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散文

请欣赏儿童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儿童散文1:学骑车

文/陈卉馨

家里有一辆漂亮的儿童自行车,那是我三岁的时候舅舅给我买的,在学会骑车之前,还有一段艰苦的磨练呢!

这个车子穿了一身非常漂亮的衣服,披着黑白相间的条纹,后轮的两侧各装着一个小轮子,使它可以稳稳地站着,看起来就像一匹精神抖擞的小斑马。

以前,我都是骑着四条腿的“小斑马”在院子里玩,可是有一天,爸爸说:“露露,车子后面的两个小轮子该卸掉了。”我连忙阻止说:“不要卸掉小轮子,卸掉小轮子后车子会倒,那我怎么骑呀?”没等我说完,爸爸就拿来工具把小轮子卸掉了。

因为少了“两条腿”,“小斑马”就像是喝醉了酒,不是向左边歪,就是向右边倒。我急了,对爸爸说:“你还是把小轮子安上吧。”爸爸根本不理我。他一边扶我骑车,一边告诉我:“骑车时身体要正,眼向前看,关键要保持身体的平衡,掌握好方向。”

从早上一直到中午,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了骑车。

儿童散文2:忙趁春风放风筝

文/何龙飞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后期诗人高鼎《村居》中的佳句,儿童放风筝的急切与童真可见一斑。每每诵读此诗后,便会浮想联翩。忙趁春风放风筝的情景,恍在眼前。

几根篾片,十字形地绑在一起,粘好纸张,系上长长的细线,便成了风筝;如果选用彩色纸,做成的风筝更为漂亮;顺风跑动,放线,风筝会飘飞起来,高高的,成为动人的风景……小时候,我和弟弟如此渴盼放风筝。然而,大人们忙于解决温饱问题,哪里还有旁的心思。

直到有一次父亲洞悉了我们的内心世界,便到垃圾堆里捡回废白纸,用饭粒粘在一起,再去竹林里砍竹子,划成篾片,用细线捆紧篾片和白纸,系好长线,一个简单的“土风筝”就做成了。我和弟弟在坝子上手舞足蹈,庆贺终于有了风筝。“放风筝,要讲究技巧!”见我们跃跃欲试的模样,父亲及时提醒。他拿起风筝,举过头顶,小跑起来,放起长线。在春风的助力下,风筝飞了,像大大的纸飞机,像飞翔的白鸟,闪亮了我们的双眸。我和弟弟轮流跑过去,接住父亲手中的长线,学着父亲的样子,让长线一松一紧,或跑动几步,看到风筝上下起伏,始终飘动在空中。等到实在累了,我们才降下风筝。在父亲的指导下,我们经过数次实验,终究能独立放飞风筝了。我们欢呼着,心满意足。

外出读书了,我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春风吹来,看到别人在放风筝,心中不禁涌起羡慕之情。但我们尽力抑制这种感觉,通过回想曾经放风筝的时光来安慰自己,马上又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以求早日走出大山,跃出农门。“幺儿,也要懂得劳逸结合,效果才会更好!”父亲是个心细的人,他对我们这样说道。父亲的话在理,我们从学校返家后,顺着春风放起了父亲做的“土风筝”,同时放出了美好的心情。休息过后,我们学习劲头更足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我和弟弟先后考上了中专、大专。上学时恰逢春天,不能再回家放父亲的“土风筝”,可我们会在周末去城里的公园或广场上,沐浴春风,看别人放风筝。等到觉得不够劲时,我们会买只风筝来放。有时,我们跑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那才叫过瘾。

走上工作岗位后,每逢春天,看到越来越多的五彩缤纷的风筝,手心直痒痒。我们感受着春风拂面的欢愉,手握风筝的轴线,一路小跑,任风筝飘上空中,再游刃有余地让轴线松弛有度。强烈的成就感,让心灵越发惬意。

谈恋爱时,放风筝是个浪漫的节目。与女友同时放飞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稳,看谁的笑声更爽朗,那浪漫的氛围深深地铭刻进了记忆的窗棂里。

单位举办梨花节,我们是策划人、组织者。放风筝比赛,成了我们策划的趣味项目。转眼间,彩色风筝漫天飞舞,欢呼声此起彼伏。那样的韵味,至今难忘。

有了妻子和儿女后,共同放风筝的事是常有的。记得七年前的春天,我们一家三口还在深圳莲花山公园的草坪上放风筝,有春风与暖阳相伴,有欢声与笑语相随,那才叫温暖甜蜜呢!女儿似乎是受了我与妻子的感染,回家后非要买风筝来放。女儿成了“小小风筝迷”,我深感爱好后继有人,无比快慰。

放风筝的情怀是最美丽的,放风筝的时光总是匆匆。不经意间,和煦的春风再度拂来。奔跑起来吧,去放风筝!

儿童散文3:70岁,儿童时代才开始

文/顾彬

有老人吗?从办公室的窗户往外看,好像有。我的办公室在六楼。早上、晚上,楼下都有退休的男人、女人在锻炼身体或者跳舞。上班的路上我看他们先在食堂买一点小吃回家,再出去动一动。我不喜欢吃饭。吃饭很无聊,而且浪费时间。

我5点半起床,写诗、写散文、喝咖啡、吃水果。可能我才睡4个多小时。我们德国老年人经常是这样,不需要睡觉。有时候我24个小时没休息,工作了一天一夜后还不累。秘密大概是我每天吃生大蒜、生姜,还喝小酒,那种高度白酒。

有不少中国人问我,“你今年70岁,怎么还干这么多事儿呢?你多休息吧。”我的回答都一个样:休息太无聊。歌德74岁爱上了一个18岁的姑娘,他忙死了。快80岁的德国作家瓦尔泽写歌德的故事,他更忙死了。已经去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无论年龄多大,他还是继续创作他的书和绘画。好像我们德国人不能够老,不需要去广场跳舞。

我呢?作报告、上课都站着。去年无论是在科隆大学还是在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我几乎每天都站着讲8个小时的课。我不吹牛,这是真的。为什么不坐呢?坐着气不会通过我的身体,会讲得不好。

我每天跟我的领导喝70度的白酒,还游泳、踢足球、打乒乓球。在波恩,我每天骑至少20公里的自行车。爬山时年轻人都落在我后面。我累吗?我不会累,上帝不允许。因此我非常健康!

吹牛吗?不相信吗?快来北外看看吧。我们在球场快跑。70岁年龄不算大。70岁,儿童时代才开始!

儿童散文4:陪留守儿童过“六一”

文/李爱华

那天,我刚进家门,十岁的儿子怀里抱着一辆遥控赛车就迎了上来。“妈妈,这是爸爸给我快递的节日礼物。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妈妈会给我什么礼物呢?”

我是一位小学老师,老公异地上班,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平日里我既要上班,又要独自照顾儿子,记忆中,已经很久没有陪他一起出去玩了。想到这儿,我有些内疚,忍不住对儿子说:“豪豪,对不起,妈妈陪你的时间太少了。‘六一’那天,妈妈陪你出去玩一天,你看怎么样?”儿子一听,立即欢呼起来。

我正要征求他去哪儿玩时,儿子忽然沉默了。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低着头,幽幽地说:“妈妈,我们班上的张晓雨好可怜呀!他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他跟着他爷爷奶奶过。”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满脸凄楚的小男孩,他的身后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我的心一片濡湿,为了那个小男孩,也为了我善良的儿子。

我们这个小城位置偏僻,大型企业不多,外出打工人员不少,有一批留守儿童。我们常说“金色的童年”,无疑,童年应该充满了欢笑和快乐。可是,没有父母在身边呵护的儿童,他们的童年一定少了许多的欢乐和笑声,多了几许的期盼和泪水。我们无法阻止他们的父母丢下他们出去打工,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给他们一些我们能够做到的。

下午,我把我的想法说给校长听,校长略一思忖,为难地说:“李老师,你的提议很好。只是,带着这些留守儿童出去爬山。你一个人能照顾过来吗?”岂料,校长的话刚落,办公室里的其他几个老师说,我们一起去吧。

这在我们学校是史无前例的。在征求留守儿童的意见时,除两名留守儿童身体不适之外,我们一共收到了全校71名留守儿童的愿望——希望老师陪他们过“六一”。甚至,有些不是留守儿童的学生也要跟着我们一起去。

第二天,出乎我们意料,竟然来了100多个学生,还增加了四位家长。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先去了郊外的小河边,孩子们洗了脸,我们稍作休息之后,又去爬山……大家你追我赶,嘻嘻哈哈的笑声感染了林中的鸟儿,也跟着唱起了婉转的歌儿。远远望去,他们都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天使,谁能猜到他们大都是留守儿童呢。

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让我感到由衷地欣慰,我决定:来年,我还要陪留守儿童过“六一”。

儿童散文5:大师的童年

文/张光茫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幸福快乐,健康成长,是所有人童年时的目标与追求。就是连那些大师级的人物,他们也有着与我们一样的童年,他们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教训,也有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文学大师鲁迅,幼时一次听说某地唱戏,便兴冲冲催促家人带他去看。结果父亲要求他背诵完功课才许出门。鲁迅照办了,但去看戏便变得索然无味,对书本也产生了反感。许广平说,鲁迅个性很强,如果一件事情遇到了阻碍,给予他的印象,便比别人深刻的多。还有一次,同学将漂亮的信笺分赠他人,小伙伴都高兴地收下,惟有鲁迅拒绝不收。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信笺是那位同学偷来的。鲁迅读书时,如果弟弟们在一旁看,鲁迅不许他们伸手摸书,因为生怕他们弄脏了书页。

史学大师钱穆,幼时记忆力极佳,每篇文字大约读过三遍就能背诵。他最爱看《三国演义》,9岁时便能背诵。钱父的一位朋友听说后,便当即考他“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钱穆居然一字不落地当众背了出来,众人惊为神童。钱穆也沾沾自喜。第二日,他随父亲出门,经过一座桥时,父亲指着桥问他:“你认识‘桥’字吗?”钱穆答识。父亲问:“用木字易马字旁,是什么字?”答:“是‘骄’”。父亲接着说:“骄字何义,知道吗?”钱穆点头道:“知。”到这时钱穆才知道父亲的真意,脸一下子红了。父亲的教诲,钱穆从此一直铭记在心,读书时绝对不能有骄傲的情绪。

文学大师沈从文,儿时个子小,人很精廋,非常机灵,滑稽有趣,常常逗得寨中老少捧腹大笑。沈从文爱逃学,常将书篮藏到土地庙里,然后在城里城外闲逛。逃学被发现后,沈从文总会被大哥责打,有时还要罚跪。跪着的时候,沈便想着外面的世界,“按照天气寒暖,想到河中鳜鱼被钓起离水以后拔刺的情形,想到天上飞满风筝的情形,想到空中歌呼的黄鹂,想到树木上累累的果实”。想着这些,他就忘了被处罚的痛苦,忘了时间,被叫起来之后,他也不觉得委屈。他说,他应该感谢这种处罚,给了他一个练习想象的机会。

国学大师傅斯年,自幼聪颖,过目不忘。他读书极为用功,遇到不懂的字、词便记下来,随时向师长请教,有时找不到纸,便写在手上、胳膊乃至大腿、肚皮上。夏天一到,弄得浑身是墨迹。他在同窗中年纪最小,但比他大的同学都向他请教。同学中有写不出来作文的,便时常请他捉刀,酬谢是一个烧饼。傅常常写完自己的作业后,还能为同学写出几篇完全不同的文章来,但先生却知道肯定是傅代写,便开玩笑地对他说:“傅老大(傅斯年排行老大),你这次有没有换两个烧饼吃啊?”傅听罢窘迫不堪。

由此看来,童年时的大师也是那么的调皮、可爱。他们聪明、机智、勤思好问、勤奋、善于观察。品味这些大师的童年,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悟与启迪。

儿童散文6:我的苦恼

文/喻子婷

有人说儿童没有苦恼,儿童会无忧无虑地成长。儿童真的没有苦恼吗?我就来跟大家讲一讲我的苦恼事吧!

现在,我升到了六年级,同学们倒是不像儿时那般顽皮了,但是苦恼来了。六年级是毕业班,所以作业就一天比一天地多了起来。每天晚上都看到一大摞作业摆在桌子上,以至于出现了严重的睡眠不足,害得我上课都不能注意听讲,经常被老师在全班点名。

以上说的是平时,而考试才是真正的风暴。

俗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不,不知谁叫了一声:“考试了!考试了!”全班马上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下都能听见。如果发挥得好的话,肯德基就近在眼前了,边吃边还听到父母的赞扬。如果发挥得不好,那后果可谓是悲惨至极呀!既要忍受爸爸妈妈的“混合双打”,又要忍受他们唠唠叨叨的长篇大论,那叫一个苦呀!一次考试,能烦你三天三夜睡不着觉。

从这以后,学习成了最主要的事情,跳舞、看电视、玩乐都成了过去,似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都是禁止。

每次我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全部作业,准备干些什么时,爸爸妈妈总会说:“都什么时候了,还在玩,你也不想想学习多么重要,快去做作业!”我叹了口气,慢慢停下手中的事,重新拿出作业。

凝望着窗口飘荡的浮云,蓦然伤感:平淡的日子里,似乎少了点激情,为此我怀念起过去的那份纯美的生活。的确,成长的苦恼就像是为了自己通往成熟所缴纳的一份沉重的赋税。

儿童散文7:我的课余生活

文/上官玄昊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我多向往这样的自由,可是我的课余时间却恰恰相反,钢琴、书法、英语、芭蕾舞基本占据了我所有的玩耍时间,最令我头痛的是芭蕾舞课,有时真想放弃。可怕的耗高腿、枯燥的把干练习,还有令人疲惫不堪的仰卧起坐,每当上课时,我都犹豫要不要进教室。

周末又是芭蕾舞课,我们用一双双明亮的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看着她做每一个美丽的示范、每一个轻盈的步伐、每一个优雅的旋转,我突然感受到了芭蕾舞的美,在舒展的动作中去感受芭蕾带给我的快乐,觉得自己是一位自信优雅的芭蕾公主。后来,在看《天鹅湖》舞剧时,主人公奥杰塔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我,她在大剧院的舞台上翩翩起舞,用曼妙的舞姿讲述了一个美丽忧伤的故事,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真让我羡慕不已!多想也变成芭蕾公主……妈妈常对我说“天道酬勤”,我想,如果我好好利用我的课余时间,辛勤付出,应该会梦想成真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课余时间及平时的努力,为了自己的理想,加油吧!

儿童散文8:大师童年的追求

文/艾兴君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六一儿童节来了,幸福快乐,健康成长,是所有人童年时的追求。就连那些大师级的人物,也有着与我们一样的童年。他们也光屁股、嘬指头、玩泥巴,也有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文学大师鲁迅,幼时一次听说某地唱戏,便兴冲冲催促家人带他去看,结果父亲要求他背诵完功课才许出门。鲁迅照办了,但去看戏便变得索然无味,对书本也产生了反感。许广平说,鲁迅个性很强,如果一件事情遇到了阻碍,给予他的印象,便比别人深刻得多。还有一次,同学将漂亮的信笺分赠他人,小伙伴都高兴地收下,惟有鲁迅拒绝不收。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信笺是那位同学偷来的。鲁迅读书时,如果弟弟们在一旁看,鲁迅不许他们伸手摸书,因为生怕他们弄脏了书页。

国学大师钱穆,幼时记忆力极佳,每篇文字大约读过三遍就能背诵。他最爱看《三国演义》,9岁时便能背诵。钱父的一位朋友听说后,便当即考他“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钱穆居然一字不落地当众背了出来,众人惊为神童。钱穆也沾沾自喜。第二日,他随父亲出门,经过一座桥时,父亲指着桥问他:“你认识‘桥’字吗?”钱穆答识。父亲问:“去木用马字旁,是什么字?”答:“是‘骄’。”父亲接着说:“骄字何义,知道吗?”钱穆点头道:“知。”到这时钱穆才知道父亲的真意,脸一下子红了。父亲的教诲,钱穆从此一直铭记在心,读书时绝对不能有骄傲的情绪。

史学大师傅斯年,自幼聪颖,过目不忘。他读书极为用功,遇到不懂的字、词便记下来,随时向师长请教,有时找不到纸,便写在手上、胳膊乃至大腿、肚皮上。夏天一到,弄得浑身是墨迹。他在同窗中年纪最小,但比他大的同学都向他请教。同学中有写不出来作文的,便时常请他捉刀,酬谢是一个烧饼。傅常常写完自己的作业后,还能为同学写出几篇完全不同的文章来,但先生却知道肯定是傅代写,便开玩笑地对他说:“傅老大(傅斯年排行老大),你这次有没有换两个烧饼吃啊?”傅听罢窘迫不堪。

文学大师沈从文,儿时个子小,人很精瘦,非常机灵,滑稽有趣,常常逗得寨中老少捧腹大笑。沈从文爱逃学,常将书篮藏到土地庙里,然后在城里城外闲逛。逃学被发现后,沈从文总会被大哥责打,有时还要罚跪。跪着的时候,沈便想着外面的世界,“按照天气寒暖,想到河中鳜鱼被钓起离水以后拔刺的情形,想到天上飞满风筝的情形,想到空中歌呼的黄鹂,想到树木上累累的果实”。想着这些,他就忘了被处罚的痛苦,忘了时间,被叫起来之后,他也不觉得委屈。他说,他应该感谢这种处罚,给了他一个练习想象的机会。

哲学大师冯友兰,幼时在武昌,一次家中的厨师带他们出去玩,被一个洋人养的狗咬伤了。厨师带着冯去找洋人,洋人拿出几毛钱,他们拒绝接受。冯友兰说:“我们并不是为了这几毛钱,只是警告你,你的狗不能乱咬人。”回家后,冯友兰告诉父亲此事,父亲听罢对冯大加赞赏。

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是欢、是喜、是悲、是哀,我们都应该从中有所收获。童年时的大师也是那么地调皮、可爱,他们聪明、机智、勤思好问、善于观察。童年是成年、老年的雏形,我们在日后将会不断看到,这正是大师之为大师的“独门武功”。重温大师的童年,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悟与启迪。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