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思想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思想的散文1:四月的遐想
文/徐洁
一
一份孕育多时的思想,在四月成熟。
书、椅子、写字台、计算机、花,总有一些静物长久地陪伴在你的生活里,它们甚至比一些活物更有感情,相对无言,而心有灵犀,生长成生命存在的一部分。这让人想起了老子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些静物与谁争了吗?它们所付出与获得的爱或许并不少,此所谓以静制动。梁实秋对自己的“雅舍”住得稍久,就会舍不得搬。珍爱为自己服务的默默无语的伙计们吧!
二
四月总有几个春风沉醉的晚上,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坐在一起,共同谈论感兴趣的话题,播撒希望,增添面对困难的勇气。话题或许跑得很远,穿越时空,探寻屈子的哀歌,魏晋的风骨,鲁迅的匕首,席慕容的清新还有物理的公式,那些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之中的原理。
草长莺飞,惠风和畅,春暖花开,通体舒服的感觉是四月特有的优势。
三
四月仍在阅读,继续寻找精神故乡中的菩提树。
然而,四月的阅读并不安静。正如一首儿歌所云:“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热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收拾书包到来年。”春天的人是不容易老老实实坐在桌案前的。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多美的事啊!有人就此逗笑说:孔子有多少弟子呀?结婚的5乘以6是30人,再加上没结婚的6乘以7是42人,正好一共72贤徒。72个人一块旅游,需要两个大巴车呢!
四
杳杳情怀,荡荡余音,对于文字的执着与坚守成为不变的风格。在这些文字里让人看到正义。而所谓的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总有人向你讨要着这些文字,迫使你不得不写,不写便对不起那些渴望阅读的关心自己的人,而自己的时日也似乎日渐空虚,“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写成为必然,这是与生俱来的事情,任其自然吧。人生只有不断地主动付出,活着才有所附丽。
有些问题需要使劲去想,想透了,笔下的东西才可以出彩。海德格尔希望在“南黑森林”的乡间,把自己思想的根子扎进去,“不是在‘审美的’沉浸或人为勉强的移情发生的时候,而仅仅是在人自身的存在整个儿融入其中之际……”写作是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因此,不要在乎那些不可控制又没有多少承载的东西,真正可以把持的一天一天,一分一分,一秒一秒才是最重要的。
五
站在泰山的对面,物我两忘,相对无语。泰山的伟岸是最有包容心的,它可以用千万年的沉默击败这一时一事的喧嚣,对视泰山是最让人感到安全与坦然的,即使把你心底深处的呼喊无论向它怒吼还是絮语,它都会无限量的包容你,而你也不必披着虚伪的外衣。因此,千万不要跟这个世界较劲,以卵击石。多一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多一点“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潇洒。如果深谙了生活简单的法则,就可以轻装前行。
思想的散文2:不变的经典
文/刘书妤
文学是比鸟儿飞得还远的思想,是比花儿开得还美的情感,是比星星闪得还亮的智慧。多阅读文学名着可以陶冶情操,使我们的心灵得到舒展,让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变得纯洁无比。《简爱》就是一本与众不同、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它给了我深远的启发和思考。
《简爱》的主人公就叫简爱。简爱是一位非常平凡、普通,甚至有点低微的女孩,但她之所以在文中光彩夺目,是因为她不寻常的气质、与众不同的信念和顽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她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人人平等的气息,诠释了妇女不应该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在六年级时我们也曾经学过她的课文,课文中说她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的确,夏洛蒂笔下的简爱跟她的品质、气概、观点都极为相似。夏洛蒂的一生也遇到了许多挫折,投稿失败,被嘲笑,被藐视,但这些磨难都不足以把她打垮,只要她还在,人人平等的信念也永存于她的脑海中。夏洛蒂是在逆境中成长的,也是在逆境中成才的,终于,她用水滴石穿的精神创造出了简爱,打败了人们歧视妇女的令人痛恨的观点!
看完书的最后一行字,心中波涛汹涌。我感慨,简爱经历曲折之后那完美的结局;我感慨,在那谎言的背后依然存在着简爱豁达振作的身影;我感慨,不管命运如何加以虐待,简爱依然坚持着平等是永不变的信念;我感慨,简爱对爱情的执着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我还替简爱高兴,她终于获得了幸福的人生,那对金光闪闪、能使她高飞的翅膀终于插在了她的身上。我也替夏洛蒂感到欣慰,她终于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文学的结晶塑造了简爱这个完美、有个性的人物。那颗打败对妇女偏见的种子终于发芽、开花、绽放、结果,让人们对妇女的观念重生。
《简爱》的特别和那引人注目的文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它是不变的经典,那唯美的情节,绝妙的话语,感人的文字都令人难忘。正是这种敢于抗争、追求平等的精神,让夏洛蒂笔下的简爱永生!
思想的散文3:公民“仁”德,爱携包容
文/三孔调研队
孔子“仁”的思想是公民道德意识中的重要因素,在孔子看来,仁德是人重要的道德品质,而从社会现实和公民道德修养来看,仁德应该被发扬光大,同时成现代的传统美德。
“仁”本身就是充满爱的思想,意即要关爱和包容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仁即是爱。“仁”与爱是密不可分的,爱是对于做到“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比如爱护、关爱等,以致最终达到博爱,这是当代社会对于仁德要求的最高标准。
从曲阜车站出来,仅仅三十几分钟的车程便让我感受到三孔圣地给曲阜居民带来的影响,浓厚的文化气息潜移默化地教育着每一个人,礼、秩序、仁、德深入人心。车内没有人大声喧哗,年轻人会很有礼貌的让座,上、下车也没有出现城市里普遍的拥挤现象,车上的老人面带安详、满足的表情。
到达客栈后,老板给我们安排房间,调试电视、空调等,十分细心、很温馨的照顾我们。中午店里的阿姨盖和我们拉起了家常,给我们“游三孔”提出许多有价值建议。
我们来到一家餐厅,餐厅里处处挂满了孔夫子的名言警句,就连垃圾桶都是十分精致的,可见儒家文化对曲阜居民影响之深远!
每个公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要打各种交道,由此而产生的情感促使我们要拥有仁爱的美德。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用仁爱对待每一个人,才会建立和谐友好的交际圈,互相帮助,共同获得进步。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真诚友爱地对待他人,这是缩短距离、消除隔阂的第一步,我们要爱家人、爱朋友,甚至爱陌生人。
思想的散文4:撒播思想
文/丁明烨
非常欣赏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的一句名言:“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一位久未谋面的学生,面色忧郁地找到我的办公室,痛陈近期的生活遭遇,并请老师给予“指点迷津”。原来,这位学生中学毕业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的父亲个性极强,无论做什么事都替孩子拿主见,一切必须按他的意愿行事。这位学生既难以忍受父亲的专断,又暂时无法独立生活,心灵受到极度的压抑,已经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并一度想到了自杀。
耐心地听完这位学生的诉说,并没有告诉他具体的应对措施,而是向他讲了关于“忍”和“容”的问题。我说,很多人推崇“忍”,有的人把它写成书法挂在客厅,甚至有人把它刺在手背上,时时警示自己遇事要忍耐。其实,“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是一种压抑,是一种痛苦。我更喜欢“容”,“容”是一种理解,是一种包涵,是一种接纳。大海之所以浩瀚无际,波澜壮阔,是因为它不拒细流,不拒浊流,有一个博大能容的胸襟。一个人只要懂得容纳和海涵,具备了大海一样的宽阔的胸怀,就能够愉快地欣赏别人的长处,平静地宽容别人的缺点,就不致于因为他人性格上的某种缺陷而受到深深的伤害。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的脸上已露出了宽慰的笑容。我知道,有关“容”的思想已在他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后来,这位学生打电话告诉我,已经能与父亲很好地和谐相处了。
作为家长,平时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思想。记得女儿在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就指着家中两个水龙头让她思考,为什么常用的一只明亮润泽,美艳光鲜,而不常用的一只却锈迹斑斑,丑陋不堪?告诉她,人只有在劳动着、奉献着的时候才是最美丽的。当发现孩子有娇宠的倾向,就郑重地告诫他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不要做只会享受家庭温暖的寄生虫,要学会关爱家庭,为集体尽义务。让他们认识到,孩子只是父母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不是父母天空中的太阳。我深信,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是没有出息的,也难以成为孩子人生的榜样。
有人说,人与人的不同,皆因思想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你接纳了一种思想,也就打开了一扇生命之门。我坚持认为,一个教师能留给孩子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因此,在做教师时,经常给学生讲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启迪他们的心智,在他们的心田里撒播思想的种子。既便在赏识教育盛行的当今,我仍不赞成对学生一味的鼓励和赞扬,毕竟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有时,对待犯了错误的同学也不惜动用惩罚的“大棒”,让他们记住:违背规则是要受到相应的惩罚的。即便在社会生活中,面对一些不讲道理的社会流氓,我也常常凭借多年练就的武术功底让他们当众出丑,通过暴力手段让他们懂得:在这个世界上,横行霸道,欺侮别人不会得到好下场。
每当面对广袤的原野,面对巍巍群山,面对茫茫的荒漠,我常常在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所能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或许就是用自己的真诚和良知,为这个世界上撒播上一片片思想的绿色吧!
思想的散文5:与书为伴
文/静水
与书为伴,与思想为伍;与书为友,与智慧同行。
——题记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生进步离不开书,人生成长不能离开书。高尔基说:“书箱是人类去进步的阶梯。”是啊,书箱又何尝不是人生成长的阶梯?
在这个信息时代,在这个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不读书,必将落伍,跟不上时代潮流。
有人总结人生为“读好书,交高人生,做善事。”此可谓精辟,如此人生,充实,丰富,美丽。三者排列,书为第一,绝非随意。
人生趋利也好,然后趋名再趋静也罢,大多离不开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当然,这知识是广义的,自然、文化、科学、做人、做事,等等。
从小就喜欢读书,现在想起来还是缘于二哥、老舅和三姨家表哥们的影响。看来,小时候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是重要。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择邻三迁,其道理亦如此。
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漂亮。有人说,人的相貌四十岁之前是父母给的,四十岁之后则是自己修来的。这“修”大多与读书有关,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更加聪明。接受圣贤、专家学者的思想和智慧,启蒙和丰富自己的头脑,更加聪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读书可以让人变得善良。大凡书,几乎都是正能量,否则,一定会遭到摒弃。长期接受正思维的熏染,你的心灵世界就会变得美好。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可以帮助你有效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可以随请随到,从不厌倦。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益友,可以与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沟通,智慧与智慧的碰撞。而且,随时随地与你相会,绝不失约。
一本好书就是剂良药,可以医治心灵的创伤,可以排遣孤独寂寞和无聊。
读书要多读经典之书。若为经典之作,当记诵才是,而且要刻骨铭心。否则,就是在糟蹋。
读书受益无穷,一生读书会一生受益。前提是积极的思考,积极的构建,以及为我所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让读书成为习惯,是人生最大的修养。
思想的散文6:参照物
文/王瑶宇
参照物总是左右着我们的思想,有时候看见一棵树让人唤醒春天的记忆,想象花开;有时候一朵云让人内心下雨,心情悲伤了起来。参照物还左右着我们的眼光,参照物在后面,我们就会向后看。相反,参照物在前方,我们就会不断地向前看。
岁月变迁,人内心的参照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少不更事的时候,我的参照物是“邻居家的孩子”。我羡慕他们能被父母赋予自由,可以无拘无束在外面嬉闹,而自己只能坐在桌子前看书,如果在外面和小伙伴溜达,回家就会受到父母的严厉苛责。以前总觉得父母在这一点上没有做好,现在想想,自由虽好,有所约束又何尝不好呢?
后来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的参照物变成了明朝的大圣人王守仁。他文武全才,单枪匹马将造反的藩王平定,还开宗立派创立“心学”,不由得不让人心生敬意,顿生崇拜之情。他提倡的“知行合一”,成为无数人的人生追求。是他告诉了我,应该唤醒自己“致良知”,拒绝恶俗,坚守良善;是他告诉我,你懂得一个道理,而没有去行动,证明你还没有懂得那个道理……
近来我钟爱喜剧,在喜剧世界里,我的参照物是周星驰。每当我看了其它的喜剧,就情不自禁地拿它和周星驰的电影做对比,然后吐槽里面的差异。其实,主角不一样,导演不一样,拍出的喜剧片自然就会不一样,但我还是因为选择了周星驰的电影作参照物,而对其他的喜剧产生排斥。参照物还包含着我对它的喜爱,喜爱让我显得执拗,就像偶像不能被诋毁一样。
我的参照物是缤纷的,它覆盖着我人生的各个方向,就像我学习书法的时候,会去寻找喜欢的书法家作为参照物,学习写作就会寻找自己喜爱的作家作为参照物。因此我的参照物一直在变化,因为世事难料,我得服从道德,服从于追求。
参照物还是特有的,每个人的参照物,都有所不同。你周遭环境不利,你可以以远方为参照物,他周边环境优美,他可以以周边为参照物。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那句话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海水是最纯洁的,又是最不纯洁的:对于鱼,它是能喝的和有益的;对于人,它是不能喝的和有害的。”
思想的散文7:种一束思想之花在心田
文/白茫茫
一位作家乔迁新居,因为相熟,招呼我们几个年轻人帮忙搬家。作家很谦和,提前在电话里说,家具等大件已让搬家公司搬走了,剩下一些书,担心搬家公司干活的工人不仔细,怕把书给弄坏了,就留了下来。下班后,我如约来到作家的家中,果然客厅和卧室里已经没有了东西,剩下的40多捆书摆放在书房的地面上,每一捆都分门别类地用红绳系好,只需提下楼就行。
提着一捆三十来斤的书走下四楼,手心勒出了两道红印。看似不多的书,其实很重。书一趟趟被搬进越野车的后备箱,越野车的车胎也一点点下陷,装了才约一半的书,司机说话了:“再拉一趟吧,太沉了。”
是书沉,还是思想沉?那一瞬这个问题跃然我的脑海,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对作家进行了一番审视。在圈子里,作家颇有名气,也确实实至名归。名气大是因为他写出了许多精品佳作并屡屡获奖,名气实是因为他为人处世高人一筹,说简单点就是有思想。作家是怎么成名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似乎是个无人知晓的问题,却又是不少年轻人苦苦追寻的答案。如果不到作家的家中,谁会知道他这辈子读了这么多书,谁会关心他这辈子读了哪些书,谁会了解他这辈子是怎么读书的,谁又会在乎他这辈子用了多少时间来读书。看着手上被一捆书的绳索勒出的痕迹,我相信作家是一本书一本书读着成长起来的。正如作家所说:哪有什么捷径,常翻常看,常读常思,温故而知新罢了。这是一个谦虚而又通俗的说法,真正的含义是———思想的厚度是日积月累的沉淀,不是火候不到,而是时候未到。
不同的读书态度走出了不同的人生,就好比向酒杯里倒啤酒一样,怎么倒是有讲究的,如果你想一下子倒满,洒了一桌子啤酒沫不说,留在酒杯里的啤酒也只有一点点;而如果你慢慢往酒杯里倒,一杯就是一杯,满满的一点也不洒。读书更不能像猪八戒吃人生果一样,囫囵吞枣地看一遍,连人生果的味道都没有尝到,却在一旁羡慕别人细嚼慢咽吃得津津有味。总体来看,快餐式的学习除了给读者以一种短暂的享受外,并没有留下真正的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心灵的滋养。
英国诗人柯勒津治把读书方式分为四类:一是沙漏,进去多少流出多少,头脑毫无痕迹;二是海绵,什么都吸进去再挤出来,原样不变,只是脏了些;三是布袋,把豆浆漏掉留下豆渣;四是选矿,只捡纯净的宝石,淘汰矿渣。最高层次的读书应该是选矿式的,通过采矿、冶炼、加工等环节生产创造出新的东西。所以不全在于你读了多少书、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你能否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能否创造出新的知识。
燕子垒窝,蜜蜂酿蜜,靠的是日积月累。学习是智慧之源,知识消化吸收后才会变成滋润心田的春雨,并让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一天天长大直至开花结果。同时,还需要不断浇水、施肥和锄草,要不然它就会长得丑陋不堪甚至死亡。需要警醒的是,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一辈子只在工作前接受教育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思想的散文8:“思想装在水烟壶里”
在开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五花八门的水烟馆。
抽水烟是埃及乃至阿拉伯最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最大众化的一种民俗文化。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男男女女,谁都能沾,只是在街头看到的,草根多些。
水烟在阿拉伯文中叫Shisha(希夏)。水烟壶用一根或多根橡皮管同烟嘴连接。壶里装上水,上面放着烟袋锅,烟袋锅里装上烟膏。在烟膏上放上烧红的木炭。在烟嘴上一吸,壶里的水汩汩冒出气泡,把烟叶点燃,烟膏的气味就出来了。
烟味通过水的过滤,似乎变得清纯些。水烟的名堂全在烟膏里。埃及的烟膏很有特色。首先将烟叶剁碎,伴上蜂蜜,再加上各种果味,如苹果味、菠萝味、草莓味、梨味和桃味等,然后经过发酵而成。这样,抽起来便有各种果味清香,不但吸引了众多的男烟民,女烟族也很喜欢。
水烟壶不仅仅是一个烟具,因其造型美轮美奂,摆在家里也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用好看的水烟壶抽水烟犹如品醇酒香茗,让人难以抗拒。
真主对埃及似乎格外厚爱,赐给它充分的闲暇,让人们不管白天黑夜,泡在水烟馆里,优哉游哉地抽水烟,啜咖啡,喝红茶,侃大山,悠闲地乐享生活。
在埃及,水烟馆的生机似乎比别的行业强。你去看吧,遍布开罗街头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水烟馆里,什么时候都有人。当然,夜晚比白天多些,尤其是斋月,可谓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成了埃及一道独特的景观。
每当夜幕降临,一个个水烟馆便成了一个个热闹的场所。来水烟馆的,或自个儿孤身一人,或三三两两,或五六个七八个相约而来,一拨接一拨。
有的围着水烟桌,有的坐在皮墩上,有的干脆在铺着地毯的地面上席地而坐。服务员拿来水烟壶,有的水烟壶有好几个烟嘴,几个人围在一起同时抽。顿时水烟馆里烟雾缭绕。边抽水烟边聊天,品味彼此间悠悠然的谈话,那氛围就甭提有多爽啦。
进水烟馆者,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平民百姓,一般市民,新潮男女,大中学生或上流社会有身份有地位者。因此,水烟馆也分三六九等。有简简单单而经济实惠的,有独具匠心而讲情调的,也有环境幽雅而温馨舒适的。在我们新华社驻中东总分社住地附近,就有三家这样不同类型的水烟馆。
先说那家简单实惠型的吧,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店堂,是由一爿倒闭的小店改造而成的。店内有一张简陋的吧台,吧台旁边摆着杯子、托盘和水烟壶,外面摆着一排椅子。椅子就摆在街边的人行道上。光顾这家水烟馆的,多半是劳作了一天的打工者。他们来这里图的是实惠,花点小钱,抽袋水烟,喝杯饮料,欣赏车来人往的街景,消除一天的劳顿,抛开尘世间的诸多烦恼,自得其乐。
再说那家讲情调的。设计者匠心独运,把门窗上的木头都漆成深咖啡色,看上去古香古色,还在门口的柱子上挂个假人,身着青年服,脚穿运动鞋,很气派帅气。甭说,这家水烟馆的定位就在新潮青年男女。
他们来这里品的是新潮时尚。看看那些木头,瞅瞅那些假人,抽抽水烟,喝喝咖啡,侃侃大山,据说别有一番情趣。埃及的少男少女喜欢泡在水烟馆里聚会聊天嬉闹,女孩抽水烟更是一种时尚。
埃及女孩多半眼睛大大的,鼻梁高高的,身材窈窕,颇有姿色。她们并不刻意打扮,却显得靓而不媚,雅而不俗。她们爱到水烟馆里吞云吐雾,要的就是那种气派。我们一个年轻气盛的同事,见到这情景,总要嘟囔:“想不到埃及女孩竟活得那么潇洒。”
还有那家新开张的花园式水烟馆呢。屋顶铺的是红砖瓦,是专门从意大利进口的。埃及少雨,屋顶很少铺砖瓦。有了红砖瓦,就显出与众不同的装饰效果,格调就不一般。他们从埃及南西奈运来褐色石头,砌了个小假山,另一头挖了个小池子,铺上水管,安上水泵。水泵一开,水就从假山上流下来,形成个小瀑布,给人以动感。小瀑布中间架设个小桥,两边围上铁栏杆,两头铺着碎石路。路两边有低矮的路灯。在草坪中央栽了几棵树,树下安了小探照灯。草坪两边栽了两排树作为篱笆。
夜幕下灯一亮,瀑布的水一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氛围怎么样,不错吧,如今讲究的不就是情调吗。
来这家咖啡馆的,多半是有头有脸儿的人,上流社会白领丽人。男的西装革履,皮鞋锃亮,女的雍容华贵,举止文雅。他们把这儿当成温馨的港湾,以避开尘世的躁动。他们来这儿花钱找感觉,抽上水烟,点了咖啡或红茶,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呷,细细地品。在品味的同时,也品味生活的甜美,让静静的溪水从心上缓缓地流淌。感觉如何各人自知。
一位阿拉伯小说家描述这情景时写道:“腾云驾雾间,水迷烟醉中,经典的时光恍若倒流,回到了遥远的过去。”
如今,在埃及,水烟馆的形式包容越来越多。水烟馆也可能是咖啡馆、茶馆、快餐厅、果汁屋或别的什么。在抽水烟的同时,也喝咖啡、红茶、果汁或其他饮料。
中国人喝茶,喝出了茶文化,有了老舍笔下的茶馆。埃及人抽水烟,也抽出了他们自己的品格。水烟文化在埃及,旧时的遗风很重。埃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创作灵感,有的就是来自他经常光顾的水烟馆。
难怪有人说,阿拉伯知识分子的思想,就装在他们的水烟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