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散文

请欣赏前不久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前不久散文1:抗日英雄采访记

文/余岳

前不久,爸爸去采访一个叫焦润坤的老军人,说这位爷爷的故事很多,打过鬼子,还作为代表曾经在卢沟桥参加过与纪念抗战有关的揭幕活动。于是,有英雄情结的我,随同爸爸去右安门的一个小区采访焦爷爷。焦爷爷90岁了,长我80多岁,不过他身体硬朗,一看就是军人。一说起早年的生活,他滔滔不绝,不停地挥动着手,表情也很生动,声音也高。

我问焦爷爷小时候的理想,他说他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哪有什么理想,要说理想,就是想吃饱饭、不饿着肚子。焦爷爷的命很苦,小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更不用说背着书包上学。爸爸也问了焦爷爷早年的生活,焦爷爷说他一家人在旧社会一直靠磨豆腐卖钱过日子,有一次他在街上卖豆腐时碰到鬼子的飞机轰炸,炸得满街是尸体。于是,他们一家人分开去逃难,他被带到一个儿童避难的地方。可恨的鬼子没有放过他们这些孩子,飞机投那些带病菌的炸弹,让他们90多个孩子受感染,红肿后脓包痛得难受,只得用剪刀剪破,脓血把白床单都染成了花床单。讲到这些,焦爷爷很激动,骂鬼子惨无人道,说自己一辈子也忘不了。

焦爷爷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向我讲了鬼子的许多罪行。他说,后来自己忍无可忍,为反抗鬼子、抢回失去的土地,拿起了枪,当了兵。最终,嚣张的鬼子被赶出了我们的国土。解放后,焦爷爷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家人,这时候他才知道家人一直以为他已经去世了,还经常给他烧纸钱。看到焦爷爷活着回来,一家人哭成了一团,既悲又喜,悲的是焦爷爷的父亲与弟弟不在人世了,喜的是焦爷爷活着找回了家。采访时,焦爷爷一直说,他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受害人,他参军打仗就是为了更多的人过安稳、不受侵略的日子。我给焦爷爷拍了不少照片,爸爸也拍了不少我采访焦爷爷的镜头。

最后,焦爷爷还专门给我写了一句话:“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写完,他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许多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并说自己在战场上见到太多的战友倒在自己的眼前。焦爷爷提醒我要认真学习,报答国家,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给我们幸福的生活。

焦爷爷穿着很朴素,他是我心中的英雄。当年,那么残酷的战争,他敢和鬼子去拼,那么英勇,让我敬佩。现在,我们国家富强了,战争没有了,可是我们不应忘记焦爷爷的那个时代和焦爷爷他们当年的流血牺牲。你说呢?

前不久散文2:给孩子最好的防弹衣

文/詹华

前不久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初二的男生小华去另一所学校参加奥数比赛,比赛结束后,因为爸爸临时有事不能来接,本想打车回家,可是等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车。这时一个成年人走过来,自称是这个学校的老师,说这里很难找到车,愿意带着他去找车。

小华毫无防备地跟这个人走了,当他发现自己被骗的时候,已经晚了。那个“老师”又来了两个同伙,要挟小华,不要声张。小华紧张极了,心里盘算着几种可能的结果。如果逃跑,自己一定会被追上,抓回来;如果抵抗,自己一个人对三个大人,势单力薄;如果大声呼喊自己被坏人骗了,也不知会不会得到帮助,要是他们称是自己的老师或者爸爸,那就没人管了。情急之下,小华选择了暂时先妥协,让坏人放松警惕,选择时机再想办法。

一路上和这几个坏人好言好语,眼看着就要走到他们的面包车了,小华只要上了面包车,逃脱的机会就更渺茫了。正巧前面有一个小饭馆,突然之间小华一个转身迅速跑进去,二话不说,就把架子上的酒和碗筷全部打翻到地上。这个突如其来的“暴徒”,震惊了饭馆的人,服务员和店老板把小华团团围住,小华眼看着那三个坏人灰溜溜地跑掉之后,说明了原因,最后小华的父母赔偿了饭馆损失,接走了小华。

无疑在小华知道受骗之后,没有失了分寸而是择机而动,不惜在情急之下做出了有违常规出格的事,最后保护了自己。

通过与小华父母的交谈发现,他们虽然忙于生意,但是只要能挤出时间就尽量陪孩子出去见识社会。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告诉孩子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只要在网络上或者电视上见到一些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他们就和小华一起分析,并举一反三。不难看出,正是小华父母之前所做的功课才让小华能够成功脱险。

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不是说教灌输得来的,要结合生活内容分析,语重心长坚持不懈是关键,既要有事前提醒,还要做事后分析,多关注各种已经发生的失败和成功案例,这要成为每个家长与孩子亲子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从孩子懂事起就要开始。

前不久散文3:赐我力量的那盏明灯

文/黄湘红

前不久,一堂《家风家训》培训课触动了我,儿时关于母亲言传身教的几个片段忽然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细细想来,其实这些故事从来没有远去,一路走来,它们一直在默默陪伴着我,只是生活中的琐碎,让我不经意地忽略了它们的存在。

母亲已年逾七旬,小时候因为外公早逝,外婆带着母亲几姊妹艰难地生活,受过不少欺负。直到解放后,外婆一家不仅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更是不再受人欺负了。那时还小的母亲不懂得多少大道理,只听大人们说是毛主席解放了全中国,所以她就在心底永远记住了毛主席,所以我老家就一直贴着毛主席的画像。

母亲非常尊师重教。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同村的一位老师经过我家门前,我以为他没看到我就没跟老师打招呼。“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看到老师连招呼也不打,长大后肯定会成为一个没良心的人……”被母亲发现后,她把我痛骂了一顿,还差点动手打我。我在家里排行最小,从小胆小害羞,母亲一直对我呵护有加,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她竟然如此生气,真的让我始料不及。从那以后,我每次看到老师,哪怕是距离较远,也会上前打招呼。后来,听舅舅聊天才明白,原来母亲读过高小,读书的时候聪明好学,成绩很好,只是因为家里穷才不得不辍学,但那几年小学时光,让她体会到了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

我家是“半边户”,父亲在单位上班,一个月才4天假,家里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靠母亲一人操劳,很缺劳力。我姐姐初中毕业后,要回家务农了,但母亲坚持要她去读卫校。哥哥初中毕业后,在家做了几年农活。有了帮手,母亲稍微轻松了一点,但听说非农户口的子弟可以报名读卫校的时候,母亲毫不犹豫到处借钱,花了5000元帮我哥哥买了非农户口。5000元对于我们家来说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父亲不吃不喝四年多的工资。直到我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家里还是“超支”,不仅欠亲友的钱,还欠队上的钱。

母亲非常节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外婆摔跤后瘫痪了。母亲对外婆的感情分外深,我家和舅舅家距离很近,考虑到舅舅家更加困难,母亲就时不时到墟场买点荤菜做给外婆吃。有一次,母亲买了一整只猪脚来炖,每餐上好配料后端一碗送给外婆。虽然已经是秋天,但两天后猪脚还是有点变味,我们都劝她倒掉算了。母亲默默地捞出猪脚肉,用油炸香,“你们不吃,我吃”,“我们以前只有过年才有油豆腐吃,而且一块油豆腐还吃两三餐呢”,“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村里有两个小孩因为饥饿缺乏营养头发都掉光了”,“像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因为缺衣少食,天寒地冻我们都上山挖蕨根,做成糍粑填肚子”,听着母亲的唠叨,我们三姐弟都不约而同地把筷子伸向了那碗似乎变得香喷喷的猪脚。

用母亲的话说,这些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了,但我知道,其实就是这些“陈芝麻烂谷子”伴随了我的成长,它们,就是在我的人生中给我温暖赐我力量的那盏明灯。

前不久散文4:吃个苹果多大的事?

文/陈鲁民

前不久,山东巨野县田桥镇政府办公室主任魏衍顺到县城了解苹果行情时,食用、收受了商户两个苹果,均未付款。后来受到纪委通报批评,并对其进行诫勉谈话。消息传开后,有人说处理得好,就是要严肃查处,小病早治;也有人说小题大做,矫枉过正,吃个苹果多大的事?

吃个苹果多大的事?这事说小也小,两个苹果不过是几块钱的事,官员吃了不会营养到哪里,不吃也不会掉块肉。说大也大,在《圣经》里,亚当、夏娃因为偷吃了个苹果,被赶出伊甸园。在希腊神话里,几个女神为了一个苹果的争执,引起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当然,这都是神话传说,不足为凭。

现实生活中,也有人把吃一个苹果看得很重。1956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有很多苹果,我们的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了这个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他从一个苹果里引申出这样的道理,有了铁的纪律,还要有自觉遵守纪律的高尚精神,这支部队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1960年深秋的一天,外交部长陈毅会见外宾谈了两个多小时,又饿又累。送走外宾后,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说:“陈老总,吃个苹果吧。”陈毅严肃地说:“现在国家困难,这苹果是专门招待外宾的,我不能吃。这是我订的规矩,我要带头执行。”陈老总深知,上行下效,如果他能随便吃一个苹果,下边的司长、处长、普通工作人员也会跟着学,外交部的风气就彻底完了。

1953年,在朝鲜战场的上甘岭战役中,被困在山洞里的志愿军断粮断水,嗓子干得冒烟。增援的同志好不容易带来一个苹果,大家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吃。在连长的命令下,全连官兵一人咬一口,传了一圈还没吃完。这种弥足珍贵的团结友爱精神,支持着他们克服困难,咬牙坚持,终于迎来了大反攻的机会。反之,如果连长一个人把苹果吃了——似乎也有理由,因为他的责任更重,也更辛苦,更需要补充营养。但那会是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巨野县纪委从一个苹果看出了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意义;毛泽东从一个苹果看出“人是要有点精神的”;陈老总从一个苹果看出领导带头执行纪律的重要性;上甘岭官兵从一个苹果看出革命部队同甘共苦的宝贵作风。确实,苹果里有纪律,苹果里有操守,苹果里有作风。

吃个苹果多大事?吃个苹果确实是小事,但官员今天吃人家一个苹果没人管,明天就会吃人家一个西瓜,后天就会吃人家一顿酒饭,发展下去事就大了。须知,那些“巨贪”都是从占小便宜开始、在一次次纵容姑息、监管不力中养成。因而,对于金额不大却带有苗头性的违纪行为,需要更多关注与警觉。

“针大的窟窿斗大的风”,把一件件“吃个苹果”小事管住了,就刹住了官员下滑的脚步,是对他们的最大爱护,因而,巨野县纪委在一个苹果上大做文章,正所谓“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前不久散文5:人在画中游

文/聂嘉琪

前不久的一个星期天,我和爸爸乘坐220路公交车,兴致勃勃地来到了位于张家港市永联村的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

看,农耕园里的12座桥,都是用古代的时辰来命名的,如果仅在这12座桥上走一走、品一品,也要花将近半天的时间。桥下碧波潋滟,鸬鹚捕鱼,水草芦苇相依,那种与众不同的惬意会溢满整个心灵。

农耕园里,自然、清新的环境有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气息,可以自己磨豆腐,可以打铁,看牛耕地,坐牛车,在农家小院里玩斗鸡等等,累了还可以去喝杯豆腐花,吃一碗鲜美的河豚,还可以观看狗狗赛跑、小猪跳水等节目,唤醒了人们对乡村久违的记忆。

遥望远处的湖面,那若隐若现的几艘木船,不时地轻轻碰在一起。微风拂过,吹动岸边芦苇,顿时,花撒人间,化为一只只柔情似水的蝴蝶,带着丝丝娇媚,飞向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最美丽的地方……

下午5时许,我和爸爸坐末班车直达市区,但我的梦仍在延续。因为我知道,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是一首诗,一首江南水乡百姓从田园奔向小康的长诗;是一幅画,一幅江南水乡日新月异的绮丽画卷……

前不久散文6:“忽悠”恩师

文/李贵平

前不久回川东老家,拜访我中学时的语文老师,几杯酒下肚,一老一少跳过年龄成了哥们儿。两鬓斑白的恩师走进里屋,抱出一叠文稿说,这是他写的长篇小说,说自己年轻时喜欢过一个漂亮女孩,虽然痛失爱情,但自己想在小说里重温旧情。他让我在联系个出版社,若能改编成影视什么的,那夕阳无限好,最美是黄昏,圆他几十年的作家梦不说,还能让更多的人为爱情掉点眼泪。

我这个曾经的文学青年,之所以在写作上鼓捣点进步,全靠当年恩师在课堂念我的作文,还借了许多世界名着,撸我上进。我得涌泉相报。

可是,当我认真读完恩师的沥血之作,一时无语。

您老想听真话,还是……我小心翼翼地问。当然是听真话。老师说。

您还是……写教研文章吧。我低头说,又像当年逃学被他揪住似的。

老师愕然,愠怒:什么意思?你是说我写得不好?我小说中的语法不对?遣词造句不准确?起承转合不合理?中心思想不鲜明?……老爷子以前讲语文时,最喜欢用排比句。

我说老师,您是个天大的好人,您让我高山仰止,您小说里的遣词造句起承转合中心思想都相当准确,甚至精确到家(洋洋40万字找不出一错别字),我就是使出下辈子劲都赶不上您一脚趾头。但,可能正是这些外壳上的东西太过精确,反而忽略了好小说的其他特质如作品灵魂、戏剧化情节、人物性格和个性化文笔。可您这小说,我读得想打瞌睡哦。

我不敢跟老师讲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以我浅见,无论写作还是做人,太过循规蹈矩、四平八稳,反而一事无成。

比如,老师——我咕咚咕咚喝了半瓶啤酒,嘴一抹,决定跟他掰掰理儿——我说,李白如果在想象力方面不是个神人,他断然写不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种严重违背生理常识的句子;金庸如果没有怪力乱神的娱乐天性,他一定编不出70多门绝妙武功;希特勒如果是个按常理出牌的人,他绝不会采纳曼施坦因计划穿过阿登森林偷袭英法联军;周杰伦如果没有方文山的鬼才填词和他自己的独特声线,无法引来万千拥趸死磕到底的热捧,虽说我连他哼哼的到底是啥真没听清过。

我还举例,老爷子当年在课堂上天天责骂“文化不及格,噻话得得一百”的丁二娃,如今火得一塌糊涂,逆袭成了知名企业家,新娶的媳妇比范冰冰还靓。二娃今天能大发,不是老师当初看走了眼,而是他离校这些年反骨越长越大,思维越来越诡异,路子越来越大胆,加上一些狗屎运,犹如马云乔布斯灵魂附体,摇身一变,爆发出超常的潜量,火了。而最终丢人现眼没能成为国家栋梁的,反倒是我们这些经常捧着鲜花上讲台的三好生。

我大过嘴瘾,好像我成了老师的老师,好像我成了天天在电视里吹股票的理财匠。老人听得一愣一愣的,他缄默了。

回成都后我听说,老爷子再没动笔了,他可能不认为最美夕阳红了。我很自责,我觉得又像小时候翻墙看电影被扭进局子那样闯了祸。我骂自己乌鸦嘴,假老练。

其实,我自己也被乌鸦了一回。我跟两位摄影师玩相机,其中一位在指导基本的光影技巧后,鼓励我放手去拍,体悟灵光一现的精进,犹如一个人学游泳,先猛呛几口水,渐渐体会到划拉的乐趣;另一位,每次看了我的片子都一顿责骂:光圈不对,白平衡不对,感光度不对,测光模式不对……以至好长一段时间,我像偷了邻家衣服不敢穿似的,连机子都不敢端了。

前不久散文7:睡觉的鱼

文/余艺凡

前不久爸爸从集市上买了5条金鱼,我每天放学回家都给它们喂食,跟它们说话,简直是爱不释手。

有一天晚上,我有些口渴,起床喝水,看见鱼缸里的小鱼儿竟睁着眼睛,“难道小鱼晚上不睡觉吗?”我自言自语。但是走过去一看,好像小鱼又在睡觉。这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上网查阅了资料。原来,鱼不闭眼睛,是因为鱼没有眼睑,所以不能闭上眼睛,这样看上去好像它从不睡觉似的。

我还知道了很多鱼睡觉时的样子。比如:睡鲨或许是鱼类中的贪睡者,它们喜欢在海底的窑洞里睡。金鱼喜欢展鳍伏在缸底酣睡。最奇特的要数鹦嘴鱼了,每当夜幕降临,它们就进入水下洞穴安睡,入睡之前它们的皮肤分泌出大量黏液,把全身包裹起来,仿佛穿上了一件轻而薄的睡衣,黏液制成的“睡衣”,前后两端都开了个孔让水流通过,能够使鱼儿继续呼吸而不会闷死。鹦嘴鱼早上醒来,立即脱下“睡衣”,恢复正常活动。

鱼眼睛的视野比人类广阔得多,所以不用转身就能看见前后和上面的物体,在垂直面上的视野为150度,水平面上的视野为160~170度,而人类的眼睛分别为130度和154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类发明了照相机上使用的超广镜头,也称为鱼镜头。

其实,我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大自然的启示,就像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见烧开的水能把壶盖顶起而发明蒸汽机等等。看来发明创造是要靠仔细观察生活呀!这种来自大自然的启示和灵感有可能在任何一个地方,所以机会总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希望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做一个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的人。

前不久散文8:三塘盖听雨

文/陈绍平

前不久,我和师范同学相约到三塘盖,在寇家院子住了一晚。

主人很热情,不一会儿工夫,就摆上了满满一大桌农家菜,我们一边吃,一边开心地说着话,说这样的饭菜吃出了儿时的味道,朴素而且实在。

三伏天酷暑难当,可是这里,当夕阳西下的时候,还需穿上外套,难怪女主人提醒我们,晚上要添加衣服,谨防着凉,看来,这是三塘盖独特的魅力所在吧,我是这样想……

深夜时分,伴随着隆隆的雷声,雨,如期而至。身在他乡听雨,别有一番情趣。

伫立窗前,我静静地倾听雨亲吻世间万物的声音,敞开心扉,与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雨带来的那份独特的韵味,以及舞蹈出的种种风情。

雨,越下越大,打在瓦房上,发出“噼啪”、“噼啪”的声响,如同大自然的一双巧手,演奏出的一首悦耳的乐曲,婉转、缠绵,那么不可抗拒地向你涌来,抚慰你疲惫的身躯。在我听来,夜晚的雨声,有雨打芭蕉的轻灵,有山泉淙淙的遐思;也有润物细无声的高远,更有一种随风潜入夜的洒脱……

听雨,其实也是一种心情。在连连不断的雨声里,放飞自己思想的翅膀,聆听智者的言语,品味人生的真谛;以及关于爱,关于恨,关于家庭,关于子女等等。还可以翻检逝去的岁月,梳理纷乱的思绪,把对生活的感悟,一点一滴地从雨声中寄走。

听夜来风雨,其实也是一种缘分,一种境界,一种对于生活的感悟,和那对于时光感恩的真情。

听雨,在那个夜晚,我沉沉地醉入了她的情怀。此时,我真想变成一颗雨滴,在风雨中飞舞,年年岁岁,滋润每一个平凡而充实的日子。

三塘盖听雨,意味深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