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的散文

请欣赏好友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好友的散文1:保证中奖

文/孙汉宁

好友小周郑重地送我一张邀请函,“我们公司周六上午开十周年庆典,可以凭邀请函抽奖,你一定要参加,我敢保证你中一等奖!”在我狐疑的目光下,小周一再强调让我务必前往。

我按时到达。说是庆祝公司成立十周年,无非是以庆典为由头销售产品。还真有现场抽奖活动,参与者的邀请函抽奖区被工作人员撕下,塞进一个大纸箱里。主持抽奖活动的,正是小周。

三等奖 、二等奖先后抽出,均没有我的名字。最后,开始抽取一等奖。小周热情地邀请前排的一位小女孩上去抽奖。小女孩羞涩地上台,小心翼翼地抽取一张。小周展开来一瞅,读出中奖者的名字。可是,台下无人应答。小周呼唤三遍,始终无人应答。他叹气摇头,无奈地宣布该中奖人作废,重抽。

这次没让别人抽,而是小周亲自操刀。探手入箱,神色庄重地摸索半天,掏出一张,煞有介事地看一眼,接着高声读出我的名字。我诧异地上台,忐忑不安地领取一等奖:一台高档饮水机。

事后问小周何以抽中我,他狡猾地一笑:“抽中的不是你,我只是读了你的名字,反正台下没人知道我抽中的是谁!”我再问:“最先抽到的那张为什么没人认领?”他笑:“这还不简单?我读中奖者名字时,随便编了一个假名,当然没人认领了,这是为第二次抽到你做铺垫。造假,也是讲究学问的!”

好友的散文2:看香山红叶

文/何处放

深秋时节,几个好友约我到香山欣赏红叶,放牧心情……听后是既兴奋又心存感动。 

香山位于铜川耀州区柳林乡姚峪村,由三座依次排列、东西相连的石峰组成,形状犹如一座笔架,故又名“三石山”。香山风景秀丽,佛教文化丰富,这里是妙善公主归隐修行,并最终在此应化为千手千眼菩萨、弘法度生的第一个道场,与浙江普陀山齐名,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

沿着蜿蜒而平稳的山路驱车前行,经两个小时的旅程来到香山脚下。抬头望去,整个山峰翠影迷障,黄红相间,图影似绿泛黄,枝头的红叶星星点点。当好友们都用相机收藏美景时,我已走向枫林,随手拾起一片飘落的红叶放在手心,似乎整个人也是那红红中的一小片。当我站在一株高大的枫树下呼喊同伴时,整个树林仿佛都在回应。观赏着秀美的景色,清风抚摩,红叶哗啦啦作响,像是在举行一次隆重的欢迎仪式。

烟红渺邈,香山缭绕,似云若雾,游人似飘。作为佛法浸润的一方宝地,铜川大香山寺沿袭千年佛惠恩泽,香火依旧隆盛,看到香客们络绎不绝的来到这里朝拜,更能感受到人们内心的那份虔诚。置身其中,仿佛时间也慢了下来,让缭绕的青烟与低吟的祈愿之声带走生命中所有的躁动和不安,只为心中那份慕名已久的期许和宁静。

曾经迷恋于朱自清那月色的荷塘,也曾痴情徐霞客那澜沧江边的蝴蝶丛;曾经钟情于那草原的绿,现在又痴迷这香山红叶的红。从西峰、中峰到东峰,穿行在山峰中,慢步在枫林间,我们品味着那美丽的红叶——高高低低的枫树上,上上下下的红叶间,散发着各种各样的红。那微翘的红叶,会给你一种张扬的红,那是时尚之美。拨开时尚美,会露出微绿泛红的红叶,那是一种安静的红,会给人以古典美。一片红叶落下,那是散落的红,给人以飘逸的美。落到地上的红叶,那是回归的红,给人以感怀的美。那高高低低的红叶,错落有序的交融,才有了那满山遍野的红,给人以大气磅礴的美……

脚下踩着平整的石阶路,眼睛收获着芳香四溢的红叶,心灵享受着美景带来的震撼。在一僻静的枝头上,看到一片红叶上面,仍有几滴朝露,晶莹欲滴,像那刚刚剥开外壳的荔枝,染醉人的双眼。坐在一片树阴下,透过红叶的缝隙几许金灿灿、轻柔柔的光洒在我们身上,整个人仿佛也是光鲜鲜的。我把一片厚实宽阔、经络清晰、还未透红的叶子轻轻摘下捧在手心,嗅在鼻端,一股纯净成熟浓郁的清香渗透到全身。长久地凝望着红叶,直到听见朋友呼唤,我才赶紧把那片红叶收藏,作为此次旅途的留念。  

从香山回来,将那片红叶当成此次旅行的标本夹在书中,把丰盈富足、浪漫婉约、生机勃勃的秋天留在心中。而后每看到它,眼前就会出现那一片片红的像火、黄的像杏的枫林——它以特殊的风采温暖苍茫,柔和大地的情韵;以成熟的美醉情,风采独享傲霜……

香山的红叶,有你相伴的日子,我会感受到采摘时的兴奋。每次与你会面,都会想起我的好友们。也许你不知这是一种有意义的珍藏,可我想告诉你:红叶,你是遥远的风景,只属于那片茂密的枫林,但你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思念和友谊的象征;红叶,也许你永远会随书页露出笑颜,伴我度过人生岁月。而当你再次醉红的一刻,我还会走进你的故乡,望着你醉人的红颜,重新欣赏你迷人的风采……

好友的散文3:春天,我们踏青去

文/吕文艺

周六,风和日丽,好友丹邀我去武穴江滩踏青。

小车在江堤上慢行。一片片油菜花如金黄的地毡,星星点点地散铺在江堤下。远远望见一片红色的桃花林,我们下车去看桃花。

这是一片盛开在江滩的桃花林。粉红的桃花开得正欢,灿如红霞,蔚为壮观。成群的蜂蝶疯狂飞舞在花间,仿佛正在使劲传播春天的新闻。阵阵清香扑入怀抱,我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桃花的香气,顿感身轻如燕。

“不到江滩,是感觉不到春深似海的!”我情不自禁地对丹说。

“是啊,姐姐,你站到那棵花朵繁密的桃树下,我来给你照相!”丹满脸笑容,如盛开的桃花般动人。

我站到桃树下,戴上墨镜,扮个鬼脸,只听咔嚓一声,美好的记忆就定格在灼灼桃花间。

往前走,是大片的油菜花。油菜花密密匝匝地拥挤在一起,互不相让,仿佛都想要露脸抢镜头似的。那耀眼的金黄,叫人浮想联翩:什么叫流金溢彩,什么是流金岁月?站在金黄的油菜花前,突然就明白了遣词造句的高妙。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让我有些喘不过气,拍拍胸口,缓缓神,我悄悄地往油菜花林一钻,多想变成一只小蜜蜂,把春天的花香与甜蜜全部吸进嘴里,流进心底。

路过一片豌豆地,但见碧绿的茎叶上摇曳着洁白的花朵。突然记起,七岁的侄女曾把豌豆花想象成天鹅,说豌豆花正中间的突起部分是天鹅头,分布两边的花瓣是天鹅的翅膀。仔细看看,真有些像。更吸引我们眼球的是,在这片雪白的豌豆花中,竟然挺立着一株紫红色的豌豆花,也算一枝独秀吧!这时,善于捕捉美的丹立刻调准镜头,拍下这艳丽秀美的豌豆花。

“姐姐,我们到更远的地方去看风景!”

江堤上,一垄垄的油菜花都被甩到车后,我们来到绿草丰茂的上洲。平时在城区见不到这么多的青草,我有些欣喜若狂,低下头来亲吻绿油油的植物时,才看清这不是普通的野草,而是一棵棵挺直了腰杆的芦苇。

我脱下外套,摘掉眼镜,站在芦苇丛中,不禁吟道:“乙未上洲,朋友如妹,邀我踏青,激我诗情。绿苇凄凄,江水低吟,春风浩荡,芳草美人。”

姐姐,快记下来,这几句一定要写到文章里去!”丹边拍照边对我说。

就在我低头之际,发现芦苇丛中竟然长有蒌蒿。这可是城里买不到的野生蒌蒿。家乡人叫蒌蒿为泥蒿,大概以为它是从泥巴里长出来的野蒿吧。只是很少人知道它是抗癌第一蒿。苏东坡诗云:“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写的大概就是芦苇丛中长满了蒌蒿吧?蒌蒿炒腊肉,是父亲爱吃的风味小菜。记忆中,灯光下,母亲做的一盘蒌蒿炒腊肉,可以让父亲边吃边聊到很晚。

“姐姐,快听,有野鸡在咕咕地叫呢!”丹提醒我。侧耳细听,果然听到咕咕的叫声。寻声觅去,却找不到野鸡的踪影,反倒发现不少鲜嫩的枸杞芽。我有点惊喜:春天吃枸杞芽,能够排毒养颜,便不顾丹的催促,埋下头认真采摘起来。

唉,春天的大地上到处是宝,真恨不得把整个春天都抱回家!

好友的散文4:初雪

文/李建平

下雪了,好友发来微信,起床!

头一天,天气预报说雨夹雪转中到大雪,看来这次天气预报准确无误。到现在还是飘着肆无忌惮的纷纷扬扬的雪花。我奔到窗前,透过玻璃慢慢欣赏今冬的第一场雪。雪花被西北风吹着,斜斜地飘洒,轻缥,柔软,如白色的精灵。

按理说现在不是今年的头场雪,前些日子已飘过雪花,但那场雪花只是一瞬,且没有留下痕迹,算是忽略不计吧。不过今年这场雪,下了一夜覆盖到地上也不是很厚,却也银装素裹,只在空中开放的雪花,虽落地的一瞬便已凋零了不少,时间短暂得让人怜惜。但还是不少的雪流落到枝枝桠桠的树丛中。初冬的日子就活了起来。孤寂的冷漠,残败的萧条,全然被这场盛大的花事湮没了。推开窗,伸出手,想捡拾几片雪花,把雪花握在掌心,还没来得及细看,已化成了几滴雨水。那冰洁的心,从不惧怕寒冷,却抵不住人间温情的呵护。很想融进雪里,出门尽情观赏这场圣洁的花事,可惜今年腿脚不便,不能如意,留下那花事的倩影。只能默默在窗前注视飘飘洒洒的雪花,很久,很久……

欣喜的是连日来的雾霾,已被雪花荡涤的豪无踪影,清新的空气,让人吸一口感觉是那么的爽朗。路上的行人也是渐少。雪天无需带伞,下雪不像下雨,一会工夫就会全身湿透。积在身上的雪,只需抖抖衣襟,跺跺脚,雪花自然滑落,既使有些湿,也不会浸透衣服。偶有经过的路人在风雪中匆匆地赶路。

透过雪花编织的网,林立的高楼依稀可见,喧嚣的城市被大雪吞没,川流的车辆,熙攘的人群,已不再呈现繁华。城市因为一场雪而变得安静,柔和。

其实,看雪不如听雪,冬天,是属于沉思的季节,那漫天漫地的雪花,总是应了冬之约,穿过秋的门楣款款而来。有人说:落雪的声音,是天使的声音,能听见的人会幸福一生。静静听雪,品味的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轮美奂,感受的是“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的浪漫,也许,簌簌雪落的声音,更胜于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因为,又有哪一首乐曲能与这天籁之音媲美呢?

雪落的音乐急缓轻重恰到好处。自然的声音是人间最美妙的音乐。天地之间是演奏厅,听的人却寥寥无几,不免觉得有些奢侈。没有掌声,没有喝彩,没有人为的做作,真正的音乐是空灵的,是不加修饰的。

常常想:人生,如雪一样洁白,心灵,也该如雪一样纯洁吧?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心境走过岁月,也许恰恰不能缺少的,就是像雪花一样的恬淡。任何时候,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人,你便会多了几分面对一切的坦然……

好友的散文5:故乡的草蜢蚂蚱

文/非白

周末约一个好友,一道出来闲逛,走进老街破旧的古董市场,好听点说是古董市场,其实也就一些破旧玩意夹杂外行人都可以一眼看出的赝品合集。可走走停停之间,也淘得一件古物,价钱不贵抱着却甚是喜欢。朋友不解,问是何物,答曰蛐蛐盒,古代达官贵人和皇族子弟用来斗蛐蛐的器物。

且不论蛐蛐盒的真伪,光是这个器物之上承载的记忆就此生不换。古代一边缺乏玩意又一边玩意儿泛滥,不论是穷乡僻壤还是长安画舫都有这个物事的影子,《聊斋志异》当中现在都还能寻找到关于促织故事的只言片语。

穷困人家用一个竹节削平也是孩子的蛐蛐盒,稍微富足的商贾官家便会购买一些窑子烧制有印记的蛐蛐盒,至于那些非富即贵的人家,玩耍的自然是美玉精制的蛐蛐盒,虽是同样的功能,可也把人分为了三六九等。央视一度播放马未都先生主持的《鉴宝》栏目,就偶然的出现一些流传后世的蛐蛐盒古董,上面还有着一些文人轶事。可我看中这个蛐蛐盒,说不为收藏是假,可更多的却是这个器物触动了内心关于故乡关于蛐蛐蟋蟀草蜢蚂蚱的深刻记忆。

故乡是一道横亘在两山之间的坝子,中间平平的铺就了块块盆地一样的土地,人家就住在两边山下,祖祖辈辈耕耘着祖先流传下来的土地和技艺。而孩童们玩耍的,自然也会是自父亲那一辈玩过的把戏——斗蛐蛐。运气好的时候,便会遇见一些老辈人玩耍得光滑铮亮的蛐蛐盒在儿孙手中面世,这时候便即想方设法的也要将其弄过来,在蛐蛐盒里以蛐蛐论输赢。以这样的方式,对于童年时期的我,赢得不少这样的器物,可惜也在岁月之河的变迁中几易其主流转了出去,可这收藏的癖好却是食古不化完整地留了下来,看见好的蛐蛐盒,还是忍不住内心的躁意和冲动。

赢了固然是好,可要是输了,遭殃倒霉的却是熟地中的蛐蛐蟋蟀草蜢蚂蚱,一旦输罢,紧要的一件事情便是到熟地中翻开石头枯草寻找一位“常胜将军”,好如同促织当中的那位孩子免去徭役之苦,甚至因之而发家致富,将输掉的蛐蛐盒一并赢过来。好胜心莫过于此,斗的对象便不仅仅限制于蛐蛐,若非鸡犬调教不易,不然可能也会盛行一股斗鸡斗狗的风气。挑选蛐蛐蟋蟀草蜢蚂蚱只看粗壮与否,强壮的就一把手揪过来放在盒中备用,只可惜弱的好多都被挤死压死,罪过不小着实不该。可奇怪的是年年斗年年捉,可乡村中的蛐蛐蟋蟀草蜢蚂蚱之类的昆虫丝毫不见减少。

战胜之后带来荣誉和好处的蛐蛐蟋蟀草蜢蚂蚱,自然巴不得手心肉一般的疼爱,夜晚都会放在枕头边上呵护备至,而每到月华满天之际,蛐蛐草蜢便会在蛐蛐盒中吟唱。若非听不懂,不然写就下来肯定也是绝世的诗歌数行。而就这美妙的歌声,又成为无数个夜晚随梦入眠的催眠曲,做过好多次手拥常胜将军大杀四方的好梦。

除了蛐蛐可以捉来当兵打仗相斗以外,故乡的草蜢蚂蚱还有一件趣事至今回味起来仍然异常有趣,那便是二叔吃草蜢蚂蚱的奇迹。二叔和父亲原本同一天出生,可就因为晚了几分钟,便不再是伯伯而是二叔,二叔打小对孩子便格外的喜欢,每次看见我们都忍不住捉住嬉戏打闹一番。而最难忘的莫过于二叔烧吃草蜢蚂蚱的记忆,那时候最开始还不敢动这些烧得黄焦焦齐刷刷的物体,可看着二叔吃得格外的香,也就忍不住来上一口,果不其然,甘香延绵不尽,禁不住人还想再来几只。

这一尝试便停不住贪吃的嘴来,后来乡村的很多存在都成为了果腹之物,无论是竹笋上面尖头滑顶的“笋子虫”,还是庄稼下面豆子滕曼上成串成串掉着的“枇杷虫”,这是种一旦触碰到尾部便会释放臭水可一旦用水浸泡过后油炸开来便金黄可口的昆虫,甚至老旧桃木当中长出的白胖胖软绵绵的木虫,都在劫难逃。可它们的牺牲并未白费,把乡村的儿童一代接一代饲养得白白胖胖,平安健康。

离乡奔波漂泊多年,可离故乡和故乡的蛐蛐蟋蟀们却是越来越远,加之归期飘渺,每每深夜难眠之际,都异常渴望听听蛐蛐蟋蟀可以在枕边长奏一曲安眠笙歌,可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上再也不见,更恍谈有缘有幸听见那些日夜思念的催眠曲了。

好友的散文6:襄阳古城记游

文/刘凯

与好友结伴出游,当听说行程中有一站是襄阳古城时,顿时激动得几乎不能自已。

当车辆行经襄阳古城的北门,斑驳的城墙映入眼帘,这座古城也随之进入视野。

襄阳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在襄阳隆中躬耕求学10年,谋划了天下闻名的《草庐对》;一代名将白起、关羽、岳飞都曾经在襄阳城中鏖战。“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等传奇故事,在襄阳千古流传;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皮日休等一大批文人墨客,都在襄阳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襄阳古城是千年灵秀之地。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我走进了古城,去亲身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脉动与魅力。

襄阳城地处汉水中游南岸,始建于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史书记载,襄阳城自东汉刘表莅襄作荆州牧治始,历为州、郡、府、县治。旧城作为军垒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时由土城改为砖城。古城墙总长7300多米,城垣上有垛堞4000多个,城墙均高8.5米,宽5至15米。襄阳护城河平均宽180多米,最宽处达250米,是我国最宽的人工护城河。整个护城河宽阔幽静,碧波荡漾,犹如绿色长龙,护卫着襄阳古城。

城门上的“襄阳”二字,由明万历年间的知县万振孙题写。襄阳城与仲宣楼、钟鼓楼、襄阳护城河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古城的中心十字街处建有钟鼓楼,在南街设有谯楼,城内建筑相互呼应,构成一个完备的古代城池功能整体。“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城墙坚固,城高池深。

在襄阳古城荆州街,留存着荆州古治遗址。东汉时,献帝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其治所迁至襄阳,襄阳从此成为荆州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变化,对襄阳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临汉门是古城的标志。史书上对它的战略要津地位进行了定位:“汉沔津梁”“北门锁钥”。城楼建筑在拱券式城门洞上,城楼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为清代建筑。整个城楼具有北方建筑的稳重、浑厚之风,又兼具南方工艺的灵动、飞扬之气,而脊吻、饰件则多采用襄阳地方传统工艺。城台外有垛墙,内有女儿墙,台西侧有蹬城马道。城楼饱经沧桑,至今保存完好,令人为之赞叹。

古城中的仲宣楼,与黄鹤楼、晴川阁、岳阳楼一起,被誉为“楚天四大名楼”。仲宣楼位于古城东南角城墙之上,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因王粲字仲宣,此楼故名。仲宣楼为双层重檐歇山顶,分城墙、城台和主体楼几部分。楼高17米,楼内有壁画石刻《建安七子图》。

古城的东南有一个特殊的建筑:绿影壁,全部用青绿色石料刻砌而成。绿影壁是明襄王朱瞻墡襄阳王府内的照壁,均以汉白玉镶边,中间刻有“二龙戏珠”,左右各刻巨龙飞舞于“海水流云”之间。四周边框精雕小龙64条,姿态各异。影壁造型庄重,雕刻华美,风格豪放,生动雄伟,是石刻中珍贵的艺术品之一。

这是一座魅力之城。凭山之峻,据江之险,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春光。

好友的散文7:微笑的涵义

文/刘映莹

前几日,与好友在外吃饭,落座后,发现正对我视线的是门口站立的一位迎宾小姐。看得出,这是个外地姑娘,二十出头,高高的个子,身着与其他饭店迎宾员无异的旗袍,每有顾客光临或离去,她总会微笑着说“欢迎光临”或“请慢走”之类的话。大概是食客们对迎宾小姐早已司空见惯的缘故,他们要么只顾着和身边的人攀谈,要么就匆匆走过,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而这个外地姑娘似乎也习惯了人们的冷落,在没有顾客经过的时候,就收起微笑,面无表情地站着。她的漠然和热闹的饭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是,没人注意到,除了不经意间坐在她对面的我。

一个年轻女孩走了出去,外地姑娘的脸上又露出了职业性的微笑。但出乎她意料的,年轻女孩没有像其他客人一样对她视而不见,而是回过头回应了她一个微笑,一个甜甜的微笑。外地姑娘愣了一下,但很快的,笑意重新回到她的脸上。不同的是,那笑是如此由衷,如此生动。年轻女孩已走远,但外地姑娘的笑却依然灿烂。

原来,一个微笑就足以温暖一颗心。

目睹这一切,我不禁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每天下楼,都会碰上一位小姐,她是楼下新搬来的住户。我很想跟她打招呼,但又怕她不理我,自讨没趣。一天,我下定决心打破沉默,可她板着脸;一副冷冰冰的模样,我又犹豫了。思忖半天,终于硬着头皮对她微笑着点了点头,岂料,她马上回应了。后来我知道,其实她也很想认识我,只是怕我拒绝她罢了。

原来,一个微笑就可以拉近两颗心的距离。

微笑,蕴含着丰富的涵义,传递着动人的情感。怪不得有位哲人曾说:微笑是人类最美的表情。

生活中的你,是否也曾从别人的微笑中感受到尊重、肯定、接纳、关怀、友善……又是否将这种温暖传递下去呢?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因为,也许不经意间你已扫除对方心中的阴霾;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因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许就只一个微笑那么简单。

好友的散文8: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文/娃娃

早上和好友聊到“家”以及“回家”这个话题,远嫁外地的她总是想方设法回家,而有些人却偏偏不想回家,反而极力想要逃离。这个状态让我想起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1083年王巩北归,柔奴在别宴上(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岭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 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听了许久,听过很多次,但我一直不知道原来是出自一个八百多年前的出身卑微的歌姬口中。瞬间,我对这位古代女性肃然起敬,既为她的聪明悟性,也为她的超然洒脱,淡定自如。我极感兴趣地想要搜寻这位女性的资料,希望可以对她了解更多,甚至希望可以在历史长河中能找到关于她的传记,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恒河沙数,除了对这首词的解析,跟这位女性相关的资料基本没有。

言归正传,这句话让我感动的地方除了这位女性,还有其中蕴含的哲思。家,一直都是人们苦苦纠缠的地方,有人想回但却回不去,有人想离却又离不开。无论是回去还是离开,都是对“家”的一种固着,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样:想要回家的,是因为外面的世界无法让自己心安;想要离家的,是因为家这个世界无法让自己心安。所以,回家和离家,本质都是心不安,都是在寻求一种安心,即一种安定感。然而,安定感在哪里呢?物质?爱情?还是家庭?有人拥有了一切,但还是没有安定感,他们的精神到处漂泊,有时还引领着他们的身体也一起漂泊。

记得有个朋友说他在甘南找到了让他安定的那片高原,那片高原曾经在他的梦中多次出现,而梦中的自己,是一名征战沙场的士兵,就在那片高原上游荡。从那以后,虽然他还是到处奔波,但是心安定了下来,他每年都要去那片高原看看,对他来说,那就是回家,虽然其实他地理上的家乡并非那里。

甚而余光中老先生有一次在回答记者问题的时候说到家乡,记者问,“您的家乡到底在哪里?您说的乡愁到底是什么?”余先生回答说,“我的家乡就在我心中,就是中华文明,我的乡愁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回答让我很感动,对于一个在地理上找不到家乡的人来说。余老先生给了我一个精神上的家乡,而这个精神上的家乡的确也是我潜意识里一直割舍不下的。所以,假如有一个地方可以让自己放置和寄托情感,让自己心安,那个地方就是家乡,这个地方可以是地理上具体存在的、可以寻找到的,也可以是地理上不存在只存在抽象的精神世界里的。

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那些一直找不到家,一直都在漂泊的人们,在追寻和漂泊的同时,可以好好读读书,看看能不能在精神上给自己安一个家。

好友的散文9:一路向北

文/欧君武(苗族)

有个好友L君从省外要来我工作的地方——仁里水族乡采风。到达目的地后,经过一夜的休息整顿我便准备与他清晨出发。

上车后,L君问:“往哪个方向走?”

我脱口而出:“一路向北。”

“你说的是电影台词呵?”

L君这么一说,我才记起,原来有一部电影名叫《一路向北》的,我担心L君误会,连忙解释:“不是电影台词,是因去仁里的路一直往北走。”

“一路往北好呵,会离首都北京越来越近的。”L君很逗。

仁里在榕江的地理版图上属于中心位置的,只因县城靠南,所以去仁里便是一路向北了。

我们出了县城沿平永方向一路北行。沿路每一处风光,在L君的眼里仿佛都是一幅幅被镶嵌上去的大师们的水墨诗画。一路上,他一直把头伸在窗外,看得目不转睛,非常高兴,抓住每一个机会捧着长枪短炮跳下车,不停地抓拍着。L君拍到几张好片,很是高兴。坐上车,从背包里取出一张打印的简易地图,用红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小圆圈作上标记。

“君武老弟,仁里所在地理位置好呀,不仅是榕江的中心,你看从榕江算起,往平永方向到仁里63公里,沿线的村寨共计也是18个,都是相加为9,从《周易》角度上讲,9乃大数。想必仁里一定祥和昌盛,那里的群众一定安居乐业。”L君如数家珍似的说着。原来我还以为L君对榕江陌生,没想到他来之前尽做足了功课,他那种精神倒让我有些自愧不如。

L君非常健谈,一路北上,遇上什么我们就聊着什么。一路聊天,一路北上,到达仁里时,太阳已爬上房顶。L君一边下车一边赞叹:“你们这里实地是太美了,我们这一路走来,处处都是风景,处处都有风情。简直就是一本永久读不完的书。”

我笑而不答。如果要用书来作比喻的话,那仁里一定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了。而且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水族、侗族两大章目。水族与侗族是仁里乡的两大主体民族,两个民族占据全乡人口的80%以上。他们分别分布在仁里的崇山峻岭间,唱着古歌,守着日月,耕着农田,也不知道何年何月从何处迁徒而来,就连寨老们也只能模模糊糊,用他们爷爷的爷爷们传下来的话说:他们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顺水而来的。水族和侗族都是幸运的,他们都拥有非常深厚文化底蕴:水族拥有水书、八仙、瓜节等民族文化或节日,侗族也拥有芦笙、斗牛、侗年等民族文化或节日。仁里秀丽的山水好比书的插页,而散落在山水间的那些村村落落就是书的注脚了。

要探访水族部落,当然得把探访水书文化放在首位,说起水书,自然得提起党民村的水书先生姚胜利,水书是他家祖传下来的。我带着L君来到姚先生家里,今面对一册册略上灰尘的手抄水书原本,他像是见到罕见的宝贝一般,一边惊叹,一边拍照和记录。并认真地研究、记录着什么,慢慢的面前那本软面抄已经写了近三分之一。我轻轻站在一边看着,不想惊扰他,此刻的他完全沉醉在水族文化的历史长河里了。

有人说水族文化是浑厚的,侗族文化是浪漫的。传说芦笙曲谱就是侗族的先人们在圆月当空的时候,将心灵里感知到来自遥远的天籁用符号标注而成的。由此,要探访芦笙曲谱当然得在风清月朗的夜晚。说来也是争气,这两天乡里的天气出奇的好,太阳刚刚下山,月亮就如约似地出现。吃过晚饭,看着难得一遇的月夜,我拉着L君就走。在仁里,收藏有芦笙曲谱的有好几户人家,而仁吉大寨的吴鲁华珍藏的比较完整芦笙曲谱,当然是不二选择。

吴鲁华很好客,听到有客人大老远而来,专程要看他的芦笙曲谱,很是激动,一边招呼坐下,一边取来芦笙谱。记录芦笙谱的符号不像水书文字那样繁杂,非常简单,有点类似汉字笔画,点点撇撇,弯弯勾勾的。在重音处分别是红笔作标注。我看得入迷,L君更是入迷。吴鲁华取来芦笙,按照曲谱示范吹演着。抑扬顿挫,千转百回,瞬间美妙的芦笙声从村子的这一头一直飘到那一头。不久从村子的另一端也传来芦笙的回音,那是有人在回应了。听到有回应,吴鲁华表演得更起劲,又是使劲吹,又是放情跳,一时间好像年轻了许多。那晚听着山里人讲述山里的故事,L君很是兴奋,一直到月淡星稀才肯恋恋回程。

剩下的几天,考察其它的村落,是其他同志陪L君去的。听陪同去的同志们说,L君在考察中足足记了两本笔记。

一路向北,总有南回的时候,L君的榕江仁里之行圆满告终。送别L君,他不舍,我也不舍。临上回榕江的客车时,L君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此刻,L君离去已有一个多月了,我在整理手机照片时,又不禁想起了那次一路向北的仁里之行。

好友的散文10:温习幸福

文/鲁秦儿

好友的心受了伤,天天找人哭诉。在诉说的过程中,也加深了伤痛。

都说时间是良药,何不选择遗忘呢?忘掉往日不愉快的芥蒂吧,或许他是无意中犯了一个小错,人无完人,谁又是完美的呢?

认识一对夫妻,无论我跟他们中的谁聊天,总是听到彼此间的赞美和爱慕,女的总是说老公如何优秀、如何体贴,男的总是夸妻子温柔、持家有方。当他们提到对方的时候,是满脸的幸福,我相信那是自然的流露,绝不是秀出来的。

他们始终没忘当年的美好,并一次次地加深记忆。男的现在很有成就,但他从未忘记当初他刚大学毕业,出租屋里只有一张床和一个录音机,晚上回来,他们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听一首老歌的时光。她跟着他摆过地摊,她觉得无论条件怎么艰苦,他都会像大树一样庇护她,只要有他在,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当然,一路走过来,他们也不是没有磕磕绊绊,当男人濒临犯错的边沿时,当女人为锁碎的日子想埋怨时,他们就温习这段贫穷的幸福时光。一无所有时都坚持过来了,现在有何理由不珍惜呢?所以有些小小的不愉快也忽略了。

所以,与其一遍遍复述伤痛,不如温习一下曾经的美好时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