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经风霜文章

请欣赏饱经风霜文章(精选4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饱经风霜文章1:饱经风霜的柿子才会甜

文/颍水之滨

省会向西,有一道山峰酷似一尊仰卧的大佛,故称之为“卧佛山”,我单位的大院就偎依在大佛的怀抱中。

金秋的一天,散步行至山脚下,路遇一片柿子林,金黄的柿子挂满枝头,漫山遍野的柿子在夕阳的映射下,像一个个金灿灿的玛瑙晶莹剔透。

在柿子林深处,飘荡着一缕袅袅炊烟。寻烟而去,几间简陋的小屋沐浴在温暖的夕阳下,小屋旁的菜地,大葱亭亭玉立,白菜郁郁葱葱,辣椒红红火火。色彩分明的地垄间,一老翁,一老妇,一人栽苗,一人点水,此情此景,温馨怡人,令人心醉。

走到近前,老人笑容满面、热情相迎。这是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尽管年轮的刻刀在他们脸上留下深深的印迹,岁月的风霜染白他们稀疏的头发,但依然是精神矍铄,流露着甜甜的幸福。

盘坐地头儿,老翁抽一口旱烟,拉起了家常。35年前,正值青春年壮的他们承包了这几百亩荒山,栽种了满山的柿子树苗,浇水、锄草、施肥、剪枝,用汗水浇灌数万棵幼苗成长,连续近十年只有投入没有多少收获,最困难时连银行贷款,再加个人借账高达十几万元,好几年大年三十,被债主逼上门无法过年。多少亲朋好友好言相劝,让其放弃这片荒山柿子林,哪怕打工也不至于穷困潦倒。

“比大山还大还重的困难,没有压垮俺们两口子。”老人自信地向我讲述了他的“种植哲学”。柿子树的成长和收获需要“三个必需的条件”。

其一,时间。没有一种树栽到地里就结果子,它需要一圈一圈的年轮慢慢长大,没有十年的汗水就不出能结果子的大树。

其二,根基。人挪不见得活,但树挪必死无疑。尽管狂风暴雨、电击雷劈,必需扎根大地,才能长成大树。老两口35年坚守在柿子林,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其三,阳光。万物都一样,一心向着太阳才能向上成长。再大的困难,都乐观向上。老两口心里始终挂着一个红彤彤的大太阳。

听罢,恍然大悟。这三条“成功哲学”,是老两口近20年来,每年收入高达10万元以上的“法宝”。

“大爷,我采摘一筐柿子,多少钱一斤?”面对我的请求,老人嘿嘿一笑:“你别看红彤彤的柿子挺大个儿,但又苦又涩没法吃。等着下过霜后你再来,饱经风霜的柿子才会甜。”

两个饱经岁月风霜的睿智老人,不就是一对甜甜的大柿子吗?他们哪里是在种植果树?分明是在耕耘人生嘛!

饱经风霜文章2:父亲的爱情

文/段红梅

父亲今年58岁,饱经风霜的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好像在叙说着岁月的点点滴滴。父亲不善言词,只是从母亲那里知道一些父亲的早年往事。这其中就有父亲在那个年代里的一段经典爱情故事。

小时候,父亲家里很穷,十八岁时双亲病故,只能自食其力地生活。父亲二十岁时,村里来了十几个城里下乡知青,其中一个长得胖胖的叫做彩霞的姑娘,对父亲很是喜欢,尽管父亲很穷。那是个大集体年代,知青和农民一起干活拿工分,一起吃饭。彩霞总是跟在父亲身边,尽管父亲一再害羞地躲避着。可生在大城市的彩霞热情大方直率,喜欢就是喜欢呗。每次彩霞回村,从城里带来许多大白兔奶糖,她总是想方设法地送给父亲吃。她故意在父亲前面插秧,然后从兜里掏出一大把奶糖递给父亲。父亲若不要,她就一直递着,父亲害怕别人看见难为情,只好接着,看着父亲接了糖,她爽朗地笑得父亲满脸通红。最令父亲头疼的是,每晚彩霞总是待在父亲的小屋里不肯离去,父亲吓得从小屋里逃出,躲在很远的地方看着,直到彩霞失落地离开后,父亲才慌慌地回到小屋。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一个注定没有结局的爱情结束了,在彩霞返城时委屈的泪水中结束了。虽然父亲不太喜欢彩霞,可她离开时父亲的心里也很难过,也许为失去这样一位活泼开朗青春洋溢的朋友而惋惜,也许曾被她的都市浪漫风情带来过一丝的青春萌动。

在父亲二十一岁时,父亲和母亲相识了。母亲和父亲住在相邻的村子里,他们还是远房亲戚。当时外婆看上了父亲的憨厚勤劳,托人将母亲介绍给父亲,父亲看着白皙娇小的母亲,心里无限欢喜,脸上露出憨憨的笑容;母亲看着黝黑憨厚的父亲,心里有些惧怕和慌乱,脸上现出娇怯的红晕。

一次,村里放电影,母亲和几个同龄的女孩相约去了。当电影看到一半时,忽然,前面的男人转过头,好像在找什么东西,天哪,那不是他吗?母亲心里一阵惊慌,生怕父亲看见了她,又怕同伴看见了父亲,赶紧找了个借口,从同伴中溜走了。路上,母亲心里怦怦乱跳,好险啦,差点被别人发现了,否则别人会以为他们是事先约好的,他们会被别人的唾沫星子淹没。惊慌之余又暗自沾沾自喜,因为憨憨的父亲始终没有发现她,而她却看见了这个自己日夜思念的男人,他更壮实了。

这就是父亲那个年代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约会,更没有大胆热烈的表白。只是,那份深藏心底的思念,那份牵肠挂肚的关切,在那若隐若现的束缚下,变得尤为珍贵。

饱经风霜文章3:饱经风霜的柿子才会甜

文/颍水之滨

省会向西,有一道山峰酷似一尊仰卧的大佛,故称之为“卧佛山”,我单位的大院就偎依在大佛的怀抱中。

金秋的一天,散步行至山脚下,路遇一片柿子林,金黄的柿子挂满枝头,漫山遍野的柿子在夕阳的映射下,像一个个金灿灿的玛瑙晶莹剔透。

在柿子林深处,飘荡着一缕袅袅炊烟。寻烟而去,几间简陋的小屋沐浴在温暖的夕阳下,小屋旁的菜地,大葱亭亭玉立,白菜郁郁葱葱,辣椒红红火火。色彩分明的地垄间,一老翁,一老妇,一人栽苗,一人点水,此情此景,温馨怡人,令人心醉。

走到近前,老人笑容满面、热情相迎。这是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尽管年轮的刻刀在他们脸上留下深深的印迹,岁月的风霜染白他们稀疏的头发,但依然是精神矍铄,流露着甜甜的幸福。

盘坐地头儿,老翁抽一口旱烟,拉起了家常。35年前,正值青春年壮的他们承包了这几百亩荒山,栽种了满山的柿子树苗,浇水、锄草、施肥、剪枝,用汗水浇灌数万棵幼苗成长,连续近十年只有投入没有多少收获,最困难时连银行贷款,再加个人借账高达十几万元,好几年大年三十,被债主逼上门无法过年。多少亲朋好友好言相劝,让其放弃这片荒山柿子林,哪怕打工也不至于穷困潦倒。

“比大山还大还重的困难,没有压垮俺们两口子。”老人自信地向我讲述了他的“种植哲学”。柿子树的成长和收获需要“三个必需的条件”。

其一,时间。没有一种树栽到地里就结果子,它需要一圈一圈的年轮慢慢长大,没有十年的汗水就不出能结果子的大树。

其二,根基。人挪不见得活,但树挪必死无疑。尽管狂风暴雨、电击雷劈,必需扎根大地,才能长成大树。老两口35年坚守在柿子林,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其三,阳光。万物都一样,一心向着太阳才能向上成长。再大的困难,都乐观向上。老两口心里始终挂着一个红彤彤的大太阳。

听罢,恍然大悟。这三条“成功哲学”,是老两口近20年来,每年收入高达10万元以上的“法宝”。

“大爷,我采摘一筐柿子,多少钱一斤?”面对我的请求,老人嘿嘿一笑:“你别看红彤彤的柿子挺大个儿,但又苦又涩没法吃。等着下过霜后你再来,饱经风霜的柿子才会甜。”

两个饱经岁月风霜的睿智老人,不就是一对甜甜的大柿子吗?他们哪里是在种植果树?分明是在耕耘人生嘛!

饱经风霜文章4:静是怎样的

文/闫笑语

什么是真正的静?是饱经风霜的老人谈论自己的遭遇时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是冬日午后泡杯浓茶看着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时的平和;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境界。

静,应该是蓝色的。湛蓝广袤的天空,悠悠地飘着几朵白云,时不时微风拂过,几只小鸟以天为布,以云为笔,展开它们的画册。当天地间并无喧嚣,仿佛能听到它们叽喳讨论的声音。这样的画面,定格在一个叫宁静的词语中。

静,还应该是黄色的。现在很多人喜欢节奏快的歌曲,我却偏爱民谣,因为它们唱得深沉优美,那是大地的歌者,是黄色大地的歌者。“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南山南》的曲调中有着直击人心灵深处的力量。当你听它落了泪,那是因为它是你自己的故事。“你可知道你的名字解释了我的一生,碎了满天的往事如烟,与世无争。”一首民谣一个故事,简单的歌词讲着平凡而又真实的生活。这就是静,从内到外的静。

静,也可能是黑色的。祥和的夜用它的温柔拥抱整个世界,当你望向满天的繁星,思绪早已飞向远方。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城郊的牧笛声,落在那座野村。漆黑的夜总令我们想起从前,烟花易冷,人事易分,伽蓝寺听雨声盼永恒。

静,应该是绿色的。那是乡村的颜色。袅袅炊烟,阵阵蝉鸣,并无半分城市的喧嚣,只有乡村古朴的美,宁静的美。如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又如“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淡雅。虽是万籁俱寂却多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静,还是灰色的,江南的白墙墨瓦,青砖古巷,撑着油纸伞走过,看着燕子低飞寻觅旧家,那是江南特有的静。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毁誉由人,望天上云卷云舒,聚散任风。就像曾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在以后的道路上,静守一份平淡,挥洒一腔执着,饮遍烈酒却感叹原来白开水最长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