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立冬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立冬的散文1:立冬“起”菜忙
文/段金仙
“起菜喽,起菜喽!”随着老队长康大伯的吆喝声,大伙儿都披上棉袄,扛上铁锹往菜地里走。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立冬时节的情景。
我们村村子不大,地却不少。大片的菜地主要种着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少量种一些芥菜、蔓菁、雪里蕻。“起”菜这活儿虽说累,可也挺热闹的。来到地里,男女老少齐动手,有的铲,有的拔;老人和妇女也不闲着,有的抬,有的抱,把“起”下的菜归拢到一起。小后生拔一个水灵灵的白萝卜随便擦拭几下,也不管干不干净,咬上一口,哇!脆爽,甘甜,沁人心脾。
大家忙忙碌碌“起”完菜,把一部分菜装车运往城里的蔬菜站,其余的按每户人口多少分到各家各户。老队长还要派小后生们把菜分送到孤寡老人和五保户家中。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在立冬时节“起”菜呢?这要说到我们家乡的一句农谚:“立冬不砍菜,必定要受害。”立冬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11月7至8日之间),冬季以立冬为开始。谚语从反的方面说明立冬节气砍菜的重要性,强调了立冬时节必须砍菜。村里人管“起菜”叫“砍菜”,老辈人习惯这么叫,一辈一辈就这么传下来了。大家都知道,立冬后,天气越来越冷了,各种大田地里的菜不能适应寒冷的气候,就得给它们挪窝,把它们“起”回来过冬。大白菜呀,白萝卜呀,有个共同的特点:它们不怕霜打,怕的是雪盖,经过霜打,杀掉菜里的苦腥味儿,反而变得好吃了。那么,要是等到下了雪再“起”菜,就会冻伤、烂掉,等于白辛苦了一场。
关于立冬的散文2:立冬诗话
文/聂难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为确定依据,在每年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秋收冬藏,从立冬开始,时令进入冬天。立冬,曾引发了古代诗人们的无限感慨和诗情,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佳篇。
“诗仙”李白对季节的变迁总是如此敏感,他的《立冬》诗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立冬”之夜,笔墨结冻,也懒得写诗了,寒炉中温起一壶美酒,边取暖边饮酒驱寒,醉眼蒙眬中,竟将月光当作了满地雪花。细读之,浪漫之情跃于笔端,尤其是最后两句,想象奇丽大胆。从诗句,我们也可以感知到古代的立冬日气温要比我们现在低得多,但更使人感到一个云游诗人的思乡之情。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这是南宋着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立冬》诗。开头两句用夸张的比喻来写诗人的生活处境:简陋的屋子小得只能容下膝盖,墙低矮得只有肩那么高。“授衣月”在古代指该准备御寒衣服的九月,意即“立冬之时”。寒冬来临之季,炉炭得寸积,“布被棉”还得“铢称”,可见处境之艰难。寸积铢累意为点点滴滴地积累,寸和铢都是古代最小的计量单位。读到此,心酸之情油然而生。但最后两句,却忽然来了个大转弯,陆游并没有感到丝毫的苦闷,而是欣然地接受。从这首诗中依然能看出诗人饱经生活苦难后的宽广胸怀。陆游很爱国,爱国自然体恤民情,深知民间疾苦,此亦可从诗中略知一二。
立冬日正处于秋末,所以黄花落叶之景犹在,故而诗人多有提及。元朝陆文圭《立冬》写道:“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黄花带露,红叶飘飞,村歌互答,闲情高卧,实在是一番妙不可言的景象。而明人王稚登的《立冬》诗,则意味深重:“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诗人笔下的立冬可见些许禅意。秋去冬来,树叶落尽,立冬这晚已比昨宵冷多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因冷更盼家的温暖,却唯有禅月相伴,触景生情,望月怀远,其情切切,读来颇有感叹人生的意味。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这是元代文学家、书法家仇远的《立冬》。仇远是陶渊明一样厌倦于官场的黑暗,而寄情于山水的典型中国士大夫文人。这首立冬诗是诗人五十八岁罢官后,游玩山水中所作。诗人登至山顶盘腿而歇,只见奇峰浩荡,而初冬的细雨早已打湿了毯子。后两句指这个冬天来得早,腿上穿的粗布还未添上温暖的棉絮。“布褐”在古代指粗布褐衣,与襦衣同为贫贱庶人所服者为褐衣。襦衣长至膝,褐衣也差不多。由此可见诗人罢官后的庶民生活是多么的窘困,读来不免让人感到一股初冬的寒意。
立冬时节,品读这些千姿百态、千愁万绪的“立冬”诗,感受穿越时光的“立冬”,分明感到有一股寒意从字里行间向我袭来。
关于立冬的散文3:立冬的样子
文/马浩
立冬,意味着时序进入了冬天。
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都被六个节气充填,立冬,是最后一个季节冬季迎来的第一个节气。我总觉得二十四节气,是中原人根据中原地带的时序物候变化总结出来的,江南塞北,只能作参照,不完全对的上号,就拿立冬来说,立冬是什么样的,无疑黄淮地区的物候最有发言权。
霜降一过,秋天便走到了冬季的地界,带头赶来的风里有着砭骨的寒意,河流似乎更细瘦了,更清冽了,河边的芦苇仿佛一下子变得刚硬了起来,芦花从灰到白,此时,农人要开始割芦苇,铰芦花,留着芦花越冬御寒。
寒冬,芦絮可以用来填鞋,把芦絮捻成线,编制成芦茅鞋,芦絮还可以铺在床上当褥子,在物质贫寒的年代,人们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馈赠。
水边野生的菖蒲已不再苍翠,大约由于水分的被秋风抽干了,进入冬天,便耷拉着脑袋,割罢芦苇,顺便也把菖蒲收了,在河岸边晾晒着,晒干了,可以用来织苫子,菖蒲的叶子里天生着气孔,可以保暖,苫子可以当席子铺,也可挂在门外以作门帘,冬天,闲居在家,屋里生着火,阳光从苫子缝隙中溜进来,屋子是暖暖的,人是惬意的,一任冷风吹。
穿心红的红萝卜,萝卜缨好像不怕霜降,一星半点的霜奈何不了它,翠生生的,立冬了,西北风随时都可以吹来,趁着天气暖和,拔回家放心,拔萝卜时的心情是愉悦的,感觉哪只脆甜,拔出来,撸去叶子,用叶子擦擦萝卜身上的土,用大拇指剥皮,此时的萝卜皮非常好剥,从头剥到尾,卷曲成螺丝状,随手甩在一边,白莹莹的萝卜玉一般的质感,一口咬下去,冰裂般的清响。
大白菜蹲在田里,像位守望者,在等待着冬的如期而至,它对寒冷有着先天的免疫力,大白菜古人称之为菘,意味着冬日不凋,岂但不凋,反能在寒风中生长,农人为了让大白菜抱心生长,便在立冬的时日,用草绳把大白菜捆起来,以防叶片四散开去。
大白菜,不到天气落雪了,是不会砍的。大白菜经冬的历练,味道甘美。
辣疙瘩,一种类似青萝卜似的大头菜,立冬之后,拔完萝卜就开始拔它了,它不好直接入口,天生就是为了被菹,也可切成丝做成小菜,俗称辣疙丝。
辣椒也要割了,也有人连根拔起来的,那是种植的少,种植面积大只能用镰刀去割,辣椒棵上缀满了红的紫的青的辣椒,辣椒叶依然青青的,枝叶间还有白色的辣椒花,可惜生不逢时。
把辣椒棵子拉回家,垛在院中,随吃随摘。
棉花也要拔了,成熟的桃子,拔下来依然可以吐絮,没有成熟的,已无法成熟了,时令到了,拔下来,拖回家,分成若干小垛,码放在门前的空地上,等着棉桃吐絮,再去采摘。
……
此时,该收的已收,小麦在寒风中默默地生长着,如果发现麦苗长势太好,要用碌碡碾压,长的时机不对,不利于抗寒越冬。与小麦陪伴的,尚有油菜,多在田头地脑的边角地带。
立冬时,各地的人们为了利用好物产,过好日子,慢慢地形成了地方习俗。
黄淮地区,立冬要挖地窖,窖藏萝卜、山芋、白菜,要编织草苫子,用草封堵俗称雀户眼的屋墙上的小窗户。
据说南方,像绍兴一带,立冬有酿造黄酒,唱社戏的风俗。
塞北则开始储备食物,开始漫长的猫冬时光。
季节有季节的样子,节气有节气的样子。立冬是什么样子呢?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漫画了几笔,在漫画的过程中,感受着生活的艰辛与美好。
关于立冬的散文4:写在立冬到来之时
文/罗文博
不知不觉间今日是立冬了,温度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南方立冬,像是个略施粉黛的女子,不艳不素,还有一丝秋天犹存的温婉。
古人称,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水始冰,水面初凝。地始冻,土气凝寒,立冬果然一出场就给人们一个下马威。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得梅花便不同。在诗人笔下,冬天虽寒冷,能温暖心灵的事物却更多。一位不约而来的老友,一只红泥小火炉,一杯雪夜里熨烫正好的美酒。一个人可以躲在时间深处,安静而从容。
顾名思义,“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表示“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习惯上,我国民间常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这一节气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其确定的依据是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为准,在阳历的11月7、8两日。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立冬”时节正是南方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做好晚稻的收、晒、晾,保证入库质量;冬小麦播种要抓紧时间,巧用天时。
立冬了,天气没有特别的寒冷。这个深秋在迎冬时有些温暖,不过早晚的温差还是略显。随着“霜降”裹挟着秋日里最后一缕和煦的秋风,带走秋天的最后一缕残阳,冬季便将悄然而至。不管四季如何更替,生命总有恒常的温暖,霜降目送着一个季节的流逝,迎来的又将是一个生命的轮回。
初冬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莅临,脚步有些迟疑,是怜惜枝头上一朵花的孤寂与伶仃么?天空蒙蒙,使得这种灰暗的色调,变得单一而又深沉,像心灵中那些某个空白的时段。只是这灰色的天空也无法释怀一缕怅然。晚秋的忧伤还隐隐约约,实在是想抬手挥去,迎向新的季节,却终走不出那段梦境深处的迷惘。
一场秋雨一场凉,这凉着凉着就到了十一月。这个月里有个标志性的节令:立冬。 古人非常重视立冬这个节气,还因为常常依据这一天的天气来预测一季的寒暖,有个说法叫做“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立,建始也,表示一个季节自此开始;冬则是终了的意思。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在农耕时代,冬意味着秋收结束,农作物收割储藏,人要归避寒冷了。
立冬是农历十月的大节。远在汉魏时,天子要在立冬这天亲率群臣举行祭祀典礼,一是迎接冬气,二是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旌表与抚恤。在我们的民俗里,立冬时节要到坟山祭祖。冷风乍起,冬意渐袭,立冬时的祭祀又被称为“送寒衣”。适时,以新收谷物、时令佳品、纸火香烛祭祀祖灵,多烧冥币冥衣,叮嘱防寒保暖,禀报今年收成,祷告庇佑人畜两安,祈求来岁丰登。
在民间也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人们在这天以时令佳品祭拜祖灵,祈求上苍赐给来年的风调雨顺。同时,也在这一天放松休整,饮酒为乐。渐渐地,这成了立冬时最通行的风俗。这也符合秋收冬藏的含义:经历了漫长的春种秋收后,农人已经消耗了绝大部分的体力和精力,需要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以利来年春暖花开时进行新一轮的劳作。
进入冬天,城市开始过冬。阳光也开始过冬,像是在储存光耀,等候灿烂。秋末,大多看到的是阴晴不定的雾天和光芒不强的太阳,起风时,雾终于散去。城市开始供暖。
冬天里有着更多的好天气。阳光普照大地的好天气。我喜欢冬天里阳光强烈的光芒。寒冷的季节,路边梧桐树上没有落尽的叶还在片片成荫,还有那些高大的楼宇在阳光下形成的坚实暗淡,都显得特别清晰。荫影下的寒冷更加阴冷。走在冬天的阳光路上,整个人会被正午的太阳晒的暖洋洋,手已不再冰凉。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诗人李白在《立冬》一诗里,就写出了品冬酿作新诗的雅趣。
民谚云:“冬季进补,上山打虎”,冬令进补的意识,在民间可谓是深入人心,可是真正懂得进补之道的人却很少。立冬补冬,也不可盲目“进补”,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适当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需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一般在前几天,大多数主妇们就会三五成群地相邀着去药店买进补的材料,什么天麻、黄芪、党参、当归等等。除了这些中药材,还有就是炖鸡汤了,这个很重要,因为立冬这天炖的鸡一定得是土鸡,吃添加剂的鸡才糟蹋了那些补气补血的中药材呢。
所以,要么在哪个农户家早早买好了鸡,要么是有亲戚家送来。要不,就是自家鸡圈里养着。若临时抱佛脚,哪买得到吃谷吃糠的正宗土鸡?当然,那些没有鸡的人家就只有炖猪脚或排骨了。也有吃得奢侈的,宰狗,买羊肉,这是极少数极个别的“美食家”。
除了食补,古人还特别重视脑补。冬夜漫长,且又是农闲季节,办“冬学”是最好的提升乡民文化水平的方式。
在“立冬”时节坚持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功能,还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正如俗话所言:“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生命在于运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气温的降低,人在“立冬”以后新陈代谢的速度会放缓,因此在此时节锻炼不宜太激烈,以防止适得其反,快走、慢跑、跳绳、踢毽子、健身操、太极拳或跳舞、打球等运动均是不错选择。同时,要多晒太阳,进行阳光浴,注意保暖,增强体质,有病早医,无病早防。
不管怎么说冬天来了,暖也罢,冷也罢,总是要过去的这是自然规律。因为在冬的后面还有春夏秋的姐妹们等着走向人间送来春花秋月鸟语花香!既已立冬,离飘雪的日子渐行渐近,待到残雪消融,想来春天也为期不远了。
季节可以轮回,人却只此一生。在人生的旅程中,每个人都像一个演员,只是或悲或喜角色不同罢了。冬来了,每个心灵都想要寻找一处温暖的所在。这个时候,也只有静观其变,沉静地回味生命的历程。人生的苦难,多少悲愁闷,是躲不掉避不掉的,唯有直面,唯有接受。立冬之后,就是冬天,此时,我站在冬天的门口,向着远方,向着漆黑薄凉的夜色,轻轻念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关于立冬的散文5:大地芬芳
文/关山狼刘杰
立冬前后的关山林缘大地,芳芳氤氲,令人陶醉。
秋末冬初时节,是药农收获药材的时候,那些从土里刨出来的各种药材,在秋阳的温暖下,醉人的药香弥漫在大地上,有了秋风的助阵,浓郁的药香四处游走,整个大地一片芬芳。
药味最浓的要数川芎了,这种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常用中药材,虽然不是关山林缘地带的原产,但是也有近百年的种植历史了,只是由于川芎拣地,再加上生长缓慢,种植它的药农不是很多,但是川芎又真正的全身都是宝:根茎是中药,须根是制香厂的抢手货,秆部下端一尺来长,有节的地方可以剪下来做种子,秆的梢部是牲口喜食的饲料,再加上川芎的药用范围广,经济效益还不错,所以每年还是有一定的种植面积。那些上了年纪吃旱烟的老汉,在炮制旱烟的时候,喜欢在里面添加适量的川芎末,说是清凉利痰,是否有此功效,我没有体验过,但是添加了川芎末的旱烟一点着,大老远就能闻到一股芳香味。每年春天,家里如果要做浆水,川芎叶子是必不可少的,少了它的浆水淡而无味,不能令人食欲大开。嫩川芎叶焯熟凉拌佐饭,很是开胃,每年的春天,有大嫂把鲜嫩的川芎叶子拿到菜市场去卖,竟然有识货的人纷纷购买,销路很不错的。
大黄的药味也很浓郁,这种具有泻热通便之功效中药材算是关山林缘地带种植中药材中的大哥大了。早些年的初冬时节,山里的药农们喜欢用大黄皮捂炕洞里的火,潮湿又有油脂的大黄皮捂火,可以彻夜不熄,石板炕一直热腾腾的。每家的炕洞烟囱里都飘逸着大黄浓浓的药香味,那药香味凝聚在空中,月亮似乎都被熏得晕晕乎乎迷迷瞪瞪的,躲进薄云里面不再出来。大黄是关山林缘地带的传统药材,由于喜阴怕热,只适宜在关山深处生长,关山深处的药农也以种植大黄为主。由于生长缓慢,大黄连育苗和移栽一般要三年才能收获。大黄的主根多为圆柱体或不规则的球形,根部多三四厘米粗细的须根,药农叫做水根子。大黄的主根和水根子都可入药,只是收购的价格不同,那些毛须根也是制香厂的好原料。每年春末夏初时节,两年生的大黄生出了苔,我们叫大黄秆,在山上采野菜或者在地里干活,口渴了,就掰一个大黄秆,剥去外层的粗皮,就大口吞食起来,那种酸中微甜的味道,很是解渴,是山里人解渴消暑,清热败火的好东西。夏日炎炎,中午酷热难捱,折一片大黄叶子顶在头上就是一片阴凉,就像于右任先生称颂的那样:“路出华亭县,大黄叶如扇。日炙或淋雨,皆能覆君面。”由于山里药农主要种植大黄,山外人就把山里药农叫做“大黄老爷”,到了寒冬腊月,药农们的大黄熏烤好了,就吸引着外地的药商云集关山,各种口音讨价还价,嘈杂声一片,热闹非凡。早先山里人听闻,说是南方人在酷夏时候,全靠大黄清热败火,一家子煮一大锅大黄水,口渴了就喝。我就这事专门询问过几位南方的朋友,他们根本就不知大黄为何物,看来是药农为了抬高大黄的身价而自家杜撰的新闻了。
独活算是外来户了,可是在林缘地带的种植面积最为广大。独活具有祛风胜湿,解表散寒的功效,药味清香,不似川芎、大黄那么强烈,它引进到关山一带,也就是五十来年的时间,由于它适应性强,产量高,很快就在关山林缘地带推广开了,仅仅在华亭县一年的种植面积就达数万亩,加上庄浪县,宁夏泾源县、陕西陇县等地的种植面积,关山林缘地带种植独活的面积少说也有几十万亩之多。独活好种易活,对气候、土地的要求不是太高,病虫害也少,种植独活的药农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在一些川区也开始了大面积的推广。
华亭县为了保护品牌,五年前在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了“华亭大黄”“华亭独活”的商标,并通过了国家地理认证。这一举动,意味着大黄和独活有了真正的家乡,使得华亭的大黄、独活等中药材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极大的推动了关山林缘地带中药材的种植和推广,为关山林缘地带发展特色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在关山林缘地带种植的中药材有数十种之多,除了川芎、大黄、独活之外,党参、木香、板蓝根、当归、白芷、黄芪、黄芩、贝母、桔梗,草乌等中药材都较有规模,为药农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也为华亭赢得了“药材之乡”的美誉。
行走在芳香四溢的大地上,你会觉得神清气爽,五脏六腑好像都被洗涤了一般。至此,我才恍然醒悟,那些生存在关山深处的药农们,年逾六旬有余还身板硬朗,耳聪目明,饭量好睡眠足,整天辛劳在陡峭的山地里,扛着那五六斤重的?头进行着最原始的劳作,栽药、挖药,回家的时候,还要背一蛇皮袋子少说也有七八十斤药材,在蜿蜒的山道上,不急不缓,步履稳健的根源之所在了——那一定是这百味药香多年熏染的结果啊!
关于立冬的散文6:慢步小区
文/若愚
立冬之日,天气格外晴朗。尽管时节变化,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它标志的是一个崭新的时节,承载着每一份新的期盼与希望。
冬天已至,阳光明媚的日子显得尤为珍贵。午后,趁着闲暇,到小区走了走,欲感受那份天籁般的宁静与舒适。走进静悄悄尚还无人问津的亭子,正好可以享受这个来自世外桃源纯然的世界。一个人静静的倚靠在亭栏边,清风拂面,默默的看着天空飘浮的白云,心猿意马不禁稍然而至。一线阳光温暖的洒落在脸上,暖暖的、舒舒的,宛若一缕金纱,轻抚着脸庞。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伤痛早已消散不再。瞬间,才发现原来初冬的阳光竟是那么的柔美,那么的宁静。甜美得让人陶醉迷离,宁静的让人超脱释然。
独自漫步在落叶满地的林间小道,由大小不一的石块铺成的狭长的石道上满是层层叠叠的落叶,有深黄色的,也有浅黄色的,有完好无损的、缺角少棱的是极少的,大多是金莹剔透的银杏叶片,很是惹眼。我轻轻地地踩踏上去,宛如踩上特殊材质制成的地毯一般,一种舒绵、轻柔的感觉,不时的刺激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每听到那絮絮沙沙的声响,不禁让我若有所思,难道这是对我为经允许而擅自闯进了它们的梦境,惊扰了它们清梦的抗议吗?我心怀愧疚地尽量放慢了脚步,俯身小心翼翼地拔开脚边的几片叶子,惊奇的发现,泥土下居然有了浅浅的绿色。大自然竟然如此神奇,冬天刚至,就已在孕育着春的生机……
远处的几棵银杏树,在和风中摇曳着,金黄色的叶片纷纷随风飘下,无声地下着叶雨。有那么几片似乎有意无意地与我肩头亲密接触,然后便漫不经心地翩然落至脚旁,缓缓躺下,对我宛然一笑,姿态温婉、优美,真是美不胜收,让人移不开眼。这许是银杏一贯的“伎俩”吧,它们就是打着向身边伙伴招呼的旗号,顺便显摆一下自己俊美的容颜罢了。殊不知,那些被季节换了装的,已经没了叶子的树枝们,也不甘示弱,不卑不亢,威风凛凛地、不断地向路人展示着它们独特的魅力,它们线条分明,美出了骨感,美出了风度。它们始终认为自己当下的美便是别具一格,独领风骚非其莫属。
阳光中渗透着一层朦胧的雾气。朝着银杏树方向远望去,恍惚间,那条通向家的林荫小道把我带进了遥远的时光隧道,早已逝去的那些遗憾、哀伤、不甘,一切的一切,至此,只不过就是流连于林间的一阵微风罢了。
此时的小区显得格外的宁静,仿佛是一幅优美的静态图画,不远处的凳椅上坐着一对年轻的情侣,小伙子爱怜地用手摸摸女孩的头,并递给她一个棒棒糖,他们谈笑着,爱恋着,爱情的美好满溢在整个空气里。偶尔走动的人们为它增添了律动的美感。这时,耳边传来了有些急促的脚步声和喧闹的叫骂声,原来是一对母子正在你追我赶的朝这边跑过来,年轻的妈妈高高举着衣架,嘴里虽然始终喊叫着教训顽皮的孩子,手里的衣架却迟迟的未落到男孩身上,也许这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特有的表达方式吧。
小区的花草、树木,一年四季轮回变化。天空时而碧空万里,时而阴雾皑皑,无论何种变换,而我一直都在。立冬不寒,暖意常有。淡淡的雾气,初冬的暖阳,让我舒然欣喜、轻松快意。
愿不同时节都有不一样的惊喜和收获,愿天下有心人与幸运快乐同在!
关于立冬的散文7:写意冬天
文/梁惠娣
好像只一个转身,就立冬了。南方的冬天不太冷,冷得温婉、潮润,像温柔的女子,安静端庄。冬天像一幅水墨画,一笔一划勾勒的都是诗情画意。
天空苍茫,田野辽远,山寒水瘦,北风铆了劲地游走,像调皮的孩童“呼”地从山村的这头奔到那边,欢蹦乱跳的。野草枯赭,深沉内敛。在春天夏日,它们是那样的青春勃发,到了秋冬,姿态低下来,谦逊安静地说着悄悄话,把新的希望埋在泥土里。溪水清濯,收住了叮咚的脚步,化身为镜,观照自我。水面上气雾缭绕,那是冬之晨雾正在婀娜舞蹈。在苍灰的田野上,一棵古老的乌桕树长满红叶,像是撑着一把红伞,充满喜庆。又像擎着燃烧的火把,烧红了半边天,烧得人心里暖烘烘的。芦苇花白茫茫,随风曼妙舞蹈,这是南方的雪。青葙举着紫色的伞盛装出行。荒寂的农田上,干枯的稻秸歪倒在泥土上,晚稻归仓,土地酝酿着春耕的希望。一棵棵鲜嫩的艾草不畏严寒,探头探脑地从荒田的泥土里钻出来,人们纷纷挎着篮子到田里采艾草,来年做艾草春饼。
菜园里一片喜人的绿意。香葱、小蒜、小青菜新鲜青翠。青椒像小灯笼挂满枝头。扁豆满架,像绿翡翠。红萝卜最害羞,羞红着脸埋在泥土里。茄子紫得发亮,肚子胀得像怀了孕的少妇。芥菜、大白菜比赛谁长得更粗壮。红薯最贪玩,使着劲从地里拱出来,红薯花穿上粉紫色的曳地长裙去参加风的舞会,在大地的舞台上旖旎舞动。
乡村人们喜晒冬。阳光像母亲温柔的手,轻轻地抚过大地儿子的脸颊,一切也变得温暖可亲。人们靠在墙根边沐着冬阳,抽着旱烟,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农事家常,在人们的嘴里东拉西扯,像怎么也扯不断的线。小猫小狗慵懒地趴在地上,眯着眼睛晒太阳。老黄牛悠闲地待在牛棚里,像个思想者,思考着有关犁与耙的哲学,牧童骑在牛背上吹出的笛声,遗落在墙角。山村上空,炊烟袅袅,飘散着米饭、葱花炒蛋、青椒炒肉片的香味。炊烟是离家的游子最魂牵梦萦的乡愁。
山村的夜晚,像个寂静的黑洞,窗外月色晦暗,朔风渐紧,人们享受岁晚难得的余闲,于是烫一壶酒,煨一锅汤,围炉热热闹闹地说半席话。
冬天,山村水廓,像是一幅彩墨画,裱在时光画框里,静默写意。
关于立冬的散文8:夜寒凉 心却暖
文/周芳
瞅一眼台历,已入立冬,将至小雪,不禁打了个寒噤——这种冷是来自心理上的,刻骨铭心般的记忆。
前些日子读张潮《幽梦影》,第一则:读经宜冬,其神专也可;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古人在四季光景里,所感受的都是自然给予的原始物候,读书人对天气敏感的结果,也影响了对读书的感受。
所居小城四季分明,春秋宜人,冬夏却不好过。对于上学的孩子,冬夜学习是个很考验人的事。我们小时候别说空调,连个电热油汀都没有,塑料热水袋还是很久以后发明的稀罕货。每晚作业写完,已经是周身冰冻般,再钻入同样冰冻般的被子里,蜷作一团。小孩子瞌睡大,冻成那样还能一觉到天亮,醒了,往往腿脚还没捂热。喜欢熬夜的我,最怕过的就是冬天。
母亲心疼我,但凡天晴,总会将我们床上的被褥,全部拿到太阳底下翻晒。拍拍打打中,褥子被子变得蓬松而轻巧,趁着太阳没有落山时收回。那样的一个夜晚,睡觉成了小小的期待,钻进被子里的我幸福感满满——被子上还留着太阳的香味,留着太阳的余温。有时,连阴着天,母亲则会早早地到我床上暖被窝,打着毛衣,做着缝补之类的手工活,直到我上床,才会离开。如此,多年。那时候太小,无法理解母爱的内涵,总觉得全天下的母亲理应如此,而我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母爱的一切。
后来,我们家附近开了个小门诊,每到冬天临近,母亲总会去讨几个玻璃输液瓶。冬夜,在我上床前,母亲将瓶子装满热水塞到被窝里。由于瓶内外温差太大,常常热水倒下去,瓶子烫裂,甚至掉了瓶底。有一回,飞溅的热水烫到母亲的脚背,红了一片。还有一回,滚烫的瓶子将我的脚踝处烫出一个大水泡,好一阵子才痊愈,母亲懊悔不已。苦难会磨炼出生活小智慧,被烫以后,母亲手工缝了一只布套子,套在盐水瓶上。这样,既能延长热水的保温时间,又防止我们被烫伤。母亲这种独创方法,在左邻右舍的阿姨间备受推崇。
那时,只要写完作业,我就早早上床。一只小小的盐水瓶在我的脚下暖着,身体不冷了,连手上的文字都有了温度。坐在床上,我预习课文,背诵英语,还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母亲营造的暖床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冬天。严寒的冬夜,冷雨敲窗,朔风凛冽,但我的学习没有受丝毫影响。
现在,居家办公都有空调,室内的温度,早已分不清春夏秋冬。至今,仍旧喜爱夜读的我,并没有规矩坐在书桌边,或卧在沙发里,冬读最佳之地仍是床上。倒不是用来躲避严寒,而是记忆中母亲赋予的暖床和文字一道,让我的身体与心灵有了热度。
关于立冬的散文9:窗外的月季
时近立冬,一阵子风也萧萧,雨也潇潇过后,叶落,花零,水清,天高云亦淡。夏的喧闹,秋的烂漫转眼就雨消云散,繁华不再。
周末闲暇,总爱站在阳台望一望窗外的风景,换一份心灵的恬淡与释然。由于天气渐渐转凉,在屋内还真有些阴的厉害,所以近日就置了张摇椅,晒个太阳。又是秋风,又是苦霜,窗外的院子里,各样蔬菜均以枝枯叶落,一塌糊涂。即便是前些日子里,热情似火的洋莲花也难耐寒霜的威逼,蔫了花儿。惹眼的,唯有那株月季花,还是那般热情似火,清芬依旧。就是这株清芬,不经意间竟然已经高过人头,有两米多高了。该是有几个年头了。
由于自己住的是一楼,望远也就谈不上了,所以只有近观的份儿了。故而,在前几年就在后院的荒地里垦些许薄田以赋闲,撒几把绿草以遮掩荒凉,还植了这株月季来期盼开窗即闻的芬芳。其实说到这株月季,在栽植时并没在意它会长成什么样子。也就是随手在街边的一株月季上折下一支,然后插在了屋后的空地。后来的几年里,先是开出了三两朵,然后是三两枝,如今竟然长得比我还高,已经近乎一棵树了。
在这几年的时光里,从春到夏,从夏到秋,郁郁葱葱,摇曳婆娑,热情似火,又宁静似水,无论是在沙沙的春雨里,还是在炎炎的烈日下,甚或倾盆的夏雨里,即使在眼前瑟瑟的秋风里,一样是那样的安详自在从从容容地一如既往地展示着它超凡脱俗的孤傲的魅力,释放着它我行我素的芬芳。每当周末,或是晨练回来,或是中午,或是在院子里劳作休息时,或是在阳台上看书的空当,我总不忘是不是地多看几眼——这位老朋友。
据说,屋后的这块空地很快要有人开发。也许在来年的春天,月季积攒一冬的无数花苞将不能再开放,它婆娑的身子会悄无声息地倒下。花不再鲜艳,香不再馥郁……
在这多变的世界,我左右不了这株月季的命运。但它却给我的生命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时近立冬了,窗外的它依然还是那般鲜艳夺目……
关于立冬的散文10:冬日暖阳……
文/锦衣素食
虽然已经立冬,但其实树叶还没落净,大雁还在天空嘎嘎叫着往南飞。时下的冬天不一样,时令月约定俗成的节气总是有一些偏差。空气很干燥,只有下雾的清晨有些潮湿。雾气氤氲的满月,是一颗硕大的蚌珠,朦朦胧胧,显得越发动人。天气在早晚变得有些冷,冬天还是到了。
周末的下午,站在阳台上,望着窗外明亮的阳光,突然想到楼下去走走。当走下楼的那一刻,突然又改变了主意:何不去郊外,沐浴一下这可爱的冬阳…
骑上自行车,来到郊外。城东有一个湖,原是建楼取土挖成的大坑,修了一下,竟成了一处风景。这个下午来的人很少,水静树静人也静。静谧中不知不觉间,感觉自己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暖暖的天地好像只属于我。此刻的我一如朱自清先生所言: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往日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暖阳好了。
冬是一个淡而隽永的季节,从容不迫地叙述着自己的故事。在雪飘落之前,人安静下来了。以淡淡平静的心情走过去年的小桥,流水在桥下淌出了不同的声音。
初冬的阳光,没有春光的绚丽俏皮,也没有夏日阳光的热烈,更不似秋日阳光的明媚,然而冬日的阳光却有它独特的美丽,它在温暖柔美中略显明媚,悠远绵长里蕴含着淡泊从容,它有着春日阳光的神韵、有着夏日阳光的妩媚、更有秋日阳光的深邃。
漫野的植被,因了不同的个性与喜好,在冬阳里展示着不同的美丽,紫红色的叶子贪婪地在阳光里追逐沐浴;暗绿色的针叶林植物,以其对寒冷的耐受性,似乎并不介意暖阳的眷恋;最为热爱土地的黄色叶子,急切地铺满了大地……暖暖的冬阳弥漫在整个水岸、树木、台阶,郊外的一切都赋予了沉稳与大气,不免让人沉醉其中。自己那颗易感的心,也在瞬间伴随着那各色飘落的叶子,溢满暖暖的感动。
躺在一条长椅上,仰望着天空。天是那样阔大而高远,想此时的自己是多么渺小,仿佛一切的欢乐、痛苦、忧愁、顾虑,一切的荣辱兴衰,都变得那样无足轻重。看着这初冬蔚蓝的天,心里感到格外的沉静,整个人好似冉冉地摆脱尘世,进入了旷远寂寥的天空,化入在逸世超然的空灵韵致里。
美国诗人勃莱说:“贫穷而听着风声也是好的。” 躺在这郊外的长椅上,我看着天空,领略这天空的博大,静听这天籁的呼吸,让性情得以豁达高矿,让心灵得以清澈明净。只是,依依古道,已觅不见古人飘袂的衣襟。唯有冬日的暖阳,随着清凉明澈的风,洗去岁月的尘埃,微风拂水,荡涤人世的苍凉。
柔暖的阳光透过树木,斑驳地洒在我的身上,也将周边的景色在阳光中弥漫,幻化成一幅静美的画卷,我就徜徉在这美丽优雅的画卷里,沐浴着冬日的暖阳…思念着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