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城市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城市的文章1:城市那一抹亮色
文/武佳慧
清晨,走在街上,我看到环卫工人开着洒水车清洗马路,给小城的黎明带来一股清爽的空气。
傍晚,走在大街上,我看到一个环卫工人清扫垃圾,一辆小车从他身旁的马路上经过,一块纸团一样的东西随着车尾烟屁股的喷洒遗落在地,是哪位不自觉的人从车内扔的垃圾吧?这位环卫工看见了,他拿起工具步履蹒跚地走向马路中间,去捡拾那片垃圾。啊,太危险了!我暗地里为他捏把汗,同时也为他的认真工作而感动。因为他们心中始终明白自己的职责是什么,那就是检拾城市每个角落的每一片垃圾,让我们城市变得更干净整洁。
但我还是想提醒一下这位勤劳朴实的环卫工人,当您在美化我们城市的同时,首先要保障个人生命的安危。假如您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有车过来却没看到,恰巧司机可能有疲劳驾驶、酒后驾驶、或者开车打电话等违章行为,那就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一般来说环卫工人的收入不高,且大多数都是妇女、下岗工人等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法律意识也淡薄,不会用法律意识保护他们的权益,如果真出现危险,他们微薄的收入甚至都不能支付医药费,这将会是一件令人多么难过和痛心的事!
每天天还没亮,环卫工人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的工作量其实还是挺大的,如果碰上有人结婚或是饭店开业,就会增大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因为不管是举行结婚仪式还是开业典礼,人们为了喜庆,都会放鞭炮来庆祝,洒落下满地的鞭炮屑。这时,我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他们打扫这些碎屑的样子,一点一点地扫着,是那么地认真、仔细,那么地让人心疼!
如今的节假日成了旅游高峰期。人们为了释放工作中的压力,带着家人孩子出来玩,一些素质不高的旅行者,心中缺乏环保意识,随手乱扔果皮纸屑等垃圾,既破坏了环境的美感,又给环卫工人增加了重重困难。哎!这些不自觉的人哪,你们怎么不想想,你们有假期,但是环卫工人没有,他们一年四季都在维护我们的环境,他们那么辛苦的付出,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吗?老师常常教育孩子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俗话说的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孩子。你也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家人刚收拾完家,你忍心破坏他的劳动成果再去把他弄乱吗?如果我们多一个人把环卫工人当做我们的家人,环卫工人工作就能减轻一分,危险也就能少一分,我们也就间接的保护了弱势群体。
试想,如果没有环卫工人辛勤的劳动,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垃圾会越积越多,臭味熏天;没有他们,市民们正常工作和生活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没有他们,城市面貌将黯然失色!
站在街边,望着环卫工人远去的背景,那闪闪发光的环卫服,久久不能从我眼前消失,他们用自己那微弱的光亮,把我们的城市映衬得格外干净整洁。
关于城市的文章2:一个城市的DNA
文/郭韶明
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城市,影响着你对那个城市的记忆。
从高速公路出去,想着美好的晚餐绕行50多公里奔去的那个城市,你记住的是它讲究的吃食。从机场出来,大冬天里给了你满眼绿色的那个城市,再去的时候你依然被它的绿惊讶到。而乘船抵达的那个城市,你想起来的永远是年代越久越有风情的租界的老房子。
每一个城市都会以它特有的面貌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你想要提取的时候会发现,这场记忆与你看到它的第一眼有关。也就是说,交通工具载你到目的地,把你扔下来,然后你开始独自行走,用眼睛和脚步去打量这里的时候,你到底看到了什么。
这几年我看到过的第一眼是这样的:
在香港过关后,我记住的是很年长的出租车司机,很耐心地给3岁的小朋友解释方向盘左右的问题。在小姑娘说“你们这里好奇怪啊”的时候,告诉她,以后你见到的奇怪还有很多很多。
在丽江,下飞机后很方便就坐到了去古城的公共汽车。古城的石板路让行李箱的轮子行走很艰难,呼呼啦啦的,好像整条街都能听到有新客人来了。
吉隆坡是个中转站。你多半不会专程到吉隆坡旅行的,最多待上一天。所以,我会想起那个著名的美食街,用乱七八糟的方式去做海鲜,真有点暴殄天物的意思。
清迈的第一眼在酒店里。“榴莲与宠物不得入内”的提示牌,以及各家酒店都有的霸气泳池。
这些你从A城抵达B城的转折点,于你而言,就是这个城市的入口。当然,B城会给你很多入口,但你看到了什么它说了不算。多年以来这里的居民保留下来的一个习惯,城市里遗留下来的一块墙壁,当地司机给你讲的一个故事,迅速就能建立起你与那个城市的关联。
而你所看到的,当地人多半是看不到的。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多年,对从街头窗户上探出来晾晒的内衣习以为常,对从早市回来说着最地道的方言的老人熟视无睹,对专属于故乡的食物有种与生俱来的认同,对外地人趋之若鹜的周末集市也觉得稀松平常。
只有新近抵达的人,才会以“第一眼”的姿态去认识这个城市,他们拿着相机不断地拍。那个人在路口拍TUTU呢,很专注的样子,每过一辆,他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咔嚓一下,然后转身寻找不一样的,继续咔嚓。他的身边,是穿行而过的当地人,连看都不会多看一眼。
再想想自己抵达一个新地点的感受吧。看到自己经验之外的场景,或美的,或丑的,或不一样的,都忍不住去记录一下,然后把这些你对它的观察收入记忆的仓库。
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丢掉很多,甚至会遗忘当初你想刻意记住的。但是,抵达那个城市你所看到的第一幕,通常还在那里,它像一个城市的DNA一样,迅速导入了你对那个城市的所有记忆。
关于城市的文章3:城市的厚度
高楼大厦是城市最惹眼的厚度。
现代都市可以没有城墙,却不能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高楼大厦的城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充其量仅是一个大村庄,因为它没有厚度。就像一幅画在二维空间展开,再怎么讲色彩线条、明暗虚实、远近透视、背景主体,还是没有真正的厚度;比不上雕塑有厚度,看马踏飞燕,看盘龙华表,看乐山大佛,看都市里的开荒牛,那形体态势,总给人以生动厚实感。
城市有厚度,却因时因地、因城市的等级不同而不同。
记得四十多年前的文登县城,没有几幢楼,即使有人“爱上层楼”,也没有几人能够;况且那些两层楼、三层楼,也多是把平房垜起来的青砖白灰木结构的。可现在十几层、几十层的楼厦举目便是,城市的厚度在不断增长。
有人说,高层建筑的地下造价与地上差不多,这么说城市的厚度地下也很大。况且,大城市里还有地铁,有地下超市,还有人防工程。那次去大连,走进一家地下三层的大型商场,有几个人迷了路,是用手机联系地上的同伴下去才被领了出来。上海的金茂大厦与东方明珠塔代表了上海城市的厚度,还有那四通八达的城市立交桥,也显示了上海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高崇与厚重的风貌 。
但是,就像走进北京、南京,走进西安、洛阳,走进苏杭,会有另外一种感觉一样,城市的厚度不仅仅是空间的,更有时间的与历史的。我们不否认深圳现代都市感,但却难有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因为它毕竟太年轻,就像没有饱经沧桑的潇洒小伙子,尽管很帅却还显稚嫩一样,内在的气质有时是需要历史与时间的熔炉冶炼的。一座城市更可宝贵的,是它厚重的历史感,是它深深的文化底蕴和生生的人文灵气。这大概就是人们更喜欢历史名城的原因吧。
当我们走进寒山寺,就像听到了千年的钟声在午夜奏鸣;登上虎丘,站在那稍有倾斜的古塔下,眼前翻滚着春秋时吴越争战的硝烟;漫步苏堤,游人如织,远山空蒙,近水澄碧,三潭印月好风景,西湖歌舞几时休?也许,此时的游人分不清自己是在现实中还是在 历史中。石头城下,天国太平,辛亥共和,风雨钟山,还有那六朝旧事似乎永远装载在那秦淮河中漂弋的游船画舫上;走进总统府,情不自禁地会发问:那位调动千军万马的委员长就是在此一步步败走台湾的么?钟山上还有他自己选定的一块墓地,何曾想到那里竟成为永远的遗憾。魂兮魂兮,何日归来兮!
历史远离我们而去,留给一座座城市的是硕大的背影与脚印。这背影与脚印又在不断地弥漫,扩大,加深,同时又给后来者以警示,以启迪,以导引。——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时常在想,家乡似乎总少点什么,那个传说的汉代昌阳城为什么从《史记》中找不到?是什么级别的王侯在此立国?古代这偏僻的东夷,没有中原文化的沃土,没有故都皇天的甘霖,也没有一代代名流长成的参天大树的荫庇,几乎找不到一流的历史文化名人。记得余秋雨先生曾在《山居笔记》中提到家乡余姚是颇有名气的地方,也听说陕西随便一个地方踢两脚,就可以踢出块秦砖汉瓦,我们这里似乎没有这样的福分。翻遍了地方史志,除了岜山下的徐士林曾做过皇帝老师官至巡抚、成为一代清廉名士外,几乎再也想不出有谁更能彪炳千古。
虽然,也知道始皇帝曾经东游,于峰山脚下筑台召集文人学士,但总感觉有点玄虚。就像圣经山尽管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却未能入一流名山序列一样。有时甚至还会想“文登学”的美誉是否也有点虚,是自我褒扬。等翻阅《文登进士》感觉那美誉总还是有些道理的,只是遗憾:怎么没有出过状元?
城市的厚度不仅仅是空间的,更要是时间的与历史的。时间与历史的厚度,就是一种人文的厚度,是人创造的文明价值凝固于时间里的永恒。
当平常人在追求时尚的高雅的都市文明生活时,当英雄伟人运筹帷幄呼唤风雨叱咤于这场那场时,当创造者们在锐意于各种建设、忙活于这样那样的伟大工程时,千万不要忽略自己所在城市的历史坐标。想点法子多用心,负点责任多出力,让自己的城市更富有历史的厚蕴,更拥有人文的灵气,更好更美。——这可是造福一方,可百代千代流芳的大功德呀。
关于城市的文章4:遗忘六月的冰凉
文/听晓
温凉城市的模样像是裹着淡妆,迷离的夜色和诗一样的芳香容易堆积成厚厚的围墙,破除了想象,消失了遗忘,城市依旧是束手无策,带着梦幻的希望,走着一年又一年,似乎永远也走不通透旋转的方向。
六月城市的样子,不过如此精心打扮,然后背带苍凉。走过城市的路人前途无量,他们面带的微笑里,总有无法琢磨的复杂感觉,仿佛微笑是一种牵强。行人的表情在城市的街道里显得特别稀少,那么多奔跑的车辆,独行,都是匆匆而过,因为凝聚不了温暖的心情,我看到的都是燥热的心绪。
凤凰山是城市中心区域的一块很小的公园湿地,我对六月的温凉感觉就是来自那座小小的山坳。在六月最初的那几天里,行走在凤凰山上的人很多,大多是刚出校门的学生,他们喜欢聚集成一群人,在城市里行走,好像城市就属于他们一般。
凤凰山的景色寥寥,倒是行走的游人成为了景色的一部分,山上的雕刻建筑多,年代也不久远。行人在山色的雕刻中走动,车辆在山下轰轰作响,城市的印象,这样的流动,漫朔,似乎最具人气。反正城市是不热的,山上有多少的冷暖,也只有偶尔走动的行人知晓。
在游人的口口相传中,我知道了这座凤凰山上有一座叫做"抱冰堂"的地方,据说是为了纪念某一位曾在当地留过功绩的人。我去拜访的那天天气不是很好,昏暗的屋子内外一样的黑,屋子的主人也不讲解什么,只是安宁地对着灯光看着他自己的书,就好像我没有来过。
六月城市的安宁让我惊奇,那个人没有听到我的到来,我的声音,我的思维,他沉浸的是自己的世界,和抱冰堂在一起。而我只是一个观光的过客,像每一位匆匆走来又匆匆走远的行人,不需要为此遗留什么,记忆什么。
冰凉城市为此的附和也是来自这个地方,我沿袭着游人的游览踪迹,走过抱冰堂,走出到另外一些人迹罕至的景点。在走到山坳的顶点时,城市的鸟瞰画面也平面地展现在我的身前,有拿着相机不停走动的人,将城市的零星画面定格住,丝毫不介意有人闯入他的镜头,打破城市的破碎画面。
山坳公园的依稀游客和市区的风景毕竟不一样,在走过市区的时候,我同样看到了不同于六月季节的风景。诺大的4d电影院门口,赫然飘荡着雪花,巨大的招牌上书写着飘散的"六月飞雪"字样。一个女孩曾对我说过,六月的雪是暖的,她有对六月飞雪的很多种温暖记忆,而我没有。
六月飞雪外的商业街,是这座城市最引以为自豪的复古cbd区域,纵横阡陌的是一条条很小的松石路,勉强容得下观光三轮车的行走。我记得,三轮车旁是有一座蜡像馆,六月故事里最温柔的流浪百合花原型就在那里。只是,我望着那一幕幕的百合花,心里却涌不起多少温婉的感觉,想法。
在传统的记忆里,百合向来都是婚姻的美好象征,在商业街里的这座百合流浪馆同样受到众多人的追捧。有介绍的女馆主说,释放百合花的香味剂在冷的环境里效果最好,很多种百合的饰品都做成冷色调,女孩喜欢,在所有的订婚仪式中,百合势必会出现。
六月其实一点不凉,反而应该是面带炎热的,这座城市的六月因为纯粹商业的感染,偶尔会有冰冷的热闹的场面献给所有在城市里走动的熟人和陌生人。那些口口相传的美丽的灿烂的商业景色其实并没有宣扬的那般美好,转瞬即逝,铺张浪费是我看到的景色。
有一个词语是说那些商业场面的华丽景观,叫做"流光溢彩",我曾经有那么长的时间呆在流光溢彩的风景里,我并不认为那种光与景的单调模式里有很多美艳的东西,反而在看着流光溢彩的城市高楼之外,有清蓝色的天空。
冰凉的感觉是天空赐给城市的风景,比如说夜色下的公园,就有很多在享受的行人。六月城市的夜晚来的晚,出门行走的人在多数,公共园区的活动得到城市里行人的推崇。众人围在一起的感觉是美好的,相互间的问候,吹嘘,交流是城市里最让人喜闻乐见的场面。
夜色下的活动都是有趣的,集体舞蹈中参杂着高分贝的流行歌曲,行人的欢喜,舞蹈人的欢喜聚在一起,热情高涨,似乎舞蹈总在循环,结束不了,充满浪漫感觉。老人们的娱乐活动让城市的安宁跃动起来,来往的车辆挤在马路上,也做着跃跃欲试的动作,终究逃不开苍茫的停滞车流。
我的活动里基本上没有那般火热,最多只是好奇地做个观望,然后走出热闹寻找自己的宁静地方。虽然很多时候,我知道那种安宁非常稀有,然而,走走停停,悠悠然然,我倒也慢慢开始了解了,最宁静的地方原来并不在这座城市里,而是在人的心里。所以无论炎热冰凉,很多时候,这都是城市带给我们所有人的一种道貌岸然的错觉罢了。
aky之前是在城市里呆过的,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又去了农村,他说,农村的环境更像一片乐土,清凉的地域,简单的风土人情,生存的适宜程度非常高。即便是在六月天,aky也能从他住的地方,听到丝丝的风声,呼声,深深沉沉。
我也忘记了,那是哪一处的冰凉六月。
关于城市的文章5:城市与乡村 “谁”使生活更幸福
文/林少华
放暑假了,终于回到了乡间。我深深吸了口气:泥土香、青草香、树香、果菜香,以及混合着牛粪香马粪香等乡下特有的空气香,这才叫沁人心脾。而后长长呼了口气。我仿佛看见车尾废气、水泥气沥青气餐馆气、外置空调搅拌的热气,以及混合着异性香水味洗发香波味发胶味等城市特有的气体从自己的五脏六腑倾巢而出,这才叫畅快淋漓。
算起来,我已经在城市生活四十年了。从北到南,从南到北,四十年间,从未离开过城市,无论户口、身份证还是单位地址,都清楚表明我是城市定居者,是一线城市的城里人。然而我就像个薄情寡义的负心汉,始终对城市这个顾盼生辉风情万种的女郎爱不起来,生活不到一起,总有“生活在别处”的疏离感。责任在谁呢?应该不在城市。毕竟城市敞开胸怀接受了我这个当年满脑袋高粱花儿的土包子,并且把我栽培成了多少像那么回事的大学教授,甚至让我浪得一点虚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就是说,责任在我了?在我的土包子出身造成的乖戾的土包子情结?是又不是。因为绝大多数土包子出身者都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城市,坚定地认为“城市使生活更美好”。是啊,若问女孩的洗发香波味和牛粪味这AB之间哪个好,肯定A好嘛,有谁肯对着牛粪来个深呼吸并觉得沁人心脾呢?
较之城市,我以为还是乡间使生活更美好。不是吗?三间平房前面的小菜园没施化肥没喷农药——大弟告诉我只用了一车牛粪——各种蔬菜却长得撒了欢似的,高低错落,一片葱笼,几乎听得见它们的欢笑声。拧下一根黄瓜,“咔嚓”一口,满嘴原始的清香。西红柿宛如金色夕晖照着舔着一个个红色的小灯笼,盛开的向日葵宛如两排初升的太阳,豆角仿佛儿时睡过的祖母的摇篮和摇篮曲。土豆“瓷实”而“劲道”,简直是泥土的宠儿。鸡蛋嘛,说得悬乎点儿,鸡蛋眼看着从满山跑满院子跑的老母鸡屁股后面掉下来。蛋黄黄得冒金星,不小心能把人咽个翻白眼。那才叫土鸡蛋,用不着贴“土鸡蛋”标签。对了,还有花。牵牛花、大丽花、凤仙花、百合花、波斯菊、蜀葵、步步高、一串红……或在窗口排成一列,或在门前夹道欢迎,一丛丛摇曳生姿,一朵朵眉开眼笑。绿就是绿,红就是红,黄就是黄,极具个性,绝不含糊,绝不凑合,绝不妥协,干脆、洁净、鲜明,虎虎生威。
更重要的是,乡间生活成本低。菜就在园子里长着,现吃现摘,相中哪个摘哪个,不花钱。大豆腐干豆腐清晨五六点钟在园门前叫卖,大豆腐一元钱两块,干豆腐两元钱半斤。猪肉天天有卖的,不吃,傻子才吃肉。牛肉农历逢五逢十小镇集上有卖的,偶尔买一小块。如不包括米面,粗算之下,一家三口十元钱一天足矣。
如果你喜欢吃樱桃,那么随便你怎么吃好了,白吃!这座小镇几乎家家都有樱桃树篱笆或篱笆间有樱桃树,七月暑假,正是樱桃成熟季节。红得透明的樱桃掩映在绿叶之间,或如一串串红玛瑙珍珠,或如一泓绿水间的点点渔火。简直是一首诗,一支歌,一个童话,一段恋情。真不要钱,不骗你。刚开始时我过意不去,进院付款,一位老者百般不要:“你不吃也掉在地上白瞎了,哪能要钱呢!”如何,不认为乡间使生活更美好?不用说,美好的前提是节俭、自然与和谐。
令人惋惜的是,如此美好的乡间正在失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无疑节约了耕地,提高了乡亲们的生活品质。但与此同时,那整齐划一的布局,集约化的雷同建筑,平整的水泥路面,突兀的水银灯柱,委实大煞风景,破坏了传统的田园风光,消解了乡间的概念和温馨。我很担心,担心我们的下一代去哪里寻找“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去哪里观看“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去哪里欣赏“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而若果真哪里也找不到,那么如何体味唐诗宋词的意境呢?在这个意义上,乡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心灵依归,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根。如何得以两全,乃是摆在当局以至每个公民面前现实而又深刻的问题。
关于城市的文章6:七月,江南
文/Mayer程永丐
在我印象里,这座城市并不是属于真正的江南,大概是因为它处于长江以南,我才不得不承认它是属于江南的。“江南好,风景旧成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给了我江南的第一印象。而“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似乎告诉我江南的另一番景象的凄凉。
江南的每个季节都有诗作为见证,也都各有特点。来自所谓西南蛮荒之地,我在山川纵横之中也见识了大江大河的起起落落,也领略过小桥流水的独有魅力。江南,想象中,应该是起源于吴越文化的浙北苏南为正宗,赣东北徽南一带所代表的徽州文化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认识苏州,源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扬州就因为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让我憧憬了这么多年;金陵秦淮河畔歌妓嘈嘈切切错杂弹的琴声也不绝于耳,六朝金粉所留下的粉黛自然不会因为时间而消散;杭州西湖自然不用多说,南宋偏安江南,临安也因此盛极一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让我对东坡的诗文推崇至极。
江南自然少不了水乡,水乡也自然与江南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有水,我迷恋了水乡,我也喜欢上了那种独有的味道,浓缩江南古朴而让人窒息的美。一座石拱桥,几户闲适农家,几亩肥田,几盏烛火,一片蛙声吵闹而夜静谧,这便是心中勾勒出江南的模样,如世外桃源般美好。
七月,江南当然以热而著名,很多北方朋友总觉得南方重湿气,热天更是潮热不堪。还好,我暗自庆幸还能应付这样的天气,谈不上喜欢,但至少也没有达到让人讨厌的地步。雨绝对是江南的常客,无论是哪个季节,总少不了它的身影。从牛毛般毛雨到气势磅礴的阵雨,这便成为南方天然季节表。每年到这个时节,热气腾腾的江南让户外活动的人们有了窒息的感觉,身上总是汗津津而黏乎乎了,每天不冲一次凉,这会让人难受一整夜睡不着。
三年前,因为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来到了这座有着“人杰地灵”之称的城市。失望自然有一点,跟想象中落差太大,它早就失去了那种空旷的美,而变得拥挤而杂乱不堪了。幸好还有水,无论如何,有江有湖总该是好的。我想,大概唐朝的时候一定没有这么热,要不诗人应该就住不下去了吧。
七月,当是盛夏,在家乡,早已是晴空万里,山尖上漂浮的白云,耳畔徐徐凉风拂过,让人心情舒畅极了。夜晚,小城的小吃摊边坐满了各式各样的食客,光着膀子的胖老板会头也不用抬问道:“你们两个,吃朗子?”“来两碗牛肉炒粉,嫩点,十串羊肉串,两瓶冰镇啤酒。”没有多余的对话,刚好说明了西南人的直爽;而此时在农村,人们就会把自家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搬几条凳子坐在院子里纳凉,说说今年该有好收成了,谁家娃要结婚抱孙子了。而小时候,脱光了在小河里相互戏水的情景也会历历在目。
毕竟,江南不是西南,江南人说话的语调方式让人费解。然而,任何地方的文化都不容轻视,不懂,只能是敬而远之。以一个外地人的眼光来看这座城市,它的确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外出既无轻轨也没有地铁,远谈不上繁华,常年也见不到蓝天,很难让人心旷神怡起来。我只能凭借古人的印象来热爱这座城市,感受它微妙的变化,它远不能代表江南,它只是江南众多各有特色的城市的其中之一。
出了城区,情况竟也有些好转。心里想到,是四周的高楼压得自己难受吗?还是自己不适应这样的氛围呢?辗转也走过江南几座城市,几个小镇,不幸还没有到过北方,自然不敢多加描述,更是缺乏了一个可以比较的对象,让纸上的江南显得有些孤独。最喜欢的还是江南的农村,院子自然是少不了的, 几家人合用一个院子也未尝不多见,院子里有规律的种些花草,也有种点葱蒜蔬菜的,这样的格调一种和谐之感不言而喻。若是在河边,自然最好不过,七月,正是雨水丰富的时节,河水溢出河道漫过院子的事也时有发生,当河水退去,人们依然像往常一样坐在院子里,吃烟喝茶,乐在其中。
一年后,或许就会离开这座城,回到我那卡斯特荒蛮之地,以后每到江南的某个地方,都会拿来与之做比较,或好或坏,它留给我的,已经远不止“江南”二字。
关于城市的文章7:城市牛哞
文/刘亮程
我是在路过街心花园时,一眼看见花园中冒着热气的一堆牛粪的。在城市能见到这种东西我有点不敢相信,城市人怎么也对牛粪感起兴趣?我翻进花园,抓起一把闻了闻,是正宗的乡下牛粪,一股熟悉的遥远乡村的气息扑鼻而来,沁透心肺。那些在乡下默默无闻的牛,苦了一辈子最后被宰掉的牛,它们知不知道自己的牛粪被运到城市,作为上好肥料养育着城里的花草树木。它们知道牛圈之外有一个叫乌鲁木齐的城市吗?
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从乡下运来的一卡车牛,它们并排横站在车厢里,像一群没买到坐票的乘客,东张西望,目光天真而好奇。我低着头,不敢看它们。我知道它们是被运来干啥的,在卡车缓缓开过的一瞬,我听到熟悉的一声牛哞,紧接着一车牛的眼睛齐刷刷盯住了我:它们认出我来了……这不是经常扛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转悠的那个农民吗,他不好好种地跑到城里干啥来了。瞧他挟一只黑包在人群中奔波的样子,跟在乡下时挟一条麻袋去偷玉米是一种架势。我似乎听到牛议论我,我羞愧得抬不起头。
这些牛不是乘车来逛街的。街上没有牛需要的东西,也没有牛要干的活。城市的所有工作被一种叫市民的承榄了,他们不需要牲畜。牛只是作为肉和皮子被运到城市。他们为了牛肉的新鲜才把活牛运到城里。一头牛从宰杀到骨肉被分食,这段时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胃口和消化速度。早晨还活蹦乱跳的一头牛,中午已摆上市民的餐桌,进入肠胃转化成热量和情欲。
而牛知不知道它们的下场呢?它们会不会正天真地想,是人在爱护它们抬举它们呢。它们耕了一辈子地,拉了一辈子车,驮了一辈子东西,立下大功劳了。人把它们当老工人或劳动模范一样尊敬和爱戴,从千万头牛中选出些代表,免费乘车到城里旅游一趟,让它们因这仅有的一次荣耀而忘记一辈子的困苦与屈辱,对熬煎了自己一生的社会和生活再没有意见,无怨无悔。
牛会不会在屠刀搭在脖子上时还做着这样的美梦呢?
我是从装满牛的车厢跳出来的那一个。是冲断缰绳跑掉的那一个。
是挣脱屠刀昂着鲜红的血脖子远走他乡的那一个。
多少次我看着比人高大有力的牛,被人轻轻松松地宰掉,它们不挣扎,不逃跑,甚至不叫一声,似乎那一刀捅进去很舒服。我在心里一次次替它们逃跑,用我的两只脚,用我远不如牛的那点力气,替千千万万头牛在逃啊逃,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最终逃到城市,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让他们再认不出来。我尽量装得跟人似的,跟一个城里人似的说话、做事和走路。但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两种动物。我沉默无语,偶尔在城市的喧嚣中发出一两声沉沉牛哞,惊动周围的人。他们惊异地注视着我,说我发出了天才的声音。我默默地接受着这种赞誉,只有我知道这种声音曾经遍布大地,太普通、太平凡了。只是发出这种声音的喉管被人们一个个割断了。多少伟大生命被人们当食物吞噬。人们用太多太珍贵的东西喂了肚子。浑厚无比的牛哞在他们的肠胃里翻个滚,变作一个咯或一个屁被排掉--工业城市对所有珍贵事物的处理方式无不类似于此。
那一天,拥拥挤挤的城里人来来往往,汉人注意到坐在街心花园的一堆牛粪上一根接一根抽烟的我,他们顶多把我当成给花园施肥的工人或花匠。我已经把自己伪装得不像农民。几个月前我扔掉铁锨和锄头跑到城市,在一家文化单位打工。我遇到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家里摆着成架成架的书,读过古今中外的所有名着。被书籍养育的他们,个个满腹经纶。我感到惭愧,感到十分窘迫。我的家里除了成堆的苞谷棒子,便是房前屋后的一堆堆牛粪,我唯一的养分便是这些牛粪。小时候在牛粪堆上玩耍,长大后又担着牛粪施肥。长年累月地熏陶我的正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牛粪味儿。我不敢告诉他们,我就是在这种熏陶中长大、并混到文人作家的行列中。
这个城市正一天天长高,但我感到它是脆弱的、苍白的,我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城市上点牛粪,我是个农民,只能用农民的方式做我能做到的,尽管无济于事。我也会在适当时候邀请我的朋友们到一堆牛粪上采坐坐,他们饱食了现代激素,而人类最本原的底肥是万不可少的。没这种底肥的人如同无本之木,是结不出硕大果实的。
好在城市人已经认识到牛粪的价值。他们把雪白雪白的化肥卖给农民,又廉价从农民手中换来珍贵无比的牛粪养育花草树木。这些本该养育伟大事物的贵重养料,如今也只能育肥城市人的闲情逸致了。
关于城市的文章8:落雪记
文/秋云
梦醒来的时候,城市的喧嚣渐渐退去,留下安静的世界,安静得能听到大地的呼吸声,能感受到沉睡人心里的烦躁与彷徨不安,此刻如此安静,安静的世界才能唤醒人对人生的思考。我一直认为,午夜的安静是纷繁复杂城市的寂寞,不是真正的安静淡然,而是追逐名利的一个休息驿站。
过多的思考反而会引起感伤,感伤的实质是自己内心各种的挣扎和对外界各种恐惧。也罢也罢,想得太多,写得太多,伤得太多,愁得太多,这使内心无法安静,深夜无法入眠。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安静即孤独,我也如此,孤独时总喜欢倚窗望月,无月时倚窗凝望远方或对灯沉思。
无眠之夜,当我起床开灯准备写点什么的时候,发现窗外的世界飘落着雪花,雪落得悄无声息,没有惊动任何一个沉睡或者未沉睡的人,落雪无声,纯白无暇。我在想,倘若下雪若像下雨一样,有雷、有闪电、有声响,那将是怎样一个景象?将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能有这么的静美吗?……
我静静地倚靠在窗边,雪花轻轻地飘进窗内,我用手轻轻地触摸,却融化雪儿原来的模样,变成点滴水珠,滑落在地上。这一切似乎很自然,但似乎也不自然,因为我的介入,让雪花瞬间成水珠。
这让我似乎明白落雪无声的深意:在静中积累,积累成美景;在动中融化,融化掉本真。
我静静地离开窗户,开灯沉睡,迎接明日白雪皑皑的美丽世界,用笔尖书写落雪无声的境界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