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文章

请欣赏端午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端午文章1:端午采艾

文/周岐彬

端午采艾,是现在每年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其实这件事情并不陌生。小时候在农村,每年的端午也都要去采艾,早起采回来的艾蒿挂着露水珠儿,斜插到门框上,或者是塞在门把子的青砖缝里,让它尽情的散发着淡淡的香。后来进城了,住的是楼房,无缝的铁门没法儿插艾蒿,索性把带着土根儿的艾蒿,用布带子扎成一束,杵在门脚边地墙根下,数日鲜活,久久芳香。

艾蒿的叶型,酷似菊花的叶儿,阳面有些幽绿,阴面泛着白灰。当风儿拂来时,时深绿时灰白,仿佛笼罩上了一层湖泽的雾气,显得青色蒙眬。尤在五月,艾蒿不是鲜花,却胜似鲜花,凉爽的清晨,采艾的人络绎不绝,从山野到街巷,以至院落和楼道里,到处都能嗅到艾蒿的清香。

采回来的艾蒿,抵御不住时光的消磨,即便是带着土根儿的艾蒿,也坚持不了几天,便开始萎蔫。然而,艾蒿的坚韧性是不容置疑的。虽然它的枝干失去了鲜活,却依然坚强挺着,基本体型不变;虽然它的枝条有些干瘪了,却依然紧紧地护卫着主干,聚而不散;虽然它的叶子有些卷曲低垂了,却牢牢地固守在枝干上,永不凋落。

小时候采艾,多是处于对“端午插艾”这一节日风俗的遵从,每每都在母亲的“督导”下为之。艾,又称艾草、艾蒿、五月艾等。端午插艾,即将艾蒿采来插于门上,以避邪毒。古时候,人们将艾束为人形,悬于门上,故称“艾人”。《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而今采艾,却更多的缘于妻子的喜好。妻子说,她之所以对艾蒿情有独钟,正是因为她喜欢艾蒿这种历久的弥香和坚强的干练,故而每年采艾,一直不曾间断。

端午采艾的积极性,还来自于妻子对艾蒿药用价值的特别钟情。妻总说艾叶泡脚对阳性体质有益,每到端午前两天,天一亮就催着我开车拉她上山,踏着露水珠儿去采艾。妻把采回来艾蒿剪根取叶,拿到小区的院子里晾干,再用塑料袋装成小包装,悉心保管。等到冬天天冷了,便带上艾叶儿去青岛儿子家小住,伺弄着一家人吃过晚饭后,煮上艾叶儿,烧上热开水,和儿媳妇一起泡脚。至于艾叶泡脚的效果如何,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有发言权,但那份虔诚让人赞叹。

又到一年采艾时,去年的艾蒿还是那么坚强的依偎在屋门边。它就像一束美丽的干花,风格凄美,永不凋零;它还在散发着芬芳的香味儿,经久释放,不吝余香;它用卷曲的叶子煮成温温的水,为人驱寒,给人健康……

由是,人们喜爱她,赞美她,眷顾她。或因此,端午采艾,千年传承而不衰。

端午文章2:端午的关于

[关于端午]

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人们说,同样是伟人,马克思挂了留给我们一大堆要背的政治经济哲学,屈原挂了,还留了一天假期。多好啊。

当然,在这农忙的时节,什么端午的,也就淡化了。不过长大之后什么节日已经无所谓,可以聚在一起倒是重点了。再当然,很多非传统奇怪的节日,却受许多年轻人的追捧,兴许追逐潮流,兴许过于空虚。暂且不论。

[关于农忙]

民以食为天,农则以田为本。

遥想古老的田园牧歌,山也美,水也美。

农忙之时,周围均是农家。本队的相互打个招呼,拉拉家常,为收获铺下汗水。那许多已经不再年轻的脸庞,晒得发黑的皮肤,以及淳朴的笑容。都是美的。

[关于栽秧]

和去年相比,今年栽的算是不错的。虽然几趟栽下来,有点乱糟糟。

衣服上全是泥点,老大和老二却没事。额,莫非人品问题?太阳挺大,想想那么多劳动者都在努力,自己也加快了速度,不过,还是要小心不注意歪到田里了。

粮食真的很神奇,这稻秧栽进了湿软的土里,便会合颗、生长,结了稻穗,给了希望。

美一步的成长,都代表希望。

端午文章3:粽子

文/章铜胜

在端午的食物中,粽子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家乡过端午节,吃粽子成了必不可省的一件事,我想,其他地方的端午,大概也是这样的吧。

我的老家在沿江江南的水乡,包粽子通常是用芦苇叶的。可包粽子的芦苇叶,是不叫芦苇叶的,叫作箬子。箬是一种竹叶,我并不清楚家乡人将包粽子的芦苇叶也称作箬子的原因,也人云亦云地这样叫着,也许是因为它们都是用来包粽子的吧。不过,我还是觉得箬子的名字好,叫起来顺口,听起来也更亲切一些。

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前,母亲都会吩咐我去村东大湖的圩埂上打箬子。初夏,圩埂上的芦苇刚长成,青翠茂密,芦苇叶宽大柔软,是适于包粽子的。通常是在周末,我和同村的小伙伴们约好,一起去村东的大湖里打箬子。我们钻进芦苇密织的青纱帐里,在湖圩相连的圩堤上,钻进钻出,钻来钻去,从一个圩套钻到另一个圩套,一边嬉戏,一边打着箬子,其开心可想而知了。累了,我们也会摘一片较嫩一点的芦苇叶,放在嘴边,吹出“呜呜—呜呜—”的好听的声音,在这样的呜呜声里,可以找到同伴,分辨方向。

当我们钻出圩套,背着一袋箬子回家的时候,母亲们总是开心的。母亲将我们打回来的新鲜箬子放在水里煮一煮,用清水浸泡、洗净,晒干,留用。端午前后,母亲站在门前,用泡好的箬子包粽子。在卷好的粽叶里放泡好的糯米,加红豆、绿豆,或是蜜枣,用筷子捣密实,然后包裹,用棉线扎紧,一个一个拴在铁门环上。不一会儿,门前的铁门环上,就挂满了一串串的粽子了。我老家的粽子,大都是样子简单,味道单调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喜欢吃粽子。端午的粽子,味道总是那样的美好。

在家乡,我也曾见过包裹精致的粽子,多是新嫁的姑娘归宁,从婆家带回来的粽子。那些粽子小巧精致,是用红线扎着的,好看,又好吃。她们从婆家带回来的粽子,里面放了更多的蜜枣,甚至还有放火腿和咸肉的,这样的粽子更香糯有味。这些粽子是当作礼物的,我家偶尔也能收到,也会尝到,可我还是喜欢自己家的粽子,永远透着清淡的米香。像自家的日子般,虽然清淡,却是坚实可靠的。

想起赵珩写的《老麦的粽子》,他在文章里写广东人老麦在北京卖粽子,非常有趣。老麦卖粽子近于虔诚,他每年只来两次,一次是在端午前,一次是在春节前。老麦的粽子都是自制自卖,且货真价贵的,这是做粽子的老麦的自信。老麦做的粽子有四、五种,而最好的是豆沙和咸肉火腿的。老麦的豆沙粽是方形的,豆沙用的是去皮过滤后的澄沙,用猪板油炒过,糖多油重,而且放的豆沙多。老麦的咸肉火腿粽是斧头形的,用的是真正的金华火腿和肥瘦相间的咸肉一同为馅的。我没见过方形和斧头形的粽子,当然也不可能知道老麦粽子的味道究竟如何,不过,能让写出《老饕漫笔》的赵珩念念不忘,且“三十多年过去了,每个端午,我总想起老麦。”可以想见,老麦的粽子,味道一定是不俗的。老麦的粽子,不只是味道好,老麦的粽子里除了老麦的虔诚外,还有着节日般隆重的仪式感,或许这才是让赵珩念念不忘的真正原因吧。

粽子好吃,毕竟难于消化。就像张爱玲说过的一样:“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要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张爱玲急于长大的童年,是不是也和我们急于一尝的端午粽子般,总是如期待着的那般美好。

岁岁端午,今又端午。在这个端午节里,我一定也要尝一尝那些美味的粽子,在端午粽子的香糯里,搜寻昔日香糯的记忆。

端午文章4:端午插艾淡着衣

文/刘干

谈及端午,插艾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艾草,是一种不起眼的植物。田间地头,沟边河畔,房前屋后,从不择地而生,随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惊蛰前后,百虫苏醒,艾苗也破土而出,发芽,长叶,拔节,竭尽全力地生长着。蜷缩的枝叶,经初夏的阳光和清风喂养得亭亭玉立,风姿绰约,青翠欲滴。它们簇拥着,坚守着一方瘠土,在远离喧嚣的宁静里,站成一行行凝重的宣言。

那含着苦味的草木香气,很智慧,似乎也有解脱的喜悦,但底蕴是深厚的,清苦的。千百年来,那幽幽清香一直缭绕在已然泛黄的诗卷里。“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里的那株艾草,折射的爱情是那样质朴,那样纯粹!那采艾的纤纤素手,不知曾落在哪一枚叶片上,那采艾的女子,也不知了去向。

古往今来,端午时节,农村千家万户都在屋檐下房门上悬挂艾叶和菖蒲。《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庄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为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可见用艾治病、袪毒、辟邪有着悠久的历史。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经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安康”,充分肯定了艾的功效,古人称之为百草之王。

童年的端午寄托在母亲身上。母亲会起个大早,趁太阳还未升起之前,割来夜露打湿过的艾草、香蒲、金银花藤、桃树枝等“百草头”,挑出艾草插在屋檐下、门框上,剩下的和百草头一起浸在锅里煮开,兑上雄黄倒在大盆里给我们兄妹逐个泡澡。洗完澡,母亲会给我们手腕脚腕扣绒,戴上她用五彩丝线钩绣的菱形、三角形或锁形的放入艾草碎末和丁香、薄荷等香料的香囊。母亲说,蒲剑斩千妖,艾香招百福,这样就能防止蚊虫叮咬。收拾停当,母亲会让我们拿上甜糯的粽子分送左邻右舍,也会带回口味不同的粽子给父母品尝。

乡间五月,天气潮湿而闷热,百虫蠕动,晚上到庭院或打谷场上乘凉,母亲会点燃艾草,青烟起处,艾香弥漫,蝎子、蛇、蜈蚣、壁虎、癞蛤蟆这五毒就不敢近人身了。艾如一位智者,以神秘的语言,劝导百虫各归其所;又如一位仙子,轻舞广袖,佑护一片洁净之地。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艾草跟世上大多数苦涩的事物一样,其优秀的内质散发出苦涩的芬芳,是这个世界的清醒剂。它与其他杂草一样平凡,枝叶里却深藏着神奇的能量。

端午插艾,坚持的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对古老文化的沿习和传承。我们插的不是艾,插的是时光,插的是我们一脉相承的传统和生活。

端午文章5:端午的味道

文/潘玉毅

院子里的枇杷熟了,被母亲摘了放在阴凉处,只等我回家去吃。

家里的枇杷树开始结果已经有许多年了,但是往年在枇杷就要成熟的时候,鸟雀、虫儿都会纷纷自四面八方聚拢了来,赶在我们前面爬上枝头尝鲜。不知今年缘何例外。

我从刀笼里拣了一串,摘下,去皮,吞肉,去核,发现虽不十分地甜,但味道甚好,颇有几分清爽可口。

蚕老枇杷黄,桃青榴花红,篱笆上的黄瓜、屋檐下的李子也在排队等待着成熟。院子里草色青青,所有的物候都指向了同一层意思,那就是端午近了。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乃医家之草。如果按照旧时的习俗,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门前应该挂满了菖蒲和艾草,或者将之捆扎成一束,系在阁楼的门框上。“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在民间,艾草和菖蒲都有驱邪的功效,可以助人趋利避害,它们代表了老百姓最朴素的向好的愿望。

在中国,大多数的传统节日都与吃有关。立夏吃蛋,夏至吃艾饺,端午则离不开粽子。端午的粽子有许多种,豆沙粽、肉粽、蛋黄粽,依照不同人的喜好可以做成不同的口味。有时甚至可以任意组装,比如蛋黄肉粽。粽子不仅吃的时候有味道,包的时候也很有味道,在我们这里,包粽子有时用箬叶,有时用箬壳,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特别好闻。其实,在以前,这些东西都很寻常,但近年来种植的人少了,就显得有些稀缺。于是,自家没有种植的人便会赶在端午到来之前问邻居讨要一些,一般是不会遭到拒绝的。

待材料准备齐全了,就该进入包粽子的程序了。包粽子是一个技术活,尤其是收口的时候,若是技术不到位,就有可能捆不结实,像是一个傻子豁开了嘴,直冲人乐,用我们这边的乡间俚语来说,就是“仿佛嘴巴漏了,堵也堵不住”,需要老师傅来治一治。粽子上锅蒸熟,喜欢吃的或是不喜欢吃的,都会多多少少会吃上些许,仿佛“端午吃粽子”不只是一个动作,还是一种仪式。

除了粽子,端午前后,在慈溪,还有一味十分特别的水果——杨梅。民谚曰:“端午杨梅挂篮头,夏至杨梅满山红。”端午到了,山里的杨梅也可以尝鲜了,虽然还有点酸,但这酸正是甜的开始。于是乎,浪迹天涯的游子回来了,来寻其本味,五湖四海的客人也来了,来尝其滋味——端午的味道就在这样的回忆和尝试中变得愈发绵长。

端午文章6:寂寞端午的忧思

这一天是国家放假的传统节日,是一老同学发来短信后,我才知晓的。这一天,我一个人呆在家里,注会要考试了,我得抓紧时间学习,就这样枯坐在电脑前。这一天,家里没有声音,只有电脑里班德瑞的轻音乐一直陪着我,解我寂寞。这一天,我把自己逼狭在一个小小的书房里,关上门,足没出户。

点击鼠标,在网校和新闻等网页之间不停切换,只因心的浮躁与不安定。考注会,我为了什么?大开本且厚约10㎝书上密砸砸的文字,大容量的网校教学课件,不知道将怎样剥夺我所有的闲余与休息?繁重的工作才刚刚暂停,我还没来得及喘息,就得马上投入注会综合的备考,还有每天的工作要做,我能有多少时间备考?只因为我过了注会的专业阶段吗?只因为收获证书近在眼前了吗?

我从未有过如此焦虑和不自信,因为书本荒废了近两年,而且书本内容又在不停地更新,更严重的是今年没有大量的工作时间让我复习,我要付出怎样的时间和健康代价才能将这些内容啃完?

回想我半辈的人生路,成长、读书、工作、婚姻等等,没有哪一样是平坦顺利地走到如今。可是转念之间,在坎坷中过来的我并没有遭遇人生之大不幸,烦恼着除生存之外的东西。我应知足!

我多想在下班后的几个小时里,散散步或去健身房里流一把高级的汗,听听歌或抱着电视片感受里面的爱恨情仇。不用着急,慢慢地做饭,慢慢地洗衣,慢慢地体验生活的闲适。

其实,我心已释然。其实,我还是要坚持。

端午文章7:儿时的端午情趣

文/香山

记得小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最高兴的事就是过年过节了,因为只有过年节时,我们才能吃好的、玩好的、穿好的。所以每一个节日还未到来,我们就会板着手指在计算着,还有几天才能过节。而这个节日刚刚过去,又期盼着下一个节日的来临,日子就在我们这些小孩子的期盼中一天天过去了。

如今的我们生活条件好了,关于节日的各种物品应有尽有,只要你肯花钱去买,就会垂手而得。可不知为何?面对琳琅满目的物品,人们却提不起一点过节的兴致,过节好像成为了一种负担,一种形式。也许没有了自己动手亲身体验的童年雅趣,这节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今天上班路过闹市的时候,看到街道两旁到处都摆满了关于端午节的物品,如:香荷包、粽子叶、粽子、糯米、五彩线、小红葫芦、茶叶蛋等等。望着这些熟悉的物品,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儿时的端午节,而那些关于端午节的童年雅趣也就清晰地出现在脑海里。

一、染指甲

每当端午节来临之前,我们这些好美的小姑娘是要染指甲的,但我们绝不会用什么指甲油,那个年代也没有,我们是要用一种植物来染的。我们家乡的大山里面,生长一种叫芨芨草的植物,它的根茎都是红色的,宽大而绿油油的叶子呈锯齿状,上面开着不同颜色的小花朵。

每当端午节来临的前期,我们就将还没开花的芨芨草采回家中,放在容器里面,加上点白矾,用锤子捣成糊状,然后再把其涂抹在指甲上,用布条缠裹起来。等到第二天早上再把布条轻轻地解掉,洗去草糊,这时你会惊喜地发现,指甲就会变得红粉透明起来。虽然这种红色不像指甲油那样妖艳、炫目,但它无色无味,对人体没有危害,还透着一种自然的美,而那种粉红也仿佛是从指甲里面自然生长形成的一样。

端午节的早上还未起床,母亲就会把五色线拴成的五色扣绑在我和妹妹的手腕和脚踝上。白嫩嫩的小手小脚,红红的指甲,再绑上了五色扣,显得更加鲜亮夺目。听说被拴了五色扣的孩子不仅不会走丢,而且还会防止被蛇咬伤,这也代表着一种吉祥、安全的意思。

二、包粽子

在东北的这个小镇上,会包粽子的人并不是很多,因此,每当端午节来临之时,母亲就会选一些上等的糯米提前浸泡。一般需要浸泡大约一周的时间,母亲说浸泡时间长的糯米,做出来的粽子才会更加劲道柔软。浸泡的米只要每天换一次水就行。而竹叶则是去市场上买来晒干的那种。我们没有鲜竹叶,只能是将干竹叶放在锅里煮沸后,用水汆一下,然后再用凉水浸泡洗净,这样洗出来的叶子具有柔韧性,包起来不至于裂开。绑粽子的马莲是不用买的,菜园子的地里面就有,一撮撮的,开着蓝色的小花,随便割上几把就够用了。

早上天还没亮,妈妈和奶奶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只见妈妈左手拿起一片竹叶,在清水里轻轻摆动一下,用右手将其折叠成一个三角形的桶装,再抓把糯米放进去,里面夹个大红枣,轻轻地左右一抹,然后再将上面余下的叶子折叠下来将米盖住,紧紧包裹起来,用马莲一匝一匝缠绕在上面,这样一个四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

奶奶将包好的粽子整齐地码在锅里,再添上水,水是要漫过粽子上面的。然后再往灶坑里面填些棍棒等枝柴去烧,灶膛里只听得柴禾烧得“噼啪”乱响,一片通红。不一会儿,锅烧开了,青绿色的粽子在沸水里面上、下翻滚着,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嬉戏疯闹。煮熟的粽子就变成了黑绿色。而那种竹叶的清香味道也会随着蒸汽飘满整个小屋,深深地吸上一口,就会馋得我们直流口水。于是我和妹妹就守在锅的前面去等。

刚煮熟的粽子是不好吃的,只有用井拔凉水浸泡后的粽子吃起来口感才好的。拿起一个煮好的棕子,小心翼翼地把外面的叶子一层层剥开,一个四角形的糯米娃娃,头顶着一个大红枣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大大地咬上一口,慢慢地咀嚼,一缕香甜软糯的感觉在嘴里蔓延开来,心中不禁生发出一种甜甜的味道。真是让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

三、煮茶蛋

小的时候日子过得比较贫穷,吃鸡蛋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因此只有过节的时候,才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茶叶蛋。而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妈妈煮的茶叶蛋,因为那里饱含着妈妈的味道。

妈妈把平日里积攒起来的鸡蛋,用清水刷洗干净放在锅里,然后注满水漫过鸡蛋。用一个小块纱布,将茶叶、大料、花椒等包裹上,放在煮鸡蛋的锅里,再在锅里放上一点酱油、精盐等调味品。然后用大火煮开后,待到鸡蛋能绷住皮的时候,再用一个小勺,轻轻地敲打鸡蛋的外皮,将其敲碎,然后再改为小火慢慢煮沸。

茶叶煮过的鸡蛋,皮是黑褐色的,拨开蛋壳,连里面的蛋清也是黑褐色的,茶香浓郁,弹力十足,咬一口嫩滑可口,唇齿留香。但这些鸡蛋也不是可以随便吃的,是要每个人分个数的。我们每个小孩可以分到一个咸鸭蛋和五个茶叶蛋,其余的都留给爷爷奶奶吃。

四、采艾蒿

端午节的这天,我们必须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去采艾蒿,虽然山里面的蒿草到处都是,但艾蒿却不是很多,它主要生长在沟塘旁,而且它的叶片要比其他蒿草的宽阔一些,在叶和茎的上面还浮着一层白色的灰,根据这些特点就不会错把蒿草当艾蒿。

凌晨三、四点钟,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起床结伴而行,沿着崎岖的山路行走在大山里。路的两边群山起伏,绿树成荫。绿色的小草在晨风里频频点头,紫色、黄色的小花点缀其中,煞是好看。我们用手撸一把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轻轻抹在眼睛上,听说这样可以治疗眼疾,并且这一个夏季都不会患眼病。

踩着湿漉漉的青草,穿行在杂树丛中,将一棵棵艾草折下来绑成把,然后拿回家中,把其插在屋檐门窗上,以此来避邪驱瘟。艾蒿不仅可以驱赶蚊虫,而且还有较强的药用价值,如: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端午节过后,母亲就会把这些艾草储存下来,然后用它泡过的水洗脚,可有效的祛虚火、寒火,还可以治疗门腔溃疡、咽喉肿痛、牙周炎、牙龈炎、中耳炎等头面部反复发作的与虚火、寒火有关的疾病。

五、河水净面

在我们的家乡过端午节还有个习俗,就是端午节的早上是要去小河边洗漱的。因此,为了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去河边洗脸,我们这些小孩子采完艾草送回家之后,就急忙拿着脸盆去小河边洗脸。

早晨,小河像刚刚睡醒似的,眨着水波粼粼的眼睛,整个水面绿得如翠,亮得如玉。轻轻地撩起一捧河水,扑在脸上,一股清清凉凉的感觉直透心底,人立即变得精神清爽起来,困意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用木梳蘸点河水,将满头飘逸的发丝慢慢梳理,扎起一个小辫,然后再对着镜子一般的河水仔细打量一番,直到自己满意才会离开。

由于家里的大人们都在为端午节的饭菜而忙碌,没有时间去河边,因此,我们这些小孩子就会用脸盆盛满河水端回家去,给大人们洗漱用。如今我已离开家乡的小镇多年,真不知道小镇还是否会保留这样的习俗了。虽然如今的日子好过了,但那些远去的端午乐趣却再也寻不回来了,只能靠回忆来体验那端午的乐趣了。

端午文章8:端午的念想

文/汪燕

又到端午,朋友间聊着也就谈到了如何过节。

粽子、艾草菖蒲、龙舟、五彩绳、屈原,这些原来的端午符号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及越来越多选择的出现,逐渐被淡化和代替。

蓦然非常怀念充满人情味的粽香节。

一个记忆似近非远盘旋起来。沿着蜿蜒的水渠走,每户都炊烟袅袅夹带着煮粽子的热气,伴着我一路飘香到家。推开小院门,奶奶姥姥们围着两盆泡软的白黄糯米一盘枣,摊着粽叶一挽一系,一个个成型的胖粽子就能送回里屋开煮了。小孩的叫喊伴着吠声惹得包粽子的奶奶们一声声招呼:“慢点,慢点……”

傍晚时分,天气凉爽起来,在露天小院支个大桌,按辈落座后,热气腾腾的绿粽接踵而至,零星再添几道特色小菜,烫一壶小酒点缀。一家人四世同堂,杯觥交错间其乐融融,家常里短,悲怆哀忧都击碎成星星点点,消散殆尽。

饭后慵懒,小黑狗耷拉着脑袋卧在一处,母亲在门墙上挂了艾草,奶奶坐在小板凳上编五彩花绳,几个小孩围着争着要戴。奶奶打趣叮嘱道:“带上了只能在端午后第一场雨把它扔在草丛中,这样蛇呀、虫子呀就不会咬你喽。”小孩们懵懂点头,似懂非懂,也包括我。

后来,半夜我做了梦,花绳在手腕上松动,掉落,变大成五彩巨蟒,带着我飞出屋去,盘旋在屋顶,然后对周边草丛细细碎语,告示以后全家人都不会被蛇虫所困所扰。我高兴坏了,竟被自己笑醒了,起来黑寂,我又悄然入睡了去。

恍惚间,朋友拿起一盒定做精美的粽子让大家品尝,水果、豆沙、咸鸭蛋、香芋、熏肉、莲子、八宝口味多。我挑了又挑都放下了,此刻特别想念一家人围坐亲手包的糯米粽,浸透浓浓的乡情味。

粽叶、糯米、红枣,端午节。我包了最简单却最好吃的粽子。

端午文章9:粽子情

文/施泽会

我时常想起故乡流传的端午儿歌:“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粽子煮,划龙船,祭屈原,好辛苦,锣鼓响,划桨忙,数一数,抢鸭子,唱歌谣,莫落伍……”。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传承了中国数千年的民间文化的传统节日,这些民间文化就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千百年来,延续了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形成了民间非常优秀,非常经典,非常精彩的中国民间文化现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怀。

小时候的端午节是热闹的。端午节前夕,村庄各家各户提前准备包粽子的物料,糯米,粽叶等,粽叶有的是竹叶的,有的是芦苇叶的,有的是专门的粽叶,五花八门,五彩缤纷。一张张粽叶洗净晾晒,到了端午节前一天,会包粽子的村民就手忙脚乱,不会包粽子的村民也开始学习训练。故乡的粽子种类繁多,有白粽子,有咸粽子,最多的还是白粽子。广东这边的粽子种类更多,有肉馅粽子,有白粽子,有多种颜色的粽子等。肉馅粽子基本是腊肉做的,里面还要包上绿豆,花生,红豆,鸡蛋黄等等。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白粽子,因为白粽子有一股股清香的味道,放上一点白糖,吃起来香而不腻,脍炙人口。每一年端午节,我们公司都要给员工发粽子,让员工有家乡的感觉,有家乡的味道,让员工在公司不至于感到孤独和寂寞。这就是浓浓的粽香情,家乡情,亲人情谊。

现在物质丰富,各大超市的粽子琳琅满目。不需要自己动手包粽子,商家早就给你包好了粽子,一包包,一盒盒,一箱箱的粽子,包装非常精美,让你享受现成的福气。我的父亲最喜欢吃粽子,仿佛他一辈子都没有把粽子吃够一样,每一年端午节到来,母亲都要吩咐父亲多买一些粽子,让父亲把粽子吃够,免得之后说闲话闹意见。

据说故乡进行了划龙舟比赛。去年已经进行了一届,今年还要继续进行划龙舟比赛。规模比去年的划龙舟比赛还要大。各个参赛队伍正在抓紧时间训练,是骡子是马到时候拉出来溜溜,就知道哪个队伍能够取胜。划龙舟的当天,两岸人山人海,敲锣打鼓,群情激昂,呼喊声,欢笑声,呐喊声,痛哭声,此起彼伏。涪江水面一片欢腾,水上摩托艇,人工表演,水柱冲天,非常壮观,非常震撼。带孩子的,照顾老人的,中青年人,少女少男,扶老携幼,顶着烈日或者沐浴雨水,都必须看完比赛才算过瘾,否则会感到遗憾,因为要时隔一年才能重现精彩的划龙舟比赛。

我在部队服役的时候,部队也少不了吃粽子。战士们远离家乡,思念亲人,粽香情,思乡情谊非常浓厚。连队后勤购买了糯米,粽叶,战士们自己动手包粽子。但是有的战士包粽子的技术不成熟,在炊事班煮粽子的时候,往往一些散架的粽子,这样就浪费了。连长说,这个包粽子的手艺,我们也要学会,就像我们使用枪支一样,会用枪,瞄准射击,弹不虚发。话虽这么说,包粽子的工艺技术,有的战士还是不够成熟,至今想起那些场面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难能可贵。

我觉得故乡的端午儿歌应该改一改了。“五月五,是端午,粽子数,划龙舟,唱大戏,打锣鼓,新时代,奔小康,致富路,中国梦,获得感,民幸福……”

粽香情,连接着祖国的山山水水,连接着中国的每一个老百姓的情怀。连接着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的情怀,人民大众的生活好起来了。我仿佛听见大家在喊,吃粽子了,吃粽子了……粽子飘香,端午节文化丰富多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