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心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孝心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孝心的文章1:孝心都在细节里

文/王国梁

同事大刘提了两大包东西,准备周末回老家看望父母。他给父母买了点药,还有不少美食。

只见大刘把包里的药一样样拿出来,然后在药盒上写用法用量。我说:“药的用法和用量药盒上面不都写着吗?再说了,吃药还得听医生的,你还得充当医生的色?”大刘嘿嘿一笑说:“老爸老妈年纪大了,都长期吃着几样药。他们都有脑子犯迷糊的时候,有时忘了吃药,或者忘了药该怎么吃。我怕他们记不住,就给他们写一下,然后放到家里的餐桌上,这样他们就不会忘了。药盒上的字太小,他们根本看不清,我用记号笔粗粗大大地写一遍,他们拿起药盒就看到了。”说完,大刘继续埋头写。

我不由对大刘刮目相看,他本是个粗枝大叶的人,连领导都批评过他“粗线条”,没想到对待父母却如此细心。其实,孝心的表达不是什么让父母住好房、坐豪车之类的,孝行也不是什么大肆张扬或者可以定出标准的事。孝,是一种习惯,完全都在生活的细节里。

大刘写完了药盒,转头对我说:“我给老爸老妈买了不少吃的,老爸有糖尿病,不能吃甜的,我买的蛋糕都是无糖的。老妈胃不好,我买的都是养胃的美食。平时我还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给他们讲些养生保健的知识,有时看到了相关知识,还会抄下来带给他们。这些事,老人自己根本不在乎,但我们做儿女的得当回事,经常给他们灌输一些有益健康的生活常识。时间长了,他们也就开始在生活中注意了。现在,我老爸老妈都快成养生专家了,说起养生来头头是道。”大刘说完,很开心地笑了。把父母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当,当然欣慰。

跟大刘比起来,我有些惭愧。我总以为,儿女表达孝心,不过是常回家看看,多给他们点钱,带他们出去旅游几次。这些事,我也一直在做,而且还觉得做得很到位。可是,仔细想想,我带妻儿回家吃饭,每次都是匆匆来匆匆走,跟父母的交流都很少。给父母一些钱,他们根本就舍不得花,我也很少关心他们爱吃什么,也很少买给他们。我带父母出去旅游,一般也是自己想去哪里就带上他们,没关心过他们真正想去哪里。

我们做儿女的,真应该像大刘一样,心细一些,让孝心体现在细节里。其实父母需要的并不多,我们稍微细心一点,他们就能感受到儿女的那份细致贴心的爱。儿女的爱,对他们无疑是最大的慰藉。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这次回到老家,亲自下厨给父母做了顿饭。我耐心地收拾着,洗菜、切菜,一点都不马虎。母亲要给我帮忙,我搬个凳子让她坐下歇着。她笑眯眯看着我忙着忙那,说:“你平时粗手大脚的,没想到做起活儿来还蛮细心的。”我不说话,冲母亲笑笑。我忙了半天,猛一回头,发现母亲仍旧专注地看着我,她的眼睛里竟然闪着泪光,感动的泪光。我仅仅是做了这样一件该做的小事,母亲就如此感动。

我想好了,我要把孝心落实到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上。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父母的喜好和心情,给他们一份最暖心的爱。并且我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细致些,再细致些,因为孝心都在细节里。

关于孝心的文章2:孝心不在朋友圈

文/王子华

“父亲节”后的第二天上班,同事小吴忽然拍着我的肩膀说:“有的时候该晒还是要晒一下的。”我有些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见我懵里懵懂的,小吴只好明说:“父亲节,你挺爱发朋友圈的人,居然什么表示都没有,是不是不合适?有好几个人在背后说你不孝呢。”

我不禁失笑,孝不孝的,哪在朋友圈里。平时热爱生活的我的确是挺喜欢发朋友圈,可那天却是真的没有时间。那天早上坐在床上,我就开始琢磨着该怎样给父亲过节。首先想起父亲喜欢热闹,于是便给哥哥姐姐们打电话,让他们能够回家的就尽量回家,饭菜我来准备。

然后又接着琢磨该做些什么菜才好,父亲喜欢吃猪蹄,所以我得赶紧去菜场买新鲜的,父亲还喜欢吃我做的发糕,我先和好面再去菜场,等我回来的时候刚好发完面……这一忙活一上午就过去了,稍微午休之后回父亲家准备晚宴。

这一整天我几乎就没有歇的时候,即使偶尔想起要发发朋友圈,最后也因为手被占着而没办法行动。

晚饭后,兄弟姐妹们在一块儿自然得聊聊天,而父亲最爱的便也是这一刻,大家坐在一起热闹热闹,聊聊小时候的那些趣事,让时光倒转一会儿,让亲情的纽带再联系得更紧密一些,平时那些工作和生活上的小烦恼也跟着消失无踪了。

之后,小哥拿出手机来问父亲:“爸,您缺什么,我马上给您买,今天父亲节呢。”父亲赶紧说什么都不缺,什么都有,之后又笑咪咪地说:“像现在这样,大家聚在一起,就够了,我就挺开心的。”

父亲的话让我觉得我的决定没有错,虽然这一天真的挺累的,但父亲这么开心,不就是送给他最好的父亲节礼物吗?在我看来,父亲的笑比什么都重要,那岂是一条或几条朋友圈可以取代的。

“孝心可不仅仅是在朋友圈里。”我笑着对小吴说。晒孝心或许是真的孝,但不晒的也未必不孝。孝与不孝,看的是一颗心,以及一个行动。

关于孝心的文章3:母亲的孝心

文/贵翔

我姥姥在世时,每当家里做了啥好吃的,母亲都会先盛出一份给姥姥送去。每当这时,母亲总要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不给老娘尝尝,我就吃不下去。”

母亲的这句话没有任何修饰,也不是为了说给谁听,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想法,也是一个女儿最朴素的孝念。其实,我姥姥一直和我舅舅一起生活,完全是衣食无忧的状态,根本不差母亲的一碗饺子,一条熬鱼,或几只炸虾,但儿女对父母的这份真诚惦念确实是无价的。

舅舅家离我家不远,步行只需十来分钟,到我七八岁的时候,给姥姥送好吃的这个差事,就由我“承包”了。每次家里的饺子一下锅,我就会主动拿出饭盒,做好给姥姥送去的准备。我成家单过后,每当包饺子或做点儿新鲜东西,就会想起母亲的那句话,即使没时间马上送给父母,也会在冰箱里给二老留上一份。

由此想来,只要家长平常的善行孝念形成习惯,良好的家风也就自然会传承下去——无需刻意,更不用强迫。

关于孝心的文章4:孝心手机

文/彭亚东

母亲离上次出院被送到市郊老年公寓刚好十天,在国庆假期里又一次入院,而且是今年第三次住院了。我第二天赶到百公里外的市医院,见母亲躺在病床上,脸白得像张纸,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病床前服侍的小妹妹眼红红地说,这该怎么办啊?

母亲闭着眼睛躺着,床头挂着一个手机在充电。这是母亲的专用手机,数字键有指甲盖那么大,而且号码是事先预设好的,按“1”是大儿子,按“2”是二儿子,这么依次排列。以前父亲在世的时候,我给他弄了一个带外置天线的老式“摩托罗拉”,握在手里像个小棒槌,父亲将电话号码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打电话不用母亲操心。去年上半年父亲走了以后,小妹妹就给不会用普通手机的母亲买来了这个孝心手机。

我们兄弟姐妹上班的上班,打工的打工,有了这个孝心手机,母亲要跟我们说说话可就方便多了。有一次我晚上有应酬,没等散场母亲的电话就打过来了,我说妈呀,快要结束了,等一会我就回家啊!可是没过几分钟电话又来了,如是者再三再四,一直不断顽强地打,弄得我没办法,最后只好关了机。回家以后本打算说两句气话,可看到母亲还在孤零零地坐等,那一刻,我的心里真难受,也很自责。

前几年,二老健在,我认为这是人生一大幸事,因此很是知足。后来只剩下母亲这一棵老树桩了,我的心就不免战战兢兢起来,生怕有个万一。于是心里很在乎,平时陪她说说话,不到万不得已夜间不敢轻易离开。虽然母亲絮絮叨叨没完没了,但我想如果突然没有了这种絮絮叨叨,我的内心还会如此安宁吗?

母亲一生太要强,喜欢与人争短长,尽管她内心善良,但也因此伤过不少人,其中也包括自己的亲人。多年来我一直苦苦相劝,但收效甚微,因此我苦恼不已,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深夜扪心,想到如果不是母亲要强能干,我们兄弟姐妹七人怎么一个个被拉扯大,而且多少还读了一点书呢?因此我们在感激母亲的同时,难道不应该包容她的性格吗?另外,就像作用力必然会有反作用力一样,母亲在伤人的同时,其实更多的是伤到了她自己,她已是遍体鳞伤,子女的心里应该只有悲悯。看着母亲躺在病床上那无助的目光,那样坚强不屈的精神也被无情的现实彻底摧垮了,我的心里实在酸楚得不行。

假期很快结束了,我不得不回来,但心却一直悬在母亲那里。母亲这一次能挺过来吗?我只能早早晚晚打她手机,陪她多说几句话,希望借此增强母亲战胜病魔的信心。抑或仅仅只是为了宽慰,让她冰冷的心感受些许的温暖。也许,人辛苦一生养育儿女只是为了赚取最后时光的一点人间温情吧!

关于孝心的文章5:故乡的年

文/张宗涛

故乡的年,豪迈热闹,把爱心和孝心交织成细流,让心气和力气融汇成不屈,彬州儿女,滋养在这样的人文中,便傲骨铮铮,柔肠殷殷,纵令风凄雨迷,矢志不渝。

记忆中,腊月二十三后,天天是集,采办年货的队伍总不断线儿,然而那时候的采办,大抵都是吃的用的,只有腊八之前的这个集市,人们不单要买回一应吃喝,还一定会给孩子们扯几截布料——缝新衣是要花功夫的,晚了便赶不上趟儿。老彬州人深谙穷年富过的道理,那不单能滋养幸福感,更关乎儿孙们做人的心气儿。

我粗手大脚的父兄们不单惦着自家那点小日子,高原糙硬的北风刮黑了他们的脸膛,更吹红了他们的心,炭火一般炽热呢。他们早早翻检了戏箱,短啥缺啥心里有谱,挤到合作社长长的柜台前,扯着喉咙高唱:“二尺红绫,尺半黑平绒,半尺黑贡呢……”柜台里珠圆玉润的售货员,邻村女子,老熟人了,一面操尺便量,一面朱唇一启绽两排瓷白的碎牙,脆着嗓子佯嗔:“尺半不扯,半尺不卖!”便有生面孔拍着柜台急躁:“还论不论先来后道?”不待售货员回话,人群里早有了答声:“人家这是添补戏箱呢!”柜台前的躁动和不满迅即烟消云散。在彬州,人们很敬重这种心系他人的豪迈,更期待苦焦日子里的那份狂欢!

添补了不少零碎,花花绿绿搭上肩,招摇在人头攒动的集市上,人问:“今年还唱?”满脸纵横的沟壑笑成一朵菊花:“唱!”笑纹里漾出的坚忍、旷达和得意,逗得刺骨的北风都嗬嗬嗬笑呢,让跟在身后的后辈儿孙也不觉着了风寒,也扬起小脸迎接艳羡。

真不知道,我那些缺少油水、生活困顿的父兄们,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心劲和热情。每年入冬农事渐闲,他们就开始一夜一夜排戏,锣鼓铙钹共鸣,板胡二胡齐奏。不许唱传统老戏了,便排《祝福》《白毛女》《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智取威虎山》。“扭扭嘴”献忠爷早年受风,嘴扭到腮帮能与耳朵齐线,一只眼睛常年烂红,见风流泪;但声若老钟,字正腔圆,大字不识,却能将整段整段的戏文只听数遍就能倒背如流。他年轻时就以唱黑脸包公、红脸周仁而名闻四乡八村。乡小教员忠正爹、更民爹(家乡把出了五服的族亲父辈叫“爹”),一个能把二胡拉得如泣如诉,一个能把人物演得活灵活现。更民爹饰演的刁德一、穆仁智,其唱、念、做、打,无不惟妙惟肖,以至于我小小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上他的课时便缩头缩脑的,大气儿也不敢出。细木匠七叔父,善司鼓,一人操持干鼓、暴鼓和牙子,疾徐轻重,拿捏到位,真不知他是怎么无师自通的,竟能熟记那么繁琐的鼓谱。园子家永兴堂叔,最善男扮女装,饰演的老妇形象,如李奶奶、祥林嫂,举手投足,惟妙惟肖。他能将苦戏唱得眼泪冲花了油彩,让台下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呵儿呵儿抽泣。其他如三哥永民饰演的座山雕、贼鸠山、黄世仁,忠民老爷装扮的李玉和、杨子荣,秋霞姑姑扮演的李铁梅、阿庆嫂等,都各有各的彩头,让善和恶、穷和富、阴冷和温情构成的那些人间冲突和矛盾,在枯焦的土地上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也让故乡贫苦的岁月,充满了节庆的欢乐。

大寒一过,戏台便早早搭好。望着那高高大大的戏台,最高兴莫过的是我们这帮小孩,眨巴着眼睛数日子,直盼着二十三把灶爷祭过,就见爷父们天天不落地赶集采办。娘亲们打扫清除完毕,便忙着蒸年馍,擀年面,备年菜,洗御面,煮肥肉,炸油饼,炸馃子,做镂食(一种甜点),忙得不亦乐乎。其间最神秘不过的是炸油饼和馃子。掐馃子是个慢工细活,孩子们心灵手巧,教两个就能会,看着自己掐出的馃子花一般好看,咂着嘴儿得意,可一到凉油倒进了热锅,妈妈、娘娘、婶婶们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把身边不够安生的孩儿们驱赶出去,关严门窗,轻脚轻手一脸凝重地炸油饼、炸馃子,大气儿都不敢喘,说怕冲撞了神灵,大铁锅就会把那点无比金贵的菜油“吞”了。院子里有不懂事的孩子胆敢咋咋呼呼喊叫,那多半是要大倒霉的,妈妈会一声不吭追出来,拎起细胳膊撂进后院的猪圈里。在彬州,妈妈们很擅长让她们的孩子打小便知道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事情不可为。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日斜西山,家人皆归,大红对联把门一封,年夜饭就端上炕头了。

故乡习俗,年三十晚,得坐夜守岁。

先是自己一家围坐在热炕头,温酒吃菜,闲话常家;约莫十点来钟,晚辈就要离席下炕,去向长者挨个磕头作揖。一个头磕毕,长者就把早已备好的压岁钱摸出来,交到磕头的晚辈手中。尊老爱幼的风习,就是在这一点一滴中沉淀而成的。此番一过,阖村就动起来了。族有最长者,每户都会有晚辈端几碟拿手或稀罕的菜食,各各前往,大家聚到一起,围坐在长者四周,摆满一炕的碗碟,喝酒,猜拳,吃菜,吸烟,忆陈年往事,话当下趣闻,往往至鸡叫三遍,东方微明,方才散去。若族无长辈,则去同辈年长者家中欢聚。

大年初一,各家早早把煎汤面一吃,只留主妇在家准备招待拜年人马的酒菜,其他老少,会倾巢出动,成群结队转家儿去拜年。

那是相当壮观的一道风景!

阖村老幼,先去拜“影”。所谓“影”,其实就是先祖的牌位,檀木质地,上书先祖姓名及生卒年月,下有奉祀子孙具名,平素被珍存在老檀木做的专用盒匣,只在大年初一时开启敬拜。拜过“影”后,会分支前往各家各户拜年。先拜长尊者。一队人马,进入长者窑院,先将长者扶坐在一定位置,次按辈分长幼依序罗列,满院子嗣,听令而拜,三揖三跪三叩三起。起拜完毕,主家立即端上七碟八碗,招呼大家吃菜喝酒;男主人一一给大人们散烟,女主人会一个个给小孩们手中兜里,塞糖果、核桃、干枣、花生、瓜子、柿饼或自制的糕点。这样一家家拜完,大都天色近晚。吃了百家饭,喝了百家酒,大人都打着饱嗝,呼着酒气;小孩们叽叽喳喳比着谁收的糖果多,谁捡的炮仗大,才自各回家,夜里,梦中还在咯咯笑呢!

故乡的大戏就开锣了。十里八乡的亲戚,外婆、妗子、七姑、八姨、三姐、四妹,一个个都被接来了,家家亲情融融,户户热闹异常。看戏倒在其次了,最主要亲人相聚,闲话家常,孝亲敬老,呵子护孙,那份和和美美的家风、暖暖融融的乡情,在隆冬的寒风里,春雨一般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戏台是搭在乡场上的,简陋但结实,巍巍峨峨。一般白天唱折子戏,晚上才是全本。每场戏还没开场时,乡场上就攒动起了黑压压的人头,台前多是老人小孩,有的坐一小板凳,有的屁股下面支半截青砖,个个扭动着脖子左右招呼熟人,高喉咙大嗓门直聒耳朵。后边长条凳上坐着的大人们,叽叽喳喳谈闲,不时发出一阵旁若无人的笑声。外围一圈儿架子车,长条板凳支稳了车辕,车厢车帮上站满了人,这大多是周边村子的,一车拉来阖家老小,一路大呼小呵地赶来瞧热闹。这让我们一帮小不点脸上特有面子,脖子扬得高高的,满脸显摆的都是骄傲!

台上开唱后,台下的情形就更精彩。一忽儿个个一脸揪心,大姑娘小媳妇忍不住擦眼抹泪;一忽儿人人都满面开怀,拍着大腿跺着脚,笑声惊飞了树上的野雀儿。最有趣莫过大人们特意安排的“相亲”。有适龄的小伙子被大人们相中,私底下先告知人家姑娘,以看戏为由头来暗中“对眼”。姑娘家家的,挤在一堆同伴当中,眼睛不瞅台上,偷偷瞟人家大小伙,眼对上了,情不自禁会多瞅几眼——瞅得人家小伙子都感觉到了,回眼一望——自个儿先慌了神,脸上腾起两朵羞红。更有扎在人堆里的一对外村小男女,眼睛都直勾勾盯着戏台,手却不老实,小伙指尖悄悄斜过去,碰着姑娘手了,姑娘小手马上一弹,缩到身前去了,扭头前后左右逡巡,见周遭的眼睛都在戏里,手又垂到了身侧;小伙受到鼓舞似的,一把攥住了姑娘的手,两只手就紧紧纠缠到一起……这时候,里三层外三层站着的小年轻,受了荷尔蒙和利比多的蛊惑,不安生了,摇摆起身子“和(huò)台子”。所谓“和台子”,是乡间看戏看电影时经常发生的恶作剧,魁首大多是一帮精力旺盛的小年轻,站在人堆里身子前后左右搅和,人群就像卷进了浪里,一忽儿朝前涌去,一忽儿朝后退来。霎时响起来姑娘们的尖叫和咒骂:“臭流氓!……”

大戏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外戚陆陆续续回家过节了,于是就耍社火。早饭未毕,村里的社火就闹起来了,先在麦场上耍,之后转家儿闹,然后到邻村去张狂。不同村子的社火乡道上相逢了,那才叫个嫽!先叫阵,要盛气凌人,再比试,比身比手,比力比巧,比架势比扮相,鼓点敲得震耳欲聋,花式耍得眼花缭乱。个个把式,脸滚汗珠,身冒热气,那个红火,让料峭的正月犹如流火的盛夏,把苦焦的日子渲染得豪气冲天,每个人的心气儿都被喧闹得胀鼓鼓的,还有什么难关,迈不过去?

关于孝心的文章6:孝心菜店

文/王月冰

父母年事已高,住在乡下,闲不住,每天在田里劳作,不知疲惫。

周末,开车回去看望父母。两位老人正在田里忙碌,蔬菜茂盛,瓜果累累。见我回来,很是开心,又背起竹篓去摘菜,丝瓜、辣椒、空心菜、玉米、苦瓜、黄瓜、毛豆……足足几大篓,把不算小的后备厢,塞得严严实实。我说:“根本吃不了这么多,冰箱里也放不下。”父母说:“吃不了就送人,同事、邻居、朋友都送一些,来来往往可加深感情,你们在城里也好有个照应。”没办法,只好照单全收。

午休的时候,偷偷放了1000元钱到母亲的枕头底下。谁知,晚上回城,刚拐出家门口,就接到母亲的电话:“你给的钱我留了200,剩下的800我放在你背包的里袋里。你们在城中过日子,用钱的地方多。”挂掉电话,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儿子看着,突然说:“妈,外公外婆的菜那么好,你为什么不帮他们卖掉呢?”是个好办法,可我哪有时间去卖菜?父母家到城里有几十里,出去卖也不方便。但儿子的话还是提醒了我,我调转车头,再回父母家,说:“爸,妈,我们单位打电话来要买菜,你们的卖不?”老人一听很开心,立即又准备了几袋,我把它们绑到车顶行李架上。然后,我给母亲1000元:“卖菜的钱,您收着。”这次母亲没有拒绝,却嚷着要把那200元退给我,我立刻发动车子跑了。

第二天,我把大部分菜运到了单位,然后挨部门发通知,要菜的同事可以去自取,免费的。下午再去看,菜已不见,茶几上却有一个精致的纸盒,还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孝心菜店,无人售菜。”盒中是钱,同事们拿菜后留下的。

从此,公司里类似我这样父母在乡下的同事隔三岔五地回家,也会带回大包的菜,放到公司里的孝心菜店。孝心菜店的菜没有标价,因为爱心无价。还听说,不少同事把卖菜的钱捐给了需要帮助的人。

关于孝心的文章7:孝心

文/周思宇

从小到大,妈妈不知给我洗过多少次脚。今天我要给妈妈也享受一下我对她的爱。

准备给妈妈洗脚了,首先用茶壶烧了一壶水,把热水倒进盆里,再放上冷水,我试了试水温刚好合适,就把水端到客厅里。妈妈正在看电视,她看见我惊讶地问:“你要干嘛?”我说:“妈妈,该洗脚了,今天我帮你洗脚。”妈妈笑着说:“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开始洗脚了,妈妈坐在沙发上,我把妈妈的皮鞋脱了,突然一股臭味扑鼻而来!我想:“这么臭的脚,我还是不洗了吧!”可又想: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想到这,我又继续脱下袜子,把妈妈的脚放在盆里泡着,我用双手轻轻地抚摸着妈妈的脚,先洗小腿,再洗脚背,最后洗脚底。这时我感觉妈妈的脚底很粗糙,我想:“妈妈每天起早贪黑,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而奔波劳累,天长日久,脚就变粗糙了。我抬头发现妈妈的眼圈也红了,这时,我心里也很难过。妈妈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你长大了。”听了妈妈的话我很高兴!

以后,我要多给妈妈洗几次脚,多尽一点孝心。

关于孝心的文章8:孝心少年

文/施锦涛

最近,电视播放了最美孝心少年的颁奖典礼,我认真地看完了整个过程,当我听了第二个少年的故事时,我泪流满面,被他们的孝老、敬老的行为,自强不息、阳光向上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要继承先人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古时候,大舜孝动天地,董永卖身葬父,王祥为母卧寒冰,还有神话宝莲灯中沉香劈山求母的故事,都足以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古人尚能如此的至孝,而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更应该与孝同行,学会感恩。

零零后的我们没有受过累,受过苦,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好日子,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与人沟通,变得自大、自私。遇到挫折时,只会逃避,没有勇气与责任担当……电视上的少年,他们遭遇了生活的重创,没有父母的照料,没有可口的饭菜,没有舒服的床睡觉,没有漂亮的衣服穿,但他们没有悲欢,脸上依旧带着微笑,为父母分担着生活的艰辛,用他们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他们是这个世界上的一根草,却是家里的一片天。我被这一幕幕场景感动了,这些少年的身上不仅体现了孝老敬老的品德,更可贵的是他们遇到困难、灾难时能勇往直前,自强不息。他们是最可爱的孩子,是我们成长的榜样。我们要像他们学习,多孝敬父母和老人,那怕是捶捶腰,洗洗脚,帮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只有这样才会让家庭美满,让社会美好,让国家富强。

关于孝心的文章9:孝心相伴老来乐

文/刘刚

父母退休后,我把二老接到了城里。开始那几天,虽说对已贡献了几十年的乡镇企业有些恋恋不舍,但父母也在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让闲暇恬淡的时光冲淡那份依恋。

二老每天早早起床,吃完早饭就去天台上整理那十几盆花草,父亲说,以前顾不上做这些事情,现在有空了就多伺弄。从天台上下来,他俩或是看看电视,或到公园走走,有时去楼下修单车的老师傅那摊位上聊聊天。父母脸上总是乐呵呵的,我与妹妹目睹这一切,也替他们高兴。

可这样的日子没持续多久,父母很少出门了,他们说过得很无聊,整天无所事事,东走西逛浪费时间。

这样一说,我顿时醒悟,爸妈是嫌日子过得不充实。我与妻子、妹妹商量:大家轮流陪一陪老人家。妻子做夜宵档的,上午不上班,每天清晨,妻子就陪父亲到公园散散步、打羽毛球;我每天下班回家,任务是陪他老人家下象棋;妹妹是做幼教工作的,性格活泼好动,晚上就陪爸妈到广场上唱唱歌、跳跳舞。遇到周末,我那一对儿女从学校回来,就由两个小家伙陪爷爷奶奶玩。我把这个计划告诉父母后,二老望着我们微笑点头,还夸我们有孝心。

没过几个月,父母又变得孤僻起来。有一天与父亲下棋,他心不在焉地走错了好几步棋子儿,母亲在旁也是长吁短叹的。妻子和妹妹叫他们去公园也不愿意去。周末,孩子们回到家,吵着爷爷奶奶带他们去少年宫玩儿,父母谎说身体不舒服,交由妹妹带小孩到少年宫去。只见二老坐在沙发上目光呆滞地盯着电视看,我在想,这是不是所谓的“老年焦虑症”,便过去问道:“爸,妈,你们哪里不舒服?”父亲不作声,母亲却像个小孩一样,把头低下去,很小声地说:“孩子,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件事。”我与妻子赶紧回答说:“妈,您有什么事,就说吧。”父亲缓缓抬起头来,望着远方说道:“我……我们想回乡下去。”我与妻子听后顿时明白了。

父亲说见儿女和儿媳妇如此孝顺,都不好意提出回乡下去的想法,怕伤了我们一番心意,不提吧,这城市里待久了确实也不是滋味。毕竟在乡下呆了一辈子,每天从乡里矿厂下班后,还伺弄老屋前后的庄稼地,看惯了泥土色泽,闻惯了草木的芬芳,到了城里小住半年总觉得不得劲。

父亲还说:“回到乡下,还可以种点小菜,养几只小鸡,跟邻居们拉拉家常……那里是我们的根!”

我深深懂得“落叶归根”的含义,更懂得父母对乡土深沉的爱。或许,回到乡下,父母才会更踏实。我和妻子商量后送父母回了乡下。

二老回乡下两个月后,趁国庆假期,我领着妻子儿女与妹妹回乡下探望。走进小院,只见父亲“咯咯咯”地叫唤着一群小鸡,正一把一把地将碎米撒在地上。母亲则在院子旁的菜地里给油绿的菜苗浇水。见我们回来,二老笑呵呵地搬出凳子,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喝着老人自制的橘梗茶,听他们讲着乡村趣事,整个院子都暖意融融的。

谈话间,我留意到二老非但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消瘦、憔悴,而且精神饱满,容光焕发,说起话来口齿清晰,顺畅流利。父母说,在乡下就是他们想要的幸福。这里绿水青山空气好,养鸡种菜也不算累,平日里与邻居们聊聊天……望着他们侃侃而谈,我与妻子会心地笑了。临别时,我拉着父母苍劲的手说每个月都会回乡下看望他们的。父母高兴坏了,连忙说:“好,好,好!”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老人辛苦了大半生,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依托与慰藉。不束缚老人的思想,不剥夺老人追求健康快乐的权力,支持老人去做想做的事情,这就是孝。老人走到哪里,孝心尽到哪里,子女对老人的爱莫过于此!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