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的文章

请欣赏追忆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追忆的文章1:此情可待成追忆

文/梁亚军

很多年以后,当我拿起笔来想写点什么的时候,那个被叫做爷爷的人,却已经成为大地上的坟堆,也埋在了记忆的深处。而且很多时候,是被我们遗忘的。

我确实已经忘记了叫做爷爷的那个人,当一道光照进记忆里,他像一个灰暗的影子,确切地说,只是一个灰暗的影子。就像在我的生活中,常常是一个背影把一个人还原到无名。对于爷爷,我确实能说出的少之又少。在一个没有祠堂和家谱的村庄,只有大地上的坟地,才能让我辨认出那个叫做爷爷的人。但大地无言,它只收藏,并不负责讲述。

作为一个灰暗的背影,也只有跟爷爷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才感觉到一种伦理的关系,在定义着我的存在和生命。而在生死之间,一个人的生仿佛就是从另一个人的死中赎回。当死亡像一条界线,横隔在我们之间,我确实又感觉到了在人伦的秩序中,有一个源头就在爷爷那里,有一条血脉,在把我们贯通。

想到爷爷,我想到的即是死亡,只有从死亡的方向,我才能看到他。还好,很多年以后,我对死亡有了另一种理解,死亡并不悲伤,在爷爷身上,死亡即一个我从开始记事起就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他以缺席的方式存在着。从我记事起,就很少听到奶奶、父亲他们说起爷爷,他存在于亲人一致的沉默中,就像在这个叫做鸡坡村的小村庄,父亲在早上推门出去的声响,爷爷也曾在这样的声响中,推门而出。他们活在这样的声响中,又都不声不响,忠于无言。

在我八岁之前,我们一直住在爷爷留下来的老屋里。老屋如父,几间老屋也是一个父亲在村庄最大的荣耀。多年以后,当父亲决定翻盖新房的时候,同样的想法在鼓舞着他。很多年里,事实上,爷爷和父亲,他们在我这里会重叠为同一个人,在父亲还在的那些年,我更多的是通过父亲,才知道爷爷真实的存在。当我在懵懂的年岁中,第一次认识到这个简单的道理:没有爷爷,就没有父亲;没有父亲,就不会有我的生命。仿佛一道光照进了我的心里,我对那个几乎没有给我留下印象和记忆的爷爷有了亲切的感觉。而一种感激,也像把种子放进了泥土一样,有了生根发芽的基础。

一个灰暗的背影,但在活过的时间里,爷爷也确实有过一张清晰的脸。我曾经记得,在奶奶的房间里,有一张爷爷的遗照,就挂在土墙上,镜框里黑白色的相片,寂静无声。但在有时候,我又觉得没有这样一张相片,那张相片来自于我的想象。在村庄,当一个人入土为安,一个坟头似乎就让死者有了归宿。时间给予我的,似乎不是要把他记下,而是要把他遗忘。我也确实把爷爷忘记了,很多年以后,就在我准备为他写点什么的时候,我开始在镜子前看着自己既熟悉又没陌生的脸。我开始感觉到没有一张脸更让我迷惑不解的了,他既是一个秘密,又像一个答案。我知道这张脸,已经把我和爷爷、父亲相互的融入,也正是这人伦和生命的秩序,把我固定在这个身体中。虽然,我时时想跑出这个身体,跑到另一副身体里面,我不知道,我的爷爷和父亲,曾经是不是和我有着一样的想法。当他们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的一张脸,或者在劳累了一天,站在村庄的土梁上,看着扑面而来的群山和村庄,突然感觉到世界的不可言说和生命的荒谬。

在父亲去世以后,我常常想,如果父亲活着,他会不会在某一天和我说起爷爷。他又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说。或者说,事实上我一直期待着这样的诉说,尽管我知道,这诉说永远只能在期待中,像一种恒久的饥渴不能被满足。但命运没有留下这样的机会,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才只有十岁,在此之前,也许父亲觉得我的年龄还小,不足以承担过多的记忆。就像现在,当我做了父亲,当六岁的女儿喊着“奶奶”,她并不知道,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爷爷,在我的记忆里。而我也不会告诉她,我还得等着她一点一点的长大,没有一个老父亲在我的面前,没有一个看得见的爷爷在她的面前。我该怎样告诉她这生命的真实和死亡的虚幻。

因此,有时候,我会羡慕一个人的衰老,他头上的白发,让我肃然起敬。就像走出去,一个衰老的背影,像头顶的老夕阳,一种真实的人生,就要被完成。既是一种贫乏,或者一种失败的人生,在衰老中,也有他的果实。在这样的时刻,我无比的渴望,来到我的晚年,为死去的父亲,也为了能向女儿讲述,一个她没有见过面的爷爷。

他们曾经活过,在村庄,有他们走过的路,有他们种下的树,有他们用过的农具,有他们种过的粮食,有他们耕种的土地。他们曾经活着,在一种几乎是天生的贫穷中,忠于无言。在早上,天不亮,有他们推门出去的声响;在晚上,一天的耕种又让他们像一把疲惫的农具一样。而在村庄,一天嫁接着一天,一年嫁接着一年。而父亲和爷爷死时,都还太年轻。

多年以后,当我走出村庄,把家安在另一个小镇,走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我记得有一次走回去,被已经九十多岁的俞婆婆认出。我以为离开村庄,我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在她眼里,我已经成为村庄的陌生人。哦,谢谢她,还能认出我,给了我一声温暖的问候。谢谢她的问候,让我的身体和灵魂都回到了故乡。谢谢她活了这么久,还在向死而生,谢谢她告诉我另一种活法,告诉我另一种死亡,人生七十古来稀,九十岁啦,死亡就是在喜悦中回家。

追忆的文章2:巴黎圣母院追忆

文/王琪森

知道巴黎圣母院,初始于雨果的小说。那个美丽野性的埃斯梅拉达,那个丑陋善良的卡西莫多,那个变态冷酷的弗罗洛等,已沉淀为我们这代人致青春的文学记忆。

“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似乎是为了挑战爱情文艺片《爱在黄昏日落时》的这句台词,前不久,巴黎圣母院那高耸入云的塔尖在一场大火中坍塌时,灼痛了人类文明的心灵。庆幸的是数年前我到过巴黎,记忆使我重温了曾经的美好印象。

一到巴黎,我们即乘船游览了著名的塞纳河,两岸瑰美壮丽的风光如画卷般徐徐展开,特别是船行到西堤岛时,只见一座高耸挺拔、巍峨典雅的建筑矗立在河畔,蓝天白云把其轮廓线勾勒得优美多姿。午阳又为其抹上了一层光泽,弥散出浓郁的沧桑感。据说雨果当年就在这圣母院钟楼一侧隐秘的背阴之处,发现了用拉丁文刻写的文字“阿克南”,意谓“宿命”或“命运”。这个有着“法兰西莎士比亚”之称的大文豪的心灵被震撼了,在这个通向天堂的神圣殿堂,是谁用如此沉重忧郁的笔触刻了这些字,于是一种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命运”在雨果的笔下风云激荡。1831年,一部不朽的小说问世了。从此,建筑借小说走向世界,小说随建筑走向永恒。

翌日之晨,小雨过后的巴黎树木苍翠,绿草青碧。巴黎圣母院高高的塔楼四周晨雾氤氲,犹如披上了一层圣洁的白纱。当我零距离地面对这座被雨果称为“石头交响乐”的哥特式风格教堂时,深感其建筑的气派恢宏,雕刻的精湛瑰美、装饰的富丽堂皇,展示的是一种法兰西式的风范。这座现为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约建于1163年至1250年间,荟萃了欧洲文化的精华,集宗教、建筑、艺术为一体,成为巴黎一张穿越历史的名片。更令人产生神圣感的是,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原点,巴黎之中心。

巴黎圣母院高大的拱形门洞,雕刻着12圣徒群像,造型生动而传神,四周环绕着工艺考究的纹饰。两边立有圣像的石柱和精美的装饰带,把主立面分为9块黄金比矩形,从而使其主立面成为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的经典之作。进入门洞步入教堂,高达数十米的穹顶,沿墙而下的弧形线和回廊柱的垂直线与幽幽的灯光交相辉映,闪烁着深邃庄重的底蕴,传递着无限的遐思,营造出一种摄人心魄的效应,尘间的喧嚣,世俗的烦恼,浮躁的欲望等,仿佛全能被荡涤过滤。为此,有不少人在教堂的一隅,心无旁骛地做着祷告。

记得在电影《巴黎圣母院》中,有几个教堂彩色玻璃的特写镜头,把整个教堂四壁渲染得五光十色而绚丽璀璨。如今置身在此,那些或长或方或圆的彩色玻璃窗由于窗外的阳光直射和窗内光线的朦胧,形成了极有质感的明暗对比,犹如一幅幅透明的色彩缤纷、斑斓多姿的油画,好似在天堂中展开的霓虹彩霞。而与之相映的是每个祈祷室中,都陈列着精湛的宗教雕塑和精美的宗教油画,这些都是教堂从13至17世纪所收藏的珍品,展示了一座城市深厚悠久的人文底蕴,让人如进入了一个琳琅满目的艺术宫殿,从而使这座庄严肃穆的宗教殿堂,蕴含着温馨安谧的现世情怀。

花上8欧元,登上教堂高高的塔楼,南钟楼上放着一座重达13吨的大钟,那漫长岁月所孕育出的莹然包浆,被阳光安抚得华润而凝重。沿着北侧钟楼387级台阶而上,即是整个教堂的最高处。伫立在此,整个巴黎尽收眼底。此刻,那洪亮深沉的钟声响起来了,久久地回荡在辽阔的天际。据说当时巴黎虔诚的女信徒们捐出了自己的金银首饰,熔铸进了这座大钟,以求祈福。唯其如此,那悠扬的钟声才荡漾出一种深沉的命运感,永久地萦绕在无尽的时光中。

如今巴黎圣母院虽然蒙受了火灾,但好在整体结构损失不大,而且全世界各国民众和法国民众已为其修复捐了近10亿欧元,人们期待涅槃后的巴黎圣母院依然风光无限。

追忆的文章3:夜

文/残照西风紧

夜,微凉。清风吹过,荡起多少人沉思追忆。很静,万物似乎都沉寂了,再没有了白日的喧嚣。月,洁白,偶有云层飘过,引起多少人心中阴霾。很清,没有烦恼。自由,在飞翔。

河水静静的流淌,间或有滴答之声。清脆而流传很远。河岸上,白衣少女正痴迷的望着那河水。微笑,没有一丝做作。她显然没有了这世间所有的烦恼,自由的没有一丝束缚。

风吹着,吹起了少女的衣衫。那洁白,甚至这月光也不能相比。她面容姣好,身体曼妙,青丝长发在风中摇曳。夜里,很静。月光洒在河水上,碰撞出片片晶莹,耀眼﹑清纯。

望着那流逝的河水,她想起了自己,想起了过往十九年的一切。父母给予自己莫大的期望,将自己送上大学,为的是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走出落后的山里。她想起了小学到大学,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曾经多少次默默流泪,曾经多少次想过放弃。从那坎坷中走过,从风雨中走来。终于,她考上了如愿的大学。

在那樱花开放的地方,邂逅了那个人。他没有车,没有房,没有一切符合这个时代脉络的东西。但她无所谓,入魔般爱上了他。她有众多的追求者,为的是她无数的有点,容貌,亦或是学习。似乎是命中注定,她爱上了他,没有任何理由。

春天,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时候,他们恋爱了。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们的恋爱是如此的清淡,清淡到仿若没有丝毫的变化!他不是一个善于言谈的男人,在众多追求她的男子中也不出众。很平凡,很质朴。就想一根木头,远不能给予你想要的欢乐,却能给你一种沉稳的安全感。

她是如此的爱他,将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他。她想要一个未来,能与他一起度过的未来。但是,一切希望都破灭了,那痛苦中仍微笑拥抱自己的沾满鲜血的身体,已经说明了什么。她爱他,为他的诚朴,为他的执着。看着他为了保护自己而倒在血泊中的身躯,她后悔了。她是那么的希望他有一丝的懦弱。她恨自己,自己怎么可以看着他孤独的离去!

但一切都已过去,他仍是走了,没有留下什么。当她看见他父母那苍老悲伤的面容时,早已哭干的眼泪,再次无声的滑落。

当一个人剥夺了应有的幸福后,还能剩下什么,她不知道。静静的坐在石头上,感受这石头的冰冷,却分不清自己是什么心情。泪水滑落,少女想起了父母,想起了那不辞辛苦操劳一辈子将自己送上大学的父母,心中苦涩。她不忍,内疚,但是却又无可奈何。一生都在为他人活着,或许是自己愿意的。此刻,自己是自由的。少女脸上露出了笑容,向着河中走去。

洁白的月,仍是那么的清冷。清冷的夜,仍是那么的寂静。寂静的河水,不停的流淌,带走了一些烦恼,却又带来了更多的忧伤。自由的风在吹拂,见证了什么,无声息般,生于无而逝于尘。

追忆的文章4:追忆从前

文/大自然

“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失的岁月……”一首信天游唱出追忆从前,追寻过去的旋律,时光脚步匆匆,真正能追忆从前的一切?世间没有什么能准确回答……或许早已变成沧海一粟,消失在浩海之中,留下的只是冰冷的凄凉;或许象沉底多年的旧物,遗失在遥远的沙漠,偶尔不经意间寻觅出点滴,慰藉心灵上的空虚,填补那少许的空白。

从前是诗,有着那太多太多的韵味,虽然枯叶覆盖了绿色,夕阳染红的枫林,尽管泥潭沼泽隐秘在的芦苇之下,但生活足迹遍布的地方,多少还能寻觅出从前的轮格。有生活中的艰幸,有初恋时的羞涩,有年少时的冲动,一个个拼图构成大幅长卷,记载着一切,就象满天繁星一样,昭示一个又一个故事,拼凑出七彩人生。

从前是谜,有着那令人费解,根本没有答案的考题,让你无止尽在寻求答案,却永远也无法完成,看不见的,触摸不到的一切,一直压在心底,有时感到喘不过气般难受,却又不得拼命的去领悟、去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喜悦和欢快,更有那不尽的失落和彷徨,是徒劳去追寻还是安静去等待,其实谁都明白,谁都不明白。多少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多少解不开的心结,追寻不到的浪漫,都无法留住时光的脚步匆匆。

从前是画,虽然有“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定格,更多的是水中月,镜中花,让人无法打捞触摸。有昙花般的一现有流水般的源长,令人窒息,却又不得不拼命追寻,不停的奔波,哪怕是小小片段,足以安抚那渴望的心灵,任凭岁月无情的冲刷漂洗,只求留下那份真诚,那份永久……不求过多奢望,只要曾经拥有,就不会留下失落和伤感。

从前是水,似水年华随着波浪早已流向远处,在布满水苔的石板上留下那道道痕印,仿佛能寻味出从前的艰幸,从前的迷失和收获,就像一个若大的容器盛装着过去,有失败的奥悔,有成功的甜密,有故人的影子,还有那尚未来得及体味的真实。真的是落花流水无情,还时流水年华匆匆,令人寻味,只有在深思索中慢慢体味。尽管瑕想边篇,心潮起伏,也只能是独自承受体验出的一切。

从前是碎片,象鹅毛般的四处飘飞,让人难以拼凑出完整的图案,叙说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碎片中却包含了生活的片段,无论它们飞向何处,都在传播着生活的气息,都在昭示着人生旅途的喜怒哀乐,尽管无法让它们集结在一起,生活的足迹不正是这样在演绎着每个短小的片段,最后构成一幅完整的人生。

追忆从前是一种怀旧,更是一种向往未来的冲动,既有对生活的无究眷恋,更有对人生漫长的祈盼,穿过雨水迷失的眼睛,放飞尘封的记忆,大胆的去追忆从前,从中领悟真正的人生,去懂得生活的酸甜苦辣,甩开脚步走过漫长的人生旅途。

追忆的文章5:追忆酱香饼

文/麦芒

偶尔去街市的饼店给儿子买酱香饼,看看那些抹在面皮上散发着浓郁酱香的枣红色辣酱,使人回想起儿时自己家做的那种酱香饼。那是一种鲜活在记忆中我们自创的饼。人的记忆总是因为岁月久远的沉淀和过滤,留下来的往往愈加新鲜清晰,所以有记忆犹新一说法吧!我记忆中的酱香饼与现在的这种摆在饼店售卖的酱香饼有很大的差异。

儿时我们生活在农村,父母都要下地干活,要出劳力,因此就要做些饼吃了才扛得住饿,有劲儿干繁重的农活。做饼又要做菜的话很费事,又费油,白面饼合着稀饭也能吃下去,但寡淡的滋味让人觉得吃饭少了些乐趣!于是我们便想出做些有辣味的饼,让父母开开胃多吃点。

记得我们那时候做的饼是用面粉加水直接合的面,没有加发酵粉,也没有碱水,做出的饼有些板,有些硬,但很有嚼劲儿。做饼的过程也不是很讲究;把合好的面团擀成一大张薄薄的面皮子,然后抹上红红的豆瓣酱、碧绿的葱花,再撒上点花椒面和芝麻粒,滴上几滴菜籽油;把抹匀了佐料的面皮卷成筒装,让有佐料的一面都卷向里面,卷好之后再用刀切成拳头大小的面坯子,用手指把面坯两端的切口捏紧,再把面坯竖着压扁,用擀面杖擀成厚薄均匀的单个圆饼,然后把它们依次放入抹过油的热锅上,小火慢炕直致两面金黄酥脆。拿起一个炕好的饼,从中间掰开,尝尝掰开部位的面,如果吃起来不粘牙即为熟透。把这些麻辣鲜香的饼配上菜叶稀饭非常对胃口。像我父母那样出体力劳作的人可以接连吃上好几个。最令人高兴的就是听父母夸奖我们做的饼好吃。父母常对邻里大叔、大婶夸我们的饼可以和街市上卖的饼比美呢!我们小小的心灵也为着这点虚荣高兴得喝了蜜糖似的美呢!也的确是这样,现在想起来,我们买来的这种酱香饼软绵绵的,只抹了一成层辣酱,撒了点葱花,并未卷起来做成单个的小饼,就一整张大面皮子放进锅里炕,熟透了老板就会拿刀三两下给你切成并不规整的小块,装进袋子递给你算完事。吃起来没有丁点嚼劲儿,味道是截然不同的了。

如今我们都成家立业了,儿时的那种光景一去不复返,我们也懒了,谁还愿意劳神去炕几个饼来吃啊?我想即便再做出同样的饼,恐怕也吃不出同样的味道了吧?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得到了很多,但与此同时也在失去,比如说这这儿时的酱香饼!人生的历练,岁月的打磨渐渐让我明白了:厨艺再高超的大师也做不出我们记忆里那些儿时的美味,因此为追忆这酱香饼又添了些许感伤,或许,一切唯有珍惜现在拥有的才会免去失去之后的空惆怅吧!

追忆的文章6:那年的我——追忆我逝去的大学时光

文/享受孤独

大学毕业以后,一直想写点关于大学的什么。可是,经常访问的社交网站总是充斥着熟人的痕迹,让我怎么都没有勇气将自己对大学的追忆公之于众。

大学的时光,回想起来是美好的。然而,细细回忆却发现里面经常会有不成熟的彼此之间发生的碰撞。我们追忆大学,怀念彼此,其实本质上并不是某一个个体或者群体,而是在那种特定环境下我们被消耗掉的青春,或者说追忆和怀念的是一种一赴不返的状态。我,亦是如此。

四年,转瞬即逝,我努力回忆却最终发现残存的记忆很少。没有难忘的人,也没有难忘的事儿,大抵是因为已经忘却了吧。然而,我却依然对自己的大学很是怀念。

最初进入大学,很孤单,也很陌生,因为当时的我对于大学根本没有任何概念,然后我学会去了解,去模仿,去感悟,最终形成自己的四年,也可以说边走边学的四年。在那段迷茫的时期,第一次经历了人生必须经历的一种挫折,让我整个人变得颓废不堪。因为年幼时所处环境的原因,让我在这次挫折之中显得比大多数人更加软弱。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年的颓废,福祸相依地形成了我后来最为怀念的那年。

那年的我,还是一个冲动的孩子,固执地认为感情应该是自己想象的那样,自己一直是颇得上天眷顾的幸运儿。然而,现实的打击让我不得不认识到越美丽的憧憬在面对打击的时候越显得脆弱无力,形成的破坏性也越大。此后,我冷却了初入大学的激情,忘掉了自己对于大学的种种规划,也抛弃了自己所承担的高负荷压力,完完全全将自己看作大学生活的局外人。对同学,对班级,甚至对于自己的母校,我都是一个无恶意的闲人。永远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儿,按照自己心中的道德体系和处事标准来为每一件事儿和每一个人指指点点,游离于那群并不成熟却自以为是的年轻人之中。(当然,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那年的我,作为应试教育下的产物,明白自己的所见所闻相当局限。尤其是进入大学以后,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在此的差距,明白了自己在应试教育中形成的社会观的可笑,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陌生。所以,在此之后我不在乎身边风花雪月,也不顾周围所谓的勾心斗角,我只关注如何可以让自己快速地弥补和别人的差距,至少可以当一个合格的精神表演者,不至于让人看出破绽,我一直在努力达到。

那年的我,将自己从生活的那个圈子里抽离出来,让我的心少了一丝浮躁多了一丝静谧,相比之其他人更容易保持清明。所以,我将大多数的时间用来思考和感悟。

所以,我喜欢书香。

喜欢穿梭于图书馆林立的书架之中。尽管那是一个十分破旧且藏书量并不十分丰富的图书馆,但是它依然给我一种踏实和厚重的感觉。我不挑书,什么类型的区域我都去,只要我感兴趣。翻阅着各种学科各种类型的书籍,徜徉于各类知识的海洋。随着了解的越多,却让我愈发觉得自己欠缺的愈多。就这样我忘却了悲伤,忘记了自己所遭受的人生打击。不断汲取各种书籍的精华,贪恋于那种忘我的状态。

所以,我喜欢一个人在校园里散步。

喜欢那种专属的静谧,让自己沉寂在自我冥想的状态之中。师表路的古朴,让我生出厚重的感觉,常常让我想起上个世纪国人那种理想化的精神追求,少了许多铜臭味的滋扰让很多人凸显出精神的伟岸。纯学术的讨论,理想高于一切。而莳英园的秀美,尤其是夏日的莳英园,却又让我兴起对生活无限美好的憧憬。湖畔、小径、绿草、翠树……构成一副唯美的画面,带给人别样的感受。

这应该就是我所怀恋的大学。如果可以,真想自私地让自己永远停留在那种纯粹的精神状态。

追忆的文章7:追忆母亲,寄托哀思

文/刘天阁

各位亲友、各位同事朋友:

今天已是深秋,霜降将至。大家来到城郊参加我母亲、巴中市第二人民医院退休职工张仲似的追悼会,我代表我们四姊妹及全家,深表谢意,你们动了贵步了。

追思母亲的一生,翻检母亲的阅历,多少主题词在脑际中跳跃闪烁,青春、活力、勤劳、节俭、智慧、干练、坚韧、固执、病痛、瘦弱、欢笑、幸福等等。我母亲就是这样一种快乐与忧患、精力与衰惫、大爱之心与恨铁不成钢的矛盾体。她一生就是单位、家庭两条线,没有什么特殊社会交往,平凡一生、勤俭一生、奋斗一生。

她历经两个单位,经历卫生员、护理、收费挂号、消毒供应多个岗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卫生护理工作一丝不苟;收费财务不敢稍有懈怠;消毒供应及时安全。印象最深刻的是六O年自然灾害时期,她在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完成每个职工的种菜任务,南瓜总是比别人的大,牛皮菜总是比别人的肥厚,院长表扬,专栏上经常贴小红旗;在城关医院工作时,若干年收费挂号清楚,账目明晰,消毒高压蒸锅总是让侄儿经常免费维修,小毛病就自己鼓捣这鼓捣那,今天看来那是多么危险。

母亲出身名门,大家闺秀,重情知理,碧玉小家,位列幺女,颇受娘家的宠爱;她聪慧娴淑,与人为善,颇有懿范;她做事干练,讲求完美,从不拖泥带水;她爱清洁工整,一尘不染,东西物件摆放有序;她热情好客,接济贫弱;总能设身处地地帮助他人。

她与父亲相濡以沫57年,甘苦备尝。父亲秉烛读书,她挑灯缝补,冬天备火,夏天扇凉;父亲巡回医疗在外,她须照顾4个子女的吃喝拉撒,一点马虎不得。养育子女成材有方,每当在人生关头的重大文化考试前都默默地准备最合宜的生活膳食,衣服添减;当我们每一次新的学业完成她都额手称庆,笑逐颜开。刘氏医学祖业昌盛,军功章有我母亲的一半,她以柔弱的肩背担起了兴家、发家的重任。

她也超乎寻常地坚强,自然灾害时期,物质匮乏,她总是想法以杂粮、蔬菜补充粮食,养猪种菜,每分钱用在最关键合理处。不管灾年丰年,她都做到缸里有米、罐里有油,坛里有菜,瓶里有糖,在那个年代实属不易。

她也好唠叨、时有怨言。

她埋怨父亲,常常在家中饭桌上离开,先处理好来家的患者,再回饭桌继续不无乏味的饮食;甚至还要我母亲收拾患者留下的呕吐物排泄物,而这至少贯穿了上世纪从50年代到90年代的40年间,这是今天这个年代难以理喻的。

她也埋怨父亲,离乡背井去达县工作。她当然不懂政治,也不懂圈套,只认准一个理,爷爷的事业在这里,你就该在这里。

她也唠叨、埋怨我们子女,节俭不够,布料计划的太宽敞;剩饭菜不应全倒掉;晚上睡觉太晚,影响健康,水龙头开水太大,对孙儿太严,这是她以几十年的全民观念在警示后人、教化后人。

她也埋怨众多80、90后孙儿,怎么那么多新潮观念,不吃红苕酸菜、只吃洋快餐,不饮开水只喝易拉罐,家中做饭太少,馆子就餐太多,老人家其实不认识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了,但谁能不说这是一种传统美德的积淀呢?

她也常常念叨她多年的同事邻居,一个电话常使她激动半天;念叨医院运转的艰辛及院长对退休职工的关心关照;她也常常念叨她视作亲生骨肉的两个女儿,我们的理惠姐和朝贵姐,言语中不乏自豪和骄傲。

终于,雨过天晴,晚霞映照夕阳,老人迎来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她心情舒畅,锦衣玉食,几度漫步于北京天津大连等海滨城市;几度闲游在春城昆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都市成都的周边古镇大邑、街子、黄龙溪、洛带、石象湖、三星堆,她如数家珍;气都达州耍过周末;山城重庆度过中秋;金堂野生动物园她伏在孙儿背上,手机传话千里,已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

父亲走后4年,她迁居在怡河苑新居,弄草养花,享受麻柳湾河边的清新空气,赞美社会,赞美时代,赞美生活,以82岁高龄终老以告天年,福至所归。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前辈及新老朋友。

追忆的文章8:追忆往事如风

文/若水如花

无聊的音乐,无聊的人。偶尔也会拿起笔写一些无聊的东西。不过,我却把这些无聊的“东西”,称之为:思念。还是在思念。低头深思了一下,有一千年吗?呵呵…她现在过得还好吗?想我了吗?应该不会吧…不过没关系,我会把这份思念永远的放在这里的。就像王菲那首《传奇》中所唱到的那样:宁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

那首天使之后,我已经说过不会再写诗,于是也只有写一些随心的笔记,来诠释一下我的思念,分享一些我的忧伤和快乐。有时候挺奇怪的,虽说是随心,可拿起笔之后,却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了。于是回忆就在不知道怎样开始的开始种,慢慢的,慢慢的,开始了

公园内,也不知道因为什么,我们都生气了。于是我插着口袋,转身大步的走开了。她也跟着静静的走了。只不过,一条小径,两个方向。我跑到一群老人那,看他们下棋。看到她在那来回的张望,我有些得意的笑着。可是片刻当我再抬头看她的时候,她却不见了。就像徐志摩的那首诗中写到的那样: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这只是我现在想到的,当时可没有。当时真的慌了,第一次有那种感觉,好像丢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似的。我拼命地跑,拼命的找,想哭却哭不出来,只是来回的张望,来回的找。穿过一片花丛,终于看到了她。我苦笑着摇了摇头。望着她清丽的背影,想起了我给她发过的一条短信,短信是这样说的:宝儿,我已经把你弄丢过一次了,这次,我再也不会放手了。之后,我静静的跟在她身后走。我很奇怪,为什么她当时不回头看我一眼,只要一眼,她就能看到我。可是她却没有,一眼都没有。想想她并不是不在乎,而是她很伤心,好不容易见了面,我却这样,她很失望,她心里一定很纠结。就这样,她在前边静静地走,我在后边静静地跟着。快出公园的时候,我上前叫住了她。当时她苦笑着对我说:还以为你迷路了呢?我也笑着说道:这场游戏,你永远不会输,任何时候,你只要昂首挺胸的大步向前走就行了,我是一定会找到你的。

摩天轮下,夕阳斜射,我注视着她。好美,好美。这,就是爱。有时候,爱情并不需要太多温柔的情话,不需要太多浪漫的温柔,仅仅一个眼神就够了。可是…只是我认为够了,不知道她懂不懂…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了,见了面,总是爱骂她,我说过对她的背叛不在乎的,我没有做到吗?在学校,心中幻想着一千种见面的场景,一万句温柔的情话,可是见了面,总说不出来。与其说不在乎,不如说不知道。与其说不知道,倒不如说不懂

我们之间算是分手了吗?我没分过。可是我们之间好久好久都没有联系了。她是找到更爱她的人了吗?不知道,我真的一点不知道

心中想着分手是的情景。很淡定、很洒脱、很不在乎的微笑着对她说:祝你幸福,再见。然后转身大步的走开,不让她看见,眼泪倾流,随她而去吧。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多希望她能跑上前来抓住我,紧紧地抱住我,然后说一辈子,说一生,说永远

只是想想罢了,这不可能,我知道。她不是这种人,我也不是。然后,就这样,默默地,一个人转身,另一个人就是一辈子。

今生再把她弄丢,今世再无联系

时间是最可怕的东西。张爱玲说:那些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就在我们以为念念不忘的日子里,渐渐地被我们遗忘了。我真的很害怕,我怕突然有一天早上醒来,我会忘记她,忘记所有关于她的回忆,我会再次的感到乱了,于是拼了命的想,拼了命的跑,拼了命的找,最后,慢慢的蹲下来哭泣,像个小孩子一样,再一次不小心弄丢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只不过,这一回,是最爱丫头的记忆!

也许是每个人爱的方式的不同,他选择了消失,他选择了放弃,他选择了依然追求,而那些没有得到的,也正在用着各种各样的方法去争取,去享受。慢慢的,像一个感情漩涡一样,每个参与的人都深陷其中,难以回头。到最后,才发现,原来她并没有错,错了的,是我们自己而已。所以我选择了逃避,退出。给不了就不要在将就,因为我爱她!因为我不配!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寻找自己、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与其让自己成为她绊念的牵挂,不如放手让丫头好好地爱一回。

或许她的内心世界我永远不懂。所以我才不配!

都是想想,也都是曾经了。毕竟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不过还是很感谢她,多多少少教会了我爱,教会了我如何去爱。我会永远衷心的祝福她:祝你幸福!

回忆一开始,就像风一样,给人的感觉很奇妙,也很难终止。轻轻拭掉脸上的泪,用手撑着头,看着窗外凄美的景色,渐渐的,渐渐的……拿着手的笔,倦了。教室亮的灯,灭了。周围闹的人,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的回忆,就在不知道怎样的结束中,慢慢的,慢慢的,结束了。依稀在梦中,听到一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在说话

你爱我吗?

爱。

有多爱?

很爱很爱。

那你会爱我多久?

永远永远。

永远有多远?

即使你已经不爱我了,即使你已经忘记我了,即使我已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我会依然爱你。

乱讲,都已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还怎样爱我呀?

我会去找一个天使,让他替我来爱你。

追忆的文章9:过年追忆

文/许培良

往事如烟,但往事又并不如烟。站在新年的门槛,童年的梦,犹如涌动的潮水,滚滚而来……

学校放了寒假后,就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过去因为日子穷,总盼着年的到来。因为新年那几天欢愉的日子里,往往可以得到母亲亲手做的对襟新袄,尤其是母亲亲手炒的豆子或花生颗粒,更让我的童年充满袅袅余香。如果缠着父母耍赖,还常常会得到民间杂耍“皮老虎”。当时流行在大街小巷的口语有:“皮老虎,皮老虎,鼓嘎鼓嘎两毛五”。如果谁家的小朋友能得到父母赏赐的小玩具,其他小朋友就会讨好在他身边,祈求尽情地玩一把,尽享新年到来的快乐。

过去的日子里,由于经济落后,农村没有电,更莫谈电视、录音机、电脑等,也没有今天这么多玩具,新年到来之际,孩子们就自己创造出一些玩耍的项目。如自制的“洋火手枪”,将一根自行车辐条,弯曲成手枪状,取来铜帽和皮筋,在铜帽的槽里装上研制细密的火柴头粉末,扣动扳机,就会发出“啪”的响声,以至于震耳如聋。这种自制洋火手枪的威力,远远超过鞭炮。也因此使得几位小朋友,爱好“握枪杆子”,后来走进了部队的军营。打巴盖,也流行于当时街头巷尾,这多是小男孩喜爱的娱乐项目。这种娱乐项目,很容易展开。从村边沟壑野生的树木中,用镰刀砍削成短木棒,作敲杆用。再取来更短的木条,将两端削成尖状,巴盖就算做成了。然后,回到村子里,在墙壁一侧的地面上,划出一个小圈,圈内放置一整齐的石块,将短木条放置其上,然后用短木棒狠狠地敲动更短的木棒(俗称枧),枧就迅速蹦到半空,这时,要眼快手疾地用短木棒猛敲枧,如果敲得准、敲得硬,枧就会飞向远方。之后,由对方将枧在空中用手抓,若抓住了,对方就算赢了。否则,就要从枧落地处捡起来,将枧掷回已经划定的圈内,若进入圈内,这方就是赢家;否则,就是输家。这种娱乐项目,既能锻炼人的眼力和动作的准确性,又能增强人的竞技水平。因而,颇受伙伴欢迎。

小女孩呢,则多喜欢踢毽子或掷毽子。我们家姊妹多,俩姐俩妹,唯我是男孩。很受祖母宠爱,因为是家族香火的延续者。父母却不以为然,孩子都一样,什么男孩女孩。所以,我自幼性格就有点女性化,缺乏大男子汉形象。因此,姐妹玩毽子,我也随从着玩。为此,姐妹们埋怨我,“你是男孩,玩打巴盖去,别在这里‘混大怏’”,我就常常因此而偷摸泪水,可瞅准机会还是参入踢毽子或掷毽子,同样,一天天地快乐着。

非常值得怀念的往事,是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去赶集。每逢接近年三十的集日,我们就缠着父母买山楂糕块,当地百姓叫做——山楂年糕。一毛钱一块,五毛钱加奖一块。现在看来这是不齿一提的小事,那时却是孩子们的梦想,因为山楂糕不是一般家庭就能买得起。看到有钱人家的孩子,将山楂糕填到口里,津津有味地咀嚼着,享受着,我的馋水欲滴,只好扭头去看爆竹、看烟花。那时候,集日上卖对联的特别多。我就端详着人家对联上的内容,好的诗句就反复读,牢记在心里。回家后,用裁纸刀割开从集日上买来的大红纸,跟着父亲摹写对联:“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大院盛开向阳花,党的光辉照我家”等等,贴到街门上后,邻居大伯叔叔们啧啧称赞:“字写得好,内容也新!”还认为出自我父亲之手呢!

年三十晚,是传统的除夕夜。这一夜,大家几乎都是和衣而睡,期待那顿半宿的白菜素馅饺子(那年月因为穷,买不起肉)。放鞭炮,吃水饺——这是我童年时光最大的梦想。正月初一,起个大早,出门给家族中长辈们磕头拜年,幸运的时候,还会得到两角压岁钱呢!过了初一,盼十五。十五可以观油灯,吃元宵。油灯和元宵,都是自家做的。油灯(原料是白面粉)蒸熟后,注入少许食用油,等到灯芯燃尽后,即可抢着食用。元宵,原料大都是面粉和着花生碎屑。母亲手艺巧,做的元宵喷香喷香的。

过了十五,就开学,年就这样过去了。现在,日子富裕起来,感觉过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甚至渐行渐远。难道人到中年的我,心境变了吗?还是别的无以名状的种种原因。哎,那包含着泪水的年啊,那浸润着梦想的年啊,你还会再来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