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的文章

请欣赏人间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人间的文章1:你是人间四月天

七月,读林徽因。

世间再也没有如她般清丽聪慧的女子。仿佛一缕沁凉的薄荷香,微甜婉转。

她是人间的精灵,不仅有绝世倾城的美貌,更有绝世倾城的才华。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学者林长民,她是父亲的掌上明珠,自幼饱读诗书、知书达理。

老照片上的她,两条小辫,星星般清亮的双眸,小小的虎牙泛着细瓷般的光。她微微笑着,左颊上的笑靥仿佛停留在春天。

她是美丽与智慧的代名词。十六岁时,她牵着父亲的手,开始了欧洲之行,她站在罗马广场,娇憨地伸出双手与鸽子嬉戏,少女的明快与生动在这一刻尽情绽放;十六岁时,在剑桥,瑰丽的晚霞燃烧康河,清清河水拍打河岸,她的恬静安然、美丽才情,让一个二十四岁的诗人为之倾倒,并爱慕一生。

时光轻轻的来,悄悄的走。一个世纪走过,那一年的康桥,可还记得林徽因和那个叫徐志摩的男子?

他和她,认识了多少年,就互相惦念了多少年。虽然出现了陆小曼和梁思成,但是,他们之间一直有一座桥,在心里隐秘如花,不是情欲翻涌的爱恨纠缠,只是一种生命深处的懂得与担当,如骨子里的一团火,要多浓烈,就有多浓烈。

相识后的岁月,他们共同创办新月社、编辑出版新派诗集、一起接待印度诗哲泰戈尔、同台演出抒情诗剧《齐德拉》。

两人感情日益深厚,只是面对志摩狂热的追求,理智的徽因果断地选择了拒绝。不是不爱,爱浓烈如火,只是不能爱,他是有家室的男人、是两岁孩子的父亲。那份爱,太沉重,不能担当。

她选择了默默离开,与父亲提前回国,与志摩不辞而别。

心碎的志摩写给她那首着名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是志摩对徽因感情的最好表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忘掉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1927年徽因与志同道合的梁思成结婚。她亲手设计了具有东方神韵的婚礼服,长长的流苏轻垂发际,烘托着她玉瓷般光洁的脸,清亮的眸子,温柔地注视前方,这种娴雅美丽让人过目不忘。

这是一位奇女子,柔弱的身躯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

她热爱诗歌创作,她的作品充溢灵秀又饱含风骨;她尝试小说创作,作品显现学者作家的理性睿智;她把冰冷的建筑学,注入诗人的热情,使它兼有了艺术的光彩;她的学术报告少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更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抗战八年,她和家人一起避居西南后方,她是林长民的女儿、梁启超的儿媳,却在昆明街头提了瓶子打油买醋;由于当时条件恶劣,她又备受疾病困扰,当两位外国挚友劝她到国外静养时,她却平静地说:“这是我的祖国,我要和她同甘共苦……”

动荡而艰难的岁月,她什么都可以放下。唯有心里,依然没有放下他。

她以最光明正大的形式邀请他来听她的讲座,志摩答应了,也为她做了生命中最后一次飞翔。这绵绵十年,志摩心中的爱火一直未能停息,当徽因一声唤,虽然他不知道风往哪一个方向吹,哪怕他预知这趟飞机要出事,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飞行,他答应了她,他还是要赶来的。

她无限悲痛,志摩是为她赶回来的。得知他再也来不了时,徽因痛哭失声。对志摩的爱与悔、遗憾与痛苦如决堤水般汹涌。

黑衣素裹下的徽因纤细苍白,她蹲在火盆边把藤枝烤弯,绕成一个花圈的骨架,遥远的天际仿佛传来志摩的声声唤——“徽徽,徽徽……”唤得她的心千回百转。她在花环上插着花,一朵一朵,含苞未开的白玫瑰,象征着真与纯,象征着他与她,一段未绽放的情感。然而,愈是含苞,愈是最美。在一辈子的光阴里,她一直是他心口的朱砂痣,而他,一直是她心底的绕指柔!

1955年,这位传奇女子,在与病魔抗争十余年后,走完了她短暂而绚丽的一生,永远留在人们记忆里的,是那首美丽的诗: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

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

你是,柔嫩的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

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四月天!

人间的文章2:你是人间四月天

文/朱朝阳

四月是一个让人如痴如醉的月份。时值春末夏初,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不必说四月里涉水而来的云,天光旖旎,诗意缱绻;四月里翩跹而至的风,袅袅婷婷,情意绵绵;四月里空灵优雅的雨,风情万种,如梦如幻;四月里如诗如画的天,柔情蜜意,缠绵慵懒……

四月的雨带给四月特有的忧伤和忧郁的情怀,飘着微雨的周末,窝在家里重读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对于民国才女林徽因来说,四月在她心中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时令的代称,而长成一种丰满而瑰丽的情愫,在岁月的长河里劈波斩浪逆流而上,并在《》这首诗里华丽绽放: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首诗是她写给徐志摩的。林徽因出生在西子湖畔,通灵的山水滋养出她的冰雪聪明和端庄娴雅,灿若星河的东西方文化精髓也在她的身体里汩汩流淌。而徐志摩同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1920年,两人邂逅于剑桥大学,而此时,林徽因16岁,徐志摩24岁。徐志摩不仅欣赏林徽因的才华,还从她深邃而明亮的眼眸里找到了似曾相识的忧郁,于是便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她,之后迅速展开了热烈而疯狂的追求。“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为此,他不顾恩师梁启超的劝戒,甘冒世之不韪,毅然和身怀六甲的妻子离婚……然而,林徽因,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但我们不能就此责怪林徽因的不果断和不勇敢,要知道她的家庭背景、教养,以及她天生的理智,都促使她不得不作出最明智的选择——理性地珍藏起徐志摩熊熊燃烧如烈火一般的感情,并远远地报以深情地凝视。

可天有不测风云,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飞机由南京北上,要参加当晚林徽因在北平的一场演讲会。不料飞行途中突遇大雾,飞机不幸坠毁,徐志摩英年早逝。悲痛欲绝的林徽因几经周折寻得一块失事飞机的残骸,并将其挂在卧室里,从此朝暮晨昏深深凭吊。我不敢想象林徽因是怎么度过此后的每个备受煎熬的日日夜夜,但可以猜想,那“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时光,那“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冷雨。那反复摩挲着飞机残骸的冰凉的手,“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一直被徐志摩有生之年写给林徽因的最后一首情诗深深感动,他在这首题为《偶然》的小诗里写道:“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也许当时徐志摩已经感知到自己的生命即将像流星一样从天际划过,再不能和林徽因长相厮守,一句“你最好忘掉”道出了多少撕心裂肺的痛苦和欲说还休的无奈,我猜想,当他写下这五个字时一定是泪流满面的,谁想到“长相思”和“永别离”竟是一步之遥。

在徐志摩去世后第四年,林徽因写下了意味深长的小诗——《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是的,山谷中是有回音的。这回音跨越了整个世纪,飞越了万水千山,穿越到了每一个鲜活的现世,声音依旧清晰可辨。志摩轻轻的走了,正如他轻轻的来;他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又至人间四月天,作此文以怀念一对旷世的才子佳人。

人间的文章3:花落人间,寂寞独舞

文/冥江月

双生花,两行泪,颓败未央,缄默是给你最好的陪伴。那个让我心疼的女子啊,为何你的泪从我的眼角也落了出来,我们这对姐妹双生花,为何痛也一起,在雨里行走,多想为你撑起这把艳丽的伞啊,让你躲进温暖的世界。

这个初夏是怎么了,上帝怎么会如此残忍的伤痛都烙印在我们的心上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啊,喧闹中无法找到宁静,安静里无法找到激情,我们却在彼此的抚慰里溶解爱的冰,你看着我落泪,不知该言什么,

你说,我们是一对绝美的姐妹花,只等待幸福花开。我说:幸福却不知道该把****调整到合理之度上。

泪水侵蚀了一张又一张的洁白的纸巾,揉碎仍进垃圾桶,一切都这么的廉价,守侯的快乐被我们自己仍进了垃圾桶,被人检走再也找不回来了。

手执秀笔,写着这些断语残章,静下来,看手指在键盘上跳舞,看文字在屏幕上跳跃。可我分明却看见了有种透明的液体在字里跳跃。这些悲壮的音符在心里奏响一曲千古遗恨,朦胧双眼,多情的世界再也开不出绚丽的花骨朵。

站在耀眼的舞台上,我轻轻的掂起脚尖,轻柔的挥舞着手里的白纱,只有此刻,隐藏在喧闹之后的剧本,方可将我的灵魂做原始的刻画。

台下嘘声四起,我落落的站着,忘记来一次幽雅的道别,让所有人看完剧本,只在戏里陪我一起伤悲,转身,那些欢娱的笑声只能承载某些存在价值。痛。只需一人,入戏,只有我才这么拼命的守侯永恒。乐,大家同欢,戏散,只言相见之欢。

这场演出,即将永别,如若可以用一个人的痛换来大众的欢笑,又何苦拼命逃脱,又何需苦苦追寻爱的自由。

这是一场深情的演出,演员只有我一人,演多了,投入了,也就以为是真的了,可分明有滴泪,掩饰不了千年的孤寂,素手弹筝,弹不尽尘世无限情事,低眉絮语,数不完人间悲欢离合,红尘无处寄相思,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独自叹息……

黄昏时节,花凋零,人憔悴。落幕,缘毁灭,情已逝。

人间的文章4:心语如花

文/淡月清风

有一种花,总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之后才绽放出灿烂的笑脸,自从五月五日看见它绽放的第一抹明媚之后,我的心情也随之明朗起来。

我喜欢它的典雅和不媚俗,因为它总是在桃李争艳之后,独入异彩。它不与春风争宠,不与百花争艳,只是静静的悄然的绽放,却能绽放出一世的美丽。它就是我家乡的市花----黄刺玫。

黄刺玫花形优美、花枝挺直、花色鲜艳,叶片清爽、清香四溢。朵朵的金黄耀眼明亮,仿佛是这个季节最美的馈赠。盛花时,花满枝梢,浓香袭人。确有“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的情趣。它不同于一般的花,柔弱娇艳,它的美在于经历风雨后愈发的坚定和执着,愈发的明媚和耀眼。黄刺玫根系萌发力强,枝条直立,挺拔向上,总是潇洒含笑的绽放。在城市的公园,街道两旁,总是能看到它一脸的明媚和灿烂,那片片金黄黄不同于迎春花的淡雅,也不同于夜来香的妩媚,更不同于菊花的绚丽。它的色彩纯正明快、它的性格柔韧刚强,我喜欢它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向上的精神。黄刺玫花香味浓,可提炼芳香油。它的果实可食用,也可制成果酱用于酿酒,而且药用价值不菲。

黄刺玫喜欢阳光,它的绽放总是寓意着夏天的到来。那耀眼的光彩,只是一株,也很漂亮。若是大片大片的盛开,自然是靓丽灿烂的。如此想来,这黄色的花,不比百合,不比玫瑰,却有着别样的风情。在某种层面上,它与玫瑰又何其相似,采摘的时候若你不小心就会扎到手,那刺是锐利的、锋芒的。喜欢在灌木丛中和它合影,却无法避免刮到了衣裳。若伤了手自然是小事,若伤了心则是一种哀愁。于是,总会感叹玫瑰花瓣的易落与凋零,而刺玫花却坚韧和明丽,它的花期很长,六月里还会看到它灿烂的笑脸。

一丛丛、一簇簇含苞欲放的刺枚花争先恐后的吐着花蕊,香气四溢。喜欢这个蕊字,有三颗心。比人心,你我自知;比花心,只怕是有人辜负了这绵绵的花期,于是那些感伤的故事便流传至今。若有心的人读懂了这花心,自然会拥有一季的美丽,一世的靓丽。每一朵花都是一个生命,每一种花语都在风中摇曳着斑斓的色彩。世有解语花,凭谁解花语?而这一眼的绚丽和一抹金黄的明媚会伴随我守候在每一个春天。

窗外,又有一朵花悄然绽放了,它的娇艳似乎在预示着一个季节的美丽。只有花知道,那绽放是为了那个知花、懂花、惜花的人。这世界上喜欢花的人不少,懂花、惜花的人却不多。所以,花在很多的时候被赋予了相思、哀愁与感伤。也许,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拥有一份纯美的情感,就如每一朵花一样,都有它绽放的美丽。

我若是花,必是这金黄的刺玫花,在你必经的路旁守候,在每个春天绽放。我若是蝶,必然在美丽的春天里,舞一季的明媚,舞一世的浪漫。

年年花开,岁岁花语,沉醉在淡淡的清香里,我独爱这一派明媚的艳丽,我独爱这一抹淡雅的芬芳。那是一种净化心灵的清香,存在于心灵的世界里。真情如花,希望如花,生命如花,在每一个花期,我都会用心静静地倾听花的心语……

人间的文章5:人间仙境螺髻山

文/小不点

如果你是唐朝活在当代的李白,你就去爬一爬大凉山的螺髻山,再次书写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篇;如果你是明朝活在当代的徐霞客,你就去看一看大凉山的螺髻山,再次记录那人间仙境的美轮美奂;如果你是晋朝活在当代的山水画家顾恺之,你就去画一画大凉山里螺髻山山山水水的美;如果你是一个旅行者,你就去大凉山的螺髻山,去目睹闺中秀女头上的那枚五彩斑斓青螺玉髻的俊美。

螺髻山,一个因其高耸如云,直插云霄,形似青螺,宛如玉髻而得其美名;一个藏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 “彝族少女”,以它婀娜多姿、五光十色的光彩招唤着络绎不绝爱美的人们。

记得那是2012年的春节大假,在休闲的时光里,和儿子两人从昆明驱车马不停蹄去往西昌附近的螺髻山邂逅。

由于是第一次去西昌,只知道西昌是国家卫星发射中心如雷贯耳,但不曾听说西昌的人间仙境螺髻山,心中充满着对那片神奇土地的向往。经过五个小时的旅途,进入了西昌市区,天色已进黄昏,在昏暗的天色下,一片水域映入了眼帘。西昌市区的那片水域听说叫邛海。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古称邛池,属更新世早期断陷湖。其形状如蜗牛。川西云南一带一直有把高原湖泊叫“海”的习惯,当然我更喜欢叫她“邛池”,因为听说邛海一年四季都很平静,所以,娟秀的一个池字很形象的形容了邛海的隽美。多么的巧合,我们云南的滇池,在昆明的蓝天下波光粼粼,人们也习惯地叫它“滇池”。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在路边的小店吃了早餐,便直奔螺髻山。车驶出西昌钻进了深山,在山沟里奔驰,路不太好走,正赶上修路,路上挖的坑坑洼洼,车在茂密树林里的盘山公路上颠簸行驶,丛林渐渐被甩在了车后,车窗两边的山连绵不断,大部分山都是荒凉的,这荒凉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茂盛,也诉说着现在的无奈。

不知不觉中便已到了螺髻山的山脚下。面对高耸的光秃秃的大山,我无法想象螺髻山的美。近年来,不少文人骚客更是美誉螺髻山比“秀越天下,名噪中外的童话世界——九寨沟”还美,亦有“西子浓妆,峨眉淡抹,螺髻天生”之美称。来到了位于螺髻山脚的停车场,把车停了,便去买了车票,由于那时还没有上山的缆车,只能乘当地的旅游大巴。车在陡峭的S形公路上缓缓的爬行,一路上,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真是山上山下两重天,茂密的冷杉遍布漫山遍野,原始森林的气息扑面而来。

下了车,一条幽静舒适的小径把我们带入了这人间仙境。走在苍绿掩映的小路上,阳光温情从树间,从叶间撒下长长的或斑驳的影子,虽然还是春寒料峭,空气里透着丝丝寒意,但还是觉得既温暖又凉爽。穿梭在光影中,如林中的山风,随意、随性、随喜、随遇……我心惬意地飘飞着,忍不住闭上眼睛深情地呼吸着,阳光,蓝天,白云,山风,绿树,小溪……统统地被我吸进了心底,真美呀! 我发自肺腑地轻声感叹着!

刚进山,路边偶有未融化的冰,在一块平缓的坡地上,一片明晃晃的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对于很少见过雪的我们简直是一个美丽的惊喜。这在昆明是少见的,昆明现在已是春暖花开了,可这里还是处在冰雪的世界里。山渐高,回头凝望,远处荒芜的山,在阳光下竟熠熠生辉,一种悲壮、沧桑之美,美得人心疼。来到了黑龙潭,已渐沉重的脚步变得轻快起来。黑龙潭是第四纪冰川退化后形成的天池。阳光下的黑龙潭波光粼粼,呈圆形,像一颗蓝宝石镶嵌在群山之中。水绕着山,山映着水,水天一色,美伦美奂。整个画面就像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身披绿纱,穿着似绸缎的蓝色裙子,顾盼生情,楚楚动人! 湖中有一奇石,像一只可爱的猴子,它静卧着,让宁静的黑龙潭充满一种灵气。黑龙潭边上的冷杉枯树死而不倒,像利剑真刺苍穹。一截露出水面的枯树枝像极了一只骄傲的天鹅,“绰约清姿丽水裁,凌云起舞漾痕开。相邀蓝影偎山色,只待和风伴月来”。潭中的这只美丽的永恒的天鹅,让黑龙潭更加温婉静美。站在潭边,思绪在飞扬,绕着潭边走,快乐在荡漾! 难忘这山这水,把我们的足迹留下,把我们的笑声留下,把我们的身影留下……

神姿仙态的螺髻山,逶迤百里,叠岭层峦,茂林修竹,繁花似锦,香飘四溢。彝语名叫安哈波,意为五百里山峰和五指山峰。景区内山川、地貌、湖泊、动植物都具有起源古老,原始的自然风貌。由于地理地质、生态等因素,形成景观造形具有“雅、奇、峻、幽、险、”等特点。滂沱的冰川刻槽,姹紫嫣红的杜鹃花海,雄奇壮观的角峰刀脊,五彩缤纷的冰川湖泊,幽深迷人的温泉瀑布,神秘奇异的仙人洞,草原牧歌般的高原海口牧场,引人遐想的土司、螺髻山古寺遗址,兼有螺髻山五绝景、十二佛洞、十八顶、二十五坪、三十二天池、七十二峰,一百零八景让古今中外的文人、游者心神向往。奇妙无穷的气象景观等构成了螺髻山醉人的风光。明朝万历年间进士马中良在《螺髻山记》中曾写下“螺髻山开,峨眉山闭”的赞语,清末举人颜汝玉在《螺髻山赋》中云,“景或异夫峨眉,名可齐乎姑谢”;原民国政府中央大学教授朱契在《螺髻山深胜记》中把螺髻山称作“胜地、奥区,并且与黄山、庐山、衡山齐名。

螺髻山的风景堪称五绝:首先是那五彩缤纷的高山湖泊。螺髻山拥有保存完整的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第四纪古冰川天然博物馆,湖泊大都深藏在原始森林中,水边杜鹃花环绕,四周冷杉密布,烟波浩淼,山峰、森林、湖泊的美给人寂静,幽深之感,陶醉于古朴原始的自然美之中。湖水因成因不同显现翠蓝、棕红、棕黄,草绿、墨绿等颜色;还有那雄奇壮观的角峰刃脊。螺髻山完整的保留第四纪冰期遗留下来的大量冰蚀冰碛地貌,生动而清晰地再现了当年古冰川壮阔滂沱的气势。其中最著名的有:骆驼峰、蓓蕾峰等。雄奇壮观的角峰刀脊,均薄利如刀,形若鱼龙背鳍;还有那世界最大的冰川刻槽。在螺髻山山位于大海子下侧三千五百五十米处,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古冰川刻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考价值。站在螺髻古冰川刻槽遗址前,面对着的是凛然的时空和旷古的宁静;还有那秀美锦族的杜鹃花海。山上属杜鹃科的花卉就有三十余种,如低山的报春花,中山的云南杜鹃、大白杜鹃,高山的乳黄杜鹃。从初春到夏,杜鹃花从低到高渐次开放,竟相争艳,万紫千红;还有那神奇罕见的温泉瀑布。温泉瀑布位于螺髻山东坡中段,海拔一千八百米的槽河北岸,泉水分三台直泻而下,热气蒸腾,声响如雷。从喷口射出的泉水沿仙女池、鸳鸯池、青龙宫飞泻而下,洁白晶莹,夏日白练垂空、光射长虹,冬天腾腾蒸雾笼罩瑶池,真可谓“石壁高千刃,银河落九天”。这一幕幕的美景,如果你是当代的李白、徐霞客和顾恺之你就有写不尽的诗篇、记不完的美景、画不完的山水。

在螺髻山中,简直是一种的享受,一路的劳累,瞬时无影无踪,一路的奇景更让我们赞叹不已。在螺髻山上我还观赏了波澜壮阔的林海,漫山遍野的杜鹃,瞬息万变的云海,雄浑陡峭的绝壁,千姿百态的怪石,这些景观让我赞不绝口,这真验了那句话“峨眉天下秀,螺髻天下奇”! 据说在螺髻山观日食也是一大景观。日食出现时,太阳像一叶扁舟,在云海里飘呀,飘呀,它周围的云彩也好像受到了感染,变得像一团团红红的火焰,活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两头高高地翘起。太阳的光芒给那厚厚的黑云镶上了一条瑰丽的金边。太阳还在继续向前飘去时。天色也变得发暗了,点点日光洒向大地,大地就像穿上了华丽的银装。人们尽情地享受着这清幽的日光,仿佛到了一个迷人的童话世界。这时的太阳像弯弯的细眉,又像魔术师变出的美丽的金钩。最精彩的一刻到来时,太阳变成了灿烂美丽的光圈,像那闪光的金环,又像哪咤的护身法宝乾坤圈。如果你能遇到,可是百年不见的奇异景象呀!

下山时,暮色降临,那凉爽清新的风迎面拂来,在返回西昌的路上,沿着螺髻山的山路,抬头看去,看见的都是蓝得不含一丝杂质的天空中镶嵌着一颗颗耀眼的明亮的星星。在这样的天地间行走,伸伸手,再伸伸手,仿佛就能触摸那蓝得醉人的天,仿佛真能摘下那闪烁可爱的星星。把它变成一枚五彩斑斓的青螺发髻戴在螺髻山这位彝族美女的头上。远远地看着这位彝族美女在向我们含情默默频频地招手!

2022/4/14

人间的文章6:人间草木深

文/潘玉毅

一草一木一人,合起来是个“茶”字。茶之为物,雅俗咸宜。说茶是俗物,是因为人们所谓的“开门七件事”里就有它,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还排在最末一位;说茶是雅物,是因为在研究制茶、饮茶的人眼里,烹什么茶,用什么水,装何种器皿,需多少火候,统统都有讲究。

古代的文人雅士甚至因为对茶的见解不同,常常两三个人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珍藏的好茶和好水,烹水沏茶,以分高下,是谓“斗茶道”,也称“茗战”。这个“茗战”兴于唐代,盛于宋代,大抵是通过比赛茶面汤花和品尝赏鉴茶汤以定优劣。据《梅妃传》记载,唐明皇与梅妃斗茶时,便曾输于梅妃,且输得甚是心服。由此可见,以茗为战,倒不失为雅事一件。

与茶相比,酒的受众或许还要广一些。然而,我们从来只听说有茶艺、茶道,却从没听说有酒艺、酒道的。不过这两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宋人朱肱著的《北山酒经》,专门介绍酿酒的工艺,“茶圣”陆羽也为茶写了一本专著,叫《茶经》。开篇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从这种盛产于南方的嘉木上采摘下来的叶子,常被当作贡品进献给皇帝,后来更与瓷器、丝绸一道走上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销往海内外。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茶叶也可称得上是中国南方人民对于世界饮食文化的一大贡献。

在中国,茶是待客之道。俗话说,客来敬茶。无论你贫居深山无人问还是富在深山有远亲,既然来到我家做客,便先坐下喝杯茶——这是大多数家庭的待客之道。数千年来,中国人更是早已将“茶余饭后邀故友”当成一种习惯。陆游就曾在诗里写道:“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斟茶的时候,放茶叶有讲究,茶叶不能放太多,多了,味道苦,也不能太少,少了,便无味;倒水也有讲究,太浅了不行,显得小气,太满了也不行,端着烫手。最好是七分满,因为“从来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

就算再怎么不健谈的两个人,有茶在手,也能从心窝子里掏出许多的话来。聊着聊着,客人杯中的茶快空了或凉了,主人家就会主动帮着添续——续茶也是有讲究的,要把茶杯从客人手里接过来再添,不能让客人把杯子拿在手中。

乡下人不懂茶,香茗和粗茶,在我们吃来都是一样味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茶的喜爱。我曾在一个介绍家乡和家乡人的稿子里写道:“村民们最缺不得的一样东西就是茶。不管出远门还是去隔壁邻居家串个门,必要在杯子里装满了茶水才觉得安心。若是杯子离了手,便像厨师没了锅铲,剃头匠没有了剃刀,天地虽大,做事好像没有保障了。”

与喝茶相比,我更喜欢在某处茶室中看到的一副对联:“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闲时,我喝茶,也写文章。本来这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偏偏写文章的“写”字在我们这边的方言里念作“xia”,与“呷”同音。于是,不知不觉间,写文章也成了一件妙事、趣事,笔在纸上游走,如呷一口茶,慢慢地落入了喉咙里,回味悠长。

人间草木深,我心桃花源。一杯茶在手,人世间的纷繁杂乱和离愁别绪都被抛一边去了,剩下的只是这一室缭绕的安宁和草木间回荡的浓香和余韵,堪称大美。

人间的文章7:老街的烟火气

文/戴新成

四方食事,不过人间一碗烟火。“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这条老街呈东西走向,不长也不短,与汉江平行,宽度一致,像是一个工匠一夜之间一手搭建的一排房子。东西城墙上的青石棱廓已经模糊,厚重铁门上锈迹斑斑,街道两旁的店铺多半保留着木板房,房檐上的红灯笼,墙头悬挂的三角旗,马头墙上依稀可见的山水花卉人物古画引人注目。走在街上,让人感觉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明清时期一样。如今四面八方的人不惜千里迢迢奔波而来,不光是看看保存完好的这条老街,更是欣赏街上最美的浓浓的烟火气息景图。

每天一大早,老街便如平常一样,早早地醒过来,叫醒她的,是游客们踩在青石板上发出的嘟嘟嘟清脆的脚步声,是做豆腐脑、水晶包子、鼓气馍、凉面皮、扯面等传统小吃商户此起彼伏的问候和客人忙碌的喧嚣声,耳旁还不时飘来千余年来连绵不绝的汉调二黄唱腔选段、习炼太极拳、打腰鼓的悠扬歌声和有节奏的音乐声。

透过赏石听泉的一处城门洞口望去,水质清幽的汉江绕老街而过。就是这条奔流不息的汉水,给这个码头小镇送来了名满天下的汉江鲤鱼草鱼鲢子鱼黄辣丁虾米等。这种鱼没有塘鱼的粗粝,也没有海鱼的腥味,味道鲜美,肉质滑嫩。小镇的人也不负众望,让汉江鱼在他们手中变幻出人间最美的滋味来。对小镇上人来说,可以不吃面条肉夹馍,但鱼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早已将这份对鱼鲜的执着融进了血脉里,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更是征服了五湖四海游客的胃,成为了难忘的味觉记忆。

两侧明清风格的古建筑把时光拉得悠长,老街人最钟爱有名的做法是石锅鱼、烤鱼。街道上琳琅满目的是挂着各种门匾、幌子的鱼店,烤鱼、石锅鱼、木桶鱼、鲶鱼饨豆腐、剁椒鱼头门店,四溢飘香,勾动着各地游客的馋意。到了节假日,鱼店的生意就更加火爆,一家店一天能卖出四五十条大鱼,店门口的烤炉不停歇地运作,滋滋冒响,满街飘香。

石锅鱼,所选用的锅是用一块大的花岗岩凿成的有双耳的石锅,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铁离子元素,具有防癌防老祛皱等作用,深受食客的喜爱。石锅鱼多选用鲶鱼或鲤鱼,将鱼剁小块,鱼头对称切半,加生姜丝味之鲜鸡蛋清拌匀,淹制15分钟,将熬制好的高汤倒入石锅中,加调味料以及自炒鱼料。食客在吃鱼的时候,将腌制好的片鱼放入锅中,配以秘制辣椒酱,豆腐、蔬菜、麻花、方便面等,在“咕咕嘟嘟”的声响中,鱼肉的孔隙充实吸引了各种佐料的香气,质感嫩滑,松香爽口,麻辣味足,加上当地酸菜,更觉回味无穷。

烹饪烤鱼,多选用野生鲢鱼,将剖洗净的鱼平放在铁夹中,置于火炉上不断烧烤,待火候成熟,浇上用牛油、花椒、辣椒等调味品炒出的底料,再将四川纯正的泡椒剁碎切粒,洒于烤鱼之上。微酸鲜味的泡椒汁水,随着炭火慢慢地渗入鲜嫩的鱼肉当中,泡椒的清香与鱼肉中蛋白质散发的香气深度融合。鱼烤好之后,还要放入提前熬好的高汤中,搁置在特制的火盆上用小火慢慢炖,边煮边吃。正宗的汉江烤鲜鱼,汤色红亮,外皮香脆,肉质鲜嫩,具有独特的焦香味。

有好吃的少不了美酒。小镇上自酿的竹筒酒就不错,酒入口味淡,仅只三四十度,可以大碗大碗地喝,但当心了后劲十足,见风便倒,客人一出门被微风一吹拂头就昏了醉了。把当地玉米酿成酒后装进三十多厘米长的一根根的清悠竹筒内存放三个月以上。用手摇一摇,液体在筒内哗哗响,醇香扑鼻,这种酒度清亮香纯,带着草木之味。酒液在竹筒内浸泡后又融入了甜竹蕴藏的多种保健成分,饮之舒经活血,延年益寿。过去,在高山上竹子还处于生长时期,挑选出一些通直粗壮的竹节,打一个小孔,将土酒慢慢灌进去,再封住孔眼,随着竹子的成长壮大,小孔就封闭了,酒与毛竹吸收天地之气,一起醇熟,食用之时,砍下竹竿,一节一节地锯开,便是竹筒酒。

鱼酒吃好了,再去街上走走看看,进一步体验历史文化的内涵。此时,你可能口有些渴了,抬头一看,木竹山茶楼的大匾引入眼帘,店内灯火通明,细一看,一串串扁南瓜模样用线绳捆绑的黑疙瘩像串串小灯宠从屋顶垂下,悬挂满楼,密密麻麻,别有一番风致。当你正疑惑这是啥东西时,娆丽美貌的女主人闪出来,很快打开一个黑柚子,一边开始烧水,一边用茶匙从黑疙瘩中挖出一些茶叶放在小火炉上铜壶中烧煮,笑谈间,一杯杯红亮亮的柚子茶摆在了客人的面前。这种茶不是普洱,也不是伏砖,不是红茶,也不是黑茶,饮起来柚子的鲜爽和茶叶的绵香一起涌来,浓醇的液汁顺滑而下,润胃舒肠,清神祛燥,令人微醺。临走时,客人可能会迫不及待地带走几盒柚子茶。精致的蓝布硬盒,黄锦缎的衬底,两枚碗口大的柚子茶紧嵌窝其中。茶盒用牛皮纸袋子装着,背面印有二维码,印有调理肠胃,疏肝理气,止咳化痰,祛除湿气,平衡三高几路大字。龙女士还给客人示范,如何打开柚子茶,如何在炉子上煮茶。

谈起柚子茶,其中蕴藏着一段佳活。圆圆的柚子生长在南方,多年来陕南只产绿茶。几年前,小镇上有一个喜欢写诗的王新建青年通过手机结识了远在湖南洞庭湖畔的龙群英女士,一个有自己的芳菲,一个有自己的清香,一来二往,两人从品茶谈诗,发展到相互爱慕,喜结连理,龙女士意无反顾地嫁到陕南这条老街,把祖祖辈辈家传的柚子茶技术也带了过来,于是夫妻俩人同心协力在偏僻大山中购买租用荒山种植了千亩茶树,很快诞生了柚子茶,还成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时光的经筒呼呼转动,终难逃相忘于江湖的命运,满满的烟火气息,落实到人们日常的油盐酱醋茶和衣食住行,又历经了无数风霜雨雪的磨难,才会有如今一幅踏实和谐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间的文章8:已是人间几月天

文/小熊喳喳

偶然看到日期,才察觉到又要一年高考了,已经想不起来自己当年高考的感觉了。这些日子以来,一直与考研这样的字眼交道,生活几乎是很不清晰的过着,混沌的如同一碗面汤。

时间总是以一副很坦然的姿态去目击一切,包括我们的欢笑,忧愁,成长,退缩,我们经历的温暖和走过的严寒,这一切的一切在它的眼下,都是没有阵痛的自然伸展,都是理所当然,这就是袖手旁观带来的麻木,以至于我们也是很无所畏惧的走着,一条长长的路,等到觉得已经很长很长了,再回头看时却不知道已是人间几月天了。

只是三月份的冰寒似乎还在皮肤上,隐约记得晨光微露的早上,背着包去上辅导课,包上玫红色的兔宝宝在跳来跳去,那时仿佛还觉得心酸,手里捧着小罐子的樱桃番茄,任它们在里面红头攒动。行至人间四月天,湿湿的雨沾脸,暧昧的春天,是有雨的思念,想念在冬天的阳光里帮妈妈梳头,想念自己的大手牵着小雨的小手,听丸子妹妹说起她搬家的事情让心有戚戚然:搬家直到晚上,拖着家具走在煞白的灯光下,她和爸爸的脸一样的光洁和安静,像很多年前黑白电影里的人像,没有很多鲜艳,却一样的欢娱,发自内心……我们都在想念。

之后也都是淡淡的滑过每一天,朝起夜寐,蜂蜜水的甜味和软软的睡眠耳塞足够构成一种类似原生态生活的恬淡与幸福,偶尔自我娱乐,玮柏的歌里听出了“每个毛细孔划过你的指甲”的玄机,每本考研书都用有好多大大小小爱心的书纸包好,有着小时候给布娃娃穿漂亮公主裙的欣欣然的执行力,可能觉得这样我就可以心甘情愿的多认真的看书。有时候,自己也搞不清楚哪里来的古怪想法,特别体现在一直想一遍一遍的看有狗狗啊呜的动画片,很清楚的记得沙也佳的三只小猫分别叫叉、烧、面。

也有很多时候想要自己的时间变得没有那么淡然,哪怕它实际上是的,想要日子特别的流过,就有冲动去细心的记上生活的每一笔,似乎写作或者记录可以让日子变得有形式感,弥足特别,只要自己是在用心的探看生活的神秘。

教学楼空地上的大片草地长势美好,它皮肤明绿的样子映在教室的玻璃上,如同祯祯油画,有文森特的画里向日葵的张力,关于生命的张力。绿色总是给人力量,可能是它的新鲜感赋予你以生命的期许,当我看到教学楼过道里表情不同的人拥挤而来,会觉得生命依然是该有的繁盛,即使在生活里被别人碰伤,也要坚定的相信伤口会有愈合;即使你的执着没有支撑,你的真诚没有信任,这些都不是问题,盗用细腰的李仙仙发给我的话:你就是你能拥有的全部,来安慰心存的不安。

仍然要面对如离别这类事情的考验,想到蓓蓓说坐在她哥哥的车后看到我红了眼圈,然而我没有意识到,只是当时不想说话,不习惯送别。好像这段时间会离别很多人,每天都有很多毕业生往楼下拖行李,我总是边下楼边想:可能阿朱,天天,亲爱的,鸿妍…也会在往楼下送行李,然后就走了,就走了,就走了,走到记忆的国度去了。可是这些都是必然,也只是外表的形式,有些东西不曾真的因时间的淹没而腐化,而是成为化石,装在胸前左边口袋,所以,“时间像海水迅速的填平地球的凹凸”不是真理。我要学着去懂得什么叫离别。

星期天的时候可以出行。早晨的风是清新的和煦,把衣发吹成鹤的飞翔,似乎有翅膀的声响,耳朵里塞上简单爱,走在扬州清净古街的反道上,让我想起安妮说过:爱一个人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好像用一个杯子装满一杯水清清凉凉的喝下去。我一向赞同深远的话,可能是因为自己不懂。此时可以随意思想,此时明丽清冽的阳光透过密密的大银杏树叶子斑驳在光洁的额头,似乎在光洁的额头,似乎在开启一道围墙,解放一种困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