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章

请欣赏著名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著名文章1:明月

文/邹汉明

明月是中国最著名的一个意象。

今月曾经照古人,在一页白纸上,当我将明月请出来亮相时,我知道,很多诗人就会前来争夺发明权———明月是他们用精美的中国文字擦拭出来的。如同保管一颗露珠,每位诗人空出自己的左心房,小心轻放着这一份秘密的情感。从小小的一枚月牙儿到一轮丰满的圆月,一位又一位诗人,端起酒杯,睁着一双痴迷的眼睛,咬文嚼字,浮想联翩。因为遥远,也因为它的高度,他们编造了很多美丽的传奇。明月让我们民族的想象力有了一次出色的跃升。

在谢灵运的木屐无法攀登的地方,伟大的诗人们用想象力攀上了尘世风景的顶峰。这个古往今来挂得最高的意象,无疑,也是中国诗人攀登次数最多的一个地方———一行行有关明月的诗歌,筑成了中国诗歌史上极为重要的篇章。明月给了中国古典诗歌清冷的气息,给了它高贵和独一无二的品质。这些神仙似的分行,温润如同一颗夜明珠,简洁犹似一个发着银光的惊叹号,在浩瀚的宇宙里,它一次次让我们无言。

在不同的时节,明月又是极富变化的,即使最伟大的诗人也无法穷尽它丰富的表情。明月最适宜在江南出没,天下明月三分夜,两分无赖是扬州。扬州,或者我愿意稍稍扩大一点,整个江南就是明月的娘家。当明月经过马头墙,经过长廊,经过私密的后花园,爱情就发生了。它逗留在瓦楞上,在树梢间,在澄澈的水里,在宇宙的中心,一个地方一个面影,决不重复。明月是唯一的,又是无穷的,每一位中国人都保存着这么一份月圆与月缺,都拥有一张悲欢离合的时刻表。我有时觉得,只有经过明月抚摸过的事物,才会神圣而魅力四射。

在过去的无数世纪里,明月慷慨大方地给了穷人最大的安慰———它让他们对艰难的现实有了诗意的期待。明月是黑夜的养子,明月夜,短松冈,自李太白捞月身亡五百年后,它又一次在苏东坡的手里大大地放了一回光。明月见证了诗人的一段生离死别,也见证了寻常百姓的悲伤和欣喜。当你用念珠般光洁的汉字擦拭明月时,明月悄悄地收走你满脸的悲伤。它是我们时代最有风度的旁观者,有着秉性中的谦卑。它和谁都保持着一种亲密的关系。它无声地搬走我们的青春,沧海桑田,自己却从未见老……也许,是嫦娥偷走的灵药终究发生作用了。

今天,明月躺在天鹅绒般的黑夜里,已经无法理解我们惊恐的日常生活。它开始和我们有了距离。它已经不是我们心灵的一个投影。但是,当我们有朝一日在它面前朗诵诗歌时,我想它仍是一个珍贵的倾听者,仍是一个诗歌的赤子。和许多我们敬畏的事物一样,明月以金子般的无言,默默地注视着你。它将一捆捆赞许的光线,扎紧了,扔到熊熊燃烧的篝火上,鼓励你将歌颂明月的窈窕之章朗诵得大声一点,再大声一点,更大声一点……直到时间屏住翅膀。

著名文章2:古代著名落榜生

文/汪亭

自科举制创立之后,考取功名平地青云一直是古代士子们的最大追求,中得状元更为时人所羡。那些状元,现在大多已经鲜为人知了。但是,落榜生里却有不少人名垂青史。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落榜生,当属唐代诗人张继,他仅仅因一首诗而名声大振。相传,张继落榜后想着同窗好友个个金榜题名,自己却名落孙山,因此心情非常失落郁闷,便前往苏州散心,投宿于寒山寺旁的客船。从傍晚到夜里张继一直站在船头望着苏州城的夜色,心境亦如那晚风凄清寒冷,于是他随口吟出《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不但使寒山寺出了名,而且让后人记住了怀才不遇的诗人张继。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共计落榜8次。他自幼十分聪明,9岁能作文,10岁写出千余字的《乞醯论》。归有光虽发奋苦读,却考一次落榜一次。在他第8次落第之后,便徙居嘉定(今属上海市),开始读书谈道,招徒讲学。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造诣很深,着有《震川文集》四十卷,被后人赞为“明文第一”,是“唐宋派”中成就斐然的作家。他的散文平实简朴、感人至深,其《项脊轩志》还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同样难逃落榜厄运。蒲松龄19岁时考童子试成绩名列前茅,后来考举人、进士却屡试不中。这样的打击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潦倒终生;反而促使他更加苦读诗书,深入民间采集素材,写出了鸿篇巨着《聊斋志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便是蒲松龄的座右铭。

吴敬梓也是落榜生。他因落榜而怀疑科举制度,最终不再去参加科举考试,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创作出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当然,古代科举不顺、学术成就突出的落榜生,远远不止上述这些人。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风流才子唐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和着名的苦吟派诗人贾岛,等等,都是科举考试中的落榜生。

在封建落后的古代,落榜生尚能成就一番事业,那么身处文明开放的现代社会,高考中的一次落榜又算得了什么?其实,落榜的只是考试中的一次失利,而不是你的全部人生!只要努力奋斗,人生未来的路依然宽阔美好。

著名文章3:郑板桥的长寿秘诀

文/张光茫

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长兰竹。他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坎坷,却依然活到了72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算是高寿了。郑板桥以独特的糊涂养生享誉世间,被世人戏称为“糊涂老人”,其长寿秘诀值得后人学习。

郑板桥性格开朗,胸怀豁达。乾隆十二年,他因荒年为灾民请赈而被罢官,离开潍县时,他雇了三头小毛驴,一头驮着简单的行李,一头驮着两夹板书,另一头由一名随从骑着在前面引路。老百姓哭着挽留他,他画了竹和菊与他们道别,并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被罢官后,他寄情于诗、书、画之中。他与知己、学者、名流相互唱和,题诗作跋合作绘画;或应邀外游,遍历江浙许多名胜,从不因官场失意、生活贫困而耿耿于怀。在这一段岁月中,他创作了许多有名的诗书画,如今已成为国内外收藏家的珍品。

郑板桥每天坚持饭后散步,并且早、晚两炼,风雨无阻。他坚持数年,从不间断,因此到了晚年依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他早年在潍县做县令,听说儿子体质虚弱,很是着急,于是把自己的养生之道和盘托出:“来书言吾儿体质虚弱,读书不耐劳苦。功课稍严,则饮食减少;过宽,犹恐荒废学业。则补救之法,唯有养生与力学并行,庶几身躯可保康健,学问可期长进也。”他提到的养生之道还有:黎明即起,吃白粥一碗,不用粥菜;默坐有定时,每日于散学后静坐片刻;遇事勿恼怒;睡后勿思想。

郑板桥一日三餐皆以素食为主。他曾在自家的厨房写了一副对联,内容是“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这副对联虽直直白白14个字,但却说出了两层意思:一是反映了郑板桥清贫的家境,二也揭示了他对饮食的注重。他吃的是青菜萝卜糙米饭,喝的是天然水浸泡的菊花茶,用的是我国传统的瓦壶。人属杂食类物种,粮食、蔬菜、瓜果及豆制品等素食中,不乏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和维生素,足以维持生命的健康,不仅不会患贫血和营养缺乏症,反而会有益健康,更益长寿。

郑板桥的书法洒脱豪放,自成一格,更使他健康长寿。他练书法入了迷,以致于白天练,晚上练,连做梦都在练。一天夜里,他竟在梦中用手指在夫人背上划起来,夫人被惊醒,责备他:“你有你体,我有我体,你为何不用自体用我体?”郑板桥猛醒,悟出“自体”二字。从此,郑板桥自创一体,别具一格。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练书法能达到静心养性、陶冶情操、美化心境的目的,而且在运笔过程中还能形成精神、动作、呼吸的一致性,对全身神经系统、内脏器官都能起到调节作用,从而达到各脏器的平衡,有益于延年。

郑板桥还坚持每天喝茶,常常以茶代酒,以茶会友,抒情畅怀,自得其乐。他写过不少茶联,如“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其实,喝茶乃雅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偏好。饮茶的妙趣不但在于它独有的色、香、味、形,而更在于它能使人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心放在闲处,保持心境的清纯之气,让人轻松潇洒生活,自然有助于长寿。清晨一杯淡淡的绿茶,醒脑清心;上午喝茉莉花茶,芬芳怡人,可提高工作效率;晚上一壶乌龙或普洱,别有一番情趣,也不至于影响睡眠。

郑板桥虽然一生坎坷,但为人处事,不为名利,不计得失,言行一致,忠实诚信。他写过“难得糊涂”一条字幅,上面有一段文字,内容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这种超凡脱俗的心理状态,正是郑板桥长寿的秘诀。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包容、一种大度、一种释怀,从而使自己从纷乱世事不必要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保持良好心态,这对人的身心健康和长寿是极为重要的。

著名文章4:埃及一念

文/周韵

在动身前,诚以为埃及 著名的金字塔即使不如照片中那样金光四射,那也一定是色泽喜人,巍峨高耸,有着中学时代因对其神往而增添的神秘色彩。关于金字塔的诅咒,关于木乃伊,关于胡夫的太阳船……好像隔得远远的仿佛还能说出个一二三四,离得越近却越不敢说。

老开罗、开罗、新开罗,阶级的标签:贫、一般、富。真是惊讶,车开入老开罗时,我以为这是一座无人管理的空城,废弃的房屋,残缺的屋顶,房屋外部插满的接收器,歪斜的商店牌,以及,持枪的军人。新开罗呢,规整的房屋,完整的道路绿化带,五星级的酒店。阶级下层难以想象阶级上层有多挥霍骄奢,阶级上层没工夫搭理阶级下层有多贫困艰难,中层自得其乐。下一层是炼狱,上一层是仙境,上去有难度,下去很难受,偏安一隅看起来不错。但是,这是一个还需要将枪炮摆在大众生活中的一个国家,怎么样的现世安稳,实际上都并不安稳。

热带沙漠气候,一年只降五次雨,时长不超过一小时,连绵不断的戈壁,不是金灿灿的一望无际的平坦沙漠,无论是在晴天抑或多云天,均呈现出偏灰白的色质,了无生机的蔓延。在戈壁中时不时冒出来的草堆,除了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之外,也成了垃圾集合站——在埃及,最不缺的就是垃圾,植被前、住宅前、商店前……在这里不会有凌晨五点起床整理街道的人。我庆幸在我的国家有人会默默为别人起早贪黑,关怀至微。

金字塔前强行合影收费的“友好”埃及 人,毛驴、马车、汽车可以并驱的破落街道,门前盘坐的无业妇女和儿童,逐渐被岁月侵蚀的神庙——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今日没有想象中的辉煌。47°高温天气,早早打垮了人们的心理防线,使挪动身体都成为一件费力的事情,更难说去赶工上架了。这里甚少有空调,只有酒店、饭店等地为了满足游客需要而设置,即使是埃及 国家博物馆,也是搬出电扇用于去热。

1元人民币=2埃及 镑;1美元=18埃及 镑。美元、埃及 镑在此地流通,人民币虽然不作为主要流通货币,但是在情急之中,也可使用。

遗憾不能在埃及 街头自由地走一走,毕竟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便是走进老街,串串老巷。也许我是怕了,怕在异国他乡丢掉性命。恐惧能磨灭一个人的雄心壮志,不如一起许一个小愿望:愿家国和平,百姓安康。

今日读到《长安十二时辰》,姚汝能问张小敬为何如此痛恨朝廷,却尽心竭力保卫长安城时,张小敬道:

汝能啊,你曾在谷雨前后登上过大雁塔顶吗?

那里有一个看塔的小沙弥,你给他半吊钱,就能偷偷攀到塔顶,看尽长安的牡丹。小沙弥攒下的钱从不乱用,总是偷偷买来河鱼去喂慈恩寺边的小猫。

升道坊里有一个专做毕罗饼的回鹘老头,他选的芝麻粒很大,所以饼刚出炉时味道极香。我从前当差,都会一早赶过去,一开门就买几个。

东市的阿罗约是个驯骆驼的好手,他的毕生梦想是在安邑坊置个产业,娶妻生子。长兴坊里住着一个姓薛的太常乐工,每到晴天无云的半夜,必去天津桥上吹笛子,只为用月光洗涤笛声,我替他遮过好几次犯夜禁的事……

我在长安当了九年不良帅,每天打交道的,都是这样的百姓,每天听到看到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对达官贵人们来说,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这些事更是习以为常,但对我来说,这才是鲜活的、没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长安城。在他们身边,我才会感觉自己活着。

十年西域兵,九年长安帅。你觉得呢?

我庆幸我们是幸运的,没有战乱,没有流离失所。虽然不是十全十美,却也现世安稳。

著名文章5:预演失败

文/牛学军

这是个世界著名的拳击手——他早已获得多次世界冠军称号了。现在他还在苦练拳法,只见他身上肌肉隆起,青筋暴突,左臂横在胸前保护,右臂向后大幅摆动。突然,他的右拳以挟雷裹电之势,猛然向前面的沙袋击去——这一击,真可以说是力有万钧!

且慢!好像有点不对劲:他的拳头打到沙袋上,竟然没发出一点声响,而且沙袋竟然轻飘飘地斜飞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那不是沙袋,竟是一袋子棉花。一个棉花袋子别说是一个拳击手,就是一个小孩子用来练拳也会嫌太轻,为什么世界冠军要这么做呢?

这个世界冠军揭开了谜底:在拳击赛场上,并不是每一次出击都可以击中对手的。如果你全力出击却没有击中对手,自己就有可能因用力过大而失去平衡,结果会被对方抓住漏洞击倒。他用棉花袋子练拳,其实是在练习避免比赛中可能会出现的出击失误。

原来,世界冠军在上场之前,早已多次练习出拳失败后怎么应对。提前预演失败,自然就会防范失败,反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

其实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失败,谁能够避免可能会出现的失败因素,谁就更容易获得成功。有的人做事前踌躇满志,只看到光辉灿烂的前景,忘记了航程中也会遇到激流和暗礁,结果在偶尔的失误出现后就惊慌失措,很快导致全盘皆输。有的人事先早就预测出各种可能遇到的失误,并想好了应对的方法,所以问题出现后毫不慌乱,能有条不紊地去处理,当然更容易获得成功。

看来,要想成功,每个人先应该学会的是预演失败。

著名文章6:别让生命绕圈子

文/孙志昌

著名的博物学家拉马克,1744年8月1日生于法国毕加底。他是十一个兄弟姐妹中年纪最小的一个,深受父母宠爱。

拉马克的父亲希望他长大后能当牧师,便送他到神学院读书。后来普法战争爆发,拉马克被征召入伍,派往前线对抗普鲁士军队,不久因为生病而提前退伍。退伍后,他没有当上牧师,却迷上了气象学,想当个气象学家,于是整天抬头看着变化万千的天空。

后来,拉马克在银行找到了工作,他又想当个金融家了;但是不久后他又爱上了音乐,整天拉小提琴,想成为一个音乐家。这时,大哥劝他不如当个医生,拉马克又听了哥哥的话,学医四年,可是他对医学却没有多大兴趣。

二十四岁的拉马克在植物园散步时,碰巧遇上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卢梭。卢梭很喜欢拉马克,常带他到自己的研究室去。在那里,这位三心二意的青年深深地被科学迷住了。此后,拉马克花了整整十一年的时间,有系统地研究了植物学,写成了名著《法国植物志》。

后来,他当上了植物标本馆的管理员,又花了十五年时间研究植物学。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他开始研究动物学,为动物学努力了三十五年的时间。他成为著名的博物学家同时也是最早提出生物进化论的学者。

其实,拉马克的成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却因为坚持收获满满。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人是迷迷糊糊地过日子,不知道为什么而生活,更不知道要追求什么,而是盲目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自己的一时兴趣来追求新奇的事物,却没有坚持下来,最终只能感叹自己流逝的岁月,让生命之钟也跟着自己绕圈子。

生命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珍惜生命,给生命一个目标,坚持下去,别让生命绕圈子,而后尽心尽力地去达成,如此才不会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迷失方向。

著名文章7:多给孩子表达爱的机会

文/陈洪娟

著名教育专家柴洁心老师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她让几个孩子为下班回家的母亲洗一次脚。事后,柴洁心老师找到孩子们了解情况。

第一位妈妈听说孩子要为自己洗脚,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欣然坐了下来。等孩子为她洗完脚,她高兴地称赞了孩子:“小雨真孝顺!”还亲了孩子一口。孩子也很开心,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第二位妈妈听说孩子要为自己洗脚,立马板着脸,说:“你这是干嘛呢?是不是又考砸了,少来这一套,多考个100分比什么都强!”孩子只好悻悻离去。

第三位妈妈听说孩子要为自己洗脚,满腹狐疑,在孩子的一再要求下,勉强坐了下来。在洗脚过程中,孩子不小心把水溅到了地上,妈妈就不耐烦地说:“你这不是添乱嘛!我自己来,你快去做作业吧!”孩子只好委屈地走开了。

这三位妈妈中,只有第一位妈妈懂得接受孩子的爱。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当孩子主动表达爱时,家长能欣然接受,使孩子的爱心有机会得到发挥,孩子的价值观得到体现,他就会产生无比的快乐与满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会像另外两位家长一样,面对孩子付出的爱心,不屑一顾,或者断然拒绝,生生把孩子们“爱的机会”垄断了,把孩子们“爱的权利”剥夺了。孩子们会认为,原来父母是不需要爱的,他们只需要考高分、上重点学校。于是,许多孩子心中萌发的爱的火焰被无情地扑灭,从此不敢、不愿再主动表达爱,从而变得冷漠、自私。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多给孩子表达爱的机会,懂得接受孩子的爱。别总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视孩子为小草,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惧怕你;更不要当大伞,视孩子为小鸡,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有时候我们需要和孩子换个位置,让孩子做高山,父母做小草,孩子就能顶天立地;让孩子当大伞,父母做小鸡,孩子就能健壮有力!

著名文章8:漫谈福州近现代著名人物

文/zhuobaoxi123

福州自古物华天宝,地灵人杰,重教兴文,人才辈出。在南朝元嘉年间(424—453),阮弥之就开始在福州兴办教育;到了中唐开始大兴文教,遍设乡学;晚唐号称“文儒之乡”。

五代闽王王审知倡办四门学(高等学府),文风大振。

宋代广设庠序,福州的义斋、书堂、家塾等民办教育极为普遍,读书蔚然成风,“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就是当时的写照。由于教育发达,科第连绵,闽学蔚起,举业鼎盛,有“海滨邹鲁”之称。

到南宋初期,朱熹及其学生黄榦在福州创办紫阳、濂江、高峰等十多所书院。

明清以降,文风更盛,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洪武年间的“闽中十才子”,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清康熙至同治年间,更是书院林立,诵声盈耳,有鳌峰、正谊、风池、致用四大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呈现出朱紫盈门、俊采星驰的盛况。

福州人才之所以众多,除上述所说的重教兴文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福建多山,交通不便,福州偏于东南一隅,历来远离政治活动中心,也不受战乱的影响,这样倒成了中原等地战乱人们逃避的理想地方。

自魏晋六朝开始,北方汉民逐步南迁入闽。如即西晋末年,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唐末五代王审之与其兄弟一起来闽时,招来许多文人杰士,所谓“十八性从王”等等

穷人家很难千里迢迢来到福州,只有达官贵人、巨贾富豪能奔到福州来。他们到福州后,发现这里气候温和宜人,湖光山色如画,郊外沃野广袤,市区绿树成荫……

福州不愧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有福之地。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上述风气,历代相传,遂形成了特有的闽都文化,厚重而辉煌。

某个朝代或时期人才的多少,往往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有关。在封建社会,人才兴衰主要体现在中举人数的多寡。

从上述可以看出福州在唐朝初期还是比较封闭,文化也较落后,到了中唐以后,文教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福州科第渐趋兴盛,到了晚唐已是“文儒之乡”,尽管如此,唐朝时福州进士仅34名。

到了宋代,福州经济发达,文化教育和科举事业迅速崛起,领先全国。同时由于官学发展,书院林立,因而教育普及,学者辈出,涌现出许多科举奇迹。宋代福建共出现约6000余名进士,约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5强。而福州则有进士约2800名。

到了明清两代,福州进士分别降到650名和730人。不管是什么原因,在进士人数上,和宋代是无法相比的。可以说,就全国而论,明清两代福州出的进士,并不显眼。似乎有些沉默。

但奇怪的是到了近现代,福州出现的名人剧增,成井喷式出现。

这一时期,福州文化既有历史的传承,又吸收和融合了新时代的内容,福州社会环境起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促使福州人才井喷式出现。

这一时期福州社会环境到底起了那些变化呢:

鸦片战争失败后,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中西文化交流加强;随着五口通商之后,民族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一些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士,开展了洋务活动,引进西洋武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等,而福州的马尾造船厂也应运而生,培养了大量人才;随后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等革新图强潮流,对福州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辛亥革命对福州就有很大的影响,孙中山把福建作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根据地,福州人参加辛亥革命的人也趋之若鹜。

正是由于福州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深入,促使知识分子思维方式及观念发生转变,出现了像林则徐、严复这样“开眼看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和救亡图强道路的社会改革家,更出现了大批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专家、学者。

在优越的社会环境中,富有开拓创新、好学求知的福州知识分子,在各个领域创造出奇迹是顺理成章的事。可以说这一时期,福州天时地利人和具备,为知识分子发挥智慧提供了有利条件,井喷式的人才涌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福州的知识分子,屡屡创造出“中国第一人”或在某领域做出重大影响。下面把近现代成为“中国第一人”或在某领域做出开创性成就的部分福州人物列出名单如下(按笔画顺序):

鉴赏奇人——王世襄 党内才子——邓拓 昆虫之父——刘崇乐 世纪老人——冰心 破译专家——池步洲 闽都才俊——何振岱 虎穴忠魂——吴石 仁心妙手——吴孟超 围棋宗师——吴清源 教育先驱——张亨嘉 天文大家——张钰哲 著名导演——陈怀凯 外交前辈——陈季同 末代帝师——陈宝琛 一代宗师——陈岱孙 海军宿将——陈绍宽 同光诗人——陈衍 数学巨星——陈景润 船政之父——沈葆桢 西学泰斗——严复 惊世才女——庐隐 清史翘楚——郑天挺 鸟类之父——郑作新 北梅南奏——郑奕奏 文化巨匠——郑振铎 报界人杰——林白水 民族英雄——林则徐 维新人士——林旭 建筑大师——林同炎 译林鼻祖——林纾 世界巨富——林绍良 共和先驱——林觉民 工人先锋——林祥谦 数学大师——林家翘 国府主席——林森 一代才女——林徽因 龙华烈士——胡也频 一代儒将——郭化若 商界巨头——郭鹤年 化工巨子——侯德榜 科普铁人——高士其 一生编辑——高梦旦 天文先驱——高鲁 佛教领袖——圆瑛 楹联先驱——梁章钜 爱国侨领——黄乃裳 玻璃大王——曹德旺 教书育人——萨本栋 海军耆宿——萨镇冰 闽中才女——薛绍徽

从上述简介可以看出福州的近现代著名人物,以科技专家和学者为主,从事军政领导的人物较少。这或许和福州人的性格有关。

福州人的性格是什么样呢!似乎还没有定论。关于福州人的性格问题,在许多文章、书籍、网络媒体等有所论述,但是否全面、是否准确或是否共识,视乎尚无定论。

谈一个地方人的性格特点主要是谈该地区人比较突出的性格表现。只有这个地区人的某种性格表现的很突出,比其他地区人表现的更突出,才能说成这个地区人的性格特点。举个例子,东北人和湖南人,许多性格和其它地区人的性格相似,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东北人粗犷、幽默、豪爽、大气、能说会道;湖南人性格刚强,禀性喜好张扬、思维活跃,浑身是胆,持才放狂、傲慢无忌。这些性格比其它地区人显的突出,所以就成为他们性格特点。

福州人的性格和福州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一是面向海洋,勇于冒风险、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积极向海外拓展,体现了福州人勇于面对世界的开放和大度包容性格;但福州地处东南一隅,远离政治中心,交通又不方便,很少受到战乱和政治权力斗争的影响,加上物产丰富,生活条件好,在舒适的环境中,书香门第代代相传,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形成勤奋好学,求稳怕乱,安于现状,谨微慎小,性情温顺等性格。

海洋文化和舒适的环境,形成了福州人似有矛盾的性格。

福州人的矛盾性格表现在双重性格:开拓进取而又安于现状、充满血性而又温文尔雅、敢于冒险而又求稳怕乱。但主流性格还是安于现状、温文尔雅、求稳怕乱。

正是由于上述的主流性格,福州人造就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式人物,他们勤奋好学,热爱自己专业,踏踏实实工作,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方面人才,比比皆是,无需举例。反观在政界、军界、商界的人才则是寥寥无几。

虽然也出过政治家,如国民党中央主席林森,但一直是有职无权,这和他的温文尔雅性格有一定的关系,福州也有不少在外地任职的官员,如王仁堪、李兆珍、张亨嘉、林启等等,都是清廉自律,关心人民,为当地百姓办了许多好事,称赞有加,留下了很好的名声。而军界人物,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被人民大众称为“活菩萨”。生前享有隆声,死后享有美誉;郭化若是解放军将领,属于儒将,在书法、诗词方面造诣很高。

福州也有不少有血性的英雄,他们充满血性和阳刚性。看看下面爱国忧民,充满血性的福州人吧!如南宋郑思肖、维新人士林旭、民主先驱林觉民、工人领袖林祥谦、“左联五烈士”只有的胡也频、抗日名将陈季良、抗日英雄萨师俊等等。

但总体而言,福州人还是以专家学者居多,走从政之路者少。这也是福州人主流性格特点所造成的现实。福州人缺乏敢想敢干的人才,缺乏有魄力、有开拓精神的人才,缺乏有胆略的人才。福州除培养国家急需的大量专家、学者外,更要造就敢想、敢干,有魄力、开拓进取和有胆略的人才、充满血性,敢于冒险的人才。在福州的历史中出过这样的人才,如林则徐、黄乃裳就是典型,可惜这样人物太少了。

纵观福州人才,充满血性和阳刚之气的人有之,但不多;敢想敢干,开拓进取,有魄力、有胆略的人有之,但只是凤毛麟角而已,除林则徐、黄乃裳之外,找不到第三人。而专家学者的人才比比皆是。当然不是说这些人才多了,我们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专家学者,福州的教育部门为国家加培养大量专家学者,功不可没。笔者认为,学校的教育,除让学生学好功课外,是否多灌输些开拓进取、敢想敢干、阳刚之气、高瞻远瞩、魄力和胆略等思想。多培养些奇思妙想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福州急需这样的人才。

卓 宝 熙

2022-09-16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