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过节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过节文章1:过节的仪式
文/李晓
端午节快来了,我妈就开始忙碌开了,一大堆杂乱的事情在那里堆着,我妈像拆打结的毛线团一样,等着她一团线一团线地去拆开,过后又有一种成就感满足的舒坦。
我妈端午要做的事情,比如用老家村子里的竹蒸笼蒸粽子,首先把放在偏房里的蒸笼拿出来洗净,准备糯米、红糖、红豆、枣子、花生……这些食材,我妈要老家村子里产的,粽叶也要老家侯家包院子里的芭蕉叶,这样蒸出来的粽子,才有当年老家那种最地道的味儿。
在端午那天一大早,妈就开始用传统古法蒸粽子。锅里水气腾腾,大蒸笼里盛满了饱满憨实的粽子。不过我爸我妈哪里能吃完,尤其是我爸,皱着眉,半闭着眼,一小口一小口如吃中药丸子一般模样。去年端午节,我妈蒸了一笼粽子,我爸连一个粽子也没吃完就翻了翻白眼。我妈说,老头子,你胃口大点嘛。我爸说,你以为我才五十岁啊。早些年,我爸可以一口气吃上六七个粽子,吃得饱嗝连天了,我妈还鼓动说,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直到我爸吃得几乎挪不动脚步了,瘫坐在那里,一副吃饱喝足后的疲惫之态。
粽子吃不完,我妈就忙乎着给小院里楼上楼
下的邻居送。我妈佝偻着身子,还陪着笑,挨家挨户敲响门,柔声问:“有人么?”那户人家探出头来,一看又是我妈来送粽子,客气地收下,还喊我妈进屋子里去坐坐。
当初进城,我妈特别不适应城里人一回家就“嘭”地一声关上门,那刺耳的声音仿佛把我妈狠狠地推了一个趔趄。我妈就用在老家村子里的古道热肠,把整个小院里人家起了一层厚茧的心,一颗一颗给焐热了。后来,小区楼上楼下人家关门的声音都变轻了,吃饭时,还常常敞开门,哪家有啥好吃的,端着菜碗送上一份分享一下。
这些年来,一些传统节日的味道,在城里似乎变得淡了,如一杯茶泡了又泡,却又舍不得倒掉杯子里浸泡已久的老茶叶。那些年在老家村子里,过节最大的奢望就是满足几顿口腹之欢,很多时候过节,就是对美味食物的念想与召唤。但而今对食物的守候,早已经没了那些年的热情,过节的憧憬也如昨夜星辰闪烁,天边的星子隐藏在云层里了。
我爸也常叹息,过节的气氛淡了。我妈就是不服气,质问我爸,哪里淡了嘛,是你人老糊涂了。前年端午节,我爸问我妈:“你晓得端午节是怎么来的么?”我妈从厨房出来,拍打着围腰说:“端午节就是端午,有个啥来历。”于是我爸的那点文化就派上用场了,他跟我妈讲了端午的来历,说就是为了纪念沉江自杀的屈原设立了端午节。我妈嗯嗯几声,也不知到底听进去没有。
我妈弄不明白传统节日的来历,但清明、端午、中秋、春节,这些节日来临前,我妈无论在乡下,还是在城里,都要认认真真操办一次。清明,给先人烧冥钱,端午蒸粽子,中秋做老月饼,春节为了除夕晚上的团年宴,更是从腊月就开始忙得团团转了。这些节日,都少不了一大桌丰盛的家常菜,有时也用来款待像周老头这样的老友和邻居亲友。这桌飘香的饭菜,也是我打开一扇家门种下的密码,是灯海摇曳里接头的信号。
文友张五毛说,我们的生活是一块粗布,只用很少的一点来缝制欢喜幸福,其余都变成了对付生活残渣的抹布。灰尘滚滚的行走中,我停顿下来,望一望我妈在节日里磨盘一样缓缓转动的身影,我突然明白了,这些节日里的忙碌,对我妈来说,是一种不会停下来的仪式,这种仪式抚慰着她的心。因为我妈的心里啊,有一个嗷嗷待哺的黑洞,那黑洞里,有对孩子亲人们归来的殷殷等待,有对邻里人家表达和睦关系的真切心情。
过节文章2:过年过节不送礼
文/罗昭伦
转眼就到春节了,朋友们都在谈论春节又要花多少钱。我听后淡淡一笑,告诉他们,我过春节可不花啥钱。因为在我们大家庭,拜年不流行送礼给红包,这个习惯已经延续十多年了。
记得还是1997年春节,我和妻子和往年一样,准备了烟、酒、糖果之类的拜年礼品,去给岳父岳母拜年。席间,岳父说:“从明年开始,你们几姊妹之间拜年,就不要送礼了。包括来我这里,也都不要送了!”
我和舅弟听后立即反驳:“爸,我们给您拜年送点礼,是理所应当的,哪有不送的道理!”姐姐和三个妹妹也附和。岳父一脸严肃:“我说了,不让你们送就别送!每年春节回来,你们都大包小包地买,不嫌麻烦呐。再说,过年过节一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不图别的,只求大家和和气气,平平安安!”见岳父的语气这么强硬,我们都沉默地低下了头。
第二年除夕晚上,我还是犯难了,这礼到底是送还是不送呢。送吧,怕岳父责怪,因为他这个人说到做到;不送吧,总感觉心里过意不去。妻子说,干脆今年就不买了。
第二天,我们去岳父家拜年。岳父见我们没提任何东西,顿时喜笑颜开:“嗯,这就对了!快进屋,***正在等你们呢。”
不一会儿,舅弟、三妹和四妹几家也陆续到了,他们也是什么都没买。团圆饭上,岳父格外高兴,破例喝了酒。觥筹交错中,我们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温馨。
临走的时候,岳父一再给我们强调:“以后过年过节,啥东西都不要买,只要你们人能来,比买什么都强!”就这样,这些年来,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家人生日什么的,我们从未送过礼。
其实,仔细想想,岳父的做法真是睿智。大家平时为了生活和家庭而奔波忙碌,没有时间相聚,好不容易在过年过节团聚在一起,本来就是为了叙旧和聊天,看望一下亲人,增进一下感情,干嘛非要送礼呢?今天你上门给我送一份礼,明天我再去你家回敬你一份。买的东西提来提去辛苦麻烦不说,还得费尽心思地去选择、比较,怕自己送的礼品不够档次,和别人的相比不够气派……最终,劳民伤财的是自己。
过年过节,亲朋好友之间互相串门,送礼,表达一份心意;不送礼,感情依旧甜蜜。虽然两手空空,但却带来了千金难买的真诚和情意。
过节文章3:家里来客
文/胡菲
每逢过年过节,家里都会来些客人,那是自然的。
今年也不例外,大年初六,刚吃早饭,外婆便带着九岁的表弟来了,一进门表弟便急着挣开外婆的手,一步一跳地跑到电脑前,差点没把外婆摔个踉跄,外婆只好扶着鞋柜,把手中的礼品放下来,喘了喘气,笑笑说:“这孩子,唉!”然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弯下身去换鞋子。正这时,小舅背着包大步大步地跨进来,笑着喊一句:“拜年了啊,年过得好吧。外婆也来了,快坐快坐。”便顺手把包放在沙发上,一只手去搀着外婆。外婆笑着眯起了眼睛,手在小舅手上拍着说:“好,好,有出息了。”
爸妈在旁边也笑了:“来了就是年啊,去看电视吧,两个孩子都在。”
随后,大舅带着舅妈来了,还有个小弟弟,才一岁多,可调皮了。穿着厚厚的鼓鼓的,系着个小围衣到处跑。这不,电视看得好好的,他跑过来一下子把电源关了,然后看着我们,可笑又可气的样子,拍拍手又笑了起来。就一跳一跳地跑到我房间去了,出来后一手抓着我的小熊玩偶,谁知跑太快了,一下子扑倒在地上,眼睛里的泪光闪烁着。舅妈走过来了,拉了起来,拍拍衣服说:“狗子,又乱跑,摔倒了吧!去,我们吃糖,不哭。”
听到吃糖,他马上就“咯咯”地笑了,一歪一倒地走到茶几边。我们在一边看着笑个不停。
之后,又来了叼着烟的表叔,挎着包、踩着高跟鞋的小姨,扎着牛角辫的还不知怎么称呼的客人。
整个家一下子就沸腾了。
家里来客可真是个又喜又恼的事。
过节文章4:错峰过节
文/许颖
去岁暮春,先生说,单位有个座谈会,你是否有兴趣参加?我心中一愣,我该是什么身份参加先生单位的座谈会呢?先生又道,“三八”国际妇女节到了,所里召开警嫂座谈会,你可去看看我工作的地方?
恍然大悟,新婚一年多,我竟尚未适应一个如此伟大的称呼——警嫂!
先生忙,忙得不可开交。早上跟他说好的约定,中午变成悬而未决,晚上可能变成未来的畅想。与他恋爱成家,足以将一颗傲娇的公主心磨得棱角全无,磨成一颗贤德智慧的鹅卵石。
初识那年情人节,大街上闪烁的霓虹扑朔迷离,姑娘们娇俏的、惊喜的、柔软的、粉嫩的笑脸绽放得犹如她们怀里的玫瑰娇兮倩兮盼兮,餐厅临街的窗户将恋人约会的一幕幕直播成幸福剧场。然而,先生仿佛在这全城欢腾的流光溢彩之中隐匿了。
当我拟好言辞准备在“朋友圈”中发布声讨檄文时,“失联”数日的他说,我来接你,一起看电影吧。
我说,我以为你失踪了。
他说,14日值班,15日办案,16日备勤,现在刚刚走出派出所。
终于,我们错峰过节。
电影尚未到高潮,电话的高潮却率先抵达,在电影院漆黑的鄙视中,先生低声应答:“好,马上就到!”3D眼镜掩藏不住他憨厚的内疚,我说,走吧。
于是,错峰过节成为生活新常态。
去年中秋,团圆的月华朦胧了树梢,未满百日的小儿用声嘶力竭的啼哭来努力适应人间的温度。重疾的家翁用低回的呻吟来抚慰暮年的痛楚。生命中迫不及待的成长与油尽灯枯的疼痛、人生的始与末以一种玄妙的方式对视、交流。
初为人母的我,在这场生命的交锋中措手不及,寻求节日值班的先生的帮助,他却随闪烁的警灯融汇成节日的华彩。为赏月庭院布一方警,为万家团圆执一盏灯,当是他最初的志愿吧。
幼儿成长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错过儿子许多成长画面的先生,下了值班便格外珍惜亲子时光,他常常感慨:“怎么感觉他和前几天长得不一样了?”
他抱着幼儿在家里手绘辖区地图,大街小巷、阡陌交通布满星星点点的标注,口中喃喃自语:“爸爸的专属地图,画着党徽的地方都是辖区的重点哦,有没有很厉害呀?”
他给幼儿讲的哄睡故事,是他的警察故事:“有一天,爸爸抓了一个带着枪的坏人……”我说,用如此惊险的故事哄睡,真的好吗?
不忘初心。我想,先生是想将他那一颗对得起项上警徽、擦得亮胸前党徽、扛得住肩上重担、从警入党至今依然如初的赤子之心,身体力行地传承给儿子吧。
幼儿周岁前夜,办案至深夜而归的他,蹑手蹑脚地打气球、贴彩带布置客厅,嘱咐我道,明天有重要保卫任务,拍好抓周礼的视频,我晚上回家再看。那么,儿子的周岁生日也得“错峰”了。
抱着他刚刚换下的警服,原来,这便是“警嫂”的重量。
过节文章5:过年过节 防骗防偷
文/滴水萤光
随着春节一天天靠近,打工回家的人们像洪水一样一天天向家乡涌来,这股洪流也卷来了泥沙。前天县城一家,母子三人在家,母亲去买菜,把两个孩子锁在家中,就在她出门不久,两个孩子听到有人敲门,说:“奶奶来了,一起到外婆家去。”大孩子去开门,门被锁了,打不开。不久,母亲回家,大孩子对她说起刚才的事,她当即打电话给奶奶,奶奶说没有去县城。她又打电话问娘家,也说没有人去叫门。难道是骗子?如果真的是,所幸门打不开救了姐弟俩,要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昨天晚上,某村一家门被撬坏,所幸没有撬开。这家人在外打工还没有回家。一定是夜深人静时去撬的。邻村,有家被偷去一些零钱。几个月前,有户人家也被人入室,通屋翻了一遍,据说偷去了一些东西。这户人长期在县城住,老家的房子多年空着,就是这样的房子也被小偷惦记着。
过节文章6:和孩子们过节
文/黄荣霞
从小就听妈说,生我的那天是“六一”。18岁当了小学老师,且负责少先队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每年进5月,孩子们就开始盼“六一”,我这个“大儿童“更像盼过年,儿童节到了,我的生日也就到了。
儿童节是学校里的大事。节前我与孩子们又唱又跳排练节目,培训预备队员宣誓、呼号、敬礼,忙得热火朝天,但非常开心。“六一”那天早早到校,梳头、画腮红、画眉毛,排着队一拨一拨的,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小脸儿都变了样。等节目按部就班上演,孩子们开开心心,我也顺便美美地过了生日。坐在台下就想,今年又是这么多人给我过生日。而且过生日的级别也很有趣,去年是市级的,前年是区级的,今年是校级的。有时候我就忍不住告诉孩子们:“今天也是老师的生日!”他们就特别惊喜:“真的呀!”一副副羡慕的表情让我很享受。
年年和孩子们过节,从18岁到退休起码要过37个“六一”,加上小时候的六七个,真得过半辈子的儿童节,顺便还过了生日,是不是不一样的儿童节?
过节文章7:有一种孤单与孤单无关
一个人的城市,最害怕过节。走在喧哗的大街,看着结伴而行来来往往的男男女女,无数次质疑过自己,究竟为的是什么。冬至,平安夜,圣诞,元旦,都扯淡,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过不过节又有什么不一样呢?没有太阳的白天,心情异常压抑。曾经试着敞开双臂,迎接别人所谓的幸福,一次次被现实伤的遍体鳞伤,更可悲的至今不知问题出现在哪。聊天中别人调侃“你怎么一点都不像曾经那个自信开朗的傻妞了”,一滴眼泪结束一段对话。时常想起那个六月份的誓言,却总以头痛结束,走的走的无路可走。
过节文章8:剥榴莲
文/王孜恒
今年过节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去外婆家玩。舅舅和舅妈也一起回来了,他们还带回来一个奇怪的水果,有足球那么大,外面长着厚厚的壳,还有尖尖的刺,散发着一股怪怪的味道,原来是个榴莲。
榴莲有一股怪怪的臭味,有一些人不喜欢,可是我却觉得香香的,馋得我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榴莲浑身长满了又尖又硬的刺,怎样才能把它打开呢?只见舅妈找来了几张报纸,把榴莲小心翼翼地包了起来,然后轻轻地放在地上,再用打火机把报纸点燃。一缕缕青烟慢慢地升起,火苗在榴莲上欢快地跳跃着。我好奇地盯着这个被火苗包围着的榴莲,心里泛起了一个个疑问。难道是要把榴莲烤熟了吃吗?就在这时,我听见“啪”的一声,榴莲带着尖刺的壳竟然裂开了。这时火也灭了,舅妈从地上拿起榴莲,顺着裂口把榴莲很轻松地掰开了。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吃起了美味的榴莲。榴莲甜甜的,真好吃!
一饱口福后,我缠着舅妈给我们讲解剥榴莲的秘密,原来是热胀冷缩啊,看来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