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的文章

请欣赏组织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组织的文章1:漂流记

文/陈梦圆

7月5日,鄂东晚报组织我们校园小记者去罗田九资河漂流。而且那天还是个特别的日子——那是我的生日呢!

真是度日如年呐!终于到了7月5日,只听到一句:“宝贝,起床了,你还去不去漂流呢?”我猛然想起来,今天要漂流!于是,我就像弹簧一样从床上弹了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穿好衣服,收拾好东西,和妈妈一起出发了。

一路上欢声笑语,不一会儿就到了罗田县九资河镇的罗云堂。

我们一到,《鄂东晚报》的王老师就给我们讲了40分钟的作文,他讲的是那么的绘声绘色,让我立刻升起一股提笔欲试之感。听完课,才开始吃饭了。吃完了饭,我们乘车很快便到达了儿童漂流的目的地。

我们的漂流区域分为两段。因为我从来没有过漂流的经历,很是害怕,所以我就和那里的工作人员同一条艇。第一段漂流的路程相对危险一些,大人们就从山脚下出发,不到一会儿,就听说很多人的船翻了,还听说连妈妈的那条船也翻了,妈妈可是一个“旱鸭子”呀,我的心像是被什么揪住了似的,真为妈妈担心。我害怕极了!我颤颤巍巍地随工作人员上了艇,水好凉啊,一直凉到了我的背心,幸好我们的艇一直漂流顺畅,快到终点,我们的艇还相安无事,看来和工作人员一条艇的决定还是不错的。他们这一路惊心动魄,而我却觉得可好玩了!

第二段的旅程也开始了,这一次和我同船的是那位给我们讲课的王老师还有另外一个小女孩。但是这次可没有上一次的幸运了。刚出发不久,我们的船就被急流冲到了两块石头上的中间,夹住了。因为水流太急了,一层层的水花打在了我的身上,立刻就觉得一股寒气往全身漫延开来,我便全身发起抖来,因为水实在是太冷了!幸好工作人员很快把我们的船移开了,我又能继续漂流,这回我们很快平稳地到达了终点。

我们漂流的旅行结束了,最幸运的是我们有惊无险,最大的收获是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历险,最有意义的是我的生日过得充实而特别!

组织的文章2:秋游

文/杨济源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去观音峡秋游。早晨,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学校。八点半,我们就出发了。

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不一会儿就到了关坡。过了关坡,美丽的七河坝子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底。现在正是金秋时节,一片片金黄的稻田随风起伏着。山脚下就是观音峡,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观音峡。下了车,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真让人心旷神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绿清澈的观音潭,它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山谷里,非常美丽。池塘四周种着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我们穿过景区里一条古朴的街道,就来到了黄龙泉瀑布。瀑布下面有一个清澈见底的水池,水池里有许多小鱼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爬过一段石阶路,就来到坐滑道车的入口。

我们在那儿等很久,才轮到我们坐滑道车。我们两人坐一辆车,开始出发了。我和王瑶一起坐一辆。滑道车蜿蜒前行,旁边的岩石和树木快速地向后倒退,真是又惊险又刺激。滑道车到终点了,我们下了车,突然听见有人在说:“快看啊,瀑布!”我抬头一看,啊!一条银白色的瀑布从百丈悬崖上直泻下来。我们飞快向观音瀑布走去,来到观音瀑布脚下,那景象显得更加雄伟壮观。瀑布从高处飞流直下,冲激着河底的岩石,发出一阵阵轰鸣。溅起的水珠在太阳的照耀下,呈现出一道道美丽的彩虹,真可以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

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就走到码头,坐上游船回到对岸,坐上大巴车返回学校。这次秋游真的很快乐。

组织的文章3:针锋相对

文/张学兵

小学组织秋游,临出发前,我把儿子叫到跟前不放心地问:“宝贝儿,秋游用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儿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都准备好了。

我半信半疑,查问道:“吃的、喝的、晕车药、应急用的塑料袋都预备好了?”儿子拍拍鼓囊囊的背包说:“您放心吧,全都在里面呢!”我点点头,儿子怕我还不放心,得意洋洋地补充着:“爸,这次秋游我的准备工作特别充分,跟您说吧,我连老师要求写的游记都写完了!”

我一听不高兴了,责怪道:“那怎么行,游记得写真实的游览过程和感受,提前就写出来,能写得好吗?”

儿子胸有成竹地说:“没关系,我先上网查了我们要去的地方,网上对那个景点介绍得详细着呢,应该问题不大!”

我不想再跟儿子废话,义正词严道:“甭说了,写完的这篇不行,回来再写一篇!”儿子皱起眉头,着急地说:“那可不行,我不就白费劲了!”我眼一瞪说不行也得行,还没去就写出来的就是不行。

儿子竟然也翻了脸,针锋相对地反驳我道:“那您的工作总结提前写出来怎么就行呢?您还老把以前的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拿出来交差呢!咱们找您的领导去给评评理得了!”

我始料不及,一时无言以对。

组织的文章4:有块菜地

文/雅庄

上初中时,学校组织学习了农业基础知识,到了那年清明,我就在门口沟边盘了块十几平方米的地,种上了辣椒、葵花。那会儿,每天上学前从囤子里打桶水浇一遍菜苗,放学后先飞跑去看看自己的地,成了我闲暇时的一种寄托,也多少能省下点儿买菜钱贴补家用。可能是受了这种影响,第二年,父亲在沟地盘了更大一块地,种上了倭瓜。从此,家里就不缺菜吃了。

那个年代开荒种菜,其实是犯错误的,因为荒地也是生产队的。然而过了三十多年,这段种菜记忆仍然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后来,单位搬到新区,在大厦十九层办公,向南眺望,见龙门山郁郁葱葱,总不由地想起陶潜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我知道,这是内心的一种向往,向往在南山上有块菜地,能远离尘嚣,能自给自足。一晃十几年又过去了,再向南望去,鳞次栉比的大楼拔地而起,已经看不到龙门山了。然而,在龙门山上有块菜地的愿望,仍然强烈。

今年春分后,学生约我登山到了龙门西山的伊人岭,这个伊人岭实际上是学生的种植庄园,里面种满了经济林。学生陪我游览时,我偶然发现山坡上有间闲置的护林房,房子旁边有块荒地,地面平整,土质尚好。我问:可以种菜吗?学生答:随老师意。我顿感欣喜,立即央人送来三齿耙子,我接过后立马盘起地来,发现墒还不错。用了个把钟头,盘了十几平方米,并整出四畦,打算分别种上青菜、辣椒、韭菜、大葱。饭后又盘了十几平方米,也平成四畦,打算种上芫荽、芹菜、番茄、黄瓜等。盘地的付出,是大汗淋漓,还有两手的血泡。对于这些,我视而不见也全然不顾,我眼前出现的,是果实缀枝的硕果累累,是瓜果飘香的喜人景象。

我想起了王维的田园之乐:“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山边寂静的村庄,绿树下一缕袅袅的炊烟,有着颜回的简朴生活,又有着陶潜的与世无争。菜园丰收后,我还打算请一帮好友来此野炊,清泉煮鲜蔬,火锅滋味长。你想想,这众乐乐,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场景!

有了地,我就抓紧筹备。先在网上购买了种子,待天暖和时就下种,并从二十米外提水浇地。庄园张师傅见状,劝我等到清明节再种。我还犟:天这么暖和,说不定会长出来呢。结果是:过了清明,大部分种子都没出苗。我赶紧买来番茄苗、辣椒苗、黄瓜苗等补栽上。看到清明节前撒下种子、耐着严寒顽强破土而出的芫荽、韭菜、大葱,我掩饰不住地激动。

每到周末,我都要去提水浇灌。无奈天旱,浇不及干,菜苗大部分时间都是耷拉着脑袋缺水的样子,但杂草生长得异常旺盛,时时呈现着陶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情形。但是,我不气馁,坚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每每“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我相信有劳动,就会有收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甚至觉得,陶、王二人的诗句反映了我种菜的心境,感叹与圣贤心灵相通。

菜在干旱的环境里倔强地生长着。今天早上突然接到张师傅电话:来地里摘菜吧!我从县里兴冲冲驱车前往,哈哈,辣椒长得又青又长,番茄长得你挤我我挤你,韭菜和大葱齐刷刷像几排小树林,在旮旯里,我竟然还发现了两根嫩绿的黄瓜,四朵成熟的秋葵!

多年的心愿一朝达成,所种菜地硕果累累,这不是最大的收获吗?

组织的文章5:乌镇之行

文/洪铭泽

七月中旬,学校组织夏令营,我们来到了具有江南水乡特征的浙北乌镇,一进镇子,我便被这个小镇美丽的景色给迷住了,这个堪称“世外桃源”的小镇被一条河分成了两边。

穿过一条狭长的街道,我们来到了“百床馆”,这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木床,形态各异、千奇百怪。在这里,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仙境——床的仙境;在这里,我们飘飘欲仙,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此时的感受,那就是目不暇接!

走过石桥,我们来到“布条馆”,这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布产品,你瞧!那只小布老虎用“生龙活虎”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它蓄势待发,好像一下子就会扑过来一样;那只布山羊胡须可真长,活灵活现,就像真的一样……不知不觉,来到了“晾布场”,一条条随风飞舞的蓝花布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它们做工精致,细软而光滑!

来到“木雕馆”,那栩栩如生的木雕就像魔力师一样立刻把我们“勾住”了,它们有的怒目圆睁,就像怒吼的狮子,粗壮而笔直;有的小嘴紧闭,就像温柔的少女,苗条而又婀娜。每一件木雕都是工艺师们精雕细刻而成,浸透了他们大量的心血,惟妙惟肖,爱不释手。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木雕合在一起,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乌镇历史的故事,一个乌镇文化的传奇。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出口,我依依不舍地回头望了望这神秘的小镇,心里默默地说:“再见了,乌镇!

组织的文章6:扇

文/陶然

参加文联组织的采风,从苏州到上海,从昆曲博物馆、评弹博物馆,到中华艺术宫、上海电影馆,收获甚丰。一下子参观了好多馆,信息来得太密集,在脑子里打架,以致我记不清下面这个小细节发生在哪一处了:某馆里陈列着两把古色古香的折扇,精工端丽,仿佛院体画的作风。

我一直觉得,折扇颇有棱角,适合外柔内刚的男性;团扇线条圆润,适宜温婉雍容的女子。从另一角度说,折扇是文士的象征,团扇又叫宫扇、罗扇,比较像贵族生活的点缀,氛围上接近“白雪猧儿拂地行,惯眠红毯不曾惊。深宫更有何人到,只晓金阶吠晚萤。”折扇虽也有画“西湖十景”的,但气质上其实与书法相得益彰;团扇才堪配图画,然而那图、那景是以绣上去的为佳。

折扇、团扇不尽相同,却都透着精致和娴雅,是中产以上人家的必备。与之相对,是乡下乘凉用的大蒲扇。炎炎夏日,一扇在手,既带来凉风,又驱赶蚊虫,邻里聚在一起说东道西的当儿,这边呼呼一扇,那边啪啪一拍,不失为一道有趣的风景。

如果一提蒲扇眼前就闪过看瓜老农的形象,是小看了它。济公用蒲扇,赤脚大仙用蒲扇,汉钟离还是用蒲扇,证明其在仙界的普及率不下于凡间;使用者又皆有浓厚的民间气、山野气,带着新鲜的泼辣,快活的不羁。据《杖扇新录》所记,蒲扇又叫棕扇,江浙一带管它叫“芭蕉扇”。果真如此的话,铁扇公主的宝物就是蒲扇的豪华升级版了

说也奇怪,扇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传统文化中又分量不轻,带“扇”的汉字却多半不是什么好字。煽,煽动,煽情,显然含有贬义;“煽风点火”引申为“兴风作浪”,水和火难得地握手言和,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傓,和煽一样,不用说了。骟,对动物进行阉割……平心而论,实在是委屈了“扇”了——不管对古已有之的折扇团扇蒲扇,还是对现代出现的电风扇。

电扇大体上不外乎四类:落地的,台式的,大吊扇,微风吊扇。落地扇跟成人一般高,叶子常是嫩绿色,转起来形成一片匀净的绿晕,光是从视角上就有一种清凉。我老家有一台,长年立在餐厅一角,想到它就想到稀饭、扬州酱菜、切好的西瓜,以及冰箱里我用橘子汁兑奶粉发明出来的味道酷似“果珍”的饮料。那落地扇为我家服务近二十载,从我小学直用到工作后,搬家数次,舍不得扔,几朝元老,精神矍铄,八十年代国产家用电器的质量实在让人服气——也和我们使用得当有关。我们家总是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先开风力最强的一档,等它充分运转起来再换二或三档。你对它好,它自然将心比心地对你好。

台扇是放在桌上的,一般情形下书桌或卧室床头柜是它的阵地。其叶片三到五片不等,有乳黄色,乳白色,偶见灰色。它没有落地扇那么亭亭玉立,显得老实本分。仔细琢磨,台扇的功能几乎与落地扇完全一致:可调风速,可定时间,可左右摇头,只因外形不同,就让人觉得台扇该屈居第二,可见外在美是更直观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同为优秀运动员,宁泽涛的粉丝要比孙杨的狂热,田亮的知名度要超过胡佳。“颜值”这东西,承不承认,总还是重要的。

大吊扇要霸气威风得多,那嗡嗡的噪声,哗哗的气流,辐射的半径,自有王者风范,所以它出现在大客厅、大礼堂或办公室里,是不应当感到惊讶的。只是这“王”不像刘秀、赵匡胤那样的君主,倒像刘邦、朱元璋一类从小人物发迹而来的帝王,威力强劲,声势慑人,却不够威仪整肃、深沉内敛,隐约还有三分谁都看得出谁都不敢说的土气。

微风吊扇是大吊扇的变种,是开国皇帝第二三代的子孙,在经典、礼仪的陶冶中洗去了粗野,可也失掉了豪壮。微风吊扇能够温柔到这个地步:我试着用手指、用头去碰它旋转的叶片而结果毫发无损(试验后理所当然受到了家长的呵斥)。它的好处是即使你吹一整夜也绝不会受凉感冒,清风徐来,极易入眠。坏处是前期布置起来颇费周折,又要牵一根横线,又要绑缠竖线,享受之前先得挥洒汗水若干。由于悬在小钢丝或塑料线上,微风吊扇的转动照例伴着“吱吱吱吱”的细声。那是很容易被当成背景音乐的小小杂音,有“鸟鸣山更幽”的效果,有淡淡的平安喜乐,有妥帖与满足。

如同王朝兴衰,江山起落,随着空调对千家万户的征服,各类电扇疲态尽显。我曾专门去“大润发”超市集中看过一次电风扇,除大吊扇踪迹沓然,落地扇、台扇、微风吊扇都好好地在那里,但都流露出不自信,在强势的空调面前底气不足似的。好半天才有位上了年纪的人过去打量,其余时候是尴尬难堪,乏人问津。同情之余,忽发奇想,假如有人把形形色色、各个时期的扇子统而纳之,分门别类,串联梳理,附上详尽的文字、插图和照片,加上些全息投影之类,做一个像昆曲博物馆、评弹博物馆那样的“扇文化博物馆”,寓知识于流变,从小物事提炼出大沧桑,不也挺好么?

组织的文章7:小事不小

文/鲍征

英国一家慈善组织,为了筹集善款帮助穷人而制作的一个短片,短片不长,但是却能唤醒每一个内心中的善良。

短片中一个年轻人带着帽子,穿着荧光绿的羽绒服站在街头。他跟街上的路人比起来十分的显眼,不是因为他衣服的颜色,而是因为他身上挂着的牌子:“FUCK THE POOR”(穷人***)。他的手中拿着传单,喊着自已胸前的口号。他成功地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发出去了不少传单。当然,他的这种行为遭到了路过所有人的反对,行人都纷纷上前谴责他的行为,几乎所有人都会停下来跟他争论两句,就连警察也出面制止了他的行为。视频在这里黑掉了,出现了一行字,意思是:我知道,你们关爱穷人。

当画面再次出现时,短片中年轻人的牌子上写的不再是“FUCK THE POOR”,而是“HELP THE POOK”(帮助穷人)。但是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断有人上前询问,并且捐出善款。恰恰相反,年轻人一张传单都没有发掉,所有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别说筹款了,他甚至连一点点人们的注意也没得到。人们的关心在意都去哪了?最后他们点明了视频的主旨:PLEASE CARE ENOUGH TO GIVE(请留心给予/不要吝啬关爱)。

短片最后留下一句让人深思,为什么人们先是批判那个年轻人,要保护穷人的尊严,但后来却对“帮助穷人”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批判那些负能量,但却从不自已主动去创造正能量。确实,负面消息要比正面消息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举个例子吧,再多赞美的评论和一个批判的评论比,人们肯定都会先看批判的。

穷人有尊严,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帮助。就像这个短片告诉我们的主旨一样:不要吝啬关爱,请留心给予。

组织的文章8:爱在编织中

文/周谛

单位组织“暖冬行动”——为市福利院的孤残儿童编织毛衣、手套、围巾活动。我不会织毛衣,但可以织围巾、围脖。十几年没捏针了。为了织好围巾,我特地跑到商店里找好看的围巾上的花纹和美丽的图案。

小时候,我穿的毛衣都是母亲编织的。母亲特别喜欢织毛衣。当秋风还未刮起的时候,母亲忙完了一天的家务就开始坐在橘黄色的灯光下织毛衣。母亲灵巧的双手,穿梭在一团团的毛线间,两个细细的棒针像是乐团里的指挥棒一样,优雅地穿梭于毛线之中。那时候很多同学都羡慕我有漂亮的毛衣穿。

后来,我的女儿出生了,那时小孩子的毛衣裤不好买,自己又不好意思总是求人帮忙织,就逼得我不得不拿起针自己学着织。在同事手把手的教导下,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给女儿织了一件毛衣。看着女儿穿着我织的毛衣蹦蹦跳跳,我感觉非常有成就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今在繁华的都市里,商店里挂满琳琅满目的各色毛衫,也很难看到悠闲的手工编织毛衣的女人了。

如今,我又拿起久违的棒针,可这次对我来说,编织不仅仅是简单的手工活,它编织的是一种浪漫的情怀,是一种对孤残儿童浓浓的爱意,也是在编织一种心情。当我洗尽一天的风尘后,拿起毛线坐在温暖的家中,一边看电视,一边悠闲地织着围巾,听着针与针的碰撞,感受着线在手指间缠绕,那心情是格外的安逸。两个星期后,我终于编成了两条长长、毛茸茸的红色围巾和圆圆的围脖。看着它们,我像是完成了一种使命。那种使命便是爱的再现、情感的升华。仿佛,我看见一个小女孩围着我织的红红的围巾站在寒风中微笑,向我频频招手……

组织的文章9:游指云寺

文/杨慧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指云寺春游。我们在车上说说笑笑,车子里载满了欢声笑语,一路迎着春风,不一会儿便到了指云寺。

从指云寺的大门往里走,就到了大殿。走进大殿,只见大殿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正中央摆放着一尊如来佛像,两旁插着各色的幡旗,不少人在烧香拜佛,祈求风调雨顺。

绕过大殿,就来到了小山上。春天来了,小山上开满金色的金银花,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风吹过,一片片花瓣落在地上,这里成了花的海洋。

拾级而上,便到了指云寺最高的大殿,大殿两旁画满了许多壁画,有四大天王、有妖怪、还有……殿中大佛高约九丈,宽约三丈,皱着两道怪眉,怒视着我们,刹那间,我仿佛是一只渺小而害怕的小蚂蚁。

游览后,我们在小山上吃起了午饭,玩起了游戏。时光飞驶而过,我们离开了指云寺,指云寺的一切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组织的文章10:《我们俩》观后感

文/余陶鑫

上周学校组织我们看了电影《我们俩》,我觉得很感动。影片主要讲了一个孤独老人住了一辈子的空荡荡的简陋四合院,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天,来了一个寻求住处的女孩,俩个人之间从最开始的互看不顺眼,到一段时间之后两人产生了深厚感情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不由地想到了上个月我与妈妈顶嘴的情景。记得那是周六,爸爸妈妈有事情需要出去一会儿,妈妈走的时候嘱咐我一定要照顾好弟弟,我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妈妈走后我边写作业边和弟弟玩,谁知道弟弟不小心撕坏了我的作业本,于是我就把弟弟凶了一顿,弟弟就大哭起来。刚好这时候妈妈回来了,弟弟飞快地扑向妈妈的怀里哭得更大声了,妈妈当时很生气就打了我一巴掌,气冲冲地对我说:“你打弟弟干嘛?他还小,你要让着他。”当时我觉得可委屈了,便大声冲妈妈嚷道:“你只喜欢弟弟,你是个偏心的妈妈!”说完我便跑进自己的房间里还锁上了房门。下午妈妈叫我吃饭我也没有理妈妈,一整天都没有和妈妈说话。晚上妈妈趁我睡觉的时候还偷偷来房间看我,帮我收拾好书包重新给我买了个作业本,听爸爸说妈妈很后悔打了我一巴掌,为了这件事妈妈还偷偷哭过。

这件事情虽然过去很久了,我和妈妈又说话了,但是我知道上次我说的话伤了妈妈的心,妈妈一定很难过,我想对妈妈说声“对不起”。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