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文章

请欣赏办事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办事文章1:很想和你说说话

文/文雪梅

出去办事,不经意间看见一辆熟悉的自行车停在单位门口,走近一看,那辆自行车正是我的。我猜想,很可能是父亲骑来的。几天前,父母才从乡下老家回来,天冷,我一再叮嘱他们没事别出门。

定睛看了看,终于在不远处看到了父亲。他正和一位穿着朴素的老人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什么。我不由加快了脚步,走到父亲跟前,两位老人谈话太投入了,他根本就没发觉我。为了不打扰他们,我只有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我女儿说了,早晨起来一杯白开水,能防便秘、冲刷胃肠,还能清醒大脑,好处可多呢!我女儿说了,老人吃饭一定要清淡,粗茶淡饭真滋味,大鱼大肉则有害无益。我女儿说了……”从没有想到过,在家一直沉默寡言的父亲怎么一下子变得这么健谈?而且都是我说的呀,我不解,我什么时候给他说过这么多的养生知识呢?

我正想喊父亲时,又听见那位老人说话了:“哎,还是你有福,养了这么孝顺的女儿!我的孩子都忙得不可开交,上班的上班,做生意的做生意,没有空闲和我说话。自从老伴去世后,家里每天都空荡荡的……”老人说着,脸上露出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情。

父亲依然装作很自豪的样子,眉飞色舞地讲着“我女儿说”。我不由想起,最近生活上遇到了纠结的事,心情郁闷。每天回家后,我都很少说话,即使父母有意问我,我也只是哼啊哈啊地应着。父亲一定憋坏了,所以,趁我们上班的机会,出门有意找熟人聊天!

看着父亲瘦弱的身子,斑白的头发,我的心忽然隐隐作痛,鼻子酸酸的。我转过身去,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

作为儿女的我们,有时间在网上和一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人聊得天花乱坠,有时间在酒桌上神吹海侃,可就是没有时间陪父母说说话。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儿女的一句话对父母来说都是多么重要。匆匆赶路的人们啊,可曾想起过家里寂寞的父母,其实,他们很想和你说说话!

办事文章2:最好的爱

文/苗君甫

和同事外出办事回来,我们的车被堵在距离单位50米的地方,于是就从车里下来去前方打探情况,问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户人家的迎亲车队,30辆宝马一字排列,霸占了整条道路的右侧,因为领头的婚车被人拦住要喜糖,车队耽误了一点儿时间。

明白事情原委后,看着宝马车队一溜烟儿地向前方驶去,我一个90后的同事一脸艳羡地说:“原来这是迎亲车队啊,新娘好幸福啊!想想看,30辆宝马,这得多大排场啊!如果不是因为爱,新郎会这么用心吗?真羡慕新娘!”

跟90后的同事谈爱情观,好像我的观念很老套。我无意揣测用了30辆宝马迎亲的新郎和新娘之间的爱情,我更没有权利否定别人奢华的爱情观,但我从来不认为这就是最好的爱,更从来不认为这就是最好的幸福。

想起我和老公当年的婚礼,俩人一穷二白,大学刚毕业,没有积蓄,更不想伸手跟家人要钱,我们只是出门旅游了一趟就算结婚了。没有奢华的婚礼,没有豪华的车队,也没有钻戒,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幸福指数在以后的日子中一点点增加。

结婚十年来,我和老公很少吵架,偶尔拌嘴也只是就事论事,从来不翻旧账,更不会因为冷战影响感情。他因为我的识大体一直对我很体贴,而我因为他的爱一直用心经营我们的小家庭。

这些年,我们一点点努力,从没有积蓄到慢慢买了车、买了房子、有了孩子,家的氛围让我越来越享受,也让我越来越珍惜。

从当年青涩的少年到渐渐成为撑起整个家庭的顶梁柱,我和老公在岁月的洗礼中更加从容自在。曾经懒散的我在他的潜移默化下,渐渐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并通过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增加筹码;曾经不自信的我在他的积极鼓励下,渐渐找到让自己自信的方法,开始知道自信才是做事做人的基石;而他从家庭观念淡薄到成为顾家好男人,从不修边幅到明白“没有人愿意通过你邋遢的外表去了解你的内在”……这些年,我们互相影响,渐渐让对方成为自己心中理想的模样,也渐渐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从来不敢夸耀我的爱情,但我知道最好的爱其实和物质关系不大,和改造对方距离更远。最好的爱,只是彼此愿意携手走过一生,彼此愿意包容守候对方,一起在时光里慢慢成长,你抹去我的自卑懦弱,我改变你的邋遢青涩。我越来越自信,你越来越有担当,在携手相伴走过的岁月里,我们都成为更好的人。我想,这才是爱情的要义,这才是幸福的源头。

真的,最好的爱,其实只是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最好的爱,其实只是让彼此给对方爱的滋养;最好的爱,只是彼此在时光里一起慢慢成长,一起学会担当,一起面对风霜,一起实现理想。

办事文章3:两位顾客

文/孙长乐

上个周末,我找一个朋友办事,便去了那朋友的手机店里。跟朋友商谈完事情,正要离去时,朋友说他有事要出去一下,叫我帮他看一会店。我只得答应下来,就把拎在手里的公文包搁在柜台上面,看到有顾客进来,就招呼一下。

一个微胖的中年男子来到店里,走近柜台,俯下身子在看柜台里的手机,我上前拿开我那公文包,以方便他挑选手机。他抬头冲我憨憨一笑:“谢谢。”我向他推荐了几款品牌手机,最后他也选中了一部,临走时,还满面春风地跟我道了个谢。

过了一阵,又有一位年轻人走了进来,站在柜台前看手机,我伸手把刚放在柜台上的公文包也拿开了,可他脸色一变,厉声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疑惑不解,不知他为何如此反应:“我也没说你什么,你这是怎么啦?”

他一脸恼怒,说道:“看我过来了,你就赶紧拿走了那个包,你这是防贼吧,你把我当成什么人啦!”

“你误会了,”我哭笑不得,连忙解释,“我拿走东西,是为了方便你挑选手机。”

他撇撇嘴,瞪了我一眼,鼻子里重重地哼了一声,便摔门而去了。

后来细想这事,我认为这是个人的处世态度使然。显然,那个中年男子是个拥有阳光心态的人,面对一些事物,自然就展现出自己的阳光天性,也会以阳光的心态判断事物,因而,就会让人感到温暖和愉悦。反观那位年轻人,即便不能说他是心理阴暗之人,也应是个缺乏爱心和宽容心的人,以他的处世心态,恐怕平时都是以敌对的眼神看待事物,所看到的也都是灰色的,难免会怨天忧人,自己痛苦,也惹人不快。

办事文章4:寻访齐白石故居

文/周博学

到北京办事期间,从地图上发现齐白石故居标示在灵境胡同附近,即乘车前往。车上向司机打问,司机只知道灵境胡同,不认识齐白石,当然不知其故居。终点下车在街上询问一位西装革履中年男子,那人脚步未停面带歉意摇头走了。其后又挡住四五位青年学生,个个头上挂着耳机,边走边手机刷屏,听了问话,几人扭头用眼互问,结果一脸迷茫不知究竟。

见西单北街什字有交警,近前讨教。交警旁边正好围了五六位外地游客,有老有少,有中年男子背着一卷画轴,有位小姑娘背着画板,也正问齐白石故居走向。警察为难半天说不明白,建议转问书报亭,卖书报的和文化距离近,也许他们知道。听警察说的有理,我们到报刊亭打问。卖报刊的是位30多岁年轻人,很热情,但要问的路说不清楚。最后年轻人说,故居是老民房,应该在背街胡同,现在这儿是首都金融街,两边是现代豪华建筑,你们到辟才胡同南边看看吧。

今日是正月十三,立春二十多天了。高楼之间的过道风好凶猛,刮得人浑身透骨冰凉,迎面扑来让人不由自主背过脸朝后退,冷风灌喉噎得人喘不过气来。我们坚持从东向西过西单北街天桥,穿过沿街各银行大厦,在背街上还是找不到齐白石旧居。碰上一位走街串巷蹬三轮车收废品的河南人,他说齐白石故居好像在力学胡同,又指了路径。我们返回头又折过天桥,七拐八拐,将要到力学胡同口,碰见一位戴眼镜白胡须长者,胳肢窝挟本儿书,像位学究。他肯定地说:不在这儿。从西单北街和灵境胡同什字向西直走,在辟才胡同和太平桥大街东北角上,有几间低矮平房就是。

终于找到了。在楼群林立的开发小区角落,紧邻大街有一处不起眼的小院,沿围墙南面到西面,拥挤着一排绿竹围护,墙面和房上旧瓦是青灰色。门楼面朝东,像老照片中的普通民房,两扇木门封锁很久了,门坎上门板上门缝儿里全是久积的尘土,漆皮剥落,裸露出枯涩的木材,像老人脸上的皱纹。从门缝向院内看,东边北边西边都有低矮瓦房大约七八间,原先可能是四合院吧。院子很小,尘土覆盖着七零八落的残砖烂瓦和随风飘进的塑料,还有几根焦黑的木椽和檩条。

门楼外下首墙上有两块儿大约0.4米×0.6米的石刻,一块儿墨青色刻中英文简介,其中说:齐白石1953年被中国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196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另一块是汉白玉石刻,上书齐白石故居,北京市人民政府立。

不能进门,顺着绿竹掩映的围墙,我们慢慢地绕着院落转了两圈儿,情绪有了莫名的沉重和惆怅。归途中内心感叹,世事沧桑,殊难预料,这所小院卖画谋生的白胡子老头儿,当年会有几人料到,老者的纸上水墨鱼虾,会在主人身后搅动人间浪起潮涌。唏嘘!大河苍茫,天地悠悠。齐白石声名将渐行渐远,其故居被楼海终会淹没,其书画价值仍在亿元之上飙升,一代巨匠的艺术之光还在世界各地闪耀。

书画若果有灵,还记得在北京出生的老家吗?

办事文章5:隔着玻璃的盆栽

文/魏天亮

陪朋友到一个地方办事。这里太忙了,来办事的人把我一会儿挤这边,一会儿挤到那边,最终被挤到了窗户边。窗台上有盆盆栽,已经枯萎,枝叶倾身扑向窗户,保留了生命最后时刻的努力。窗外,有它熟悉的生活空间,绿树掩映,微风摇曳。可惜,它的愿望注定难以实现,在努力挣扎中,它失去了生命的颜色。

我仔细观察着这盆盆栽,发现花盆里的土干裂、萎缩,完全与花盆剥离,留下一圈深深的沟壑,——这盆盆栽是因为干渴而亡。而让我惊奇的是,枯萎枝叶的下方有一线柔嫩的绿意,那是盆栽在失去了所有水分,绝望之际将自己体内仅有的养分集中,生长出的最后一根小苗。

所有枝叶的生命很快消亡,让这一线生命迅速生长,希望它能把株体的生命延续。这是生命的挣扎。其实,植物也和我们人类一样,希望自己生命能够长久,即使不能,也希望后代能够延续。

看着盆栽最后生长出的这一线嫩芽,我的心动了:应该给它一杯水。但是看着满屋子的人头攒动,我终于没有动手。我不是害怕找不到一个盛水的容器,也不是害羞端着水过来浇花的行为愚笨,我担心给了它一杯水,让它有了更强劲的生命,它需要的第二杯水在哪里?没有后续长期的浇灌,我的努力,注定不过是生命更长痛的挣扎。

此后几天,窗台上的盆栽一直在我脑海呈现向窗外欲扑之姿,让我有一种口渴的感觉。迷迷糊糊的夜晚,我忽然发现自己回到了那个房间,成了那盆盆栽。干渴难耐的我盼望上天会降下甘霖,忽然,阴云密布,一个雨滴从天而降。我喜悦又紧张,本能地缩紧身子,闭上眼睛,全力迎接从天而降的这一重重的小水滴,来了,来了,啪……

只有声音,却没有水滴敲在身上的清凉。我睁开眼睛,水滴就在眼前,一滴,接着一滴,停在我眼前几毫米处。我拼命伸长身子、脖颈、胳膊、手臂,努力去接近那上天的恩赐,却最终发现那里有一层透明的欺骗与阻隔。玻璃,让我感觉到了水滴润泽的滋味,却不能真正接收雨水的浸润,为即将干枯的生命解渴。

雨滴继续敲打玻璃,一滴滴,渐渐汇成小水珠,再汇成细流,垂直而下,不知流向何处。我继续努力,继续挣扎,可惜玻璃仅仅把水的凉意传递,却不能把水分透过半滴。

在冰冷的隔层里,我迷茫、迷失,哀伤欲绝……

办事文章6:平衡

文/王战平

有一天,我到城里去办事,因为取档案的地方比较远,而且天空中又下着小雨,没有公交车,我便打了一辆出租车。路上,司机师傅同我商量,是否可以顺道捎一个乘客。于人方便,于己方便,我说:“没问题”。

我向边上靠了靠,在实验小学门前,上来一个小姑娘,模样清清秀秀的,满脸的童真,估计与我女儿的年龄差不多。我没有太多的端详小姑娘。

车启动了,小姑娘刚坐稳,马上掏出手机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因为跟我坐在一起,小姑娘的话我听得一清二楚:“妈妈,我坐上了出租车,车牌号是……”

“小姑娘,这是谁教你的。”

“我妈妈。”

“***妈没来接你,她这样做是对的。”

我一愣,转而恍然大悟。

司机师傅的语气里充满了酸涩与无奈。

我理解,在他,这是一种不信任,但却没有办法。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也很无奈,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独立,锻炼自己,但是,连续的报道让我们对只身在外的孩子多了一份担心与牵挂。

乘客与司机之间竖起的那道铁栅栏,难道仅仅是一种防范,一种隔阂吗?

我没有对司机说什么,只是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

我无奈,我彷徨,我苦笑。

或许,这也是心理上的平衡吧。

谨以此献给所有的孩子及家长,作为一种善意的提醒,作为对所有出租车司机的歉意。

办事文章7:简单的快乐

文/刘燕

那天,我从成都办事归来,坐在长途汽车上,车内十分安静。有的人在睡觉,有的人微闭双眼听着音乐,有的人斜视窗外,欣赏着路边的风景。也许面对陌生人大家都心存戒意,也不知从何说起,所以谁也不愿主动搭话,都沉默着,只有汽车发出不断的轰鸣声,让人感到烦闷之极。

车至一路口,不知从哪儿上来了一群农民工,每个人的身上都背着一个大背包,手里还提着不少的东西。他们皆衣着朴素,皮肤黝黑,双臂粗壮,手上长满了厚实的老茧,一看便知是从事重体力活的农民工。他们一上车,就肆无忌惮地说着,开怀地笑着。亲切的乡音,爽朗的欢笑飘满了全车,车内的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大家的目光也都聚在他们身上。

听他们言谈,知道他们原来是修建某大型水库的石匠,已经有半年没回家了。这几天适逢工地缺材料放假,他们就匆匆忙忙地赶回家,看看家中的老人和孩子,顺便帮着家里抢收成熟的稻谷。他们畅谈着自己的孩子,议论着今年庄稼的收成,不时发出一阵阵毫无掩饰的欢笑声,那单纯的欢笑完全发自心灵深处。他们明亮而璀璨的双眼充满了期待与希望。突然间我被他们的快乐感染了,完全忘怀了自己因事情没办成而带来的沮丧。

到了中午,汽车停靠在一家餐馆门前,大家纷纷下车吃饭。那几个农民工也下了车,但他们并没有跨进餐馆,而是从身边的口袋里掏出一瓶水,几个大饼,蹲在门口就啃了起来。换了是我一定为此而感动无地自容,可是他们却毫不在意,旁若无人似的,大口大口地嚼着。他们的表情是那么的淡定从容,捕捉不到一丝的无奈与痛苦。

我很奇怪,为什么一瓶矿泉水,两个大饼,一根劣质的香烟,他们就觉得那样的满足,那样的快乐。也许这正是源于一种简单的生活。

人有时就是这样,越是有了身份和地位,越是有了金钱与财富,就越是发现快乐难觅。就其原因,我们总是给自己定下一些遥不可及的目标,与身边的人盲目地攀比、追逐。而人的欲望往往难以满足,于是烦恼随之而来,整日牢骚满腹,抱怨声声。

越是简单的人活得越快乐,越充实,就像文化低下的农民工。他们没有太高的人生追求,不会刻意地去追逐世俗名利。不会好高骛远,不着边际,奢望生活过多的赐予。也没有时间去多愁善感,抱怨生活。他们懂得知足常乐,脚踏实地,量力而为。

家有豪宅万千,夜寐仅需七尺,纵有良田千顷,日食不过三斗。我们又何必为这些东西而苦恼呢?一个人,如果肯将生活的眼光放低一些,也许就会坦然一些;如果知足一些,也许就会快乐一些;如果恬淡一些,也许就会幸福一些。

办事文章8:打鼠

文/苏湘红

那日柱子去县城办事。

走过西街大转盘时,忽然听到一群人大叫:“出来了!又出来了!”柱子立住脚步,正感奇怪,只见一只硕鼠晃着肥胖的身子正从街心花坛的花丛里探头探脑走出来,走走停停。一群人在前后左右边舞手臂边跺着脚大喊:“打、打、打!”却没有谁真正动手。

柱子甚觉好笑,不禁叽咕道:“吓唬罢了!”人群中立即闪出一青年反问:“那你为何不打?你看它多么肥,至少偷吃了几年的粮食呢!”

柱子一听,顿时气上心头,忿忿说:“那你还不快帮我捡块石头来!看我怎么收拾它!”

青年真的从街边捡来了半截火砖大的石头,递过来。老鼠却缩回花丛里去了。

柱子忿忿地放下石头,白了青年一眼,正欲赶路。一群人又喊:“出来了!又出来了!”“打!打!打!”

柱子回头,那硕鼠又从花丛里探头探脑走出来,左看右看向前悠然踱了几步后立在原地不动。

一群人边跺脚边舞手臂尖声大喊:“打!打!打!”却没有谁想真正动手打。

柱子笑笑,正欲抬腿走人,那青年又上来:“又出来了!你怎么还不打?胆小鬼!”

柱子一听,一股气又蹿上心头,忿忿地说:“你捡那石头来,看我怎么打死它!”

青年从地上又捡起那块半截火砖大的石头,递了过来。

柱子接过石头,掂了掂,向硕鼠瞄了瞄:“操***的,看你还糟踏粮食去!”就朝硕鼠狠狠砸去。

硕鼠“吱——”地一声叫,朝前一蹿,四肢抽搐乱瞪

……

“打得好!”“打得贼狠!”

“打得肠子都淌出来了!”

人群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赞着柱子。

柱子拍拍手,英雄似的。扬了扬手,转身欲走人。

这时,一位佩戴卫生执勤袖章的小伙子走过来,拉住了柱子:

“喂,兄弟,你怎么能这样子就走了啊?!”

“是啊,打死了怎么能就这么摊在大街上啊!”有人说。

“污染环境怎么办?”“传染疾病怎么办?”

柱子刚想辩解几句,想到什么,就闭嘴了。跟旁边的一位老人要了几张废报纸,欲包了拿到郊外荒地扔掉。

一农民模样的看出了他的意图,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莫拿去乱扔呦。被那些农民看见了,你会被打个半死的。”

一股冷汗爬上了柱子的脊背。柱子又跟一个人要了两个塑料袋来,准备装了提到桥上扔下河去。

一退休干部模样的老头又从人群里冒了出来:“小伙子,扔到河里危害更大,污染水源,若发生鼠疫,可把你捉了坐牢呢!”

柱子又问:“哪里有煤油卖?”

旁边一饭店老板模样的立即跳出来阻止他:“想火烧啊?不行不行!你在这里烧了,臭气熏天的,谁还敢来我这里吃饭!”

众人围观着,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柱子憋得满脸通红,急得直跺脚,想哭。

这时人群中不知谁喊:“让他拿回家去,随便他怎么处理都行。”

柱子想想也是。可他捡拾好死老鼠刚想走开时,脚步却挪不动了:这大热天的提着只死老鼠搭车人家给他搭吗?要知道从县城到他那个卖点锅头碗筷再加上糖烟酒的家还有差不多一百公里的路呢!

提着只死老鼠站在摄氏35.6℃高温的大街上,柱子真的哭开了。

办事文章9:别样小屋暖童心

文/李桂媛

去镇上办事的路上,总要经过一栋青砖红瓦的三间小屋,院落宽敞整洁,四季总有花果挂枝。一缸夏荷,总会在七月伸出几枝火红。风儿吹过,飘来阵阵甜香。当你贪婪地深吸一口气后,更让你多看几眼的,还有院内的小型滑梯、小秋千、小自行车等儿童玩具。如果不看正屋门楣上“留守儿童之家”的牌子,行人肯定会误以为:这是一所私人幼儿园。

在路上,常听到小屋里飘出笑声。星期天,抑或是放学后,总会看到一位齐耳短发、精神饱满、笑意满面的妇人,带着几个大小不一的孩子或是跳舞或是游戏。孩子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儿,围着她转来转去。向来有好奇心的我,找了个讨要花种的借口,走进了这座充满诗意的小屋。顺道参观了这栋“留守儿童之家”:中堂摆几张小课桌,还有架钢琴;东房有四张上下铺的小床,明显是孩子们累了休息的场所;西屋则是妇人的卧室加书房,淡淡的书香令人心醉;中堂门后是间厨房,收拾得一尘不染,锅碗瓢盆透着光泽,像是刚刚买来的。经过一番闲聊,我熟识了这位妇人,知道了她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的故事。

她姓高,是位幼儿园的退休老师。因为一直爱跳舞,气质还是那样的好,让我一时误判了她的年龄。她今年六十岁了,按理说我要叫她高奶奶才是。高奶奶的老伴多年前去世了,只有一个女儿,但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发展了。本来是接她去那里享福的,她却说大城市太闹了,待不惯。高奶奶每天茶余饭后,都要绕着村子散步。细心的她发现,好多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了孩子和老人。农村人的家里有田地,一年四季少有闲暇日子,孩子常年缺少父母的陪伴,性格变得内向而忧郁。看着那些留守儿童呆滞的眼神,一直从事幼教工作的她,莫名地从心底涌出一股酸痛。

后来,这个村里就开始有了叫做“留守儿童之家”的场所。她的退休工资并不高,所有教学用品都由她一个人出资购买。她没向政府伸过一次手,更没有告诉女儿,她连自己以前存的那点养老钱都取出来了。从买大运动器械,到买小板凳,都由她一手操办。而后,把需要照顾的孩子集中起来,每天带着几个大小不一的孩子,教他们认字、学跳舞、识音符,不厌其烦。

“思思、佳佳,你俩别跳了,快来洗把脸。”高奶奶端出盆水,挥着手中的毛巾,对两个正在跳绳的小家伙叫着。“瞧瞧你俩这满头的汗哟。”两个孩子笑嘻嘻的跑过来,乖巧地让高奶奶细心地擦拭。“孩子们,都过来洗手,奶奶给你们切西瓜吃喽!”高奶奶从厨房里端出一盘沙瓤大西瓜。看着孩子们贪婪地吃着,她则在一旁幸福地守望着。“奶奶,您也吃!”一个小不点捧过来一块西瓜,递到高奶奶嘴边。“好孩子!”高奶奶象征性地添了一口,又推了回去。这时,一辆摩托车由远至近。“高奶奶,给您带些无锡的土特产,我家思思全靠您照应了。等过两年,我们存点钱回来办厂,就不再出去打工了。”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边说边从车上往屋里搬东西。“思思爸,我什么都不缺,快带回去!带孩子是我自愿的,有他们陪伴,我开心着哩。”高奶奶忙将送礼物的思思爸朝外推。

一个退休的幼儿园教师,能有多少退休金呢?看到这些情景,我忍不住问道:“高奶奶,孩子们的管理费您收得不高吧?”“我不收费用。农村人靠种田吃饭,没什么收入。我女儿工作了,家里没有花钱的地方。我退休金虽然不多,可少买点衣服和营养品,也足够用了。我是名老党员,乡村建设帮不上大忙,只会带带孩子。孩子是明天的希望,拉一把他们,我心里安稳。”高奶奶一脸的亲切,没有半点做作。

乡村有栋别样的小屋,它是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希望和快乐。每次经过那里,我都忍不住在心里为它点赞。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