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散文

请欣赏中秋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中秋的散文1:遥忆童年中秋夜

文/向远军

到中年常怀旧,月到中秋思愈浓。那些过往的记忆,常常穿越岁月的烟尘,激荡在心里。

童年犹如一幅明丽的风景画,童年中秋夜恰似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夜幕尚未合上,便见一轮金玉盘似的明月挂在东天,碧空如洗,唯有明月金光弥漫,给村庄田野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金纱。整个乡村溢满温馨祥和的气息。

吃过晚饭,父母便搬出一把木靠椅,摆在门口,毕恭毕敬地用托盘盛着几个大月饼放到椅子上,然后点上一炉香,燃放一挂鞭炮,并郑重地拜了又拜,嘴里念念有词,依稀听得“保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之类。

母亲说,月亮是神,所以要敬香;月亮神在中秋夜要下凡,所以供着月饼等她来享用,谁家月饼被月亮神吃了,一定会交好运;吃了供了月亮的月饼,可以不得病。我听得入神,心中便对月亮神产生了敬意,心想,月亮神一定像奶奶一样慈祥和善吧。

而当母亲说,中秋夜不可以对着月亮撒尿,否则,月亮神会生气,半夜会潜到房里来割耳朵时,我又吓得不轻,再怎么内急,也非得躲进厕所方便不可,绝不敢贸然犯忌。以后每次看到小朋友耳朵上涂着紫药水,我必定猜想,那是不听父母话对着月亮神拉尿的结果。

最难忘的是和同村伙伴一起夜玩。月亮升得老高,把整个村子都照得通亮。有人大声呼唤“天啵,地啵,有人出来玩的么”,于是,村里的小孩陆陆续续应声出来。大家玩着各种游戏,捉迷藏,打仗,丢草把等,寂静的村子,被我们的欢笑笼罩。累了,大家又围坐在一块,唱起了属于我们的歌谣。快乐童音在村子里飘荡,村子醉了;歌声飞到天上,月亮笑了。

后来,有人建议偷月饼吃。这最合众意,大家纷纷响应。于是,村子里一下子寂静了,只有窸窸窣窣的急促的脚步声,很神秘的样子。很快,那些供在门外没被收进去的月饼便被我们消灭一空。真的,偷来的月饼味更美。大家一起躲到偏僻处,尽情地享受着这无上的美味,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第二天,听着大人们议论着“月饼被月亮神吃光了”和彼此互相恭喜的话,我们便偷着乐,甭提有多自豪——我们竟成月亮神了!后来才明白,大人其实对我们偷吃月饼的事心知肚明,只是不计较而已——啊,乡亲们就是这样淳朴善良!

一晃三十年了,童年的那些伙伴也天南地北地谋生活,有的多年不回。又到中秋月圆时,不免生出“同来赏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感慨!

中秋的散文2:母亲为我们烙月饼

文/王丽芹

时至中秋,超市里早已摆满了形形色色的月饼,空气中都弥漫了一种香甜的味道。而我最爱的,还是母亲亲手制作的月饼。

那是30多年前的一个中秋节,常年在外打工的父亲回来了。为了庆祝全家团圆,母亲破天荒地说要给我们做月饼。她一大早就忙碌起来:和面、拌馅、擀皮、做剂子,有条不紊。而我们也在一旁帮忙,拿柴火、舀水、刷锅、烧火,专等着月饼下锅。

母亲终于制作好了最后一块月饼,把它们逐一摆进大铁锅里,然后接过我手中的烧火棍。因为烙月饼的火候很重要,既不能太急,也不能太弱,她要亲自掌握。仿佛等了很久,终于闻到了一股清香,母亲将滚烫的月饼取出来,放进我们的盘子里。顾不得烫嘴,我们就赶紧吃起来。月饼里有冰糖、芝麻、花生仁、瓜子仁,都是平时不多见的东西,感觉特别好吃,几乎每人都一连吃了两三块。

时隔多年,我一直念念不忘母亲当年烙制的月饼,那种香、那种甜,就算再优秀的糕点师也做不出来,因为那是家的味道,是团聚的味道。

中秋的散文3:中秋小团圆

文/王玲玲

黄州遗爱湖

遗爱湖水清幽在,漫步亭间不绝赞;晨风花语撩人爱,循循回回倾湖岸。

黄州之所以美丽,不在于繁华照耀出的霓虹高远,不在于车水泉涌般的招摇呐喊。说黄州美,可能就是一种宽阔中夜半无声、日出时人已起更的小城节奏。遗爱湖作为黄州的一颗明珠,视野宽阔,适合赏月不说,同时还能与众享受佳节的热闹气氛。

罗田天堂寨

清清泉水石上流,小径丛生曲通幽;岩石古寨插云间,吴楚东南第一关。

天堂寨的名字就言说着它的雄伟气势,山可触云霄,人可尽天高。天堂寨的历史悠久,厚重的沧桑感里又携着朝气,虽有残垣断壁和年岁流逝的山河,但常年的云雾缭绕,适逢时节壮观的日出、云海,又映照着天堂寨变换莫测的顽气。

池州平天湖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一代诗圣李白曾月夜泛舟湖上,吟出如上的千古绝句。平天湖的美,美在宽广:天水相连、烟雾迷离、山色空蒙,它被誉为安徽的西湖。周围依偎的齐山隐约可辨,傍临的城区高楼大厦仿佛遥遥不及。在嘈杂繁华的都市外,平天湖是一出绝佳的赏月之地。

南京夫子庙

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

南京人把合家赏月称作“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玩月桥便就在在夫子庙秦淮河南。南京夫子庙在重新修葺后,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尽可结伴同去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

扬州瘦西湖

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四时八节,风晨夕月,瘦西湖都幻化出无穷的天然之趣。丰富的历史文化,使瘦西湖如醇厚的佳酿,常看常新,品味其中,回味无穷。瘦西湖是我国着名的湖上园林,窈窕曲折的湖道,二十四桥景区串以五亭桥、小金山等景点,让人赏月之时真正体会一路楼台。

江西婺源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立秋过后,婺源虽然没了金灿灿的油菜花,也未到红枫妖娆时。但是这里颇具特色的民居不输乌镇,青石板路、深幽小巷,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这里的流水也毫不逊色,田间地头、屋前村后都有潺潺溪水流过。不仅如此,中秋时节到这里,还能参加体验中秋特色民俗——舞草龙灯和堆宝塔。

中秋佳节真好,好在人们会翻新日常中的不变食材,让月饼与几百上千年不变化的馒头包子区别开来,使节日里赏月这回事儿能变成人们的精神追求。

中秋的散文4:有这样一位老人

迎来了中秋佳节,我期待着再一个月圆之夜。

入夜,我冲出门外,幻想着如盘的银月,不断挥洒清辉撞上我的身体。然而我的梦境被雨点无情地冲垮了。屋外荒荒凉凉潮湿的水泥地贪婪地吸收着水分,雨点还在砸向地面,渐渐地渐渐地越来越小,原来重而大的雨点现在慢慢地融成了一条条细而长的银丝滑向地面。我的头发有点湿了我下意识地举头望明月,然而见到的只有发黑的天空,一个亮点也没有,光秃秃的,如年久失修的电影屏幕一般,每一朵乌云都是一个黑洞,仿佛月亮就是被他吞噬的。

远处,雨丝中,我恍惚看到一位老人和一个小顽童,那老人面相和蔼正在教那小孩练毛笔字,看得出那毛笔是他珍藏多年的狼毫。顿时,远处雨丝织成一个个时钟指针旋转,形成漩涡。待安定下来,又是另一个场景,还是那位老人不过那孩子已俨然成熟了几分,他俩在长满苔痕的青石板上漫步,老人的嘴巴配合着手势似乎在介绍这古城如诗如画却深沉厚重的历史,青砖青草绿树以及重叠的苔痕似乎也在诉说那难以释怀的曾经。他俩消失在绿色的尽头奔向另一个时空。那老人从黑洞中出来,离我越来越来近伸出那沧桑的手邀我神游天地回顾历史。然而那黑洞却硬生生地将其拽进去,难道你吞了月亮还不够吗?

蓦地,我想到,那不就是我外公,他博学多闻,是我的启蒙老师。说来,自开学以来就再也没打电话给他过,不知他头上是否又多了几根银丝,那狼毫笔是否又盖了几层灰尘,我无法知晓,能做的只有在这无月的月圆之夜思念远方的亲人。

雨一直下,我不知道何时能停,除非思念能填满那黑洞。

中秋的散文5:月满中秋

文/张沁怡

“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坐在树下,美美地尝着月饼,只见满月之影婆婆娑娑,月亮游弋于云层中。望着皎洁的月亮,品着唯美的诗句,我思绪万千……

满月啊满月,你之所以如此美丽动人,那是因为你寄托着人们绵绵不断的相思之情。还记得苏轼那睿智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看那夜幕,瞧那满月,此时,想必所有人都已陶醉在满月的唯美之中!

中秋,多么深情又重要的节日啊!蕴含了人们几许思念,几许牵挂,几许祝福,几许幸福。月亮,浓缩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团圆。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日子,家人欢聚一堂,共赏明月,吟诵诗曲,品味月饼,是一件多么惬意而温馨的事啊!

望着月亮,品着月饼,我入迷了。中秋啊!如此多的美好感情都融于此,那么多的祝福都汇于此,但我认为,你的魅力所在远远不止于此。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你挥墨洒泪,多少游子为你热泪沾襟!你又何止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节日?你更是承载了时代内涵和人文精神,且弘扬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和谐、团圆。

中秋的散文6:中秋月圆下的温馨母爱

文/杨参风

每年的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可在小时的老家,中秋节却是忙碌的日子。

小时,家里的地多,中秋节正是收玉米的高峰期,看着硕大的玉米棒子挂在秸秆上,村里的人们恨不得有分身术。因此,很多人就忽略了过中秋节。但勤劳的母亲却坚持过节,不管农忙有多累,她都动手做一桌丰盛的菜。

中秋的夜晚,当月亮从枯树林里刚升起时,月色透过光秃的枝桠照在匆忙从地里赶回家的母亲身上。此时,她来不及片刻放松就扎进厨房里忙着做菜。等我和父亲将拖拉机车厢里的玉米卸完后,菜也做好了。她搬来桌子放在院子中间,将菜端上来。每次都是八道菜,其实都是简单的家常菜,像清炒豆角、凉拌黄瓜,甚至有时是拿月饼、苹果之类来充数,但依然不影响我们的兴致。

此时的月亮已悬挂当空,又圆又亮,皎洁的月色洒满整个小院。我们一家人围在桌上,母亲会给我和妹妹讲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的故事。虽然每年中秋母亲都会讲这些故事,但我们依然百听不厌。那时家里过得相当清苦,母亲总是想法子让我们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进入叛逆期,开始怨天尤人。那年中秋节,我掰了一天的玉米累得气喘吁吁,便向母亲抱怨,中秋节本是玩乐、享受轻松的时候,城里的人还放假,为何我们越是中秋人越忙?母亲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呀,今年咱们家又大获丰收,你瞧这满院的玉米,那是咱们生活的希望,你和你妹妹上学才不用发愁!”

我若有所思,她继续说:“孩子,虽然我们现在过得很苦,但我们要学会苦中作乐,快乐要自己来找,你想,每到中秋节就是一片丰收气象,我们的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如果一味怨天尤人只会让自己更苦恼。”母亲的话,让多年后的我依然记忆犹新。

母亲小时受教育少,但她却有自己的思想。当父亲要替换母亲做菜时,母亲说什么也不答应。她总认为父亲做不好,必须她亲自做。母亲还会说:“孩子们平常就难得吃上好吃的,过节可不能再苦了孩子!”因此,母亲不管在地里有多累,哪怕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都要为我们不停地忙碌。皎洁的明月下,母亲端出一桌热气腾腾、美味可口的饭菜,虽然不是山珍海味,但倾注了母亲的片片深情。不管日子多苦,有母亲家里就不失欢乐。

现在我虽然离开了父母,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但在中秋节的晚上,我总回想起明澈的月光下,满院一片丰收喜悦的景象,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共赏明月。我想,母亲就像那轮圆月,虽没有太阳的热情,但她给了我最温馨的母爱。

中秋的散文7:秋是金黄的麦穗

文/杨秀云

一过中秋,早晚寒意袭人,白日阳光耀眼的明亮,依然炽烤。天空拉得很高,更多的时日是蔚蓝的澄澈,即使有丝丝片片白云,也格外高远,空气像滤干水分般的清爽。雨天时时造访,淅淅沥沥的雨,绵密而悠长。雨中,树叶现出苍老的没有光泽的灰绿,间有枯黄。风吹过,叶片心事重重地瑟缩……一场秋雨一场寒。季节,走向衰败,也走向新的轮回。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文人悲秋,古已有之,《红楼梦》中的林妹妹更是把悲秋发挥到极致,留下美丽的惆怅和哀怨。

对秋的理解,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皆有表达,但其韵不同。常想起两幅关于秋天的油画:一幅是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耸立的麦垛,收割后的麦田,三名妇女弯腰捡拾麦穗,她们的体态尽管健壮或臃肿,但那艰难的弯腰姿态,那陈旧的辨不清是白是黄还是灰的袍子,那包在头上已失去鲜艳的头巾,把生活的贫穷和收获的疲惫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幅画是居斯塔夫·库尔贝的《筛麦妇》,一个穿红袍的妇女伸出健壮的臂,端着筛子正在筛麦,乌黑的发、白的后颈和柔软的腰,说明青春尚在,她的一只鞋掉落,穿着白袜的脚后跟露在外面,另一个包着白围巾身穿灰袍的女子,靠着装满麦子的口袋睡着了,手里端着放有麦粒的盘子,俊美苍白的脸歪在一边……

两幅油画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意境和主题:金黄色的秋天,收获的繁重和艰辛。

颇有共鸣,想到家乡的秋天,泛起儿时的记忆。八月秋忙,绣女下场,小孩也顶半个劳力。我从小就“笨”,但在秋假里也做过很多农活———庄稼收割后,在地里捡拾豆荚爆裂遗落的蚕豆;拔起干枯的土豆秧,把上面大大小小的土豆抖下来,再捡到筐里;割过小麦、莜麦,拔过胡麻,在打麦场上推过秸秆……一个秋日的下午,邻家大姐姐领着我去割苇草,苇草长在碱地里,郁郁葱葱,随风摇摆时,我总想起小说中描写的芦苇荡和青纱帐。苇根粗而硬,需用廉刀劈,对大约十三四岁又矮又瘦的我来说,这活太难了,钻进苇地里,旋即被淹没,大姐姐看到晃动的苇草才能找到我。她约有20岁,没上过学,个子高,皮肤白而亮,脸部线条分明,五官恰到好处的大,笑时露出整齐的皓齿。她特会打扮,曾穿过一件土黄色的确良衬衫,袖口挽起,露出一截光洁的臂,素洁而漂亮。她有病,平日不下田干农活,割苇草却很有力气,手起刀落,一大抱一大抱苍绿的苇草顺从地倒伏在怀里,又成束成堆地放到地头。我却狼狈,拼出全身力气,也劈不下几根。看我急,她甩开廉刀相助,一抱一抱高过头的苇草放到我面前,然后,她用粗绳把苇草打成一小捆,放到我背上,扶我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尔后,背起自己小山一样巍峨的苇草,弓背弯腰艰难地向村里走去。暮色四合,野外黑黢黢的,草的清香弥漫,蚊子扑头盖脸,失群的夜鸟凄婉地鸣叫……很多年过去,我都能想起大姐姐全神贯注割苇草的神情,她细长的大眼闪闪发光、一缕沾着草叶的乱发在脸前晃荡……这就是秋收,交织着汗水的收获,不顾一切的沉甸甸的收获!

从事繁重的劳动,农民理应是悲秋的群体,其实不然,他们无暇愁苦,春种夏锄汗流浃背地耕耘,就是为了“抢收”之季。最苦最累的日子,也是品尝充实、快乐和幸福的日子。近日,忙于秋收的家兄发微信说:“晚餐太香了,坝上三件宝中的两件。”图片是手搓得俗称“猫耳朵”的莜面片子和不规则的土豆片,还有一瓶白酒,一盘花生米。我莞尔之余,想起当年劳动改造的父亲。曾记得,家人围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从锅里盛出一盆热气腾腾黄中带绿的焖蚕豆角,父亲边吃边说“天伦之乐呀!”我以为他爱吃蚕豆角,长大后才明白父亲简单质朴的幸福。

有高中同学种植青玉米,且买了收割机,起早贪黑地沿村帮工,每晚近半夜才能吃饭,非常辛苦,月收入近万元。他喜滋滋地在微信上晒收割的场景,还配词“看青玉米长得多棒!”前几天,在乡下同学女儿的婚礼上,遇到小时要好的同桌,一直务农的她,肤色黄黑,瘦削的脸,皱纹横行,身着廉价的黑外套花内衣,看上去远比同龄人苍老。在杂乱喧嚣的餐桌旁,她拽住我,拉开半旧的黑挎包,我看到三根光溜溜的白萝卜。她说:“挑了几根匀称的带给你,放在你包里吧!”我没有收,我的包放不了,而且有事要办,提着萝卜实在不便。她满脸失望,我忙说另一个要好的同学开车来的,可以送给他。后来,在同学的车上,我见到三个匀称的白萝卜———她送出了劳动所获,站在车旁满意地微笑!

秋天,收获的季节,有收获的生活是充实而满足的。开过的花结了果,种下的苗长成树,播下的种变成饱满的麦穗,不是意义深刻的美好吗?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愁”不在秋,在于晚景凄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柳永的“伤”不在秋,在于离愁万点;“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晏几道的“念”不在秋,在于不遇的冷落;林妹妹的伤秋更是无处诉说的孤女情愁,是“寒溏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寂寥和无望。

悲秋,无关秋,关乎己,关乎境况和心境。所以,为了这一季的富足、惬意和畅达,让我们播种吧,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秋天,就为收获,就要收获,那层林尽染的华美,那落木潇潇的壮烈苍劲,都是收获啊!

生活,打开一部通俗哲学。走过岁月长河,期许丰收的归期。当步入人生之秋,家庭和谐、亲人平顺、儿女长大、事业有成,就是金黄色的麦穗,就是生命力圆满地完成,就是富有价值的收获。

有作家写道:“秋天,是一个清远的大词……光线是厚实的,透明的。连空气都带着一种稳妥、踏实、肯定。到秋天,就慢慢往回收了!”生命力衰竭的同时,也获得无悔、无愧,获得厚实与成熟、安稳和认同!

夜雨两壶酒,秋风一杯茶,何等潇洒!面对朗朗秋阳,又何谈伤感?

中秋的散文8:又到中秋水果飘香时

文/孟宪丛

中秋节就要到了,行走在大街上,看着街面上水果摊琳琅满目的各类水果,有关水果的记忆便不由地像空中飘升风筝的丝线一般在心灵深处慢慢抖落开来,胀鼓鼓地充满于脑海里。

小时候,村里水果奇缺,吃水果只能等到中秋节,而且就那么几天,那么几个。快到中秋节的时候,家里买上三五斤水果,放到柜子里锁起来,等到中秋节晚上供月亮之后才吃。有的家里孩子多,怕偷着吃,就用篮子高高地吊放到屋子的檩条上。即使这样,聪明的孩子们也要用铅丝弯个钩子绑在长长的木棍上,伸到篮子里把水果“扎”出来偷着吃。其实,那时北方农村的水果也没有几样,无非就是槟果。槟果的香味很浓,放到柜子里一阵子,直到冬天打开柜子还香味扑鼻,现在想起来还舔舌头。

中秋节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不大的圆桌旁,圆圆的月饼,圆圆的槟果,就着圆圆的明月,咀嚼圆圆的喜悦。供完月亮后,兄弟姊妹每人分到两三个红红的槟果,一时半会舍不得吃,母亲就用玻璃丝或线绳编个“果笼子”,将果子放到里面,挂在胸前,晃来荡去地在小伙伴们面前张扬,围在一起看谁的“果笼子”好看,看谁的果子红、果子大,相互比评一番。“果笼子”里的果子是万不能着急吃的,要不然吃完了看见别的小伙伴有,心里那个“低人一等”的痒痒劲相当难受,没有了果子是“无颜”和小伙伴们玩的,就像缺少了家庭温暖的城市流浪儿。直到很长一段时间后,果子有点焉了,才开始吃。吃的时候,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切成两组莲花瓣儿,一小牙一小牙地放到嘴里咂吧,慢慢享受……

那时候,由于见的水果少,特别是南国的热带水果,以致吃水果还吃出了许多笑话。第一次买了橘子不懂得剥皮,带着皮咬着吃,苦涩得差点把眼泪流出来。第一次买了个菠萝,看着满身的钉刺没法下口,竟然像切西瓜一样,切成四瓣,拿了一瓣啃着中间的吃,感觉塞牙齿。有一年中秋节,我给家里买了一把香蕉捎了回去,小侄女看着新鲜想拿起来吃,母亲说不能生吃,得放到锅里蒸熟了再吃……

后来,随着商品流通和经济地发展,中秋节的时候,有了苹果、葡萄、梨等,人们的生活也富裕了,能买上一筐大个的“红元帅”、“黄元帅”苹果,储存在地窖里,慢慢享用,有的可以放到春节的时候拿出来吃。

而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新鲜水果,南国的香蕉、橘子、芒果等成了大路货。特别是荔枝,从课本上读过《荔枝蜜》,也知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只是印象中的荔枝是一种娇贵、奢侈的代名词,离平民太遥远,对荔枝味美的垂涎只能想象而已,而今却到处都有新鲜的荔枝。

一桩桩水果往事,一段段中秋感怀。想想童年的水果情结,虽然在今天看来有点幼稚可笑,但从中既可读出过去艰苦的岁月,也可折射出今天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尽管现在的孩子们对水果不屑一顾,谁也不会再将果子装在“果笼子”里挂在胸前张扬了,也不会有谁羡慕杨贵妃吃荔枝的那份娇宠了,但改变不了人们对那水红果的深深回忆和对那段时光的久久思念,对享受美好生活的无限喜悦!

中秋的散文9:中秋絮语寄相思

文/杨巧丽

节前天气不好,下着淅沥沥的小雨,还刮着阴冷阴冷的风。下班后急匆匆地朝家奔去,一边小跑一边嘀咕,现在连这老天爷都这么牛,明知明天是大节也不提前给个笑脸,让人心情放松一下。

在家里暖和了会,身上加了件衣服,准备去超市买一些明天过节的食物。临近菜市场,只见满街的人山人海,堵塞了交通要道。西边东方冷库门口进进出出的人,像赶海似的热闹非凡,门前排满电动车、自行车。东边宝岛菜市场也比平常喧嚣了许多,买油炸鸡肉的摊子上甚至请了老太太帮忙,龙山水豆腐也快卖完了,我赶紧先去预定下来,然后再到别处买食物。

正转悠呢,碰见同事引着儿子买东西,手里提着一个很大的塑料食品袋,里面装着猪肉。我奇怪她买这么多肉干什么,同事说是要回家和老人一起过节。她的话让我怅然若失。昨晚,我给爸妈打电话,问家里有准备的月饼吗,爸说有很多啊,都吃不了。我知道这些月饼是姐和妹妹送的。妈妈在电话那头笑呵呵地说,就等你给我们送月饼啊!我心里酸酸的,也甜甜的。记得小时候每逢过中秋节,妈妈就给我们蒸糖包子吃,虽然不是月饼,但我们仍然吃的很香,甚至高高兴兴地拿着它们去炫耀。长大后几乎没有和父母在一起过过中秋。求学的那些年代,除了过年,其他节日基本上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参加工作后,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也享受不到与父母相聚的天伦之乐,这让我总是觉得心中有愧,可是也始终没有机会去补偿,只是每逢佳节,打个电话问候,在远方遥祝父母身体安康,快乐永伴。

中秋这天,天公终于开眼,不仅出太阳了,到晚上月亮也早早上来了,不是很大,却很圆很亮,那一轮明月啊,让我想起了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吟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圆圆,远远地挂在天边,照射着千家万户,也照射着游子的思乡情……那一腔的相思啊,浓浓的,厚厚的,醇醇的,至情至性,也只有人类才有的如此独特的情感之苦。

吃罢晚饭,坐着桌前对网思怀。此时此刻,我的思想已信马由缰,奔驰得无边无际。键盘上敲出的字,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思路和设想,晓萍从网的另一端向我发来节日问候。她在组材,看见朋友们在线,“先聊会”。于是乎,她兴致勃勃,我其乐滔滔;我说去看看月亮,她说好啊,“千里共婵娟”;我告诉她我给月亮拍照了,她嘿嘿一笑,说她女儿刚才也拍了。真是喜月爱月,老少皆宜啊!我边说边动手,把刚才拍到的照片简单加工一下,发到易安部落和两个同学群,引来高山流水拇指嘉奖,兵法诗兴大发,吟咏着“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团栾清辉洒人间”,其陶醉的状态一定很可爱。这边晓萍还在乐,发一个淘气的笑脸过来:“你写篇文章赞美一下吧。”

嗯,晓萍晓萍你来看,我真的写文章赞美她了啊,那可爱的中秋明月。写到这里,我还不忘开门出去,站着阳台上,望一眼那明月,她已西移,依旧明亮地挂着漆黑的天边,把天空衬出一个美美的亮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