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衷文章

请欣赏初衷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初衷文章1:勿忘初衷

文/李树嘉

走的久了,我们还记得来时的路吗?亦或这一路坎坷曲折,失去走下去的勇气?或者路太平坦,于旅途中忘却当初的目的地?

知是行之始,我们做每一件事,胸中须有计划;每一次出行,心中必有目的地。纵然一次做不成,达不到,两次,三次,多次,提醒自己,勿忘初衷。

现实中的玄奘没有食之可长生不老的肉体,但西天取经的路上,遇到的磨难,却比九九八十一难多得多。玄奘在贞观三年时,一人从长安出发,他西行五万里,历时19年,到印度取真经,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后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我们不知道途中他是否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也许在某个偏远村庄,三天化不到食物时曾动摇过;也许在某个荒山野岭,因水土不服而卧病时曾惧怕过,但千年之后,我们只记得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的高僧——玄奘。我们每一次实现愿望的过程何尝不是一次取经?但历程有如玄奘西天取经艰难的吗?没有吧,不抱怨,且行且勉励,勿忘初衷。

有人说,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在发现即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让我们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我们每次都去努力争取,却时常铩羽而归,无功而返,曾怀疑过,动摇过,但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总有一米阳光透过重重迷雾照耀出来,阳光尽处,闪烁的是曾许下的理想。

芸芸众生,不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觉悟,但鲜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付出,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境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没有消得人憔悴,何谈灯火阑珊处?没有灯火阑珊处,也请勿忘天涯路。

也许让我们忘却初衷的不是刀山火海,而是糖衣炮弹。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志士成于千难万险,却毁于温柔乡中,英雄尚且如此,我们这些普通人谈何轻易避免?能走的路太多,反而让人容易迷失,有车有马,反而让我们失去了奔跑的能力。我们绝不做温水里被煮的青蛙!

前段时间,风靡网络的微电影《老男孩》让每一个观影者都扪心自问“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影片中,不再年轻的筷子兄弟为了生计,放弃舞蹈与唱歌,从事了理发与婚庆主持,我们都为此叹息的同时,是不是也感慨自己与年少时的钟爱渐行渐远。虽然职业无贵贱,但梦想于人都无价。

每个人都有嘴巴,我们管不住别人怎么说,即使我们有能力干涉别人说什么,也管不了别人怎么想。无论怎么样,梦想都是自己的,不要轻易放弃,一旦放弃,犹如倾盆之水,再收起谈何容易?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惟愿如此,勿忘初衷,心向我往。

初衷文章2:初衷

文/林深

孩子放学回来,提议为他准备一盆绿植,明天带到教室。十分郑重其事。先是欣慰:他对新集体,已然有了感情,已经打算为它装点美好。接着,开始好奇:这主意,不像是突如其来……

果然,不久前,有同学带去教室一株绿萝。老师,当着全班,大加褒奖。

他在阳台,挑中了一盆葱葱茏茏的万年青。我揣测他的小心思,一盆绿植,装扮环境,怕是其次,以期表扬,才是初衷。

他的积极,当然不是源自谁的劝导,而是来自这诱人的表扬。

每节机器人课,他总会带回几枚机器币,小心翼翼保管。原来,机器币,相当于积分,攒够了就可以兑换奖品。

篮球课,尾声的模拟球赛,作为奖励,只有部分人可以参与。选拔原则:遵纪守规,踊跃训练。随意交谈、不听指挥的,就只能眼巴巴看着,技痒难忍。

有时,参加户外游戏,他也会兴致高涨,宣扬手臂上几幅小贴画:这是“奖章”,只有表现优秀,才能得到!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奖励,无疑正当。教育的过程,需要时不时品尝获得的甜蜜。甜蜜,是一种动力。

成人自然心知肚明,奖励不过是小手段,可是,却常常被孩子误解:课间体操,站得笔直的,就会被奖励一颗小红花;字迹工整的作业本,就能出现在榜样栏里;从不迟到早退,就可以获得满勤的小奖牌;保证考试高分,就会有一顿大餐奖励,或者获得一份惊喜礼物……

赢得奖励与荣誉,不知不觉被偷梁换柱,成了努力的“初衷”。奖项取消,或者奖赏已被他人摘取,努力,也就戛然而止了。

事实上,人生有太多的努力,并没有犒赏,甚至无人注意。没有嘉奖的奔跑,没有桂冠的攀岩,没有荣耀的耕耘,没有掌声的绽放……

在我小的时候,要是谁家奖状满墙,那真是人人夸奖不尽。再华丽的房子,也及不上一屋子方方正正的奖状,来得辉煌。因为优秀的孩子,分外光耀门楣。

记得母亲,从来没有贴过我们姐弟俩的奖状。在那个人数不多的校园,我们常常侥幸名列前茅,每个学期,一沓奖状。母亲,只拿它们垫着放放东西,或者就着背面算算账,总之,等闲视之如普通纸张。

母亲并没有什么深刻用意,她只是觉得,奖励和荣誉,是属于过去的。

既然已成过去,那就只能远远看着,再也不能进入了。

初衷文章3:忍让和包容—莫忘初衷

文/祥子

忍让和包容—莫忘初衷

程 祥

今天上班路上我看到这样一件事情。其实这种事情在每个城市都会上演的故事:

张三和李四本来互不相识,可能都是早上6点起床,匆匆忙忙洗涑吃饭后骑车出发上班了,在某一个十字路口两人有缘——相撞了,于是一场好戏就这样开始了,张三骂李四是不是眼睛瞎了,为什么看不见前面有人骑车?而李四就说张三是不是耳朵聋了,为什么他使劲摇铃而不避让?于是,你一句我一句开始升级,在越来越多旁观者的关注下,决定胜负的最好办法就是看谁的力量大,于是张三敲了李四一砖头,张三进了派出所,李四挨了一砖头而进了医院。

我就在想,他们6点起床,匆匆忙忙的,难道就是为了去派出所和医院吗?我想肯定不是!张三和李四一定都是想去办公室的。如果张三操起砖头的时候,想起了自己是要去办公室的话,砖头应该不会砸下去了,同时或者李四想到了,也应该会躲避的。造成现在的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应该就是忘了初衷,忘记了两个人早早起床的最终目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虽然我们没有骑着单车去砸砖头,可是同样类似的事情经常会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和我们的家人,朋友,事业的伙伴,我相信我们都是为了活得更好而在一起生活,工作,奋斗,在与人相处的过程当中,每个人的脾气性格都不一样,所以在合作的过程中就会因为我们的个性而起冲突,如果我们忘记了和人合作的初衷和目的!

我也相信,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吵和斗气,更不是为了相互残杀,而是希望能够使生活更为丰富和快乐。但是,往往人与人交往不会都如你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方式,也正式因为这样,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我不能够因为我喜欢红色而让全世界都变成红色,那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嚯嚯,恐怖!

……

我知道我们是为了活得更好而来到这个世界的!让我们多一些忍让和包容—莫忘初衷 !

初衷文章4:不忘初衷

文/应许之地

不忙的日子里,就任由着自己懒散,脑子里的短篇加起来都能凑个集了,手头上却写不满一句。闷热天里想要一场大雨,真到雨下下来,天变冷了,却再也不想雨,甚至开始贱贱地怀念天热的日子。今儿下雨,在车里看雨,一大滴一大滴的落在玻璃上,仔细听还带着响儿,那些雨点一降落就赶紧散开,和花开一样,这时候雨刷挺无情地,哗啦一下子,都毁了。想想有时候人真无聊,有一颗焦灼的心,怕雨蒙了眼,赶紧擦干净,可再干净的玻璃窗外,依旧是漫天的雨,个人的执意,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总是渺小得可怜。

跟朋友聊了关于单位同事的一些事情,那些算计、勾心斗角原来处处都有,别人的想法自是无法猜测,但因果循环的规律常在,若有一颗善良的心,最终更易于接近平静。

翻看之前的宝贝说明,有的写得真好,不是自己夸自己,看完我都想说,靠,太牛逼了这个介绍,这些牛逼的文字是我写的么?有的呢,功利心、企图心好明显啊,其实东西也不是独一份,也没有便宜到非贪不可的地步,好矫情啊。然后,我突然意识到,好的,有,坏的,也有,唯有连贯的记录、用心的观察,才能看到真正的不同。而一段时间羞于写,总怕写出让别人失望的东西,大概是虚荣心作怪吧,生怕一不小心丢了人,可记录真实的感受,分享美好的体验,这些初衷,远比"塑造完美的店主形象"更值得。

嗯,接下来,继续写起来吧,找时间为积存已久的"新品"拍拍照,愿天冷了,想起应许之地的你,心会暖暖的。

初衷文章5:感动来自于人性的初衷

文/温筱鸿竹

有些事总是将我的心感动,让我流泪,甚至让我深思!

所谓的感动就是打动人们心弦,触动人们心声的事情,感动事无大小,而感动的事却往往有事不只限于一草一木的物象上,即使是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样都会让你难忘!这或许就是我们常常谈到的感动吧?

走在人生的中年,我的心似乎依然是那么的脆弱,常被一些事感动的泪流满面。难道我的心脆弱的如此的叫人堪忧吗?所谓的人性,往往就是一个善恶的标准,是一个人对事物理解认识的态度。谈到感动的话题,我不是在标榜自己,而是在内心深处我用心去领悟一份被人与事触动了的心跳。感动的对象就是人情感的趋向,我们人是一个最优情感的动物,但是人的冷漠与残酷在有的时候一样不容忽视,不过,我们可以这样认可一份事物,只要是有意于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我们感动的心一样要去赞扬这些美好、善良与纯真!

因为喜欢,就在几年前,我家养了一只小猫,于是我们给之起名为“咪咪”,我家的咪咪虽然很一般,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却渐渐的融入了我们的家庭生活。之后咪咪长大了,每每在我们下班的时候都会跑在在小区的门口围墙上等着我们,起初我以为是偶然的遇见,可之后却发现,这只咪咪竟然是对我们的等待,此景就心感动了我的心,因为我没有想到,这只咪咪心里的那份期待。因而每每走在小区门口,我都会刻意去听它的叫声,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做了妈妈的咪咪!

咪咪第一次做了妈妈,是在今年的六月,小猫的出生再次体现了咪咪做为妈妈的一份担当与一份爱,或一份责任。做了妈妈的咪咪不在像从前一样的贪玩了,用儿子的话讲:咪咪成为一只成熟的母亲。在哺乳期的最初,猫妈妈总会按时到小猫身边,陪着小猫一天天走过它们儿时的光阴,一个月过去,小猫长大了,一天,我家的小猫竟然跑到院子的外面,跟着猫妈妈爬到了靠着围墙的一棵树上面,下班回家的我正好撞见这个情形,小猫爬在树上咪咪的叫个不停,两只爪子发抖,我的心很着急,猫妈妈亦在树下咪咪的叫着,还不时的把期望的目光投给我,那可怎么办呢?望着树上的小猫愈来愈爬的高,我束手无策,无计可施,最后还是猫妈妈,它爬山树去,从上至下,经过几次的演绎,就把小猫从树上带下来,小猫跟着妈妈快乐的跑回到我家院子,那刻,我的心一直被猫妈妈的一份举动而感动着,从此,对猫妈妈的认识亦更加的深刻了。

生活中感动的事情很多,我们不能发现,只是我们疏忽而已。感动来自生活,我们只要要融入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就能在第一时间去接触生活中最真最美最善。人生最美丽的不只是有一个美丽的脸庞,更要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善良是人性的本质,没有年龄、宗族与文化的区分,而是人性最柔软的一面。我们为什么会被这份善良心感动,那是人们不惜为自己的利益而去亵渎善良的本质,导致我们对善良人性的欲求与渴望!

前些天,我去送儿子上学,把儿子放在路口,扭头回家,就在我转身的一刻,走远的儿子被一个乞丐模样的人截住,儿子没有躲藏,也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走开,而是从口袋里掏出几元钱递给那个人,儿子消逝在学生里,我的心在那一刻被感动了。虽不知道那个乞丐模样的人究竟需要不需要帮助,是不是一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在劫取孩子们善良的一面,这个且不说,起初我的只觉得儿子太实诚了,但转念之后,被儿子此举感动的是一份善心。于是我在心里默默的对儿子说:孩子,你真的长大了!

感动不仅可以触动我们的情感,一样能让我们在认识事物的善恶中逐步得到成长。我们不想屈从自己的心,不只是我们懦弱,更是我们对事物不去关怀的一份处世态度。我们不断的回避缺点,张扬自己的长处,而这些最可惜的就是丢弃掉我们人性的初衷!

生活就是一首诗,我们拿什么样的心态去欣赏,就能在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这是一个对等的获得。在生活的今天,我们之所以渴望一份被感动的人性,那因为我们在阅读生活这篇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渐渐远离了人性初衷的缘故!

苦闷的时候看看天空,寂寞的时候去听听音乐,当遇到一份感动的时候,我们就用心去好好的领悟它的初中,我们脚下的路就不会迷失方向!

初衷文章6:初衷

我还是那个单纯的自己。

只是淡淡的对你有着的类似的喜欢。

眉眼相触间,我深深陷进你的一颦一笑间。

那时,什么都不懂,就是没有理由的相信和崇拜。

同学,我们是隔着书本的朋友。

朋友,我们是隔着书本的同学。

那样的日子,知识的海洋是一条不能够跨越的横沟。

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望不见你。

于是,我要学会忘记。

你是一只永远变不成白天鹅的丑小鸭。

回忆起你,竟是从别人的嘴里。

你帅气依旧,但已是别人眼中的白马王子。

你迈步高远,越来越多的人诚服与你。

一点一点一点一点,

迈向我越来越望不见的云端。

日日夜夜,依旧一人。

夜夜日日,只系那人,

你,有没有一秒曾经记起那个小小的我。

初衷文章7:九月的初衷

文/程志强

八月闷热,没有厚重的云霾,照样压得你像一个柿子,长桥下的流水,一个鲜红的柿饼,满脸青春的褶皱。

也许是那块大砖,能够换一副大饼油条的期盼。儿时的相似,赶着白鹅,在楼梯下转着弯,绝对是吊脚楼下猪圈的城市版。相隔千山万水,相隔五十个年轮。小学,初中------九月的初衷。

不变中的万变,男女变成女男,人妖变成妖人,红灯变成绿酒,路不拾遗变成监控探头下无隐私。

万变中的不变,搬一块大砖还是只能换一副大饼油条。熬过八月的闷热,期盼九月的天青气爽。从荒凉走向繁华,尽管故事多半变成事故,你还是沿着千年的思维惯性,换半副大饼油条,省下一半换一支铅笔。

你用铅笔画出了彩虹,跨越大山。你用镰刀收获了虎口的红月亮,你从阳光下的暗河回到没有阳光的住所,檐瓦上掉下的那一根烂稻草,差点把你压成柿饼。

你一觉醒来,教室里游荡着一丝药味。从神经出发,回归神经。一支铅笔头,写到没有铅笔头。半副大饼一分为二。

你在经济的国度获知另一种解读,节源开流。

你在哲学的殿堂听风,个体的肉身只是一件衣裳,期盼得到与失去,过程不同,结果同一没有结果。唯有意志感觉存在,因此才有感觉的跨越。

你在南京东路行走大山的羊肠小道,你在万众拥挤的香水中,独自走上彩虹,跨过黄浦江,寄宿天府。

你终于放下八月的闷热,把梦想的蒸汽压成一块大砖,垫在脚下。

你终于跨过了八月,实现了九月的初衷。你可以继续在书海里发呆。看着时间排着整齐的纵队,脚步同一,节奏同一,方向同一,从未来走向过去。

你用没有头的铅笔头画一块大砖,换回三幅大饼油条。节流且开源,以几何的等级。

九月的初衷,秋高气爽。你站在研究生院台阶前,那棵银杏高耸入云。你是孤独的,也是独立的。你拍拍银杏有点光滑的褶皱。树叶发出辽阔的喧哗。你看到了银杏的两面组合的同一。

一片树叶飞扬一个弧线,停留在你的手心,深绿向金黄泛舟。你把树叶夹在想象的手记。

树叶上长出一块大砖,大砖中一群白鹅围着猪圈拐弯,白鹅脚下一泓清流,清水流向银杏的老根,老根盘在手指,指尖阳光真好,又一个九月的初衷。

初衷文章8:生命的初衷

文/山东夏立君

四十年前那些乞丐的形象,常常在我脑海里浮现。

在我只有几岁的时侯,乡间常有许多走街串巷的乞丐。那是些真正的乞丐,是面有饥色的乞丐,是空着肚子走出家门的乞丐,能讨得一点剩饭残汤,就心满意足。他们总是轮流着在村里出现,有的几天来一次,有的几十天或更长时间来一次。那时,穷富的标准很明白,就是家中断不断口粮,挨不挨饿,所以打发不打发乞丐,给多给少,对每一户人家、每一个人都是一种考验。给乞丐一口,就意味着自己少吃一口。那些无名无姓的乞丐的形象一个个印在我脑海里,那些与乞丐有关的生活细节、情景,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深的一部分:

我娘打发乞丐时,把那一点要付出的饭菜放在手里掂量的情景……

站在院子里的乞丐,把眼神一下子打在我娘或他人手中那点饭菜的情景……乞丐伸手接饭菜的情景……

苦苦哀告,人家就是不肯施舍一口饭,乞丐无奈退出的情景……

有一对母子乞丐,身上衣服补丁摞补丁,却干净整洁。母亲端庄,八九岁的儿子也生得虎头虎脑。在村头,母亲一面整理着要来的饭菜,一面嘱咐儿子。儿子背着讨来的果实与母亲分手了。儿子回家,母亲继续在外面要。母亲望着儿子的背影,最后扬手嘱咐道:好好学习,别忘了把落下的功课补上……

有一位盲人乞丐,总是在黄昏时分独自出现在村里。这正是村民吃晚饭前后的时光。他不上门乞讨,而是在街上一面用竹竿探路,一面沙哑地叹息般地发出一长串吆喝,那独特的苍凉的叫声在沂蒙山腹地的这个村庄里回荡,也在我的一生里回荡:

日头落山了唉,天这个时侯了啊!

大爷大叔大娘大婶唉,

大哥大姐兄弟妹妹唉,

您也有吃着的呀,您也有喝着的呀,您也有刷锅的呀,您也有刷碗的呀,您可怜可怜俺这瞎了眼的人哪……

村民把这种盲人乞丐称作“叫街的”。

瞎子似乎不是用他的喉咙喊,而是用他饥饿的肠胃、用他的命来喊。他只在那条主街上喊,但家家户户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听不到。他的身体上不了你家的门,他的声音却上门了。受不了这种喊声揉搓的人家,就送一点饭菜出来。

我童年时代的第一个理想绝不是成为科学家或文学家,而是做一个流浪四方的乞丐。乞丐生涯引起我无尽的联想向往,我一遍遍想象着自己走街串户乞讨的情景:每天的生活都是自由的新鲜的不确定的,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走进一户又一户人家,讨到了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勇敢地面对那些永远对着穷人狂吠对着阔人摇尾的狗……

在我的想象里,我总是一个享受着自由生活的有尊严的乞丐。

村里来了乞丐,我常常就成了乞丐的尾巴,跟着他们一家一家地走。平时我没有借口随便到人家去,随着乞丐进去就不需要任何理由了。

乞丐都来自远处的村庄,近处村庄如果有人做乞丐,也是到远处乞讨。在近处乞讨的,往往是些自身无尊严意识也难以被人尊重的人。那时的乞丐,大都是能够令人尊重的,有的乞丐甚至令我心生敬畏。

我娘每当发现一张新的乞丐面孔,就常与人家交流一番。那种交流绝无施舍者与被施舍者的距离。那时侯,我娘是从乞丐的出没状况,来判断远远近近年景状况的。

有的人家,一听乞丐到来就关门,来不及关门就冷下面孔,绝不打发。这样的人家,总是大人孩子行动一致。有的人家,永远对乞丐开着门。这样的人家,也是大人孩子一致的。有一回,邻居家的一个孩子听到要饭的来了,便跑回家关门,他奶奶打了他一巴掌,说:“要饭的来了就关门,伤天理。老天爷能饿煞要饭的,还饿不煞你?”这个孩子以后再也不那么做了。老奶奶是这样的胸怀:在老天爷眼里,乞丐和我们是平等的。

有村民说:老夏家这个小三儿,好跟着个要饭的。

我娘有时也说:小三儿啊,跟着要饭的走吧,找个要饭的娘去吧。

娘不知道,她的小三儿内心深处的确是有这种强烈愿望的。家里的生活并不比乞丐好,吃百家饭对我是有相当诱惑力的,再加上我对乞丐生活的理想化想象,做乞丐便成为我心目中一种凄美又有几分温情的生活。闭塞贫穷的童年里,乞丐生活寄托了我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还有蒙昧中对自我的想象性安慰。听到乞丐来到我家门口,我总是快速地打开门,我心里盼望着大人能多打发他们一点饭菜。我这样做的意识与动机,应当主要不出于善良。

有一年,家里实在太穷了。一天夜里,爹娘在认真探讨着是否出去要一段时间饭,并掂量着让哪几个出去。我们全家九口人,兄弟姊妹七人,我听来听去没提到我,就在被窝里大喊:我去要饭。我爹宽宏大量地说:啊,让小三儿去,让小三儿去。

不知何故,那次的家庭乞讨计划并未实施,我的人生中便缺了真实的乞丐生涯。

1979年夏天,我高中毕业,将要参加高考。这可是一件大事。开考前夕,村里恰好来了一位算命先生,街坊邻居纷纷撺掇着让母亲给我算一算。母亲就答应了。算命先生对我母亲说:你家三儿最有出息,走遍天下,吃遍天下。旁边一位快嘴的大嫂说:那不是个要饭的吗?

那位大嫂说得不错。在精神上,在心灵上,我的确就是个要饭的。揽镜自照,我永远是一副吃不饱的乞丐相、馋痨相,绝无富贵相。我追求工作生活的一次又一次变化,主动寻找一次又一次远行机会。时至今日,人到中年,还不时地向往浪迹天涯的生活。或许,这都根源于童年时的乞丐理想吧。我的人生追求,是从乞丐出发的。

这么多年来,不论我在哪里,我一直留意那些流浪汉,那些脱离了常规、实现了某种自由的人。我想,如果我做流浪汉,或许会做得比他们有境界,更能把流浪生活的自在之美表达出来。

今日的乡间,已不见走街串巷的乞丐。乞丐都进城了。乞者与施舍者的关系也完全不一样了。不复昔日的乞讨景象了。再也见不到有尊严的乞丐了。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在香车宝马的缝隙里,在万丈红尘里,乞丐身边的几乎每一个影子都昂然而去。饭是能产生热量的,钱是没有温度的。今日乞丐的“幸福指数”,比四十年前大约差多了。是谁先麻木起来的?我们的社会何时变成了一个强者全都昂昂然不肯低一下头的社会?

我这个精神乞丐,乞讨已达半生。小时侯,我清楚谁家对乞丐开着门,谁家把门紧闭。现在,我不清楚了。我只是感到,你越是迫切乞求的,越不容易得到。蓬门、柴门已变成了巨大的铁门、钢门、黄金门,以及看不见摸不着如鬼打墙一样的门。

不久前,我又回到我那沂蒙山腹地的故乡。无眠的深夜里,想一想这四十年间左邻右舍的变化,不禁蓦然心惊:当年那些一听乞丐到来就关紧大门,或任凭乞丐苦苦哀告不肯施舍一口饭的人家,往往难以过上好日子,其子孙也往往难以有出息。道理在哪里呢?冥冥之中谁作主?

初衷文章9:走着走着,就忘记了初衷!

无谓地,有些自卑吧,

在心底,

就不自觉地,会在心里悄悄地比较着,

比出来个没有用的高低,

然后,神伤,难过,不舒服。

想想,全都明白,

怎还放不开?

自己当初是怎样想的?

怎么?

过了几月便全不记得?

走着走着,就忘了

就又只剩茫然,

那么,接下来呢?

驻足不前了么?

可否换一种姿态,

活得open一些?

但,请记得那些初衷吧!!

初衷文章10:生命的初衷

文/夏立君

四十年前那些乞丐的形象,常常在我脑海里浮现。

在我只有几岁的时候,乡间常有许多走街串巷的乞丐。那是些真正的乞丐,是面有饥色、空着肚子走出家门的乞丐,人家的剩饭残汤,就是他们日里夜里的梦想。他们总是轮流在村里出现。有的几天来一次,有的几十天或更长时间来一次。一个乞丐,如果在同一个村里过于频繁的出现,那是没有尊严的。那时,穷富的标准很明白,就是家中断不断口粮、挨不挨饿,所以打发不打发乞丐,给多给少,对每一户人家、每一个人都是一种考验。给乞丐一口,就意味着自己少吃一口。那些无名无姓的乞丐的形象一个个印在我脑海里,那些与乞丐有关的生活细节、情景,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深的一部分:

我娘打发乞丐时,把那一点要付出的饭菜放在手里掂量的情景……

站在院子里的乞丐,把眼神一下子打在我娘或他人手中那点饭菜的情景……乞丐伸手接饭菜的情景……

苦苦哀告,人家就是不肯施舍一口饭,乞丐从人家无奈退出的情景……

有一位盲人乞丐,总是在黄昏时分独自出现在村里。这正是村民吃晚饭前后的时光。他不上门乞讨,而是在街上一面用竹竿探路,一面沙哑地叹息般地发出一长串吆喝,那独特苍凉的叫声在沂蒙山腹地的这个村庄里回荡,也回荡在我的一生里:

日头落山了唉,天这个时候了啊!

大爷大叔大娘大婶唉,

大哥大姐兄弟妹妹唉,

您也有吃着的呀,您也有喝着的呀,您也有刷锅的呀,您也有刷碗的呀,您可怜可怜俺这瞎了眼进不了您家门的人哪……

村民把这种盲人乞丐称作“叫街的”。

瞎子似乎不是用他的喉咙喊,而是用他饥饿的肠胃、用他的命来喊。他只在那条主街上喊,但家家户户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听不到。他的身体上不了你家的门,他的声音却上门了,入户了。这种喊声,真是对一个人善良程度的考验。受不了这种喊声揉搓的人家,就送一点饭菜出来。

我童时的第一个理想绝不是成为科学家或文学家,而是做一个流浪四方的乞丐。乞丐生涯引起我无尽的联想向往,我一遍遍想象着自己走街串户乞讨的情景:每天的生活都是自由的新鲜的不确定的,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走进一户又一户人家,讨到了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勇敢地面对那些永远对着穷人狂吠对着阔人摇尾的狗……

在我的想象里,我总是一个享受着自由生活的有尊严的乞丐。

村里来了乞丐,我常常就成了乞丐的尾巴,跟着他们一家一家地走。平时我没有借口随便到人家去,跟随乞丐进去就不需要任何理由了。

乞丐都来自远处的村庄,近处村庄如果有人需乞讨,也是到远处乞讨。在近处乞讨的,往往是些自身无尊严意识也难以被人尊重的人。那时的乞丐,大都是能够令人尊重的,有的乞丐甚至令我心生敬畏。

我娘每当发现一张新的乞丐面孔,就常与人家交流一番。那种交流绝无施舍者与被施舍者的距离。那时候,我娘是从乞丐的出没状况,来判断远远近近年景状况的。

有的人家,一听乞丐来了就关门,来不及关门就冷下面孔,狠下心,绝不打发。这样的人家,总是大人孩子行动一致。有的乞丐从这样的人家无奈退出后,会用讨饭棍指着人家大门说:这户人家心怪狠啊。这是乞丐惩罚人家的唯一办法了。更多的人家,永远对乞丐开着门。这样的人家,也是大人孩子一致的。有一回,邻居家的一个孩子听到要饭的来了,便跑回家关门,他奶奶打了他一巴掌,数落他说:“要饭的来了就关门,不怕伤天理?老天爷能饿煞要饭的,还饿不煞你?”孩子以后再也不敢这样了。

有村民说:老夏家这个小三儿,好跟着个要饭的。

我娘有时也说:老三啊,跟着要饭的走吧,找个要饭的当娘去吧。

娘不知道,她的老三内心深处的确是有这种强烈愿望的。家里的生活并不比乞丐好,吃百家饭对我是有相当诱惑力的,再加上我对乞丐生活的理想化想象,做乞丐便成为我心目中一种凄美又有几分温情的生活。闭塞贫穷的童年里,乞丐生活寄托了我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还有蒙昧中对自我的想象性安慰。听到乞丐来到家门口,我总是快速地打开门,我心里盼望着大人能多打发他们一点饭菜。我这样做的意识与动机,应当不仅仅出于善良。

有一年,家里实在太穷了。一天深夜,爹娘还在嘎啦嘎啦说话。后来,他们就认真探讨着是否出去要一段时间饭,并掂量着让哪几个出去。我们全家九口人,兄弟姊妹七人,我听来听去没提到我,就在被窝里大喊:我去要饭。传来爹和娘的几声苦笑。我爹宽宏大量地说:啊,让老三去,让老三去。

不知何故,那次的家庭乞讨计划并未实施,我的人生中便缺了真实的乞丐生涯。

1979年夏天,我高中毕业,将要参加高考。这可是一件大事。开考前夕,村里恰好来了一位算命先生,街坊邻居纷纷撺掇着让母亲给我算一算。母亲就答应了。算命先生对我母亲说:你家三儿最有出息,走遍天下,吃遍天下。旁边一位快嘴大嫂说:那不是个要饭的吗?

那位大嫂说得不错。在精神上,在心灵上,我的确就是个要饭的。揽镜自照,我差不多就是一副吃不饱的乞丐相、馋痨相,绝无富贵相。我追求工作生活的一次又一次变化,主动寻找一次又一次远行机会。时至今日,人到中年,还不时地向往浪迹天涯的生活。或许,这都根源于童年时的乞丐理想吧。我的人生追求,是从乞丐出发的。

这么多年来,不论我在哪里,我一直留意那些流浪汉,那些脱离了常规、实现了某种自由的人。我想,如果我做流浪汉,或许会做得比他们有境界,更能把流浪生活的自在之美表达出来。

今日的乡间,已不见走街串巷的乞丐。乞丐都进城了。乞者与施舍者的关系也完全不一样了。不复昔日的乞讨景象了。再也见不到有尊严的乞丐了。在香车宝马的缝隙里,在万丈红尘里,乞丐身边的几乎每一个影子都昂然而去。饭是能产生热量的,钱是没有温度的。是谁先麻木起来的?是哪些人老觉得自己就应该昂昂然,永远不肯向弱者低一下头?

小时候,我清楚谁家对乞丐开着门,谁家把门紧闭。现在,我不清楚了。蓬门、柴门已变成了巨大的铁门、钢门、黄金门,以及看不见摸不着如鬼打墙一样的门。

不久前,我又回到我那沂蒙山腹地的故乡。无眠的深夜里,想一想这四十年间左邻右舍的变化,不禁蓦然心惊:当年那些一听乞丐到来就紧关大门,或任凭乞丐苦苦哀告不肯施舍一口饭的人家,往往难以过上好日子。特别重要的一个现象就是:其子孙也往往难以有出息。

道理在哪里呢?冥冥之中谁做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