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散文

请欣赏老伴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老伴散文1:老伴是个“宝”

文/许焕玉

近日,几个老友在一起闲聊,谈近几年社会上离婚率一年比一年高的话题。令人不解的是在一些大城市,一些老年人好像赶“时髦”似的也在其中。据有关方调查,这几年老年人的离婚率也呈上升趋势,一年比一年高。自然人们谈到了原因,有的老友说,这有什么奇怪的,究其原因,无非:一是“撑”的,二是“闲”的,三是“染”的。

所谓“撑”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似芝麻开花节节高。想吃什么有什么,吃腻了细的换粗的,吃腻了荤的换素的,变着花的换。吃不愁,穿不愁,这在以前,人们简直连想都不敢想。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哎,你说怎么着,这几年人们还“撑”出一些“毛病”来。高血压,糖尿病自不必说,离婚率一年比一年高就是例证!尤其是老年人,过去吃糠咽菜、挨冻受饿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有些人却闹起了离婚,你说这不是“撑”的,是咋的?

所谓“闲”的,如今的老年人,生逢太平盛世,赶上了好时代,有了好领导,日子过得比蜜甜。为求吃上一顿饱饭而整日疲于奔命的苦日子不见了,按说该优哉游哉尽享清福了吧,可就有的老年人“闲”出了毛病,无事生非,闹起了离婚的闲白!

所谓“染”的,有些老年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像年轻人一样,追浪赶潮,追求“时髦”,寻找刺激,像某些

年轻人似的喜新厌旧,几十年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老两口说掰就掰。据说在一些大城市,这种事真有传染性,一年比一年厉害!

老友们闲聊中尽管归结了近几年老年人离婚率逐年上升的诸多原因,但大家最终一致认为,这原因,那原因,最根本的还是这些老家伙们自身的原因。在现今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条件下,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变化是“人心”的变化,人的想法和活法变了,不同的想法和活法也多了。

在当今躁动、功利空气甚浓的影响下,一些老家伙没有把握住自己。以躁动的心态和功利的砝码去对待已风雨同舟、沟沟坎坎走过大半生的老伴,横挑鼻子竖挑眼,不是大错特错了吗?老了老了,有人用功利的眼光,把婚姻当成一把雕刻刀,时时刻刻都想用这把刀按照自己的要求去雕刻对方。

俗话说“年轻夫妻,老来伴”。老伴,老伴,老来的伴,谁也离不开谁。是一对分不开的相依为命的老伴,而不是相互控制的俘虏!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将男婚女嫁称为终身大事,婚姻就意味着与一个人结合一生,从此两人朝夕相处,荣辱与共。这是到老应该珍惜如命的缘分!这辈子,已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走过大半生的老伴,是你的宝贝,千万不能轻率地说掰就掰。

口占打油诗赞《老宝宝》作为本文的结尾:

这宝宝,那宝宝,

不如俺家的老宝宝。

解百忧,消千愁,

说说笑笑白了头。

相濡以沫度百岁,

生逢盛世乐悠悠。

神仙日子没过够,

相亲相爱情更浓。

老伴散文2:带皮冬瓜

文/姜剑鹏

晚上,老伴让我炒一盘带皮冬瓜。她说好久没吃,挺想的。

其实,我比她更想。因为这道家常菜承载着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小时候的每个暑假,我们都是在“双抢”中度过。五月前栽下的早稻,收获季正是暑假中的七月上中旬,晚稻栽种又必须抢在八月之前,“双抢”就是这么来的。

父亲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不会做农活,母亲就安排他在家里做饭。准确地说,他做饭也是够呛的,要么把饭烧糊了,要么还是生的。当时是柴草把子烧土灶,一个人既要烧火又要炒菜,跑上跑下。焖饭尤其需要经验,火候的把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掌握的。母亲总是这样批评父亲:那么难的书都能教好,煮个饭怎么就这么难呢?父亲搓着双手讪笑着。但父亲做的一道“带皮冬瓜”家常菜,却是我印象中的珍馐佳肴。

这道菜十分简单:将冬瓜洗净,不刨皮,切成薄片;将青红辣椒切成丝;油锅烧热加入辣椒煸炒,稍后加入冬瓜片翻炒,加盐,呛水再翻炒,直至全熟。

我们从远处的稻田里热气腾腾地回到浓阴覆盖的小院,小院的竹床上已经摆满了饭菜和碗筷。就着大钵的带皮冬瓜,吃着生糊烂熟的米饭,我们兄弟五个开心地讨论着字的间架或者文章的布局或者律诗的平仄,其乐融融。父亲坐在一旁,乐呵呵地摇着一把大蒲扇。

带皮冬瓜没有一点肉,甚至没有一点猪油,没有鸡精、生抽,但它却是我有父亲呵护的岁月里最美的记忆。

老伴散文3:自言自语也健身

文/张学斌

平时和老伴在一起,有事无事总要相互唠叨几句,斗斗嘴,打打嘴巴官司。有时候还闹得面红耳赤,这都是情理之中。

今年春节后,老伴一人去上海儿子家带孙子,留下我在家。还别说,老伴这一走不过几天,各方面不适应,很不习惯,有话无处说,有苦无处诉,闷得难受。平时做饭、洗衣服、买菜等家庭大小事都是老伴一人承担,她这一走,我是六神无主。为了摆脱烦恼,舒展身心,防止闷出病来,我只好走出去与亲朋好友谈谈心说说话,拉拉家常,打打小牌,调剂一下独居生活。但时间长了,朋友们不会总是有时间听你的诉说,所以很多时候只能自己呆着。

一天,我买了一份健康杂志,无意中发现上面有一则报道,说英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指出,老年人应该多说说话。多说话能刺激大脑,增强大脑各项功能,特别对思维能力有好处。哪怕没听众,自己在家里自言自语,独自说一通,对健康也很有益处。而且不会耽误别人的工夫,更不会泄露自己的隐私。

是啊,其实一人在家并不可怕,也不孤独,自言自语地说说话也挺有意思,能解决烦躁不安,同样有益身心健康。于是,我独自在家对着墙壁和空气讲话,宛若朋友们在旁一样滔滔不绝。看电视剧时对情节还要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就像老伴在身边时相互探讨议论;忙家务时嘴里也爱唠叨几句,好像责怪老伴这没做好那也没做顺;想老伴时,就对着相册上的照片诉说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思虑重重时,就听听自己的即兴讲演,并对自己独出心裁地提出问题,一一消除掉;烦躁不安时,更是自己与自己谈心,就像一个人走象棋一样,自问自答,以恢复心理平衡。

比如,我与有的同事一起参加工作,退休后,他们的工资比我的多得多,每每想起心里总是有点不适,常常发点牢骚。但回头一想,工资虽少,但够用,比自己工资还少的人多得是,还真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呢。想问题、说话、做事应该是一致的,撒得开,拉得拢,放得出,收得回。不禁感叹:“做人要想得开,不能攀比,舍得放弃,要理解知足常乐的含义。”

的确,我通过自言自语不仅宣泄了苦闷,赶走了烦愁,安定了心神,改善了睡眠,也真的抵抗了脑神经退化和衰老,增强了记忆力,确实益处多多。

老伴散文4:老人与网

文/桃园丁

儿子要我过深圳帮一段忙,老伴在上海女儿家一时不能同行,退休十年一直没有分离的我们要分别一两个月了。临行前几天,我对老伴说:"你学学上网吧,学会了我们可以用qq

聊天,免得彼此寂寞,还能视频呢,这样能省不少电话费。"

老伴说:"我倒是想学,都快七十了,怕是学不会。"我劝老伴学微机,学上网不止一次了,总也劝不动。可能是我要离开的原因,这次有点动心了。

我对她说:"你的普通话说的那么标准,学拼音打字没什么问题,上网嘛,学学就会。"

就这样老伴开始学起了上网,先从拼音打字开始,女儿把外孙的《学拼音》教科书拿了过来给***妈"你照这本书学,先认一下声母、韵母,再把声母和韵母拼在一起就是一个汉字……"女儿耐心的给妈妈讲。老伴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在键盘上找着慢慢敲着学起了拼音输入,不一会儿就输好了一段文字,她有了自信,我和女儿也觉的她学的好快,鼓励她学下去。我又教给她怎样开计算机,如何使用浏览器转接网站……,只用了两三天时间老伴竟然能上网了。看来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不畏难,有自信什么事都能办到。

老伴看到人家买彩票,她也想买彩票期望有一天能中个大奖,但是我们家离卖彩票的站点有点远,所以很少去买,虽然我知道网上买彩票很方便,但没此兴趣,也从来没告诉她。看到她上网入了门,为了提高她对上网的兴趣,我特意教她使用qq绑定的"财付通"网买彩票,她一试,还真方便,门都不出两注彩票就买好了,第二天等到晚上9:30之后,双色球开了奖,一看还真中了一注,5元的奖金已划到财付通账户,老伴很高兴。看到老伴对上网有了兴趣,我由衷的高兴,网络又多了个老年网友。

我到了深圳,每天和老伴视频聊天是最大的事项。白天,儿子媳妇上班,小孙子上学,空荡荡的家里只有我一个人,身在异乡为异客,没有朋友和原来的同事交往,除了做个晚饭,也没多少家务活,空闲下来尤觉寂寞。我便发个短信给老伴"上网qq."这就聊上了,彼此看着对方的脸,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和在家里一样了。

听孙子说他外婆也会上网,在网上玩游戏、打网络麻将,不过我们老两口从来不好打麻将玩游戏。一天,我看到孙子开着微机在上面唱卡拉OK,电脑界面还显示着变化着的分数值,好新奇。

我问他:"这是什么软件?"

他告诉我:"这是爱吼网,学唱卡拉OK很方便。"我这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和上小学一年级的外孙玩电脑都很溜。看来网上的东西真不少,用处真多。

我马上把爱吼网的网址用手机短信发给女儿,让她收藏在电脑的收藏夹里,可以让小外孙和他姥姥有时间玩玩卡拉OK.

我和网络的结缘可以追溯到中国网络的起始阶段,因为工作关系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带初我就接触了计算机,那个年代玩的是PC机、286、386、486,我记得我工作的大学图书馆买了个当时最新时的386机花了三万多人民币,计算机都是进口货,个人根本玩不起。1991年卫生部组织全国医学院校图书馆长在成都华西医科大学开讲习班,请了两位美国的医学图书馆的专家介绍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我才了解到了电子文献检索、电子邮件。那时还没有互联网,就连美国最大的MEDLIN医学检索系统都是用DOS操作的。后来给学生讲文献检索课时介绍过二十世纪是信息时代,到九十年代末在南京大学的一次学术会上听从国外回来的上海图书馆吴副馆长说到出现了使用浏览器的互联网。往事如烟,十几年间互联网发展的如此之快,其触角所伸,应用之广,无所不及,信息时代对现实的改变是如此之大。也许是我对网络情有独钟,每天都要上上网,浏览一下新闻,在网站上发表一些诗作和文章,有时去一个新的地方,在网上查一下公交怎么坐,其他诸如买机票、用淘宝网上购物,使用网上银行……,总之使我的生活方便了许多。

今天女儿告诉我她帮***完成了和***退休地社保局的网上认证,看来网络办公也很普及了,不用回原籍,不用出门利用视频通话功能,社保局在网上就可以确认退休人员的身份,这对社保局和老百姓都是一种方便。

我交往的许多老人,有一些还是很有文化的,都不上网。对学上网络有一种恐惧,认为自己年龄大了学不会,学了也没什么用处。从我老伴学上网,我很受启发,每个老人都应该树立自信心,始终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不老,年轻人能干的我也行。"就一定能学会上网。

身处信息时代,不利用互联网是一种可悲的事,网络世界是这么的美好,这样的有用,不来走一遭狂活这一世。

老先生、老女士们都来体验体验上网的乐趣吧!保你们有来无回,其乐无穷。

老伴散文5:习惯

文/萧尊凡

“吃饭了,吃饭了!”老伴习惯性地呼唤。“还要五分钟看(写)完这一点就来。”这习惯式的回答总会招来老伴习惯性的不满和埋怨:“老习惯,吃饭也要一催再催!”

拿起筷子,端起碗,我就检讨:“对不起,成了习惯就难改了。让你久等了——不过,我笑着说,我的习惯,跟你总是“依了我”很有关系。”举个例子,教书时我利用暑假给数学成绩差的四个学生补代数课,你不但不反对,还主动请缨负责招待中餐,以便下午继续补。我边复习,边教,后来补出了成效,家长送来谢礼,我不在家,你谢绝礼品,处理得很恰当呀!退了休,我按老习惯给村里的孩子补语文或作文,我没要过一分钱。在村民老年学校讲课几年了,也没要过钱。村领导不理解,我老老实实地说,我读书时,从初中到中师,享受党和人民的助学金,现在为村里的父老乡亲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这是应该的。每次说及此事,你老人家总是满意地笑成了一朵大菊花。

我们家有个堂老弟,烟瘾重,半夜也要起来吸烟,不小心烟蒂引发了火灾,一座好屋就毁在他的一只烟蒂中……

所以,我常说:好习惯受益一辈子,坏习惯受害一辈子,有些人的坏习惯,害了他一辈子还没觉察到了呢!这就太可怜了!

粗心往往失败,细心事事成功。这都是个习惯问题。

老伴散文6:老伴的幸福

文/施子文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话可真说到我老伴了。

老伴一向体弱多病,1985年下岗后,自找乐趣,一下子买回20多只小鸡,从此,小鸡就是她的宝贝。喂食喂水讲时间次数,嫩菜叶切成小条,太阳不能晒多了,还要我去挖蚯蚓。我说:“你这哪里是养小鸡,简直是养宠物”。

小鸡长得很快,一只只毛绒绒的像小狮子一样人见人爱。依据特点,老伴给它们配上了恰如其分的外号,漂亮的称“猫头鹰”,贪吃的叫“好吃婆”,不听话的是“调皮鬼”。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家,还没进门就听见“你出去,你到底出不出去?”以为有人吵架,原来是“调皮鬼”死活想赖在屋里,一会儿跑到墙角,一会儿躲在柜子下面,老伴拿棍子赶,我帮忙才赶出去。

产蛋季节很有趣,每天两个鸡窝没空着,“张三”没起来,“李四”在旁边等着,“王二麻子”等不及,干脆挤在窝边,叫哇,啄哇。有的下完蛋就跳下来,不声张。有的生怕主人不知道,“咯,咯,咯大咯”叫个不停。大公鸡不知是捧场还是讨好,昂起头扯着嗓子接应。一时间热闹非凡,大有震耳欲聋之势。傍晚,老伴把蛋捡在瓢里让我看,“今天有6个”。望着她那喜悦的样子,我心里很舒畅。便继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谷,糠,菜叶子,一样样的往家里搬。

1994年6月,女儿当妈妈了,老伴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我故意问她:“你是去黄州引外孙,还是在家里养“宠物”?她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我的方案是两全齐美”,到女儿那里招呼一段时间,你在家帮我把鸡喂好”。一个“帮”字感动了我,就同意了她的方案。

外孙半岁时,她娘俩决定放在家里,我坚决反对,“孩子太小不能断奶”。老伴说“吃牛奶是一样的”。2:1,我输了。这样,老伴无忧无虑地实施她的“两全其美方案”。一天到晚,忙前忙后,忙里忙外。喂饱了外孙再喂鸡,鸡安静了,哼着“黄鸡公,尾巴拖,三岁伢,会唱歌”摇篮曲,哄外孙睡觉。外孙哭闹时就唤鸡陪着玩。望着老伴很累的样子,我没有袖手旁观,主动当好配角。

外孙三岁多,要回黄州上幼儿园,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老伴却早早的情绪低落。走的那天,我送上车转来,她在家嚎啕大哭,我不解的说,“老伴啊,老伴,你么这苕,这几年还冇磨够,你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她边哭边说:“你晓得么事,我吃再大再多苦心甘情愿,“两全其美”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听她这么一说,我恍然大悟,原来我苕。是我没读懂老伴。

我想,在日常生活中,幸福并不是神秘的名词,也不是深奥的理论,幸福就在身边,就在每时每刻,得到别人的关爱固然幸福,那么为幸福去辛辛苦苦更幸福。

老伴散文7:老伴摘椒记

文/颜忠学

老伴爱摘椒,一到摘椒季,就盘算着给人摘椒能挣多少钱。今年花椒才刚搭色,她就给自己纳了两双布鞋,买了些常用药,准备大干一场。

老伴是和村里几个老姐妹结伴去给别人家摘椒的。一年摘个五六十天,能挣好几千元。摘椒三年加起来,六十多岁的老伴就挣下一万六,可真不少。

老伴摘椒不挑拣,不管稀的繁的都给人家摘到底。不像有的人光挑繁的摘,把稀的给主家留下。周围的人知道老伴这脾性,都争着叫哩。往往这家没摘完那家就续上了,摘椒的几十天,除过天气打搅,基本上是一天不耽搁。老伴说,摘椒是熬时间哩,要熬住,才能挣下钱。前两年先给邻村一刘姓摘椒,老伴约了3名妇女。这家有三坡椒,主家先叫摘那好椒,一斤两块钱。每人一天都能摘五六十斤,快手还有过七十的。摘了三四天,就去第二坡。这第二坡是水平带,边畔的不好摘,有人就只把平处的摘了,剩下边畔够不着的就撂下不摘了。老伴看不过眼,用钩子钩住,一树树给别人把底子拾了。摘了几天,就有人说她明个有事哩,后天有门户哩,不来了,到后边就只剩下老伴一个人了。我听说是这情况,就想叫她也停了,她死活不肯,说应承下人家的,停了怎么能对得起人呢?给这家快摘完时,主家的妹子来了,说她的椒红了,繁的太,叫老伴去给她家摘。老伴就去了,这椒不但颗粒大,结的繁,而且椒树稀,地平缓,很好摘。头一天老伴就摘了一百来斤,摘了三四天,天天都过百。开头约的那几个人听了,也都想去。老伴就给主家说了,主家说不要那些人,让她一个人多摘几天,多挣些。老伴在这家共摘了十天,挣了两千来块钱。后来每年椒红了,她都会叫老伴帮忙摘椒。

老伴给后村山娃家摘椒,早去晚回,要走三四里上坡路,人家说叫他兄弟用车接送,老伴不让,天天早上把我叫起来,让我用摩托把她送到坡上。下午天擦黑,还要我帮着把摘下的椒背下坡,装到三轮车上,也不吃人家的晚饭,和我一同回家。我也习惯了,一到时间就准时送接她。这家也是老伴的主顾,这几年都要叫老伴。椒摘毕,人家媳妇就把工钱送到我家里。

摘椒季大家都忙破天,老伴早上四五点就起床,洗漱毕了就出发摘椒,下工都七八点了,一天只能睡六七个小时,苦重。我怕六十几的人撑不住,让她悠着点。可她说,习惯啦,也不觉得太累。中午的饭,有的是在家里做好,送到地里。有的是早起炒好菜,带到地里。吃饭时三块大石头支起锅,拾些树枝柴火,下几把机器面,倒上带来的菜,就是一锅汤面,不够再吃块馍。老伴说反正她嘴乐活,吃啥都成,吃饱为原则。吃毕饭,铺上袋子,在椒树底躺一会,展展腰,睡一会起来继续摘。

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摘椒前一两月就有好几户人叫老伴给帮忙寻人哩,有的主家,还没出7月就开摘啦,怕迟了寻不下人,老伴约了五六个人就去了。这一开始,一家接一家就停不住了。老伴开心地说,今年椒好,工钱也高,叫她多摘些时日,不但挣了钱,也给主家把忙帮啦,是好事。

老伴散文8:巷口的老人

文/刘兵

据说十几年前,他老伴得急病去世,接着又因家庭琐事跟儿子媳妇狠狠地吵了一架,一气之下,老人简单地收拾了几件衣物,独自跑到城里谋生。

他还就看中了巷口的那块“风水宝地”。搜寻废弃的编织布和木条,临时一搭,就成了栖身的“窝”。然后积攒四处弄来的砖块,攒钱买来油毛毡,搭建了一间狭长的棚户房。老人挺有心眼,把“门”开在临街口,写上修鞋、擦鞋、打气的牌子,以维持基本生计。房后摆了个煤炉子,弄碗清汤面,有时熬点稀饭就着咸菜当一顿。步行百十米到菜场旁边上公共厕所。

有了稳定的住处,慢慢地,我们发现老人把自己也当成本地居民,很有“主人翁”意识。生意闲暇,他注意观察进进出出的人,谁叫什么、住哪栋、家里几口人、上没上班等摸得八九不离十。对于神色慌张背着鼓鼓囊囊大包的陌生面孔,或莫名地搬了大件物品,老人定上前问个仔细。由于他的警觉,两次拦截了小偷,叫来了片警。这些壮举传开后,大家对他产生了好感,等于无形中多了个“门卫”呀!街道里虽然无法给他办低保,但逢大节破例发点慰问金,拆违中帮他说好话,打马虎眼,默认他能住这儿。

对于这些照顾,老人把更多的心思回馈在社区里。他本来手就巧,又琢磨着学会了修下水道、小家电等。谁家临时有事,只要在巷口一喊,老人背起工具包就跟着去。弄好后,工钱随便给,多点少点无所谓。有些慷慨些的居民,除了正常的报酬,还顺手送些食品饮料,过期的课本和辅导资料,老人托人捎回去给孙女。逢哪户买新房后搬家,他更是闻风而至,忙前忙后,招呼上车,打扫房间和走道。末了,就“讨”不要的破旧家具、电扇、电饭煲等修补修补低价倒给租住在这里的打工者,既为自己创收,也避免了乱扔大件生活废弃品。实际上,他在间接地为创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区出力。

前几天,我路过巷口。因为是“老街坊”,老人热情拉我谈家常。我朝他屋里瞥了一眼,所有的摆设都是捡来的,里面坐着一个戴眼镜看书的小姑娘。

老人兴奋地跟我说,那是孙女,考上了这里的大学,周末来看他。他早已跟儿子和好了,打算陪着孙女上完大学找到工作,最好能帮孙女在城里找个好人家。现在,农村老人也有指望了,能办医保,还有生活补贴。他希望再过个三五年,能回老家找个老伴,颐养天年。

老伴散文9:秀儿

文/黎凡

老伴刚去世不久,老王头向儿女宣布要再娶,对方竟然是自己堂弟的遗孀秀儿。

一家人瞬间炸开了锅。

大儿子说,现在是新时代了,如果你真想找个老伴,我也不好反对,但为啥非要娶秀儿婶?她是你弟媳,你也不怕人笑话。

二儿子说,爹,你们啥时有这想法的?不是我说你,都六十几岁的人了,有吃有穿有住,儿女个个也孝顺,还想着这档子事干啥。

小女儿说,爹,你中了秀儿婶的圈套,她心里的小九九我可清楚得很。在妈瘫痪的这几年,她时常过来帮忙照顾咱妈,给报酬也不要,目的就是想取得我们的好感,时机到了好贴上咱们家。哼,一辈子无儿无女的人,心机倒挺重!

老王头眯着眼,狠狠地吸了两口烟,把烟屁股往地上一丢,起身拂袖而去。

半月过后,老王头不辞而别,携秀儿回到农村久无人住的老房子。

老王头说,秀儿,有个问题闷在心里几十年,现在可以问问你了,当初你本来可以挑个好人家,为啥偏偏要嫁给我跛脚的堂弟?

秀儿说,我没想那么多。

老王头急了,怎么会没想那么多呢?你看你这辈子过的啥样!

秀儿说,那时,我千里迢迢好不容易找来,但你却娶了妻。我,我只是想每天能瞅见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