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童趣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童趣的文章1:诗里童趣
文/冯响
在我看来,古代的诗人们除了才思敏捷、悲天悯人外,大都有一颗易感的心。他们在或顺或逆的生活际遇中,时不时童心萌动,因而许多可爱的儿童的形象就以永恒的稚嫩、灵气留在了古诗词浩瀚的海洋中,成为一颗颗美丽的珍珠,闪烁着天真浪漫的童真童趣的光芒。偶尔捡拾一颗,这些“小屁孩”的形象是那样的天真无邪,充满着勃勃生机,不经意间已将我们深深地打动。
这些小孩是勤劳的。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其七》中写出了农村儿童淳朴勤劳的形象: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农村夏日,乡村男女日夜辛勤不辍,他们的儿女从小耳濡目染,也学着父母的样子在桑阴下种瓜,开始了最初的农事活动。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中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乡村的孩子早早地将自己融入辛勤的劳动生活中,那位斜卧溪边的边玩边干的小儿算是一个另类吧!呵呵,辛弃疾的发现让我们得以感受到孩子的天真无邪。
这些小孩是顽皮的。白居易的诗浅显易懂,一首《池上》更是用通俗活泼的语言塑造了一个顽皮可爱、稚气未脱的农村孩童形象: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首五言绝句写出了一个小孩独自驾着小艇,偷采白莲匆匆而回,小艇穿过浮萍,水面留下一路痕迹。水乡的静美,小孩的灵动,读罢让人浮想联翩。
这些小孩是专注的。选入教材的《小儿垂钓》很有情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的这首七绝写了一个忙于垂钓的儿童形象:头发在匆忙中都未曾梳理,路人问路也不敢应答,专心致志的态度让人觉得童趣盎然。另一首袁枚的《牧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小孩刚才还引吭高歌,却在看到蝉的一瞬间忽然缄口静立,动作变化之快,在诗人笔下非常传神。
这些小孩是好客的。崔道融在《溪居即事》中写道: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乡村春日恬淡平静,风吹小船进湾,小童以为客来,急忙跑回家打开柴门去迎客。诗人用“疑”和“急”两个字成功地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童趣的小镜头,写出了孩子的天真、热情、淳朴的性格,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小孩童奶声奶气地询问已是两鬓斑白的回乡人,儿童的好奇,诗人的感慨无不跃然纸上。
这些小孩是个性率真的。诗人韦庄写给爱女的诗《与小女》: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何事,为嫌衣少镂金华。诗人抓住女儿学话、贪玩、爱美、爱哭闹的个性特点,用生活琐事表现出来,爱女之情亦流泻于笔端。另一位唐代诗人施肩吾也有给女儿写的小诗《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于堂前,学人拜新月。小女孩自顾自地学人拜月的动作,一定让这位父亲哈哈大笑了吧!这种天伦之乐的情景实在让人倍感温馨。
这些小孩是好动的。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中这样写: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暮春的农村,篱笆稀疏的小路幽深寂静,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被儿童一路追逐,它巧妙地飞入菜花之中,消失了踪影。孩子天真好动的形象和周围的景致和谐地融在一起,成为诗人眼中最动人心弦的一道风景,十分富有生活气息。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前村后,绿草如茵,杨柳拂堤,儿童放学归来不肯耽搁,兴致勃勃地在东风中放起风筝。春光旖旎,孩童活泼,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多么美好的充满生机的图景啊!
这些小孩是聪慧的。杨万里的《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诗人乘船路过安仁,见渔船上的两小童收篙停桨却撑着伞,不是为了遮雨,是利用风吹伞让船前进。多么有趣的好玩的游戏啊,显示出了孩子的聪慧。另一首《稚子弄冰》也很有意思: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儿童早晨起来,将铜盆中冻的冰小心地凿下来,别出心裁地穿上彩线当铮(古代的一种乐器),声音穿过树林很好听,忽然,敲碎了!散落一地,发出玻璃破碎的声音。小儿的精灵古怪,玩耍中透出聪明伶俐,让我们为之颔首,诗人的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古诗词中随处可见的儿童形象,说明了诗人热爱生活童心未泯的心境,他们用文字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水墨淡痕的写意画,每一幅都是那么淡雅宁静,让人神往。而诗词中的“小屁孩”们,比起现在那些在家长的溺爱和各种培训班中长大的孩子们,是不是更有生命的活力呢?
童趣的文章2:海涂上的童趣难忘
文/吴达夫
童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童年的生活更是难得的宝石,在日复一日的岁月里,它都会成为生命中最诱人的磁场。我的童年是在这欢乐中度过,每当看见现在的小朋友跳啊、唱啊、玩耍啊,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童年那段久久不能忘怀的经历。
我从小居住在姑妈家,那里背靠下岸山、面对田野、远离海涂。每星期除了5天半时间在干江小学上学和姑妈的限令习字、读书外,其余时间都喜欢和大姐姐、伙伴们一起下海涂、拔猪草、砍柴、做游戏,释放童雅贪玩之心。最使我记忆犹新的是海涂生活,从中学会了许多捉取海涂动物的技能和知识。
海涂离村庄蛮远,步行得近半小时。我常跟随大姐姐、大哥哥一起去海涂捉泥螺、掏蛏子、取沙蟹、捡烂子麻(工玳)。海涂真是其乐无穷,使我懂得了自然界许多奥秘,充实了童年生活。下海涂的时间不是由人们自己来确定,要出门先得掌握海潮涨落的时间。那时,我们先要做足功课,脑子里记着大人教会的俗语:初三十八昼平潮,十二对廿七潮平日头出,初五二十天光泽……因此我们心中都早有一张海潮涨落的“时间表”,每次都在潮水将要退落时赶到海堤。大家索装裹衣做好下海涂的准备,将裤口卷至大腿,袖口卷到上臂,外衣全围拢在裤带内,脱下的解放鞋和随带的点心拴在后腰上,再随着潮水下退慢慢步入海涂。下海涂须得提防二点,一是海堤旁有许多乱石块,这些石块久而久之自然长满牡蛎,要是不慎踩上,脚底就被划破;二是补修、加固海堤后往往留下数个大而深的泥坑,一段时间后,这些泥坑被淤泥溢满,从表面上看不出哪里有坑,哪里没有,一旦踩入就越陷越深,甚至到腰部。
春天是泥螺繁殖、生长季节,特别在麦黄豆熟时,正是泥螺旺发时候,下海涂的人一拨接一拨,白天如此,晚上也是一个样。泥螺少则新鲜煮炒,一家人痛痛快快吃一餐,多则腌制,备在坛、罐中作常年下饭菜。泥螺是海涂表面爬行的细小软体动物,人们往往是左手提木桶(当地叫凹兜),右手捉泥螺。捉泥螺看起来容易,其实是件技术活儿。右手要握空心拳状,拇指和食指一张一合地将泥螺滑进掌心,待15粒左右,用力甩掉水份,再放入桶内。那时,我以同样的方法却比别人捉得少,水分也特别多。这些小家伙又好象故意捉弄人似的,蠢蠢欲动地往桶口上爬,似乎集体向我抗议,无奈中我不时地揉一下桶口,暂时缓解它们向上爬。几个小时下来,腰酸背疼,肚子也唱起了空城计,我们拿出携带的麦糕、高粱团、番薯充饥。
潮的声音大起来,海水开始上涨了。伙伴们你叫我、我呼他准备回家。大家集聚在一起,相互看看今天丰收的景况,半桶、十多斤,大姐姐、大哥哥笑得很开心,脸上身上沾满泥巴的我羞答答地站在一旁,大家见我连泥带水只有一两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你一把他一把往我桶里送,我不好意思地接纳她们的恩赐,桶里的泥螺增加了不少。提着那沉甸甸的劳动果实,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感。
夜晚捉泥螺,那宽阔的海涂十分壮观,星星点点的瓦灯、灯笼在夜空中闪烁,缓慢地向不同方向移动,形成优美的图案,然后消失在夜幕中。说到瓦灯,我和伙伴也亲手制作过、使用过,拿来三张瓦片扎成三角形,一头蒙上不透光的纸板,用蓝水瓶做成煤油灯放在其中,瓦片上扎一个提把就可以了。照明的光线虽然是那样的微弱,而在当时的环境中,也算是节能了。
在海涂上,最怕的是沙蚕(当地叫海蜈蚣),捉泥螺、掏蛏子时,双脚不停地在海涂中踩踏。那时的海蜈蚣无人食用,它在海涂中孳生繁殖,到处有其隐迹,一旦踩上它,脚底下像是有一种东西在蠕动,全身刹那间起了鸡皮疙瘩,拔腿就逃。
欢乐的童年,令人留恋的童年。这段金色时光已离我远去,但童年的趣事却成了我人生中最美的回忆。
童趣的文章3:世与俗
余眷恋童趣未泯的烂漫,契阔不羁洒脱的生活,不觉将至而立之年,孰安肯伴吾于落日余晖下嬉戏追逐?
未之有也。
但见世人皆庸庸碌碌,奔走四方,或携妻豢子食禄五斗之米,或奕奕神采欲展鸿鹄之志,或黯然神伤
苦思立世之法,或废寝忘食图溢身外之资。凡此种种皆乃万世之情,吾并无优劣之分!况修短随化,终期
于尽,生之若何?立世之道又几人得以参详?徒悲伤矣~~佛曰:人生苦短!
吾思觅一所,其境: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竹交翠,忽闻虫雀和鸣,于煦煦骄阳初升之时,被声声燕语惊醒晨梦!植一畦园圃足供吾饷,牧几只白鹅闲暇赏玩,读些许静雅诗赋,品几篇圣贤文章,无世俗萦于心间,无柴米油盐使吾心烦乱!悠哉悠哉
然吾毕竟泛泛之辈,虽有此闲情逸致,却无奈无消受之基,大梦初醒,惟舍眷恋之榻,碌碌繁忙呀!
于当今之世间,免俗者终有几人?
童趣的文章4:古诗中的童趣
文/李爱华
我国古代,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诗人,在他们写出的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篇中,我最爱儿童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是我最先接触和最喜欢的一首儿童诗。在这首诗里,诗人采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在这幅暖意融融的图画中,一群放学归来的孩子,手牵风筝,欢笑着向我们跑来。
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南宋杨万里写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一个可爱的儿童欢笑着去追一只黄蝴蝶,一直追到那油菜花深处,再也找不到了……美丽的景色,天真的儿童,此情此景令人陶醉!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夏天的郊外,一牧童优哉游哉地骑在牛背上,边走边唱,忽然一只鸣蝉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于是,双口紧闭,蹑手蹑脚,想去捕捉,结果那蝉又不叫了。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把一个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另外,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写得更是妙趣横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七言绝句写一个小孩正专心致志地钓鱼,因担心问路人惊扰了鱼,就是不说话。一个憨态可掬、活泼可爱的小孩形象跃然纸上。
六一儿童节,吟诵这些古代儿童诗,诗意童趣,不觉间就弥散在那个叫童心的湖里。
童趣的文章5:荷塘童趣
文/伊羽雪
荷塘,我们的村子。因村子里有一口荷塘,遂取名荷塘村。
荷塘,横在村子当中,把千余人的村子南北隔开。村里人沿塘而居,两岸住满了人家,仿若荷塘是最为值得信赖的依靠了。往西,荷塘与一条弯弯的小河相连,塘水常年清澈,精致别雅,藕莲丰饶。村里人与它相偎相依,我的童年也在清塘荷韵里充满了生趣。
春上,荷塘即展开风姿。一塘碧水像一面镜子,铺开一片秀色。荷叶初露,嫩嫩的,圆圆的,巴掌一般大小,似一个个可爱的花朵,稀稀疏疏贴于水面。垂柳依岸,秀丝轻扬。花木葱郁,尽收水中。“嘎嘎”春鸭,擦过水面,携来一片灵动和生机。绮丽彩云,摇摇晃晃,亦来此安然游步了。
阳光下,塘水闪亮亮地泛着清波,母亲到水边洗衣淘米是惯常的事。我只顾跟在母亲在身边,坐在往塘里延伸的木质浅桥上,双脚浸于水中,这是我最喜于心的事情了。一群馋嘴的鱼儿游来,吮吸我的脚丫,挠得痒痒的,直想笑。伸手捕捉它们,又怕到头来连一个鱼的影子也收获不到,只好抿着嘴,屏住气,任由它们嬉闹。有时按捺不住,脚一扬,撩起银亮亮的水花,鱼儿倏地扭头,逃得了无踪迹。浅塘边,总会有几只“红蜡烛”,停在露出水面的嫩草上。带有蛛网的长杆是先备好了的,我饶有兴致地返回家中,拿来粘附它们。往往于慌忙之中,一不小心,“咚”地一声掉进水里,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童年的快乐时光,也漾在波光粼粼的荷塘里。
初夏,荷塘一片红艳。荷花或打着粉红色的朵儿,或露出灿然的笑脸。田田的荷叶,或不忍离开水面,或干脆跳出来,亭亭玉立,硕大浑圆,蓬蓬勃勃。风起时,展枝弄舞,生出一片柔情。一塘荷香随风散溢,醉了村子,醉了童年。
在飞舞的时光碎片里,最深浓的记忆,莫过于盛夏采莲了。
夏莲,胖娃娃似地在荷叶间闪烁,微露的籽儿齐整整地排列着,甜甜的米若古代的少女,隐居深闺,不肯抛头露面。想想那可掬的态姿,心里直痒痒。或许爱莲之饱满,或许念籽之甘润,年少的我竞能在两米水深的荷塘里,赤身游水去采莲。说起来,亦算得上由来已久的骄傲了。别的不说,单直挺挺的刺杆,密麻如针,脾气怪异,就是看上一眼,也会怕得要命,偏偏又有纵横交错荆棘一样的刺梗暗潜水中,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怒不可遏,猛咬一口。不过,在我面前却由不得它们发威。我当会匍伏上面,左分右挡,青蛙一样爬过去,在深水塘里采得一棵棵夏莲。这种趣味和斩获确实惬意。手握大把莲蓬,加之体力减弱,回游可谓又是一个严峻考验。这固然要有绝好的水性和各种游泳本领,万不值得效仿。对城里孩子来说,当是不可思议,但人生着实需要勇敢地面对一些事情。那时懵懂无知的我,只有十一二岁。
我的家乡,北方的一个水乡,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谓。而今,荷塘信步从村子里走出来,连片的稻田被一望无际的“荷塘”所取代。翠碧的荷叶铺天盖地,洒于其间的点点红艳盈满夏季的田畴。孩子们采莲如走平地,是件欢愉而方便的事,村里村外被浓浓荷香包裹着,我的童年也在拔节的藕乡的憧憬里长大了。
童趣的文章6:童趣
文/若惜叮铃
那些纯白色的梦,依然藏在脑海深处;那些纯白色的梦,依然装在衣角兜里;那些纯白色的梦,依然串在珠帘线上。那便是童趣,每个孩子的纯真的趣事。
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是我最纯爱的梦。你可知否?每一个孩童在童年中总是异想天开地做一些事,我也不例外。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冰糖葫芦。每当邻居阿伯外出回家总会给我带上一串。我总是吃得不亦乐乎!家里人看到这情形,便告诉我一段葫芦梦。她们让我把棒子上的一串葫芦摘下来,种在地上,等明年的秋天,我就有吃不完的冰糖葫芦。从那以后,阿伯每次给我冰一串糖葫芦,我都把它种在地上。可是,20年过去了,为什么那一串一串的冰糖葫芦没有变成一树一树的冰糖葫芦呢?
欢乐无比的钓鱼梦,是我最纯真的梦。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童趣。我亦一样。总是学着一副大人样,结果总让人摸不着头脑。我家门前有一个小小的池塘,大伯爱钓鱼,每天我从睡梦中醒来,总会看到他拿着竹竿,很安静地坐在那里。于是,我开始学着他的模样,拿着一根没有鱼钩的竹竿也在钓鱼。那时候,大伯看到我学他,他嘴角就会微微扬起笑容,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仿佛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心里琢磨着今天肯定有鱼吃了。可是,结果总是一无所获。 后来,我还种过鱼,心想一定会发芽,然后就有一树的鱼。我的这些行为,总让大人们哄堂大笑。
天真无比的公主梦,是每一个女孩的梦想天堂。总是把自己当成一位完美的灰姑娘,总想着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一定会来拯救我的。特别是每一次奶奶拿着鞭子向我走来的时候,总希望自己的白马王子快点出现在我面前。还有最爱的芭比娃娃,总是拿着针线,做出一副妈妈样,给最可爱的芭比娃娃做衣服。多么天真的一颗心!
一点一滴浮现在脑海中,零零碎碎沉浮在岁月中。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当年稚气的脸颊,但是,那一份童趣却永远藏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那些年,那些趣事,依然那么的刻苦铭心。童趣,是我最纯白的梦。
童趣的文章7:童趣:与泥为友
文/龙立霞
毫无人情味的时光总是催人易老,总是想灌人一杯醉生梦死酒,灌人一碗阔别前世今生的孟婆汤,然后抽取世人琐碎生活唯一留下的那一丁点儿美好的记忆。当我年岁三十三,回首往事,荒芜的记忆世界里杂草丛生,遗留的美好所剩寥寥。而那冗长的童年光阴里,总有一个模糊的身影,和着一个模糊的声音,想要述说点什么。
一九八三年,我出生在南方山区一个偏远落后的村寨。我童年的记忆是从强子一家搬来与我为邻开始的,那是四年后。强子是我儿时最好的玩伴,特别是在他的母亲离家出走后,他就整日黏在我家里。乡村里的事物总是丰富多彩的。郁郁葱葱的草木丛林,漫山遍野夹杂着星星点点的山花。天上百鸟飞舞,水里鱼儿漫游。而那地上的千禽百兽,神出鬼没,时而让人欣喜,时而让人惊吓。我天性胆小,山里禽兽经常出没,加之乡坊间总是流传着一些神魔鬼怪的传言,于是我对山总是避而远之,与田地变得更加亲近。
人与田地亲近,应该是由来已久,或许可以追溯到古代。老子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他虽然想要告诫我们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但在他的思想根源深处,还是有一个土是最根本的基础的概念。但我对田地的亲近感,更多应该是源自父母对田耕地植的执着。父亲总是说:“生命只有依赖田地,才能走过平凡但富有的人生。”父亲总是起早摸黑,奔走于田地之间。我偶尔会做他的影子,跟随他从一道田埂走过另一道田埂,从一块田地走到另一块田地。
田地,无外乎泥土。当布谷鸟兴奋异常地“布谷布谷”的清唱,当笨重的犁铧铲起一垄垄田土,我看到青色的秧禾在成长,沉甸甸的谷穗在金色的阳关下闪着金光。当早起的燕子在空中翻飞着呢喃着,忙碌地从田地里衔起一块泥土,铸就一个温暖的巢穴,我看到更多年幼可爱的生命张开了鲜嫩的大嘴巴,吵扰一个世界的清梦。这成就生命的泥土呀,当我与之靠近,就会变得异常激动。强子也不例外。我和强子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从田间淘取一大撮湿泥巴,再从旱地里取一点干泥巴,择一干净的地方进行搅拌,然后做成四四方方立体的类似砖头的泥块,再然后在把其中一面捏成内凹陷,变成烟灰缸的形状,最后把平整的一面放置手心,凹陷面对着天空,积蓄力量,猛然翻转手背把它投掷到地面。那凹陷面看上去很有趣,仿佛一只张着的充满欲望的嘴巴,当它与地面接触,会放出“嘣”的一声沉闷的声响,然后平整的一面在空气的冲击力下炸开一个洞口。
那些年岁里,不止我和强子玩泥巴,所有的孩子都玩。因为那时的一分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而玩具就是其中之一。甚至那个年代,至少我和强子,都不知道玩具为何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除了田地和泥土,我们还有什么?于是这成就生命的泥土,成了拯救我们的童年的“救命稻草”。张爱玲说:“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慢,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在这温暖而冗长的光阴里,孩子们除了玩泥巴还是玩泥巴,比谁投掷到地面后的声音最响,比谁投掷到地面后炸开的洞口最大,然后输家把泥土分一部分给赢家,于是赢家的“玩具”越做越大,胜算更大。日子在延续,玩泥巴在继续,而欢乐的笑声在乡村空旷的时空里慢慢叠加,慢慢垒筑成我们欢乐的童年,我们也因此快乐着,阳光着。当小孩都热衷于玩这个游戏时,大人们看得兴致,为它取了个“打嘣”的名字。“打嘣”,寻音而就,也描述一个击打出声的动作,稍加想象,顿觉妙趣横生。
培根说:“重复言说多半是一种时间上的损失。”但当我深陷吞噬一切的时间的泥沼,当我为正在被渐渐抹灭的美好记忆而郁郁寡欢且喘息困难,我祈祷有人能制造一口神秘的钟,来为我们敲回已经逝去的时光,尽管狄更斯很明确地知道“没有一个人能够制造那么一口钟”。
童趣的文章8:那年,那月,那童趣……
文/陶登荣
上小学时,我家距离学校很远,从家里出发沿着蜿蜒流淌的小河过滚水坝,步行到学校要走半个多小时。那时围湖垦荒不久,河坝上少有树木,一到夏天满眼是接天的荷花,我和小伙伴们不知道危险,有时上学时就偷着划水摘莲蓬,常受父母训斥。
学校是新建的一排红砖瓦房,一共6间大教室,头间教室门口的一棵杨树上,挂着一个旧犁铧当铃,以告上下课。操场的左边是一个跳远用的沙坑,右边是一个水泥乒乓球台,我们上学都一个比一个提前到校,去抢占那乒乓球台。
老家旁边是一条流淌不息的小河。那时河水非常清澈,水底的湖草都能看到,脚踩在上面极其光滑。后来,在大人们散工洗澡的时候,我们就跟大人们一起学划水。以后,这里就成了我们的乐园。常常在“萤入荷包,蛙鼓闹花灯”蝉鸣鼎沸的季节里,当大人们还在家里午睡,我们已悄悄溜出来,直奔那梦想的天堂。果然,那儿正有伙伴在嬉戏,水花四溅,就快要把我的魂都勾出来了。立刻跳入水中,清凉的河水抚慰肌肤,甚是舒服。
每次想到孩童时代,就会特别开心。虽然那时候物质生活远不如今天丰富,但快乐在我一颗童心里却随处可见。那年,那月,那群小伙伴,常一一浮现在脑海,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并没走远……
童趣的文章9:故乡蚊事
文/杨金坤
偶读清代沈复的《童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读到此处,不仅为作者的想象力抚掌击节,更让我想起了故乡有趣的蚊事。
每当小满一过,故乡的蚊子就一天天多起来、大起来、狠起来。每当夜幕降临,蚊子便开始集体行动。它们成群结队从水塘边、树林里飞出,“嗡嗡”叫着到处寻找目标。为了少受蚊子的侵害,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纷纷使出各种手段,向蚊子开战,这中间就出现了许多趣人趣事。
我二叔孔武有力,每当有蚊子降落在他手臂上,他都正襟危坐,岿然不动。但到蚊子伸出“吸管”,扎入肌肤,开始吸血时,他就像黑张飞一样,怒目圆睁,咬牙握拳,紧绷肌肉,将蚊子的“吸管”牢牢夹住,再眼笑眉舒、从容不迫地将其活捉,或断其翅,或撕其腿,处以极刑。
大多数人没有二叔的本事,都拿把蒲扇一边纳凉一边赶蚊子。有的蚊子被蒲扇之风扇到远处,有的蚊子寻个没风的间隙,便落到人身上。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刚刚感觉到蚊子落脚的所在,便一巴掌拍过去,蚊子闻风而逃,只落得拍起自己的身体啪啪响。也有狠角色,蚊子落在身上,并不急着去拍,等到蚊子吸足了血,行动和反应迟缓了,一巴掌过去,血肉飞溅,手掌上、皮肤上殷红一片。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手法,颇能让人感觉到杀敌凯旋的意味。
父亲驱蚊,一般用艾草。端午时节,父亲把采来晒干的艾草,编成草绳,悬挂在房梁的铁钩上,点燃。随之渐渐腾起的烟雾,蚊子闻烟而逃。因艾草熏蚊也熏人,一根艾草绳燃完,母亲便赶快落下棉线蚊帐。蚊帐落下后,母亲会端着煤油灯仔细查看,发现伏在蚊帐上没有被熏跑的蚊子后,母亲把火苗调整到适当高度,将煤油灯的玻璃罩上口,悄悄移至蚊子身下,热浪一击,蚊子便立刻醉酒一般落了下来。即使这样,蚊帐里的蚊子也难驱赶、消灭干净。每天早晨起床后,哥哥姐姐们争相数着身上被蚊子叮咬的包。
对付蚊子,我也有绝招。当发现墙上有蚊子时,我不用手拍,而是拿一个罐头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去扣。刚开始扣不住,不是蚊子早早飞跑了,就是在盖盖时蚊子又逃了。但熟能生巧,经过一段时间练习,我经常能扣住,然后拿着罐头瓶去和小伙伴们显摆本事。
前几天,哥哥来看我,谈起小时候的蚊子趣事,哥哥说,随着农药过度使用和环境卫生整治,故乡的蚊子少多了。这本来是件好事,可不知道为什么,听了哥哥的话,我竟有些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