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文章

请欣赏粽子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粽子的文章1:艾草青

文/徐学平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又是一年端午节,又是一年艾草青。

艾草不似其他草种的嫩绿和葱绿,是一种青绿色,叶片呈椭圆形羽状,叶子的边缘有不规则粗锯齿,叶片下还有灰白色绒毛。艾草,摸上去犹如一缕金丝绒布料,闻起来散发着一股浓烈的香气。寻常艾草,无论小路边、田埂上,江河堤岸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我常用目光搜索于脚下的路边草丛,寻找自己最钟情的艾草。我常常也被那独特的、成堆成片的艾草所吸引,它和周边姹紫嫣红的植物交织在一起演绎着夏日的诗情画意。

艾草,是自然界绿色生命的代表,它不因人们不去赞美就不给大地添绿,也不因人们不去养护而失去蓬勃生长的信心,它充满生命力,不需施肥,不苛求土壤,给它一寸土地,还你一片绿意。或跻身于杂草丛中不显山露水,或盖过那棕褐色堤岸、顽强挣扎在流水的拍打中,一丛丛昂头挺立。摘下一段嫩尖,飘进鼻际的是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在那高高的芦苇和荻草间隙中硬挤出来伸向四周的青青艾草,为我们的家园奉献着最低微最平凡的一生。

或许,人们不会忘记青团的美味可口,那怡人的清香就源自艾叶,吃过青团会满口余香,回味无穷。而我真正认识艾草,并不是来自儿时的美食,而是在我成家以后。

婚后有段时间,妻子腿上患上了一种皮肤病,奇痒难耐,试过多种药物都不能完全治愈。后来,听说用艾草煮水熏蒸和泡澡可以治疗。到了春天,母亲便专门到河边挖来艾草根,栽种在自家菜园里,精心地呵护,寄予深深的厚望。小小的艾草还真没有辜负母亲的一片苦心,妻子的病很快就痊愈了,但母亲种艾草的习惯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此后,每到端午时分,母亲总会赶在日出之前将带着露水的艾草全部割掉,再从中挑出一些长势较好的,用红线绳将底部捆好,二、三株扎成一束。趁着天蒙蒙亮,母亲便骑上三轮车,带上小板凳,逐一送到子女家门口。母亲是从来不敲门的,也不吱声儿,生怕惊扰了子女们的美梦。她踩着自带的板凳,把那束艾草高高举过头顶,结实地插到各家大门上,然后才安心地离开……

每年的端午,我早晨出门,一抬头总能看到门楣上插着一束新鲜的艾草。艾草青青,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我知道,那束艾草是母亲满满的情意,是母亲深深的祝福,是母亲对全家人平安健康的精神寄托。

粽子的文章2:粽香满天涯

文/千人伊面

粽子在我眼里,是个稀罕物儿。这么精致的吃食,含着糯米的甜香,苇叶的清香,还有历史的馨香,一粒粒洁白的糯米,护佑着碧青的汨罗江中屈原的完美。

对粽子的向往追溯到儿时。那个清晨,还没起床,就听见院子里有脚步声,脚步声带来了寒暄声,寒暄声带来了欢笑声。三婶子像送子娘娘一样,给我们送来一篮子散发着香味的小粽子。三婶子是城里人,城里人流行包粽子,三婶子就包了一筐,挨家挨户给我们送。农村人什么时候见过这样“三角四棱搭成房”的讲究吃食?农村孩子成天端着粗瓷大碗,猛一吃上这扎裹得妖精一样的小东西,还真有些下不了嘴呢。

吃了一次稀罕物,来年包粽子就成了我们家的“盛况”。妈妈负责提供原材料——— 江米,姑姑叔叔们去采粽叶,三婶子提供工艺,众多姑姑、婶婶齐上阵,大家一起包粽子。

我们家不是名门,却是旺族,堂兄弟姐妹几十个,围坐在一起,又是一番热闹。几个小妹妹跳皮筋,边跳边唱: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是端阳,那儿是端阳,处处是端阳……在我的记忆中,这场景比粽子本身还要值得回味。

后来,爷爷、奶奶相继去世,跳皮筋的孩子们像大树上的小鸟一样飞走了。飞到北京、飞到上海,飞到杭州、深圳,甚至越洋过海。我们的大家族,想聚到一起太不容易了。当年包粽子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姑姑在网上要了我的地址,说端午节快到了,她要给大家寄粽子。几天后,快递在楼下叫我的名字,我接过两盒沉甸甸的粽子,开始签单。看到发件人和收件人两个名字并列在一起时,看到我们相同的笔迹和姓氏,我竟要落泪了。因为与此同时,上海在签单,深圳在签单,我们签下共同的姓氏。

这就是血脉相连呀!姑姑是我们家族最美的才女,年龄最小,付出最多。她曾住在当地一所重点中学里,我们全家几十个学生,都是受着她的关怀与照顾。我曾想,知恩必报、有情后补。可我又何曾回报过什么?直到现在,依然是手捧着她千里之外寄来的粽子。

回到家,煮粽子。掀开锅盖,香味扑鼻而来,这一刻,北京的家、上海的家、深圳的家、杭州的家、徐州的家,家家香味氤氲。

亲情永不散,粽香满天涯。

粽子的文章3:爱的粽子

文/隆如

离端午还有一段时间,父亲就已经开始忙着张罗包粽子。

包粽子用的糯米是自家地里种的,雪白、透亮,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也饱含了父亲辛劳的汗水。育苗、插秧、除草、施肥,父亲忙碌的身影在稻田间来往穿梭。稻谷成熟,顶着火热的太阳,收割,脱粒,父亲把最好的糯米选出来,平时舍不得吃,特意留着端午节包粽子。

配料是花生米和蚕豆瓣,最简单的食材,制作极家常的食物,却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记忆和味觉印记。昏黄的灯光下,父亲端坐在房中,面前的竹筛里是一堆剥好的花生米或者蚕豆瓣。那个背影很孤寂,孤寂得让我常常忍不住眼角酸楚。天下父母的爱,有时是那样的沉默而执着,不张扬,不外露,只是深深裹藏在一枚小小的粽子里。

我们家从来不拿塑料丝线裹粽子,而是用一种兰草的叶子。这种不知名的植物,静默在老宅的墙角,叶片细且长,三四月间开花,淡紫色的,像微型的鸢尾,飘逸而又清雅。秋天的时候,父亲割下这种兰草的叶子,在阳光下晒干,束成一捆,来年端午节裹粽子的绳子就准备好了。无毒害,纯天然,隐隐还有一股幽幽的兰香,这一定是世间最原始、最有诗意的粽绳了。

在水乡,人们用芦苇叶裹粽子。四月的清晨,父亲带着我驾着小船去采苇叶。父亲在船尾掌舵,我在船头采摘苇叶,青青芦苇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把衣裳全打湿了,可我们的心里一点也不恼。端午就要来了,初夏凉爽的风,满目青翠的绿意,心里生出了欢喜,就像父亲手中竹篙点开的涟漪,一层又一层,连绵不绝。

在苇塘里,我看见一群小蝌蚪,正围着一柄初生的荷叶自在地游曳,而远处是一片响亮的蛙鸣。子女长大,父母年迈,不经意间流水匆匆,是光阴让青丝变成白发,也是光阴让彼此之间的爱愈发醇厚,而我手中苇叶所包裹出来的粽子,不也正是这旧时光里最甜蜜的挚爱吗?

父亲是裹粽子的能手,一张张粽叶,在他的手中翻飞,一眨眼的功夫,一只只无比精致的粽子就裹好了。自从母亲瘫痪在床,家里无论重活还是轻活,都落在了父亲一人的肩上。一个男人,既要操持农活,又要兼顾家务,还要照顾病中的老伴,洗衣、做饭,样样亲力亲为。是生活成就了一个男人的坚韧不拔,是父亲撑起了我们这个家,是父亲给了我无私、伟大的爱。在我的心里,父亲是这世间真正的男子汉,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端午节裹粽子,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民俗,是收获后的一种庆祝和分享,还有人从中体会到了悲壮的诗情,想起了千年前汨罗江畔那个不屈的英魂。但是粽子对我来说,却有着别样的滋味,那是一位年迈的父亲,用心包裹出来,饱含了心血和深爱的一种味道。这种味道伴随我一年又一年的端午,一路走来,从懵懂到青葱,再到成熟。也许有一天,当父亲老了,再也不能为家人裹粽子,我会接过他手中的粽叶和粽绳,为父亲,为家人裹上一只只爱的粽子。

粽子的文章4:包好一只粽子

文/王国梁

那年,我在单位做打字员。单调机械的工作让我心生厌烦,总觉得自己大学毕业,却大材小用,做这么个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因为不用心,工作中状况百出,纰漏不断。没多久,领导就暗示我单位新来了个打字员,意思是让我辞职。我不甘心,这样的工作,我曾自以为是地觉得我用一根小手指都能做好,如果被炒掉,是多么丢人的事。

很快到了端午节,我回老家看望母亲。母亲见我闷闷不乐的样子,问我怎么了。我愤愤不平地把自己的工作情况讲给母亲听,母亲说:“啥也别想了,今天咱好好包粽子,过端午节。你最爱吃粽子了!”

母亲早已把包粽子的材料准备好了,我帮母亲包。每年包粽子都是母亲自己包,她包的粽子,个个小巧玲珑,不仅样子好看,还非常紧实,一粒米都不会露出来。每每看到一只只粽子在母亲手中轻松地翻飞着,我都觉得包粽子是个非常简单的活儿。可是,我包起粽子来,却很不顺手。先是苇叶在手中颠来倒去,不知怎么放。好不容易把苇叶卷成小碗状,放的米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把粽子包上,却不知道怎样用线捆扎好。我包出来的粽子,七扭八歪,样子丑丑的,和母亲那些精巧的粽子相比,这些粽子简直是丑小鸭。

母亲笑着说:“别急,慢慢来。”接着,母亲开始手把手教我包粽子。她说:“包粽子要有耐心,别看这小小的粽子,要包好也得用心……”母亲一边说,一边给我做示范,还不时纠正我的错误方法。我笨手笨脚的样子,把母亲逗笑了,她说:“万事开头难,学着包好一只粽子,以后会越做越顺手的。”

在母亲的耐心指导下,我包的粽子总算像个样子了。看着自己的“作品”,我很受鼓舞,又开始包起来。不一会儿,果然越来越顺手,苇叶、糯米、大枣,在我手中飞舞几下,一只漂亮的粽子就出来了。母亲很欣慰地说:“瞧,现在包得多好!”她又语重心长地说:“干啥事都一样,只要你用心,干着干着就熟了。啥事做起来都很有意思,就说包粽子吧,一把糯米,两只大枣,几片苇叶,包出来的粽子,看着好看,吃着好吃。包好一只粽子,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你用心做,就简单了;你不用心,就像隔壁你大娘似的,干啥都马虎,一辈子包的粽子都是粗粗笨笨的……”

我恍然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母亲是在用包粽子这件事教育我,要用心工作。多年里,母亲一直是这样对我言传身教的。

那年端午的粽子,格外香甜。第二天,我回到单位,开始脚踏实地做自己的工作。

粽子的文章5:母亲的粽子

文/王忠范

看到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粽子,就想起儿时在乡间老家过端午节的情景和母亲做的粽子,这记忆让人心里难以平静。

在离我们家不远的地方有片叫大甸子的湿地,那里的大河两岸有大大小小的水湾子、水泡子、水沟子,水源如此充足自然就有苇塘了。端午节前夕,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去苇塘里采剪苇叶,为包粽子作准备。踏进苇塘,就听到蛙鸣虫叫的声音,还常见野鸭子落下飞起。一直走在苇塘的水里,好像总有鱼在脚旁游来钻去,好玩极了。母亲会踩鱼,她让我们跟在她的身后,她边采剪苇叶边踩鱼。母亲的脚步忽轻忽重忽快忽慢,随着咕咕嚓嚓的脚步声,鱼仿佛就钻进了她的脚底下。只要母亲一哈腰,保准从脚下拽出一条鱼来,我和弟弟咧嘴直乐。弟弟拿一根长长的柳条,下面打个疙瘩,往柳条上一条条穿鱼,很快就成串了。鲜嫩翠绿的苇叶也采够了,母亲就领着我们回家了。弟弟说:“妈妈煎鱼,我给爸爸烫壶酒。”母亲笑了。

母亲心灵手巧,做粽子更拿手了,连邻居都夸赞。端午节的前一天夜里,母亲先把苇叶冲洗得干干净净,又一片片抻直捋平。早准备好的红枣、核桃仁再洗两遍,然后分别盛在两个平盘里。母亲接着将黏黄米放进大盆里,用温水一遍又一遍地淘米,眼见每一粒米都是黄黄亮亮的,这时再把米浸泡一阵子。母亲开始包粽子了,她拿起苇叶灵巧地卷成个菱形的筒子,麻利地装进黄米、红枣、核桃仁后,封好上头,捏严边边角角,拿线绳横竖缠绕绑住系紧留个活结,这就成了。母亲在大铁锅里加满了水,放进一个个粽子,盖严锅盖。她用猛火烧开两次,再用温火烧煮。不着急,慢慢煮,煮透煮熟,直到香味四溢。煮好了粽子,一个个捞进盆里,拿凉水浸泡起来。

端午节来到了,当朝霞临窗时,父亲已经从山上采回来带露的艾蒿和柳枝,而且插在房门上与屋檐下。窗前悬挂起用彩纸做的大大小小的葫芦、灯笼、桃子,红红绿绿,飘飘闪闪,好看好玩,呈现出节日的景象。母亲走进屋来,给我和弟弟的手脖上、脚脖上缠系防毒邪保平安的五彩丝线,笑眯眯的。她大声说;“过节了,吃粽子了!”父亲盘腿大坐,就着鸡蛋和母亲的炒菜喝着小酒,一脸满足的样子。母亲包的粽子味道美,我和弟弟狼吞虎咽吃得欢快,不一会儿小肚子就鼓起来了。父亲挤弄一下眼睛,我和弟弟就背诵母亲教的儿歌:

端午粽子肥又胖

剥掉外皮蘸白糖

筋筋道道甜还香

生活幸福好时光

……

岁岁端午,总会想起那充满母爱的粽子,便更加怀念母亲了。

粽子的文章6:粽叶包裹的岁月

文/龚德位

端午到,粽子香。一提到粽子,我就会情不自禁想起我的祖母来。因为儿时每逢端午,母亲正是农活儿繁忙的时候,包粽子全权由祖母一手操持。

端午节在我的记忆里,一直都是特别温馨而快乐的节日。我们兄弟俩总会跟在祖母的身后一起上山采粽叶,粽叶土生土长,在村子的半山腰上满满一大片。五月的粽叶,叶子不嫩不老,葱茏滴翠,又不生虫子,我们与祖母采些宽大的回来。将粽叶下锅用水煮沸,再放到清水里浸泡,让之质地变软,叶面清爽润滑。

儿时家里穷,没有那么多的糯米包粽子,为此每年祖母早早就会准备赤豆、蚕豆瓣来帮衬糯米,尽量把粽子包得品种多样,花式齐全。到了端午的前一天,祖母早早地淘好糯米,备好粽馅,然后拿出粽叶开始包起粽子来。包粽子是一门技术活儿,祖母先从清水里取出粽叶,尽可能把粽叶拢成喇叭状,把适量的糯米放到“漏斗”里,然后摺拢两下粽叶,用一片小的棕榈叶把它紧紧地绑住,一个三角粽子就完成了。祖母的动作干脆敏捷,令人眼花缭乱,看着祖母在一旁忙着,有时我们哥俩也上前凑凑热闹,学着祖母的样子包起来,可不是包不紧,就是不成形,有时候还把糯米撒落一地,祖母总是哈哈一笑,从不责怪我们,我们哥俩只好作罢坐在一旁,静心等候祖母收工。

粽子包完了,祖母把它们放进锅里,加好水开始煮。灶膛的柴火烧得旺旺的,屋子里弥漫着诱人的粽香。我们兄弟俩总会围着锅灶不停地转悠,巴不得能早点吃上粽子。过了几个小时,粽子煮熟了,揭开锅盖,粽香扑鼻而来,粽子晶莹透亮,如宋朝的瓷器。蘸点白糖,咬一口,尝一尝,又甜腻又软糯,黏糊糊、润滑滑的,清香爽口,别具风味,令人大饱口福。我们一家人围坐在小屋的餐桌旁尽情地品尝着粽子的香甜,沉浸在无比温馨与幸福的粽香之中。

父亲一边吃粽子,还一边给我们讲粽子的由来,讲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我们哥俩每次都是全神贯注地听着,有时听着听着就忘了吃粽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粽子真是个好东西,耐饥、解馋。一个“包”与“裹”字,不仅浓缩了食品的精华,还省去了许多的人工麻烦。

慈祥的祖母总是那么的勤劳,让我们每年的端午总有看不完、吃不完的新鲜粽子。可如今,她不在了,我们无比地怀念那段“粽叶包裹的岁月”,因为有祖母在,小屋餐桌上的粽子就在,深藏在那翠绿而又宽广的粽叶之下的爱就在。

粽子的文章7:又到粽子飘香时

文/柔木

端午节吃粽子是相传二千多年的习俗,尽管现代人已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口味需求,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可以不买粽子,不吃粽子,但是却永远无法避开弥漫在空气中的浓郁的粽香。

裹粽子是一门技术。几张粽叶,一根细绳,可以将一把把糯米包成现状各异、香糯可口的食品,确实是真本领,一个“裹”字也把粽子的制作诠释得惟妙惟肖。可并不是所有的家庭主妇都会裹粽子,在我的印象中,当年居住的老宅乡邻里,会裹的人也没有几个。但是我外婆是裹粽子的好手,她裹出的三角粽,大小划一,软硬适中,中看中吃,邻居们颇有好评。

总是在端午节的前一天下午,外婆会早早地料理掉日常的家务,然后拿出预先浸泡好的糯米、赤豆,摆开架势开始裹粽子。那时的粮食是定量供应的,大人们习惯了精打细算,过日子要细水长流,即使一年难得裹一次粽子,控制的量也不会超过2斤,猪肉更是凭票供应,所以肉粽是不敢奢望的,只能是赤豆、红枣,甚至是白米粽。外婆灵巧地拈起几张粽叶,两手一掭就围城了一个漏斗状,随手放进一把米填紧填实,把粽叶翻下来左右一绕,指尖拈起一根细绳,一端咬在齿间,一端拉在手里,在粽子上连绕两圈,收紧打结,一只粽子就此完成,二十多只粽子其实也不在话下,不一会儿就整整齐齐地排在小篮里了。吃过晚饭后,外婆再继续忙碌,把粽子下锅放在煤炉上煮,煮开以后还要焐。外婆说,要焐一夜,焐得透才能保证只只熟。那一晚我总是听着外婆讲屈原,说划龙舟,闻着粽子的香味进入梦乡。早上全家吃着香喷喷的粽子,轻轻地咬上一口,唇齿留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吃饺子,吃元宵,吃月饼,吃生日蛋糕的感觉。外婆则笑眯眯地看着大家吃,眉目间流露出欣慰和慈爱。只有和外婆同睡一个房间的我才知道,每年的这一夜,外婆要起床好几次,都是为了要照看那一锅焐着的粽子。幼稚的我仿佛早就明白,粽子好吃的原因就在于那种温暖如春的感觉。

日子在粽香中穿行,我们一如既往地享受着外婆的慈爱。终于有一次,舌尖齿间敏锐地感觉到外婆裹的粽子起了变化,不像往年那样结足。外婆遗憾地告诉我们,她已经力不从心,明年没法再裹了。牙齿掉得太多已经叼不住线头,手常发抖使不出劲来,粽子裹不结实了。大家恍然间心酸地发觉,外婆确实老了。我妈妈从年轻时就参加工作,在外奔波,不擅长家务,更不要说裹粽子了,看来我家也将划入不会裹粽子的人家了。这时候我新婚不久的妻子开口了,她在插队农村时跟农民学过裹粽子,就是裹得不太好,但是可以试试。当年端午,在外婆的指导下,我妻子和我妹妹姑嫂俩同心协力,裹出的粽子同样获得了大家的赞扬,裹粽子的本领在我家得到了传承。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食品选择余地的扩大,我又领悟到,粽子的内涵并不在于是否好吃,对于裹的人来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通过繁琐的劳动释放出温柔的亲情;对于吃的人而言,要适可而止,只要在品尝中感受到裹粽人的一片心意。

弟弟妹妹都结婚以后,我们的大家庭变成了小家庭,随着子女们的长大,下一代的出生,小家庭又慢慢地在膨大。数十年过去,我和妻子的地位在不断上升,也已经当上了外公外婆。粽子还是年年要裹的,年年要吃的。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提高,妻子裹的粽子是又快又好,已经不是当年那样1、2斤的规模,现在一裹就是4、5斤,肉粽豆粽枣子粽一应俱全。裹粽子的那天,围着外婆团团转的已是我们的小外孙了,他跳上蹿下,递这送那,俨然是外婆的小助手。在他的淘气和天真中,我们由衷地感受着童年的乐趣和节日的欢愉,也怪怪地想象着我们当年围在外婆身边的奇形怪状。

像外婆当年把粽子送给街坊邻居一样,妻子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总是要多裹一点,是为了给因忙碌而没裹粽子的兄弟姐妹解馋,是为了给住在同一单元的孤身老人尝鲜,她把个人的劳累换来旁人的笑容,倒也是不折不扣地继承了我外婆的遗风,即让大家一起来分享粽子的清香。我想,在这粽子飘香之时,外婆如果真有在天之灵的话,她应该笑了。

粽子的文章8:包粽子

文/东山峰人

每年农历初五,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端午临近,看到沿街叫卖的香囊、菖蒲、艾叶、粽子,不由得勾起了儿时的记忆。

吃粽子一直是我的钟爱,当粽子的清香缓缓地从锅中溢了出时,那翠绿的粽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粽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此时,我就会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棕香。仿佛这清香的粽叶味儿更具有端午节的气息。

一位学者说过:‘许许多多的习惯,凝结成一个传统,许许多多的传统沉淀为一段历史。’

端午节作为一种民族习俗,一种历史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流转变迁和先民们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我们民族的血脉与精神。

在端午节里,我会想起屈原,想起这个出生于湖北的伟大爱国诗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艾叶和粽子的香,赛龙舟的快乐,手缠五彩丝线、或是将艾草和菖蒲挂在门上,以驱除不祥。更多的是一种临死不屈的爱国精神,一种忧国忧民的闪光品格;想起屈原所写的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想起屈原抱石投汨罗江的无奈,却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感受端午,就是感受那段历史,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百折不挠;体会着他因报国无门而痛投汨罗江的千般痛楚的心情。

早些日子我爱人就嘱咐好了我,端午节前需要购置好糯米、粽叶、新鲜肉、红枣、食用碱、棉沙绳等以备她包粽子之用。

昨日,天刚破晓起了个早床,匆匆洗漱完毕,两人各自拿部手推拖车搁在汽车的尾箱里开车一同赶往附近红星大市场。

此时,天空飘着小雨,静谧的小区里空旷无人,只有花坛里成片绽放的栀栀花向我问候。不经意间,我瞧见小区路旁的垃圾桶里有丢弃装粽子的礼品盒和粽叶,还有废弃的菖蒲与艾叶。至少,这些与包粽子有关联的物品提前告诉了我,端午节的氛围已经越来越浓厚了。

出门,马路上人车稀少,不到四公里路程的批发市场只需几分钟就到了。

还未走进市场大门,就见里面人头攒动,人声鼎沸,进货卸货的汽车三轮车的喇叭声乌乌的鸣叫,中间还夹杂着市场管理人员维护秩序的驱赶声和小商小贩的吆喝声,真是‘莫到人行早,更有早行人’。

进了市场,熟悉景象再次穿梭于眼帘;金黄色的扣肉“热锅”和卤猪‘下水’散发出扑鼻香味。人越来越多,狭窄的小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买菜兌货的、砍肉杀鳝鱼的、卖七两称的渔贩子、少称的菜贩子。

从南边开来一台要卸货的大货车,边倒车边叫喊:“让开、快让开”,那边三轮电瓶车横冲直闯地也跟着叫嚷“会撞啦呀”;购货者总是与商贩们在嘀咕的讨价还价,“价格还少一点罗”的乞求声和嘈杂声此起彼伏。

这里分蔬菜区、鱼肉禽蛋区和商品区。大家都愿来此,主要是各类农副产品应有尽有,更重要的是花色品种要比居民菜市场多很多,而且价格还便宜不少,这就是红星批发大市场的最大优势,也是大多数居家过日子人的主要选项。

我随着人群穿梭在百家门面,游览于千家摊位,匆匆买好一个星期的小菜,又推着拖车又四处搜寻粽叶的踪迹。

包粽子少不了‘粽叶子’,粽叶子是一种长在河边的芦苇叶子,但是有两种,一种是水中生长的,一种是旱地生长的。我们一般包粽子都用水中生长的那种。包出来的粽子植物的清香味很浓郁。区别是:

1、水生的叶子和枝干链接处呈现出灰褐色,旱地生长的没有。

2、旱地生长的芦苇叶子比水中生长的叶子相对要宽大些。

3、可以从气味上辨别,水生的叶子清香味很浓郁,旱地生长的叶子味道很淡很淡几乎闻不到什么清香味。如是,那种水中生长的粽叶子成为我唯一寻觅的目标,寻过了几家门店,忽然发现一个摊位上有些粽叶,数量不多,但粽叶子的质量还可以,四块五一斤,欣喜中挑选退去捆绑在粽叶上硕大的草绳,忽听摊家说不买了,‘说是草绳与粽叶子是一起进的货,要得就要,要不得就莫买’,他那斩钉切铁没有商量的口气,不容我有任何争辩的余地,看来是‘卵硬屄涨价啊’今天的阵势,是草绳也要卖粽叶价了。我真咽不下这口气,丢下粽叶子,甩手而去,心里嘀咕着‘市场决非只此你一家’。

不得已,只好冒着雨另去寻找有粽叶卖的地方。须臾,走了几家摊位,又发现了粽叶的痕迹,它摆在泡沫盒子中叶片稍小些,但是价格却是五块钱一斤了,我爱人唠叨着说;‘刚才的粽叶还可以,价格也便宜些,一点草绳算了’我知道,货比三家不吃亏,再去也不迟,只好折返原地,远远看去,那个摆着泡沫盒顶上的‘草绳粽叶’已经空空如也,全然不见了踪影,心里想难道今天粽叶子‘蛮俏’。看来有时候算得太过细反而是失策呀,无奈,只得另访它处,寻找那个五块钱一斤的门面了。幸运的是此店的粽叶还在,翠绿的粽叶子依旧摆在泡沫盒子中待售,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再生事宜,匆匆的挑选了五斤过称放在推车里赶往买糯米的地方。

红星大市场进口的西端,是五谷杂粮集中的地方,它毗邻马路,运输方便,节次鳞比的门面一字摆开,五谷杂粮类品种应有尽有,我要寻找的糯米肯定有买,果然,几乎家家店面都有糯米出售。

其实,糯米也分好几种,一种是长糯米即是籼糯,米粒细长,颜色呈粉白、不透明状,黏性强。另有一种圆糯米,属粳糯,形状圆短,白色不透明,口感甜腻,黏度稍逊于长糯米。适合做粽子、酒酿、汤圆、米饭等,好一点的要算泰国糯米了。

临近节日,与此相关的物品按常规都会出现涨价的趋势,这即是供求关系的连锁反应,也是市场价值的规律的体现。在批发市场上购东西一般要比超市便宜许多,经对比,红星批发市场的泰国糯米就比其他地方的便宜了一块多钱,经砍价,我购买了四十二斤泰国糯米,共计一百四十七元,几乎满满一袋,顺便不忘捎带了一包食用碱。此刻,两部手推车拖着载重的货物向停车方向走去,然后赶往超市再去购买四斤新鲜肉,当货物购齐后,心情全然释怀,不愉快的事仿佛没有发生过,一蹬油门满载而归的回家,只想包粽子的事儿了。

自打我爱人学会包粽子后,她几乎每年都要包上十几或几十斤。用包粽子的形式走进端午节,领略传统文化别样的内涵,感受传统节日迷人的魅力,是萦绕在心头缠缠的暖意,享受的是挥之不去的绵绵情意。

我家包粽子的具体活儿一般全由她来做,我只是负责采购材料做些下手事。‘她’与我相伴几十年,是那种朴实、为人忠厚、做事负责有工作能力的伴侣,是过日子没有‘空话’说得的人,在外她不显强示,但在内却是心细精眀,什么事一学就会,考驾照、织毛衣,绣十字绣、用电脑、家中收拾一样不拉,与如此‘女人’相处过日子我还能说什么呢?

包粽子其实又是一件很累很烦的事;首先得准备两个大朔料桶浸泡粽叶子,然后用刷子把粽叶子一皮皮清洗放在不锈钢盆里待用,接着用两个大不锈钢盆淘泡糯米和包放粽子。糯米用一定比例的碱拌匀,做碱粽子。肉切成小坨用胡椒、盐、生抽拌匀做成肉粽子。此外,还有用腊肉、鸡肉、红枣、花生、绿豆、红豆等多种原料做成的粽子,粽子的花样虽多,但归结起来,也很简单,不过就是形状与馅料的区别。形状,有三角形,四角形,圆锥形等,无论哪种形状,旨在不漏馅即可;馅料无非咸甜之分,一切全看自己口味。

其实,我对粽子还是十分熟悉,但对包粽子的制作过程却还是知之甚少,只因多次亲身瞧见她包粽子的程序以后才真正了解。

她包时;首先用到的是粽子叶,而不是芦苇叶,粽子叶是首选,芦苇叶比较窄,要用好几片才能包一个粽子,新手包这样的粽子就会手忙脚乱,而粽子叶页面宽大,只要一片就可以包完整个粽子。包时;卷成一个圆锥形。满满地填上馅料,填到溢出来的样子,这样有利于后面的包裹,可以使粽子里的馅料充满整个粽子。然后按照螺旋的手法,粽叶的另一端开始慢慢的卷起来,卷到最后的样子,留一点尾巴,最后尾巴全部卷起来,用大拇指压住。最后把卷起来的那一面对折过来。用棉线底部十字形的捆包起来,捆好不散开就算成功了。

就这样,叶子在她的手里折来折去,就出现了一个三角锥的形状,然后用线一扎,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做好了。

粽子包好以后还只是一种初级产品,真正要算大功告成的还非得煮熟煮透,不然粽子吃起来就会有生熟感。煮粽子其实还有一些学问,家里一般用高压锅煮,把包好的一串串粽子放在高压锅里用水遮满,不能留有粽子的任何痕迹,然后再盖上蒸皮,上气后关小火再蒸上一个小时左右便大功告成。我对她包粽子的技巧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她虽然是做得累,但我想,她心里却是愉瑞的,像干完了一件大事,两天十几个小时包完了三十斤糯米,估算下来肉粽和碱粽整整包了二百九十二个。除了留下自己吃的之外,十之七八都要送给亲戚、朋友和同学了。

由此看来,过传统节日,重要的不在于过节的形式,而在于节日的内涵,包粽子、带香囊、挂艾叶、吃粽子等只不过是节日的道具,倘若忽视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那么节日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暴殄天物的借口,或是刺激消费的机会,那么过传统节日的意义必将大打折扣。

在当下洋节泛滥的时代,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渐渐对中国传统节日失去了兴趣,而对西方的节日,什么情人节、愚人节却极力推崇,过得津津有味。就连不少从传统里走过来的人也都在叹息:年味淡了,节味变了。难道中国的传统节日真的过时了吗?那流传了几千年、承载了中华历史文明与优良传统的节日难道还不如没有传统文化基础的洋节吗?

人生中,总有些东西在彼此的印象里定格。一句祝福一个微笑的距离,远远大于人与人之间的模糊。端午节即将来临,我送你十个香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的美好和这五月五的情怀!这就是我送粽子予人的心境。

今年的包粽子虽然完结了,粽子也送完了,走过同事、同学、朋友的家门,情深恭维少,知己笑谈多。

开车回家,猛然悟出一种感受;与人相交应该是;要与喜欢读书的人打交道,要与有思想的人打交道,要与有情有义的人打交道。

走在上班的路上,清风拂过我的脸颊,沁入心扉。坐在办公室里,我仿佛听到湘江河里浓浓的锣鼓键锵声和划龙舟、赛龙舟的吆喝,看到吃粽子、手缠五彩丝线的欢快,吸在鼻子里香囊、菖蒲、艾叶的余香,感受着端午节带来的文化盛宴。

2016.5.30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