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散文

请欣赏中秋节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中秋节散文1:明月 团圆 相思

文/唐艾佳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当然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那一天,全国各地的人大多放假在家,与亲人欢聚一堂。

今年中秋节的上午,我和妈妈来到奶奶家,刚下车,就看到奶奶忙前忙后的。中午11点左右,一大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摆在大家眼前,大家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大厨”的手艺,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回荡。

晚饭后,夜幕渐渐降临,我们全家人坐在小院中吹着习习的凉风,等待着月亮现身。可是月亮总躲在云层后,似乎羞于见我们。我们只好一边品尝着月饼一边耐心地等待。不一会儿,月亮羞答答地露出了半边脸,我脑子里突然闪出了月宫里的嫦娥和那独在异乡的“异客”们,他们是怎么过中秋的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想起这句古诗词时,我的心情豁然开朗了。天上的月亮不就是寄托着亲人的思念之情吗?我坚信,嫦娥有玉兔相伴,不会再寂寞;“异客”有家人的问候,还有他乡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情,相信也能过个圆满的团圆节。

中秋节散文2:田间小屋

文/郑希煜

中秋节那天,我们一家人来到了龙感湖。我登上了大河堤,向四周望去,啊!一副清新秀丽的画卷立刻展现在我眼前: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彩霞。树木掩映下的村庄有袅袅的炊烟弥漫在清晨的薄雾中,路旁的树木巍然耸立着,给大地围上了一层高大的绿色围墙。

你看,河堤上的地瓜秧像黄色的地墙。河堤下的棉田像无边无际的海洋,一阵微风吹过,棉叶发出“沙沙”的响声;河堤的右边是农科所专门培育的“鲁南一号”先进玉米品种,它们仍然高高地立在田里,好似一片无边的森林。

走下大堤,漫步在田间小路上,你瞧沉甸甸的棉桃把果枝都压弯了腰,一个个棉桃似一个个铜铃,好像正叮当作响。棉叶湿漉漉的,不少棉桃吐出了雪白的棉絮,棉絮上还有一些小水珠,晶莹透亮。

来到玉米地,这儿更闷热。一株株一人多高的玉米,牛角似的玉米棒子插在粗壮的茎杆上,棒子露出一排排黄色的牙齿。地头上一片红高粱,像一群群亭亭玉立的少女手拉手、肩并肩地站着。和高粱做邻居的是黄豆,豆角澎胀胀的,一串连一串,真逗人喜爱。

啊!红彤彤的太阳,郁郁苍苍的树林,白色海洋一般的棉田,果实累累的玉米地和高粱地……多么美丽的田野金色!

中秋节散文3:“快乐”的中秋节

文/廖涔汐

我想在大家的心目中,提到中秋节一定都非常快乐。那为什么我的“快乐”要打双引号呢?来看看今年的中秋节我是怎么过的吧。

今天是中秋节,别人团团圆圆吃月饼,而我却在朋友----杨林熹家。爸爸妈妈今天有工作,不能陪我过中秋节。我和朋友的家人切了月饼,一起欣赏圆圆的月亮。我走到窗前,望着皎洁的月光,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月圆年年相似,你我岁岁相盼。那满天的清辉,遍地水银,便是我对爸爸妈妈思念的目光。中秋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可是爸爸妈妈却还在辛苦的工作而不能陪伴我,我想他们一定也在思念着我。突然手机有短信声,我打开一看是妈妈发来的:“亲爱的宝贝,对不起,不能陪你过中秋节。我们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我们会尽快处理完工作来陪你。不管我们在何处,我们三个人的心是永远在一起的。爱你!”我能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我的心里也很爱他们,虽然这个中秋我们一家人没有聚在一起,但在我的周围永远都有一股暖暖的爱包围着我。

这个中秋的夜晚,我并不孤单,有朋友的陪伴、有爸爸妈妈的爱,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中秋节。

中秋节散文4:秋夜听雨

文/曹杰

中秋节因有事扯住了,回去的愿望便落了空,只好跟远在老屋的母亲打了个问候电话。这次回老家办事,午饭时应邀与几个老朋友在一起聚了聚,几杯烧酒下肚竟然醉得一塌糊涂。好久没有这么痛快喝酒了,也许是盛情难却,或许是岁月不饶人,回到家里倒头便睡,可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是夜,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突闻窗外雷声大作,打开的电视机也因停电而自动关机,雨水随着一阵狂风从窗户飘进了房间。于是,硬撑着从床上爬起来去关窗户,当我走到窗边时,却没了关窗户的意识,就像个木偶人似的站在那儿,久久地,凝视着窗外那片黑压压而风云变幻的天,一任飘进来的雨点打在脸上。

“天凉好个秋”。年过五十知天命,五之有余要奔六了。想到这儿,一种莫名的惆怅和寂寞骤然涌上心头。不知是谁说过“独自莫凭栏”,此刻的心境用这句话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凭栏必伤感!雨,虽然由大渐渐变小了,但对于我来说,雨水就像是一盆欲火,记忆被越浇越旺,那跳跃的思绪,剪不断,理还乱。想想自己这一路走来,沟沟坎坎,文没文出个佳篇杰作,武没武出个一官半职,可谓是“一事无成惊逝水,半生有梦化云烟”。混迹于人世间的这大半生,有喜也有悲,有快乐也有太多的无奈,朋友虽不少,但懂我有几人?如今,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女儿争气,成家立了业,不再让我操什么心了。闲云野鹤一个,与老伴寓居黄州,在孩子身边享享天伦之乐,带带孙女儿。空暇之余,骑着一辆自行车“丈量”黄州古城,逛逛风景秀丽的遗爱湖。每当我面朝龙王山下的赤壁时,竟会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做出些许唐突“疯癫”之举,嘴里念着《赤壁赋》与东坡先生“聊”上几句。要么,跟一帮摄友们凑在一块儿拍拍片子,从头到脚弄个满身汗臭,总算达到了锻炼身体之目的,然后回家冲个热水澡,泡上一杯清茶细细品味。雅兴极至时,偶会突发灵感“舞文弄墨”一番,胡谄一些小诗小散文之类,舒展情愫,聊以自娱,也算悠然自得。

岁月蹉跎,往事如风,人生如梦亦如歌。奋斗了,努力了,尽心了,沿途藏着风景,走过便是美丽。成与败,功与过,得与失,苦与乐,幸福与否,只是一念之间的事。罢罢,知足常乐!身体和心情是自个儿的,这样想着,也就释然了。

任凭雨水洒在身上,打湿那一桩桩的陈年旧事,洗去那一身的世俗尘埃,让不安分的记忆搅拌一场秋雨消失在夜空里,淅淅沥沥,潇潇洒洒

……

中秋节散文5:月饼与嫦娥

这些年,每到中秋节,亲朋好友都会热烈的互致短信,热情洋溢的祝福和祝愿的话,让人心里幸福着,愉悦着。除了这些幸福的话语外,互送月饼也可以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了,提溜着大小不一、五光十色精美包装的月饼走亲访友。

有时,感觉不送上个一、二盒月饼,这个节好像没有过好似的,心里多少有一些惆怅,甚至不安;似乎这几块月饼就是传递着信息的媒介了。

记得小时候,中秋节晚上,孩子们会围住爸爸或妈妈,在他们身边转圈圈,看看他们手中能变出几块月饼来,那时的月饼可是稀罕物。有时,孩子们只能分得半块月饼,放到小嘴边先舔舔,然后再吃,掉到地上的渣儿,也会飞快捏起,吃掉它。

月饼好吃,是因为它很甜,很香,那青丝玫瑰的,冰糖的,枣泥的,尤其那个五仁的月饼,更让人增加了遐想的空间,美不胜收的感觉迅速传遍身体每个部位。

孩子们聚在一起时,还会攀比着,这是会小心翼翼拿出来,吧嗒着嘴;人越多,吧嗒的越响,这样的好奇心会持续很久,优越感也会因这块月饼而升华,孩子们眼睛已不在关注他的什么优越感了,关心是那块月饼什么时候吃完,吃完了以后是否还有,会是什么馅的。其实,孩子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月饼和人并联起来了,月饼还是那块月饼,可是人的威望值高了,高的几乎能在孩子中呼风唤雨了。不过,嫉妒的孩子也有,趁着别的孩子没有注意时,飞奔回家,翻箱倒柜找找有没有故意藏着的月饼,那怕是一小块也好,也算有了战胜别人的资本,后来,没有结果是必然的了。然而,最终也不会因为这块月饼而彻底沮丧,缺憾总会有,但不会带来终身的遗憾。

不过,真正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围在奶奶身旁,听上一段嫦娥奔月的故事,奶奶把漏风的牙使劲兜着,语速总是放的那么慢,像是自言自语,仿佛诉说着昨天刚刚发生的事,又像是她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又像是她向丈夫倾诉懊悔后,期盼夫妻重圆的生动场面。这个古老的爱情神话,让懵懵懂懂孩子们还是知道一些中秋节,月亮,月饼,嫦娥,后羿神话中的人,物与事;人世间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那份情感。当故事讲完,奶奶仍然沉浸在团圆的幸福中时,孩子们的目光已经集中在了奶奶手中没有吃的月饼上了。

年年的中秋节就像讲述这个古老神话故事一样,不停的重复着,我们也会不厌其烦地传给下一代,月饼还是那样的月饼,孩子们更加幸福地把各式各样的月饼咬上一口,还会大声说道,不像你们大人说的那么甜,那么香。嫦娥仍然是神话中的嫦娥,孩子们会齐声问到,她为什么偷吃药,上了天。

这些无法回应的问题,大人们也在朦胧着那、或许在思考着。

心说:小时候过中秋节,嫦娥的故事根本听不进去,心里老想着那块月饼;现在过中秋节,月饼根本吃不下去,心里老想着那个嫦娥。

中秋节散文6:杀鸭子

文/常书侦

在我们家乡,中秋节还有杀鸭子的习俗。民间有谚道:“七月初七杀公鸡,八月十五杀鸭子。”而八月十五杀鸭子是和磨百刀的民俗同出一源。

传说,元朝末年,统治者为了防止汉人起义,规定每十户汉人供养一名“鞑子”,对汉人进行监视和控制,老百姓称其为“家鞑子”。“家鞑子”横行霸道,好东西得尽着他吃、尽着他用,可稍有不顺心,“家鞑子”开口就骂,动手就打。平时两个关系不错的人在一起说个悄悄话,如果被“家鞑子”看见了,诬赖你想谋反,弄得连小命都丢了。老百姓告状无门,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着……自从八月十五杀鞑子后,老百姓可算出了口恶气。许多地方为了纪念此举,每逢中秋节便以杀鸭子(因为鸭子音似鞑子)来寓意“杀鞑子”,相延成俗。至今,有些地方的百姓在中秋节杀鸭子时,仍风趣地说是“杀鞑子”。

小时候,农家的日子不宽余,平日都是省吃俭用。即使过年过节也要精打细算,舍不得大吃大喝。唯独八月十五杀鸭子,家家户户都很畅快,说杀就杀。因而,在中秋节农家的饭桌上,不但有香喷喷的月饼,还有美味的盐水煮鸭子。

中秋节散文7:今夜我将敬月

文/杨全富

临近中秋节,那一轮月亮就更加的明亮,更加的浑圆。当一袭黑色的幕布在天边渐渐拉伸开来时,夜就悄然间降临在这座我栖居的小城里。站在阳台上,看着渐渐失去光泽的天空,我怅然若失,然而这伤感还没有酝酿太久,月儿这个精灵已经从山边努力的探出了头,在云朵之中若隐若现。不一会儿,月儿就冲破了大山的笼裹,悬挂在湛蓝的天空里,那清冷的月光霎时间洒满大地,给这个无边的宇内增添了一丝生气,一些活力。看着眼前柔柔的月光和黑魆魆的大山,忽然间,时光仿佛倒流,儿时中秋敬月的场景一下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小时候,由于受地质条件的制约,老家的人们并不富裕,吃的都是自己地里出产的玉米等粗粮,在天旱的日子里就连这粗粮都会断顿,只好饱一顿饥一顿的,那时候,生产队组织电影队到村寨中播放电影,从黑布勾边的白色屏幕里我们看到了雪白的大米,这让我们这些小孩垂涎欲滴,吃一顿大米饭就成为我小时候的最初梦想。7岁那年的春节,父亲凭关系买来了几斤大米,那一年的除夕夜终于吃到了用大米熬成的粥,那香喷喷的味儿至今令我回味无穷。那时候母亲每天都要到地里去劳作,虽然我们年龄还很小,但是也要力所能及的帮助大人们干活,喂猪放羊干家务是我们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清晨忙完家务之后,我们几个邻里的孩子都要相邀一起将家里的牛羊赶到几里外的草坪里去,那里霎时成了欢腾的乐园,我们在林间小径上飞奔,手里拿着折断的树枝,学着电影里的人物互相击打,有人不小心被打着了,这时是绝对不能哭的,不然会被同龄人们耻笑。回到家里,带着新增的伤痕,大人们也从不过问,就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们懵懂的成长着。

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节,因为可以吃到平时从不敢奢望的食物,在节日这天,大人们忙碌起来,我们几个小孩也在这时守住了狂野的心,静静地聆听从厨房里传来的锅碗瓢盆碰撞时发出的声响,当母亲喊吃饭时,我们一下欢呼雀跃起来,快步向家里跑去,在桌子边占领最佳的位置。每一年过中秋节的时候,母亲早早的起床,从房梁上取下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将肉皮烧软后开始烹煮,父亲挽着袖口,剁肉、择菜、熬油,一刻不息的在锅台边忙碌,我们几个小孩则聚集在土灶前烧火,中午时分,我们围坐在桌子边大块吃肉,喂饱那早已渴求油分的肠胃。吃过饭后,我们就盼望着夜幕快点降临,因为那才是中秋节的高潮部分。每年的中秋这天,夜晚仿佛来得特别的迟,我们差不多是在焦急的等待之中度过。当暮色在我们的期待下笼盖住山巅时,天空中的云朵已经在山背后还没露脸的月光照射下发出淡黄色的光辉,这时,父亲已将一张桌子放到了房屋的最高处,桌子上摆放满了自产的水果与诱人的糕点,在桌子的两边点上了省吃俭用后买来的两只白色蜡烛,烛光在风中轻轻的摇曳,照亮了桌上的食物,反射出一道奇异的光芒,格外的诱人。此时我和弟弟们已经早早的跪在桌子边,等待那一轮明月的升起。在一段难捱的苦等后,月亮才慢吞吞的从山边升起,月光斜斜的照射在大地上,原本热闹的乡村一下仿佛进入了梦乡。在清幽的月光照耀下,充满了祥和与宁静。远处的山峰也显露出其粗犷的身影,像兽的脊背连绵不绝的向前奔去。我们虔诚的磕着头,在心底用本民族嘉绒语反复的默默祈祷“自拉桑桑,呢样得思一锵,自拉桑桑,得西额桑也即……”大意就是:“月亮光光,让我与你一样美丽;月亮光光,让我每天都快乐;月亮光光,让我家乡繁荣昌盛……”其实那时候,我们几个小孩的眼光一直扫射着桌面上的食物,心里一直默默的数着桌上月饼的个数,计算着等会儿能分到多少个,祈祷的语言只是为完成任务敷衍塞责而已。月亮已升得很高,敬月仪式终于在我们的“虔诚”下完成,父亲又爬上楼顶将桌上的食物端回家中,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桌上敬完月之后的各种糖果,满屋只剩下我们吃糖果时发出的声响,满脸堆着幸福的笑容,更显得其乐融融,家人们尽情的享受着这天伦之乐,夜已深深,我们带着满嘴的余香回到床上,走进甜蜜的梦乡之中。

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足了,一盒盒包装精致、馅儿多味美的月饼却再也已不能吃出原来中秋之夜的美味,再也不能勾起我的食欲,只是象征性的吃上几口,我想这也许就是家乡人所说的“惯坏了“的结果吧。不过,我想今夜,我要延续父亲的敬月仪式,与家人一起等候月亮的升起,再念念故乡人的喃喃祷告。

中秋节散文8:月圆中秋

文/李学强

快到中秋节了,田野里飘荡着温馨的气息,稻谷正在收割,棉花绽放笑脸。城市里,苹果、梨大量上市,交易活跃。天也黑得早了,气温变得适宜,蚊虫玩起了失踪。随着中秋的临近,远方的游子也在为节日的即将到来而兴奋,又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了。

月圆之夜,玉兔东升,晶莹澄澈。月光在窗间,门前阶下,树旁无声地流过,往地上瞧更是清辉一片,月华如水,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月光闪耀于朗朗夜空,把大街小巷照得如同白昼。偶尔,一片云飘过掩遮了明月,须臾,明月穿过灰白色的云朵,又露出皎皎无瑕的美丽容颜,一时间清光四溢。

手捧月饼,欣喜而小心地咬上一口,美味就在舌尖上弥散开。如今月饼品种是越来越多了,肉松,蛋黄,琳琅满目,形式多样,与小时候商店里只有五仁,青丝玫瑰馅的相比,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月饼在我小时候是个稀罕物,父亲下班买回的月饼放在小桌子上,油光纸扎着带着红贴,捆着细麻绳,五个一斤,虽然包装简单,但中秋节也成为全家的焦点,毋庸置疑,守着它晚饭都吃得格外香甜。

月儿升起,母亲微笑着把月饼细绳一道道解开,剥开一层一层的油光纸,露出焦黄油润的月饼,诱人的香味弥散开,让人垂涎三尺。把月饼都掰开来,每人分上一块儿。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小孩子们的心思瞒不过大人的眼睛,大人们把手中的又分成几块儿,孩子们手中又丰盈了许多,心里乐滋滋的。

现在的城市里,孩子们不太喜欢吃月饼,小时候爱吃月饼的我也感觉不到月饼的可口了,也似乎吃不出儿时那诱人的味道了,我想,其实它们的味道并不差,只能比小时候的味道好,喜欢吃它的人少了,是人们有更多的美食可以选择。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金”,中秋月圆,桂花也开了。淡黄色的花朵藏在肥厚的树叶中,花香浓郁,地上树影斑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几只小鸟从横斜突兀的枝干间飞起,枝叶婆娑,沙沙作响。蟋蟀藏在墙角唱歌。月圆之夜,清盈的月光如流水一般,倾泻在房前屋后,让人心里也亮堂堂的。

人们坐在自家门前赏月,品茶,听戏,侃大山。月光下回荡着孩子的欢笑。在明亮的月光下,他们在宽宽的巷子里玩捉迷藏,剪刀石头布。腿弯撑上一道皮筋跳来跳去,把几声声欢笑挂在树梢。

月到中秋,院里院外被月光镀成一片霜色。农家屋檐下挂着串串红辣椒,墙头码着穗穗黄玉米,屋角蹲着收获的花生。村边的荷塘衰败了,月光下水面泛起片片银光,静静的乡村披上一层薄纱。蛙声远去,沉淀下三两点静谧,无言中,明月把莫名的乡愁一寸寸拉长。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东坡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成为绝唱,残缺与圆满相对,阴晴与雨雪相承,时光悠悠,大自然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客匆匆,一眨眼便是沧海桑田。

中秋的月让人梦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明月熠熠让一天劳作的艰辛苦累好像都消逝了,明月调适着心情,人感受着生活的满足;中秋的月让人梦牵,节日之后,亲人又踏上征程,迈出匆忙的脚步,不舍之间让心头又增添几多挂念。

月到中秋,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中秋节散文9:中秋节的起源与习俗

文/网络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了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我国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习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生活的“举杯邀明月”,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散文10:难忘的中秋节

文/陈俊安

今年的中秋节过得最特别、最难忘。因为今年的中秋节,我和老师、同学在微信里进行了对诗活动。

吃早饭时,妈妈对我说:“你准备一下,晚上九点老师在班级微信群里举行对诗活动,描写月亮的,老师一句,你们一句,如果对得好,老师有红包奖励。”听到这个消息,我既高兴又担心,马上向姐姐借来唐诗三百首,找关于描写月亮的古诗,还不放心,又上网查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经过几个小时的准备,找到了很多描写月亮的古诗,万事俱备,就等“对诗活动”开始了。

晚上九点,人到齐了,活动正式开始,老师出:“明月几时有。”我答:“把酒问青天。”虽然我一下子就想到了答案,可由于输入慢,答出来已经排第五名了,老师又出,“小时不识月”,我答“呼作白玉盘”,又因为输入太慢,这次竟然排到了20名以后了,又对了几首,还是排在后面,这怎么行呢?像这样,永远抢不到第一。怎样才能抢到第一呢?我想起老师平时对我们说的,“遇事要沉着冷静,才能想出好办法从容应对。”我冷静下来,想到一个好办法:既然我输入汉字的速度慢,为什么不用语音答呢。这时,老师又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我马上就答出了“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次我终于第一了。看来,这个办法非常有效,就用这个办法。这时老师又出“峨眉山月半轮秋”,我答“影入平羌江水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陪我度过了一个特殊、难忘、愉快的中秋节。

对诗活动结束了,我们又抢了红包、唱歌……一直玩到很晚。今年的中秋节真有意义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