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散文

请欣赏夏至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夏至散文1:心静自然凉

文/TANUKI

夏至过了,骄阳似火,城市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那些吊瓶似挂在家家户户墙壁上的空调超负荷地吼叫,声音沙哑了的,歇斯底里般的,此起彼伏。夏天闷热,莫名心烦,莫名无明。师傅说,来云门寺坐坐,心静自然凉。

心静自然凉。风动帆动,仁者心动,自己心不动,风、帆什么的动不了自己。云门寺在韶关乳源县,是云门宗的祖庭,据说,乳源县的名字也是源自云门寺这个云门宗的“法乳渊源”,简称乳源,当然,还有其他说法,这也是一种传说吧。坐在云门寺的桂花潭,鸟语花香,瀑布飞花似雾,飘逸过来,流水潺潺、空气清新、清净幽雅,着实凉快。

行走半日鸟语花香歇尘虑,静坐些时且听天籁悟禅机。身似浮云空去空来何挂碍,心如流水无前无后不停留。心无挂碍,心静自然凉。上次在桂花潭边师傅问,“狗崽是否也有佛性?”。狗儿说,“狗儿的儿子就是狗崽,佛也好,魔也罢,晦日天上无月亮,望日满月似玉盘。佛魔无两端。”,师傅很是无奈,摘过旁边的桂花树枝便打,“钻牛角尖!”。“钻牛角尖!”是师傅的口头禅,听说当年云门祖师文偃禅师开导徒弟时候说过:开小悟的人好像老鼠钻牛角尖,开大悟的人如同狗崽爬墙!老鼠钻牛角尖,前面狭窄,无路可走,无法成佛,狗崽爬上墙头,放眼所望,风光迤逦,山清水秀,据说,这才是成语“钻牛角尖”的语源最原始出处。

炎炎夏日,坐在潭边,百鸟鸣唱,壁立千仞,水光泛着幽幽气息,潭水洗去无明,洗涤心灵。心中平安,则天下事事平安,还有什么烦躁不安呢?素雅平淡,是佛的境界,平平淡淡,反反复复,简简单单就是幸福。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观,幸福没有固定的模式,当我们回首往昔的时候,庆幸曾有过那样的经历,到现在还能回味那瞬间,那些不起眼的星星点点、细细碎碎、普普通通的小感动,也是身边的幸福。简单即幸福,真实则美丽。幸福在于感悟,而不在于别墅。物欲横流时代,不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修炼内心的安宁,一种精神追求,一份自在安详,炎炎夏日,心静自然凉。

独坐长松下,悠然太古心。高山流水意,谁复是知音?风动帆动,我心不动。内心烦操的人,不妨也到凉亭小憩,静坐些时,听风吹竹声、鸟语花香,忘却烦恼,去除无明,心静自然凉。

夏至散文2:感悟夏至

文/周天红

夏至,似乎一切都在不经意和转身之间,夏天是真的说到就到了。

在多少场寒风冷雨和春天夜的微凉里,我们都盼望着能有一丝温暖。也许,那就是对夏天真实的期盼吧,或许,每个人的期盼都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夏天一到,一切都好了起来。

就乡村农事而言,夏至到来,是看得见庄稼猛长的时候。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大概时间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这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正午太阳最高。夏至日后,气温偏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需肥量都很大。庄稼地里,那是看得见疯起长啊。有经验的老农讲,太阳冒出头的早晨,你静坐在庄稼地里,就能听见庄稼生长的声音。想来,那该是天底下最美妙的声音和旋律了。

可是,要听见这种美妙的和弦,一切都得用汗水和辛劳浇灌。想起村口小学校里老师教授的那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劳动才有收获,即使苦点累点,总比那两手空空一无所获空着嘴巴饿肚皮好嘛。

夏至时节,尤其是水稻,那可得加把劲地管理了。水稻正处于抽穗前后,要求土壤水分湿润便于开花灌浆,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使土壤透气良好,保证根系活力,才能高效吸收利用土壤养分。此时要重点施肥加强营养管理,促进水稻粒大粒饱,防止空壳秕粒。乡下人说:夏至顶着太阳干,收秋压断扁担翻。这一季忙完,吃的喝的都有了。

“冬至馄饨夏至面”,这是北方人的习俗。南方人不爱吃面食,但也有吃的习俗。“冬吃萝卜夏吃姜”。南方人一直保持着这种传统。冬天呢,爱炖上一大锅萝卜,夏天可就是吃姜的好时候了。乡下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鸡汤”。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尤其早晨起来,几块生姜对付着两碗稀饭下了肚皮,一天的精神都爽。

常记起,夏至到来的时候,母亲总要在忙里偷闲中准备一大坛子泡生姜。那生姜,从地里挖起,再拿到村口的小溪里洗得白嫩白嫩的,像乡下大姑娘的手指。母亲把生姜一根一块地分烂,放进泡菜坛子里,不出两天就能吃了。那可是下饭的好东西。夏至时节,乡下人的米桶里米已经不多了,就等着大干一季,收秋时有一个好的收成呢。此时得干活,得干活儿就得吃饱肚皮。母亲的办法很多,把苞谷小麦红苕豇豆的,杂七杂八煮上一大锅,中间一大盘泡生姜做菜,每顿总能让大家吃个肚皮饱,再苦再累,日子一转眼就过去了。

吃着,干着,忙着,夏至总是顺着时间的斗转星移中如期到来。年年到来的夏至总是给人丰收的希望和生活的美丽远方。

夏至散文3:夏至

文/闫超健

每年阳历六月二十一日前后,斗指乙,万物于此皆假大而极至,时夏将至,故名夏至。

夏至,是一年“四时”之一,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标志着盛夏的来临,古时又称“夏至节”。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先人便土圭测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假也,至,极也,夏至为者,至有三义:一以阴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阳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礼记》中也有记载:“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夏至过后,阳气始衰,阴气渐生,而在阴阳相生相克的交替中,阳性的鹿角开始感阴脱落,雄性的知了感阴鼓翼而鸣,有毒但可止疼的半夏破土而出,红颜易老的木槿也盛开出美极一时的花。象征着鼎盛的夏至,注定是在极尽繁华里,隐藏着落寞。

夏至节,是中国最早的节日。所以,古时历朝各代,夏至必祭土谷之神。《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祭神、祈求消灾的习俗自周代便已形成。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也提到:“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宋代庞元英的《文昌杂录》更是“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元代脱脱等人在《辽史·礼志》里也不惜笔墨记录了辽代“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的情景。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的《清嘉录》里记述了江南一带“夏至日为交时,曰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夏至以后,常会有骤来疾去的雷阵雨,农人称之为“夏雨隔田坎”。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荆楚岁时记》说:“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

关于“三时”的说法,各地有差异。在张家港河阳一带,自夏至日起,称为交时,每五天为一时,河阳当地有农谚“头时黄秧二时豆,三时拔忒黄秧种赤豆”。

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如果在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下点阵雨,农人哪怕被猝不及防地淋成了落汤鸡,也会喜上眉梢的。因为他们知道,夏至雨点值千金。

自古以来,这一天民间有“立夏日,吃补食”的习俗。“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夏至在于“长”,面食是有必要的,吃面长寿。再者,新收小麦磨出的面粉,也必然香劲可口。有的地方会吃凉粉、凉皮,有些地区还要喝凉茶、吃荔枝、吃狗肉等。

当然,江南一带亦有夏至食馄饨的习俗。因“馄饨”与“浑沌”谐音,所以老百姓们相信,吃馄饨,颇似打破混沌、开天辟地之意,使人变得更加聪明。也有人说,夏至吃了馄饨,人也可以像馄饨一样漂浮在水上,到河里游泳就不会被水淹。张家港还有一句比较有意思的方言民谚:“夏至不吃馄饨,死了没有坟墩。”

在“稻花香里说丰田,听取蛙声一片”的时节,还有很多时令物征、民俗仪式,但似乎都在强调着中国人特有的盛极而衰的阴阳观。

夏至,也是在提醒我们:世间万物,相生相克,过犹不及,天人合一。

①②港城夏日好风光。

夏至散文4:犹记儿时照泥鳅

文/王祖远

儿时,夏至以后,故乡的夜晚开始闷热起来,泥鳅都从泥里窜出。捉泥鳅的人很多,有用手翻泥,有撒茶枯水,有放篾笼诱,我们捉泥鳅是用火光照。泥鳅见到火光,就欢喜得变“傻”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小城民用电力不足,每到夜晚,处处是一片昏黄,没有电视看,有电影院、戏院子,但我们没钱买票。大人们拿着棕扇子,坐在小巷子里歇凉聊天,我们男孩就邀伴去乡下水田里照泥鳅。

夜晚来临,我们高举着火把,带着照泥鳅的工具,全副武装出发了。一路上,天空有淡淡的银色月光,有闪烁着稀疏的星星,朦朦胧胧的田间,洒下了我们的欢笑。来到山旁的梯田,已经有拿着松柴火把照泥鳅的人了,也有一些照青蛙的大人在田坎上走动。近郊田里照泥鳅的人多,我们就去远一点的山谷。有的梯田里刚插完晚稻,有的刚耕完田,一片水汪汪的田里,泥鳅钻出泥洞,漂在水面上悠悠然然,尤其是靠山崖岩坎的梯田,有不少石眼冒出一线泉水,清凉凉的,泥鳅喜欢在这田边水里活动。

照泥鳅主要是用松柴火把,也有的用火网罩,把点燃的松柴放进网罩里。当年有两节电池的大手电筒卖,一束光很刺眼,那是照泥鳅的最好光亮,可谁也舍不得花钱用手电筒照泥鳅,水里的泥鳅见到火光,纹丝不动了,这时,我们就用针刷,朝泥鳅身上猛然扎去,把泥鳅扎在针上,再放进系在腰身上的小篾篓里。

泥鳅身上很滑溜,妈妈学着别人为我做了一把针刷。就是用扎鞋底的大号钢针,把针眼一头放在炭火上烧热后,快速扎进一把废塑料牙刷柄上,十二根钢针固定成两排,再捆上一根握手的长木把。扎泥鳅时,我们轻声闭气,有时还没伸出针刷,眨眼间,泥鳅闪电似地摆动身子,搅出一圈浑水溜走,不见了踪影。

泥鳅很敏感,只要感觉稍有不安的风声,就溜进泥里去了。有时候我们的手脚稍缓慢一点,火光还没照准,泥鳅也会溜掉。我拿着火把,在水田里一边走一边照,松柴偶尔发出一丝燃烧的声响,散发出一缕松油的清香,有时火光弱了,我们到田坎上清理一下火把,加足新的松柴,燃得盛旺的火光照在水田里,一条条泥鳅追遂着光亮游过来,这时,我们手上的针刷对准泥鳅,快速扎去,遇到大条黄鳝,针刷扎不住,我们就用篾片编织的大勺子舀。山间田园的小溪里,还有小鱼。当年农村没有农药,水稻田、小溪沟,泥鳅黄鳝小鱼小虾生长得很快。

有一次,我在依山傍水的田里照泥鳅时,突然听到一阵青蛙的惨叫声,接着,看见从山崖水畔的灌木草丛里,窜出一条扁担长的菜花蛇,嘴里咬着青蛙的一支脚,正沿着石坎旁溜动。我吓得转身快走。

回到家后,会拉琴的二哥听了说:“真可惜,那蛇皮可以蒙琴筒用。”他约定第二天陪我去照那条大蛇,要带上竹扫把去,先打蛇身再抓七寸。邻居老四听了则说:“真可惜,那蛇肉煲鸡是大补。”他也约定第二天晚上同我一起去照,他还说要带一个三节电池的手电筒去,强光直照。我不知道,夜晚的小动物怎么都喜欢追光呢?

每次照泥鳅,我们小伙伴都要到晚上十一点多钟才回家。当年的泥鳅一角五分钱一斤,比五角钱一斤的猪肉便宜多了。我一次晚上就可以照二斤多泥鳅,想当年都是野生的,肉嫩味鲜,妈妈常用茶油煎炸,放酸辣椒闷炒,还有用清水煮泥鳅下面条,吃了还想吃。现在野生泥鳅三十元一斤还难买到,如今饲料激素喂养的泥鳅,刺硬肉粗,也要二十元一斤。

用火光照泥鳅的往事不再有了,往日我们照泥鳅的夜晚,田园山间到处是松柴火把光焰在流动,一幅浓郁的山乡夜景民俗画,已留在记忆的屏幕上了。

夏至散文5:闲话夏至

文/胡胜盼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节气,一般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就是源自夏至节。据《恪遵宪度抄本》中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另外,夏至还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古人十分重视夏至节,《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要举行祭神活动,祈求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夏至后不久,就开始进入“三伏天”,天气炎热,容易食欲不振,身体消瘦,民间谓之“苦夏”,故自古有歇夏的习惯。在我国古代,夏至基本都是法定假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要放假一天,唐代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云:“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一句“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诗人不仅描出了一幅农忙辛劳耕作图,更是写出了自己“心念百姓”的一片拳拳之心。

宋代《文昌杂录》: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礼志记载:“夏至之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驱蚊抑臭。

夏至是一年“四时”之一,标志盛夏的来临,因此如何有效避暑也成了考验古今人们智慧的一件事。据记载,我国早在周代就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设备,(近代在曾侯乙墓出土冰鉴,其以冰柜的形式一直沿用到近代)冬季贮冰,夏季食用。而商业繁华的宋代在炎炎夏日中,会有人当街列凳售冰饮,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冷饮和冰棒。明清时有了刨冰,而且清廷在立夏这一天,还会赏赐文武大臣冰块,以作避暑。

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日养生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中医理论认为: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阳气在这一天强盛到极点,阴气自这一天开始滋长。养生就要顺着自然界的性子来,一方面保护阳气,不要让它过旺而引发上火,一方面也要滋阴调息,养护心脏。在起居调养方面,宜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晚睡早起。

夏至散文6:夏至之时

文/罗文博

天文学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开始。夏至日并不是一年中最热,再过三十天大暑才炎热。“日长长到夏至,夜长长到冬至”,夏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白日长达15小时。过了夏至,白昼开始逐日减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谚语。

芒种已过,夏天是真的到来了,不是吗?天气转热而且阴雨不定,强对流天气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不会和谁去商量,也不会和谁去约定。

二十四节气,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悠悠千年,它们形塑了中国人的智慧与记忆。二十四节气既是一份对天地万物共生共荣的细微体认,也是一份对民族共同身份的期许与认定。

“夏至”为北半球夏季开始。夏至日并不是一年中最热,再过三十天大暑才炎热。“日长长到夏至,夜长长到冬至”,夏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白日长达15小时。过了夏至,白昼开始逐日减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谚语。

故乡的岁数大点的庄稼人,对一年二十四的节气能到背如流,每个节气出现什么现象,直接关系到农事。我虽然从小在那里长大,但从没有经历过稼樯,耕耘的劳碌,没有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对二十四节气很陌生,唯一难忘的是夏至。

夏至是农时的一个节气,夏至,顾名思义就是夏天的到来,夏天的开始。夏至在我的故乡是一个节日,它和中秋、春节并列为故乡的三大节日。在华夏民俗中,把节气当作一个节日来过的恐怕只有我的故乡。

天文学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会逐日降低。夏至即代表着炎热将至,伴随着暴雨高温桑拿天气频频光顾,梅雨季节即将到来。

夏至时节的黄梅天气,阴雨连绵,空气潮湿,器物发霉,食品变质,人体也会觉得不适,蚊虫繁殖速度很快,肠道性的病菌很容易滋生。这时特别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防止传染病发生。

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夏至后要重养心,赤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烦则更热,要善于调节心态,少动多静,排除杂念,心静自然凉。

端午过后是夏至,在我的故乡,不时兴过端午,我小时候不知道端午粽子是何物。后来去乡里的镇上上中学才知道有端午这个节日,每次过端午,学校总是提前放学,让学生回家过节,我当时还感到很纳闷,为什么他们只时兴过端午,跟他们提到夏至,大多数同学一脸茫然。

故乡人之所以时兴过夏至大概跟农时和收成有关,其实很多传统节日都和农时有关,中秋,是春季农作物和各种瓜果成熟的季节。春节,是秋季农作物成熟,各种农作物都收进了粮仓,冬季作物已经播种结束,它是农时的一个最清闲季节。夏至,是冬季农作物,油菜籽和小麦收获完的季节。

每个季节的农作物收获完,人们都要举行一种庆祝仪式,故乡的夏至这个节日的源头,也许很古老,古老得无法追溯它的起源。传统节日大多数都起源于民间,来源于乡土,而逐渐被接受和推广。

夏至不象端午有那么多丰富的内容,门上要插艾草,喝雄黄酒,吃端午粽子,划龙舟。我的故乡山多水少,没有大的湖泊,只有小沟小溪,一个大跨步能从沟溪的这边跨到另一边。如此狭窄的沟溪连小筏子都放不进去,甭说龙舟了。

记忆中夏至这一天正是村中栀子花盛开的时候,全村到处飘荡着栀子花的清香。花香中,我觉得只有栀子花和桂花的香味最纯正,最好闻,丝丝缕缕的清香在风中飘荡,淡而不浓,让人闻之神清气爽。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记得儿时吃杨梅可不容易。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后,是野杨梅成熟的季节,我和小伙伴常到麦地冲、望海山等地采摘,来回十多里,山高路陡,林深害怕,要是遇到下雨,更是苦不堪言。那是书包轻、作业少,有时放学也禁不住诱惑跑着去跑着回,到家已是天黑,父母嗔怪几句,低着头草草吃完饭,邻居闻讯来串门,一大家人蘸着盐吃杨梅,比赛似的,不一会儿一小提箩杨梅便底朝天,老奶奶笑着说:“真酸,吃豆腐都吃不动了!”

记忆中夏至这一天,全村笼罩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之中。夏至唯一的活动就是吃,所有不必要的程序一概省略。大清早,全村的鸡、鸭、 鹅被赶得扑拉拉到处乱飞,东家宰鹅,西家杀鸡。新油菜籽炸成香喷喷的香油,新小麦磨成白花花的面粉。香油倒进铁锅,女人在灶下点火,男人在灶上忙碌。面粉被做成各种形状的面点,放进热油中炸。炸油条、炸麻花,炸春卷,扎各种面点。用糯米面,炸元宵、炸糍粑、炸糯米锅巴。一个大脸盆摆放在灶旁,盛放炸好的面点,大脸盆旁边围着一圈吃得满嘴、满手都是油的孩子。全村人到处串门,互相品尝各家的面点。

过去的夏收时节,割麦子的时候,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块田里摆战场。队长是“夏收战役”的总指挥;青壮劳力是战斗中的先遣队,青年女子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奋勇争先冲向前。不闻男女嬉戏语,但闻一片嚓嚓声,割倒的麦子捆成捆,蹲在田里像老农。太阳照射在镰刀上,铮亮的镰刃闪银光,幸福的“花儿”飘过一座山,两道梁,摩擦得树叶沙沙响。蚂蚱在草丛中喳喳喳地叫,麦蝉儿在树上“炎热”、“炎热”地唱,土地不负庄稼汉,手中有粮心不慌。

夏至过后就进入了真正的农忙季节,要把收割过麦子和油菜的田,改成水稻田,插早稻的秧苗。有的人家夏至这一天多炸一些面点,用坛子装起来,如果忙得来不及做饭就用面点临时充肌。

自从离开故乡就再没有过过夏至,很怀恋故乡的夏至,不知道现在故乡的人是否还时兴过夏至。难忘夏至村中栀子花的清香,油炸海虾的鲜美,还有姹紫嫣红,浓香浮动的田野。

夏天似乎来得有点迟。但阳光的温度却一如既往的炽热。知了还是在用尽所有的力气在那里竭斯底里的叫喊着。空气中弥漫着的热量把所有的事物都包围着。耀眼的阳光还是让人睁不开眼。我半眯着眼望着天空。纯白色的云朵仍旧慢悠悠的飘荡在无边的蓝天里。一切都好象是前一个夏天的完美复制。我想,夏天是一成不变的。变幻不定的是人,是景,是事。

我比起冬的冰洁,更喜欢夏的惬意……

我喜欢夏天的海边,让自己在浪花里翻滚,每一步在沙粒中踩着幸福的的奔跑都是踏实的。每一阵伴着海风吹来的回忆都是遥远的。每一个浪花的窃窃私语都让人有写下这些秘密的欲望。

我喜欢夏天的暴雨,愤怒的把一切的不爽都冲走。雨后城市洋溢的清新就像一个历经翻山越岭的灵魂灵吐出的久违的释放。那泥土的气味让我贪婪的留恋。

我喜欢夏天的不可预知的浪漫,作你们甜蜜故事的开始再好不过了。在这个故事里,星空负责打光,海浪负责配乐,沙粒负责观众,你们负责去爱。

夏至散文7:夏至的夏

文/孙凤山

倘若用“夏至”作为谜面打一成语的话,那么谜底应该是:天长地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这是多么惬意的时节,多么令人神往的境地。夏至到了,它至少能够调动千万个奔跑的动词,处处涌动着温暖的浪潮。

夏至,挥洒着夏的温暖。温暖,首先是一种生机。早在《礼记》中就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温暖,还是一种福祉。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人们可以尽情吐故纳新,还可分享庄稼快速生长的幸福。是的,没人分享的幸福,就像没有点燃的蜡烛。其实,温暖还是一种投入。殊不知,温暖在春天孕育,从立夏起步,顺着与日俱增的农事,越过小满和遍地的乡音,温暖开始奔跑,从芒种开始膨胀,抵达热烈的夏至,我们敞开情怀,远不止释放抑或享受温暖。接近抑或越过夏至,我们都应该像攀摘一朵花那样,以温暖的态度生活。

夏至,张开着夏的辛勤。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天地之间的辛勤和热情融为一体,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地表的热量和人们的热情都在继续积蓄,向着“三伏”进军。农谚云:“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这个时节,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也迅速滋长蔓延。田间管理进入关键时期,收获成败在此一举。我们不能怨恨田间管理,必须善待,就像善待播种和收获一样。如果你爱自己的劳动,你就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恨它,它就会成为你的主人。

夏至,持续着夏的梦想。梦想是鸡蛋,如不及时孵化,就会变臭。在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苦夏”。这倒提醒人们要注意修身养性,摈弃苦恼,实现梦想。因为幸福不过是好的身体和坏的记忆力。然而,夏既是夏收作物收获的季节,也是秋后作物栽插的季节。在这炎热而繁忙的季节,收获和栽插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不可稍有疏忽。此时,如果认为自己春天制定的所有目标都已达到,那只能说明春天制定的目标还不够远大。

从夏至出发,要想幸福天长地久,没有比持续夏的梦想更为迫切和必要的了。

夏至散文8:夏至说夏

文/李淮

“夏至见了面,一天短一线。”

夏至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早在公元前七世纪,我国古代的人便用日晷测影,标出太阳影子最短的一天,确立了夏至节。夏至节在每年阳历六月二十一日前后,今年的夏至,刚好在六月二十一日。夏至在历书中的物候解释是:“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至”。

这时节,天气转为炎热,气温逐渐升高,多种多样的花儿、朵儿开始舒展自己最美好的容貌。五月榴花红似火,石榴花以它鲜艳的红色先声夺人,碧绿树妆成一朵又一朵红色花样;玫瑰芍药花开俏丽,红艳艳、粉嘟嘟,艳冠华夏;栀子花、黄葛兰、茉莉花、夏蕙兰草,洁白如玉,象牙妃色,暗香袭人;玻璃海棠俏模样,月季朵儿欣欣然,三角梅成片成团成簇怒放成花的海洋……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荷花。去乡村,去田野,荷塘月色美,荷花荷叶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说了,我们以荷叶做上衣,用荷花做衣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洁净又高雅,妩媚且动人,因此人们总在这个节气,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荷花仙子带给我们大美大喜的赏心乐事。

夏至夏天到,水果少不了。枇杷、蜜桃、甜瓜、荔枝、香蕉、菠萝、葡萄、杏子、李子……但吃得最多最解口渴暑气的是西瓜。没有吃西瓜的夏天是不完整的夏天。西瓜是葫芦科一年蔓生藤本植物,据考证,并非是我国原汁原味出生,原种可能来自非洲,大概是在金朝元代传入我国种植。

好吃的还有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以前皇亲国戚才能品尝的高档水果,科技的发达和运输的进步使得人们生活步步高,寻常百姓家也能够天天食用。白生生、甜蜜蜜、水淋淋的荔枝肉,夏天吃上几颗,安逸哟。

自然,这个季节的蔬菜丰富多彩。沐浴阳光的蔬菜们生命力蓬勃旺盛,注定了再也不吃暖房大棚里的反季蔬菜了。市场上,绿的是豇豆四季豆扁豆空心菜、紫色是长茄子、红通通的是圆圆西红柿、白里透着淡淡黄色的是嫩生姜、还有绒绒毛的冬瓜、青皮大辣椒尖尖青辣椒、鲜黄色糯玉米,真是应有尽有。

夏天常见的“瓠果”,就是我们民间常说的苦瓜,主打蔬菜,清热解毒,凉拌炖汤素炒都是好菜。我们家的阳台花盆里种有丝瓜,肥大如蒲扇的瓜叶,不但是风送瓜叶一帘香,还有五六寸长的丝瓜果实,一根挨着一根。自己种自家吃,随时吃随手摘,美滋滋的。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我们吃了粽子,这是一种人们从楚汉时期就保留的习俗。在古代,夏至节也吃粽子,南朝人梁宗懔写过“夏至节日食粽”,唐人白居易有诗“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夏至节气同冬至节气一样重要。它对农民来说是一个忙碌的节气。“芒种栽秧天赶天,夏至栽秧时赶时。”这个节气大麦小麦都已经颗粒归仓。田野,“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秧苗,绿油油挺挺立,长势良好,农民们从田里回村归家,身体劳累手脚辛苦,心里却是满满的高兴!

夏至后,最热的盛夏来临。夏季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适当晚睡早起,有时间一定要午休,那怕中午休息半个小时也是好的。锻炼身体宜清晨或者傍晚,太阳日当顶,应该在户内工作或休息,避免中暑热;多饮淡盐开水和绿豆汤,饮食清淡,蔬菜水果多吃,才能安度暑夏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