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笔记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笔记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笔记的文章1:江夏笔记,温 暖

文/成功在望

宇宙,浩如烟海,茫然无际,满天繁星中,任寻一颗皆有可能大于地球之质量,任何一颗星星都是大自然之产物,宇宙大家庭的一部分,都有能量闪闪发光,给予我们美丽的幻想和诗情画意之享受,星星温暖了生命的心灵。

至于太阳和月亮给予我们伟大的,数不胜举的温暖,以及给予我们无数美丽的幻想和诗情画意之享受,在这里用文字无法述完,但它永远温暖在生命的心灵里,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里。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就应该同情和保护弱者,就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应该细腻照应所有女孩子并专一情感于一个爱人,不让女友受到伤害,不会浮泛于肮脏的心思害人,更不伸出肮脏之手,去污秽她纯洁身驱和灵魂,让她失去圣洁而困惑得不能自拔。因为,关爱儿童和老人,保护女孩,尊重妇女是我们之义务所在。

大地生机勃勃,处处温暖人心,怜惜一下流浪的儿童及小动物,给予一点温暖,或力所能及地收留引导一下,就会改变他们之命运,一杯热茶,一碗热饭,一句你好吗我送你回家,都是阳光般的温暖人心的家园。如果你是一位公共的从业服务人员,对客人对同事,都抱着要付出,一千次一万次的,温暖和行动的决心,那么,你就用你美丽的心灵,宽广的胸襟,去奉献了自己,温暖了别人,你就是用心灵去,温暖人心的,最有爱心的,最可亲可爱的人。

即使是一棵树,也会吸收阳光,固稳土壤,吐陈纳新地净化空气,从小树长成参天大树,一生都在美化周围的风景,使生命可以寄托希望,让小鸟安居生息而不感觉孤单,即便已经走完生命历程,也可盖起温暖的房屋,制作成精致的家具,剩下来的木屑还可以燃烧出开水来泡茶冲酒,树木也给予了我们美丽的幻想和诗情画意之享受,温暖了生命的心灵。

那怕是一只不起眼的家禽畜兽,比如,狗可以看家护院,逗主人开心,猫可以捕鼠成为宠物,调节主人之情绪,牛,马和驴等可以耕地垃车,猪,鹅,鸭,鸽和鸡等可以提供美食营养,增加经济收入,它们死后皮毛还可以制作成温暖的衣装和供人们欣赏,所以,那怕是一只不起眼的家禽畜兽,也可以给予我们美丽的生活和诗情画意之享受,温暖着生命的心灵。

朋友们,温暖,需要一千个理由吗?如果你感激大自然,如果你有爱,或你肯奉献,那么,在需要付出温暖的时候,当然不会迟疑,如同阳光照耀到大地,那么的真切和自然,而不需要任何回报。如果你不肯奉献,只须随意一个理由,就会把无情和冷漠,无人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带给人类和大自然。所以,温暖他人的人生,是特别有意义的人生。

温暖,是人人真正需要和人人真正要给予全社会的,是回忆起来心里暖洋洋,而又十分珍贵的,她是太阳的光芒,万物之需要。如同太阳的光芒,照耀在大地,温暖了世界,而不需要任何回报,这就是温暖的力量。

温暖就在你的笑容里,就在你的心灵深处,心里面那一片最美的阳光,只要肯把它奉献出来,你就把温暖带给了人间。

一句掏心窝子的话,一声美好的祝福,一腔热情的态度,一次少量的捐赠,都能送一份温暖给人间。

一缕深眸的目光,关切的注视,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和交流,心心相印,相亲相爱,这都是春天,阳光温暖的人间。打击很大,甚至致命打击,若仍然笑容满面地去对待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个人,那么,你就己经把温暖送给了人间。

没有付出就没有温暖,温暖须发自内心且付出行动,你对别人付出了温暖,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温暖,你把温暖给了大地,大地也必将把温暖还给你,奉献了爱心,就是奉献了温暖。当代城市已拥现大量的农民工朋友,关心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把温暖和幸福分忧一点给他们,是不是也成为一种历史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是否在严寒的冷冬季节里,关注一下他们的温暖?他们的辛勤劳动是城市现代化成就的一部分,城市离不开他们,需要他们,他们也同样需要拥有,在春天里,一起分享大自然给予所有生命的,同样的温暖。

温暖是力量,在非典,雪灾,洪灾,汶川和玉树大地震,大灾难面前,大家一人奉献了一份爱心,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温暖的力量,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全世界人民,全中国人民及时给灾区人民送予了一份温暖,使得灾区人民得到更快的安居乐业,感到了人间大家庭的温暖。

太阳温暖了大地,大地养育了万物,万物滋润了生命,从而诞生了人类。我们每一天,都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温暖与最无私的给予,那么,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拿什么来报答大自然的温暖与最无私的给予呢?我们的答案是:人人都要拿出一颗最温暖的心灵来抚恤大地,来温暖受伤的心灵,用一颗温暖的心灵和无畏的行动去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保护每一种有血有肉的动物,维护好了生态平衡,就是我们对大自然的最好回报。

朋友们!展开心灵的翅膀,拥抱大自然的温暖,享受明媚的阳光,体会春天的快乐,再把这种温暖和幸福带给别人,带给全人类吧!如高飞的群雁,一起行云遨翔,一起历经风雨,又一起享受大自然给予所有生命的,同样的温暖。万物皆能给我们带来温暖,温暖不需要理由,更不需要回报,人人献呈了一份温暖,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2010年12月5日于江夏醉江月度假村,次日修改于江夏南桥。

附:我们每一天所用的白花花自来水,每一滴都是自来水公司,用一度度电力和大量人力运来,而每一度电都是电力公司,用一吨吨黑坳坳的煤炭火力发电而来,煤炭则是工友们用血汗和生命换来。我们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与宇宙飞船,能够跑起来飞上天,都是用一升升汽油,柴油及航空燃油作为发动机动力而成,而这些燃油又源于,石油工人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地下原油,原油又经繁杂之科学提炼后方可得到上述燃料。所以,我们都要珍惜每一份资源。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全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全世界有七十亿人口,并拥有无数的公司,工厂及工业项目,一年下来自然会消耗不少不可再生资源,如果都做到节约开支,就是最大的环保收益和贡献。如果全世界的,我们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公司工厂及工业企业,都能行起来,尽力去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努力节省一点一滴资源,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就能节省下大量资源,就会有效地缓和,人类能源紧张趋势,有效地缓和全球气候升温,给人类带来美好清洁之环境,带来更加可持续发展之春天,带给大自然付予所有生命的,同样的温暖。

2010年12月8日于江夏醉江月度假村,次日修改江夏南桥。

关于笔记的文章2:城市笔记

文/闫耀明

阳光

阳光穿过玫瑰园,如一个晴朗通透的人无声地走过。

我听不到他的呼吸,却感到有什么东西在撞击我的额头,如同一种醒目的敲打,让我也变得明亮。那些喧哗的忧伤便纷纷离开,如飞奔而去的小白狗。

我行走在玫瑰园的小广场,步履坚定,因为小广场后面的第三栋楼,就是我的家。

我看到家的每一个角落都阳光一般鲜亮。

龙背山

这里地势高,站在山上的凉亭里,可以俯瞰新城区。

此刻,我就站在这里,站在叫作凉亭的风景里,打量着眼前众多的街道和高高低低的楼房。我觉得这场景很好看,那些略显单调的景致,在阳光下正闪着亲切的光芒,让我的眺望变得意味深长。

龙背山公园,是市民喜欢的一个公园,依山而建。多年前,修建这个公园的时候,我曾到这里参加义务劳动,也就是说,我在这里流过汗水。这让我对龙背山公园的喜欢又增加了一层。

事情就是这样,既简单又复杂。

更有趣的是,我似乎看到在很远很远的某一栋楼房的某一个阳台上,有人正在远远地望着我。

多好!我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成为风景的我没有注意到,就在我站在凉亭上独自思索的时候,我身后的花朵正努力地盛开。

一棵树

路边是一个小小的花园。

其实,这个小花园算不上是一个花园。因为它太小,面积大概只有一间房子那么大。同时,在有限的空间里,零零星星地开着几朵浅紫色的小花,还有一些并不茂盛的草,安安静静地绿着。

但这个小花园却十分奢侈地拥有一棵树,就站在一角。

那些花花草草就显得更加无足轻重,因为树的存在。

巧合的是一个女子领着她大概只有五六岁的儿子在路边走过,他们母子也在看这个小花园。我听到小男孩高声告诉妈妈:“孙悟空的金箍棒!”

我看到小男孩的手指指向那棵树。

我冲小男孩笑,无声地笑。因为我喜欢小男孩的话,像喜欢一句诗那样。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棵这样的树,可以把自己支撑得更高一些。

日落

城市的日落普通,没有办法和湖边的日落、山峦的日落相比。

心里有了这样的主观判断,就觉着城市的日落黯然失色。

此时,我站在龙湾大街的一侧,站在一棵叶子宽大的树下,望远处那一团红。红的周围有坚硬的楼房的一角,还有高高耸立的脚手架。

这算不算是一景呢?我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没有特别,就没有风景。

但我眼前的日落,我还是喜欢。没有风景的地方,依然可以打动人。我看到楼房的一角与脚手架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夹角,工业文明的线条在日落的那团红的映衬下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仿佛将时间一点点剪切下来。

时间被剪掉了一角,日落了,天暗了。

天暗了,我身边行驶的车子打开了车灯,向前流。

我看到了时间离去的背影。

黄昏在城市无边无际地降临。日落带走一些风景,日落又把新的风景推送到我的面前。

我无声地笑笑,一副很满意的样子。

关于笔记的文章3:忆微笔记

文/糯米团爆米花

----枯燥的回忆

手指敲着键盘,想写却又不知道写点什么,总是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最后又是删,心里感觉有点闷,所以想随便写点发泄一下枯燥的心情,因为水平有限,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不堪入目,最后又是删掉…

正文:

来到社会上经历了这么多的事,心境难免会发上一些变化,由于接触的社会层面不同,所以对社会的认知也不一样,想到当初初入社会为那些小小的心机而沾沾自喜的时候,现在也只能笑笑的在心底说一声:"当初是年少无知。"但如今也不会觉得现在自己所接触的层面有多广阔,也许,现在所接触的也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偶而已,说句难听的话,依旧是井底之蛙。

回想年少时代的时候,会为5角钱而跟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有时候甚至会大打出手,也会为课桌上的寸许"领地"划国界,也会为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好朋友打冷战、、、虽然现在觉得很可笑,但是也可以看成是小时候的天真可爱、调皮捣蛋,不得不说为当时的生活增添了许些乐趣。现在想着幼年时的点点滴滴,不知不觉嘴角挂起的微微的笑意!

也还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老师让写作文的时候,有一篇关于"人生"的题目,老师给我们换了一个话题,原因说是我们还小,不懂人生,这些离我们太遥远,这些话题只能是朱自清、老舍这类的"大人物"方才有资格谈论。现在觉得其实有时候让学生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也好,也可以让老师从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来引导学生更健康快乐的学习,而老师的这些做法,致使学生对自己有一种不信任,临场发挥的时候也可能会有心理影响。

然而,有很多中学生都觉得社会上立足很容易,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自己也不一定非要当状元,况且现在社会发展的速度,各行各业也犹如雨后春笋的冒出,就业机会很多,发展空间很大、、、我也不否认,自己当初也有这些想法,现在觉得自己只是傻得可爱,挺幼稚的想法,劝大家还是把这个想法扼杀在摇篮中吧!吃一堑长一智,谢谢吧!

今年是出来工作的第一年,所以感触特别多,见到以前的一些同学、朋友都是唏嘘不已,在一起说话的时候还是常常提起上学时候的事,感觉那时候的生活很快乐,很有趣,很充实,比起外面这尔虞我诈的社会,心口不一的恭维就感到无奈,这些你还不能表现在脸上,只是摇头苦笑罢了。

也是世态炎凉,不管以前在一起多铁的哥们,如果你现在对人家没有一点价值,没有一点可取之处,感情也就渐渐淡了,而一些单位、同事圈里的酒肉朋友,则如衣食父母似的,只差把他们那些"朋友"用木板钉在墙上,天天烧高香供着了…

所谓的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这些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话,也如耳旁风,在这看似灿烂的科技文明社会,一切都是笑话,只有靠自己,旁人就是让你靠,你也得有这个能力站得稳,所以,为了自己,为了生活奋斗吧!

关于笔记的文章4:雨中笔记

文/尘上篱笆文学

读书,已经成为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习惯了。而和阳光下添一杯凉茶、捧一本书正正经经在凉棚下阅读相比,我更喜欢在雨天看书。

在雨天看书,是独有一番韵味的。

雨,淅淅沥沥的下了一整晚了,听着窗外"嘀嗒嘀嗒"的雨落声,心情随之惆怅起来。我是很喜欢雨天的,喜欢她的清逸,可以冲去人们身上的污秽;喜欢她落地所发出的脆响,可以盖过生活的嘈杂。而对于特别喜欢雨天的人来说,当雨过天晴,阳光强势地照入入体的时候,就开始讨厌起阳光来。

一直都觉得雨天是最适合看书的:静,清,安逸。

静,是大多数人喜欢雨天的缘由之一,静得出奇。雨天是没有多少事情可做的,而恰好是好读书之时,伴着饱满灵动的细雨,行走在鲁迅先生的文字中,好像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推入另一个空间,吸引着,吸引着;走进一座小屋,一个似曾相似的身影映入眼帘,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我近步打量了一番,他正在伏案执笔,左手旁边的咖啡没有了热气,他头发蓬松却不失精神的脸让我久久分辨不出他到底是谁。

"啊!"我突然惊讶起来,这不是我一直敬畏着的鲁迅先生吗?先生似乎听到了身后的响动,转身朝我看来,看见我后,先生没说什么,只是微笑着,但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想要告诉我什么。先生的脸很安静,看不出一丝浮动,更看不出一丝的悲与喜;目光炯炯有神,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枪,用无形的子弹打在敌人的心脏……

一阵冷风,还没来得及和鲁迅先生辞别就把我从书中拽出来。我披上一件外套,雨还在下,天,还是那样的静。

清,有凉爽之意。而雨天的清,不是其他的清可以相比的。

徐志摩的一首《再别康桥》把我带进了他和林薇因的世界。

来到康桥,我看见他们相依偎在桥头,或又划船向浩渺的云水中去。只是,他们都不知道,命运最后把他们活生生的拆散,只是一段让后人沉迷的"康桥之恋".一次邂逅,徐志摩一生便注定为林薇因放逐,也许只有康桥,才能给他们最美好的相拥。只是,很多故事,还来不及去演绎就已落下帷幕,正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两个人的命运,在康桥上烙下了"爱"的印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薇因对徐志摩是真的爱了,所以才会有人看见他们在康桥上相拥,许下诺言;徐志摩也真是爱了,用短短的一生只爱了两个人,一个是陆小曼,另一个就是林薇因。为了林薇因,他在康桥上徘徊了又徘徊。如果没有这段恋情,就不会有《再别康桥》这首感人的诗作了,相逢是歌,分离也是笑容。

安逸,掺杂有一种闲情在里面,而这种闲情,又是多少人所追求不到的。

而雨中散步,是有一番情趣的。

行走在雨中,周围的一切似乎都被雨水洗劫一般,那么透彻,一尘不染。凝视着路两旁还在雨中沐浴的一颗颗巍然挺立的大树,那伟岸的身躯沉稳的挺立着,身上少了时间淤积下来的尘埃,显示着生机勃勃,一种生命的伟大与顽强。在瞬间爆发!

走在雨中,突然又想起书中那些不幸的人名儿来。

韩信,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开国第一功臣但最后却因功高盖主,被谋反之名诛杀三族;`岳飞,一心精忠报国,却被小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勒死在风波亭……人生如一蓑烟云,隐于视线末端。绚烂有时,终归平淡。每个人都要在痛苦、失望消沉之时,去寻找内心上的一种平衡与安慰。而雨,却是心情最好的润滑剂。

真想借一叶小舟乘风而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关于笔记的文章5:连接过去的自己

点阅了自己曾经的笔记痕迹,自然是有熟悉感,却又不免感到陌生,有些无法理解那时的自己了。

一个世界一个空间一个角度,一个自己!

发觉了,过去的自己想得想深奥,想哲学,想文艺;而现在的自己,总纠结于情情爱爱,少份自我的执着与思想的深度。无病呻吟,无所事事,该改之该改之!

身边的故事、身边的人物越来越生活化,多的是世俗的色彩,少的是文艺的清新。除了情爱,世界纵然有很多的美需要去发现、感受,需要独立的精神。倘若依托于某人而失去自我,这样的生命终究没有质感。虽然在很多理性的时候,依然很感性去做某些事,因为执念?因为那份青春依然的心?那份不愿舍弃的错过?

假设,完全放下自己,完全自由行之,未必不给他人带来困扰。总认为,有些话不必多说,更无需说明,即是千万个误会千万种错过,终究也是事实的必然。也许,某个机缘巧合,解开了郁结,带着微笑,依然是不见!

近来,自己感触颇多,无法淡定处之。必该必该~

瞑目感受过去的自己,连接起来,那份野性、勇气、执着,追寻那时的自己,而不是在世俗的生活中蹉跎岁月!

关于笔记的文章6:广通河笔记

文/敏洮舟

1.

2008年初春,在一个潮湿的雨天,我悄悄摸进了广河县。早春的雨水冰冷,街道空旷寥落。我在入城的桥头独自站立,清缓的河水两岸,山脊巍然。傍晚的河道上,水雾重如蓝烟,漫上桥栏,也漫进了人心。记得分明,那个傍晚我身单衣薄,心里却犹自翻涌着一腔决绝。

我迈开腿,下桥入城。身后的浓雾、背负的行装限制了转身甚至回顾。人若活到穷途,逼到末路,唯有辞别方能救渡。生长着三十年记忆的故乡旧城,在一夜之间陌路成他乡。新迁入的栖身地,就是这茫茫土海里的有水之城。

一水东流,人心才能随之而活。

这条河叫广通河。河水自西向东,贯穿了整个广河县城。我在离河不远的一栋旧楼里,租下了一间足可安身的陋室。搬进去的当天,一个又一个生人,站在门口微笑招呼:以后是邻居,需要什么言喘一声。看惯了熟人堆里的冷漠和轻蔑,骤遇温暖,竟胸口激荡,鼻息酸楚不已。

落拓经年,终在广河安定了。而我和这座城的交集,也在那个飘雨的傍晚悄然开始。

门和窗全敞开着,久不住人的屋子里,盘桓着一股霉味。门后立着一把秃成棍子的笤帚和没有蓬头的水壶,拿在手里掂掂,忍不住咧嘴苦笑。管他呢,这年月,有个凑合能用的已算不错。换身衣服,戴个报纸折成的帽子,洒扫擦拭,清理了一个早晨。收拾完毕,靠着窗台一扫,虽四壁清简,却也干净敞亮。

窗外,一道黄土山梁横卧成云,镶满半个蓝天。那画面,意味如谜。河边的堤岸上,一个人穿过成排的垂柳,徐徐走来。距离虽远,可我一眼就能认出,那是我二哥。在后来的很多个傍晚,我就这么站在窗前,看着他穿过河边的垂柳朝小屋走来,坐上一阵,摸黑又顺着河岸往回走。

二哥看着屋子说:“亮堂通风,好着呢。阿达阿妈(父母)先住我那边,等收拾好了,再慢慢搬过来。明后天我们去趟旧货市场,添个座椅板凳。开上学校的车,一两趟就拉完了。”

学校是二哥工作的地方,在簌簌飘落的粉笔末里,他已消磨了五六年时光。我举家搬迁,最早的打算是在临夏,最终来到广河,很大原因是有他在这里。父母年纪大了,多个儿子在身边,日子会更加妥帖。

我关上前后窗户,将不能再用的笤帚和洒水壶全都扔进垃圾桶。进进出出,也没跟二哥说几句话,原想手脚忙碌,心就能安宁些。但这番打算几乎是徒劳的。冷眼和指责,犹在耳边;现在和将后,横在眼前。前路一片茫然,像初到时广河桥头的那个有雾的傍晚。

二哥拍拍我的肩,默默站在身边,好几回欲言又止。

等我扔完废弃进屋,他有意无意站在我身前,轻描淡写地说:“这两天忙完了去学校转转吧,学生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很热闹。也可以听听老师们的课,你这个岁数记性好,能学些东西。课堂很有趣,学生想得多,问得也多。”说完顿了顿,见我听的认真,声音一下高了不少:“知道他们最关心什么吗?”看他满眼期待,我配合地问:“关心什么?”他满意地回答:“他们最关心的是没考上大学,就端不上铁饭碗,现在学阿语,以后能做什么?小小年纪,已在愁苦命运。其实,每个人的道路都在前定上走,谁能看到以后?可这些,他们还吃不透。”

我心里一动,抬头打量他的神情,他浑若无事,脸上没有丝毫异常。这番话来的突兀,似是没话找话,可我还是能听出里面的逻辑。

片刻沉默里,各自怀着心事。正想着,二哥用力在我肩膀拍了一把说:“走,吃饭去,阿达阿妈等着呢。”

锁上门,我跟着他绕过屋前的一滩积水,慢慢地走向河畔。天气虽已放晴,可连番阴雨,地气依然清冷。河边的路泥泞粘脚,那排粗硕的柳树下,倒是干爽得多。走在树下,心里暗自吟味着一个词语:前定。

那一年,我的生活处处逢变。

奔波十年的旧业已暗淡终止,我成了一个闲人。往日的放浪和同行的夸大发酵了,不知从那天起,我在亲友眼中,堕落成了一个不能回头的罪人。为了还要继续的生活,我只想尽快逃离。

父母的病患,每逢秋冬就加重一层,落户他乡,寻找更加适宜的治疗环境,成了必然之行。或许,还有更多奇怪的内心体验,连叙述都是困难的。总之就这样,揣着满怀心事,我踉踉跄跄一路颠簸,最后悄无声息地落在了广河县。

接下来的日子,也就这么冷清简陋地开始了。

我混杂在满街的白号帽中,暗自辨别着坏境的陌生和气味的熟络,那是一种奇怪的边界。日头晒在街角的泥巴上,能看见丝丝蒸发的水汽,周围晒干的一圈泥皮皴裂开来,俏皮地打着卷儿。“穆萨”羊肉馆里一阵肉香飘来,眯眼一看,一大扇羊肉裹着白气,刚从锅里被勾出来。南街十字,两座清真寺夹着一条街道,岿然相望。不知哪个寺里的阿訇,穿着一件洁白的棉布长袍,带着几个小满拉,鱼贯走进漳河桥南的一个小巷,瞬忽就不见了人影……

新租的屋子是个空壳,从堆积成山的旧货市场里,总能搬几件回去。二哥围着一件浅灰色的麻布沙发,挪来挪去左右翻看。隔壁的另一家铺子里,一堆书柜高低横竖乱摆着,我淹没在里面,敲敲打打,想找到一件最结实耐用的。从老家出来的时候,那几箱书没少让我费力气。现在,墙角不是它们的位置,它们该挺立在陈旧却端正的书架上。

“阿辈,这沙发多少钱儿?”二哥看中了那件灰旧的麻布沙发。

几张东倒西歪的凳子旁,一个老人蹲着身,正叮叮当当地修理损坏的凳子腿。“三百八。”老人勾着头,说话时稀稀拉拉的胡须一颤一颤的。

“三百行不行?”

老人抬起头,有点宽松的白帽压在额前,他随手推推,咧嘴笑着说:“几十块钱儿对你们年轻人算啥,还打磨?”

“穷老师啊,日子得捋着指头过。”

老人瘪瘦的脸上写满了不以为然,想了想,瞪眼说:“老师好啊,我听说现在工作的就老师拿的工资高……你看我一个没儿汉,你再打磨啥!”说完哈哈地笑。

“阿语学校的老师可不能跟人家比……”二哥听到“没儿汉”三个字,口气一下软了,想解释一下,可话说到中途就没了声音。

我在隔壁,把一切看在眼里。

唉,几十块钱……那年月,我们哥俩的日子各有各的难过。但有些事不能拿在嘴上说,二哥本来可以把日子过得更好。

在广州的外贸市场刚刚升温,阿拉伯商人潮水般涌入,中介无人、翻译奇缺的时候,二哥操着一口精纯的阿拉伯语,并没有加入南下的大潮去赚钱。他一头扎进了大山丛里的广河,守着讲台,翻着经卷,朝夕和一帮孩子处在一起,如遵守着一项宗教的定制。与他同在北京、巴基斯坦学习过的同学,甚至他教出来的不少学生,大多都抓着机遇混成了大老板,而他依旧用千元工资养活着一家四口。别人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他笑着说:各有各的道路,不能强求。何况,我有我的举意。

我站在隔壁远远地望着他。四十出头的人,两鬓已微见花白。他不好意思地看着老人说:“那就按照你说的价钱吧。”哪知老人反问:“你是阿语学校的老师?哎呦,那没说头,就按你说的价钱,我有三轮车,给你送到家里。你们是给回回穆民培养人才的人,不能挣你们的钱儿。”说完撇下手里的铁锤,大步朝三轮车走去。

二哥还要说些什么,老人却抬起沙发的一头说:“来吧,抬上车,给你拉过去,这市场找车吃力。”二哥看着老人微微犹豫了一下,随后点点头,默默抬起了沙发的另一头。

旧货市场在马巷的一个陡坡下面,老人骑上车,我和二哥一人一边,将三轮车推出了市场。市场门口,停着学校那辆不知什么年代的皮卡车。沙发从三轮车搬上了皮卡车,老人还在车后大声招呼:“缺什么再来啊,不挣你们的钱儿。”我按按喇叭算是回应,车缓缓开动,心里一颤,如晕开了一圈波纹。

皮卡车快到南街寺门口时,邦克(宣礼)念了。应着飘出寺院的召唤,人们接踵走进寺门。我们把车开进寺院,洗漱静心,融入了一场盛大的庄严。拜中跪坐时,心里却抑不住地冒出他念:一个身后无嗣的老人做点小生意,艰难地维持晚境,心里必然藏着几分黯淡。

礼毕,潮水般涌出的人群里,我居然看见了他——旧货市场的那个老人。他也看见了我们,从大老远就伸出双手,哈哈笑着走过来,道出一声“赛俩目”(平安),手和手握在一起望着对方的时候,感觉里竟没有一丝陌生,那是一双阅尽苍凉却依然清澈的目光。

皮卡车缓缓行驶在广通河边,柳树站成一排,无风自动。我心里,盈盈地盛着一池清亮如水的颤动。

晚间,二哥摸着河畔的月光回去了。我一个人坐在灰色的麻布沙发上,打开一沓稿纸,踌躇半天,只写下一行字:今天,我看见了人的另外一种活法。

2.

学校那辆破旧的皮卡车,是我的向导。我开着它,它载着我,沿着与广通河横竖交叉的另一条河道:漳河一路向南,最后停在了两扇蓝铁门前。那一刻我有些激动,如武陵人闯入了桃花源,只要跨进那扇蓝漆铁皮的大门,里面生息的光景,就是没有愁苦的另一个顿亚(现世)。

以前常听到这所学校的事,二哥喜欢说。并且,他的描述里充满着青春和理想的味道。曾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深深地向往过那种生活。更为合适的是里面的学生,四百多人,据说都是考试失利、因故辍学的。就像曾经的我。半大的孩子,突然没书可读了,一个家就跟着乱了。进入社会,缺乏适应和辨别的能力,弄不好,还得惹一身毛病。左右打听,得知甘肃广河的大山沟里,有这么一所可以信托的学校。于是,毫不犹豫,带着孩子就来了。

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翻版。可是,我没有像他们一样,在最合适的年龄走进校园,而是过早地进入了生活这个大泥沼。进容易,抽身难。

此刻,我彻底抽出身了,可以进去了,但身份却被岁月一笔涂改。

久违十多年的课堂,终于被我进了一回。二哥从前门阔步走上讲台,我跟着从后门悄悄溜进去,在最后一排找个空位坐下,招致很多青春的面孔,纷纷向我投来探寻和诧异。我不自在地低下头,神思一晃,如回到了家乡旧城的某段时光。旁边一个长的清秀的男孩用胳膊肘轻轻碰我一下,低声问:“叔,你是插班生吗?”

叔?在我还活的不明不白,一团糟的时候,在另一群人的眼里,已经稳重地荣升到了叔的位置上!“不是,就听节课”。我盯着讲台不去看他。

讲台上,二哥拍拍手上的粉笔灰说:“……有这么一段阿耶提:‘你们所憎恶的事情,或许它对你们是好的;你们所喜爱的事情,或许它对你们是坏的。’所以,好或不好,不是当时当地就能判断的……”那一节课,我就记住了这一句话,而且像被烙进了心里,很久以后,依然响亮新鲜。

那一段时间,我几乎天天腻在学校。曾在几株并肩紧挨的紫藤树下,一躺就是半个下午,从蓬密的枝桠缝里,忽然就读懂了时光。那一回我头次见这么多的书,和操场一样大的半层楼里,书架围成里外两个大圆圈,摩挲着书脊轻轻地走,脚步一重,就怕惊扰了沉思在册页间的先贤大哲们。我去不知哪个年级的教室,乘着学生上体育的档口,在图文斑斓的黑板报上,忽然就看见了自己的理想。

书架的漆基本全擦掉了,斑驳地裸露着木头的颜色。我把书全摆在上面,端详一阵儿,心里少有地感到惬意。旁边置了一张书桌,不知哪个学校淘汰出来的,坑坑洼洼,刻满了淘气的岁月。都是从旧货市场那位老人跟前买的,怕为难在价钱上,专门求了学校一个老师跑了一趟。

阳光透过窗台照了进来,暖暖的,倍添生气。一屋独据,颇有些顾盼自得之意。因为在这里,我可以活得真实坦荡些。在这里,我的笔可以在洁白的稿纸上自由的起舞。屋外的天地水深浪阔,我却不是一个好的水手。在无边的大热闹中,我缺乏进入的能力。

就像那只随我多年的茶杯。汽车旧了,毛病就很多,扳子改锥轮番上阵,鼓捣一番,将就着开到某个饭馆门口,跳下车甩上门就向里走去,实在想离开这个破车,越远越好,离开时茶杯永远攥在手中。滚烫的开水冲进茶杯,扑入鼻息的除了粗糙的茶香还有油味儿。谁知道什么油,柴油机油液压油曲线油,任何一种进了茶杯都会浮现油花,我捧着茶杯定定看着,突然就懂了什么叫“游离”。它永远无法跟水融为一体,只能蜷缩成一点或一斑。

这像极了我和我的生活。

小屋是宁静的。泡杯茶放在已擦出木色的旧书桌上,把门一关,然后沉静于某种理想。这是活着的另一种形式,是我一直认为的高级的形式。在这单调的空间里,我想获得的不仅是退出的轻松,还有清空的启悟。这更趋于人的本质,更容易找到自己。

书桌临着窗。窗外,镶在半空的山沉入昏黄的傍晚,隐隐地隆成一道谜语。广通河披着岸边的垂柳,微微一抖,像是忽然想通了什么。柳树下的那条路,长长地伸了出去,中途拐了两拐,又接着向前延伸。

二哥沿着河岸,一个人不急不慢地走。晚风拂过,路显得更空旷了;岸边的背影,显得更寂寥了。我知道,这条路在未来的日子里,也会被我无数次地走去,又回来。正想着,二哥忽然停下身来,站在岸边的一个拐角处,远远地向我挥了挥手。

关于笔记的文章7:夏日笔记

文/李季

那些竹子已长成

天越来越长了,竹子越长越高了。竹笋的每一节都包着一片萚,由下到上,萚一片一片慢慢脱落,露出鲜嫩的竹竿,上面罩着一层若有若无的绒毛,像是婴儿脸上的胎毛。绒毛褪尽,竹竿的颜色已经加深,变暗,枝叶也已长开。

竹子的下部一般不生枝叶,一人高往上的地方才开始有。一左一右,交错生长在竹节上,每个竹节生有两支,非常对称,叶子也是对称的,只是顶上有一根单独的竹叶。竹叶开始呈针状,慢慢舒卷开,后来就成了绿色的手掌,承接阳光和雨露、月色和鸟鸣。

竹园生笋的时节,大人和孩子都不进去。竹子长成后,竹园便成了乘凉、玩耍的好去处。鸭们午后卧在竹园里,头埋在翅膀下午休。鸡们整天都在竹园里刨着落叶,翻找虫子。麻雀一早出去,在田野里觅食,晚上回来住。狗喜欢偎着人,随时溜进来卧在主人的脚边。

雨滴竹叶的声音,连成一片,依然清脆。月色姣好的夜晚,若有微风,竹影婆娑,如幽人独自来去。露珠从一片竹叶滑落到另一片竹叶上,这就是所谓的“竹露滴清响”。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个穷书生,家门前有一片竹林,于是在门上写了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竹林的主人心胸狭窄,看了这幅对联后,把竹子全部拦腰斩断了,心想,这下你这幅对联总名不副实了。谁知书生把上联下添了个字“短”,下联添了个字“长”,依然说得通。竹林的主人一气之下,把竹子全部砍掉了。书生又添了两个字,上联成了:门对千竿竹短无,下联成看:家藏万卷书长有。毁掉一片竹林不是容易的事,因为竹鞭繁盛,长得长,埋得深,互相交织,密不可分。竹鞭的每一节上都有一个嫩芽,不用说,每个嫩芽都将是一根竹子。来年,这个书生家门前仍将是一片青葱的竹林。

那些竹子已长成,它们守着老家,不离不弃。而我在远方,我将在远方终老,老到拄着竹杖,才能回到那片竹林。

妈妈的蒲扇

很难忘记,那些夏夜在院内乘凉的情景,孩子们躺在竹床上,妈妈坐在旁边的竹椅上轻摇着蒲扇,为孩子们驱赶蚊子,讲着古老的故事。

蒲扇已经不常见了,小一些的孩子只认识电扇和空调。多年前,蒲扇不仅是夏天的日常必需品,一年四季生煤火炉子也离不了它。街头卖西瓜牙子的,人手一把,多半是用来赶蝇子的,因为他们用的都是破旧的蒲扇,扇边散开,几乎扇不出风来,大概新的舍不得用在瓜摊这种纷乱的场合吧。村头巷尾,经常可见的是坐在小马扎上的老爷爷和老奶奶,脚边放着大茶缸子和收音机,手里的蒲扇时不时在腿上轻拍一下,不知是扇风还是赶飞虫。

新买回的蒲扇,必定要缝上一圈布边,加固一下,让它不易散边。一般缝的是蓝色或白色的粗布,讲究的会缝碎花布。爱美的姑娘还会在扇柄下缝一串红色的塑料绳当流苏,这种扇子只放在她们的枕边,轻易不拿出来。小孩子喜欢用大一些的纸折叠成扇子,扇不出多大的风,纯粹是为了玩。

扇子的样式非常多,最难忘的还是最朴实的蒲扇。蒲扇带着居家过日子的味道,风力大,结实耐用,床头、饭桌、灶下,都离不了它。以前的孩子,哪个夏天没出过痱子呢?吃饭的时候,痱子惊了,身上奇痒难当,妈妈拿着蒲扇一阵猛扇,痱子马上就被安抚下去了。

多少夏夜,多少孩子在妈妈轻摇的蒲扇下进入了梦乡。星空低垂,树影婆娑,夏虫呢哝,日子好像长得没有边际,岂知转眼孩子们已经长大去了异乡,留下已经年迈的妈妈依然在乡下轻摇着蒲扇。

给往事添加注脚

怀旧,是给往事添加注脚。能够站出来认真打量自己,能够客观评述自己人生旅程的人,是明智的人。

经过,就是曾经的过往。一切事,转眼即成往事,真正能记住的能有多少呢?到终了,我们撒手而去的时候,撒开的手里,最后放飞的是哪一段不忍舍弃的往事?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记住的事情,只剩下了一些模糊的片段。勒克莱齐奥在《孤独旅馆》里写道:“勇往直前的跋涉,覆水难收的深情,渐行渐远的面孔,愈退愈远的世界。个中甘苦,冷暖自知。”彩霞满天,只剩下纤云一缕。万千滋味,皆化作淡淡伤感。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酒味终将淡去,月色也终将淡去,只是那留恋之意,始终在萦绕。

我换下的第一颗乳牙,被母亲扔在了哪个房顶?我踏在异乡的第一个脚印,到底印在何处?我第一次醉酒喝空的酒瓶,丢在了哪一块地头?

风往南吹,吹到故土,吹到村子的上空看一看。那里的青草正在发芽,田埂上的蒲公英拉着一把把小小的降落伞,把乡愁托离深厚的土地,飞往他乡。

看看我离开故土已有多久,看看哪一朵扯着降落伞的蒲公英是我?

风往南吹,拂过我爱的人的脸庞。我已逝的双亲,我远方的情人,我只能用一棵小草的肉身,在他乡想你。夜深人静时,垂下几串露珠,把露珠当成放大镜,瞄准远方,找你千寻。

田埂上倒剪双手走来的汉子,可是我的父亲?池塘边洗衣的妇人,可是我的母亲?河边掩面而泣的女子,可是我失散多年的情人?

伤心的雨水打在水面,向外画出无数的圆,犹如内心深处发出的无数的电波。谁郁郁的心中,永远涌动着无法重逢的苦楚?

多年以后,我会沿着夏日里最后一场雨水回来。我要守候在往事的边缘,等我爱的人。千年恍若隔日。

关于笔记的文章8:我写读书笔记

文/李继平

提起读书笔记,我们黄黄路上的大伙儿都不陌生,开展读书活动,撰写读书笔记,已经是单位的老传统了。围绕读书笔记开展的活动更是多的不计其数。有青年读书小组,有读书笔记评选,也有读书心得演讲会,还有以读书笔记为题材的文艺节目呢……

作为共产党员,高速管理处对我们要求严格,为及时完成好读书笔记任务,我为自己制定一套读书学习计划:在单位我每天用1小时、在家里休息时每天用1到2个小时进行读书学习,撰写读书笔记。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掌握了一些小窍门,并在读和写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乐趣。

对于读书笔记,我觉得有两种学习方法:即一是边读边写型,一是先读后写型。

那什么是边读边写呢?就是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及时写下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或是摘抄下引起我们心灵共鸣的段落文字,并进行合理的衔接。这样写下的读书笔记是随着读本的内容变化而变化的,很有顺序和条理性。

那么先读后写型又怎么理解呢?这种方法可能是一种被大家所普遍使用的方法。就是把要学习的内容,先阅览一遍,再重点摘抄,并写出体会。它有几点好处:一、先读后写可以节省时间。只需在通读完读本后从总体思想入手,进行思想总结,可谓一招见的。二、先读后写能够加深印象。如果我们在通读读本的时候叫做理解作者的文字表象,那么最后的读书笔记就可以叫做是对作者的写作思想的剖析了,在无形中我们通过写读后感加深了对文章的印象。

读书足以博情,读书足以睿智。只要我们在写读笔记的过程中,去汲取作者的情感,去感受文人墨客智慧的火花,那样才真正可以从读书中找到乐趣,从写读书笔记中学到更多我们所没有的东西!

很多人能对读书笔记孜孜以求,是享受到了读书笔记的乐趣。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