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文章

请欣赏女儿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女儿文章1:春是一杯女儿红

文/张梅

“开春”两个字,干净清爽,像缓缓打开的门扉,透进的是敞亮明媚。“春”字更好,舒展的撇捺之间,春和景明,充满阳光。

数九寒冬,身在江南的我们,被湿气和寒意同时侵袭,漫长难熬,好在这一篇章接近尾声,春的气息像饱蘸了汁的笔端,轻轻落下,就已经氤氲开来。

光阴流转又一年,因为有春,不觉得光阴惆怅无情,反倒觉得无尽的新鲜铺开来,叫人起了珍重欢喜之心。刚开春,一切欣欣然,比起仲春和暮春,端然一份清丽,像是齿间有一枚薄荷糖缓缓化开。

喜欢这春之始,轻暖的风拂来荡去,柳条如同流苏,乱了又柔顺,柔顺了又吹乱。湖里的水悄然起了变化,波面变得油润起来,一波推着一波,细看有些晃眼。云层虽然厚,但阳光透过云层像油彩般倾在湖面上,偶有雨珠洒入,多了份生气灵动。

有了雨,地表松了,绿意从草根往外透,枯萎又重新被萌芽取代。古人曰:开春始雷,则蛰虫动矣。时雨降,则草木育矣。在我们淡忘了农时节气时,草木禾稷们仍有条不紊地与节气应和着。

最喜欢看那些落光叶子的树木,经常相见又叫不上名字也无妨,解落三秋叶,在秋冬它们删繁就简,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它们深藏自然之道,舍与得,放下的是秋的枯萎,得到的是华枝春满。新生,往往在舍弃之后。此时有的枝上鼓起豆粒大的疙瘩,有的树上叶苞如毛笔头,在风吹雨润中透芽长叶,一天一个模样,成为春天的主力军。

最有意思的是红叶石楠,像某个诗人的笔名,枝叶被修剪成蘑菇形,上层的红艳的嫩叶堪与红花媲美,这时候红嫩的枝叶全然没有了矜持,一枝枝直往上冒,揭竿起义一般,似乎能听见它们在风中旌旗猎猎的声音。春天的到来,让植物们也充满了豪情和活力。

红梅先绽,甜美的红云在草坡上蔓延开来,让人觉得喜气洋洋。近看,花苞紧裹,红得要艳一些,如古代女子眉心的美人痣,绽开的如晕开的胭脂,多了份娇俏,光彩照人。来到树边拍照,对春天总是有颗热恋的心。早春的几粒花蕾,几朵野花都能让人惊喜,更何况这满树灿然的花朵?几位老人,在花边漫步,其中一位老者说道,小时候我们还学过春天的歌。然后他低低地唱起来: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的气息是能感染人的内心的,不在于你是富足还是贫穷,不在于你是老迈还是年幼,春光盛大,展示于芸芸众生眼前。在人世行走,时光过,鬓如霜,可是到了春天,儿时的歌谣被哼起,舒缓而美好,如同苍老的枝丫上开满了花朵。

草到处安家落户,你拥我挤,草是绿色的潮水,涌上春天的山冈,草的家族生息繁衍,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地上的草儿更是数不清。草一岁一枯荣,荣时,便是大地回春。草开舞会,蓝钻石般的婆婆纳、金黄的蒲公英,还有蓬、蒿、荠、鼠曲草、紫云英……都是舞会的主角。

草一脉天真,稚嫩如孩童,烂漫如孩童,挤出石缝,跃上瓦沿,跑到天涯。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春草又是春天的信笺,洋洋洒洒,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归来,陌上正花开,可缓缓归矣。

鸟雀们明显活跃起来。过了严冬,噤声了的鸟儿们又啼啭起来,从枝头到草坡,飞的飞,蹦跶的蹦跶,鸟语花香,共同成就春的气象。体形瘦削的鸟有矫健之美,尾羽细长,凌空而飞,如善舞的少女,举手投足间都是诗意。腹圆体胖的鸟看上去憨态可掬,缓缓地在草地上踱步。因为有了鸟,即使在家中,窗外的世界也不像冬日沉寂。有时到了午后,窗外也有鸟的婉啼,清脆或急促,有时群鸟啁啾,似开音乐会。

开了春,冬寒步步退去,春天意气风发,春天推陈出新。

再下去,桃李春风一杯酒,春天是一杯浓浓的女儿红,刚端至唇边,就让人已经有了醉意……

女儿文章2:女儿被解聘

文/官立刚

女儿大学毕业后,被招聘到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工作。由于她从小被我们娇生惯养地宠着,吃不得苦,上班经常迟到早退,还违反公司规定,在工作时间上网聊天打游戏,给公司误了一次事,不到半年,就被老板解聘了。

被解聘后,女儿回家心情不好,整天无精打采,闷在家里不是上网就是睡觉。一天晚饭后,我找女儿谈话,批评她一番,说年轻人只有养成勤奋认真、好学上进的好习惯,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成绩,得到上司的认可和同事的好评。希望她重新去应聘,有了工作好好干。

过了几天,女儿应聘到了另外一家服装设计公司,高高兴兴地上班去了。

有了上次被解聘的教训,再加上我经常提醒和敲打她,女儿改正那些坏毛病,在公司里守纪敬业,工作认真,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看到这些,我和爱人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

几个月后,女儿回家哭着对我说,她又被老板解聘了。我听了很吃惊,问是什么原因。女儿说:“老板给我谈话,说我工作努力,办事细致,悟性又好,公司业务熟悉很快……”

我说:“这是老板在表扬你,为什么又不用你了呢?”女儿苦笑着说:“老板说,他这家私营企业市场竞争很激烈,以前有好几个像我这样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在这里工作,成了公司的业务骨干,可后来都辞职不干了,出去后自立门户开起了设计公司,不仅成了他业务上的竞争对手,还从他那里拉走了不少的客户,他怕重蹈这样的覆辙……”

我听后,久久没有说话……

女儿文章3:孝顺的女儿幸福的我

三八妇女节,女儿下午放假,回家帮我敷面膜,弄完了,不知道她是夸我的皮肤好,还是夸她的技术高:“老妈你看,我帮你一敷,此刻你的皮肤又白又好看,一点都不老,没有皱纹没有斑。”嗯,本来我皮肤就不错!心里不服气的寻思。

女儿提议陪我逛街,我俩走在人群熙攘的街头,她习惯性的挽着我的胳膊,第一次发现她已经长的比我高。她带启发性对我说:“老妈,别给我攒什么嫁妆,用不着,钱该花就花,你女儿将来一定有出息。”我半信半疑,还不忘叮咛:“你将来嫁人要找个人品好的,个子高的,不要太老,你们可以一起奋斗。”她害羞的笑:“答应你,我一定听你的话。”但愿如此,我在心里暗暗思忖。

我俩走进新华书店,她给我戴上耳机,《女生们的抒情摇滚》,晕,快摘下,女儿说:“这些抒情摇滚,不像摇滚那么歇斯底里震耳欲聋,但强烈的冲击感,仍然会不断触碰心底最脆弱的地方。细细甜甜的声线和富有节奏的抒情,听起来既不会太吵闹,也不会太软弱,动听的旋律宣泄着无可奈何的忧伤呢。只有它们,才能唤醒最真实、最坦白的情感,我爱它们!”谢谢,我不爱,心里嘀咕,转身走向书架。

金鹰一楼的皮鞋柜台,是我的最爱,喜欢浏览,试了一双又一双,来回试,在女儿的鼓动下,一口气买了春夏二季节共三双鞋,好家伙,刷的是我的卡哎,醒悟时,我皱起眉头,女儿旁边劝:“老妈,钱存在银行里,只看不花,永远是银行的,没意思!”就知道说风凉话,我可是心疼呢,心底无声的申辩。

最后当然是犒劳自己和女儿啦,亚马逊巴西烤肉自助二份,畅吃畅饮畅烤,哈哈……不减肥啦,心底暗暗责备自己。

记起女儿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写信对我说:“老妈:不管以后我会是什么样的人,我都是你的小棉袄,永远。所有爸爸不曾买给你的东西,我都会买给你。我还会陪你逛街,陪你做头发,陪你去美容院,陪你张家长李家短,陪你数落人,陪你做饭,陪你吃饭,陪你饭后散步。有生之年,这是我回家最最重要的工作。很温暖很温暖的事情,妈妈,我真想你永远幸福着。”

善良孝顺的女儿确实做到了!看着她开心的吃着烤肉,我从心底升起一股热潮,一滴热泪蓄在眼眶里许久,许久……

女儿文章4:女德教育之闲说

文/山人

近日,某明星送女儿参加社会机构的女德教育培训一事,成了网上热点。本人孤陋寡闻,要不是热得有点厉害,还不知道这件事已经发生了一年多。借假期闲暇之时,也来说几句。

社会一般的运行规律,大概是在天下大乱纷争剧烈的时候,冷兵器时代靠臂力,在工业发达之后的所谓科技文明时代靠的是先进武器、强大的军力、核威慑力,一句话就是靠暴力取胜。但在纷争停止之后,与民休养生息,主要是靠制度来维系社会运行发展,所以有法治和德治相结、德法相伴等等管理社会的说法。

德者,顺道也。道者,天地万物之规律也。也即天地万物皆须顺道,因而万物皆有德。人为万物之灵,当然应该顺道而有德。君子好德。自古以来,儒家尤其强调修德。人有男女之分,君子肯定也有男、女之别,不能说君子是男性的专利,那样就有歧视女性的嫌疑了。女君子也可好德,似无不妥吧?女德之说,应不算立异。

讲德,肯定应该既讲女德,又讲男德。只强调女德,而忽视男德,这是男尊女卑的旧封建糟泊思想。特别是强调把什么“男为大、女为小”作为女德,要求女性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作为婚姻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些肯定是披着国学外衣,贩卖违背时代潮流的旧思想。“男为天,女为地”,本义是阴阳学说在男女美学上的一种比喻,“男为天”形容男性阳刚之美,“女为地”形容女性阴柔之美。若据此要求“女性永远在社会最底层”“要不追求上进”,则是地地道道的曲解,是典型的伪国学。

有一种观点认为,女性应担当道德建设的重任。其依据是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上的男人女人,都是母亲生的,也主要是母亲教育的,“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好例证。一个好母亲,可以养出好儿子、好女儿,所谓“娶一个好女人家族旺三代”、“一个民族的较量就是母亲的较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种观点认为,女人们常说世上的好男人太少,女人应负主要责任,因为这些男人是女人生的,也主要是女人教育出来的。也有常抱怨好女人不多的男人,他们也常把责任归到了女人身上,所以民间有“娶妻当看丈母娘”之说。只不过这种观点也说得有些偏激,生养男人女人的女人,虽对所生者的人生幸福包括婚姻幸福起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父亲在教育子女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德育,无论是女德教育,还是男德教育,都是全社会的事,若依靠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就抓起来了,是不现实的。社会培训机构占有的教育资源实在只是沧海一粟,更何况其中鱼龙混杂,大多都为牟利而来。为什么诸如女德教育之类的国学教育培训机构,生意格外火爆呢?显然是当下社会有强烈的需求。面对这样的现状,有能力为此助上一臂之力者,当思之。

女儿文章5:一句话的感悟

今天中午女儿幼儿园开运动会,本来打算不去的,可后来想了想还是去了。因为以后会有很长时间不能陪女儿逛,不能参加她的亲子会。我在旁边看着女儿和夫‘合作’完成任务。家长和孩子们的互动活动,除了让我们‘捧腹大笑’外更多的是一个享受幸福的过程。看到每个孩子和家长脸上的笑容,那种感染力很难形容。我就觉得他们都笑的跟花儿一样……

班内亲子活动完了,另外一个班的老师邀请两个班的家长互动一下,来个‘拔河比赛’。就在我和朋友闲聊时,女儿突然走过来说:“妈妈,你别去拔河啊!”当时我就顺口应了声:“嗯,妈妈不去,你去玩吧。”朋友开玩笑的说:“看你娃关心你的不行。”

晚上在床上聊天时我便问女儿当时是怎么想的?女儿的回答很简单:“我怕妈妈被叔叔阿姨们弄倒了。”女儿的话音刚落我就感觉一股热流全身漫游。我这些天的怨和累刹那间没有了,只有温暖、幸福和感动。我便给女儿说:“妈妈听到姗姗的话很高兴,我的小姗姗会关心人了,妈妈答应你,为了你和小叮当(女儿给未出生的宝宝起得名字)一定会保护好自己的。”

幸福有时真的很简单,简单的只需一句话或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

女儿文章6:母亲的歌

文/陈振林

正读大学的女儿问我母亲:“奶奶,您会唱歌吗?”已经七十岁的母亲连连摆手:“奶奶不会唱歌啊,奶奶不会,奶奶儿歌也没唱过……”

母亲一直生活在乡下,一个字也不认识,也没有向别人学过唱歌。可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是唱过歌的;而且,我觉得那歌声还很美。

当时我不过六七岁,放学后,母亲要带着我到三四里远的外婆家去。走在田间小路上,背着书包的我落在了母亲后边。母亲站住等到了我,说:“你是小学生了不能落后啊,要加把劲。”说着,她拉住我的手,开始唱:“三岁的娃,穿红鞋,摇摇摆摆上学来……”唱着唱着,我的脚步加快了,我一下子挣脱她的手走到了她的前头。

农忙时节,好多个有月亮的晚上,我和弟弟都坐在屋门口等母亲和父亲回来。简单吃过饭后,母亲张罗着我们在外乘凉。我们睡在竹凉床上,母亲就摇着芭蕉扇给我们扇风。有时,她会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有时,她就唱起了歌。我至今仍记得她的唱词:“月亮公公,跟我走走;走到南山,去卖瓜篓;瓜篓瓜,换枇杷;枇杷丑,换瓜篓……”

后来我家又有了小弟,母亲更繁忙了。父亲已到学校工作,基本上没有时间管家里的事。母亲成天都在劳作,回家还得料理我们的生活。一个下雨天,母亲和我们三兄弟说话,说到有一天我们三个都会娶媳妇进家,母亲脸上就有了笑容。说着,她开始唱:“一碗粉,溜溜滚;一碗鱼,煎糊皮……”小弟嘻嘻地笑着,我听着母亲唱,也记住了她的歌。

一个不会唱歌的母亲,即使生活再苦再累,在哺育她心爱的儿女成长之路上,也是会在心里发出自己的歌声的。这歌声,是人世间最美丽的声音。

女儿文章7:长大·母亲·女儿

文/潘晓红

(一)

我的家在“城南春天”小区,紧邻的是长江大学,简称“长大”。小区里有我年近八旬的老母,长江大学是我女儿的母校。

退休了,人闲了,在外地工作的我回家的次数亦多了。常想母亲年事已高,每次回家零星地给她买一些七七八八的衣服和皮鞋,可每次回家一看,总不是那么一回事。几件布衫,一双布鞋,穿在身上不那么中看。嗔怪中才知原来衣服鞋子多了,人老眼花终难得找,便老是穿手头的。

要说不缺穿也的确是的。九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买的,只要是稍像样的衣服,舍不得穿,也舍不得扔,倒像是留个念想或是收藏似的,小小的卧室连衣柜带包裹,居然衣满为患。

从买衣购鞋改为买水果。哪知苹果梨子硬了,稀落的只剩下一颗半的门牙怎么奈何了它?葡萄呢?酸!柚子也就别提了。望着母亲晃动的脑袋,我怅然了。

记得小时候憨憨的我总认为大人是不吃零食的。在缺吃少穿的年代,一颗糖,一粒花生,一个橘子都是那么的稀有。在偶有品尝时,总是问母亲吃不吃,一贯的回答是不爱吃,这就形成了很长时间的错觉。及至成年了,自己有了小家,忙碌中恐怕是也忽略了母亲,纠错也未必。她在这一边,我在那一边,每每母亲打电话来长长短短地问,还嫌多余和唠叨。

今年回家发现母亲似乎有所不同,腰背不那么挺直了,爬楼道也得走走停停,为的是中途好喘上几口气。黝黄的脸,昏花的眼睛,稀疏的头发,瘦削的身形。她是那么的苍老和弱小,你不会相信她曾经的年轻和美丽——她的乌黑的大辫子,微卷曲的刘海和大蓝花朵的连衣裙,还有她那饱含故事的双眸,和她银铃般脆的《九九艳阳天》的歌声。我曾绕着母亲的膝盖学跑,抓住她的一只食指蹒跚地同行。在我拿出课本第一次找她抽背“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这一课时,她的形象是那样的高大而威严,这是我忘不了的她。

如今回家,在我拖着行李箱走在楼道口时,母亲那样热忱主动地对陌生的邻居介绍说:“这是我的女儿。”语气中的自豪,让我顿时感到自己的高大伟岸,仿佛是一棵树,一堵墙,甚至是一座山。她忘记了,忘记了我儿时甩着大鼻涕的庄庄丑事,忘记了我曾经是如何地弱小,如何地依赖于她。这是她忘记了的当初的我。

终于领悟到了岁月无情。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春夏秋冬、花开花落,它们会带走一个人的青春美貌智慧和灵动,带走以往的荣辱是非,带走全部的喜怒哀乐。常闻“光阴似箭”,也听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概叹,想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突然觉得这个遗憾绝对不能有,对于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有。这不是钱能解决的事。和以往不同的是我决定陪母亲住几天。

那几天的日子是那样的富有。我和母亲徘徊在小菜场,挑选着那些一煮就烂的小菜,去超市买她能喝的牛奶,去小吃一条街请她过一个她认为的奢侈的早。锅盔咬不动,连包子馒头也困难,就吃馄饨吧。看着她像小孩子般如花的笑容,我释怀了,我的陪伴显得那么的有意义、有价值。

(二)

又回娘家了,母亲领着我到临近的长江大学校园里散步。长江大学,是我自己女儿的母校,每年前来探望也总有那么几次,但终因工作繁忙从来也没有细细地游走校园。

那一天,我和母亲在长大里徜徉,看见了高大的教学楼耸立在葱茏的绿树中,规范的实验室,宽大的塑胶体育场,和蓬勃向上的学子们。阳历十一月,已经入冬,校园里花不多,满眼都是绿。一篷一篷的竹子遮天蔽日,爬山虎铺绿地面又爬满墙头,桑树弯曲的枝条上长满了巴掌大小的绿叶子。母亲像导游似的饶有兴致地解说:“这是东校区,那是西大门,夏天这里扑满了栀子花香,那边是桂花苑。还有社团基地,研究生会……”母亲如数家珍地絮叨着,我唔唔地应答着,尽情地感受校园里的古朴和静雅。

眼前半黄的草坪散落地布局一些造型的石头,怪石嶙峋是微型景观,还有一类是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远古的石头,最引人注目的一块褚红的巨石,上面雕刻着的几个绿色的篆体大字——“长大长新”。我伫足片刻,心中升腾起一些祝愿。

前方,绿阴中有长廊,有门洞,曲径通幽。四处有专注学习的孩子们,有趴在草坪上小声背书的,有靠在柱子边旁若无人地高声朗读的,有坐在石凳上共同研讨的……

这是一所不大的老学校,应该是七十年代末建校的吧,原校名是江汉石油学院,主打专业是石油开采。坐落在荆州这毫不起眼的小城市里,建议女儿上这个学校,并不是因为就近方便,还是源于石油的魅力。这辈子做了石油人,嫁的石油郎,生个娃就让她做个石油娃吧。

一拐弯,母亲说:“走小路吧。”我俩顺着落英缤纷的小道走着,路边密密地开着细小的粉红色的辣蓼花。母亲指着一株琵琶树说:“看,琵琶树很特别,冬天开花,四、五月果实就熟呢。”

母亲是知识女性,知道的很多。不过,这时我没有兴趣观望琵琶树,而是关注到路边的一遛告示展牌。有画展的,有音乐会的,有英语辩论会的,有艺术节的,有考研讲座的……林林总总、名目繁多。

突然,听到了渺渺的歌声,母亲把我领向一幢红楼。在红楼的一角,我看见高高的阶梯由上至下地排着整齐的合唱队伍,学生干部在下面指挥。他们的歌声那么和谐,是分声部合唱。听着听着,连我这个专攻声乐两年的人,居然诧异了。“是艺术学院吗?”“不是,艺术学院不在这个校区。”母亲的回答让我匪夷所思。

在红楼的另一端,我看见了练民族舞的女孩子们,还有一对一对练国标舞的少男少女。他们互相切磋,学习的气氛很浓。我们走向西大门。母亲说:“每天有三个小男孩在这里跳街舞,不知道今天来了没有。”说话间我便看见了他们那洒脱、俏皮的街舞。我回头望望运动场那奔跑跳跃的矫健的身影时,我对母亲说:“长大长新。”母亲看看我,若有所思。我说:“我看到了这个校园的朝气和活力。”母亲笑了。

夕阳的余晖给校园里的树冠镶了个金边,我和母亲共同融入在这样的美妙里。漫步中,我神思飞扬:这是我女儿走过的路,那是我女儿坐过的石凳……想着,眼前便浮现着女儿顽皮甜美的笑。母亲说:“我天天都到这里来练太极。这里的孩子真好,脱下的衣服忘了拿,总有人送来;在校园里走,总会有热情的招呼和搀扶。这些孩子们没有嫌我老,没有嫌我难看……”一丝幸福从心底漾出。我庆幸我的母亲在我女儿毕业后,能从这些不知名的学弟学妹身上得到些许的快乐和温暖;庆幸女儿能在这样的真善美的摇篮里成长并为之感到骄傲。我想,母亲呼吸到这样圣洁的空气定将会健康长寿;女儿从这里走出,一定能把根深深地扎在油田,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长大走进了我的心里,她那一方热土令我神往。长大,我感谢你!

女儿文章8:回家的路

文/丁金香

腊月十二,二姐家的女儿出嫁了。看着我们姐妹四个又一次聚拢在母亲身边,当真是百感交集。

儿时,我一直以为自己是独生女,总是羡慕“干妈”家有姐妹三个。一年里我们姐妹四个总能凑到一起见上一两次,她们爱说些搞笑的段子逗我乐。

大姐说二姐学骑车,笨得出奇,不会上车,总要人扶着才能骑上去,下来时也得有人扶着。有一次放假,二姐硬是拉着大姐去学校操场学骑车,大姐将二姐扶上车后,被同学叫走。这一走就是半天,结果不会上下车的二姐绕着操场骑了一圈又一圈,一边骑一边哭还一边喊,直到精疲力竭摔下车。

小妹妹则告诉我,大姐二姐出去玩总不带她,她偏要做跟屁虫。结果是小妹挨了打,还不准哭鼻子。为了不让“干妈”发现,姐妹俩往小妹妹嘴里塞个玉米堵着。

而我从小就是假小子做派,女孩子喜欢的事我一件也不喜欢。说来大家不信,我第一次照镜子,竟是在我13岁的时候。那一天,我拿到了这张与干妈、干姐妹的合影,看着照片,我傻眼了。

邻居间一度传闻我是父母抱养的女儿,但我一直不相信,直到这张照片的出现,我开始半信半疑。我第一次照上了镜子,再比对照片,像,真的太像了!在得知我果然是“被送掉的孩子”的真相后,我和养父母说,再也不要和生母家的姐妹们来往。

养母身体不好,我从小就学会将零花钱积攒着,给养母买水果和花生牛轧糖吃。养母逢人就夸我懂事。生母知道后很落寞……养父母先后生病去世,临终时嘱咐我:虽说生娘没有养娘大,但乌鸦尚且知道报120天恩,孩子,她毕竟是你的生母,尽尽你的孝心吧!

又是一年新春到,四姐妹再次聚首,老母亲已到古稀之年,我也早就没有了“被送掉”的芥蒂,渐渐和自己和解。回想这过去的三十年,我感慨万千:世上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那段路……

女儿文章9:女儿的新年

文/薛燕

年末,我收到了最珍贵的生日礼物。生日前一天,快递员送来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打开黑色烫金的礼品盒,水晶球里一朵红色的巨型玫瑰娇艳欲滴地呈现在眼前,是野兽派的永生花。早在20世纪的德国出现。它是用高科技手段,将鲜花经过脱水、保色、干燥等复杂程序加工而成的干花。永生花的色泽、性状、手感与鲜花无异,它保持了鲜花的特质,却可以更长久地陪伴在身边,是“永不凋谢”的鲜花。淡紫色信封里有女儿的一封信:

“之前我说,没有惊喜。不知道你信了没有?祝世界上最好的妈妈生日快乐!……”

泪水模糊了女儿充满温暖和爱意的俏皮文字,鲜艳的玫瑰花也变得朦朦胧胧,如梦如幻,弥漫着浓浓的馨香,仿佛是最醇厚的美酒,令我沉醉其中。那一刻,所有的付出和牺牲,都有了丰硕的回报,我是世上最富有的母亲!

记得女儿出生后,每年的春节,我都认真准备,力争把春节过得鲜活灵动、趣味十足。

腊月二十三,女儿吃着糖瓜,随着姥姥祭祀灶君老爷,送灶神上天述职。随后女儿会跟着姥爷去市场买烟花、爆竹,还有各种特色零食,比如棉花糖、香油散子、山楂、柿饼等。

腊月二十六,父亲、母亲更是忙碌,蒸馒头、做酥锅,炸藕合,准备水饺馅等,女儿就在一旁兴高采烈地做帮手。

除夕,女儿和姥爷一起贴春联,挂灯笼,逼着姥爷放鞭炮,自己却躲到一边捂住耳朵笑。

年夜饭,小肚子撑得溜圆,仍然坚持吃姥姥包的水饺。三岁吃三个,五岁吃五个。餐桌上,水灵灵的腊八蒜碧绿如玉,浸透蒜香的醋清新扑鼻,女儿边吃边说,吃了饺子,才会长大一岁!

出门拜年必是少不了她。女儿天真活泼,善良友好,左邻右舍都喜欢她。拜年的祝福语一套一套的,从不重复;家宴上的祝酒词更是因人而异,逗得大家哈哈笑。嫂子的哥哥头发稀少、谢顶,女儿随口说:“祝舅舅荒地变森林!”

让女儿在年味中渐渐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我也享受着和女儿共同成长的乐趣,更珍惜和女儿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今年秋天,女儿远走他乡求学千里之外。家里顿时变得冷清了许多,我的时间前所未有的空闲起来,下班路上不必急匆匆冲进超市采购食材,狂奔回家做晚餐。更不必顶着星星起床,挖空心思变着花样做早餐;寒暑假不必陪着女儿四处培训,也不必全国各地参加各种竞赛……

我早已经过了盼年的年龄,过年意味着又老去一岁。但是今年我却急切地盼着春节的脚步快点,再快点!盼着女儿早点回来!

“年”的味道很迷人,应该好好盘点品味。

女儿文章10:手机下的“浅生活”

文/张君燕

最近女儿写作业时总是心不在焉,眼睛一直往手机上瞟。开始我以为她是在看时间,可是她写几行就要看一眼,有时干脆拿着手机摆弄几下才肯继续写。检查完她的作业,我简直要气晕了,很多题目都有明显的错误,一看就是粗心的结果,还有一些题目则干脆没写。我问她为什么不好好思考一下,她一脸无辜地回答:“我思考了呀,可是我想不出来。”我质问她,频繁地看手机干嘛?她竟然吐着舌头说,是在查看QQ留言!我不知道手机何以具有这么大的魅力,能够让孩子在做作业时还三心二意。在这种情况下,女儿口中的“思考”又何以能称之为“思考”,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浅思考”罢了。看似在思考,但思想根本没有进入静谧集中的状态,更无法做到全神贯注,外界稍微有点风吹草动,思绪便会被吸引。在这样的状态下,女儿做错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次朋友聚会,吃完饭后,大家坐在一起闲聊。刚开始,大家互相说些轻松的话题,气氛挺融洽的,后来,不知道谁先掏出了手机,低头划拉起来。大家见状,便纷纷效仿。就这样,朋友们一边低头划拉手机,偶尔抬起头搭上几句话。“上次你说准备买车,看上哪款了?”突然想起丽霞说过要买车,我就问道。“嗯?”丽霞抬起头一愣,“你说上次我们看的那款风衣吗?”丽霞莫名其妙的回答让我哭笑不得,一下子失去了聊天的兴致。但可能觉得干坐着也不好,大家便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于是,常常有“嗯?”、“啊?”、“什么”的感叹词出现。朋友相聚本是为了沟通感情,更希望可以达到灵魂深度交流的效果。可是,手机却像一道无形的屏障,隔断了朋友们深层次的交流,只剩下几句简单的浮于表层的问候。“浅沟通”便由此而生。

周末回到老家,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本是展现亲情的一次好机会,但饭桌上,子女们都低头拿着手机玩,充耳不闻父母关切的询问。于是,又出现了“浅亲情”。有些年轻的朋友睡前如果不玩一会儿手机就睡不着,放下手机后潜意识里却仍惦记着手机的动静,“浅睡眠”又出现了。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于是有人感慨,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看手机。手机连通了世界,却疏远了现实!

总之,在手机的影响下,我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浅生活”中。而在“浅生活”的背后,充斥的却是一张张日渐麻木淡漠的脸以及一颗颗浮躁、空虚的心灵。其实,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很简单,只需要放下手中的手机,静下心来思考,敞开心扉地与身边的亲人朋友交流,全身心地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如此,我们便能换来精彩的、有滋有味的“深度生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