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滋味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滋味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滋味的散文1:秋韵

文/周婷

秋天的滋味,对身在太白的我来说大概就是头顶正是一场乌云密闭,豆大的雨点冲向大地,天空的骄阳却顺着乌云撕裂出一条口子,显示着自己秋老虎的威力,紫外线穿透云层,折射在自己的皮肤上呦呦的疼。

周边的山,山上的树,好像未因这立秋的到来而显出泛黄的去意,仍然绿得发翠,显示出赤裸裸的生命朝气,吸收着路边的尾气,为我们的净化出纯净的氧气。秦岭山脉的绿色屏障也有它们的一份贡献。

秋天来到的唯一变化就是早中晚的气温吧,还有夜色里那群魔乱舞的昆虫,我一直都知道工地的环境艰苦,可亲身经历后会真切的感受到与山水万物为伴的感觉。即便如此这里的人除了工作就是开心的享受生活,好像没什么天大的事情值得去烦恼。

轰隆隆的机器声,早就吵醒了浓浓的睡意,忙碌的人仍在忙碌着。一大早项目部的院子已经空空如也,干活的人已早早下了工地,趁着八九月大干时期,追赶工期。每一天最幸福应该是早晨,天微凉,干劲十足,总能做出成绩,难熬的是晌午及晚上。中午的太阳太多毒辣,草帽也遮不住紫外线的杀伤,即便如此,中午一点多,大家已纷纷下了工地开始新的征程。傍晚的蚊虫猖狂的在你身边飞舞,宣示着自己的场地,可也当不住施工人的步伐。

太白的秋没有渲染太多东西,在这座慢城里,最美的风景应该是这条正在铺垫的太凤高速。因为一群人,渲染一座城。铺天盖地的工程正在初秋的天空中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力量铺垫着秋天的精致。在不久的未来,一条蜿蜒的高速绵延在太凤县城,告诉过往的人,曾经有一群人在这里奋斗着。

这就是我眼里的秋韵,黝黑的皮肤渗透的汗水,浇灌层层水泥上,映衬在绿水青山之间,铺垫出一条通往幸福的大道上,展现路桥人的风采。

关于滋味的散文2:岁月滋味长

文/戴馨

每逢年节,欣喜之余,总会慨叹,父亲走后,家里不复往日觥筹交错,朋友欢聚的热闹场面了。

父亲有一手烹调的好手艺,可让我们尽情邀朋友来聚。老朋友们至今记得,父亲办一桌菜,案板上切的,锅内蒸的,瓦罐里炖的,井然有序,且统筹兼顾,讲求实效,短时间内就能陆续端上桌开席。各种菜品摆放讲究,荤素冷热搭配得当。朋友都说,父亲的手艺堪称饭店级水平。他下厨时还不需任何人帮忙。在他的统一调配下,主菜、配菜、调料加上微妙的火候控制,组成了一个色、香、味俱全的强大阵营,所向披靡,直捣客人的视觉与味觉。

因为父亲的宠爱,他没有教我学厨房里的那一套,以致于他离世后好一阵子,我在厨房里手忙脚乱,锅盆杯盏乱响。但慢慢回味父亲的言行,又向身边的老人们讨取经验,渐渐得心应手。都说,民以食为天。谁掌握了厨房里的秘密,谁就拥有了精致生活的权利。

做好荤菜是检验一个合格主妇的重要一关。炒肉片是儿子婆婆手把手教的。她说,肉片用芡粉调稀一些,加上郫县豆瓣和匀,放进姜丝去腥。下锅时一定用热油、大火翻炒,保证肉质鲜嫩。事实上,她老人家做的不管是肉片还是肉圆子,都是那么滑嫩爽口,吃了便不想停筷。就连一般的炒绿叶菜,她也别出心裁把绿叶菜切细。先将干辣椒炸香,绿叶菜下锅翻炒,等有些软了,稍稍勾芡,起锅。绿叶的粗纤维已经被大火击碎,加上芡粉的软化,小孩不再对它的坚硬与粗糙抵触,况且有干辣椒的香气,很适合下饭。此外,她的土豆烧牛肉鲜香麻辣、粉蒸肉酥软化渣,就连夹沙肉也是甜而不腻……普通的家常菜,经她的巧手摆弄,便生发出无穷的韵味。过年她炸制的酥肉、熏制的香肠都是那么受欢迎,从这些食物里都能深切感受到她的匠心独运。

我的干妈,也是一位和婆婆一样贤惠和蔼的老太太。她的拿手绝活是蒸粑粑。什么红苕粑,包谷粑,麦粑,材料都是现成的,随手拈来。小时候,每每孩子们玩累了,一碗香气扑鼻的包谷粑粑就登场了。金黄光滑的外壳,剥开皮,一股类似原野的味道袭人心脾。粑粑又软又糯,绝不粘连,和面时的水分拿捏,蒸笼里的火候把握恰到好处。红苕粑就更香了,别看外形成赭色,毫不起眼,吃在嘴里那个香甜,让我成年后还难忘。

这些食物的做法在现今网络发达的时代并不难寻,但原料的精心选择,过程的精密控制对我们来说,永远都是个难题。忙碌纷乱、快节奏的生活使得我们对一切吃食化繁为简,讲究速成,只有那些深爱家庭、子女、生活的老人们潜心研究,才可发掘出来。

初一早晨,我动手包了汤圆,但汤圆馅和汤圆面却是婆婆亲手做的。馅料选用上好的核桃、花生和白芝麻,再拌上自晾的橘皮、瓜条、白糖,按比例配好,将之细细地辗碎。汤圆煮好后,香甜异常,我破天荒连吃了五个。中午煮了滑肉片汤。肉片特地用了儿子大姨婆从老家带来的自制的红苕粉裹制,大火沸汤时入水,十秒钟即变色熟透,弹性十足。夹一片品尝,滑如凝脂,入口化渣,简直妙不可言。

其实,成就美食的因素不单单在于调料的多少,更源于有心人在其中所花费的心思。如果哪一天,老人们不能为我们做了,我们的生活不知会粗糙成什么模样?

关于滋味的散文3:滋味悠长的夏日时光

文/邓迎雪

樱桃红了,杏子黄了,层林无尽的染翠。

白昼变得那样长。早起四点,外面就有细碎的语声。晚八点,天光还微亮,楼下乘凉的人们,晚饭也不做,只顾在孩童的嬉戏声里,大嗓门地拉着家常,洒下一片人生的活泼和热烈。

最喜夏日阴雨,两三点微雨落下,凉丝丝的惬意。这时的风又轻又柔,一改往日的热烈泼辣,颇有几分秋的老成。看东边天空是暗沉沉的灰,厚厚云层下似乎藏着倾盆大雨。往西望去,淡淡的日头又躲在浅些的云里,只露出模糊的脸。夏季的天,小孩的脸,反复无常。

小区退休的大妈,丝毫不理会这似下非下的太阳雨,只顾在楼下专注地打麻将。那牌碰击桌面的响声,夹杂着几句轻轻的交谈,将这夏日时光扯得悠长。

午后时分,上学上班的已纷纷去忙碌,小区人影稀少。合欢花顶着一树粉红的绒花在路边打盹,风吹过,飘来淡淡甜香。路边的月季早开败了,凋残的花,就像长途跋涉的旅人,一袭旧衣,灰尘满面。在这初夏时节,一片片盛开的蜀葵出尽了风头,那样惯常在田间地头开放的花,在城里长势更加泼辣。淡粉、玫红、浅白的花缀满了一人多高的植株,稍稍消减了白昼的寂寞。

小区正邻市郊,附近是一大片农人新开的土地。绿油油的早玉米,几天不见就长高一截。旁边有块豆苗地,绿盈盈的小苗,新锄的土地,全不似陶渊明笔下的“草盛豆苗稀”。田埂边,白了头的蒲公英一片片都是,只等一阵清风就开始人生的旅行。小小的粉蝶扑扇着翅膀在花丛中穿梭,不知在忙些什么。

野花是不甘寂寞的,粉红的打碗碗花爬上了街道中央的绿篱,在上面开了几十朵花,大概园林工人也舍不得拔去,任它们开着,那温柔的抒情的粉,像乡下女子,有着纯朴的娇羞。绿化带里,红叶李、碧桃枝叶葳蕤。行人对它们在春天的记忆还没有走远,犹记那时,繁花满树,风吹来,一树落英缤纷,哪象此时沉默严肃。

偶尔会从这绿叶间时传出一些鸟鸣,声音婉转清脆,染着翠色。

穿行在这夏日时光里,感受着夏的滋味是如此繁复悠长。而我只愿采撷一段夏的记忆,在心中珍藏。

关于滋味的散文4:回忆的滋味

文/茨园

闲坐,或者睡不着时,我会想一些事情。也就是把已经过去的时间和事情翻弄着,在自己心里权衡一下得失或者归纳总结一下记忆的留存,或伤感或喜悦,总之,那些不能被忘怀的,或波涛汹涌,或细无声语,浮现在情景里,一如昨夕。

我知道回忆其实就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总觉得它们有滋有味的,却又真的说不清楚它们到底是个怎样的滋味儿。

我常想我的小时候。那时候所有事情,好像总是一种甜甜的滋味,尽管我知道自己没少委屈没少哭泣,却从不把任何一件事情认真地放在心上,傻乎乎地承受,傻乎乎地生活与学习,然后天天盼着自己早一些长大。因为长大了,不用再去学习,而且兜里随时都可以装几毛钱,天天都能买糖豆儿吃。不过奇怪的是,当我真的长大了,而且鬓有白发时,其实最想的,还是回到童年去,哪怕天天因学习不好被老爸摁着打屁股,哪怕兜里没有一毛钱。我要的,只是那些无忧无虑。

我常想一些人,比如我逝去的爷奶和母亲。每每想到他们,总有点点滴滴的细节如荧屏上定格的镜头,浮现在眼前,却又总是在一闪之间模模糊糊,让人惆怅不已。由是,我还常天真地想,如果时间真的能够定格,我宁愿那样的场景不停地反复轮回或者干脆停留,因为依偎在他们怀里的那种温暖、纯净,没有任何附加或取舍。

其实我也知道,回忆的滋味不过就是酸酸甜甜;其实我也知道,无论怎样,我回不到那时那刻,也回不到那些人的怀里,所以,我总在回忆,也总在回忆的滋味中,找寻着自己旧年的影子和旧年的记忆,铭记着,让心里阳光明媚,一如今晨。

关于滋味的散文5:蛋糕的“滋味”

文/陈斯蓉

“叮铃铃……”上课了,我们像小鸟一样飞回了教室。门开了,眼前的一幕惊住了我们,哇!蛋糕,一个大蛋糕!我连忙转过头去问:“今天是谁的生日呀?”可大家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满脸疑惑的样子。

我们按照老师的指示将座位排成了“回”字形,嘿嘿,我跟好朋友坐到了一起,真希望平时也能这么坐。老师神秘兮兮地问:“孩子们,过生日一般要有哪些步骤?”“点蜡烛、许愿、切蛋糕……”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插蜡烛的时间到了!插几根呢?大家犯了难。50根?蜡烛不够!最后有同学建议插11根,理由有两个:“一是我们班还没有超过11岁的同学;二是明天是1月1日元旦。”大家纷纷赞同这个建议。

蜡烛点好后,我们就开始许愿了。“闭上眼睛,许一个新年的愿望。”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闭上了眼睛,许着属于自己的新年愿望。“今天许的愿望都能实现哦!”耳边传来许老师温柔的声音。我不知道愿望是不是真的都能实现,如果是的话那就太好了,因为我许的愿望是——“希望五、六年级许老师还能教我们。”

之后我们拍照作为留念,还做了许多小游戏哩!我和杨欣妍去倒垃圾的时候,路上还有许多人问我们:“今天谁生日呀?”“四(2)班!”

这个元旦,我们有共同的回忆,蛋糕的滋味,我会永远记得。

关于滋味的散文6:追寻老家年糕的滋味

文/张保国

老乡从武穴捎来一包他自己家里做的年糕,让我们尝一下鲜。不过,对方的美意,剌激了我的味觉,包括舌尖上的记忆。

年糕,作为农村春节的一种标识性食品。进入腊月,老家的家家户户开始着手浸泡大米,多为粳米,掺杂一定比例的糯米。记得小时候,家里殷实的,做年糕时糯米自然会兑的多一些,蒸熟后的年糕糍性自然要好,入口就比较爽滑。也有一些家里用高粱,掺杂些糕米,年糕颜色暗红,比较喜庆。我们生活在湖区,高粱对于故乡来说是稀罕物,自然高粱做出来的年糕也比较珍惜。

村上蒸年糕那段时间,也是我们这群小孩子欢天喜地的时节。放学回家一做完作业,我们就守在村上蒸年糕的大灶边。等年糕一出笼,大人总会夹起一块先尝尝,吃了一口后,就会将小枕头一样大的年糕,分给我们小孩子。我们用手抓着,也不怕烫,又软又滑,在嘴里来回咂那绵绵的筋道。

蒸好的年糕,经过两三天晾干后,各家各户都会切成长条块,就像如今超市卖的年糕一样。然后,将切好的条状年糕浸泡在早就准备好的大水缸里。记得小时候,一般家里总会准备有两三大缸的年糕。

年糕有好多种吃法,有炒、有煎,花样翻新,与各种菜疏搭配,也是餐饮文化之一种。我们小孩子却直接将年糕拿到火里烧,在柴火灰里烧到半个小时,把它扒出来,四面烧得金灿灿的,吃得嘴里满口生津。不过,春节过后,乡亲开始准备春耕,没有时间做饭做菜,大都是从水缸摸到几块年糕,洗一把白菜叶子,和水一起煮。

年糕年糕,年年高。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自古至今,这都是普通百姓的美好愿景。渐渐形成风俗,形成文化,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各地年糕的原料和做法各具特色,风味各异,有什么红枣年糕、桂花糖年糕等,听听那名字就很诱人。不过,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已经成为普通食品的年糕原所赋于我们的奢侈和美好,却像烟雾一样悄悄飘散了。

童年的年糕,父母忙忙碌碌做成小枕头一样的年糕,已渐渐朦胧了,那些绵绵的滋味也只能在记忆中回味……

关于滋味的散文7:寂寞的滋味

文/如梦初相遇

寂寞是因为思念谁,你知不知道寂寞的滋味。

--题记

曾经你对我说,你很寂寞,很孤独。听后,我心里满是酸楚和伤感。就好像,我遗失了心爱的东西,心有种刀割的疼痛。就好像,你被整个世界遗弃,让我感到无比的痛心和同情。

突然间感觉,你迫切的需要我,而我也时刻的离不开你。因此我好想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个人在默默地关心着你,在牵挂着你,在想着你,在念着你。但是,同时我又倍感无助和迷茫,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让你感到:你也是被别人爱着的,你是不寂寞,不孤独的。

也许我错了,我高估了我可怜而又卑微的爱,能够唤得回你对整个世界的热爱。反而,让自己沦陷,我也成了寂寞的人。

有位名人说,寂寞的感觉有点像思念,无法说与人听。可我要说,寂寞是因为思念,而思念又不同与寂寞。有时候,我们是分不清寂寞还是思念,是寂寞多一点还是思念多一点。

我的寂寞源于对你无限的思念,而你的寂寞是源于对谁的深情怀念?让你承受着如此不该承受的寂寞和孤独。

寂寞的滋味有点甜,因为对你的思念;寂寞的滋味有点苦,因为它如此的折磨着我。有的人不会懂,思念是一种痛彻心扉的痛,平淡的外表下,掩饰着撕心裂肺的伤感。

想必在感情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我也不能幸免。在某些方面,我容不下一粒沙子,不,甚至是一粒尘埃。曾经任性又骄傲的发誓:我要的爱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要么最爱,要么不爱;要么唯一,要么舍弃。曾经不管寂寞如何填满我的内心,思念如何充溢我的脑海,直至枯萎枯竭掉,我也不会求怜,不会留恋。

可现在想来,只要有你相伴,就是好的;只要有你在身边,我就会感到无比的知足的。只是担心,我的单调,我的安静,会让你远离……原来,爱可以卑微的放下自己。

缺爱的寂寞是无边的,有爱的思念是可望的,而思念是对爱的升华和延伸。寂寞的原因都雷同,而思念不是。

思念可以是不同的人。因为爱恋,思念一个人;因为温情,思念温暖你的人;因为美好,思念那逝去的刹那;因为留恋,思念那逝去的张狂与无邪。思念是甜蜜的,是美好的,是值得永存的。而寂寞离开了思念就什么也不是,只是对空虚的另一种诠释。

很多人都想远离寂寞,用各种方法充斥着时间,可奈何不了寂寞接踵而来,不约而至。我不敢说我是多么的喜欢寂寞,可我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不会刻意逃避寂寞,相反,寂寞对我是一种享受,一种安静的独处,一种默默地思考,一种无言的耕耘,更是一种厚重的收获。

因为你,我喜欢上了寂寞,喜欢上了思念。时光流转,寂寞在苦苦的侵蚀着我的心,同时把你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如果哪一天,我在寂寞中硕果累累,还会不会有你温暖的怀抱,在等待着我?你还能不能接纳我,这个任性的小孩?

关于滋味的散文8:幸福的滋味

文/从雷

奶奶年近九十,眼睛明亮,思路清晰,身体健康。唯有双耳略有小恙,远离世俗纷争,外界一切闲言碎语,儿孙琐事皆不入耳,每日春风满面,始终一脸笑容,憨态可掬。与儿孙在一起,热闹非凡,老人家自始至终,参与其中,虽听不到我们在说些什么,但是一样随着我们的节奏时而哈哈大笑,时而陷入沉思,偶尔插几句话:俺什么都听不见,看你们笑得那么开心,俺也高兴得很啊!

一天,妈妈炖鸡,让父亲把奶奶从二姑家接了过来,吃饭的间隙,奶奶看着我们有板有眼地说:你们趁着能嚼动,赶紧多吃点,像我这把年纪,想吃,都没有牙了。妈妈看着奶奶用手比划了一番,意思是鸡肉炖得很烂,入口即化,您吃就好。奶奶好似心领神会,拿起筷子,一会儿工夫,一个馒头,一碗鸡肉就吃下了。

看着老人家神采奕奕,爸爸妈妈很是欣慰,这么多年来一直小心尽心地服侍着老人家的饮食起居,从未有丝毫懈怠。我们也受父母言传身教,把孝悌之道作为立身之本,尊老爱幼,成为家风,而且兄弟姊妹之间,和睦融洽,虽各成家业,手足之情只增不减,亲如一人,左邻右舍甚是羡慕。

奶奶一生育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爷爷长奶奶七岁因病五十五岁便离世,全由奶奶一人操劳抚养,未有怨言。大伯十几岁参军,戎马一生,现卸甲归田,定居天津,年近七十,时常来家伺候奶奶,短则月余,长则数月,不辞辛苦,从未间断。二伯自幼聪慧,心灵手巧,上过三年学,后辍学四处做工,一年赴天津修水利,不幸殒命,年仅三十三岁。

二伯的突然离世,奶奶至今提及仍悲痛不已。大姑嫁往河北,老实本份,善良孝顺,时常将奶奶“抢”去侍奉,尽孝道。二姑嫁到本村,只要奶奶在家,尽心孝顺。小姑也嫁往河北,姑夫也是军人,原来随军不定居所,却时常书信、电话给奶奶,嘘寒问暖,如今姑夫转业石家庄,小姑常回老家接奶奶。

父亲行四,为幼子,深得奶奶宠溺,老人家省吃俭用供我的父亲读书,也使他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毕业即任村上教书先生,授业育人近十年。终因持家育我三姐弟入不敷出,辞职经商,家境逐渐好转。奶奶看着膝下儿孙,虽然从未跟我们说过他欣慰与否,但是从老人家慈祥的眼神里,我们都能看出她内心是高兴的。

奶奶很喜欢我,有时假期回老家,赶上她在家,总会拉着我的手笑呵呵地问这问那,虽然很难听到我说什么,几乎每次都不忘嘱咐我“好好给国家干活”!

关于滋味的散文9:人生何处无担忧

文/陈文生

人生滋味多多,就拿担忧来说,那是一种叫人发愁、忧虑的感觉,一旦从心灵深处滋生出来,会让人坐立不安、会让人吃不下睡不着、会让人心神不宁。担忧一旦从心中排除,舒畅的感觉油然而生,恍惚世间一切皆美好起来,天更蓝、地更宽、阳光更灿烂、草木更兴旺。别小看担忧,却凝结着人的真挚情感、友爱和善,体现着人的慈善、温情。没有无缘无故的担忧,也不要无端的担忧。

新年后一天,大清早接到妹妹电话,说她和妹婿送团子来。我和妻子准备了中饭,结果妹妹一人来了,还一脸怒容,满口牢骚话。妹妹说,日子没法过,晚稻只结了一万四千块钱,他说他要几百块钱还赌债、买烟抽,家里欠债没还,过年要用钱,他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整天只晓得要钱花。我明白了,妹妹和妹婿的矛盾在几百块钱上,就开导妹妹,不要把钱掐那么紧,每笔收入应该给妹婿几百块钱,让他身上有些活动资金,也好在外做人。妹妹说,不给,他单过就让他单过。我又耐心劝解了几句,妹妹坚持她的意见不变。我不好再说,心里有了担忧,她俩闹下去会是什么结果?她俩分开,明年田怎么做?妹妹下午不回家,去城里弟弟那儿。次日吃过早饭,我骑电动车赶到妹妹家。听到妹妹说,给他拿了五百块钱,没和他吵了。我心里的担忧顿时烟消云散,忙说,这就对了,退一步海阔天空。

日常生活中,担忧像野草似的随时会冒出来,事没做之前,担忧做不好,事做完了,担忧领导、或其他人不满意;话说重,担忧得罪对方,说轻,担忧引不起对方重视;人生病,担忧病情;亲人闹矛盾,担忧恶化……当然,没有担忧、少些担忧好,担忧毕竟给人带来困扰、带来焦虑,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可人生何处无担忧?

关于滋味的散文10:茶里滋味谁人知

文/丁迎新

生在山乡的缘故,从小就认识了茶。可随着年岁渐长,反困惑上了,我与茶,能算得相识吗?

记得虽非满山遍野,但也山山岭岭沟沟壑壑时有茶的身影。茶季一到,茶不失时机地登台亮相,想狠命帮一把似地,把那份清淡优雅用力地撒和甩,山上或是山下,无一处遗漏。能压过兰草的醇厚,充当起那一个季节的主角。

好了,大姑娘小媳妇们,争先恐后上山了,纤指飞扬间,青青叶片活蹦乱跳着,入篓了,你挤我,我挤你,笑嘻嘻依偎在一起,等待着人间的旅程拉开序幕。儿时的我,不但见识过采茶、炒茶的全过程,还是忙中添乱的参与者。生产队的茶草(刚采下山的茶叶叫作茶草)堆里没少滚过,你一把投向我,我一捧回敬你,也没痛感的存在,反多了笑声和快乐夹杂在茶香里悠悠扬扬。新茶刚炒制好,拈上一撮,放进或杯或碗或壶,冲上开水,眯眼闻上一闻,看茶叶飘飘忽忽先下后上,再抿在嘴里滚动几圈。而且,谁都会这么做,包括严谨得要命的生产队长。如我般的孩童,是没有那般雅兴的,咕噜咕噜灌上几口,连嘴也无须抹,再冲向小伙伴群里。

家乡的茶叶还是有点名声的,虽比不得西湖龙井之类闻名遐迩,但一到茶季,天南海北的大车小车拥堵了盘山公路,足可以说明其受欢迎的程度。也许是好奇之故,我也曾刻意观察过茶,想瞅出它的好来,瞅出它的诱人之处。长在枝上时,只不过星星点点淡淡的绿,生机是绝对无限的,如初生的婴孩一样,不乏毛茸茸的感觉,向世界绽放和瞭望。炒制的过程,可以说是死亡或是新生的过程,一种生消失了,另一种生宣告诞生,以新的面目和内涵。人们口碑相传的茶,应该是指新生后的茶吧,以它的再次死亡(即使是奉献式的美丽的死亡)换取人的快感和享受。这就是我最初始的理解。

历经人生的磕磕绊绊仍未有任何结果之后,躁动的身心多了疲惫和懒散的感觉,总想着寻一方清静,安顿一下。路还得走,却有雅兴挤出时间审视内心和万物了,还是那个茶,再一次进入视野和心灵。这一回,与其说用眼睛去看,不如说是心的观照更为恰当。

我发现,茶不再是原来的茶了。原本的茶,我并无多少喜爱可言的,可现在,它几乎就是我的知己和同道。你看,在山间、在枝头、在生命初绽的日子,青翠却不招摇,有芳却藏于内,衬百花之娇艳,含春意于纤毫,把一份淡定淋漓尽致地展现。纵使是深山古寺里的老僧,也未必能有这般入定的。世间烟云焉能置身事外?那老树昏鸦冷月孤星总该时而蜻蜓点水一回吧?漾出三两圈涟漪。仅此还不够,任你是老妇斑驳之手还是娇嫩如葱白般的玉指,生机勃勃地活,从容自在地去,从无恋恋不舍和歇斯底里。即使是那一番痛彻肺腑的炼狱,反倒趁此机会,收敛身形,尽吐芬芳,依然笑对苍生和世界。

等待,等待那一场盛宴。此等待也是淡定至极的,似等非等,非等又等。并未枯竭的,是心。在久违的水的背景里,伸展了,绽放了,衣袖飘飘,裙裾飘飘。没有音乐,但满世界都是音乐。仰首,或是俯瞰;翻滚,或是驻足;分明是云的舞姿,更好像梦的影迹。你能说这舞台是世界上最小的舞台?舞倒也罢了,还把血脉里、筋络中、骨骼上所有的内容以芬芳的形式,悉数释放,不留分毫,毫无怨悔。就那么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一丝云彩。世界从来不是它的,它只是过客,而且是似是而非的过客。但世界绝对在它的眼里乃至心里存留过,它把对世界的看法都融进那一缕茶香里了,任你品味和品评。它有没有存在过,已经并不重要。

这就是茶,我眼前的茶,我心里的茶。虽写下了这些说茶的文字,却不敢说与茶是相识的,茶里滋味我能知?正如茶字的写法,草木之间方为人的立足之地,可又有几人明了?

悟吧,如参禅一般地进入茶香,读不见一字的茶之佛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