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惑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不惑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不惑的文章1:读茶

文/杜灵漪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如是描述了人生各阶段的学习状态。

诚如斯言。阅读所给予每个年龄阶段的人的意义皆是不同的。就像泡盏茶一般,可体味不同的芬芳。

干而细小的茶叶“咚”地入水,叶片旋着展开;茶水由透亮逐渐变为棕黄的茶色,散着的浓郁香味与苦味交杂——这就是少年时期的阅读。我们降生于世,好似一杯白水。那一本本由薄到厚、由简至繁的书籍正如片片茶叶,充实了一杯简单的水,为其填色生香。这味道是浓烈的。“正是因为你读了足够多的书,建立了独立的三观,所以才不会轻易地被‘鸡汤’所迷惑。 ”曾与友人质疑过一篇大火的文章,这席话醍醐灌顶般点醒了我。我们所读的每段文字每个符号,都经过了主观意识取舍并最终凝华,使得这杯热茶的茶香足够充裕、“有底气” ,所以让我们免受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迷惑。

待叶片轻飘飘地沉底,茶色微白茶水转凉;原本浓郁的茶香或已淡薄;只消一注开水倾注,茶叶便立刻翻腾重生——这就是中年时期的阅读。这味道淡而有味。像时间冲散了原有的韵脚,生活的琐事也会冲淡我们曾保有的热情。而这时某本书中的某句话,便可能成为只属于自己的金玉良言,像那注开水一样重新为整杯茶注入活力。此时的阅读已不在于量,而在于质。我们在这杯热茶中品茗旧味,汲取新香。“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我们通过阅读让半生的经历与之相互点亮,为尔后的日子添些历久弥新的茶香。

当杯沿已沾了些茶渍,茶水在来回的沏泡中辗转成为淡茶色;那杯茶大抵已不再浓郁,但满腔的空气皆带淡香——这就是暮年的阅读。一辈子的、值不值得铭记的事,都沉淀成了回忆,散发着跨越时空的清芳。这也许就是许多人暮年喜爱传记类书籍的原因,也许就那一句平淡的叙说,便可勾起无限的追怀和动容。这时的我们通过阅读,在墨香萦绕的字里行间,便可瞥见一生的倒影——仿若茶香满屋,令人流连。

阅读是始,是奠定一切的开始;阅读是泉,是推人前进的不断之泉;阅读是尺,是丈量一生悲欢的尺。阅读是一场终生的旅行,愿我们出走整生,归来也不负少年。

关于不惑的文章2:喜欢是首诗,自律是远方

文/许慧

不惑后,工作和生活开始不断做减法。去除无谓的事务,无聊的交流,留下内心真实的喜欢会让人怡然自得,充满能量。它似水,不停向前,不止追求。它是回归,心是最初的,人是单纯的。它是自由,风一般的轻漾,云一般的飘荡。

喜欢是首诗……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夜深沉寂,喜欢统统经过指尖放肆的流淌。一本书,一部电影,一段故事,都会让我忍不住记录下感悟。

因为喜欢,文字有了力量。漫漫黑夜里,在以为未来再不会阳光灿烂时,它说,如果天总也不亮,那就摸黑过生活;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别去照亮别人。但是……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扬扬;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因为喜欢,文字有了翅膀。在每天的复制粘贴,在无法摆脱逼仄环境时,它说,其实人和树是一样的,它越是向往高处温暖而光明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而潮湿的土地。

因为喜欢,文字有了方向。谁的青春不迷茫,迷茫的何止是青春?人生就是不断地选择。是放弃或是坚持,摇摆不定时,它说,当一切都看起来无济于事的时候,我去看一个石匠敲石头。他一连敲了100次,石头仍然纹丝不动。但当他敲第101次的时候,石头裂为两半。可我知道,让石头裂开的不是那最后一击,而是前面的一百次敲击的结果。

如果说喜欢的自由是四散的,那么自律的自由是有边界的。

自律的边界是自控力。青年人收藏夹里是奋斗和励志,中年人收藏夹里是运动和减肥。瑜伽老师说,瑜伽很多体式是在运动中与自己产生互为对抗,在对抗中增加韧性,产生力量。细想,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与自己的对抗。当努力遇到懒惰,当奋斗遇到消怠,当松散遇到谨慎,在一轮轮无声的自我对抗中与自己挣扎,努力控制那个惰性、逃避、放弃的自己。

自律的边界是意志力。人间最美是四月。四月种下希望的种子,欢快想象收获时幸福的模样。但是莫忘人间有十二个月,寒时怕伸手,暑时怕伸腿。意志的磨炼是接受你所拒绝的,尝试你所抵触的。中国学子的梦想是清华园,未名湖。最终可以注册学籍的真的都是特别聪明的孩子吗?不是,是那群一遍遍磨炼逼着自己,跟着预设目标,不跑偏不落下,最终登上北上列车的孩子。筛下的都是游客。

自律的边界是战斗力。不盲目自大,不自甘卑微,积极乐观,持续保持高昂的精力。做最坏的打算,向着最好方向努力。有战术有战略,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否定自己的热血,在趋利避害权衡得失的大环境下,坚守本心,坚信自己是顽强不可战胜的。

喜欢是甜的,自律是苦的。从喜欢到自律,是自我觉知,是知行合一,是起点到终点。喜欢是出发,自律是归来。年幼的容貌由父母定义,成年的容貌是自己决定。父母给了基底色,以后的色彩和格局都由自己掌控。年幼写下的寻问,成长后慢慢交上答案,年幼留下的不安,成长后缓缓给出从容,年幼走过的千山万水,成长后静静回归到内心深处。

努力后交由时光,天自安排。喜欢写出的每一个字,自律流下的每一滴汗,都可抵御未来岁月的子弹。喜欢给了丰富的人生视角,自律给了自信的人生态度。喜欢是光,自律是力,它们给了我明天,我站在了自己的未来。

关于不惑的文章3:感悟“不惑”

文/边渊

人生是一笔沧桑,红尘是一场过往,生活把岁月从一些烦琐的事情中慢慢磨砺出来,不知不觉,就已经站在了人生的转角处。

一路上,我且看且走,且思且行,纵然百般的谨小慎微、苦心煞费、艰辛备尝,还是如此的如履薄冰、磕碰跌撞、事非所愿。白天不懂夜的黑,谁解你一路狂奔?

盘点过往,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我“心中美好”的境遇又一次应验,耳畔不时萦绕姜育恒“这样漂荡多少天,这样孤独多少年,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的伤感情调,那莫可名状的辛酸和独步旅程的寂寞不言而喻。不断的希望,也不断的失望,生活就这样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徘徊,道路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与寻找中过度至不惑之年。

都说人生是一场边走边弃的旅行,背负的太多,心会累。可是,昔日的种种,或深或浅地早已镌刻在了岁月的里程碑上,成了心里抹不去的印记,又有几人能做到闲看云卷云舒、笑看花开花落的洒脱?

很多的故事已经发生,一再追悔无益;很多的事情另有隐情,勿庸刻意解释;很多的道理摆不上桌面,难登大雅之堂。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吧,一味的翻腾,只会不得平静。往事尘封,才是最好的归宿。

告诉自己:天的宽广,海的博大,生活的丰富。

年逾不惑,我开始领悟,这个年龄不是停滞不前的人生尽头,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谦虚精神。王蒙当年因一篇作品被打成右派而流放到新疆农村“劳动锻炼”,一呆就是16年,从未停止过学习。“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你蝇营狗苟,我搞我的学习,你流言蜚语,我搞我的学习,学习是我的骨头,学习是我的支撑,学习是永远不可战胜的堡垒。”对我启迪颇深,激励我向前。

年逾不惑,我开始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坦荡地面对生活,珍惜所拥有的。古语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在人生路上我们要懂得给心灵留白,不妄自菲薄,不好高骛远,学会淡定,学会从容,学会知足,学会微笑,如此才不会惊慌失措、惴惴不安,如此才能淡看得失、宠辱不惊。

年逾不惑,我开始知道,要时常怀有一颗感恩和宽容的心,帮助别人,感动自己,分享“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帮你的人,因为人世间真的有许多关爱、无私与美好;“宽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用宽容的心去面对伤你的人和误解你的人,你会发觉他们其实也都不容易。

年逾不惑,我开始发觉,自己是处在了一个多么无奈和尴尬的年纪上,因而没有理由去犹豫,没有资本去退缩。对着镜子不敢再说还很年轻,对着生活不敢再说还可以等待,惟有保持风骨,正视现实,在岁月的沉淀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用有力的行动消融各种“鸭梨山大”,用压缩的条件容纳各种“水土不服”。

生命,在冷暖交织中前行,人生,在悲欢离合中继续。年逾不惑的我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既然生活在这个世界,就不能让颓废、挫折、懦弱、懒惰所左右,而是要以激情、动力、自信、进取来燃烧!

关于不惑的文章4:四十不惑,人生成熟

文/张俊

混沌间,人经浮沉,半世过往。蓦回首,触觉千万,得失在心!

丁卯年生,“沙中土”命,有姐相伴成长;得举家宠幸,外公婆独爱,有闹,亦不御。四岁之年,逢一劫但保命,急煞众亲,自此皮实渐长。父母辛苦,抚育儿女,读书饱腹;孩童无知,但从无责打,道义善治,儿女感知:慈父恩重山,悲母恩似海!学堂中,得知交友,乐在其中。儿时伙伴,亲如一家;梁木成林,关园赏梅,琉璃五色,一片绝好景色!

学业落果,懵懵懂懂踏社会。走秣陵返东山,跨单车跑四方,全无旁顾,只求缓家挽贫。幸得陶门叔伯持手,少年入西南。承荫泽,洪师训,先做人,再就商。世道蹉跎,全无经验,肖首相助,渐入状态;却如履薄冰,唯恐有负所托。蓉城蛟龙港,酒乡蓝田坝,有不毛之地树宇,使得半月瘦;闯浓烟四起深渠,哪怕见白刃。磕碰得益,困境求生。心有澎湃,年轻不闯待何时……

弱冠、而立、不惑,廿年飞逝,幸遇贵人。我居雾都,宛如徜徉“桑榆之悠”、“风骚岳山,泛彭水”的乐事。疏不知,吾辈何能何得?

成家不妄言业,纳迎内助,相扶相携,同甘共苦;驰驿聪颖,父母康健,予足已!

无眠之时自查自检,于老于幼、于汝于友,万般不周,甚愧!四十不惑,责任在肩,更当奋发图强,相濡以沫,孝老育孺;左右兄弟,众志成城,再续成熟!

关于不惑的文章5:不惑之年的追求

文/许顺居

美好的流年,如艳丽的花瓣,在季节的轮回中飘零,一眨眼,我已步入不惑之年,曾经的梦想,曾经的追求,曾经的许诺,曾经的拼搏,曾经的汗水,还有许多的曾经,都随着流年无声的逝去。蓦然回首,才发现身后一片空空,像在迷蒙的沙漠上跋涉了几十年,就连歪歪斜斜的脚印也被无情的沙漠吞噬,望着空空的两手,不由我潸然泪下。

十年寒窗的苦读,误入了教育行业,清贫如水,倒也没有什么。芸芸众生,竟为了一节课的安排,为了一次先进的评选,为了一次职称的荣升,为了相差几十元的绩效工资,真是煞费苦心,勾心斗角,明枪好躲,暗箭难防,不争名利的我往往被射的千疮百孔,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被卷入了所谓的争斗漩涡,如卷入了胶着的泥淖,难以进退,耗尽力气,也耗费时光。

在这泥淖里,一挣扎就是二十多年,到现在已迈过不惑之年的中点,向知天命靠近,这让我多么的伤感啊,功名利禄我不追求,可在事业上也没有一点收获,比如在文学上,没有写出一篇像样的文字,如果有一篇,也能慰藉我失落的心。

二十多岁结婚,至今整整二十年了,这二十年可以说是风风雨雨的二十年,三天小雨淅淅沥沥,五天则是是大雨倾盆,雨后也没有一片明媚的阳光,而是多云,为这个家,我付出的的确不少,看孩子学习二十年,做饭洗锅二十年,洗衣服二十年,这辛辛苦苦的二十年,换来的是一句冰冷的话语,嫌衣服没有洗干净,饭做得早了,说冰了不好吃,做的迟了,骂下班饭没有做成,我真的活得很苦很累啊。

钱钟书的那句名言,的确道出了我心中的痛苦,我多想冲出城堡,可城堡不是想冲出就能冲出的,孩子呢?家庭呢?母亲的牵挂和操劳呢?这一切不舍,让我只能在这无边的苦海里泅渡,孱弱的我何时才能游到岸边?

也许有人说我亵渎爱情,那就错了,我也向往美好的甜蜜的爱情,可事与愿违,不知是命运的捉弄,还是我就是命苦的人,美好的爱情与我无缘。

现在的我已走进不惑之年,还能有什么奢求呢?昂贵的奢求我没有,可我还是一个人,还要活着,既然活着,那还是有一点点的追求。

我只追求能有一个平静顺心的工作环境,能遇上一群听话的孩子,勤奋好学,我愿将我的知识倾其所有,将我的汗水挥洒干净,将仅有的风烛残年挥霍一空,让每一个莘莘学子学有所成,以美好的品格,蓬勃的朝气,正茂的风华走上充满阳光的人生旅途。当我白发苍苍时,还有一点值得让我回味的东西,来弥补晚年的空虚和寂寞,就已经很不错了。

我只追求每天能有一点闲暇的时间,沏一杯茶,放在身边,然后躺在太阳底下,眯着眼睛,摒弃一切烦忧和琐屑,细细的品味阳光的美好和时间的流逝。或者拿一本书,徜徉在书中,与书一起哭我所哭,与书一起笑我所笑,那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和享受啊。

我只追求每天夜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我每一天的痛苦,每一天的欢乐,每一天的失去,每一天的收获,每一天的思索,在键盘上慢慢地敲出来,变成优美的文字,能有一些人阅读的文字,再将这些文字装订成册,我就心满意足了。到我老眼昏花的时候,面对我的孩子,我说这是我当语文老师的见证,也是我来到这世上一趟的的痕迹,我就很欣慰和自豪了。

我只追求自己的爱情经历了一次次风雨后,能有一段明媚的阳光,即使是秋天的阳光也行,虽没有春天阳光的浪漫,没有夏天阳光的炽热,却有秋天的温和,我就很知足了,我绝不希望再有冬天阳光的寒冷,如果那样,弱不经风的我还有挣扎的希望和力量吗?

我的这些追求,也许是我被千万次痛苦折磨后的幻想吧,在我的脚下,路还很曲折,很坎坷,很漫长,祈求上苍,愿我的追求能够一个个的实现。

关于不惑的文章6:水意不惑

文/陈月

我出生在岛城扬中,除了在外读书和前几年工作的时光,大多时间都生活在岛上。你若问我最爱扬中哪里,那应该是我傍晚跑步的环岛公路,高中骑车穿行的江边,儿时被外婆带去看江猪的地方……这些地方都与江有关,而扬中人也都与江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枕着长江生活的扬中人。一方水土,一方人,扬中人的性格也像极了水。我们数百米外的不是一条普通的河流,是世界著名的江河——长江。她来自昆仑山,源头是沱沱河。大江大水,性格生猛。记得小时候,洪水每年一次,直至堤坝筑起,围筑成一方太平。而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扬中一直就是在治水、用水、乐水。扬中人,也越来越多了水的特性。温和、平和,无不透着大气、大度风范。水的柔和在扬中人身上被诠释的淋漓尽致,体现了扬中人为人的热情善良,做事的和气生财。有水的城市有灵性,扬中大禹治水的精神促进了扬中的发展腾飞。扬中人天生是成功的生意人,不只是资源稀缺必须向外扩张所致,而是他们鉴于扬中的特殊性,抓住机遇的内心强大,从而助力着扬中这座崛起之城。

从小一直不明白,为何长辈称女人为“女将”,以前有些扬中俚语只有口语没有书面语的。想想,一上江堤,在洪水面前,我们的祖父辈不都是将士吗?在风餐露宿的开化年代,开疆辟土的扬中祖先,不正是“男将”“女将”?女人都如此,况乎男人!爽快之人,也是豪迈之人。扬中人似乎天生就有看大势的能力。怎么来的?扬中人天生就有这种审时度势的能力,怎么来的?想想四面环江的扬中,头顶长江,我们就要防。每年夏天,洪水经过,“男将”“女将”们要齐心协力抗洪水,扬中人就这样看着水势,从上游,到面前,到下游。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安全度过,久而久之扬中人的预见性发挥到了极致。

孔子说:“举一反三,孺子可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一句常用来待自己,后一句常用来待人。兵书又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流水就是一个变化。左丘明对待流水的态度是“从善如流”,称为机变。扬中住居在江边人家有打捞浮财的作业,而浮财像机遇一样,稍纵即逝。

佛家的三重境界:其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其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扬中的水,亦如此,到行云流水处,情不自禁一赞“妙”。于情于景,设身处地于江水旁,千帆过尽,惜长江水之真性情,才能真正一字一抑首,百感归于眼前。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扬中人过去面对资源贫乏之时看到的水是江水,如今腾飞崛起之时看到的水却是万里长江。

关于不惑的文章7:三十而已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都说三十不惑,也有人说三十而立,现在人的三十岁,有着不同的经历,三十岁并不显老,正是青春正当时,二十岁是闯荡的时侯,到了三十岁有了经验,有了沉淀和积累,活的精致,活的漂亮,让人生有了新的改变。看了电视剧《三十而已》不同角色的女人们,因为环境不同,位置不同,在三十岁的同一年,发现了自己的价值,钟晓芹成为了一名作家,开始了新的事业,同时老公也在此改变很多,夫妻之间的关系有了变化;王漫妮经历了事业和感情上的蜕变,再次去国外学习深造,给她的人生有了新的起点;顾佳虽然离婚了,但是有自己的茶厂,有能力抚养孩子,结局虽然有点意外,可是也是对三十岁的解释。

每个人都有他的三十岁,每一个三十岁都是各式各样的,有人成功,有人迷失方向,有人在风雨之后,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人生就是这样,谁都想不到自己的三十岁,会遇到什么样的事。三十虽然不能立业,可是三十而已并只是三十而已,虽然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所谓道不同则不向为谋,只有志同道合了,才会走在一起。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只因为是同类人,所以才可以有共同语言,同时,人和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所以遇到一些有共同语言的人,就要互相珍惜了,他们有可能就是你的贵人,感情好成为闺蜜,互相成长!

故事也只是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谁没有遇到过不幸的事,遇到不开心的事,身边有顾佳这样的全职妈妈,也有为事业而奋斗的王漫妮,还有可爱的钟晓芹,这样的人物只是一个典型,或许他们就是你身边朋友的影子,他们的经历或许也是你们经历的事,和《安家》一样,因为贴进生活,所以收视率也是节节高升。

电视剧《三十而已》说的三个女人的故事,女人在三十岁的经历。现在三十到四十并不是什么老阿姨,再说了90后也快30了,80后也快40了,生活的压力让现在的人们为家庭工作而奔波,这部电视剧很有生活感,已经在多家电视台上播放了,主角也因为戏而红,可能他们已经过了三十岁,人生的每个步骤,都要经历一些事情,让人慢慢的成长,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有历练的人!

这就是我心中的《三十而已》!

关于不惑的文章8:母亲

文/蔡正雄

就在我四十不惑,感受到亲情珍贵之时,74岁母亲突然病倒了。

小时候怕母亲,恨母亲,因为她每天三顿只是让我们喝稀饭,还经常严厉地责骂我们,哪怕中午放学回家喝稀饭的那一会,还命令我们去田里劳作。

成人后离开母亲,觉得自由的天地令人欢欣,而从被母亲管束的小天地走出来,真是人生快意。

四十不惑。当我有了切身感受的时候,逐渐对亲情看重起来,就想着要尽可能多地围绕在母亲的老屋前后,一起分享亲情的天伦之乐。然而,母亲已至暮年。尤其是近两年,母亲病倒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恐惧,充斥着我的头脑,“赶快回家,陪陪母亲,能有多久陪多久!”

母亲得了“帕金森综合征”,她如今已经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了。强悍一辈子的母亲,现在每天就是坐在床边或者躺在床上,阳光好的时候坐在轮椅上推到阳台上一会,或者有在外工作的子女回家时,她坐着轮椅到桌前一起吃饭。陪母亲在床边坐着,她已经言语不清,但是能听懂我们的讲话,也能思考和回答一些问题。每当夜里熟睡后,梦魇中母亲总是不断地喊叫,喊出的大多是从前的村邻和亲友的名字,也有她最喜欢的子女们的乳名。

于是,我经常跟母亲回忆从前。

我们小时候,母亲最盼望的就是每天有米面下锅。母亲娘家的条件比较好,她读了7年书,可以看书看信。但是,嫁入婆家后,因为灾害等因素,我们家几乎都是在贫穷中艰难度日。几个孩子的出生,加重了家庭的负担,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我们对于童年的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饥饿。那时候,母亲最大的愿望是煮饭的时候能有米面下锅,不管是多少。很多时候,她是去田里找一些野菜、槐树花,或者半生的玉米、麦穗,先放进锅里熬粥给我们喝,她经常因为我们的“绝食”而感到沮丧,因为掀开锅后看到稀薄的水汤里滚动的绿叶,孩子们总会忍不住带着哭腔抱怨,并拒绝吃饭。

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凭借父亲的头脑和母亲的勤劳,我们家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成为全省首批“万斤户”(向国家年出售余粮一万斤以上),继而全力拼搏有望成为“万元户”。不幸的是,父亲被查出肝癌晚期。父亲病重后,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全部用于治病,最终,父亲还是病逝了,留下了一堆债务给家里唯一的成年人,母亲。

从此,母亲不仅要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把孩子们一个个拉扯大”,还要承担着一笔笔还债的任务。很多村邻都说她会改嫁,因为,那时的母亲刚过四十,皮肤白皙。我们几个儿女,也做好了母亲改嫁的心理准备,但是想到要成为“孤儿”,心里还是非常酸楚。母亲没有走,她一直艰难地维持这个家。她一个人干两三个人的活,一个女人干男人的活,拼命干,使劲省,就是为了孩子们每周末回家后,能看到家里有个妈妈,能拿到一些零钱和粮食。我们在她的坚持下一直上学,最高学历读到研究生,也算全村较有文化的家庭了。这是母亲后半生的安慰和骄傲。

那时候,母亲养成了抽烟的习惯。她经常一个人在田里干活,累了就看看远方,点一支烟;半夜睡不着的时候,也是推开门,坐在户外看看天上的繁星,点一支烟。从此,她一直抽烟30年。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的发展和勤奋的家风,帮助我们实现了家庭生活的根本改善。我大学毕业后到苏州工作、安家,开始补贴家用,为母亲减轻负担。兄弟姐妹们也逐渐过上了好日子,下一代相继出生,整个家庭兴旺起来。母亲,也在前几年快70岁时,才放下几亩地,算是“享福”起来。其实,也就是她离开老家,到几个儿女家里,照顾孙辈和做饭洗衣。这样过了两年,她实在恋家,于是坚决地回到了故乡的村庄。在那里,她和村邻们打打小麻将,种点菜、养点鸡,为孩子们守住心中的“老家”。就在子女们的家庭稳定,事业有成,开始讨论如何让母亲真正享福的时候,却听到她几次说腿不太有力了,走起路来总是没劲。几次医院的检查,都说母亲没有什么健康问题,常规项目都很好,没有“三高”。这样,一拖下来竟至她的四肢僵硬、起卧困难、走路跌倒,终于有医院给出可怕的病名“帕金森”。

现在,母亲整日卧床。唯有能让她得到安慰的,一是儿孙满堂的欢闹,二是回忆她当年克服苦难,把子女们养育成人的壮举。每有亲友来探视,我都要跟他们回忆、强调一下母亲的操劳一生,这时候,母亲往往也要插话一两句,要么为她当初的选择进行解释——如果她改嫁了,这些孩子就是没娘的孤儿了;要么对她吸烟习惯进行辩护——当年的长夜难熬,没有床头人可以说话。

母亲也会对亲友谈起儿女们的孝行:就在她腿脚还能走的时候,儿女们带着她出游多次,看遍大半个中国,到了天安门广场,看了毛主席纪念堂;她胆颤地乘飞机、好奇地坐火车,感受着子女们“有出息”后带给她的欢乐。然而,子女们做得够吗?对母亲,我们最大的担心还是“子欲孝而亲不在”。

有母亲等待我们的家,是多么幸福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