封接一封家书的殷切鼓励与安慰,抚平我高考落榜后心底的创伤,激活我飞翔的希望,恐怕至今我尚在自责的痛苦中煎熬。尽管军营生活单调枯燥,但有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同学、朋友的那份慰藉,心中便有了动力和希望。

复员回西安后,木讷内向的我一直难涉爱河,即将而立之年还孑然一身,父母着急,兄妹操心,后来有位大姐给我介绍了一位姑娘,几次接触后我也渐渐地喜欢上这位姑娘。为了取得姑娘的好感,我开始给她写情书,每周一封,虽在同一城市,但这种鸿雁传情的魅力迅速赢得了姑娘的芳心,我们最终喜结良缘,她就是我现在的妻子。书信让我品尝了浪漫的爱情,也让我收获了甜蜜的婚姻。我给妻子写的每一封信她现在都保留在抽屉里,虽然墨迹褪色字迹模糊,但是那一行行稚嫩清纯的文字却见证了我们爱情的岁月。时过境迁,斗转星移,那段时光,那段书信却早已成为我们心底一段甜蜜的回忆。

翻阅这些过去的书信,有问候,有鼓励,有思念,有牵挂,这些由友谊和亲情组成的文字来自四面八方,真诚无私,几十年后再读这些过去的书信,幸福的泪水汩汩而下。这些书信给我过去平淡的日子以诗意,给我浮躁的灵魂以清新。放下这些过去的书信,我便怀念起过去那些给我写信的朋友,有时觉得也应该给他们写封信,谈谈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也问问朋友的人生冷暖,但拿起随时就能联系的手机,每天都能见面的微信,我便没有了写信的欲望。这么多年来,我不在有读信的幸福,也没有写信的快乐了。然而,现代这些通信方式虽然快捷省事,但却少了许多真情实感的交流,一切都陷入平淡与模式化的应酬而已。

此刻,我格外留恋过去的书信,渴望在身染病恙的床榻边,能有一束盛开的鲜花和一张小小的飞鸿;在生日聚会时能见到信使的身影。渴望来信,渴望那种真情的友谊和关爱。那么,现在的我为什么不向远方的亲友送去鸿雁呢?他们也渴望来信,也渴望那种真诚的关爱和友谊。现在,就让我先给远方的亲友写一封信吧,那肯定费不了我多少时间,但却一定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温暖和感动。

信是生活的印记,是我们人生岁月的凭证,在我们生命的年轮里,有了书信就有了回忆,就有了无法抹去的记忆。当我们到了双鬓染霜或风烛之年,收拾一下昨日书笺,那发黄的记忆仍会浮现于眼前,尽管交织着甜美与苦涩,但仍有口嚼橄榄回味无穷的韵味。

鸿雁传书文章4:怀念鸿雁传书的岁月

文/晓旭XJG

我曾有一只纸箱,里面装着的一捆捆旧时的信件。信件来自家人、同学、老师和朋友。每当自己怀揣着心事,无法释怀的时候,我就会拿出这些用不同信封装着的信件一一读来。读罢,真的就有了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细细翻看这些泛黄的旧信件,读着那些似曾相识的文字,以前那些写信的日子以及那些与信有关的故事,又一个一个地出现在我眼前,逐渐清晰,并且鲜活起来……那情那景、那物那人迅速定格,凝成永恒,幻化成美好的一幕幕呈现在我的眼前,激起了我诸多美好的回忆。那是风雨不蚀的记忆,那是刻骨铭心的情怀,既充实着我的人生,又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提起写信,大概应该要从第一次远离家乡去部队当兵那年开始吧,那年我十八岁。在那个时候,和家人、朋友的联系方式,更多地就是写信。每当一封信寄出,最迫切的事就是跑到传达室去看有没有自己的信件。而当收到一封信件的时候,便会暗自欢喜一阵子;当发现信寄出后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那种心情却又是失落的。但即便是这样,那种盼信如盼君的心切却是一日都不能减少的。而那种失落之情也便马上在第二天收到来信的那一刻,随即消失了。那个年代或许就是这般的天真吧。从写信再到回信,一个来回大概要半个月的时间,而我们美好的时光也就在你来我往的等待和期盼中不知不觉地度过。  

父母眼里,我们或许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在家信里,我们更多是在扮演角色,嘴里说着不要担心、会好好照顾自己等大人们的话语;而在同学和朋友间来往的信件中却又是不一样的话题了,在那里我们更能找到彼此是同龄人的那份天真、向往和憧憬。烦恼了,我写信给同学;伤心了,我写信给朋友;部队的每件新鲜事,我还是写信告诉了他们。而他们,也总是及时地给我回信,安慰我,鼓励我。整个青春年代,我们用书信传递着我们的幸福和快乐,诉说着我们的痛苦和彷徨。我们相互信任,彼此抚慰。  

最爱在夜阑人静之际,捻亮一盏小台灯,伏在床铺前,摊开一页素色小笺,笔端划过信纸“刷刷”地流淌着对远方亲朋的思念,象遮住月亮的一丝浮云,辽远而缥缈。窗外,月色清朗,月亮象一枚清凉的印章打在碧蓝的青天上。月华泻满一地,桌上已是满满的一纸离情。 

写信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思路也会跟着感觉走,笔尖吐出的字真切而随意,特别是写给好友的,是思念、是牵挂,是一种难舍真情的流露。一旦有了情绪,就会有说不尽的话语,一页、两页、三页,甚至数页,写完一封觉得情绪未了又继续写另一封信。写好信后,按照不同的含义认真折叠起来,装入信封,用一张邮票带向远方,剩下的就是等待和期盼。  

读信,实质上是读最真的灵魂。看另外的灵魂在乱世中如何挣扎,又如何卑微地活着。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手轻轻的触摸着我们青春里的心事,烦恼,也感受着朋友的关心问候与祝福,心里盛放着一杯水,感动从中溢出,流过一股暖流。写信,盼信,似乎每天都充满着希望。快乐,是那么的触手可及,因为每天都是有所期盼的,而那期盼又是那么具体简单,那么容易实现和触摸,年少的心,总是被希望和等待的快乐涨满着。

一封封信,那是情感的累积;一封封信,见证着成长的印记。翻阅着这一封封发黄且仍留墨香的信件,细读且品味着这满溢亲情、慈爱、关心、友谊的语言,我仿佛置身于爱的怀抱中,让我感受到拥有写信的人生是多么幸福美好,更让我领悟到人间的真善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激励我倍加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其实,怀念写信的日子,更是怀念一种等待的美丽心情。从信件投入邮筒开始,就掐算对方收信的日子,再虔诚的掐算对方回信的日子,之后,便是一心一意的等待。一封信,牵挂着两端的思念和等待,因为思念而等待,因为等待而思念,日子悠远、绵长,无声流淌,交织着淡淡的哀愁与企盼,更有望断秋水的焦虑与不安,辗转难眠,这该是怎样诗意和美丽的心情?而在漫长的等待之后,当鸿雁将书信从远方传来,抵达你的手心的时候,又是怎样的欣喜和激动? 

读以前朋友写给我的信,依然会感动于彼时彼刻那份情意。见字如面的亲切感是这样的强烈,仿佛抬眼便看到朋友站在那里。怀念那些用笔写信的日子,怀念那种从笔尖流淌的情怀,怀念那些等信日子里的遐想;怀念纸信这样的交流和表达方式,更怀念那些快乐而自在、诗意而美丽的写信的日子;怀念那种被亲人、被朋友惦记着的小小的幸福。而现在,一切都不会再重来了,唯有这些泛黄的旧信件陪我度过每一个寂寞不安的岁月。  

距离是美,等待更美。零距离的网络与通讯,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方便,却诋毁了一份份凄美和诗意的心情。这是不是一种缺憾?突然间想起,我们,都很长时间没有写信了,以后,也不大可能写信了。这样一想,就有点沦陷。书信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在不久的将来,会不会成为一种遥远的绝响,只在想象中茂盛或凋零?

鸿雁传书文章5:鸿雁传书

文/李训刚

不是出生于那个年代的人,无法经历许多后来人无法体会的记忆。

今天在老家整理抽屉时,发现了几张手写的贺卡,还有一封当年笔友的来信。那娟秀的字迹历历在目,仿佛又见到了昔日的好友,这是我们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记忆中柔软的部分。如今,用惯了搜狗输入法,很多词语都靠联想打出来,提笔就忘了字怎么写了。在没有电脑的时代里,我们都是靠着手书传情达意。记得高三那年,在冲刺高考独木桥的最后关头,差一点陷进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相思成灾。当年的同桌红梅在我生日之际,偷偷塞给我一张亲手写的生日贺卡,贺卡里夹着一封信笺,至今我还记得那段优美的文字,“整理好行囊,收拾好心情,向前走,走过这美丽的但不属于你的风景。不要留恋,不要回头,前面一定还有更美丽的风景在等着你……”

70年代的人流行交笔友,就像现在的QQ网友一样。大学时,我在《英语自学》杂志上刊载了一则交友广告,那时每天都在期待来自天边的笔友的信鸽鸿雁传书。当心底的文字在笔尖流淌之时,我仿佛看到远方的朋友在期待着我捎去的问候。上饶师专的刘红英还寄来了一张洋气十足的照片,照片上青春靓丽的她坐在单车旁,有着赵雅芝般的清纯的笑脸至今印在我脑海里,以至于我都因为没有照片回寄她而羞愧难当。甘肃天水师专体育系的钟典模可谓是与我同病相怜,我们体检都出了问题,入学后努力调理,为早日康复一起加油打气。可惜的是大学毕业后失去了联系,百年一遇的1998年洪灾,我准备离开家乡时,在长江大堤之上收到来自上海的周敏燕的来信,在信封上她大胆地写上了我家乡的名字,而我又恰好收到了。后来由于四处奔波,没有告知新的地址,渐渐失去联系,只是记得她爱用的笔名舟悯雁,一位爱做青春梦想的女孩却从未从我的心底失联。

难忘的是在异乡工作时,收到了大学同学的来信,她当时回了老家安徽庐江,嫁给了当地一位警官,班上也仅有我和她联系过。今年同学聚会时,唯独她失联了。结果还是凭着这封信的线索,找到了昔日的老同学。还有一位大学时数学系的文友也从遥远的武宁石度中学寄来了问候,那娟秀的字迹,连同她那娇小的娃娃脸庞,温暖了在异地乡下工作的寂寥的夜晚,以至于上次路过武宁还相约一叙。

如今那些信大多已经淹没在那场洪水之中,但心底的那份感动依然留存。最初的文字梦想起航在那一页页灯下流淌的文字里。只可惜大学毕业后失去了联系,记忆永远留在九江师专的图书馆里。如今早已习惯了用微信、QQ、手机短信互报平安,虽然是那么及时便捷,但却少了那份期待的美好,等待的煎熬,以及翘首以盼的种种难以言表的思念。当初的鸿雁传书是流淌在心底的文字,像回味甘醇的美酒。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