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散文

请欣赏过节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过节散文1:陪母亲过节

文/唐吉虎

中秋节又快到了,在外面过了这么多年的节,还是儿时的中秋节最令我念念不忘。

小时候过中秋节,在我家是大事,提前两天就能享受到节日的快乐,因为八月十三是母亲的生日,生日过完就是中秋节,所以每年一到八月十五,家里总会比别人家要热闹一些,也是父母最高兴的日子。

父亲会在母亲生日这天一大早去街上称两斤猪肉回来,吃过早饭后就会杀一只鸭子,中午的时候做血酱鸭。如果没有鸭子,父亲就会捉一只鸡来杀。在那个年代,鸡、鸭、猪肉算是难得吃上的好菜,贪吃的我自然是盼望这一天早早到来。这一天,热闹气氛不亚于过年。

而每年这个时候,家里也不缺月饼。两元钱的花生馅月饼,出嫁了的二姐会送来。后来,四哥他们结婚了,自然也会买来月饼。母亲生日这天,吃过饭,父亲会切一块月饼,对大家说,提前过中秋节。不过我却是不喜欢吃,因为馅料里糖太多,有点腻人。我还是喜欢吃血酱鸭与鸡肉。母亲有时就笑我好像几年没吃过肉一样,这么贪吃。实际上如果不碰上节日,一个月还真难得吃上几回肉。母亲说完,也会怜惜地看看我,眼中的喜悦依然掩盖不了她那丝丝的无奈,夹菜时就只夹些茄子与辣椒。虽然这样,母亲在和姐姐收拾桌子的时候,还是不忘记问姐姐“有没有饭吃,缺粮食不”,然后就是一番教诲,要努力干活,农村里能拼的就是一把力气了。

晚饭吃完,父母亲会坐在屋檐下纳凉,而我在禾场里看着天空的繁星与月亮,月亮中间有团阴影,我跑回去问母亲,月亮中间的阴影是什么?母亲不知道有嫦娥,她告诉我,那是一个老人坐在树下打草鞋。我看着也确实像,便深信了母亲的话。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天上有嫦娥的传说,但我仍然坚信母亲的那个答案更加准确一些。

我结婚之后,老屋空了起来,父母亲两个人住在老屋里。母亲过生日,姐姐接去她家过了一次节,回来之后母亲说以后还是在家过节,哪里都不去了。我知道母亲最喜欢在老屋过,虽然做饭菜有点累,但一家人却可以借这个机会团聚。

父亲去世后,母亲对中秋节却是有点不喜欢了。姐姐送来月饼就走,饭也不在家里吃,说有事要忙。我打电话回去,母亲问,你们中秋节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做点好吃的?然后告诉我,今天她又在谁那里过节了,他们给她做了很多好东西,人老了,哪里能吃多少呢,你们要注意身体。母亲又有点疑惑地问,怎么现在过节没有以前的气氛?还是不要过节的好。最后问我,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回来前记得要给我电话。

想着离春节还早,我便告诉她,应该还有三个月吧。母亲就在电话那头又重复一句,还有三个月。落寞的神情在电话这边也能感受得到。我只好说,学校一放假就回来,春节我们多呆几天。母亲听了非常高兴。

放下电话我一阵心疼,想象着坐在屋檐下的母亲,一个人,也没有人再问她月亮上面是什么了。母亲是多么孤独,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身边啊!而我却……

我拭干眼泪立马拿起手机,预订了回家的车票,明天一早,我就回家!

过节散文2:村里过节

文/觉人

来就来了,带啥东西呀;

走就走了,买几斤茶呗。

这是姜炜曾经兴起,为山石一茗“开张接客”信口胡诌的一幅对联。从去年国庆到现在,三个来月过去了,但国庆前那一段时间,慧相师父倾心筹建山石一茗并于国庆到来前夕,迎来第一批客人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宝贵的假日期间,大家一起相处的那一段时光,虽然短暂却非常融洽,尽管彼此多是初次见面,可都是相见恨晚,一见如故。武夷山秀丽的自然风光,黄柏溪畔祖师岭的宁静安详,还有全国各地新老朋友汇聚山石一茗,大家把盏言欢,恣意挥洒的日日夜夜,真是教人难忘。

自己动手

慧相师父决定把家安在武夷山后,在祖师岭的居所装修就显得迫切起来。考虑到这处住所,是山石一茗各位发起人在武夷山的落脚点,一方面要具备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大家短期休闲的舒适性,成本控制和常用配置就成了两难的问题。尤其在武夷山,这喝茶的茶桌首先是马虎不得的,为了厅堂有张领衔的茶台,慧相师父可算是煞费苦心,经过淘宝式地搜索,旧椽子裁成几段打槽安上横枨,现成的旧门板往上一搁,再锁上螺丝,一张气度不凡的茶台就横空出世了!看过之后,我们一致认定,这件由慧相师父亲自设计并量身打造的开山重器,完全应该作为他传统家具制作的代表之作,看来,慧相师父进军家具制作领域指日可待呀!

武夷山竹子多,各个卧房内配置的家具,从床具到坐具都是采用竹材,委托加工的。家具运到的那天,我跟慧相师父正忙着收拾一楼的屋子,清理地面的灰腻子,打扫房间的尘垢。因为怕给人添麻烦,楼上的房间都是慧相师父之前一个人收拾妥当的。两人帮着运家具的师傅搭了把手,当青绿油亮的竹制家具布置到位后,我们以阳台外的远山为背景,在屋内拍了张实景图,光线充足的屋子里,大方端庄的竹制家具,湛蓝的天空和黛青色的远山出现在一个画面里,不远处,清澈的黄柏溪发出哗啦啦的流水声,河水从高低错落的茶园间流淌而过,一条整洁干净的村道穿过门前,仿佛把家在武夷的幸福,从远方带到了眼前。

看过第一时间发出的照片,伙伴们都纷纷表示了欣喜和嘉许。我想那一刻,与武夷结下不解之缘的慧相师父,他的心情恐怕是最复杂的吧?

一带一路

筹建山石一茗,用“天师”姜炜的话说是慧相师父的修行。其实自暑期开始,一直到山石一茗投入使用,几位发起人如姜炜、勇哥在内,筹建过程中都先后来到过武夷山,慧相师父领着上街采购,以共同参与的方式一起修行。

我这人贪玩,不但自己不爱动手,没有想过帮忙,还时不时撺掇特意来武夷山参与前期建设的姜炜,跟我一道去山里玩儿。不过,姜炜在公共事务的建设上倒是从无旁贷,不曾被我所蛊惑。山石一茗正式启用之际,姜炜又来到了武夷山,和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和他一起来到村里的,还有太太和他们的宝贝闺女。第二天,我们一行人准备去爬莲花峰,他却带着家人留了在村里,一个人整理起了路面。

与村道相连的小路是鹅卵石铺就的,上边浇了层薄薄的水泥,因为工期原因还没有来得及束边,因此路面两侧时不时受损,而天师沿着路两边挖了两道浅沟,铺上了醒目的红砖,这一来不但拓宽了路面,夯实了路基,还增强了视觉效果,使干巴巴的路面变得美观起来。

高大的莲花峰深远静幽,一行人流连忘返,几乎忘记了时间。刚进村口,大家还意犹未尽呢,正看到已经干完活的姜副教授,站在院子里欣赏自己的劳动。看到我们回来,姜炜说:你们再不抓紧,村里都没活给你们干了!大家回应说:剩下多少活等着我们干都不重要,关键是这半天时间,你就把家门口的“一路一带”搞掂了,这“一路一带”缔造者的名义,非你姜天师莫属了!

救援等待

山石一茗正式迎来的第一批朋友,是顾菁和王黎两家人。虽然她们其中,有的曾作为观光者来过武夷山,但作为山石一茗的成员来度假,这种体验还是头一回,充满了新鲜感。洋溢着热情的两家人,刚从驱车12个小时的车马劳顿中缓过来,就说要随我们去周边看看。

祖师岭与外界连通的马路实在不大,两车相错都必须找地方会车,出村的第一个弯道有些大,不熟悉路况的人,稍不留意就容易跑出去,果然,顾菁和王黎她们的车,走到第一个弯道时就出了状况,右前轮滑出路面,前桥完全搁在路面上,动弹不了了。

救援的过程无需赘言。值得一提的是,车在等待救援过程中,遇上几个本地的师傅,非但没有因为陷车堵了他们的路而责难,反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几度齐心协力,企图帮我们把车抬回路面。这个方法最终没有奏效,两头被堵无法通过的车辆也都纷纷调头,原路返回了。遇上这种情况自然很尴尬,但没想到的是,没有人因此责怪我们陷车堵路给他们造成的麻烦,甚至连句风凉话的都没有说。

“宝马掉沟里”这种事,大家恐怕都是第一回遇上,说实在的,一点忙也帮不上,真有些束手无策。不过事已至此,大家就近找了块草皮,索性泡起了茶,布置妥当煮好水,伙伴们席地而坐,我拿出本是为进山而准备的茶说:来来来,不如喝茶,来泡天心岩肉桂压压惊!

这段特殊的体验是如此难忘,乃至于后来我在苏州再见到王黎夫妇,回忆起这次经历,我们都忍俊不禁。武夷山的自然风光和当地淳朴的民风,给她们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印象,这次特殊的经历,也让我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武夷山多了一重别样的了解。

上风上水祖师岭

山石一茗的居所位于祖师岭的缓坡一侧,距离黄柏溪直线距离不过百米,潺潺的水流声日夜欢歌,清新悦耳从不间断。居所近前也没有障碍物,因此视线极佳,东边坐落的三块石头依次排开,它们分别是武夷山“54石”中的元宝石和“99岩”中的屏风岩和楼梯岩,尤其元宝石,高约20-30米,两头高,中间微凸,远望着实如一锭巨大的元宝, “元宝石”可真是名不虚传。

正前方,越过茶田是一片稻田,每到秋收时节,谷穗烁金,稻浪起伏,夕阳西沉时,附近农庄里的炊烟偶尔弥散,农田里,还有三三两两的几个身影,这般劳作的画面,让人脑海里,不由浮现出“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的诗情画意。

桑麻雨露见平川,是朱熹《九曲棹歌》中的一句。这桑麻雨露之地,不是鱼米之乡,却胜似鱼米之乡啊!

晓黎来的那回,国庆已经过去一个多月,那阵子的武夷山,恰是雨水多的时候。她说:晴天的时候,我就在屋子里看远山的云,雨天的时候呢,我就看远山的雾。哪怕足不出户,我也欣赏着风景,我都拍下来了,每天的风景都不一样。

她说的远山,就是一大片稻田的最远方,那是连绵的群山组成的天际线,两山之间稍稍低洼之地,放眼望去像极了鹏首,那两侧的山峰像大鹏的两翼,静静观之,似欲振翅高飞,有直上九天之势。

时间过去很久了,顾菁王黎回忆起在山石一茗悠然度过的这段假期,还十分感念。虽然繁忙的工作时常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每每在千里之外的苏州,想到世外桃源般的祖师岭,想起在村里第一次睡竹床的经历,都市的喧嚣和工作的压力就统统抛在了脑后,对于职场打拼、都市生活的人而言,山石一茗的生活真是带来一份难得的安宁。

山石一茗,大家把它当成了家。

来过这么多朋友伙伴,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慧相师父带过的那批学生。看到她们对待自己的老师,就像女儿对待父亲那般尊敬,师生之间不经意流露出的浓厚情谊,让我这个曾做过“教师梦”的中年人,真心艳羡不已。自己在武夷山的生活,因山石一茗的这些人,我从此多了几分意趣和一份收获。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要过春节了。之后,村里恐怕又要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朋友了,许久不见的老朋友,我对他们还是很有些想念的。国庆长假结束前,告别的前一晚,大家在寂静的村子里,品尝着阳澄湖的大闸蟹,品啜着岩骨花香的武夷茶,成人世界充满了少有的欢声笑语。眼瞅着正月一过,采制头桶红茶的时间又要临近了,曾经来武夷过节的那批年轻人中,有说想来明前看茶的。我说好呀,你们来了,这山里的春天,又多了几许青春的气息,一切生意盎然,恰是鸿(红)运当头啊!

过节散文3:家里来客

文/胡菲

每逢过年过节,家里都会来些客人,那是自然的。

今年也不例外,大年初六,刚吃早饭,外婆便带着九岁的表弟来了,一进门表弟便急着挣开外婆的手,一步一跳地跑到电脑前,差点没把外婆摔个踉跄,外婆只好扶着鞋柜,把手中的礼品放下来,喘了喘气,笑笑说:“这孩子,唉!”然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弯下身去换鞋子。正这时,小舅背着包大步大步地跨进来,笑着喊一句:“拜年了啊,年过得好吧。外婆也来了,快坐快坐。”便顺手把包放在沙发上,一只手去搀着外婆。外婆笑着眯起了眼睛,手在小舅手上拍着说:“好,好,有出息了。”

爸妈在旁边也笑了:“来了就是年啊,去看电视吧,两个孩子都在。”

随后,大舅带着舅妈来了,还有个小弟弟,才一岁多,可调皮了。穿着厚厚的鼓鼓的,系着个小围衣到处跑。这不,电视看得好好的,他跑过来一下子把电源关了,然后看着我们,可笑又可气的样子,拍拍手又笑了起来。就一跳一跳地跑到我房间去了,出来后一手抓着我的小熊玩偶,谁知跑太快了,一下子扑倒在地上,眼睛里的泪光闪烁着。舅妈走过来了,拉了起来,拍拍衣服说:“狗子,又乱跑,摔倒了吧!去,我们吃糖,不哭。”

听到吃糖,他马上就“咯咯”地笑了,一歪一倒地走到茶几边。我们在一边看着笑个不停。

之后,又来了叼着烟的表叔,挎着包、踩着高跟鞋的小姨,扎着牛角辫的还不知怎么称呼的客人。

整个家一下子就沸腾了。

家里来客可真是个又喜又恼的事。

过节散文4:过节喝酒悠着点

文/刘荣昌

五代的时候,闽景宗王曦召集群臣饮宴,大臣们纷纷喝得大醉,唯有身材矮小的周维岳神态自若,举止不乱。王曦奇怪地问左右侍者:“周维岳个子很矮,怎么酒量这么大呢?”左右回答道:“酒有别肠,不必长大。”也就是说,周维岳另有一副肠胃可以用来装酒,言其酒量极大,也指酒量大小与人的高矮没有关系,戴复古有诗云:“腹有别肠能贮酒,天生左手惯持螯。”

其实,现实生活中哪有什么别肠之说啊,一般人喝多了必定会醉的。尤其是到了传统的春节,走亲访友、大小聚会多起来,还请朋友们少喝酒多吃菜,千万不要“不醉不归”,因为你只有一套肠胃!

过节散文5:错峰过节

文/许颖

去岁暮春,先生说,单位有个座谈会,你是否有兴趣参加?我心中一愣,我该是什么身份参加先生单位的座谈会呢?先生又道,“三八”国际妇女节到了,所里召开警嫂座谈会,你可去看看我工作的地方?

恍然大悟,新婚一年多,我竟尚未适应一个如此伟大的称呼——警嫂!

先生忙,忙得不可开交。早上跟他说好的约定,中午变成悬而未决,晚上可能变成未来的畅想。与他恋爱成家,足以将一颗傲娇的公主心磨得棱角全无,磨成一颗贤德智慧的鹅卵石。

初识那年情人节,大街上闪烁的霓虹扑朔迷离,姑娘们娇俏的、惊喜的、柔软的、粉嫩的笑脸绽放得犹如她们怀里的玫瑰娇兮倩兮盼兮,餐厅临街的窗户将恋人约会的一幕幕直播成幸福剧场。然而,先生仿佛在这全城欢腾的流光溢彩之中隐匿了。

当我拟好言辞准备在“朋友圈”中发布声讨檄文时,“失联”数日的他说,我来接你,一起看电影吧。

我说,我以为你失踪了。

他说,14日值班,15日办案,16日备勤,现在刚刚走出派出所。

终于,我们错峰过节。

电影尚未到高潮,电话的高潮却率先抵达,在电影院漆黑的鄙视中,先生低声应答:“好,马上就到!”3D眼镜掩藏不住他憨厚的内疚,我说,走吧。

于是,错峰过节成为生活新常态。

去年中秋,团圆的月华朦胧了树梢,未满百日的小儿用声嘶力竭的啼哭来努力适应人间的温度。重疾的家翁用低回的呻吟来抚慰暮年的痛楚。生命中迫不及待的成长与油尽灯枯的疼痛、人生的始与末以一种玄妙的方式对视、交流。

初为人母的我,在这场生命的交锋中措手不及,寻求节日值班的先生的帮助,他却随闪烁的警灯融汇成节日的华彩。为赏月庭院布一方警,为万家团圆执一盏灯,当是他最初的志愿吧。

幼儿成长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错过儿子许多成长画面的先生,下了值班便格外珍惜亲子时光,他常常感慨:“怎么感觉他和前几天长得不一样了?”

他抱着幼儿在家里手绘辖区地图,大街小巷、阡陌交通布满星星点点的标注,口中喃喃自语:“爸爸的专属地图,画着党徽的地方都是辖区的重点哦,有没有很厉害呀?”

他给幼儿讲的哄睡故事,是他的警察故事:“有一天,爸爸抓了一个带着枪的坏人……”我说,用如此惊险的故事哄睡,真的好吗?

不忘初心。我想,先生是想将他那一颗对得起项上警徽、擦得亮胸前党徽、扛得住肩上重担、从警入党至今依然如初的赤子之心,身体力行地传承给儿子吧。

幼儿周岁前夜,办案至深夜而归的他,蹑手蹑脚地打气球、贴彩带布置客厅,嘱咐我道,明天有重要保卫任务,拍好抓周礼的视频,我晚上回家再看。那么,儿子的周岁生日也得“错峰”了。

抱着他刚刚换下的警服,原来,这便是“警嫂”的重量。

过节散文6:和孩子们过节

文/黄荣霞

从小就听妈说,生我的那天是“六一”。18岁当了小学老师,且负责少先队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每年进5月,孩子们就开始盼“六一”,我这个“大儿童“更像盼过年,儿童节到了,我的生日也就到了。

儿童节是学校里的大事。节前我与孩子们又唱又跳排练节目,培训预备队员宣誓、呼号、敬礼,忙得热火朝天,但非常开心。“六一”那天早早到校,梳头、画腮红、画眉毛,排着队一拨一拨的,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小脸儿都变了样。等节目按部就班上演,孩子们开开心心,我也顺便美美地过了生日。坐在台下就想,今年又是这么多人给我过生日。而且过生日的级别也很有趣,去年是市级的,前年是区级的,今年是校级的。有时候我就忍不住告诉孩子们:“今天也是老师的生日!”他们就特别惊喜:“真的呀!”一副副羡慕的表情让我很享受。

年年和孩子们过节,从18岁到退休起码要过37个“六一”,加上小时候的六七个,真得过半辈子的儿童节,顺便还过了生日,是不是不一样的儿童节?

过节散文7:礼物

文/夏晓晖

我向来是不在意过节的,对于礼物也从不奢望。可是在妇女节的下午,双胞胎儿子却送给了我两份礼物,令我意外和感动!

大双是个质朴的孩子,他送给我的贺卡上写着:愿妈妈吃好、玩好、睡好。小双是个可心的孩子,在贺卡的内页里,他装饰了美丽的图案,有两个可爱的笑脸和美丽的句子:祝妈妈一天比一天美丽,一天比一天年轻!每天开心!

见我如此惊喜,小哥俩兴奋地告诉我,昨天在学校对面的书店买贺卡时,老板听说是送给妈妈的礼物,还特意给他们减了价,本来一块五一张的贺卡,只收了他们一块钱。小哥俩还告诉我,这两张贺卡是他们精心挑选的,上面有我喜欢的图案。是的,我的确很喜欢。贺卡是立体的,给人一种逼真之感。底色是粉色系列,看上去特别养眼。上面全是女人喜欢的东西:耳环、项链、戒指。而且,这些首饰画上都点缀着银粉,看上去是那么夺目,有着钻石般的光泽,那么耀眼迷人!

最令我感动的是,儿子们还抵住了诱惑,辨别了对错。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真是难能可贵!这天中午,刚吃完饭,就有同学在楼下叫他们,要他们出去打篮球。我心想,孩子学习之余也要适当的运动运动,所以就同意了。他们离开家时,我也没交代别的,只是嘱咐多带点钱身上,口渴了好买水喝。我心里寻思着,孩子们好不容易放半天假,也不知会玩到什么时候回家。

谁知,三个小时不到,就听到了敲门声。“不会是他俩吧?”打开门一看,果然是小哥俩,一人一手拿着矿泉水,一手拎着棉袄,热气腾腾地望着我笑。我给这情景逗乐了,站在门口问:“怎么就回来了啊?也不多玩一会儿?”

“我们打球累了,当然就回来了啊!”“那其他的同学呢?也都回去了?”小双嗔怪道:“妈妈,你倒是让我们进屋了再说啊!”大双把手里的东西递给我,说:“妈妈,说来话长。”

原来,打完球后,有的同学建议去网吧玩玩。一群男生,就他俩和另外一个男孩表示了反对。小哥俩毫不犹豫义正言辞地拒绝后,还郑重其事地提醒同学,未成年人不能进网吧。可是,同学们都听不进劝告,那个也表示反对的男孩最后还是被其他同学拉走,结果就只有他俩提前回家了。

看来,我平时关于“能够抵制不良诱惑才是真正男子汉”的教诲,在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欣慰极了。

这个妇女节真的很开心!儿子们长大了,懂事了。谢谢双儿,这两份礼物我都喜欢。妈妈也要按你们说的去做,吃好、睡好、玩好!每天都开开心心!

过节散文8:月光满地

文/刘道惠

也许是临近过节的缘故,这些天,月光与我的情绪加倍浓烈,记忆中的月光满地像翻卷着浪花的潮水般阵阵袭来。那清凉凉的光辉,是神秘的银白满地流淌,摇曳着记忆里的黑白色彩,还有甜蜜、等待和莫名的渴盼。

那是透彻心扉的幽境!圆月在高高的天上,静静倾泻着纯白的光辉,穿过人们的身体和思想,熔化着白天的杂念和偏见,大地和她的村庄沉浸在一望无际的静谧之中。只有不懂事的狗狗望着晃眼的月华,会发出莫名的吠声。

我最怀念的月光满地,应该是20世纪70年代初很多有月的夜晚。生产队犁出的红薯像山一样堆在红薯地里,爹妈和哥哥用架子车拉回自家分到的红薯,就在一个个月光满地的夜晚擦成一地沾满月光的红薯片,用筐子盛了抬到屋后,撒到刚耙好的地里,趁着月色再把撒不均匀的地方捡捡摆摆,等待白天的阳光和清风把它们卷成一个个像小船一样的干红薯片。这时,一家的大人、小孩和老人都忙乎起来。擦红薯片是一个很要力气的技术活,爹和哥哥一替一气儿地用擦子擦着,红薯片像喷涌不止的浪花,一个个大红薯转眼就变成白花花的红薯片。

几十年过去了,月光总让我想到老家屋后空旷的田野,那平整的土地上撒满了大片大片的红薯片,在深秋的阳光和清风中晾晒。红薯片是白色的,到了夜晚,与满地银白的月光交相辉映,白亮亮一大片,仿佛每一片红薯片都在贪婪地汲取月光的精华。小的时候不知道欣赏这些美好,也许当时还有些害怕在里头呢,因为月光照着夜幕下的土地和土地上的红薯片时,远处的坟头也会异常清晰地凸现,幽静的月光让这些老坟显得阴森而神秘,让人害怕又浮想联翩。

父母公婆都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但他们在月光下忙碌或静坐的身影,也像常来常新的满地月光一样让我记忆犹新。“明月夜,短松冈”,在月光满地的夜晚,会情不自禁想到他们长满青草的坟头也正被同一片月光浸润着,我的内心充满怀念与感动,让上天所赐这满地的月光捎去我想要说给他们听的思念和亲近吧!

去年中秋节,我和立红写了同题诗《想我们家的柿树》,抒写对老家的思念。老人早已不在,兄长外出打工,老家的院落冷清而孤寂,唯有院中的柿树用挺立的树干、青翠的叶子、橙黄的果实,守候着老家的风雨和夜色。月光满地的夜晚,爹妈的坟地,老家的柿树,都在同一片月华中静寂,而远在异乡的心,无法像满地月光一样平静。

亲爱的柿树,“你的果实是谁的等待/我们的母亲的灵魂和爱在弥漫”;亲爱的柿树,“守着老家的清风,明月,和院子里疯长的青草/柿子挂天上,像一盏盏眺望的小灯笼”,守在老家的屋顶,等我们归来。

月光满地,满地月光,在浮躁喧闹的时代,谁会品味这涤荡心扉的永恒的静谧?谁愿守望这提升灵魂的古老的清辉?

过节散文9:家里来客

文/胡菲

每逢过年过节,家里都会来些客人,那是自然的。

今年也不例外,大年初六,刚吃早饭,外婆便带着九岁的表弟来了,一进门表弟便急着挣开外婆的手,一步一跳地跑到电脑前,差点没把外婆摔个踉跄,外婆只好扶着鞋柜,把手中的礼品放下来,喘了喘气,笑笑说:“这孩子,唉!”然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弯下身去换鞋子。正这时,小舅背着包大步大步地跨进来,笑着喊一句:“拜年了啊,年过得好吧。外婆也来了,快坐快坐。”便顺手把包放在沙发上,一只手去搀着外婆。外婆笑着眯起了眼睛,手在小舅手上拍着说:“好,好,有出息了。”

爸妈在旁边也笑了:“来了就是年啊,去看电视吧,两个孩子都在。”

随后,大舅带着舅妈来了,还有个小弟弟,才一岁多,可调皮了。穿着厚厚的鼓鼓的,系着个小围衣到处跑。这不,电视看得好好的,他跑过来一下子把电源关了,然后看着我们,可笑又可气的样子,拍拍手又笑了起来。就一跳一跳地跑到我房间去了,出来后一手抓着我的小熊玩偶,谁知跑太快了,一下子扑倒在地上,眼睛里的泪光闪烁着。舅妈走过来了,拉了起来,拍拍衣服说:“狗子,又乱跑,摔倒了吧!去,我们吃糖,不哭。”

听到吃糖,他马上就“咯咯”地笑了,一歪一倒地走到茶几边。我们在一边看着笑个不停。

之后,又来了叼着烟的表叔,挎着包、踩着高跟鞋的小姨,扎着牛角辫的还不知怎么称呼的客人。

整个家一下子就沸腾了。

家里来客可真是个又喜又恼的事。

过节散文10:剥榴莲

文/王孜恒

今年过节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去外婆家玩。舅舅和舅妈也一起回来了,他们还带回来一个奇怪的水果,有足球那么大,外面长着厚厚的壳,还有尖尖的刺,散发着一股怪怪的味道,原来是个榴莲。

榴莲有一股怪怪的臭味,有一些人不喜欢,可是我却觉得香香的,馋得我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榴莲浑身长满了又尖又硬的刺,怎样才能把它打开呢?只见舅妈找来了几张报纸,把榴莲小心翼翼地包了起来,然后轻轻地放在地上,再用打火机把报纸点燃。一缕缕青烟慢慢地升起,火苗在榴莲上欢快地跳跃着。我好奇地盯着这个被火苗包围着的榴莲,心里泛起了一个个疑问。难道是要把榴莲烤熟了吃吗?就在这时,我听见“啪”的一声,榴莲带着尖刺的壳竟然裂开了。这时火也灭了,舅妈从地上拿起榴莲,顺着裂口把榴莲很轻松地掰开了。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吃起了美味的榴莲。榴莲甜甜的,真好吃!

一饱口福后,我缠着舅妈给我们讲解剥榴莲的秘密,原来是热胀冷缩啊,看来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