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的文章

请欣赏父爱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父爱的文章1:记忆中的父亲

文/高维琴

父爱是伟大的,亲情的记忆会铭刻人的一生。

小时候家里住的是土坯平房,雨水在墙体上刷出了岁月的沟沟壑壑。有个算大的院子,但是那却是我们孩提时代的乐园。记忆中的那个夏季父亲做着他喜爱的木工活。这时平常很调皮的我却总是喜欢坐在父亲不远的地方专注地看着他做木工活儿,变得淑女了不少。我喜欢闻那种扑鼻而来的那种木屑的香味儿,我时不时的会闭着眼睛深深的吸上一口,那种感觉温馨而惬意。

父亲时而拿着根木头放在眼前眯着一只眼吊线,时而用刨子刨着木头,但始终离不开他的是嘴里的口哨,那是他喜欢的秦腔的调子。汗水从发际越过眉毛,在他眼睑上晃荡着,似乎不愿意离开勤劳的主人。夏日的太阳照在被晒成古铜色的脸庞上。卷着花儿的刨卷,从父亲的刨子里飞跃而下,落在铺着厚厚锯末的地上,蹦跳着、翻滚出一溜跟头。

父亲总是穿着那件洗的发白但很干净的白色背心。在劳作时,汗水有时将色背心前后襟浸透了,贴在肌肤上,使他较瘦的身材越发显得修长。飞溅的木屑有时会粘在他浓密的黑发和白背心上,如霜花。夏日的太阳照着父亲黑油的臂膀,脸上丝丝的汗水倾泄而下,滴入烁热的土地顷刻不见。可父亲的专注使他似乎根本感觉不到有多热。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知道那是父亲最快乐的日子,那种画面在我心里永远挥之不去,永远那么让人温馨……

父爱的文章2:默默地父爱

文/淡雅墨竹

时间如流水,稍纵即逝,转眼那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儿已经长了28岁大龄剩女。而爸爸那一头黑发也变得斑白,以前经常给我安全感、宽阔的后背也不在挺拔。尽管发生这么多变化,可是我却总以工作压力大为借口,拒绝接受这些事实,不愿意面对爸爸已经老去,更不想有一天面对失去。

但是事实是无论我如何逃避都无法改变的,好在这天爸爸和我开的一个玩笑点醒了我。

这天是我妈妈的生日,晚上我做好了一桌丰盛的菜为妈妈庆祝生日,父亲见了就故意装作一副吃醋样子说:“哎!还真是‘世上只有妈妈好’呢,瞧这一桌菜。”我听了赶忙回答道:“怎么会呢,爸爸和妈妈并列第一。”爸爸听了不赞成的说道:“爸爸和妈妈没办法并列第一呢,我只听说过‘世上只有妈妈好’,根本没有听说过‘世上只有爸爸好’的。”爸爸刚说完就哈哈大笑起来,原来爸爸只是逗我玩呢!

这段对话对于我爸爸或许是一个玩笑,但是对我确实一个警醒,对啊,世界上有许多歌颂母爱伟大的文章和歌曲,但是赞扬父亲却那么的少。或许是父爱太含蓄,只有等你长大了你才知道原来那个就叫父爱。

因为父亲很内敛,他们不愿意把自己对子女的爱挂在嘴上,他们喜欢用行动表明一切。但是人有时候就是那种你不说出来,他就无法明白的,所以我们常常忽视了父亲对我们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错了很多生活中的美好,虽然父亲不喜欢把爱说出来,但是他们还是希望我们可以感受到。以前过去我们无法追回了,但是现在我们去可以珍惜。

让我们细细感受吧,请不要让默默地父爱,一直默默的,我们要发现他,感谢他。

父爱的文章3:父爱如山厚重,儿心似水久远

父爱如山厚重,

儿心似水久远。

我对"父亲"一词总是怀有深深的崇敬,不愿轻易说出口。那会被人看起来很矫情。这个在很多世纪的代词,在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里,被“爸爸”取代了。“爸爸”称呼起来有些甜腻,带着一种热乎劲儿。而“父亲“一声呼唤,使感情有些内涵而饱满,充满了尊严和敬意,带着仰望的一点点距离。然而我每次还是会喊爸爸,每次回想爸爸所走过的半生风雨,心里便不由得深切回响两个字:父亲。心里的那种感觉,是一种敬意,更是一种感恩。

记得美术家罗立中描摹的《父亲》油画曾经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油画《父亲》它刻画了一位饱经沧桑、历经生活艰辛、任劳任怨的黄河滩上的父亲形象,它是一位老黄牛式中国父亲的典型代表,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庞上布满了沟壑纵横的皱纹,苍老的面容里沉淀着生活的世事变化和风风雨雨,每一个皱纹里都埋藏着一个黄土地上的故事。油画中的父亲是千百万中国劳动者中的普通一员,正是像他们一样千千万万的中国父亲创造了和创造着华夏大地的文明。有一中关怀叫父爱,它恩重如山而又不求回报;有一种付出叫任劳任怨,它掷地有声而又锲而不舍;有一种情叫感动,它是深深的刻在每个儿女的心坎。

提起父亲,很多人也许会罗列出一大堆词汇:严厉、威严、冷酷、刚强……,在他们眼里父亲永远是那么的铁面无私,可以扛起一切生活的艰辛和挫折。有谁知道他们也有脆弱的地方,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为了儿女,为了生活,他们把所有的酸甜苦辣都收藏在自己心里,这就是父亲的伟大。

爷爷只有父亲一个儿子,在四十二岁的时候才有了他。父亲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爷爷既当爹又当妈的把父亲抚养成人。在二十岁时送父亲去当兵。那个时候,当兵是唯一的出路。父亲当了五年兵,还荣立过三等功,本来还可以在部队有大作为的,可爷爷年纪大了没人照顾,只能复员回家了。在家乡找了份水利工作,再守着家里的几亩地。小时候很佩服父亲。他什么都会,村里有些人的电器坏了就找父亲来修,都是免费的,谁的头发长了也找父亲来理。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兄弟两个的头发一直是父亲理的。他平时很少说话,但说起话来很有分量,因此我们兄弟两个都有些怕他。但他也很宽容,很少去责罚我们。现在我好像长大了,自从上了大学后,便很少和父亲相处,每次寒暑假回家,和父亲谈论一些事时不再像以前那样拘谨,好像我也是大人了。

父亲是山,雄伟而深沉,儿女如山中涓涓的小溪,细长而活波,山永远想留住小溪于是不停的让他蜿蜒而小溪欢快的跳跃着寻找着远方的大海。

“那是我小时侯,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今早,还在睡梦中,早已设定的备忘录铃声突然响起,惊醒了我,打开手机才记起今天是父亲的生日我匆匆忙忙梳洗毕,就给父亲拨了电话。父亲的声音不高不低似乎永远带点羞涩。和父亲的每次通话都聊不过两分钟,谈完重要的事然后就挂了电话,连一句嘱咐都很少有。我与父亲一向这样似乎千般爱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也许这篇文章父亲根本看不到。但我还是要写下来。我还要说一句:爸爸,生日快乐。

父爱的文章4:父爱,不言不语

文/一缕清风

父母常说,等你为人父母之后,才能体悟我们对你的感情。

感同身受的间接体验是与亲身经历不能相提并论的,我对此亦深信不疑。然而,无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世上只有妈妈好》,还是大家对母亲节的热衷,都能反映出人们对母爱的感恩与赞扬。无论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痛楚,还是哺育婴儿的舐犊情深,母亲的伟大情怀都是那样地显而易见。相对而言,父爱就显得沉默,显得那样不言不语。

自古以来,中国的封建社会为维护社会和谐而为妇女设立了“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虽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的需要,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作为顶梁柱的男人,也因此更多出了要照顾好女儿、妻子和母亲的一份责任与担当。

他们的付出,不可谓不小;他们要承载的压力,不可谓不大。但在讲究含蓄美的中国,父亲的情感是隐忍的,是不轻易外露的,是羞于表达的。他们就像巍峨沉稳的高山,任溪水涓涓流淌,任树木葳蕤丛生,任鸟兽嬉戏虫鸣。他们总静静地立在那里,承载着一切,无论春花、夏杜鹃、秋月、冬雪寂寂溢清寒。

关于父亲,不管你用心观察与否,都可以追忆很多不起眼,却让人动容的事例。

记得多年前的一天,我在房间里玩电脑。父亲端着一碗鱼进来让我吃。碗里是一整条不大不小的鱼。看着一条完整的鱼,我问他,你怎么不吃。父亲怎么回答的,已记不清了,只记得我吃得差不多的时候,有事出去,又因忘了东西返身折回。回到房间,只见他拿着碗筷,在吃我剩下的鱼架,上面零星地挂着点肉。

父母的节衣缩食,只是为了孩子餐桌上的琳琅满目,甚至在你大快朵颐之后,去接续你的残羹冷炙。

初到武汉上大学时,父亲陪我回学校。我们不熟悉路线又要转车。我固执地等待那辆我知道的公交车,不肯问司机。为了节省时间,每过一辆车,他都跑上跑下询问司机。有次他下得匆忙,皮包被车门卡住,人随车跑,所幸司机发现的及时,才安然无恙。那一幕,至今想起,仍令我记忆犹新。

我上学那几年,他曾多次去看我。后来听母亲说才知道,向来怕辣的他,不服当地水土,自己在异地他乡打点滴。而身在武汉的我却浑然不知。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些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本无碍生命的节奏,却折射出父爱默默无闻的辛劳与付出。而这些仅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细节,未闻未见的背后,又有多少羞于示人的血泪与挥洒如雨的汗水不为人知。

父亲就像一部小说,它不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地去证明什么,而是向你默默地展现着,娓娓道来一个或许不精彩却朴实无华的故事,所有的爱,所有的情感都蕴涵其中,任你品味。

父爱的文章5:父爱如茶

文/刘行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从东方升起,我走向阳台远望,城市高楼大厦蒙上一层金色的薄纱,近处山岭树木茂密苍翠,清晰可听鸟雀在吱喳欢唱争鸣。望着眼前的青山,油然而生对父亲的记忆。

父爱是什么?

有人说,父爱如山——有角有棱,但终究会给你一个不变的信仰;有人说,父爱如峰——高大巍峨,但让你增加攀登的信心和勇气;有人说,父爱如云,淡淡地飘浮于你生命的天空中,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一抬头,便能看见他那如云般纯净的关爱……

而我认为,父亲的爱,它是一杯茶。这茶,从树上采摘,凉青,静置,炒青,揉捻,打散,沁出生命的液汁,又放入窒息火炉中烘烤,生命蜷缩顿时枯干……当放入滚烫热水中,一种新的生命重新绽放,当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它久久回甘的滋味……

父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记忆里我们家教甚严,五兄弟一个妹妹八口之家,住在小小土墙木屋里。记得小时候我们兄弟餐桌上掉一粒饭,父亲要我们捡进嘴里,餐后碗里不得留下一粒饭,干干净净,父亲虽不会知道:“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但他知道每一粒米来之不易;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电影是农村人唯一的精神盛宴,有一次和伙伴们到邻村看电影,半夜回家,路上突下大雨,被雨淋得象个落汤鸡,被父亲罚跪在地上,以后再也不敢去了。在我上初中,礼拜天几个同学想在我家里打打扑克玩,要偷偷摸摸的看看我父亲有没有在家,如果在家里,是绝对不允许的。

父亲有一点文化,在生产队里担任记工员,他白天辛勤劳动,天黑才回家,晚饭还没吃,就有一些社员陆续来我家登记工分,在昏暗灯光下,父亲给每一位社员认真登记工分,他做事很认真很少出现差错。父亲一年到头,很少得到真正的休息,在生产队里年头到年尾,干的多是苦力活,赚的工分仅供一家人的口粮。母亲生下最小的妹妹,这下我们家负担就更重了。

不过,记忆中的父亲更多是温暖的、慈爱的。记不得有多少次夜里,我睡得迷糊糊,父亲拿着一把蒲扇到床前为我驱赶蚊子。有一年严冬,我上学穿哥哥退下不能穿的衣服,只穿二件衣服,冻得直哆嗦。母亲给我做了一件新棉袄,父亲拿过来帮我穿上,我穿上棉袄,身上暖和了,心里更是暖洋洋的,父亲说:“要好好读书,长大才有出息。”我笑着使劲地点了点头。

在家里算我会读书,可是到了高考,却落榜,父亲想方设法借到钱,找好学校,让我去补习,来年再考。我自知数理化不好,不想再去读,父亲无奈就到60多里外的一所乡中学,为我找到一份代课的工作,父亲亲自送我到学校去,那年我才十七岁,就当了一名代课老师。有一次,我哭了,哭得很伤心,觉得当代课老师被人看不起,学校对我们代课老师不公平,教了一年的书,就回到家里。我不敢和父亲说,我不教书的原因,可以看出父亲有点失望,半天才说出一句话:孩子最重要是自己看得起自己。

那段日子,可以说我比较消沉和自卑,整天躲在家里,很少出门。但父亲鼓励我,家里虽穷,还是拿出钱让我报名参加农函大;知道我爱好看书写作,父亲又鼓励我报名参加文学函授。后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父亲的干劲十足,好似有使不完力气,带我去山上开垦荒山,种植茶叶。

我白天一边劳动,晚上伏案看书写作,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诗作,多次参加乡村诗文化节比赛获奖,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泥腿子诗人。有一天,父亲很高兴,舒展开紧皱的眉头,到村书记家里,向村书记讲起我的情况,村书记答应让我到村委会工作。

在村里工作几年时间,一次姑妈来到我们家,看望生病的母亲,她信了耶稣教,叫我们一家人也要信,她没文化,拿着圣经和赞美诗坐在我身边,要我教她识字,礼拜天和父母亲到县城做礼拜,回到家里就和我们说,真是上帝的带领,找到了教堂。以后就每逢星期天都会到城里做礼拜。过不久,教会的一位老传道带着几位老姐妹到我家来探访,当时教会人才青黄不接,需要年青人出来,就动员我去报考神学。当时,我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我一边还在村里工作,一边要去读神学。但父母要我放弃工作,很希望我去读神学。我说:做传道,人更看不起了。父亲说:最要紧是上帝看得起我们啊。我不理会父母的话。但看到母亲自从信主以后,身体好转,父亲性情也有很大改变,看到老传道和弟兄姐妹来我们家探访,父亲他特地放下手中活陪着,热情招待弟兄姐妹。

1987年,我报考神学院,心想考上就去读神学,考不上就算了,对信仰基本要道不清楚,结果仅差一分没入取,可能是神的旨意。父亲说考不上没关系以后再考,可是福建神学院第二年没招生,我就忙于世界上的事,把再去考神学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过了三年,连感冒都很少有的父亲,病倒了,开始时父亲感觉吃饭没有胃口,身体乏力,他一直拖一天过一天,在母亲再三摧逼之下,才肯到医院看病,医生对母亲说是不好的病,后来我和母亲陪着父亲到南平市九二医病再作检查,结果一样,父亲的病已是癌症晚期。三月后就蒙主恩召回到了天家,骨灰就安葬在茶山上,在世55年。

父亲去世了,一些衣物烧了,留下一本繁体字坚版的《圣经》和一本《赞美诗》,书扉页有他写的名字,书中每页空处,几乎留下他字和用笔在经文划上一条条坚线。1997年我再次报考神学院,终于入取了,妈妈说,如果你爸爸还在的话,一定会很高兴,一定会送你到省城神学院去读书。如今,在我的书架上,有十多种不同版本的《圣经》,有自己买的,有按立教师、牧师省两会送的。但我觉得最珍贵是父亲留下的《圣经》,这《圣经》现在恐怕不会再出版了。这《圣经》背后留下父亲渴慕读神话语的身影。更重要在父亲影响之下我终于走上了事奉之路。

们都说:“母爱是无私的,父爱是无言的。”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在深深体会到母爱的同时,却忽略了无言的父爱。我为别人写过很多见证,却没有为父亲写下一篇短文。父亲是一个普通人,一名普通的基督徒,他一生勤劳苦干,为人善良老实,辛辛苦苦养育我们,对儿女的爱和管教,使儿女都走在正路上。如圣经上说:“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西3:21)父亲正是这样的人,带领我们全家信主。我很想念父亲,我知道父亲的爱,有一天都要会离开,但我们天父爱才是永远的。

每当回忆父亲陪伴我成长的岁月,心中难免还会有许多许多话流入笔尖;每当回到老家,就会构起我的记忆,如今土墙木屋,早已破旧,我们兄弟已不在里面住了,但父亲为我们留下二亩茶园,依然绿油油的,因那每寸土地滴下他的辛勤的汗水。

父爱如茶,这茶有着,青山的气息,和风的温存,丽日的亮色。爱越是深沉,就像茶愈浓,味愈苦,回甘就越甜越久,越清香。

我永远的父亲……

父爱的文章6:背着父爱去游学

文/李钊

父爱如山,含蓄而深沉,它不如母爱那般直接,但它高大、坚定。

如果不是那件事,恐怕在我心里父亲依旧是个冷漠、不关心孩子的人。

那是我将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的前一天晚上。夜幕悄悄降临,夏天的夜空在星星的闪烁下显得格外动人,明亮的夜空扫不去我心中的黯淡:都快十点了,父亲肯定不会回来了。

就在我准备睡觉时,门突然“咚咚咚”的被敲响了,是父亲!妈妈疑惑问道:“你不是说不回来吗?”他一个箭步冲进屋里,拿起桌子上的水就大口大口的喝起来,缓了缓笑着说:“儿子好不容易出趟远门,我回来看看。”

第二天清晨,起床走出房间,发现桌子上堆满了物品。呀!全都是我平时喜欢吃的零食和水果。在旁的母亲见状说:“这都是你爸爸买的,还满意不?”我欣喜地连连点头,心想:父亲平日里没怎么回家,他向来不关心我的饮食起居,怎么买的东西却如此称我心意呢?父亲摸摸我的头叮嘱道:“出门在外,‘安全’二字一定要牢记在心,不要一个人独自行动。”说罢,便帮我收拾行李。他先将物品一个个的分类,然后细心地将它们放在背包里,望着父亲一弯腰一起身的动作,我的眼前氤氲着一层雾气。从小到大,我便是母亲拉扯大的,父亲常年在外工作,随着时间的转移,我与父亲之间的那层隔膜也越积越厚。一直以为父亲是个冷漠的人,而此刻……

吃过午饭,父亲送我去学校集合。一路上,他再次叮嘱我在外要注意的事项。送我上车后,父亲与我隔着车窗对望着,我清晰地看见了父亲脑后的白发,一根根、一片片,被脑后吹来的风一次次压倒又一次次不屈地挺立着。车子缓缓地启动了,父亲笑着冲我挥挥手,然后将手放在耳边做了个打电话的手势,喊道:“有事就给我打电话。”

渐渐地父亲的身影越变越小,我努力地睁大眼睛,想要多看父亲一眼,但是那身影却越来越模糊。不知是渐行渐远的距离还是我双眸中的雾气。

当我背起背包的时候,我清楚地明白这不仅是父亲悉心为我准备物品,更是父亲那沉甸甸的爱。

父爱的文章7:小记:那一瞬间感悟父爱

自己是个易于感动的人,小小的一件事能让我在平静的内心激荡起一层涟漪。十一的假期,自己好像给予家庭的微不足道。但就是在回去的一天的时间里,我又被感动了,那一刻心里是那样的甜……

还是在十月一放假前给父亲打电话,无意中扔下句话——爸,您要有时间,就给我多做几个s钩,学校的东西太多,好挂东西使……说过的话,我自己好像都记不得了!

假期结束,下午的时候返校,大包小包盛满了爸妈给我的爱,刚要走出家门,爸爸就孩子般天真地指着窗台上的东西说——闺女,你看,这是你要的S钩,我都给你做好了。知道你爱干净,给你上了白色的漆,还没干呢,等下次拿吧!说这话的时候,爸爸的语调是那样的平和,但是当我看见那将近十几个S钩整齐地在窗台上排排队的时候,心里真得好像流过了一股暖暖的东西……

就是在通电话时一句无意地交待,爸爸却把他当成了重大“任务”,却追求完美地刷上了白色油漆…… 那一瞬间,眼泪在眼里打转了,看着五十出头的父亲,心里是说不出的感动……

父爱的文章8:糖炒板栗里飘香的父爱

文/何小琼

每年秋意渐浓的九月,家里的十棵板栗树就到了收成的时候。这是家里的宝贝,是父亲辛辛苦苦、精心种植而成的。到这时,我心心念念的是父亲做的糖炒板栗。那一缕甜香软糯的眷恋让我一直回味无穷。

记得我到南宁工作的第一年,父亲在板栗收成时,托人带了做好的糖炒板栗给我。收到板栗时,办公室的小姐妹好奇地问是什么?当我打开袋子时,那乌黑油亮、香气四溢的板栗马上引来了无数啧啧称赞。这一天,我的同事们吃了个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每个人都羡慕我有个好父亲,我心里别提多骄傲了!

今年九月,我正好有假期,就回了老家。父亲看到我,高兴地搓着两手说要给我做糖炒板栗。母亲笑眯眯地去准备红糖。我和父亲选板栗,要一个个油亮饱满,没有病虫害。还要端正,大小均匀。父亲说板栗的大小一致了,才不会影响糖炒的效果。父亲告诉我板栗是健胃补肾、延年益寿的上等果品,特别是糖炒板栗,营养价值更高,而且甘甜芳香。

板栗的品种很多,有大庸栗、乌油栗、米板栗、毛板栗……父亲种的是他最喜欢的乌亮饱满、果肉黄白、清香脆甜的乌油板栗。无论是糖炒还是炖鸡、鸭,那种独特、甜美的风味总能让你留恋不已。这时,母亲已经准备好了木柴和铁锅。配料是:沙、糖、油。

我和以前一样,把板栗放到水里洗干净,然后用特制的利器把栗子割约5mm的口子。然后再洗一次,泡在水里几分种后捞出沥干。父亲把铁锅烘干,将细沙倒入,再把沥干的板栗放进去不断翻炒。还要注意板栗受热要均匀,不能生熟不一致。不一会儿,看到板栗一个个涨开了,父亲加快了翻炒的速度,让粘着栗壳的沙粒跳离,这时加一勺红糖进去,慢慢加,要撒均匀。接着糖分溶化了,香气氤氲,满园弥漫。这时,早有邻家小孩子围拢过来,一个个吧唧着嘴,一口一个姐,一口一个叔地叫着。父亲笑嘻嘻的,红红的脸庞上满是慈爱,父亲不断地加快速度翻炒,铲子从锅底翻起,不让糖粘锅底。等炒到沙粒不再发粘。就熄了火,盖上盖子,这样板栗熟透了,糖的香气也渗入了板栗肉里。等父亲把盖子掀开。用漏勺将板栗拿出来时,满院的香气更浓了。围着的小孩子们发出了欢快的笑声。

我咽着口水,接过母亲递给我的一碗板栗,不管了,三两下剥开了壳,把散发着浓香、金黄四溢的果肉放到嘴里。烫得我真吸气,父亲忙叫我慢慢吃。就是这种味道,那种深藏在心底熟悉的回忆蔓延开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