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初三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初三散文1:梦回兰亭
文/吕明星
农历三月初三,古时候又称上巳节。古代的上巳节中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哪个捡到了哪个就吃,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孕育巫术。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而来。而“曲水流觞”在千载之后仍然为人津津乐道,则要归功于王羲之参加的那一次着名的会稽兰亭之会。
回到公元353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上巳节这天,王羲之与谢安、谢万、孙绰、徐丰之等41位社会名流相聚于山环水绕的会稽阴山脚下举行风雅集会,开展禊礼祈福活动。大地春回之时的兰亭胜处,有湛蓝的天空,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青翠的绿竹,还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和自由翱翔的飞鸟,一阵春风吹来,令每个人心旷神怡,不禁感慨要与这天然美景融为一体了。与会人员依托这条溪流,引水分流,因流设席。酒水是酿造的,饮杯是漆制的,河道是弯曲的,水流是湍急的,酌一杯酒放入水中任其漂流,杯停于谁面前,谁就要饮酒一杯、赋诗一首。
一圈一圈,周而复始,酒杯所停之处的名士,在感慨得与失、生与死、沉沦与繁华、淡漠与光环的瞬间,以自己独特的风雅情怀作出了传世佳作。其中王羲之、孙绰等二十六人当场赋诗,十一人各赋两篇,十五人各赋一篇,共计三十七篇,编为《兰亭诗集》,也有余姚令谢胜等十五人没有赋诗,各罚酒三杯。酒过三巡的大家,真正体会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现实含义,无不感慨知音难觅、人生难再,不禁把盏畅怀再饮一杯。
面对厚厚的一叠作品,大家要将所作的37首汇成诗集,并推选德高望重的王羲之为诗集作序。微醉的王羲之此刻也不推辞,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洋洋洒洒写下了一篇序言,伴随着活动接近尾声,这篇28行、324字的书稿被放到了一边。第二天酒醒后,王羲之打开书稿,不禁大吃一惊:这篇书稿写得很不一般,可惜原文有几处涂改的痕迹。他就想着以最好状态再誊抄一遍,可是不知道誊抄了多少遍,没有一遍能够与原版序言相媲美,这篇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的书稿,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它不仅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书法第一帖。
如果你问,《兰亭集序》美在何处?那恐怕要用许许多多的答案才能够说得清。在我看来,《兰亭集序》的美,像谜一样。
谜一样的《兰亭集序》,章法精妙绝伦。细数每个字,笔姿遒媚劲健,气息平和从容。从头至尾由规范楷书渐变到随意行书,王羲之这次下笔并不是在规矩习字,反倒是有些“为所欲为”了,然而恰恰是这样的“随意”,竟然造就了一幅似乱不乱的图画,通篇20多个“之”字,无一雷同,从笔画上大小收放、重浅融合的章法,就仿佛看到了王羲之无与伦比的楷书功底和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
谜一样的《兰亭集序》,文笔清新优美,作为一篇序言,文章叙事于集会,抒情于山水,下文自然转入“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勾画了与会人员沉浸在美好的环境中而暂时忘却烦恼的陶醉。再次反证兰亭山水之优美,叙名士饮宴之雅致,抒人生苦短之感慨,论生死意义之重大,读上去脍炙人口,令人如痴如醉。
谜一样的《兰亭集序》,寓意回味悠长。如果说其文字具有极强的穿透力,那么文中紧随时代脉动的人生态度则又一次成就了兰亭这块不朽的丰碑。从古至今的人们,无不重视生死问题,在王羲之看来自己也不能例外,只有正视生死,才能热爱生命。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代,士大夫崇尚玄学,清谈之风很盛、儒家经学面临崩溃,而他却敢于公开剑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忧国忧民的远大志向并联着超越生死的旷达情怀而浮上心头,我想这才是王羲之在上巳节编辑《兰亭诗集》并为之作序的真正目的吧。
初三散文2:师恩难忘
文/郭克秀
那一年,我十五岁,在镇上读初三。周六回家的时候,却发现大门上挂着铁锁。邻居婶子告诉我,父亲突然腿痛得站不起来,母亲送他去了县城的医院。我飞快地跑向车站,用身上仅有的五元钱,坐车赶到了县城。
看到我出现在病房门口,母亲一惊,“你怎么来了?不是要你到你婶子家住一天吗?”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握着父亲的手,不停地哭。父亲腰腿痛好长时间了,但是为了省钱,一直没有好好治疗。一定是延误了治疗时机才引起病情恶化,我的心隐隐作痛。
第二天上午,母亲让我赶回学校。一路上,我暗暗拿定主意,跟邻居姐姐外出打工。父亲的腿要治疗,弟弟还要上学,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家里所有的重担都落到瘦弱的母亲身上。我盘算怎么和班主任刘老师开口,她周六的时候下了最后通牒,要没交学费的学生周日务必带去。
我到校后告诉刘老师要退学。她一惊,拿了张椅子让我坐下,然后关切地问:“是不是家里出什么事了?”,我抽泣着讲了退学的原因。刘老师叹了口气说:“孩子,就算你退学,你又能为父母分担多少?反而让他们失去了希望。孩子,你知道吗,你的进步和成功是父母最大的骄傲。学费的事你也不用操心了,我跟学校沟通一下,让你缓交。”刘老师的一番话,让我的心里顿时明亮了许多。
那年年底补交学费时,我才知道,刘老师根本没找学校沟通,是用自己的工资帮我垫交了学费。后来,我努力学习,终于考上了大学,走上了另一条人生之路。
在又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好想对远方的刘老师道一声“谢谢”,是她改变了我的生活,给了我人生追求的方向。
初三散文3:动人表情
文/吴莹蕾
初三的学习生活可以概括为忙碌、单调,但我们还是孩子,调皮的孩子,已经懂得如何哄老师开心,懂得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懂得老师的表情。
“你,来把这首诗背一下!”某日,我们的语文老师神情严肃地对一个同学说。“哦。”那同学慢慢站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绿杨烟外晓寒轻,惟见长江天际流。”全班静默了一下,看着老师那哭笑不得的表情,全班都笑了。胆大的男生又拍桌子又跺脚;胆小的男生低头“嘻嘻”地笑;胆大的女生仰头“哈哈”大笑;胆小的女生捂嘴轻笑。过了好一会儿,大家才安静下来,只听老师说:“不行,得找你们数学老师谈谈了,你已经把‘三线合一’用到语文上了,这怎么行?”一瞬间,教室里又沸腾了。看着老师故作痛心疾首的表情,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班会课上,老师默默地走进教室,打开投影,说:“来看一下上次考试的情况。”语气何其淡定,大家的心都揪到了嗓子眼儿。“你们真是太棒了!我为你们自豪!”老师突如其来的大声把我们所有人惊了一下,分明听得出她的喜悦。抬头看她,满脸笑容,眼眶里竟隐约有激动的泪花。我们面带诧异地看着她,心想不会是在讽刺我们吧?连皱纹里都笑出了花。当然不是:我们这个班可是出了名的调皮班,竟然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她的笑容感染了我们,我们都开心地笑了。
“你出来一下。”老师在我桌子上点了一下,轻轻地说。她将我带到教室外,问:“今天中午吃饭有没有排队?”“没有。”我不敢看她的眼睛,我怕我会看到她眼中的失望。她还是爆发了:“这是第几次了?我说过你们多少次了?教导主任又对我们班点名批评了!早吃几口饭那么重要吗?”我终于还是抬头看着她,那愤怒的表情并没有让我害怕,而是让我愧疚。
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她的表情,这些表情告诉了我她的付出、她的喜怒、她的期盼……
初三散文4:初三生活
文/史佳鑫
2016年8月24日,在无数夜晚因徘徊而失眠的折磨中,它还是来了,一步一步向我迫近,最后直挺挺地立在我的面前。它不紧不忙如期而至,一秒钟也未迟,可我却一遍遍默念:“你怎么就来了,你……怎么就来了……”
它就是——中考。
从小伙伴们拥挤着上楼,三三两两说笑着走路,而如今我独自怀抱一本书一言不发爬着楼梯,我知道自己初三了;我们的班级在六楼,最高的楼层,向下俯看无忧无虑、有说有笑的学弟学妹,我知道自己初三了;当桌上的书本堆成高山时,我知道自己初三了;当老师上课板着脸,同学埋头记笔记,我知道自己初三了。
无言独上“高”楼。
有时做题背书而熬夜到一两点,有时也会因学业繁重身心俱疲,但也有来自内心深处的慰藉温暖着我,我的爸妈、老师和好朋友,像一颗颗闪亮的星照亮我的初三生活。
虽然辛苦,但我绝不孤独,我对自己默默说:加油,史佳鑫!
初三散文5:阳光少年
文/沧海
我今年16岁,是一个初三的学生,家是农村的,虽然我们这没有不是什么大城市,但是大家对村里城里还是很在乎的,衣着谈吐,说话聊天,如果你不成绩优异,那就爱好广泛,要不就英俊潇洒,最后一个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我嘛除了最后一个不沾边,其他的都还行吧。年级前一百,班级前十,身高170,这算可以的吧。唯一不好的就是嘴有点大,不过我看着几年嘴大是时尚。
妈妈的教育就是与人为善,不要小心眼仅仅计较。这样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我有的是力气,不怕苦。冬天我们七八个男生住一个住宿,窗户上的玻璃不知道是哪届三年级的打破了,用塑料纸勉强钉上了,床板晃晃悠悠的架在上面,算是有个门吧,晚上也不能锁,白天敞开着,晚上睡梦中偶尔还能听到隔壁男生在外面小便的声音,就这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茁壮的成长。
我们晚上无聊的时候也聊聊我们班的女生,可是长的都像是豆芽菜,没什么想法,别的班吧自己水平有限,所以我们晚上就胡说瞎侃一番,我下铺的小胖,除了真胖之外就是嘴和脑袋和我一样的好使,唯一不足的就是眼睛比较的小,我帮他分析是太胖了,肉霸占了眼的空间,这话我没敢说出口,原来他在上铺,我怕他半夜不小心掉下来,砸到我怎么办,我和他私下商量一下,他也表示理解,说自己上来下去的也不方便,就这样吧,我们关系反倒比以前更好了。
都是初三来就分班,弄的大家都紧张兮兮的,我就想是福不是祸说躲不过,所以期末考就正常发挥了,开学来了,看看周围大家都没变啊,一个星期之后才发觉我们班的老大走了,就是老是第一名,我们叫他老大,说是高升了,千年老二结果发挥失常,老二没变就是年纪的排名下了好几个,就他们这前五十名组成了一个班,就是所谓的实验班,我们千年老二在哪待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哭着要回来,然后是死活不去了,任什么年纪组长,主管的校长,说什么都不去了,我们老板只是象征性的说了俩句,说什么那的老师都是最好的,时间安排最合理,题也是最新的。我当时听了就想笑,再好的老师我们不学,不听,不适应他的教学方法有什么用,时间在合理也是24小时啊,这帮老师说话也不动动脑子,我当然明白老板没想让他走。
别人的事还没完就轮到我了,看来以后说话不能沾沾自喜,我被分流了。
初三散文6:过客记
文/李福寿
正月初三,渴念近二年后,重登鼓浪屿,自轮渡码头乘渡轮越鹭江,达鼓浪屿,始知原拥挤不堪之轮渡码头、渡轮竟于春运间意外宽松悠闲,人人有座,盖两码头已成市民专用码头,不接外客,小有惊喜。
以我之体验,在厦门,跑步,宜环岛路,而走路,却有多选:环岛路外,白鹭洲环湖步道,绿色充盈,水光滟潋,空气清新,可;铁路公园,往返8千米,若绿色隧道,沿途步移景换,清新自然,可;五缘湾步道,木栈道环湾,绿树夹道,虹桥卧波,海天景壮,可;五老峰顶,林间步道,穿林过岩间,居高临下,赏岛内各样美景,亦可。尚有万石植物园、园慱苑、天竺山、北辰山等可供健步。故,厦门岛内外可赏行者,凡十数处,难以尽述。
然,尤宜健步者,首善鼓浪屿。或一人独行,或两人相亲相爱偕行,或阖家亲亲爱爱乐行,或成群结伴同行,穿行鼓浪屿,南洋风、欧风别墅森然排列,成群成片,构街成巷,兼时花溢院,古榕蔽天,无论履平坦故道,拾古老石阶,各有奇趣。而或缘坡攀崖,街巷宽宽窄窄,曲曲弯弯,路越峰峦,花墙夹道,起伏跌宕,无律回环,崖生古榕,虬根抱岩,蔚为壮观。蓦然逢弯,或登顶四顾,各式老墅,绿色掩映,俨然身侧眼前,令人喟叹时空无常,世事纷繁,厚重庄严,自在其中。
登岛沿环岛步道放足北上,由龙头路上坡,入街寻巷,春风扬波海上,回旋岛中,激扬街巷,为万木添绿,百花增艳,穿街走巷间,目之所及,绿肥红瘦,皆浓情似火,娇艳欲滴。
人曰,鼓浪屿,为漫步胜地,尤宜情侣彳亍,尔侬我侬。仔细品味,如细嚼慢咽,别有雅趣,此固有自在酿情境界,于我,却不相宜。我喜于鼓浪屿狭长而蜿蜒之街巷疾步速行,若疾行中观影,历品优美隽永之海洋建筑文化大片,万千市井风情,尽收眼底,虽贪婪,却惬意于心。如此,我于岛内山中,盘桓数小时、数十千米,观千百墅,赏各色花,拜无数榕,拍万千照,驻留此时此刻,秒秒皆为享受。
偶遇两犬,一大一小,依偎街心,淡定侧卧,静观往来行人,游人过其侧而绕道,行脚擦其身而无感,满满此街宿主气概,委实令人动容。正如岛上花草树木,任你观、任你抚,任你闻嗅任你赏,她自迎风沐阳,浓绿浓艳如常,了无贪欢之媚,求赏之谄,如鼓浪屿,正所谓“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是为自然大德,令我留连往返。
噫!身在异乡为异客,惟惜浮生万千味。我于鼓浪屿,屡为过客,却似老友,冥冥之中,前世之约也。是为记。
初三散文7:遥远的1000米
文/熊国宇
自从上初三以来,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晚上睡眠也不好。于是,渐渐地,家成了我的栖身之所。
我的家离学校不太远,到校门只有1000米左右,照道理说,我每天晚上完全可以回家吃晚饭。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想的,可试验了几次之后,发现这完全是一个下策。我不仅要飞奔回家,上楼,吃饭,再返回教室。这样下来,每次都勉强赶上上课,而且自己也累得不轻。几次下来,人累,心更累。于是,我晚上不再回家吃饭,而是以面充饥。真的,看似短短的1000米,体育课上跑几分钟就到了,可现在却变得好远好远,再加上闹钟的催促,仿佛就是在用生命奔跑。
上小学时,中午不回家,晚上在家呆的时间可长了,吃喝玩乐样样在家,家好似我的游乐天堂。到了初一、初二,虽然有些微小的变化,但家的分量仍是很重的。而现在,家似乎成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在渐渐离我而去。那么高中、大学呢?真是不敢再想下去。或许,某些人眼中的乡愁就是这样产生的吧。
想到这里,我不免心生一种幽幽的惆怅。从小我就是一个特别依赖家的人,无法独立做事,甚至到其他地方旅游,心里会有一种不安,因为那个日夜依靠的家不在身边了。
我的家不算很富裕,更不豪华,但至少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我就是一意孤行地爱它。每天进进出出,单调的动作反而洋溢着家的美好气息。
或许我的想法十分幼稚,长大了,不该这样依赖家。但至少现在,我还不愿意长大,不想脱离家的温暖怀抱,特别是在漫长的冬夜里默默依偎着它。眼下,安然握住那宝贵的1000米吧,那也许会成为我一生不变的回忆呢。
初三散文8:回忆我的初三语文老师
文/莫梅霞
在春节期间,我的舅舅们替88岁高龄的外婆张罗了一个大聚会,到聚会的全是外婆的儿女和媒仔媒女及其所有的家属,我在与一位客人闲聊时,不经意间聊到了我读初三时教我语文的王茂平老师,因为这位客人和王茂平老师是一大屋人。他说:“王茂平老师已退休三年了,他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有一篇散文佳作《池上莲花》入选由中国散文学会编纂的《中国散文大系·景物卷》。他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茂名市教育作家协会特聘客座教授。退休后在那务中学做语文顾问。还时有电视台记者采访他。"
我一直知道王茂平老师出色,因为我曾从《茂名日报》中看到过他发表的文章,但不知他如此出名色。
我外婆在播扬镇正江佩村,王茂平老师是江佩的水蓊根人,是我外婆邻村的,我小时候未读书时常住外婆家,因为我孩时格外调皮,外婆家周围的村庄我都会摸爬打滚游个遍,所以对那个地方特别熟悉,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
王茂平老师不但是我外婆邻村的,还是我老妈子的同学,于是乎套着这些关系,我当时对这位老师感觉特别的亲切。
刚读初三时,那天气还很炎热,上课铃响了,王茂平老师匆匆地走进教室,同学们看见他的身影都忍不住底下头抿着嘴窃笑,且看:他身材顺高顺大,有点强壮,穿着一件白中有点泛黄的背心,背心的背后烂了三个大小不一也不规则的小洞,长裤的裤脚一边挽得老高,一边挽得老低,一条旧陋的皮带很随意的有点歪斜的在腰间束着,一双满是泥尘的皮鞋装着两只大脚,这装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是刚刚洗手上田就踏着皮鞋进教室的那种农民式教师。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么土气的一个人肚子里会装多少墨水?当我们还没有回过神来时,王茂平老师已经来到了中间行第三桌的位置,左手撑着腰,昂着头,右手拿着书,书拿得老高,俨然是李白把酒问清天的气势。开始上课了,他声音浑厚圆润,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课上得十分精彩而投入,同学们都忘记了他的土气,十分爱听他的课。特别是上起古文来,每一篇他都上得精彩绝妙,用典型的化州白念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风味,我们当时觉得,读古文一定要用白话才能读得津津有味,才能把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初三的每一篇古文,我当时都能倒背如流,那种喜爱,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能遇到王茂平这样的好老师真是我的福气。认识他的人,了解他的根,再读起他的作品来就更容易理解领悟,这比起读徐志摩的诗来得现实。于是我不惜那已严重超额的流量,上网去搜索他的作品,从《瓦屋听雨》开始,到《池上莲花》、《竹乡觅韵》、《我爱故乡的山稔》、《校园那棵凤凰树》……我像寻到了一个桃花源,读得如痴如醉,一连三天,有空都沉醉其中,他的作品有着农民嗅泥土般的馨香,有着诗人情怀般的浪漫,有着教书育人洗刷心灵的熏陶,有着对现实状况的赞美和抨击,文风朴实,严谨而又活泼,是现实与浪漫的结合,读他的作品,仿佛人在诗中走,心在画中游,真切体会到文学的震撼美。
我会继续寻找他的作品,也希望他平平安安,身体健康,创出更多的佳作。
初三散文9:老屋如歌
文/刘代雄
今年正月初三,老屋失火了。到过现场的弟弟来电告诉我,火是从隔壁堂哥家起的,他们家堂屋里所有家什都烧掉了,屋也烧塌了。由于老屋和堂哥家连在一起,火也殃及到我们家。好在当天救火的人多,老屋只是紧邻堂哥的那一间烧出一个大洞,其余两间没有着火。听弟这么讲,我揪着的心才平静下来。老屋的神柜上安放着母亲的遗像,我每次回老家,推开门第一眼看到母亲慈祥而深邃的眼睛,就觉得母亲还在,她还在等着我们兄妹回去。如果大火殃及堂屋,岂不是要将母亲的遗像化为灰烬?想想都可怕。转念又想,或许正是有母亲守护在堂屋里,火才没烧进来。
母亲,是老屋的忠实守护者。
许多年前,我们兄弟姐妹或求学或打工,一个个像羽翼丰满的鸟儿飞离老家,到外面去谋生活。后来父亲病故,一段时间里,母亲在这个儿子那里过两天,去那个闺女家过两天。虽然日子清闲,但孩子们各忙各的,反倒让母亲觉得难熬。没过多久,母亲便吵着要回老家,她说,“你们早出晚归,我早上站在阳台上看日出,晚上坐在阳台上看日落,一整天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像坐牢。”为了消除我们对她年逾古稀的担心,母亲还说,“你们的家一个个像鸽子笼悬在空中,哪比得上老家又宽敞又接地气,你们想让我多活两年,就让我回去。”见母亲如此坚持,我们只得依了她,并再三托付隔壁的堂哥多关照母亲,有什么情况及时通知我们。
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母亲回到老家后,居然生活得很好。那段时间里,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连电灯都很少用。她用锄头将门前荒芜多年的菜地一锄一锄地刨松,轮换着种上大蒜、青椒、豆角、地瓜、白菜等等,再点上黄豆、绿豆什么的,一年到头地里的菜吃不完,还时不时地送人。菜地忙完闲暇无事时,她还帮村里人剥棉花,有时一剥一下午。人家要留她吃饭,她说我这不是没事打发时间么。说着就拍拍身子起身回家了。她本来大字不识一个,还跟人学起经文来。有一次回家,母亲骄傲地对我讲,她已经会念几道经文了。我笑着问,“您念的是哪方面的经?”母亲说,“是消灾求平安的。”母亲不求儿孙大富大贵,只求儿孙平平安安。
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好几年,母亲好像越活越精神,连原来腰疼的毛病都没发了。于是母亲常自嘲她已经活成了一个老精怪,湾里比她小许多的婆婆佬佬都黄土埋人了。当有人问她,“婆婆今年高寿呀?”母亲总是笑着用一句话回人家,“老糊涂了,记不得了。”其实母亲心里清白得很,她不肯告诉别人年龄还有另一层心事,是自愧年岁大了,活过头了,仿佛就是她把别人的阳寿给占了,而她这一生是最不想占别人什么便宜的。
2009年的春末夏初,母亲病了。也没有什么大病,就是人少了精神,胃口不大好。弟不放心,将母亲生拉硬拽接到他们家,带母亲去县医院捡了药。我与妻去看望时,母亲说有了点胃口,白天还好,只是晚上喘得厉害。我要送她去省医院检查,母亲拒绝了,说没事,她自己的病自己清楚。后来我才知道,那时的母亲似乎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已经在为自己准备后事了。7月9日,这天无疑是刻进我们全家记忆深处的日子。头天晚上,母亲吃罢饭,洗完澡,待躺到床上时,突然喘得不行,到天亮母亲便停止了喘气,平静地离开了我们。那年母亲87岁。
母亲去世后,老屋就彻底闲置了下来。老屋不大,为三间平房,还是父亲在世时由父亲主持盖起来的。看见儿子们日渐长大,父亲就开始谋划将两间草房掀了盖三间瓦房。盖三间房,至少就可娶上两房媳妇了,父亲如是想。把孩子们抚养成人,这在父亲心里是天大的事。而抚养成人的标志就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当时父亲做这个决定时,曾惹来不少人笑话,“你病病歪歪的,拿什么盖,拿两个巴掌盖?”父亲不语。但打那时起他就开始在心里盘算三间瓦房需要多少砖,需要多少瓦,需要多少根木料。他拖着病躯和泥打砖,开始在门前栽树。门前地不够,他就将菜园的地也拿出一半来,香椿,榆树,柳树,什么树长得快栽什么。卖了猪,甚至连卖个鸡蛋的钱都攒起来用于买瓦。父亲到葛洲坝工地,也叫“330工程”干过一阵子,在当时,那可是举全国之力的大工程。父亲后来笑着对我说,“盖这房子就是我们家的‘330工程’”。经过七八年的准备,砖瓦凑足了,树长成材了,父亲就决定正式盖房了。记得房屋上梁那天,父亲还破费买了挂千字头的鞭炮来放。那时的父亲无疑是高兴的,他是高兴他的“330工程”终于落成了!然而,他的三个儿子后来一个都没有留在老屋里,这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母亲去世后,平日里老屋就一把锁锁着。母亲生前对我们兄妹说,“不管你们多么忙,每年清明节你们都得回来给你们的父亲扫墓。等我死后,你们就将我的像放在老屋里,平日我就给你们看着这个家,让你们回来时不生疏。”遵照母亲的遗愿,我们把母亲的遗像安放在老屋堂屋的神柜上。每次回老屋打开门,看到照片里的母亲如同往常一样慈爱地瞧着我们,用她的眼神追赶着我们,满眼都是关切。我就感觉,母亲还同往常那样住在老屋里,等着我们归来。
故乡的腊月也是给逝去的先人培坟修坟的日子。去年腊月二十六,我们兄妹相约回老家到父母墓地去培坟。说来惭愧,我们已有些年没给父母培坟了。等培坟结束再打开老屋,忽地觉得老屋开始破败了!顶上的梁檀已经露天且已渐渐腐朽,致使屋面有的地方陷了下去,有的瓦片破裂了,雨水顺着破裂的瓦片淌到墙上,室内墙上都长起了一层硝。回头再看母亲的眼神,似乎也流露出一丝埋怨,这时我们几乎同时想到了一个问题:老屋老了,该维修了。
平地里起了一把火,也促成我们作出决定,赶在春雨到来之前,给老屋做一次彻底的修整。由于老屋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我们保持了它的原貌,只将靠堂哥家的那面墙推倒重砌,将瓦揭开,檩条、梁檀换新,连新瓦的颜色都尽量保持一致。这样下来,耗时不多,花费也不怎么大。更重要的是它还是父亲盖的老屋,还是母亲住惯了的老屋,也还是我们记忆中的老屋。
清明节返乡,给父母扫了墓,再回到修整了的老屋,我的思绪随着车内CD飘出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一起飞扬。往日的温暖,流逝的岁月,历历在目……它既给了我一个回乡歇脚的地方,也让我多了一个回乡的理由——老屋不仅仅只是保留了原貌,还保留了父亲的坚韧、母亲的勤劳,以及那割舍不断的浓浓乡音和绵绵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