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散文

请欣赏诗意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诗意的散文1:阳春三月的诗意遐想

文/春秋文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偶得春日踏青的机会,青山流连绿水荡漾,于茫茫一片春色中收获飘渺如烟似雾,仿佛绵绵细雨的点点感悟,流连浮云日暖香熏的诱惑。弥漫着花香的暖风扑面而来,温柔地亲吻着絮絮如丝的长发,宛如莫扎特舒缓的小夜曲,娴静而充满生机趣味。地平线升起的红日点亮了缤纷的世界,霞光晨雾层叠交织成明媚春日的朦胧色彩。三月是春之花,三月是诗之月,注定被诗人写进“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中。

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千古一叹,道破了大自然中万物通灵之天机。大自然好似一个谜语,我们在五彩斑斓的谜面之中寻找造物遵循的规律。尤其在春季,敏感如诗人必然心生许多感慨,腹骚不发难以解痒,涓涓溪流便汇成了诗的海洋。

小风一阵得意,河岸边精灵般的柳絮徐徐缓缓地轻舞飞扬,真乃“一径春风扬柳絮,千樽杏酿醉花阴”!

春水摇动着嬗变诡谲的柔肢,柔情蜜意间不知俘获了几多游子的真心,日思夜想魂牵梦绕心心念念的就是那”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胜景。因了是轻浮的三月,春水只着一身薄薄的轻纱,微波粼粼中荡漾着神秘而澄澈的活力,是断肠的毒药致命的吸引。

茫茫无边的水汽也是历史沉静的眼睛,目睹了悲欢离合,见证了成败兴亡。如同三月不稳重的外表下藏着深沉的心,水波不兴的平和下沉淀了千万年盲目创痍的风风雨雨,班驳了三月的色彩,却不损三月的丰韵。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诗最合适提在赵子昂的水村山郭图卷册上。大片大片连续生动的留白,是山水画中最悠远旷达的写照,临摹了春水的静若处子,内涵了春水的动若脱兔。

桃红柳绿,金钩钓龙。要说三月最宜的活动,莫过于垂钓。初识垂钓,源于黄庭坚的一首诗:一波才动万波随,蓑衣一钓丝。锦磷正在深处,千尺也垂须。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这诗几乎要把垂钓写成一种境界,一种试炼。且不论当时我年幼,还不明其字里行间的意味,也琢磨不来人生大道理,光是这字字句句的排列整和修辞格式,还有读来朗朗上口却莫名扣人心弦的文字张力,便足以让我们这些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五体投地顶礼膜拜。行文有张有弛一动一静,猛地揪住了我的心。随口读来,就对垂钓这活动心生向往,浮想联翩。

于是垂钓于我便自然地成为了一种诗意的代名词。后来又读到“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仿佛遗世独立的凄清意境,垂钓也随之披上了静寂凄美的外衣。着一叶扁舟倘徉水天之间,心镜空明疑似白莲,望着暖风抚绿大地,独待鱼满竹篓花满楼。

是时三月天,春暖山雨晴。夜色向月浅,暗香随风轻。三月风物迷乱人眼,幻化做扇着翅膀自由飞翔的诗,融化了冰雪的心灵。

诗意的散文2:最美月夕

文/范丽飞

“中秋节”有另外一个诗意无比的名字叫“月夕”,听起来韵味绵长。“月夕”二字,犹如一块娟洁的青石,脱俗不染尘。从唇齿间吐露“月夕”的时候,似一阵清凉的风从面容上拂过,沁心丝凉,又如身披轻纱走在青山绿水间,静逸唯美。

我喜欢把中秋节叫做月夕,那是月亮的的节日,在三百六十五个星夜篇章中,月夕实属最美的一页,这一页上的笔墨也最为厚重,这一夜上写满了深情的寄语,这一页上承载了世间最温情的相思。

月夕之夜犹如新娘掀起了面纱,毫不遮掩地把娇羞与妩媚展现在世人面前,那经典的美是无与伦比的。

月夕之夜像一朵莲花曾唯美的盛开在众多文人骚客的笔墨里。宋代词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秋》中写到: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

诗词虽寥寥数语,却把中秋月夜的盛况展现在我们面前。中秋之夜的月光较平常相比要皎洁明亮许多,月光之下,王孙诸侯,交杯换盏,登高楼赏月赋诗,琴声不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清香,火树银花盛景难切。这一夜,温馨浪漫,即便百姓之家也要摆上小小的宴席,与归来的儿女们合欢团聚,庆祝佳节。

陆游笔下的月夕有些寂然静美,“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虽身处深宅,可月夕之夜依旧美的不同寻常。月夕之夜的庭院像是飘洒了一层晶莹透亮的白雪,纤尘不染。微风摇竹簌簌作响犹如曼妙地落雪声,此时此刻如身处佳境飘逸洒脱,“肝肺清”更是道出了月夕之夜的清丽静美!

张九龄《望月怀远》里的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知道出多少游子们的心声,明月寄相思,那一刻有多少双眸在凝视,那一刻,月亮是母亲的手,抚摸着远在天涯海角游子们的额头,那一刻,月亮是友人寄来的信笺,把彼此的祝福默默地传送,那一刻,月亮是爱人的密语,把思念静静地吐露……

月夕之夜是一幅千年不褪色的画卷,对它每一次的回眸都百赏不厌,它更像一朵永不凋零的睡莲静静地绽放在人们的心田,脚下虽是天涯,一抬头便好似融进了久违的家!

诗意的散文3:诗意竹海游

文/赖晓妍

春意盎然的时节,我来到了向往以久的广宁竹海。在这个青翠优雅的世外桃源里,我们游竹海,坐竹车,住竹林,叹竹茶,吃竹筒饭,尽情享受回归自然的古朴野趣。于是,在这个春天,留下了美的印记。

天气微寒的一个春天,雨淅淅沥沥地下,随着汽车轻柔的停靠,我们已到广宁竹海大观的景区内。疲惫的我们慢悠悠地下车,车外清新如洗的空气立刻就滤清了我们沿途的混沌与倦意。目之所及全是姿态万千的竹子,满眼的翠绿,满心的舒畅。遍地的翠竹绵延如海,它们或高或矮,或斜或直地生长着,是那么的秀气,那么的优雅。春风轻拂,春雨翩翩,浩如烟海的竹林咿咿呀呀地摇动着春雨的声音,我们置身于竹海,看绵绵的小径纵横交错地伸向竹海深处,是那么的抒情画意。翠竹掩映,小径青翠,在路口,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浪漫和安逸的气息在诱惑着我们,我们沿着抒情的小径走进我们入住的竹海别墅,打开门的刹那间,不由得欢欣起来:宽敞的客厅,宽阔的卧室,宽大的床,多舒坦!随手把行李往沙发一扔,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趴着靠窗的床头,用手拉扯淘气伸至窗边的竹叶,滴滴答答的春雨便齐刷刷地从叶尖上滚动下来,如活泼的珍珠在竹子间跃动。再看环抱竹林的绥江静静地伴着竹海,像淡泊的至朋。于是,一切的疲劳都化作宁静的欣赏,舒心的享受。

放置好行李,我们跟随导游去观竹海,在这堪称中国最大氧吧之一的竹林里,我们都放飞起快乐的心情,尽情享受置身于“浓浓的纯氧和竹林精气”的怡然。看着那些嫩绿、浅绿、碧绿、翠绿、黛绿的竹子,有短节粗壮,形似“佛肚”的佛肚竹,有矮小质朴的方竹,还有秀气的青竹、文笋竹等,它们姿态各异,各展蕴味。导游说,在这修竹摇曳,绿浪翻滚的广宁竹海中,有238种竹品种。我们惊叹着,流连于竹海,静静地欣赏全国最大的竹水车赫然地展示着豪气,悠闲地在竹林茶寮中品几杯竹心茶,坐着竹车诗意地观景,到精品屋里欣赏、选购精致的竹制品。当我们看着由竹子做成的老爷车、风车、笛子、佩剑等各式富于创意的玩具,还有竹片上充满书卷味的古诗词和警句名画时,每人都惊叹广宁人心思的巧妙和手工的精巧!这些巧夺天工的竹制品,透示着一种高雅的竹文化,一截粗糙的竹节,被能工巧匠精雕细刻之后,凌乱的竹须便成了老人的胡子,顺着竹节上椭圆的竹身造型,老人专注的眼神,玲珑的鼻子,含笑的双唇是那样的栩栩如生,立体的老翁垂钓竹雕就这样完全地钓去了我们由衷的赞美。欣赏着眼前这琳琅满目的竹制品,我顿然悟出了竹子“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仍虚心”另一层深刻含义:谦虚正直的奉献,甘于献身的坦荡。

如果说,白天的竹海美景让人流连与舒缓,那么竹林宁静而活泼的夜更让人获得心灵深处的纯洁和飘逸之感。夜,静悄悄的,躺在床上,你能清晰听到春雨从叶尖滴落的声音,偶尔的几声鸟鸣显得异样的清脆。在这温情而安静的夜里,我们这一行嬉嬉闹闹地去看民族竹笙表演,大家齐齐跳着竹竿舞,噼噼啪啪的竹竿声有节奏地敲响了竹林之夜。我们带着一路的笑声回到房间,大家就分别围坐起来打牌,平时忙碌的我们,此刻是完全放松自己,每间房内不时传来欢笑声,竹林夜的宁静顿然有了活力和生机。而我,静静地看着朋友们在我的房间里调皮地打着极度不认真的牌,恣意地说笑,疯狂地抢牌,忘我地吃着大包小包的美食,再看窗外竹影舞动,想象着窗外竹笋拔节的声音,心中荡漾着一种由浅至深的喜悦:以随意的方式穿越平静,用热闹的姿态吵醒甜甜入睡的竹林,让它们眼看着我们在夜宁静的呼吸中欢跃起来。

将近十二点时,有朋友的手机忽然响起,原来是他学校里的一位学生跟家长赌气离家,老师和家长齐心协力找到了,报平安。朋友们手中的牌都不自觉地放了下来,我们纷纷感叹起来,就当今的学生思想教育、教育体制、教育困惑,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起来,大家再也没有刚才打牌的兴致。于是,我们的话题又回到了学校,我看见了他们刚才快乐的表情都凝成了一份深情的担忧。屋内谈话的声音变得轻柔起来,凝视着窗外的成片竹林,我的心海,又翻涌起竹的写照:“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想到朋友们在三尺讲坛上的默默奉献,他们的每一个步履,都那么的充实而质朴,他们如竹子般,不与鲜花争春,只在四季里真实地显翠,他们以竹一样正直高雅的情怀,默默地培育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美好的秉性,正是他们,才得以竹子更翠,竹海更茂。

夜深了,朋友散去,夜又恢复了安静。写意的屋子又剩我一人,这时才感觉到倦意已经涌现。再次趴在床头上,透过窗子看竹子倚在近在咫尺的绥江中眨着迷离的眼睛,闻着江边拂来夜的气息,凝望着竹子翻动着春韵,我听到了美妙的天籁之音。

此刻,也许同行的友人已在竹海飘逸的夜里安静入睡。他们都太累了,每天都在平凡的岗位上耕耘的他们,真的需要这么酣睡的夜晚。

今夜,就让我们都静心地与“岁寒三友”的竹君子为伴,用心去品味这竹海之中竹枝书写出来的神韵,让青翠欲滴的竹叶衔着这个留下我们笑声的夜晚,交给我们永恒的记忆。

在竹海深处,让我们的梦境跟足迹一同飞扬……

诗意的散文4:灯的梦

文/薛洪文河南油田

关于灯的话题,我想不再诗意地阐述了。诗如梦,说多了梦话,怕习惯黑的人不适应。

那就随便说点能说的吧。晚上开灯,的的确确是引来了飞虫,烦恼的不是灯,而是灯的纸罩;你看,你看,黑压压的虫,扑在灯下,夸张着飞的姿势,发着闹心的嗡嗡声;夜访的,估计还有带针管的吸血蚊子,它们呀,可不是嗡嗡地烦着,会抽你一管血,让你忍耐着。

唉,怎么老总是这么悲哀的情调,不会说点欢欣的话吗?是呀,不开灯多好,不把灯的梦编印在纸上,多好呀。

可我,是个多梦的人。我想做梦是自由的吧,在灯下做梦有嫌疑,会招来虫子闷烦;那就不开灯呗,可这不开灯去做的梦,是睡着的梦,我又不迷信解梦之说,自然,这样的梦,清晨起来就没有多少了,又回忆不起来。

记得有一位心理学者,有一个测试,具体的测试题目忘却了,但测试的目的还是能记得着的,说:做梦是大脑脑波放电不正常的现象,需要心理大脑治疗。这个结论,可得信,决非迷信鬼神附身之论。

但细想起来,关天梦的最权威理论家,估计没有超过弗洛伊德的吧。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根基,是这样说的:梦是压抑的心理活动。可见,做梦不能统称为心理疾病的,反而,需要让梦去放放电,把电波都放出来;如若在睡觉状态,估计这梦算是心理活动压抑的弹出;如若在灯下做梦,那可看成是做的真实的梦,真的梦,可不能随便说出来的,真的梦,也不可点灯去做的呀,你看,你看,你看,你看,黑压压的虫,扑在灯下,夸张着飞的姿势,发着闹心的嗡嗡声。

说不定,在灯下做个梦,写到诗纸上,非得落个精神不正常的结论。好了,暂不说这关于“灯”的是非了。

早上在办公室,看到了一条报纸新闻,写着伟大的中国梦,这个梦是不是也在灯下做的,我敢肯定是在灯下做的,那是盏永不沉落的东方神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东方红的歌声漫过了我的听力,不错,是太阳的灯。

中国梦是不是真实的梦,我想这是真实的梦,是千年民族等来的梦,我想这梦与我的梦是一体的,可我又不敢去做灯下的梦,怕着飞虫,加冕着神经(暂且,我认可是一种写诗的病症)。

啊,怎么又这样多嘴舌了,你怎能会不死去呢?中午写的诗作“初夏夜风”,再引用几句:

夜风夜雨,雨声流筏一首梦诗

灯如鱼

鱼如花

诗尾渐明,夜灯闪烁更远的夜。

是生是死

且问

黑,你何德何行?能淹我三尺光明。

关于“灯”的话,就暂且以这首诗做个尾吧,夜深深了……

诗意的散文5:一条诗意的河流

文/肖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每次去浮桥河水库,就会想起这首古老的诗词。在那绿草萋萋,白雾茫茫的水天一方,一位佳人临水照花,站立成诗经里一道永恒的风景。

曾经陪几个爱摄影的朋友来过两次,浮桥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始终让我不能忘怀。走上高高的大坝,抬眼望去,河流缓缓流淌,水天一色,烟波浩淼。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远处青山如黛,让人赏心悦目。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心总是特别安静。

这是一条宽广的河流。浮桥河水库位于小城西北部,距市区15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供水、发电、养殖、航运等功能的大型水库。水库总库容5.4亿立方米,水域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水上航线22公里。在这片湖面下,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鱼类,有鳜、鲟等名优品种,形成观赏鱼基地;同时,从一根根自来水管哗哗流出的清水,滋养着这方土地的人民。

遇上汛期,浮桥河水库就敞开自己博大的胸怀,迎接四面八方似野马奔腾呼啸而来的溪流和河水,还有黄泥滚滚的山洪,栖息、沉淀,清澈成一方安静的河流,然后依依不舍地绕着山脚流淌,流进干涸的麦田,润泽饥渴的禾苗,灌溉农人们希望的田野。它流进火力发电厂,带动工厂里轰隆隆机器的运转,带来万家灯火的璀璨光明,带来城市的美丽繁华。

这是一条诗意灵性的河流。春雨绵绵的早晨,湖面泛起一圈圈涟漪,在湖里泛舟,何等惬意!几只白色的鸥鹭在湖面与游人玩耍,时而靠近,时而远离,在小舟左右滑翔。隔着远去的时光,隔着岁月的尘埃,人的心也如这山水一般,空灵透明。

水库静卧在山林的怀抱。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5%,沟谷连绵,山峦重叠,林海松涛,山水相映,相得益彰。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一方天地里,山水相依相恋。

这是一条深邃悠远的河流。小舟在水上行了许久,只见一座怪石嶙峋的奇峰矗立于层峦叠翠之中。同行的朋友说:那就是闻名遐迩的卧牛石主峰,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光黄古道盘亘其间。

我恍惚望见,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穿辽阔中原、越鄂豫小界岭、在杏花村与陈季常饮酒论诗后,沿着光黄古道踽踽独行。他上得岭来,停住脚步,放眼饱览卧牛石风光。浮桥河的山山水水,让他放下功名利禄,放下成败得失,放下胸中块垒,一切随风散去,只留下一片坦然,一片安宁。

轻舟继续逶迤南行,如画青山徐徐北去。接连转过两幅山水画屏,水下就是古西阳郡遗址,与下畈滩连成一片,湖面最为开阔。

这条河流,穿越千年风霜,默默看着光阴变迁,历史更替,人世悲欢。岁月悠悠,它不悲不喜,不忧不惧,日夜不息地流淌着,淡看日出日落,花开花谢……

诗意的散文6:诗意曲江池

文/刘汉斌

五月的西安曲江池,万木葱茏,亭台锦绣,游人如织,美不胜收,尽显西安的美丽、古朴和厚重,置身于此,盛唐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人们仿佛在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神交。

盛唐时期,每逢春天,长安曲江池畔便呈现出万紫千红,柳岸莺歌的盛况。唐代诗人卢纶有诗描写说:“菖蒲翻叶柳交枝,暗上莲舟鸟不知。更到无花最深处,玉楼金殿影参差。翠黛红装画鹢中,共惊云色带微风。箫管曲长吹未尽,花南水北雨蒙蒙。泉声遍野入芳洲,拥沫吹花上碧流。落日行人渐无路,巢鸟乳燕满高楼。”可见,那时的曲江池是何等壮观。“安史之乱”后,随着唐帝国走向衰落,曲江池也日渐萧条。至唐末,因战乱,曲江池宫殿被损毁,池水逐渐干涸,后被垦为田圃,园林胜景荡然无存了。

如今,时逢盛世,作为美丽西部桥头堡的西安,把曲江公园作为重点园林景区来装点。你看,在原遗址上重建的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矗立着许多唐代诗人吟诗的雕像,再现了盛唐时的景况。在曲江池的东边,白居易和元稹骑马的雕像,再现了二位诗人在曲江池畔信马由缰悠悠行的情景。白居易和元稹是诗友,两人坐在马上,面对池水轻声交谈,轻松而惬意。当时白居易有诗道:“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去到曲江头,反照草树明。”

在一片绿荫丛中,一尊名为《杏园醉归》的雕像吸引了我们,我伫立在雕像前,脑海里浮现出当年文人雅士们,在杏花盛开的春天里赏花、宴饮、聚会的情景。记得诗人姚含的诗《杏园》描写了当时杏花盛开、游人如织的盛况:“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杜牧的《杏园》诗句“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也描述了当时杏园的热闹场景。

在曲江池中的小岛上,立着韩愈及好友张籍、白居易三人的雕像,再现了他们三人在曲江池畔同赏美景的史实。贞元21年,韩愈回到长安城,邀好友张籍、白居易同游曲江池。当时天雨,白居易没有赴约。雨后的曲江池,各种花儿竞相开放,天空湛蓝,傍晚的阳光撒向池水,泛起粼粼的波光,湖边的亭台楼阁倒映在水中。游罢归来,韩愈乘兴为白居易写了《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张籍也写了《酬白二十二舍人早春曲江见招》:“曲江冰欲尽,风日已恬和。柳色看尤浅,泉声觉渐多。紫蒲生湿岸,靑鸭戏新波。仙液高请客,相招共一过。”诗中尽显早春时节曲江池的美景。

其实没过多久,白居易游曲江池,写下了《曲江亭晚望》:“曲江岸北凭栏杆,水面阴生日脚残,尘路行多绿袍故,风亭立久白须寒。”全诗通过对湖边景色的描写和诗人的心态渲染,刻画出了诗人复杂无比的伤感情怀。如今红廖亭旁的一组雕塑,用抽象的月亮门和诗人骑马站在池边沉思的场景,把《曲江亭晚望》这首诗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曲江池之美,美在诗意。

诗意的散文7:葫芦架下的诗意人生

文/马亚伟

我住的小区南面有几处空地,都被人们利用起来了。有人种了葡萄,有人种了丝瓜,一段时间以后,都结出了果实。在东南角的空地上,有邻居种了一架观赏葫芦,葫芦藤上有刚刚结出的小葫芦。

种葫芦的是一个40岁上下的男人。每当傍晚时分,清凉的风吹来,他就在葫芦架下摆一张躺椅,悠闲地躺着。有时他起身,在葫芦架下左看右看,还哼着歌。我好奇地问他:“别人都种葡萄、丝瓜,你为什么种葫芦呢?葫芦不能吃,也没什么用,种它干嘛?”他笑笑说:“很多东西与有用没用无关,我种的是一种心情。”

他接着说:“我对葫芦情有独钟,特别喜欢它们的样子。你瞧,小葫芦多漂亮,像个乖娃娃。我小时候,总觉得葫芦就是故事书里说的魔瓶,里面藏着很多宝贝,只要打开它,宝贝就会层出不穷地出来,可我又舍不得打开它,生怕里面的宝贝受了惊……”我听了他的话,不由得再次打量起这个邻居:粗枝大叶的外表下有一颗细腻生动的心,其貌不扬却有着诗意生活的情趣。

有一天晚上,种葫芦的邻居和他的妻子坐在葫芦架下聊天,他们身旁的小桌子上摆着茶水、花生、瓜子。我走过的时候,他们招呼我说:“坐下喝点菊花茶吧!”

有趣的是,邻居的妻子也喜欢葫芦,我们喝茶聊天时,她还情不自禁地抒情道:“月光下的葫芦架,挂满了神秘的珍宝!”葫芦架上琳琅错落的小葫芦们,仿佛听懂了主人的赞语,在微风中轻轻地摇动了一下。

在这次交谈中我才得知,其实两年前,他们夫妻俩还是“工作狂”。他们经营一家造纸厂,男人没日没夜地工作,积劳成疾得了一场大病,差点丢了性命。劫后余生让男人顿悟:人一辈子没有必要太拼命,好好生活更重要。人应该要摈弃功利性,做一件事不必过多衡量有没有用,自己喜欢就好。

是啊,自己喜欢就好!给生活松绑,卸下身上背负的枷锁,任何人都可以经营一份诗意人生。再次经过葫芦架的时候,我也会驻足停留,看看这些精灵般的小葫芦。

诗意的散文8:诗意

文/Curtain °落幕

面对当今的社会,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那句话:"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借用一下鲁迅先生的题目--中国人失掉诗意了吗?

中国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豪。但面对于现在文化泛滥,众多国人大呼中华文化濒临灭绝之时,还有何面目去以此为傲。西方文化被我们极力推崇,而中华文化却被我们弃之一旁,还被我们称之为古董。难道我们中华文化真的要比外国文化差吗?我对此感到一阵可笑。

中华文化煌煌巨史,上下五千年。有一种东西早己深深的凝聚在我们的灵魂之中,那就是只属于我们中华的诗意。

是啊,就是诗意。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伟与壮观,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孤寂和落寞,那"无语泪先流"的悲伤和无奈,从古传到今,但却没有应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时间长河中,依然在我们中华文化的大地上烨烨闪光,震撼着着一个又一个中国人。也启迪着一个又一个中国人向着那充满诱人清香的诗意土地前进。苏轼,李白,杜甫,一提起他们的名字,每个人都会想到他们那令人神往的诗句。

"酒酣胸胆尚开张"的豪迈,"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与洒脱,"隔篱呼取尽馀杯"的坦率和喜悦,一次次的冲击着人们的灵魂,使人们整个人为之一震。震惊与他们那藏在诗句下的灵魂的强大,为他们内心的不拘而钦佩。

现在呢,中国人都在灯红酒绿下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哪还会用人去关注文化,有的恐怕还是去学习他们所认为的所谓的先进文化。开豪车,住洋房,吃洋餐,似乎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全部了。

诗意是一种境界,一种比刚出生的孩子的眼神还要纯真澄澈的心境。诗人或大笑,或惊恐,或抑郁。但都是一种发自本心的最原始的表现。他们或颠或狂,用他们自己的眼光,胸襟去看待天下,再大笔一挥,将汉字落下。虽短小,但字字珠玑,仿若浑然天成。令人闻到一种最纯正的气息,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可以说,诗意在中国传统中向世人传递了一种最能令人钦佩的"正能量".

但看看现在,诗意,仿佛是古代的另一种称呼,对古代诗人的一种囊括。因为诗意只有在古代那么有着纯正心境,不被世俗所羁绊的中国人才会产生。而现在人们在滚滚红尘之中,迷失自己,被各种利欲蒙蔽双眼。迷恋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似乎他们觉得那是最完美的生活,是他们所最需要的。可想而知,诗意在现代社会是多么珍惜,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诗人或许在现代社会已经诞生不出来了。

鲁迅先生说: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我也想说出类似的话语,可面对现代社会诗意的缺失,实在不敢说出这样的话。

诗意的散文9:属于孩子的诗意

文/徐志会

初春,料峭的寒意伴着淅淅沥沥的春雨飘洒在大街小巷。我冒着风雨,骑电动车带孩子回家。途经卧龙大桥,坐在电动车上的女儿因为调皮把头伸出雨披之外,叽叽喳喳地跟我讲述着班级趣事。突然,女儿望着周围惊奇地说:“妈妈,喝了这场雨,白河就不渴了!”听了女儿的话,我忽然心头一震。作为成年人的我,行走在凄风冷雨之中,心头除了小心地注意行驶安全,剩下的就是抱怨这糟糕的天气了,哪里还有心境去体会白河的感受?而作为孩子的女儿,心中却有着自己的诗意天地,这不得不让我重新审视我的孩子,继而联想到了我的学生。

我曾经听过许多老师的公开课,自己也讲了很多的语文课,有时我也在深思:面对一篇篇文辞优美,寓意深远的文章,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把孩子圈定在自己设置的小圈子里分析、领悟,如果有个别学生的思维游离于老师设置的主线之外,就要立马把他拉回老师设置的思路之中,久而久之,课文外的声音越来越少,孩子们仿佛也变得特别听话了。可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却越来越少。孩子们心中诗意的天地哪里去了?孩子们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哪里去了?我想到了我们班的那个小男孩,每次讲课文,他总是侃侃而谈,陈述着自己的见解,不同于他人的声音回荡在教室中。为此,在语文考试中,他的阅读题总是失分最少。我此时明白了,那是因为他的心中有自己的诗意天地,并且他让这份诗意尽情地挥洒出来了。

作为老师的我们,肩负着育人的天职,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智者,不是人云亦云的庸者。我们要给孩子一方原野,让他们尽情驰骋,给他们一方知识的宝藏,让他们尽情挖掘。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

我想,今后我要在课堂上挖掘孩子们心中的诗意之花,并让它们尽情绽放……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