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文章

请欣赏母亲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母亲的文章1:母亲的奖励

文/围城居士

早上做饭,做得是‘撒’。把‘撒’分盛在碗里后,习惯性地拿起锅铲想着要把附着在锅上面的锅巴铲了下来。妻在餐桌前坐着,听不得刮锅时发出的声响,不耐烦地说:“快算了吧,不要因为一点点锅巴反倒把锅给捅漏了。”

我呵呵地笑了。笑罢,然后,放弃。一面用水把锅泡了起来,一面由不得喃喃自语,说:“造孽呢,暴殄天物!这东西现在不算什么稀罕物,若在过去,那可还是珍贵的奖品呢……”

“吃饭吃饭!”妻更加的不耐烦,自顾自在餐桌前大块朵颐。我却因为自己这一句话陷入了常常的回忆。

我想起了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在那个时代,物质匮乏绝不是现代的人可以想象得到的。那个时代的人,温饱的确是个问题。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普遍都存在着吃不饱的现象。

我们家是六二压,父亲在城里上班,母亲在农村,白天上地晚上缝补桨浆洗,独力抚育着我们兄妹四个。

在乡下,一个女人要带着四个儿女讨生活,其困难可想而知。好在,乡下不似城里,粮食虽然不够正在长身体的我们吃,母亲却总能从山上或田间地头摘些野菜来贴补家用。日子虽然艰难,但也却过得有滋有味。

我的记忆中,‘撒’是最好吃的饭了,除此之外还有‘糊嘟’!这并不单单是因为它们的确好吃,还因为这两样主食吃完后,谁吃得快,谁的碗最干净,谁就还可以得额外的奖品。这奖品,就是锅巴。——我们在乡下的时候不这么叫的,我们随母亲的叫法称呼这种好吃的东西,我们叫它‘粘粘(nián )!’而这种叫‘粘粘’的美食,只有在吃‘撒’或‘糊嘟’的时候才可能有。

‘撒’算是我们家乡的特产罢?反正,我长这么大,不要说外地的朋友,就是我们山西这个地方,会做并且爱吃‘撒’的也不多。‘撒’分两种,一曰‘稀撒’,一曰‘稠撒’或‘米撒’。‘稀撒’好做,把玉米面用冷水泻开呈稀糊糊状,令面糊糊中间不要有夹生的面疙瘩,锅里盛适量水滚开后倒入搅拌几分钟熟透后炒一把黄豆撒在其中即食。河北许多地方也有吃的,不过,他们不叫‘稀撒’,而是形其象曰‘糊糊’。

‘稠撒’则比‘稀撒’额外多些小米来做主料,若是小米充足的话,多放一些则更好。其做法是:将小米煮沸至半开花状态,右手拿勺均匀搅拌,左手拿着盛玉米面的器皿均匀撒面,就这样边撒边搅,直至锅里的饭成有一定形状的固态物后即成,做撒高手的境界是绝不能有夹生的面疙瘩。这个农家饭在秋天吃更好,秋天里倭瓜、红薯都熟了,掺和在其中味道会更美。

做‘稠撒’的时候,玉米面最容易在锅底积淀,往往会在饭熟之际有一层硬硬的、烤糊了的干巴巴在锅上面。那时候,粮食奇缺。包括母亲在内的所有人都视粮如命,当然不会放过这干巴在锅底上的一点点粮食。她会在我们享受美餐的时候,一个人站在灶台前拿着一把铁铲一点一点地把那糊在锅底的粮食铲下来。铲下来的干巴糊,背面有些微微的焦糊,吃起来更有一种粮食特有的香味。那便是母亲给我们的奖励。当然,这奖励可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那要吃饭特别快,碗还不能不干净,做到这两条才有资格享用。

为了能够独享这点美味,我曾用心良苦地钻研过怎样吃撒才能使吃过饭的碗看起来好像根本就没有用过一样吃得干干净净。听起来好笑吧?别笑,这可真的是一门技术。

首先,你得有足够的耐心,先别急着吃,待‘撒’稍稍凉一些的时候,在碗边上谨慎地下第一筷,开了头以后,边吃,边把碗向怀里慢慢倾斜,让碗里的‘撒’慢慢离开碗底一点一点地立起来,然后,再从容地在碗的中间用筷子夹食而不碰碗的四周,这样,碗里的‘撒’会越吃越少,且绝不粘连碗的任何一个地方,最后一口不用筷子,要吸溜着吃——把碗边搁在嘴唇上慢慢地抖动,用眼睛下视的余光监视着‘撒’的滑动,防止它因抖动过头直接扣在脸上,张开嘴使劲将刚刚滑到嘴边的撒吸入到口中。

就这样,凭着这门独门绝活,我比我的弟妹们幸运了不知道有多少倍。以至于我已经故去的大妹妹在世时常说,哥哥那时候太贼太奸,害得他们都吃不上‘粘粘’……

长身体的孩子们是永远也不知道饱是说什么的!更何况,我们所处的那个年代少油没盐的根本就不能和现在的孩子们同日而语。

‘撒’在我们这里,一般都是早餐。午饭的时候,最让我们心往的就是我前面说过的另外一种特色的食物‘糊嘟’,因为‘糊嘟’同样也是有‘粘粘’这种衍生物的食物。

‘糊嘟’,顾名思义就是把酸菜、豆角、土豆之类的菜蔬在开水里煮熟煮软,然后把玉米面均匀地撒在这锅菜汤上面,让滚开的菜汤把玉米面糊嘟熟后,用擀面杖使劲打烂搅拌成大块状,然后,用筷子夹着吃,吃得时候再蘸点辣椒那就是千金不换的美食啦。

这东西因为是玉米面做的,特别抗饿!做得时候,可以硬些,也可以软些,关键在各人的口味和喜好,我和弟妹们当然都喜欢吃硬一些的。

每每,妈妈在做糊嘟的时候,我们都眼巴巴地跟在妈妈的身后,焦急地等待着。饭熟了以后,妈妈把‘糊嘟’连锅一块放在农村特有的大炕上,看着我们四姊妹围着铁锅坐成一圈狼吞虎咽地抢‘糊嘟’、抢‘糊嘟’锅里的‘粘粘’!往往,一顿饭下来,我们四姊妹都吃得满头大汗。这段往事,成了妈妈以后的自豪,她老人家总是说我们那时就象是四个小老虎一样可爱。

说起吃把吃‘粘粘’当做奖励的事儿,母亲也会呵呵笑个不停,抹着笑出来的眼泪,说:“那怎么能算是奖励?又不是什么好吃的,不过是粮食太紧张舍不得浪费,找了个由头让你们节约些罢了……”

而我,却非常认真地对母亲说:“那真的是个很好的奖励,就是那些‘粘粘’( 如今的孩子们大概绝不肯光顾这样的美食)的奖励,让我们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更是那些‘粘粘’的奖励,让我们四姊妹都养成了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因为,我们姊妹们到现在都没有改掉吃饭必须碗净的习惯……

母亲的文章2:那边,母亲永远的牵挂

文/江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青春舞姿,不管如何演绎,妈妈的爱让我们的人生更加温暖……

小时候,我总喜欢不停地哼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长大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喜欢上了情歌,因为情歌里总能找到许多温暖的感觉,我喜欢那份温暖,就像一团火焰,让我冰冷的心可以瞬间变得温柔与多情。因为在我的人生成长历程中,我总是喜欢围着妈妈转。在妈妈的身边,我可以任性的撒娇,可以无所顾忌的谈天说地,可以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心里很暖很欢,有妈妈的幸福真的很满足。

我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小乡村农家里,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更有我儿时的诸多美好记忆。可是,为了生活,为了工作,为了生存,妈妈不得不带着我离开了家,我也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妈妈不识字,也不认识路,出门就会成路盲,所以偌大的城区妈妈至今没有出去逛过,我远在外省的大学校园妈妈也从来没去过。其实,我多么想妈妈能去看看,也算是透透气,可妈妈说有电话就足够了,只要你好好地就行。

几年的学习生涯总是那么短暂,时光就这样一闪而过,我也不知道跟妈妈通过多少个电话,聊了有多少分钟,只记得每次妈妈拿起电话的时候,总是先问我吃饭了吗,那边天气好吗,自己要多照顾自己呀……我却总是还来不及问问妈妈家中一切还好吗,您的身体还好吗,妈妈就说长途电话费很贵,学习辛苦了,你早点休息哈,然后就早早的挂断了电话。就这样,一来二往,已然不知不觉中,妈妈早已陪伴在我的身旁20多年,熬得已是两鬓斑白。

妈妈总是盼着过节、盼着放假、盼着毕业就可以见到自己的孩子了。终于,等我完成学业归来后,又不得不面临工作的难题,在饱受了各种各样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变更中,我也在生活的世界中颠颠簸簸,妈妈又陪着我一起焦急、一起忧心。转眼,又过去了些时日,我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这段路对我来说是幸运也是福气,更是我认为对自己的最好归宿,我喜欢这样的旅途,即使充满了荆棘和太多的不可预知。只是,因为这样一段不一样的旅程,我又不得不离家远行,跟妈妈的距离又一次远了,其实我真的想回家了。

妈妈在电话里对我说,孩子,现在你还年轻,正是闯荡江湖的时候,要努力,以后才能不像他们那么没出息。每每听到这里,我总是浑身充满了力量,因为妈妈的鼓励和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也是我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打小,我生活的家庭环境不是很好,生活过得很简朴,妈妈也这么多年都没好好地过日子了,我总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哪一天能让我的妈妈也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至少要让妈妈安详晚年,因为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欠妈妈的情债。

岁月如梭一点不假,在恍惚中我又离家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与妈妈最多的沟通交流方式,就是一通电话,我总是会在晚上跟妈妈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在节假日的时候跟妈妈道一声祝福。或许,在妈妈的心中,她对这些并不太懂,可是,我觉得这是我为妈妈可以做到的最廉价的付出,我应该要让她更放心,少为我操心了。尽管我身在远方,但心还在妈妈身边,还记得妈妈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爱就在哪里,有妈妈的地方,就有欢声笑语就有家。

其实,我知道在妈妈的眼中,我不管有多大,在哪里,都永远是个孩子,是她们心中割舍不下的孩子,那个让她们牵肠挂肚、吃不好、睡不香的心头肉、掌中宝。从我每次的加油和学习,妈妈都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鼓励和安慰我,在这一路上的遇见,获得的幸福友谊,有妈妈的一半支持。出门在外,我一个女孩子,妈妈也会很担心。当然,亦或许因为害怕,当我一个人在异乡熟睡时,惺忪迷离的眼睛总是不听话的想要看看窗外,一夜的不安静让心变得更加跌撞。

早早的,我便喜欢漫步在院内,伴着车辆呼啸而过的嘟鸣,听听微风的声音,青翠的草坪在雨露的滋养下愈发娇滴,不争不显不露的小树吸允着天地的精华,正安静的慢慢长大,看看我们美丽的世界真的挺好。妈妈电话中说,一个女孩子心不能太多,不然容易让自己背负太多的包袱。所以,我在学着慢慢放下脚步,一路走走停停,只为看看路途中的点滴风景,世界那么大,时间那么少,唯有在缝隙的恩赐中感恩一切遇见,为爱前行。的确,路途中处处都可以是风景。

当走在阴雨绵绵的天地间,深情呼吸带着微微泥土芳香的空气,带上暖暖的祝愿,坦然前行,任心飞扬,任爱激荡。时光就这样轻松而紧张的飘过了,所有的过往,妈妈说听天由命吧,不强求,顺其自然就好,至少曾经的路上我来过也经历过,也算是对得起一路走来失去的。真的,妈妈一直都是我心中的最坚强支柱,我觉得我的努力就是为了妈妈,能让她在我身上的付出有所得,尽管她不在乎,只要我记得一定要拼搏要奋斗要前行。看着镜中的自己,我的五官长的跟妈妈一模一样。嘿嘿,其实我觉得或许天生我就有妈妈身上的坎坷波折命运,才有了今天我的不甘服输和不愿放弃。

妈妈虽然只是一介农民,不懂文化,不懂时尚,不懂世事,只会种庄稼、干农活、下苦力,可她却是我心中最伟大的人。妈妈用自己的艰辛劳碌,换取了我学知识的机会,也伴我走到了今天这个人生旅途之上。如今,妈妈更是用带着重病的身体,一步步的伴着我慢慢前进,我真的需要加油,才能对得起妈妈。我的人生,因妈妈而改写,也会因妈妈而重新走的更远。妈妈电话里的祝福和嘱托,就是我奋起的勇气,更是妈妈对我永远不变的牵挂。妈妈的爱,因为如此沉重而更有意义。我的人生,因为有了妈妈的爱而更加温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青春舞姿,或清新雅致,或轻盈少痕,或青翠欲滴,更或情激轰烈。可不管如何,都要以自己的脚步丈量青春的高度,以自己的初心弹奏青春的交响乐。生活无限美好,人生短暂精彩。你爱或不爱,它都在哪里,不变不倚。你若爱无棱,它便待你如初恋,不离不弃。妈妈,我心中最伟岸的您,就是我永远的指路灯和风向标。或许像向日葵一样微笑面对每一天每一个人,真的不容易。但,我相信妈妈的电话就是坚强励志的话语,妈妈的平凡一生就是最振奋人心的传奇故事,我也一定会好好地站起来,认真关注身边细节的美,赢得点滴粉色回忆,为短暂精彩的人生注入一份小小的活力。

母亲的文章3:身影

文/不言石头

再过月余日,就是母亲的两周年祭日。

为人母的我,最近不知为什么总是最多地想起母亲来。想起母亲,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她的身影。

过去的岁月里,每逢节假日我都会飞奔似地回到二老身边,享受世上最甜美的情爱,尽儿女最真诚的孝心。看得出来,每次急匆匆的归来,也让他们多了许多期盼和愉悦。几日短暂的团聚后,免不得又要分开,每次走的时候,不能下地的老父亲坐在炕上,面朝外,眼睛顺着玻璃窗直直的盯着走出家门的我,由于说话不便,欲言又止,我尽量放慢脚步,透过玻璃窗与他挥别,此时泪水却要模糊我的双眼,看不清老父亲的表情了,但父亲未曾表达的言语似乎在耳畔萦绕不散,那是一种期待和牵挂。而这时的母亲,总会是步履蹒跚地待我走出大门口时在拄着拐杖出来,我走出很远回头望,她站在大门外,久久地朝着路的方向凝望。越来越远,她的身影越来越模糊,一会,看不见了。这时,我使劲的想着母亲那瘦弱、驼背、走路吃力、一步一哎哟的身影,我已经把这些永久地封存在我的记忆深处,因为这个深深凝望的身影里寄予了母亲太多的牵挂与情丝,最多的是牵挂!想着这些不觉泪水会湿了我的衣襟,更会黯然惭愧:都做了母亲还让母亲牵挂。每次从父母身边回到自己的小家,第一时间要做的事就是不顾路途疲惫,挂通电话报平安,告知一路都好!

非典的日子里,老父亲大去矣!留下母亲一人。虽说有小弟、弟媳和侄儿的照顾,但孤寂还是困扰着年迈的母亲,身体每况愈下,渐渐不同往日。这时的我,回家的次数更多了,住的时间也加长了。为母亲忙碌着日常琐事,围绕身边与之倾心交谈,免不了要听她讲过去的故事,听她唱她喜欢的歌。要么就是安排自己的后事:这床被子棉絮好留给谁谁,那件长衫没有穿过留给某某……再长的陪伴还是要离开的,知道明天就要走了,今晚,母亲变得话少了,表情好不自然,她可以不理你,不让你为她做事情。第二天早上,原本睡到自然醒的她,早早穿戴好,还是没有多少话语,多数时候不会面对你流泪,留给你一个让你深思的身影。这时无需多言,你只管准备着离开,其实你无法多言,眼睛里的热流会让你哽咽的说不出话来。马上要走了,母亲转过身来,会尽可能平静地问一句:“还什么时候再回来?”“我不送你了。”(其实这时母亲下地都费劲了。)这时,储存在我记忆里的是:母亲端坐在炕上,头发梳理得很整齐,满口的假牙齐刷刷白着呢,眼睛看不出泪痕而是面带着微笑。上身穿着:紫红色的高领内衣外加一件制服式古香缎面料的棉袄(这是六十六大寿时我给定做的),下身只穿一件碎花新买的棉裤(小妹刚买的)。行李整理的整洁有序,俨然一副精神十足的样子。母亲这为哪般,唯我能读懂,触目感伤,自然情不能自己。

现在母亲过世已经三年了,细数以往的点点滴滴,总是“思”为源泉线。

为人母的我,现在总是想起母亲来。想起母亲,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瘦弱的,驼背了的,缎面棉袄,碎花棉裤的身影。

唉!我不知道母亲祭日那天能否回去看望她!

母亲的文章4:母亲的红薯粥

文/徐光惠

最近两天阴雨连绵,气温骤降,走在路上感觉寒气逼人,凄风冷雨。

回家推开门,爱人已做好晚饭,他从厨房端过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粥,对我说:“天气冷,快趁热吃!”红薯粥散发着浓浓的清香,软糯的米粥,香甜的红薯,就着可口的小菜,我一口气喝下一大碗,感觉浑身暖和了许多,让我不由想起母亲的红薯粥。

小时候,我是喝着母亲熬的粥长大的。那时生活贫困,家里兄妹多,父母为了一大家人的生计奔波忙碌。母亲生下我后,由于缺乏营养奶水不够,我身体虚弱日夜啼哭,母亲便精心熬制小米粥,一勺一勺喂我,粘稠的小米粥香甜可口。在小米粥的滋养下,我不再哭闹,面色渐渐红润,长成了一个胖嘟嘟的小胖妞。

母亲精明能干有一双巧手,会做各种粥,玉米粥、青菜粥、绿豆粥、南瓜粥、红薯粥,每种粥有滋有味,各具特色,经常吃到的是红薯粥。在农村老家,几乎家家都种红薯,父亲每年也会在屋后的地里种上一些红薯,他说:“红薯不娇贵,好伺候,是农人的救命根,能填饱肚子抵御饥饿。”

冬天,母亲从地里挖来又大又胖的红薯,去皮切成小块,再淘点碎米,掺在一起放在锅里熬煮。母亲通常会往灶糖里添两把柴禾,火一下燃得很旺,火光映红母亲瘦削的脸庞。不一会儿,母亲揭开锅盖,锅里沸腾开来,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灶屋里蒸气四溢,氤氲在一片朦胧的热气中。母亲用大勺在锅里来回搅拌防止粘锅,然后改用小火慢煨。

母亲说:“熬粥是有讲究的,不能图省事,要有耐心,锅边不能离人,先用旺火后改为小火慢慢熬制,这样熬出来的粥才不失营养,味道香浓、醇厚。经过母亲的熬制,一锅香喷喷的红薯粥终于熬好了,冒着滚滚热气,香味扑鼻,在屋子里四处弥漫,我和兄妹们早已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盛一碗端起来就喝,白的粥红的薯,红白相间,分外诱人,吃到嘴里更觉香甜、绵软。我“胡噜胡噜”地一阵狼吞虎咽,常常被滚热的红薯粥烫得直吐舌头。母亲看着我们一脸馋相,心疼地嗔怪道:“慢点儿吃!小心烫着,锅里还有很多,够你们吃呢!”

那时的冬天特别冷,手脚冻得像冰棍。一家人围坐在饭桌边,开心地吃着笑着,无论怎样的天寒地冻,只要喝下两碗热乎乎的红薯粥后,瞬间感觉甜到心坎里,浑身暖融融的,温馨而甜蜜。

红薯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物质,营养丰富,有一定医疗价值,具有补血、活血、化食、暖胃、清热等功效,多喝红薯粥可以滋补肝肾,增强抵抗力。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岁月,母亲的红薯粥为我们点亮一个个困苦贫乏的日子,温暖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如今时过境迁,离开故乡已经多年,也曾尝过养生粥、皮蛋粥、银耳粥、莲子粥等各种味道的粥,而我对红薯粥的偏爱,却从未改变,常常怀念小时候吃过的红薯粥味道。每次回家,母亲都会为我熬上一大碗,那久违的味道依旧和从前一样,醇厚香浓,甜蜜绵长,那是故乡的味道,亲情的味道,那味道将伴我一生。

母亲的文章5:我和母亲

文/孙烨

不知这是第多少次抬头仰望天空了,每当心情有点烦闷时,总是会抬头仰望天空,来消除心中的烦闷与不愉快。

天空中,总有几朵云彩在来回飘动,仿佛像刚出生的婴儿离不开妈妈一样。仔细去看,天空好像在给我们放映着无数的传奇故事。

自从我上初中以后,我的成绩一落“千丈”,原来成绩和我差不多的,现在成绩都比我好的不只一点点。看到这样,母亲的性格变得越来越火爆,对我像唐僧对孙悟空念紧箍咒一样,越来越紧!

我和母亲之间争吵的频率变得越来越高,而争吵的结果,每次都是我黯然走进自己的房间,将房门反锁,独自一个人仰望天空,看那天空中依旧飘浮着的朵朵云彩迅速在向四处离散,仿佛彼此有愁一般,离散过后,蔚蓝的天空中只剩下一颗金光闪闪的太阳,总显得那么单调。人生的道路何尝不是要有知识作为装饰,所有的一切才不会显得那么枯燥无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风景总是会发生变化,就像命运一样,时好时坏,母亲仿佛在悟出了什么道理,开始懂得与我温和的进行交谈。其实真正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就像天空中的太阳,与乌云作斗争,敢于冲破黑暗,给银河系奉献出自己微薄的光芒,在我的印象中这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忧新。

月考的前几天,母亲对我苦口婆心,叫我补习一下弱项,特别是英语,考个好成绩。但有一天中午放学回家,我仍然按照以往的习惯,想先看一会儿侦探书,再去做其它事情。可母亲却非强迫我去看英语书不可,我最头疼英语了,早自习还被抽查背书,已经够烦的了,现在还要我看英语,我实在受不了。可母亲不依不饶,还是要我去看英语书,我就不想去,于是接着看侦探书,谁知母亲一把把书夺去,顺手一撕,怒吼道:“整天看这破书,能有什么用!”瞬间,崭新的书被撕成两半。

我扭不过母亲,嘟咙着嘴巴,非常不情愿的去看了一会英语书,然后漫不经心地对母亲说:我看完了。这下可惹恼了她,暴跳如雷地对我大声吼道:“这么不情愿学习,还去上学干什么?干脆就回家算了。”然后把我的英语书也撕了一个大口子。

我难过得也和往前一样,回到了房间,看着窗外有几只鸟尽情在飞过,风吹动着门前的树翩翩起舞,我的心中却一片茫然。突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悲伤的味道,仔细一听仿佛有人在哭泣,我悄悄的走下来,看到一向刚强的母亲竟然哭泣了,像一个淘气的小孩子一样泪流满面……

天空依然是那么蓝,太阳还是那么闪亮,一切仿佛是昨天发生的可望而不可及,但不同的是一个少年正在厚积而薄发。

母亲的文章6:陪伴老母亲

文/石新民

今年5月12日是老母亲90岁寿辰。母亲年事已高,体弱多病,长期住院治疗。当天上午,我们几个子女早早将母亲接回家,为她祝寿。

这天正逢母亲节,我们给她送上她最喜爱的鲜花,为她烧制了她最喜爱的菜肴,孙辈们还特意带来了各色水果和喜庆蛋糕。我们全家老小围坐在老母亲身边,有说有笑,还唱起了几首母亲熟悉的歌谣。

母亲虽然年纪大了,但记忆力很好,她和我们回忆起了很多往事。尤其是几个子女中谁小时候最淘气顽皮,谁最老实,谁学习用功,现在她依然能一一道来。母亲生了三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小时候我们弟兄三个都十分调皮,常惹母亲生气,有时在外面闯了祸,回家必定要受到母亲训斥,挨打也是常事。母亲对我们教育极严,无论我们上小学、中学还是参加工作,都要求我们待人诚实、做事本分、踏实工作、不怕吃苦。

大家都说母亲善良、无私,我对此体会极深。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家吃粮都很困难,家中子女多的更是如此。那几年,我们家的饭锅里基本都是一半米饭一半南瓜或山芋。每次吃饭,母亲总是给我们姐弟几个的碗里多盛米饭,少盛南瓜,她的碗里却总是南瓜很多米饭很少。我们让母亲多吃点米饭,母亲却说:“你们正在长身体,一定要吃饱,你们吃吧。”那几年,母亲为家庭操劳,消瘦贫血是常态。

母亲不仅关心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工作学习也十分重视。我初中毕业进厂工作,母亲要求我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学习文化知识技术,还通过单位的师傅们了解我在厂里的工作表现。在母亲的教诲下,我工作之余坚持自学数理化和专业知识,先后取得了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取得了高级职称,还被市里评为“中青年专家”。

母亲对我们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姐姐1969年初下放到射阳临海农场,农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十分艰苦。知青们离乡背井,思亲之情可想而知。为此,母亲从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中抽出时间,专程赶去临海农场,与姐姐共同居住在临时窝棚里一周多,每天和她一起下田插秧,并帮大家洗衣服,打扫卫生。晚上有空时,母亲还会和知青们谈心,鼓励她们安心农场工作,不要怕苦,努力克服。临别时,女知青们个个眼含泪水,依依不舍。

如今,我们几个子女也都是已六七十岁的老人了,而母亲更老了,已经90岁了,她最希望我们能够多陪伴她,陪她聊天,听她唠叨往事。因此,我们每天风雨无阻要到医院去看望她,给她精神上的安慰,让她忘却病痛,让她开心度过每一天。这是我们感恩母亲的最好的方式。

母亲的文章7:母亲酿年酒

文/钟芳

乡村腊月,米酒飘香。已是年关临近,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除了打糍粑杀年猪筹办年货外,还会用自己家里刚割上来的新糯米,酿一缸甜酒。

我一直喜欢喝母亲酿制的糯米酒,甘甜清醇,芳香宜人,唇间满是甜蜜蜜的味道。

糯米酒的主要原料是糯米,我们又称它为甜酒,酒酿,或醪糟。父亲每年开春都要种上一垄糯米稻,母亲每年腊月二十几里都要开始酿酒迎接新年,款待上门客人,这酒便是常说的“年酒”。大年三十吃年夜饭时,全家人围炉而坐,笑语盈盈,热气腾腾的糯米酒,丰盛可口的菜肴,在融融春意的荡漾下,一种欢乐的温馨萦绕在全家人的心头。正月时,家里来了拜年的客人,母亲就从酒缸里舀上酒糟,煮上一大碗,加入红糖鸡蛋,满屋都香喷喷的,让客人热热地饮下,通身暖融融,美美地醉了。

糯米酒好喝,但是做起来却有讲究。酿酒前要先煮一饭甑糯米饭,这是最有技术含量的工序。我的母亲是酿糯米酒的好手。小时候,每当母亲在酿糯米酒时,我喜欢站在一旁观看,酿制的过程我记得很清楚。

头天,母亲挑选好颗粒饱满的糯米,倒进木盆里浸泡一夜。第二天清早,把糯米捞起来沥干,装进饭甑里,放到装有半锅开水的大铁锅里蒸煮。蒸米时要掌握好火候,直到添加十来次的柴火,待到糯米饭的清香飘满了整个厨房才可停火。

米饭香香的,晶莹柔软,母亲总会先盛上好几碗给我们兄妹解馋,然后把甑内的米饭倒进簸箕里散开冷却,再撒上适量的酒曲反复搅拌均匀,装入瓷缸内压实,饭中间要用手挖个洞(用于装酒),盖好缸盖,用稻草或者棉被捂住,以保证发酵所需要的温度。

接下来就是等待出酒了。约三五天后,房子里渐渐弥漫了浓郁的酒香,母亲就对我们笑着喊道:“有酒香了,酒来了!”把酒缸的盖子打开,再揭开稻草或棉被后,一股扑鼻的芳香便涌了出来,丝丝缕缕的,香香甜甜的,似蜂蜜般馥郁,那个醉人呀!

在我们的欢笑嬉闹中,母亲用勺子从槽里将刚松窝的“酒娘”舀出来盛到青瓷碗里,端到饭桌上,让全家共享刚酿的新酒。我们迫不及待地品上一口,只见米粒软烂,澄亮清澈,而那酒香,清爽香冽,芬芳宜人,喝下后,我们忍不住地连连赞道:“啧啧,好甜呀!”这时,母亲的眼睛总是笑得眯成了一条缝。不过她不许我们多吃,说糯米酒有后劲,吃多了会醉的。

浓浓的年酒,酿成家的味道,装满了着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也深藏着浓浓的母爱,芬芳可人,余香阵阵……

母亲的文章8:缅怀母亲

文/张秀军

壬辰年母亲节前的一个凌晨,抚育我四十余年的慈母溘然长逝。

母亲是外祖父母的幺女,孩童时候,曾跟着教私塾的舅父旁听过几天《三字经》《百家姓》《女儿经》等规范做人做事道理之类的传统蒙学小册子。到了该上小学的年龄时,受“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思想影响,再加上外祖父家道中落,渴望求知的她,虽眼巴巴地看着同龄男孩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堂,自己也只能默默不语、暗暗泪流。

年轻的母亲嫁到我家时,物质条件匮乏,婚礼是极简单地办了。对此,母亲终生没有半句怨言,总是每天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争抢着多干农活家务,妯娌邻里间大小事都处理得稳当妥善。

从我能记事时起,母亲就没黑没明不知疲倦地缝洗、纺织、纳鞋,多少个夜晚,当我半夜被尿憋醒,光着屁股蛋钻出被窝,揉着蓬松的睡眼,却常朦胧地看见在昏黄的老油灯下,母亲身下垫一盘麦草蒲团,左腿抵压在家里那辆老旧的纺车底杆上,右腿屈缩着,伴随着母亲摇动纺车时身体一起一伏的节拍,纺车就唱出了“嗡儿,嗡儿”般悠扬的歌声。炎热的夏夜,我们姐弟几个围着母亲横七竖八地躺坐在打满补丁的芦席上,母亲缓缓挥动自己用旧布片精心包裹了扇檐的芭蕉扇子,不停地替我们驱赶着蚊虫。扇风袭来,阵阵凉爽沁人心脾。这时,母亲会教我们辨认天上的北斗七星,还给我们讲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美丽的传说。严寒的冬日里,当我们一大家人围炉取暖、谈笑开怀时,母亲往往一边用铁钎戳旺火苗,一边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王祥卧冰等《二十四孝》中的经典故事,红亮亮的火苗,暖和了屋子,也照亮了我们的心。

母亲虽不识字,但却特别喜欢子女们学知识、有本事。母亲最爱看秦腔《三娘教子》,常常用古戏里的故事情节和话语启发教诲我们姐弟自强有为。母亲有句口头禅:“我不‘眼红’别人有华厦万间,也不‘眼红’别人有良田千顷,我最‘眼红’别人家里能出几个大学生。”那一年,我高考败北,心情郁闷沮丧,在未告知家人的情况下,索性跟着同学的哥哥去西安建筑工地打工,我这一离家出走,可急坏了母亲,她让姐姐、哥哥四处打听,当好不容易打听到我的下落后,托人捎话给我:“没考上大学,也不是啥丢人的事,大不了回家种地务农,咱这村里,老几辈没考上大学的人多的是,不是也活得好好的么?你现在正年轻,脑子也不笨,不要松劲,再下下功夫,明年争取考上大学,那就是给咱增光添彩了,妈这一辈子即使累死累活也值得。”后来,在母亲全力支持和鼓动下,我最终进了高考补习班。每当我在家里看书看得身疲意懒、昏昏欲睡时,一抬眼看见母亲缝衣、做饭、喂猪、扫院的身影,听见母亲在房前屋后的脚步声,立刻浑身一震,脑子也就清醒了许多,又抖擞精神看书学习了。

母亲虚龄八十辞世,一般来说也算是高寿了。虽然我也明白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谁也不可违背。可刀子只有割在自己身上时,才感觉到真正的伤痛。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里就是迈不过母亲离世这道“坎”,转不过这道“弯”。每当闲下来时,满脑子都是母亲,特别是见到有亲人提到有关母亲生前的话题或事情时,总禁不住泪流满面,只要看到母亲用过的东西,想到母亲说过的话,母亲的音容笑貌就会立刻浮现在眼前。

静夜里,绵绵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默默地滋润着干涸的大地和庄稼。我穿着母亲亲手给我做的黑平绒平底布鞋,倾听着无意间保存下来的那年冬天母亲和小侄子一段婆孙间嘘寒问暖的电话录音,品读着着名作家张洁倾注心血书写的那本《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在悲切的幸福里缅怀母亲,不由地联想起两句唐诗:“唯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母亲的文章9:母亲的钱袋

母亲去世已近两个年头,而我最不愿意做的事,还是翻看母亲的遗物。昨天无意拉开电脑桌抽屉,又看见了母亲用小手帕裹着、用别针别着、用餐巾纸纸袋装着的零花钱。

那零花钱百元面值的3张,五十元面值的4张,二十元面值的5张,十元面值的14张,五元面值的3张,一元面值的9张,毛票6张,总共766.2元。由于多是小面额,所以乍一看厚厚的一沓。母亲去世后,我曾计划着用这钱买些纪念品,发给子侄辈,算是一点念想,让他们睹物思人,时常挂念着母亲的恩情。但每每拿起,却又无奈的放下,不知怎的,心里总感觉酸酸的难受,仿佛又看到了母亲的慈祥面容,又记起了母亲勤劳节俭的一件件往事。拿起钱袋,母亲的味道总是扑鼻而来,宽厚、仁慈、勤劳、节俭……如今时间一长,感觉那不再是钱了,而是自己无时不在思念着的母亲。

记得母亲在世时,见到侄孙辈,总是摸摸索索从钱袋里取出些许钱来,小的给一两元,大的给十元,碰到初次见面的媳妇、女婿,就更慷慨一点,给个一二百元。这种人情母亲记得清清楚楚,一点不外待。亲戚邻里的门户她也一点不会失却礼数,总是及时恰当,让人觉得既不寒酸,又不炫耀,情意浓浓。因为有母亲掌舵,因此过去家里行门户的事,全由母亲安排,如今母亲不在,我失去了依靠,且颇费心思,不是忘记了就是尺度没掌握好,引起了不小的误会和猜忌。

母亲是受苦人,特别节俭,但毕竟儿孙满堂,膝下承绕甚多,花销也大,所以我从来没有让母亲手头拮据过,都是估摸母亲钱差不多快用完啦,马上就给。我的想法是绝不能让母亲伸手从你要,要是那样,做儿子的就特别失败。好在二姐日子也很宽裕,经常给母亲钱,几个侄儿隔三差五的也给,母亲因此没有缺过钱花,这也正是可以告慰母亲的一点。母亲走得很是安详,我想,她老人家对儿女们的表现应该是满意的。

睹物思人,我实在不忍心花掉母亲流下的那几百元钱。还是让它静静的躺在抽屉里,在我思念母亲的时候,能够拿出来看看、闻闻、摸摸。

母亲的文章10:带母亲去旅游

文/钱永广

“五一”假期就要到了,单位很多同事都在盘算去哪里游玩。晚上,妻子喜滋滋地和我商量说:“借这个假期,咱们开车带儿子出去自驾游,放松放松,你看怎样?”

儿子很早就想出去旅游了,尤其是听说这次要自驾游。妻子还没说完,他就拍起巴掌乐个不停。可我想到了老家的母亲,自从今年春节后,我们就没有回过老家看过她。想到这,我冷酷无情地告诉他们:“虽然我也很想去自驾游,但母亲早就盼望我们能回老家看看,我们怎能让老人家失望呢?”

可儿子不管这些,依旧和我胡搅蛮缠,嚷着要去自驾游。看儿子可怜巴巴的样子,妻子心疼地说:“那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我眉头紧锁,无奈地说:“要回老家看母亲,就不能出去自驾游,两者只能选其一!”

正当我和妻子为难之际,儿子一拍巴掌兴奋地说:“那就不能把奶奶提前接来,和我们一起去自驾游吗?”

儿子的话,突然让我的心头为之一震。是啊,母亲都是60岁的人了,她一辈子生活在农村,苦了一辈子,从未出过远门,她甚至连高山和大海都没有见过,母亲曾说过,她一直巴望着在有生之年,能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啥样,如果带母亲一道去自驾游,她该会多高兴啊!想到这,我一把抱起儿子,兴奋地对他说:“快,儿子,给奶奶打电话,让她做好准备,这个假日,咱们要带上她一道去自驾游!”

见我如此兴奋,妻子也一拍脑门,兴奋地说道:“是啊,如今家里富裕了,私家车也买了,再说,全家人一起自驾游,一定会备感温馨和幸福!”

是啊,假日,是回家看母亲,还是去自驾游,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做儿女的,我们是不是有一颗孝顺老人的心,难的是,我们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因为,老人也正盼望着儿女,能主动打个电话告诉他们,孩子们也想带他们出去走一走,体会体会休闲的幸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