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文学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文学的文章1:从社会学角度以汪曾祺看京派文学
文/夕过朝至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始于“五四运动”带来的思想上的解放使北京的文学、思想、文化活动变的十分活跃。在这一基础上,到三十年代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之后,留下来的文人墨客诸如老舍、废名、沈从文等人与当时北京几所大学的师生组成了一个并未正式结社却有着自己文学阵地的流派——京派。
汪曾祺与京派的结缘来源于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上的那所大学——西南联大,西南联大被称为“京派文化的大本营”。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影响极大的一位老师,也是30年代京派文学的主张坚持与代表人物之一的沈从文先生。在1940年,他成为了沈从文的真传弟子并在沈从文的直接影响之下写出《异秉》、《复仇》等小说,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有人说汪曾祺是一个京派文化哺育出的新苗,在京派作家扶持出下成长的原因所在了。
作为京派文学的继承者,京派文学“一面揭露社会的不平,一面惧怕革命与破坏”的风格也影响到了汪曾祺。在建国后的第一个十年汪曾祺曾一度安于现状,没有什么创作。虽然这与他被“增补”为右派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想当初汪曾祺前往西南联大的时候可是一个不惧路途的艰险,即便身患重病也毅然带病参加入学考试的不折男儿!他颓废的状态到后来还是沈从文的极力劝勉才得以改善,从而使得汪曾祺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诞生。由此可见,京派对汪曾祺的影响不仅触及了他的写作风格,更是直入他的思想与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他被认为是京派文学第三代继承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继承者一词在优秀的人身上所反映出的就不单单是对于前人成就的接收了,更多的是继承后的创新与超越。1950年汪曾祺在《北京文艺》担任编辑,时任北京文联主席同时也是京派老作家的老舍先生曾言:“北京有两个作家可能写出一点东西,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是林斤澜。”可见老前辈对汪曾祺的认同与期许。汪曾祺对京派的超越其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对文学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他成为一个京派作家也不是他故意为之。京派文学所强调的是自然美、人性美和乡土人情美,汪曾祺的作品对其的突破在于他不仅仅吸收了老师沈从文的乡土民俗风,更是将与之相对的城市文明风纳入其中,用一种更为宽广的胸怀去理解、学习他人,从而使得自己的作品有了一种新的独特气息。
京派文学到底是什么,又代表了什么,从汪曾祺的身上是可见一斑的。虽然京派这一文学流派在40年代便因政治原因趋于消亡,但“明亡实存”。汪曾祺的人生社会经历从某种程度往大的方面说也是京派这一流派的时代延展,他也的确有资格做那样一个流派的传旗人。
文学的文章2:索然无味
文/一个人在路上
作为曾经的文学女青年,以为自己这一生要不停地读书、写作。所有的人生悲欣都是为文学而生。现在想来哑然失笑。
最初纸上写作,各种纸,信纸、稿纸、白纸、小卡片,自己收集,时过境迁,读来感慨。后来写博客,认识了博友,后来联系寥落。再后来,微博、微信,转发鸡汤、养生、笑话,也顺手发表自己的生活。现在开始厌倦。
随着时间、衰老、繁复的方式,反而不知从何表达,也渐渐不愿表达。但是,内心对话越来越频繁,停不下来。
我知道,这是老了的标志。
差不多又回到最初。回到博客。偶尔写几句。一写作,便开始茫然无措。为写作而写作,这样不写也罢。
陷入一段空虚。于是,重新回到阅读。俗世里,耐不下心来细读,好像有鞭子驱赶似的,慌慌忙忙地找寻什么。
究竟找什么?不知道。
写作慢慢放下来了,阅读也陷入僵局。剩下的日子,思考便是唯一可做的事情。将眼前的事情,浸润在情绪里,纵横捭阖,变换角度,翻炒出不同的菜系,一个人静静琢磨,渐成习惯。
这一生不喜勉强。也包括不勉强自己。随心所欲并非想干嘛就干嘛,而是这颗心要经历反复打磨,最后才能随顺心性,际合机缘。
外表看上去,有些人热闹,有些人孤独。就心而言,每颗心都孤独。有时自愿,有时无奈。
深夜无眠,自省大半年来的状态。没有内疚,也辨认得出自己的焦虑浮躁。知道这种心态下,自己适合读什么书来定心。
好吧。我是自己的老中医,望闻问切自己的灵魂。这是岁月的馈赠,亦或是思考所得。
这个月生日。即将52岁。
自问心境,无喜无忧。不揽镜自怜,不强留岁月。这些年喜爱步行。岭南暑热难耐。转眼仲秋将至,又可以开步走。
这座城,风景秀美,江景如画。闲暇时走走。可思考他人,可宽慰自己,将读进去的书再辗转咀嚼,心宽松不少。
这个年纪该有自己的生活、生存、读书和交友方式。但前提是不勉强。
我于是知道,越来越不喜表达的背后,是渐渐静下来的心。于红尘中,慢慢落地成尘。
万物皆然,我当然也逃不过。
文学的文章3:我的文学情结
文/黄亚平
我的文学情结,是从读书和听故事开始的。
从读小学开始乃至很长一段时间,我所能读到的书籍并不多,因为偏僻,也因为经济问题。一本好书,在同学或朋友之间借来借去,一页一页地丢失,就算只剩下半本,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几个朋友在一起时,常常讨论某书中的人物、故事,争论得面红耳赤。书,跟我们离得那么远,又挨得那么近。只要有书可读,便如鱼食饵,哪怕明知有险,也义无反顾。书,成了我们的食粮,不可缺少。有好几年,读得最多的,就是小人书。一部长篇作品,一集一集的小人书,第一集还没读完,就期待着第二集。那种期待,不亚于永远吃不饱饭的人期待着一顿饱餐。
我有两个伯父,好像读过很多书。一有机会,我就缠着他们讲故事。大伯父喜欢讲秦汉、讲隋唐,三伯父爱讲三国、讲水浒。他们讲得声情并茂,不时还穿插着个人的评价,哪一次不是听得意犹未尽,期待下集呢?大伯父讲到某个人的不耻行径时,常常会说:这人啊,不能像他这样,活该受罪。在他的感叹和评价中,我便学到了些做人的道理。三伯父呢,在讲到某个的不耻行为时,常常会以骂开头,先骂后讲,让我学会了爱憎分明。有那么几年,听他们讲故事成了我的期待。
父亲不爱讲故事,他爱“唱书”。拿着一本四六句的墨印本,常常在晚上唱得津津有味。我怀疑他是定着自以为是的声调,有时拖着长长的调子,非常好听。夏天的晚上,父亲在唱书时,邻居的孩子们都喜欢来听,他们坐在敞坝边沿的石条上,不时地跟着父亲唱。几本线装唱本在父亲手里一唱就是几年。我除了经常在父亲空余的时候缠着他唱书外,也时常一个人拿出来学唱,因此认识了许多繁体字和异体字。我并不知道父亲唱得对与不对,总觉得他唱起来字正腔圆,非常好听。父亲唱过几遍后就不用翻书了,他每次都翻着书唱,只是为了让我学会里面的字。有时候我也同父亲一起唱,父子同唱,又是一番情调。在“唱书”中,我知道了许多古人的故事和思想,也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慢慢地,书读得多了,听的故事却也少了,“唱书”也不见了。我知道父亲喜欢读书,便常常把书带回家。空闲之际,除了读新书外,我还把以前听到过故事的那些书弄来读,领会了伯父们当初的感叹和评判,也逐渐理解了他们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读的书越来越多,领域也越来越广,书就读不过来了。渐渐地没了当初听故事和读书的激情。在爱读书的同时,也喜欢堆砌些文字,记录着生活和情感。郁闷也好,喜悦也罢,都愿意在文字里发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书逐渐读得少了,空余时间在电视里度过,在无聊的游戏中消磨。有时借一本或买一本书,要三两个月才能读完。有读书的愿望,却没有了读书的激情。至于用文字记录生活,更是多年来几乎连笔都提不起了。
到了今天,网络文学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网络作家和网络读者。网络小说的流行,让很多人沉迷其中,我想像不到他们有多少收获。文学作品在网络里自由飞翔,文学进入了又一个青春期,正在蓬勃发展。可是,我又不无担忧,那些自由飞翔的作品又应该走向何方?对社会公众的教育作用又有多少?
不管怎样,我又一次走进了阅读之路,燃起了对文学的热爱之火。那个差点被解开的情结,正在被慢慢地串起来。这,也许是我之幸运!
文学的文章4:我的文学情缘
文/郭素稳
小时候我喜欢看书,但那时能见到的书不多,小人书、故事会,还有一些不常见到的小说。看到别的同学有书看,除了羡慕我总会千方百计地借到手,晚上借着昏黄的灯贪婪地看。
上小学时,常看到老师朗读别人的文章,我很羡慕,也很自卑;高中时,语文老师很器重我,常常表扬我,每次作文都得85分以上。记得有一次早饭时间,我路过教师食堂,看到教我语文的高老师正在教师食堂念我的作文给老师们听,心里暗自高兴。那时,学校要办校报,班主任让我担任校报编委,我想不仅要把报编好,更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把文章写好。1983年,我参加高考落榜后,把自己失望的心情及重新振作的决心,写成了一篇文章《希望之火重新燃起》,投到了报社,不久,我接到一张稿费单,激动不已。
父亲很高兴,他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为我刻了一个印章,之后我跑到邮局,领到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5元钱。文章的发表给了我极大的动力,父母、老师给了不少鼓励,他们更支持我写作了。
我喜欢记日记,这个习惯让我积攒了一大摞日记本,给我的写作积累了许多素材。自从有了电脑,我有了QQ,也有了空间日志,后来有了博客,我开始和博友们进行写作交流,沉浸在文学之海中。之后又成了网上社区论坛版主,还加入文学社,采风、写作乐此不疲。
写作让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偶然的机会,经好友的引荐,我成了一个写作群的一员,在那里,我得到文友们的指导和编辑的鼓励,小文也不断在报纸上发表,我的写作热情高涨起来。
有位作家说:最好的作品是自己的生活。是的,生活处处有素材,善于捕捉皆美文,我会用心去发现、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写出最好的作品。
文学的文章5:我与诗
文/河豚
其实我的文学水平很差,就在我上初二时不怕你笑话,字典都不知道怎么查,什么偏旁部首就是对那个没有兴趣。就是知道用拼音,而且拼音也学得不扎实,有时也模棱两可。那时就连每篇的课文段落都不会分,更谈不上去分析和解答了,但我万万没有想到,我能和诗结下不解之缘,那得从一次偶然说起。
我的文学底子薄,但我不怎么的了,就在朦胧中喜欢上了诗,那是在我十几岁的时候,一次偶然在我家菜园子里,发现了我家菜园里那低矮的土坯围墙在裂缝处,看到了一棵棵的小榆树,就觉得很奇怪,就好奇的看了一会,顿时脑海里产生了说不出的联想,我当时想,那小榆树也没有人去种,就自己能生长出来,而且有的还长得很大很高,最后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因为那时,我家菜园子的四周,都是这样长出的高大榆树。我就产生了一种联想,就作出了一首小诗叫《立志》,诗的内容是:
垣墙罅树无人瞄
寒窗逆境逞英豪
不过数年之时载
长成参天栋梁材
虽说诗写得不够严谨,但那表露出我努力向上的决心。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学着看诗、读诗、写诗,自此我就对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一个无知的文学爱好者走向有知。
因为有了诗,我就被它给迷住了,看到那些名人的诗作,自己也在想,自己是否能象他们那样,写出那么多更好、更美、更绚烂的诗篇。我读过许多名人的诗象徐志摩、林徽因、席慕容、海子、顾城、汪国真等等,他们的诗意是那么的纷呈、多姿。我有时读着读着仿佛融入了其中,虽然我文学底子薄,从那时起,我几乎天天写诗,自此诗陪伴了我一生。
也许,现在的诗不被人重视,是低谷时期,但我也没有终断写诗的乐趣,因为我早已融入诗的大家庭里。
在那些年里,我一直都在写诗,也没有谁指点,就是自己有写诗的兴趣和爱好,写了不少诗,有时在学校刊登过,在公司报刊登载过,最后又在市文联创办的《微型报》和《春华秋实》刊登过,而且还出了一本诗集《雾移花影》,受到七台河市作协副主席冯欢老师的高度评价。
我写诗不图什么名利,就是一种爱好摆了,就象人们会赌牌、打麻将一样,而我对那些没有兴趣,直到现在都不会。我就爱写诗,不论自己写得怎样,但那是自己写出来的。有的人问我,你写这干啥?还能写出什么名堂,而我回答他们的是:
“我自己喜欢,只要高兴就好。”
不怕你们笑话,就连我家里人都反对我,说我不干什么?整天写些没用的,而我也不和他们争辩,一笑而过,他们说他们的,我写我的。这还不算,有的竟说些更加讽刺和挖口我的话,最近就有一位同事就挖口我说:
“你写诗,怎么没看你发表过?”
其不知,在他说我的时候,我已经在短文学、中国文苑、九九文章文学网和好心情文学里发表了许多诗歌和散文、短篇小说等等,但我没有告诉他们,因为我想,告诉他们也是个无知。
因为我以前没有发现你们这样的文学平台,也不懂得发表,还是我儿子回来,教我的,从今年2月份才开始发表,自此,从发表和编辑的评论中,我才感到我文学的深浅度。也深深的感谢你们为我审阅的编辑们,是你们又让我振奋起精神,又扛起诗歌文学这杆旗,奋勇向前。
文学的文章6:不变的经典
文/刘书妤
文学是比鸟儿飞得还远的思想,是比花儿开得还美的情感,是比星星闪得还亮的智慧。多阅读文学名着可以陶冶情操,使我们的心灵得到舒展,让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变得纯洁无比。《简爱》就是一本与众不同、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它给了我深远的启发和思考。
《简爱》的主人公就叫简爱。简爱是一位非常平凡、普通,甚至有点低微的女孩,但她之所以在文中光彩夺目,是因为她不寻常的气质、与众不同的信念和顽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她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人人平等的气息,诠释了妇女不应该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在六年级时我们也曾经学过她的课文,课文中说她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的确,夏洛蒂笔下的简爱跟她的品质、气概、观点都极为相似。夏洛蒂的一生也遇到了许多挫折,投稿失败,被嘲笑,被藐视,但这些磨难都不足以把她打垮,只要她还在,人人平等的信念也永存于她的脑海中。夏洛蒂是在逆境中成长的,也是在逆境中成才的,终于,她用水滴石穿的精神创造出了简爱,打败了人们歧视妇女的令人痛恨的观点!
看完书的最后一行字,心中波涛汹涌。我感慨,简爱经历曲折之后那完美的结局;我感慨,在那谎言的背后依然存在着简爱豁达振作的身影;我感慨,不管命运如何加以虐待,简爱依然坚持着平等是永不变的信念;我感慨,简爱对爱情的执着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我还替简爱高兴,她终于获得了幸福的人生,那对金光闪闪、能使她高飞的翅膀终于插在了她的身上。我也替夏洛蒂感到欣慰,她终于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文学的结晶塑造了简爱这个完美、有个性的人物。那颗打败对妇女偏见的种子终于发芽、开花、绽放、结果,让人们对妇女的观念重生。
《简爱》的特别和那引人注目的文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它是不变的经典,那唯美的情节,绝妙的话语,感人的文字都令人难忘。正是这种敢于抗争、追求平等的精神,让夏洛蒂笔下的简爱永生!
文学的文章7:文学路上的苦行僧(文化随笔)
文/墨客文人意吟风
文学路上的苦行僧(文化随笔)
█莫文毅
开篇前客套两句:承蒙有关领导垂爱,让我这个无名小卒在“南丹文化人”这一栏目公然露脸,鄙人自知,却之不恭,受之有愧。恭敬不如从命,班门弄斧了,权当一次小丑粉墨登场吧。
身为贫苦农民的儿子,我的故乡坐落于黔桂交界处一个僻静的山寨。黏稠的泥丸,馥郁的野花,酸涩的山果,叮咚的清涧,随大人劳作一路脆生的小曲,是我童年时光里最幽深的记忆。
中学时代,当许多同龄人沉湎于武侠和言情小说欲罢不能的时候,我却见缝插针伺机潜入阅览室和图书馆,鉴赏的同时,还进行大量手抄,主要是一些朗朗上口的句段。实不相瞒,我为自己至今尚未完整读过一部武侠小说而暗自汗颜。而当时煞费苦心精摘细录下的那些文字,多年之后赫然发现,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范畴可谓相距甚远,论其功能与价值,不外乎就是让我在完成作文任务时派上了用场,或者说为日后文字表达的规范化作了一些草率的铺垫罢了。仅此一点,足以让我欣慰了。毕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成长道路上的每一次历练与进步都弥足珍贵,不因轻微琐屑而等闲视之。
求学期间,或多或少谁都会有一些表现欲望甚至鹤立鸡群的杂念。就体育方面而言,我只擅长跳远和长跑,足球篮球之类几乎可列为门外汉,但我还是能看懂个中规则的,只是由于先天不足与后天懒惰,加之度数不低的近视,导致自己敬而远之自然也就情有可原了。我向来对于球场上那些挥洒自如神采飞扬的身影仰慕不已,有时可能还会暗生一丝嫉妒之心。球技方面是自叹弗如甘拜下风了,而每当自己的作文被语文老师当众范读的时候,征文比赛榜上有名的时候,一种幸福感甚至成就感便油然而生,偶尔竟还视为炫耀的资本。在此,不怕诸君见笑,当时之所以肯为那些枯文燥字绞尽脑汁,很大程度上似乎是为了引起女生们的关注,抑或试图博取某位女生的好感,可见想法简单而细腻。如今蓦然回望,仍不时偷偷泯然一笑。不过,无论怎样,还得感谢特定环境下那一份青涩纯真的情怀,让我学业写作两不误,二者并行不悖的良好习惯伴我度过了那段流金溢彩的年华。
坦白说来,自己贴近文学边缘的时光轴,是在2002年的深秋。当时我就读于河池学院,在阳崇波和蓝哲两位指导老师的赐教与提携下,文学爱好者众志成城,四面游说,八方筹措,将停刊多年的《山花》重振旗鼓再度问世,且刊物质量陡然提升,每周一次例会的广泛交流与深入探讨,使得每一位文学社员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也从中受益匪浅。不过,我的处女作见于报端却是在走出校园之后。《一棵大树》《蜡烛》《那个村姑》等等,一件件效仿痕迹依稀可辨的羞涩小作相继点缀在报刊上的某一个角落,我才幡然顿悟,这么些年来看似艰辛的厚积并未见薄发,顶多让自己距文学圣殿又缩短了那么一小步罢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谨以此聊以自慰,是戏谑和告诫兼而有之的暮鼓晨钟。
没有天资聪颖的禀赋,我这只笨鸟起飞速率往往比别人还慢悠半拍,十有八九铁定大器难成了。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妄自菲薄,始终以平和的心态紧攥笔头,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适时描摹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我是个有求必应的晚生小辈,这么多年来,不遗余力无偿为他人挥毫的各种申请、报告及信函不胜枚举,别人的燃眉之急悄然缓释或迎刃而解了,我自个儿也暗暗心花怒放,发觉我这一介书生还算有用武之地,不亦乐乎。
近年来,我鼓足勇气,将几篇自我感觉良好的压箱之作试着抛向更远的天空,那一行行承载着我满腔心血与无限希冀的文字,如一只只轻盈的小鸟乘风飞出八桂大地,在国内一些小有名气的刊物上觅到了栖身的坐标。这,给了我无形的鞭策,对于文学的虔诚,更加乐此不疲了。
时过境迁,当年和我一样激扬文字志存高远的红男绿女,在油盐柴米的牵绊之下,大都一门心思为生计疲于奔命,那一个个气贯长虹的文学梦着实渐行渐远了,甘为那一方净土锄草注水笔耕不辍的坚守者更是寥若晨星。
文学路漫漫。曾几何时,名不见经传的我,竟已成了雄关漫道上一名默默无闻的苦行僧,迈着踉跄的步子,朝梦的方向,踽踽前行。
作者简介:莫文毅,男,壮族,广西南丹人,中共党员,2004年6月河池学院中文系毕业,小学高级教师,多次获得“河池市小学毕业班教学质量评估测试成绩超标”荣誉。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小说、散文、诗歌散见于区内外各类刊物。
文学的文章8:文学,我的最爱
文/李锦
视线触到了那优美动人的文辞,再也不愿离开。
她时而细腻入微,述尽天涯孤客的寸断愁肠;时而清新脱俗,满蕴文人雅士的宁静淡泊;时而慷慨激昂,抒发心怀天下者的豪情壮志……
她如喷涌的甘泉,浸润我的心田。
引人入胜的情节,犹如黄山三十六峰的飞瀑,逞尽跌宕起伏之能事。又似船入荆江,十里九转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紧紧扣住我的心弦。
栩栩如生的人物跃出纸面,生活在我的空间。
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者,使我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沉鱼落雁、慧雅贤淑者,让我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嫌贫爱富、市侩十足者,令我厌恶之情顿然而发……
透过纷繁的人情世故,我为深邃的思想叹为观止,因崇高的品格振奋不已。
国破家亡者的声声哀叹,春风得意者的踌躇满志,对才子佳人的美好祝福,对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无论含蓄的,还是直白的,感情总如潮水一般,不断涌入我的心海,引起阵阵浪潮。
不管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无不把我带进如诗如画、情满山海的意境之中。
浪漫与现实完美结合,婉约和豪放同在,断续跟离合并举,意识流地运用,悬念迭出,仿词独行……
使我如入艺术的殿堂,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每当欣赏到巧夺天工的绝妙佳作,我总是如痴如醉、废寝忘食。一气读完,我还爱不释手、掩卷沉思。
文学,我的最爱,伴我到永远。
文学的文章9:随笔(五)
文/现实和迷茫
文学是什么?是人生的缩写,因为人生的路很漫长,而文学可以提炼出人生的精华,而精华完全是生活中最能给人深思的。什么才能给人深思?那就是如何在困境中走出来?如何在事业顶峰的时候能让自身的修养再提高一个层次,写这样的一句话是因为事业是要不停的经营,文学同样需要经营。“经营”也许是不完美,但经营是需要付出汗水和劳动的。一个成功的人就是在不停的经营,不停的学习。文学与事业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文学是什么?是生活的缩写,生活中我们所经历的事情是不同的,写出的作品也是不样的,文学对于我有着深厚的情缘,因为是失败之后让我看到文学的魅力,它让我一直在认识,认识文学真正的含义,当我发现文学是情感与理智的结合时,也许是我刚刚认识它,而当我认识到文学是知识和智慧的结合时,也许这时我才认识文学一点点,而这点就让我懂得自信,实力两者也是走好文学道路的关键。当我走进新青年的时候,还是一个刚走进写作道路的初生,要学习的知识很多,新青年里的新杂文是我走向文学成熟的第一步,忘不了2002年在新青年写下的文字,在那些文字中大多数都是转载的。都是在我看看文学网和榕树下,黄金书屋下发表过的。可是到年底时。我写出在新青年的第一部回忆录,也许回忆录并没有写完,但也从里面发现很多值得我学习和修改的地方。2003年在新青年写的作品不算很多,但2003年写的作品让我感到成熟是对文学的认识。文学是需要学习的,也需要从生活中感悟的。虽然现在我很多还没有经历,但我懂得如何驾驭写作的方法,无论曾经还是现在我都没有改变曾经的誓言,因为写作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理性是道理与性质的结合,作品的性质是作品的好与坏。而感性是感悟和对人性的认识。更因为我在写作上追求的是真实。
文学给予我太多的思考,太多的启发,它给予我写出心灵中最真实的感悟。成长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成长是要付出生命中的汗水和心血。汗水是什么?汗水就像种子,它不是一下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它是需要细心的照料和呵护,也是需要雨水的滋润,阳光的普照,这样它才能从生根到结果。汗水就像我们身体的器官,需要我们去爱护好它,否则付出的汗水是得不到收获的。收获是什么?收获是一种成功,也是一种失败,因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先经历失败,再经历成功的。成功意味着再一次的付出,再一次的挑战,失败同样意味着再一次的吸取失败中的教训,再一次的去发现自身的不足,心血是什么?是一种看不见的精神,这种精神叫执着,执着等于永远走自身认为正确的人生道路,哪怕经历风吹雨打,哪怕经历失败的打击,依然要坚持的走下去。
文学是一首诗,要懂得去体会其中含义,然而这首诗书写出太多的人间悲欢离合;也书写出太多的哲理;太多的江湖恩怨。哲理“《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江湖恩怨《射雕英雄传》,悲欢离和《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撑起生命的蓝天》。当我阅读一本本打动心灵的精品时,仿佛像群山,永远矗立在心灵间;像长城,它的雄壮永远让人感叹,那是多少智慧的双手?多少汗水修成的。当文学像音乐;像诗;像一幅美丽的画进入我的视线及生活空间时,懂得太多不曾懂得的。很多时候让心灵充满对文学更深的了解。文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充满悲欢离合,充满冷酷,自私,暴力的一面。当家庭出现一些让我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经过处理就可以变成文学作品,但文学作品靠生活阅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知识的积累,也许是当心灵的眼睛敞开时才能懂得这些,让我对文学的创作有更深刻的了解。自古以来,很多的大文学家都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让他们写出一部部永不凋谢的文学作品。我认识文学应该是在去年。当我发现文学的魅力吸引住我时,心灵有对文学的喜欢到去开发它,开发其实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只有更好的认识文学,才能写出精美的文字和日记。当我一次次从文学的殿堂中遨游出来时,仿佛像失去家园的人,又一次回到久别的家园,那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也可以说成一种成长,因为文学是有过程的,它并不是一步就成功的,它是在一次次失败中得到的。
文学是一首歌,有优美,伤感的,也有激情的,更能给予人活力的,也有光芒四射,像礼花一样光彩夺目,那是一种美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可以看到文学的魅力以及它在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一个爱好文学的人,他可以将文学与生活,学习,工作联系在一起,因为它需要付出太多的汗水,太多的代价,然而得到的回报是不可小看的。所以学习,工作远没有比创作文学作品难,它仅需要知识和实践拥有二者便可以成功60%,40%来源于自信以及不断的学习。自信是一个人不能缺少的,缺少自信就等于缺少动力。所以文学是知识,人生阅历,自信三者的结合。文学让我变得理智,变得更懂得生活,更能让我在这个竟争强烈的社会中勇于开拓,这种开拓是一种奋发,一种挑战,一种永不放启的追求,拼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