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小学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小学的文章1:海枣

文/刘凯

夏天,小学同学聚会去大连游玩,在旅顺口的白玉山,我随手买了一袋海枣,拿出其中一颗放进嘴里,不知是人的味觉退化,还是其它原因,觉得没有小时候吃的那个甜味了。

嘴里咀嚼着海枣,一段童年的往事清晰地涌入脑海……

现在的市红十字会医院后面,有一个造酒厂。那个年代酿酒需海枣做酿酒的配料。据说那些海枣是进口的,用麻袋装,麻袋上印有黑色的外文。由于是货轮运输,麻袋都挤压成饼状,致使海枣在麻袋里粘连一块,有点像现在的果脯。到了冬季,从火车货运站往造酒厂拉海枣的一辆辆毛驴车队便成为了一道风景。

童年时,我家住在市第五中学西侧的一个三合院,小伙伴在经年没有什么零食吃的情况下,大多都变得非常“勇敢”,那一辆辆运输海枣的毛驴车,便成为他们的猎食目标。常常是在车队的最后一辆,用铅笔刀将麻袋割破,再用一根铁条插入,撬下一块,拿起就跑。

我生性怯懦,家教又严,常常是有贼心而没贼胆,每每是比较要好的小伙伴将“战利品”分给我一颗,那滋味,极甜,感觉世上再没有什么会比它再甜的了。

我有两个妹妹,大妹妹那年大约五、六岁,小妹妹刚满两周岁。一次,在邻居小权家,看见小权的妈妈正拿着一坨海枣,一颗一颗地给她那几个孩子分着吃,我两个妹妹手拉手地、眼巴巴地站在一旁看着,那场景深深地刺痛了我。我暗暗发誓,我一定要让我的妹妹也能吃到海枣。

终于有一天,我看见最后的一辆车,后面车上的麻袋已被人割开一个大口子,赶车人也低着头,弯腰使劲地拉着车。我鼓足勇气,跑到车后,用冻僵了的一双小手使劲往下抠,顾不上赶车的老汉用抽畜生的鞭子往后抽,抠下一块海枣后头也不回地一溜烟跑回了家。

正要掰开海枣分给妹妹们时,“啪”,我身上挨了一笤帚疙瘩,母亲不知从哪突然出现。“给我靠墙站着”平时慈祥的面孔因气急而变形,“这么大点就学会当胡子了”,说罢,拾起掉在地上的那坨海枣,扔进煤池子里。大妹妹似乎知道我为什么挨打,也悄悄地跟我靠墙站着,小妹妹吓得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如今,看着海枣,就想起那难以忘怀的岁月、难以忘却的滋味!

关于小学的文章2:我初读的小学

文/王克俭

1945年,我9岁才到离我家两公里路远的胡家埝村上小学,虽然路不远,但都是土山沟里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到校也需要走半个多小时。

那所学校位于村南靠河沟的上面,教室是一座简陋破烂的古旧庙,有三间土木结构的瓦房,其中一间是老师吃住办公的地方,两间是教室。全校只设一、二两个年级,共有20多名学生,来自这条山岭上下的10多个小村庄。学生年龄差别很大,有七八岁的,也有十五六岁的。我们的课桌是两头用土坯垒起,中间放页长木板架起来的。凳子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的。教室四面透风,房顶多处漏雨。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学生上课还得戴草帽。天冷了给教室南北两面4个窗户挂上草帘保温。

在那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我们这些家境贫穷、衣衫褴褛、什么也不懂的学生,在校只知道听老师讲课,学写字、背课文。我们的启蒙老师姓李,家住被称为县川的山下川道,40多岁,人很和气。我上学第一年下半年才开始学写大字。我的笔墨纸砚,还是母亲养鸡下蛋卖的钱,让我三叔父从20多公里以外的蓝田县城买回来的。据说距离学校5公里的金山街当时还买不到这些文具。学生用的文具大都靠去县城办事的人捎回来。

记得第一次学写大字,老师书写的影格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字花”20个大字。我把斗方纸压在老师起的影格上,照着学写大字,每天写一张,称为作业。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什么那么笨,第一次写大字,数字全写对了,其他10个字写错了6个。之后两个星期才都写对了,字写的也越来越整齐,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高兴地把全写对的大字拿回家让父母看。他们都不识字,也看不出好坏来,只是鼓励我好好学习,能识几个字,比他们强就行了。

起初我们在学校,除了学算术外,就是念背《三字经》。当时只是跟上老师念口歌,字大都不认识,更不理解其意。因为学校条件太差,一到下雨天或者冬天,学生就不去上学了。记得我在学校上的两年学,每年“冬至”节来临时,就放寒假了。

两年之后,上级决定停办这所学校,为使更多的学生上学而在原校的东面开办了上安村小学,西面开办了东坪小学,改善了办学条件。学生也多了起来,从原来的一个学校20多名学生,一下子增加到两所学校60多名学生。我则在离家近的东坪小学就读。直到1949年解放,我从东坪小学毕业后,考入金山完小继续就读。

关于小学的文章3:那一只飞走的翠鸟

文/东篱牛倌

我上小学那会,三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翠鸟》。文章写的确实很优美,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描写也很细腻。可要命的是,课文下面的要求是“朗读并背诵全文”。我的小悲剧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当时一周上六天课),都快放学了,班主任周老师突然发话:“《翠鸟》背完的才能回家”。还给分了小组,一个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来监督背诵的情况。她则坐在讲台上板着脸冷冰冰地看着芸芸众生在一个一个如何过“奈何桥”。我都能听到她内心狰狞的笑容,是看谁没背过被打回原形时的失魂落魄。

为了找回当时的真实感,我把《翠鸟》再复述一遍。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杆还在晃荡,水波还在荡漾。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看了看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

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杆上多停一会儿。

我对这种毫无逻辑的文字记忆实在是不上道,再加上我们的小组长李亚娥非常死板,背错一个字都不行,就让回去重背。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一个都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回家了,我变得越来越沮丧。开始想,是不是上次我把“李亚娥”的名字写成了“李亚蛾”她记恨在心?还是我上次给她身上放毛毛虫被她发现了报复我?……

眼看剩下没几个人了,周老师起身说:“我去教导处开会,你们继续背,不背完不许走,开完会我还会来”。说完扬长而去,我听见周老师“嗒嗒嗒”的高跟鞋声音由近及远渐渐没了声响。

张瑞健这个一直不如我的家伙竟然也过关了,还喜滋滋地向我显摆:“我先走了哈,我在我家院子里给自己盖了个小房子,可以住人,你去不去咱俩一块玩”?我当时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起了歹意,说,“行”。于是乎,装作尿急的样子给李亚娥请假去上厕所,就和张瑞健溜了出来。

那天的天气还是不错的,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暖暖的风,树上的麻雀叽叽喳喳飞来飞去,我感觉这些灰不溜秋的麻雀比翠鸟好看多了。

张瑞健家是个自己的独院,院子里有个小花园,花园里种了些花花草草,还种了几棵杏树。杏子又大又圆,***妈还热情地让我们摘了一些自己吃。张瑞健自己在花园旁边用砖头和木头盖了一间小房子,小房子里有张小床和一些玩具。我猫着腰钻进他的小房子里,在床上躺了一会,感觉好极了。心想,我要是能有这样一个小房子该多好。

我还看了他养的鸽子,他指着天上的鸽子说哪只哪只是他们家的,都有什么习性。还说可以把鸽子带到很远的地方它们都可以自己回来。正好有一只鸽子回来了,他抱起鸽子说:“你看它多好看”。我左手抱着鸽子,右手摸着鸽子的头,看它的嘴是粉红色、蓝绿色的羽毛像绸缎一样细腻光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头部很有节奏地转来转去,两只眼睛炯炯有神。

太阳要落山了,家家户户房顶的烟囱上冒起了袅袅炊烟,我得回家吃饭了。夕阳从杏树繁茂的树叶空隙中间洒下来,好像夜晚无数的星星,美极了。我心想今天玩的挺开心,把没有背课文的事忘了个干净。

回家还没到门口,同院的小孩尕蛋跑过来悄悄给我说:“哥哥,你们班主任刚才来家访了,你奶奶好像很生气”。我摸着他的头说:“小狗狗,你要敢骗哥哥小心我揍死你”,但满脸怒气的奶奶出现的时候我就知道事情不妙了。

奶奶以一种少有的声泪俱下的腔调教育我:“你爸把你交给我,还指望你能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你现在倒好,课文没背完就敢跑,以后啥事干不出来……”。爷爷也出来帮腔,说你们周老师说了,周一去她办公室背。

我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倒不是害怕爷爷奶奶的絮叨,而是我想到了周一要去周老师办公室背课文,那可就糟透了。

吃完饭后我盯着课本看,我看着那只翠鸟,脑子里出现的却是周老师因为发怒变形的脸。沮丧、后悔、忐忑、懊恼等等不愉快的心情统统涌上了我的小脑袋。我失眠了,翻来覆去睡不着,我感觉这个坎我过不去了……

转眼就到了周一,早上一二节是数学课,我神情恍惚,没有听进去一个字。三四节是语文课,我捱到第三节快上课的时候才垂头丧气往周老师办公室走。周老师见到我问:“背的怎么样了”?我支支吾吾说还有一段不会。这个时候上课铃响了,周老师说你跟我来吧,就把我带到了教室。让我站在全班面前数落了我一通,说我如何如何不守规矩,如何如何笨等等,然后说你下去吧。我心想怎么也该给老师敬个礼,但在我敬礼完转身的时候周老师那尖尖的皮鞋就在我的屁股上踢了一脚。

后来我工作了,有一次回去看周老师的时候说起这件事,老太太努力回忆着,并和我开心地大笑,说小男孩,谁没有个调皮捣蛋的时候。但从她的眼神里看得出来,她肯定不记得这件事了。

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总会有波澜,总会有蜿蜒,总会有曲折,而且,当时觉得天要塌下来的事情,回过头再去看看,或许仅仅是是一场啼笑皆非的闹剧而已。就像那只美丽但并不可爱的翠鸟,既然已经飞走了,就不要再放在心上。

关于小学的文章4:门球照亮人生路

文/张俊豪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被选入学校门球队,从此我和门球成了朋友。它教会我太多太多。

门球是一项集智慧与运动于一体的项目。首先,它告诉我团结一心才能取得胜利。在比赛中,个人的每一杆球都会影响整体,所以打每一杆球我们都要专心致志,不能有丝毫松懈,甚至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自己还得和对手“同归于尽”。可以说,门球比赛的每一次胜利都是队员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取得的。

其次,门球教会了我胜不骄、败不馁,永不认输。一场门球只有短短30分钟,可是不到最后一杆球,谁也不能说取得了胜利,前一刻还是阳光灿烂,形势一片大好,下一刹那,一杆失误就会导致全军覆没,所以门球教会我们比赛中不骄傲,不放弃,不言败。

最后,门球教会了我遇事冷静沉着。在比赛中,每一杆球都关系着全队的胜负,所以在平时训练时,我们每一杆都要打稳,打慢,打球时心不能慌,手不能抖。

总之,门球运动给了我很多启示,由此带来的好处也让我终身受益。在以后的比赛和生活中,我要以此为鉴,打好每一场球,走好人生每一步路。

关于小学的文章5:常回头看看

文/常琳

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开始独自骑自行车上学了。他感觉很兴奋,每天跟我说过“再见”,不等我把叮嘱要慢点的话说完,已经吹着口哨,一溜烟儿似的,远了。我站在门口看着,直到他小小的身影被冰冷的高楼遮挡,完全从我的视线中消失。儿子并不知道身后有一双关注的眼睛,所以,他不会回头,我也不想让他知道,免得他骑车时走神儿。

那天,因为接电话,儿子走的时候,我没来得及送他。放下电话,我心里总是忐忑不安,甚至到了单位,还是心神不安,眼前总晃动着滚滚的车流和儿子单薄的身影。我终于按捺不住,请了一会儿假,跑到儿子学校。看到他那辆小童车好好的在校园里停着,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我停留了一会儿,仰起头来,看着儿子教室的方向,听着里面传出朗朗读书的声音,想着此刻的儿子正在汲取知识的甘露,他怎么也不会想到窗外有一双爱的眼睛吧?

周末,我坐公交车去看母亲,她照例在门口迎接着我,还张罗了我喜欢的饭菜。吃完饭,我陪母亲在院子里晒太阳,说些家长里短的话,或许是因为阳光很温暖的缘故,我居然有点儿困,打起了呵欠,母亲就催我去睡一会儿。

晒过的棉被里,带着阳光的味道,带着母亲的味道,我沉沉入睡。我睡得那么香甜,醒来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屋子里很安静,我起来一看,不知什么时候,母亲也躺在沙发上,睡着了。

我轻手轻脚地带上门,坐上公交车回家。刚刚推开家门,就听到电话铃声在响。我急忙拿起话筒,只听母亲急促地说:“你几点钟走的,怎么不把我叫醒呢?”

“反正过几天又是周末,我还回去呢!”我呵呵地笑着。母亲却长长叹了一口气:“不看着你坐上汽车,我这心里空落落的,不踏实啊!”

母亲的叹息,让我想起儿子每天上学时的背影:天下所有的孩子都一样,无论长到多大,也无论走得多远,总会在母亲爱的视线里啊!

而我们当子女的,是否也应该时常回头看一看呢?身后,总有一双不再年轻,却一直爱着我们的眼睛!

关于小学的文章6:精确的“指针”

文/刘恒菊

入小学不久,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来给我们上体育课。能冲出狭窄的教室,来到宽敞的操场上,我们兴高采烈。可是列队训练时,我的噩梦来临了。

严肃的女老师,把混乱的我们编成齐齐整整的四小排,然后训练我们灵活地认识方向。她尖着嗓子发出号令:“向左转——向右转——”两下一转,我就分不清左右了。每次晕头转向地转过后,惊恐地看见同学的脸,就马上再转回去。

老师很快就发现了与众不同的我,她厉声地警告我,叫我不要再转错方向。她凌厉的目光劈向我,我的心里更加惊恐,彻底乱了分寸。几次下来,我洋相百出,冷汗也渗出来。从此,我极端地害怕体育课了,稍后就发展成一个逃学的坏孩子。母亲知道了,她不恼,和颜悦色地问我逃学的原因,我说出了实情。

母亲听完后,笑了:“孩子,妈妈告诉你一个认准左右的方法。记住了:站队时,把你的右手握成拳头,左手伸直成巴掌。这样老师喊向右转时,你就向握拳的方向转。当喊向左转时,你就转向巴掌的方向。”在母亲的要求下,我的右手握拳,左手成掌。母亲喊了:“向左转——向右转——”果然我每次都转对了方向!我兴奋不已,不厌烦地让母亲把口令喊来喊去。

体育课上,我右手握拳,左手成掌,怀着激动紧张的心情,接受女老师的挑战。无论怎样左转右转,也考不倒我了。我看见女老师的目光中露出了惊讶。她永远不知道,那个总是弄错方向的笨小孩,为什么突然扭转了乾坤,像是大脑里突然被谁放上了精确的指针!

多年后,我成了老师。在体育课上,我也给学生喊:“向左转——向右转——”也有些可爱的孩子在口令中蒙头转向。我就在他们的小脑瓜里放上了这样的“指针”——右手握拳,左手成掌。

其实,当年在操场上,我在女老师的口令声中分不清左右,那女老师也在自己单调的声音里迷失了方向!她不知道怎样走近我,她更不知道怎样在我的大脑里放上精确的“指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别人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你若清楚,请你考虑,如何在迷途者大脑里,放上精准的“指针”!

关于小学的文章7:扫墓

文/娄承玥

4月2日,紫玉小学全校一至六年级的师生去广场烈士陵园开展主题为“英雄永在我心中”扫墓活动。

下午2点,我们身穿校服,胸前佩带着鲜艳的红领巾,准时在学校的操场上集合。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迈着整齐而坚定的步伐,从学校出发了,虽然天气晴朗,阳光灿烂,但我们的心情却十分沉重,一路上,每个同学都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背着已准备的诗出发了。

大约15分钟后,我们来到广场上,只见广场上冬青和松柏郁郁葱葱,好像战士们正在站岗。我心想:革命烈士呀!我们来看望你们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幸福。你们安息吧!一块巨大的烈士碑矗立在我的面前。纪念碑上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一片空地上,阳光照射着我们,鸟儿欢叫着,小虫子欢跳着,纪奠仪式开始了,主持人宣布活动顺序,大队部的两位同学深情地宣读了悼辞,六年级的两位同学代表我们向革命烈士敬献了花圈,各班的一位少先队员代表向革命烈士敬献了菊花。一年级学生在烈士墓前举行入队宣誓。接着辅导员给我们讲了烈士的事迹。听完老师讲的故事,令我更敬佩革命烈士们,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然后一至六年级的师生分别朗诵祭文。歌声是那么嘹亮,朗诵是那么深情,演奏是那么悦耳,我们无比的激动,默默地告慰着我们心中的英雄。

最后全体师生一起向烈士墓默哀三分钟。默哀时,鸟儿不叫了,小虫子停下来了,云儿遮住了太阳的半边脸,空地上一片寂静,好像都在为我们的革命烈士们叹息。在大队辅导员的引领下,大家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全面准备,振兴中华,星星火炬,代代相传……

关于小学的文章8:我言胡同胜繁华

文/石小雨

我的小学在胡同里,于是童年时候也一直住在胡同里。

上小学时,放学后是一整天最乐呵的时光。每逢夏天,拉上三五个小伙伴一起走,一人拿着一根儿老冰棍儿,边吃边溜达着走在胡同里。胡同转弯处有个石台,每次走到那儿,大家就纷纷站上去,一起往下跳。咯咯的笑声仿佛能穿过一个个转弯,一直传到胡同那头去。冬天里校门口老爷爷爆的爆米花,是极受我们小孩子喜爱的。我和发小儿一起去买,总是她先拿了爆米花就跑,因为胡同又窄,弯儿又多,所以墙挡着视线,我总看不见她,追也追不上。后来我俩都跑累了,就在胡同里别人家门前的台阶上一坐,闻着空气中甜腻的爆米花焦糖的香气,瞬间,繁多的作业,学校的烦恼,就都随着口中呼出的白气,消散在胡同两侧的红墙中了。

这条胡同的小路有个特点,就是坑多,坎多,拐弯多。我和发小儿还给这些坑啊坎的都起了名字,什么“襟兰之坑” ,“九曲胡同第一弯” ,“百岁坎” ,现在想来那时幼稚的我们真是让人发笑,但当时心里美滋滋的喜悦是任何什么别的都不能敌的。

我住的胡同很窄,两旁都是小平房,每家也就那么一小点儿地方,所以人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门口和邻里朋友度过的。夏天,穿着背心、拿着摇扇的大爷大妈们,吃完饭就搬个马扎,坐在门口闲聊。晚饭后,各路棋友互相切磋,观战的大爷两手往后一背,时而皱眉深思,时而拍手叫好。有时我写完作业后跑出去玩,院门口的大爷大妈们也会关心地问上几句学习的事,每次我都心不在焉地说上几句就急着跑开了,现在回想起来,心里暖暖的,很温馨。

上了中学,我便搬出了胡同。从小平房到十二楼的高层,我着实不适应。胡同里糖葫芦的叫卖声,清晨院子外收废品的吆喝声,空气中的尘土味儿,都成了我心里一直的牵挂。

被这些牵挂引着,几年后,我又回到了这条胡同,可眼前的繁华景象令我瞠目结舌。地上的坑洼被填平了,墙也重新粉刷了,还凭空冒出了许多小超市和小餐馆。我的心中莫名地充斥着些什么,我想那是伤感和无奈。比起艳红的新墙,我更喜欢掉了漆的褪色的墙壁;比起小超市小餐馆,我更喜欢骑着三轮车卖糖葫芦和爆米花的爷爷;比起挤满胡同的一辆挨着一辆的小轿车,我更喜欢清脆的自行车铃声。

变了样的胡同令我感到陌生。

我清楚地知道,这是北京在发展,是人们的生活在进步,但我却禁不住地黯然神伤。

我童年的乐趣与喜悦都是这条胡同给予的。胡同的红墙中藏着我儿时与发小儿的小秘密,胡同坑洼的地面中藏着我童年的生活轨迹,胡同记录了我的成长,它将我的话语,我的心情,我细腻的情感都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这么想来,不光是我,住在胡同里的人们,是不是也一样呢?大家是不是都将自己的回忆寄存在胡同中呢?这样胡同便成了人们留存回忆的大数据库。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都在胡同中交融,最终交织成一张五彩斑斓的故事网,在“快北京”中网住“慢北京” ,在新北京中网住老北京,在人们杂乱的回忆中,网住那段最真最可爱的回忆。于我来说,那就是住在胡同里的回忆。

我因而希望北京永远保持着它旧时的样子——我记忆中的样子。可北京在发展、在繁荣,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这道理我是懂的。所以我愿一直守着我在胡同里生活的回忆,守着曾经在胡同里生活时的朴实与安宁。

我一个人,走到胡同的转弯处,忽然一个驼背的身影映入眼帘。机器发出“嘭嘭”的声音,与空中翻飞的玉米粒的残影一起,化作万千思绪涌上我的心头。啊,空气里飘散着的,是我最熟悉的甜腻的香味。

若问京城好风景,我言胡同胜繁华。

关于小学的文章9:小草芳菲独自妍

文/彭忠富

犹记得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是一首诗歌,其中提到了蒲公英。“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风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有些时候,这里的风却是我们带来的。像很多孩子一样,儿时的我,也喜欢玩蒲公英,喜欢看蒲公英的花絮在空中轻舞飞扬的样子。

蒲公英生长在山坡草地,沟渠路边,春天开花,花呈球形,状如灯笼,因而乡亲们又称之为“灯笼花”,反而蒲公英这名字太过正式,连那些老辈人听了都很陌生。到了秋冬季节交替,蒲公英的整个花冠由黄变白了,只要有风吹过,哪怕是些许的微风,那些种子都会义无反顾地离开母体,奔向新的栖息地。从而在来年春天,把一片片荒郊野岭,变得朝气蓬勃。

我们蹑手蹑脚地走过去,瞅准了,蹲下来,然后迅速地掐断枯黄的茎秆,那种内心的喜悦真是难以言表。我们双手轻握着那柔弱的茎秆,不敢出丝毫大气,缓缓地走到高处,欣赏够了,然后才对着花冠猛地吹口大气。那些小小的降落伞,迫不及待地出发了,看着它们越飞越远,一股成就感在我的心里油然而生。只吹一朵蒲公英肯定是不够,只要发现哪里有蒲公英,我们就会邀上伙伴们玩个够。到最后实在不愿用嘴吹了,我们就从家里找来蒲扇,对着那些蒲公英使劲地狂扇。刹那间,满坡都是蒲公英的的小白伞,我们追逐着,奔跑着,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一般。

儿时的蒲公英,给我的童年时光带来了诸多回忆。有时候,母亲还从地里摘回蒲公英来做菜吃,那么它们又成了时令菜蔬。能吃的自然是嫩根和茎叶,最好是开花之前食用。像那些常见的野菜一样,摘回家来在清水中稍微多浸泡一下,洗净泥沙。然后烧开水加盐巴,放入蒲公英焯水约半分钟去苦味,捞出来,切成丝,加蒜末、酱油、醋、糖、辣油调味即可,这就是凉拌蒲公英了。这道菜味道很不错,略苦而爽口。虽然有些苦味,但和苦瓜的苦有点不一样。

“小草芳菲独自妍,绣茵流翠悄无喧。相思脉脉娟娟意,絮舞春风花满天。”蒲公英虽然看似平凡,可是在诗人和画家的笔下,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张力。在着名版画家吴凡的名作《蒲公英》中,一个乡下小姑娘提着竹篮去挖野菜,她采了一朵蒲公英,歪坐在地上,鼓起腮帮子使劲地吹着。那飘向远方的花种,悠悠地飘动着,似乎藏着小姑娘美好的梦。小姑娘沉醉了,凝神注视着尚未离花径的一簇蒲绒,这小小的蒲绒,似乎因为一个希望已孕育得太久、显得那么不安宁,正在等待吹来的风。画面构图简洁,除了女孩之外,只有一个草篮,一把小镰刀,一个被女孩吹的蒲公英的毛团团,然而却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鲁迅曾在《故乡》结尾中说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我们终得承认,有希望总比没有好,这正如小姑娘手中的蒲公英,那散落远方的花种,就寄托着她的希冀与梦想。而我们的手上,不也握着一个个“蒲公英”吗?只要有梦想,那么我们心中就会踏实,就会觉得人生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之路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