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的散文

请欣赏老伴的散文(精选4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老伴的散文1:给老伴打冒名电话

文/李生海

女儿2002年大学毕业后,很长时间没有找到工作,为此我们两口子没少费心,往往还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发生争执。这不,2003年大年初一早上一起床,两人又因为女儿的去向问题发生口角。因为单位安排我大年初一值班,我们不欢而散,我急急忙忙去了单位雁塔区委党校。这次吵得比以往规格要高许多,依着老伴的脾气,肯定要好几天不理我。可是这大年节的,老不讲话也不行。所以,我一坐下来就一边摆弄手里的照相机,一边思考着如何去平息这场争论可能引起的冷战。这时办公室李主任也拿着相机来了,直接把我摄入他的镜头,之后扬长而去。李主任一来一下子激发了我的灵感,我终于想出来一个绝妙的高招儿——给老伴打个冒名电话。

我老伴在新疆有很多同学,其中一位张姓同学更是她的铁杆朋友。我们回西安后,她们隔三差五通过电话等各种方式联系。老伴不但与其同学关系不一般,而且与其家里人的关系也极其融洽,双方每次通话都要详细询问老人的情况,还时不时地与对方父母直接通电话向其问好。老伴自从1987年随我来西安后,一个人常常感到孤独,这时候要是能接到一个远方的电话,听一声热情的问候,那心里该有多舒坦呀,一定会转怒为喜。我决定模仿其同学父亲张叔叔的口气打一个电话给她。

我在新疆工作了近17年,虽然说不了新疆的维吾尔族语言,但是会模仿几句生长在新疆的汉族人说的新疆普通话,并且曾经与大叔和大婶有过接触,了解一些老人说话的特点。于是我打电话到家里。庆幸我家电话没有来电显示,老伴一接电话,我便用新疆口音自报家门,说我是你张叔叔,你同学这两天不在家,临走时交代过,要我春节时给你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我和你阿姨都挺好的,你们怎么样?一听是新疆的电话,又是同学父亲的,老伴非常激动,连声说着感谢话,并一再说“给叔叔拜年,给阿姨拜年”。我不断地在脑子里搜寻恰当的词汇,尽量学得像一些,生怕一句话说不好露出破绽。这样近十分钟的通话中,她硬是没有听出来真伪。通话结束以后,我紧张得出了一身汗,坐在那儿边擦汗边大笑不止。

那天下班回家后,老伴的情绪看上去还不错,又是叮咛我吃饭,又是叫我洗澡换衣服,好像早上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我只敢暗自发笑,却不敢说出冒名打电话的真相。大约过了正月十五,我才一五一十地把真相说了出来。此时的老伴早已不生气了,嘴里只是不住地说:“你这家伙真坏,你咋学得那么像呢,我一点都没听出来。”

老伴的散文2:粽香幽幽

文/王友明

早晨,我和老伴来到菜市场,满眼都是粽叶和粽子。淡绿色的粽叶,一沓挨一沓,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造型各异的粽子,一筐挨一筐,香味淡淡的、幽幽的,沁人心脾……

看着淡绿的粽叶,闻着扑鼻的粽香,我便不由地想到了母亲。一想到母亲,充满心窝的除了久违的温馨之外,就是隐隐的疼痛和无尽的思念。因为,十三年前,母亲故去的日子正是端午节。按照乡俗,端午节的当天,我们便让母亲入土为安了。送别的时刻,我特意在母亲的坟头,放了几个粽子。那淡淡的、幽幽的粽香,不仅飘溢在母亲的身旁,而且永远飘溢在我的心里。

打那时起,母亲、端午、粽叶、粽子这几个词句,便牢牢地镌刻在了我的心扉。老伴同样也没有忘记,每每端午节前,都要买粽叶、包粽子,并供奉在母亲的遗像前,感念母亲,永怀慈恩。

记得小时候,尽管我家的生活境况很差,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是,每到端午节,母亲总要想方设法包点粽子,让我们兄弟三个解解馋。那时候,两个弟弟还小,只知道自己享受美食,却从来没有注意过母亲是不是舍得吃上一个她亲手包的粽子。稍大一点的我,见母亲不吃,就说啥也不肯吃。母亲含着眼泪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快吃吧,我做的时候就已经吃过了。”信以为真的我,才笑眯眯地几口便将一个大粽子吞了下去。吞咽下这人间温暖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在母亲的枝头,再艰难的岁月也能流光溢彩。后来,我长大当了兵,家里的生活条件依然比较差,可只要是端午节前后回家探亲,母亲就会想方设法地包粽子给我吃。我真的不能想象,在那艰难的岁月,母亲是用了怎样的法力变出那些香喷喷的粽子的!

又是一个端午节,又闻到了粽子香,又想到了母亲,我难过得心都快碎了,早已是泪眼婆裟。我知道,今生今世再也吃不到母亲包的粽子、再也享受不到母亲的关爱了。不过,每年的端午节,老伴会包粽子,我照样可以吃到粽子。可吃粽子的时候,不管是大肉粽、蛋黄粽,还是蜜枣粽、豆沙粽,我总感觉缺少了一点味道,增添了一点感伤。对国家来说,端午节已经成为一个弘扬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载体。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每逢端午想母亲的感伤时刻。

老伴的散文3:快乐理财老来闲

文/章晶

我和老伴的退休金加起来才3500多块,并不算富裕。怎样使这笔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经过不断的探索,我们最终确定了“明确主题,保证储蓄,适当倾斜,重点突出”的持家方略。所谓明确主题,就是明确钱与快乐的关系。钱固然是个好东西,但绝不能让它束缚住我们的手脚,挣钱就是用来使自己快乐的,如果整天费尽心思去算计怎样节省每一块钱,那生活岂不是太枯燥可怕了吗?有了这一思想,怎样解决工资分配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每月领到工资后,我们先将其分成两大部分。首先是固定不变的800元储蓄款,雷打不动。其余的就是根据不同需要分成五笔大小不等的款项:一是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二是给双方父母买东西的孝敬钱;老伴爱美容,特别是有了孙女后,给这两个款项也要单独开列;剩下的就用来应付突发性事件和人情消费。这样的分类,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的时候,只需“照单拿药”就行了。如果有盈余,经“民主协商”,或转入储蓄,或转入其它款项。

在不少人眼里,每年外出旅游一次,似乎太奢侈了些,但我和老伴却不这么认为。一年一度的旅行在我家里是雷打不动的。每年准备到哪里去,先要收集该旅游景点的有关资料,“不打无准备之仗”,出去一次就要有一次的收获。

读书也是人生一大乐趣,退休后,我在书店书摊千挑万拣,寻一本合口味的书便如获至宝。

孙女每月的儿童杂志,也是必支的款项。我们每人都有各自爱读的书。闲暇灯下各自人手一册,倒也有无尽乐趣。书赐给我们知识和智慧,丰富了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

小日子的小算盘再紧巴,退休前当过会计的老伴总能很灵光地拨弄灵活,在算计中过有情调的生活,真的蛮有滋味的!

老伴的散文4:填补“空巢”

文/陶绍教

与老伴煮早餐,给爱犬喂食梳毛,给花草浇水,然后相伴去跳舞、去买菜做午饭。上午时光就这样度过。

56岁时我成了空巢老人。儿子在他乡成家立业,本想招上门女婿,可女儿又远嫁他乡。我和老伴短暂失落后就想通了,女儿有自己的意愿,切勿将想法强加给她,要不往后婚姻不美满,她会把责任推给父母,类似的现象颇多,教训深刻。我们还觉得,健康快乐靠自己,少依赖他人,晚年才有安全感,于是调整心态填补“空巢”。

下午,我和老伴常从事各自的爱好。她喜打牌、唱山歌,我好下棋、拉二胡,且各有朋友圈。兴趣外还常有新活动,如随圈内朋友去郊游、聚餐等。我们相互理解,各自有空间,快乐过生活。

晚上没其他活动时,我们就带爱犬去散步。回家后或相伴看电视,或读书报,或聊天儿,10点准时睡觉。

儿女为工作忙碌为生活奔波,关爱父母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就尽可能减轻儿女负担,自觉稳妥安排晚年生活,即主动密切邻居关系,互留电话号,有急情能获帮助,保证生活安全,不过多依赖儿女。

如今我已和老伴充实、平安、快乐做了10余年空巢老人。

时下,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有的儿女远在他乡父母无条件共同生活,有的儿女各立门户父母自过日子,有的父母不愿随儿女居住,有的则是失独等。空巢老人悲情多,子女不在身边,一旦生病无人救治酿悲剧。有的面对静悄悄的家倍感孤独,烦心事无处倾诉等而致老人孤独寂寞、悲观失落,产生焦虑和抑郁症,甚至因情绪低落无人劝慰而自杀。

因此,空巢老人莫消极对待生活,当积极填补空巢求幸福。一是有充分思想准备,逐渐减少对儿女依赖;二是培养兴趣爱好,参加文娱活动,让生活丰富多彩;三是走亲访友,及时倾诉烦恼获安慰,保持心情舒畅;四是加强锻炼增体质,有病早治保健康,自我料理少求人;五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获取社会组织关心帮助,以此填满“空巢”,让幸福快乐伴晚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