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文章

请欣赏滋味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滋味文章1:冬日读书滋味长

文/张海潮

元代翁森在《四时读书乐》中写道:“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把冬日读书的乐趣和情调挥洒得淋漓尽致,“雪日书千卷,花间酒一樽”,更让我体会“冬天漫漫,有书做伴,沉积学海,充实生活”的读书心境,真是冬日诗书滋味长。

冬日读书能让我去掉尘世的浮躁之心,深思入定。午后,我在冬日阳光射入的窗下,独坐, 捧书入怀,如老僧入定,人书合一。暖阳,把生命的杂念 一笔勾销。夜里,关起门来,坐在火桶边,驱赶着室外的寒意,心绪平静地读着别人的故事,品味着自己的人生。遐想着,以此来抚慰自己迷茫而焦灼的心灵。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静心读书,快哉乐哉。

带着一分虔诚,拜谒先贤,面悟圣哲。诗像雪充满灵性、荡涤心灵,词如风婉转空灵、摇曳多姿。在这个冬天以诗为雪、以词为风、以古人为友,跨越时空,沐浴心灵。静静地坐下来,看窗外风雪,摒弃一切嘈杂与繁闹,轻轻地翻开书,遨游在古人的世界里。心与诗意相融,便不会在意窗外风紧雪寒,自然的凄凉和人情的悲凉也离我而去。一段段经典的诗词会把我冷冰冰的情绪烘热,全然没有逼人的寒气。

读周作人的清淡平和、鲁迅的尖刻辛辣、丰子恺的细腻亲切、冰心的典雅飘逸、贾平凹的随意与匠心、余秋雨的博识与自然;读海明威的冷峻、伏尔泰的咏叹……

这些厚重的作品,带来的煦暖气息,穿透力很强,足以抵挡鼻息之间空气的寒凉,读这些书恰如喝一口甘甜的热茶,心田瞬间暖和了。

读人物传记,与智者交流,汲取智慧和力量;读小说,看爱情传奇,感受岁月沧桑;读历史,走近英雄,煮酒论天下;读散文,听渔舟唱晚,品尝花草闲情……文史哲,儒道释;天文地理,旅游美食,一本本书,随兴而读,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个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体会了不一样的心情。

在冬日里读书,我的心灵空间开始扩大。我学会俯瞰,学会包容,学会宽厚,学会超然,在艰难中学会超越自己。

在冬日里读书,我走进了五彩斑斓的思想丛林,顿觉书香弥漫,沁人肺腑,千年历史在书页的翻动中缓缓流出,从盘古开天地到星际遨游,时间与空间的阻碍荡然无存,尽情的体验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的快乐。

室外,北风呼啸、瑞雪簌簌;室内,温暖如春,沁人心脾,读着妙趣横生的文字,寒意全无。

布衣暖,菜根香,冬日诗书滋味长。

滋味文章2:夜的滋味

文/河豚

每一个夜,都是那么的难熬,对爱得挚深的人。仿佛那夜里的一切,月亮、星星是他们寻找孤独的依靠。人哪?为何被这黑黑的夜捆绑,想挣断那捆绑的绳,又是那么的难。就犹如被钉在爱情的十字架上,任凭那痛苦的皮鞭在抽打,就象那血肉之躯被抽得皮开肉绽也不觉得后悔。爱就是那样的麻木,让人无法理解。

夜里包藏着许多,令人心酸和情爱缠绵的往事,一到夜里那个储存仓,就被打开,所有的悲伤、痛苦都象放粮一样,在向外分放,发送。

有多少人,喜欢在夜里度过,夜里没有隐藏的东西,那样的让人可以倾诉甚至发泄。相思痛苦一并如此,就在这无可挑剔的夜里,任由宣泄、流淌。

夜里是每个受伤和被受伤的人发泄情感的好去处。那里能容纳所有的不幸和痛苦。那里也可以为你解决掉所有的不幸,每当你面对那发光的月亮和星星时,你便就会想到,什么是美丽和放松。

夜里是幸福的添加剂,只要你懂得什么是情,什么是爱,就到这黑夜里来,它会为你狂放不绝,甚至和你一到把美满幸福开采。

夜里不分贫贱高低之分,任由你任意狂放驰骋,有悲伤你就倾诉,有爱你就讲,向月亮和星星诉说,你就会心平如镜。

夜里是一个最大的容器,里面可容纳百川,甚至容下江河湖泊,只要你融入里,你就是沧海一栗,有开阔的空间。

夜里是你逃避痛苦和不幸的驿站,只要你那趟相思的列车驶向这里,它就会给你选择好停靠的码头和站位。

无论你是男是女都到这夜里来吧?夜可以给你指点迷津,夜也可以给你分放情感的月亮和星星。夜是你停留的驿站,是你我相思的好去处。

夜的视角之一

他把她的情带走了,带着她的相思走了,甚至也把她这个人带走了。

自从他走后那刻起,她都在无时无刻地想着他,特别是他那不愿分离的眼神让她久久不能忘。

他还记得离开她那刻起,她站在那里,久久地望着他,就象在心里说着:

“你别走行吗?在这里陪着我。”

可是他也舍不得她,但他不能那样,他得下定决心离开她,因为他要为她负责,自己也不能那样太自私了。

他转身就走,连头都没有回,就离开了日思夜想的她。

他的心里能不苦吗?那苦又有什么用,而作为爱他的她不更苦吗?也许她正在夜里痛哭,也许正在撕心裂肺地想他等等,他不愿去想,总之夜里是他们倾诉情感的好去处。

夜的视角之二

她也放不下他,特别是一到夜里她就更想他。

她自己躺在床上,独自而思,想睡也睡不着,一闭上眼就是他的身影出现。他那成熟气质的美,深深地打动了她,她太想念他了,是那么的深刻。

她孤单单面对着天空的星星发呆,她好想好想他,但她还无法把他留在身边,就象天边的星星若隐若现。

夜里,相思的泪一把又一把,打湿了枕巾。那思念的泪珠象不断线的珠子,在一个劲地淌。她狠自己太过于矜持,太过于封闭,要不然他能在她的身边溜掉吗?她责怪着自己,埋怨着自己,但那又有什么用。

夜里,哭是她的唯一,想念他的途径。

夜的视角之三

他们俩都想念得不得了,那种急切相见的愿望想马上就到,可是时间在捉弄人,就是不给他们俩相见的机会。

他们俩真是爱得情真意孥,那种感情不是什么都能替代的。他们是真心相爱,是缘分让他们结合。但他们不能走到一起,只有各自在夜里独相思。

爱上一个人真难,不爱一个人更难,这是爱过的人的亲身体验。

爱了就痛,不爱了也痛。那爱的皮鞭正在高高地举起,是否抽得你皮开肉绽只有你亲身体验,才能知道爱的辛酸,爱的苦短。

夜里的滋味,是好是坏,只有你踏入夜里的那一刻,你才会有亲身的体验。

滋味文章3:春节滋味

文/杨晓升

对我来说,儿时的春节是一年中最令人激动的节日。那时候是“文革”,物质极度匮乏。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无法离开的粮油猪肉布匹肥皂等物资,都是定额供应、凭票证购买。居民每月定量的口粮根本不够每餐吃米饭,只能每餐用少量的米多兑些水煮粥。粥当然是稀粥,水多米少,煮出的粥近乎米汤。好在那时候农贸市场上还有廉价的红薯。红薯切成块煮成红薯粥,粥不那么稀了;红薯还补充了大量营养。及至如今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才知红薯原来含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以及二十多种微量元素,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甚至有“抗癌之王”和“蔬菜冠军”美称,我才聊以自慰,感觉物质生活极度匮乏时的那种万幸。

还是回到儿时的春节。一年漫长的365天,除了元宵、端午和中秋等不多的几个节日或平日里偶尔来了重要的亲戚朋友,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春节,因为春节可以天天吃白米饭,而且可以连吃数天,从除夕到正月初五,天天如此。重要的是还天天开荤,一年中难得一见的鸡鸭鱼肉蛋,还有潮汕民俗中拜神祭祖准备的各色祭品(都是潮汕特色糕点、各色菜馅的米粉馃和各种水果),春节期间也天天可以吃到。馋疯了的人们,仿佛报复性地选择在春节期间大吃大喝,直吃得满嘴流油、饱嗝连连才甘愿罢休。也许是因为春节意味着吉祥,孕育着希望,再穷的人家也都要竭尽全力、倾尽积蓄买回各种年货,让自己的家人吃个心满意足。仿佛这么吃,才会有好头彩、好兆头;仿佛不这么吃,就会被世人小瞧为时运不济。

压岁钱则是孩子们春节中的另一种惊喜。贫穷人家,钱对孩子们来说非常奢侈。平日里,孩子们可不像今天的孩子这样幸福。如今的孩子钱可以随时找父母要,即使孩子不主动要钱,做父母的也会随时关爱有加地问孩子需不需要钱,唯恐孩子没钱出门受委屈,甚至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那时候的孩子,平日里衣兜里很少有零花钱,偶尔有几个一两分或五分面额的硬币,那已是父母的极大恩赐,肯定是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父母高兴时偶尔的奖赏。那时候普通百姓的孩子,春节得到的压岁钱也不像如今的孩子,动辄数百上千甚至上万,父母给的压岁钱少则几毛,多则几块,一般都是事先在银行换好的新票子,一角两角五角,一元两元五元,崭崭新新,整整齐齐,不留半点褶皱。如此崭新的钞票,孩子们拿了大都也舍不得花,大都小心翼翼地藏着掖着,唯恐丢失了或被别的孩子偷了,抑或生怕被大人们无意间拿走。有了压岁钱,春节里穿着新衣的孩子,底气更足了,情绪更加高涨了,笑容也更加灿烂。孩子们在一起耍闹追逐嬉戏的笑声,无拘无束,清澈爽朗,让“文革”压抑贫穷的日子有了难得一见的生机。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是大人们日复一日的节目,当然是要带上自己的孩子。潮汕地区,春节串门走亲访友,给对方的老人小孩压岁钱是必不可少的礼节,当然双方必须是沾亲带故,要不就是平时来往较多关系较好的挚友。上门做客时,须事先备好红包,红包里装两角四角两元四元不等,多少都有,但必须是双数,意为好事成双。客人给主人家的老人小孩送红包,主人也需要给客人带来的孩子回送红包,礼尚往来,这是人情世故中的一种平衡,也是一种悠久的民俗文化。假若有谁敢打破这种平衡,比如只收礼不回礼,轻者背后会被责骂自私不懂规矩,重者会被世人鄙视冷落直至断绝来往。所以,春节串门带上自家的孩子,既是聚会凑热闹的需要,更是利益均衡的需要。假如上门做客红包只出不进,那可就亏大了。所以,春节上门做客的人一般都会带上自家的孩子,而且对方有多少孩子,自家一般也会带上数量相等的孩子。跟着父母串门做客,孩子们当然也乐意,好吃好喝、热热闹闹不说,还会收到装有压岁钱的红包,何乐而不为?

滋味文章4:读书消夏滋味长

文/卫宣利

夏天是这样的季节,不宜走朋访友扰人清凉,也不愿游山玩水被太阳暴晒。这样的时候,唯有躲在家里看书才是最好的消夏方式。

早上起来,先撒几把大米绿豆在火上炖着,跑到外面锻炼一圈回来,正好汤香粥浓。音响打开,放上班得瑞的曲子,山涧流水,日光海岸,早晨就在啾啾的鸟鸣中醒过来。拿一本书坐在窗台上,玻璃隔了暑气,内心清凉如许。这个时节,适宜读张晓风的散文,清风静朗,月凉天心。或者是《诗经》,嘴上念着“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心,早已越过数千年的时光:是清晨,郊外,薄蔼如纱,碧草露浓,她和他偶遇,女子清华婉仪,男子如遇天人……

午后酷热,便由着自己一味懒着,赖在床上。凉席才用滴了花露水的清水抹过,清爽宜人。阳台上的茉莉将幽幽的香味送进来,倚在枕上,书一页页翻过,是沈从文写给三三的信。他说:“三三,你只看我信写得如何乱,你就会明白我的心如何乱了……这长长的日子,真不好对付!”那样的情意绵绵,会牵动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而迟子建在散文里写:“自从爱人出车祸永远离开了我,我将自己关在哈尔滨整整四个月……当提笔为自己的新书写跋时,想起这支笔是爱人送给自己的结婚礼物,才感到了什么是凄凉……”这样的句子,让我的心如被利器刺了一下,疼得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而窗外的蝉鸣如鼓,热浪逼人,于我似乎遥隔千里,早已忘却今夕何夕。

睡个长长的午觉,傍晚时分,带一本书出门,到超市,买一把翠生生的茼蒿,再挑几个水灵灵的番茄。逛到僻静的角落,便坐下来看书。超市里凉气开得很足,在此闲闲地读上一会书,十分安逸。人来人往的超市,适合读情节曲折的小说。心被人物的命运牵引着,便会忽略环境的嘈杂。《小姨多鹤》里沉静坚韧的多鹤让人心疼,《金陵十三钗》里那十三个风尘女子从容赴死的悲壮,她们仿佛从纸上跳出来,就鲜活地在我面前,挣扎,反抗,出击……我的心在她们的故事里穿行,悲悯或者喜悦。

若是从前在老家,夏天会更舒服一些。我少年时,老宅的窖洞还在。那些夏天的午后,大人们都在午睡,树上蝉鸣阵阵,伙伴们不知在哪一处粘知了,我却抱几本书,悄悄跑到窖洞里去读。外面热浪滚滚,窖洞里却别有洞天,是沁人心脾的凉。我就在那里,读完了《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夏天是浮躁酷热的季节,可是沉浸在书里的心,却安然如瓷,清凉如玉。

滋味文章5:等的滋味

文/周国平

人生有许多时光是在等中度过的。有千百种等,等有千百种滋味。等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

我不喜欢一切等。无论所等的是好事,坏事,好坏未卜之事,不好不坏之事,等总是无可奈何的。等的时候,一颗心悬着,这滋味不好受。

就算等的是幸福吧,等本身却说不上幸福。想像中的幸福愈诱人,等的时光愈难捱。例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自是一件美事,可是,性急的情人大约都像《西厢记》里那一对儿,"自从那日初时,想月华,捱一刻似一夏。"只恨柳梢日轮下得迟,月影上得慢。第一次幽会,张生等莺莺,忽而倚门翘望,忽而卧床哀叹,心中无端猜度佳人来也不来,一会儿怨,一会儿谅,那副神不守舍的模样委实惨不忍睹。我相信莺莺就不至于这么惨。幽会前等的一方要比赴的一方更受煎熬,就像惜别后留的一方要比走的一方更觉凄凉一样。那赴的走的多少是主动的,这等的留的却完全是被动的。赴的未到,等的人面对的是静止的时间。走的去了,留的人面对的是空虚的空间。等的可怕,在于等的人对于所等的事完全不能支配,对于其他的事又完全没有心思,因而被迫处在无所事事的状态。有所期待使人兴奋,无所事事又使人无聊,等便是混合了兴奋和无聊的一种心境。随着等的时间延长,兴奋转成疲劳,无聊的心境就会占据优势。如果佳人始终不来,才子只要不是愁得竟吊死在那棵柳树上,恐怕就只有在月下伸懒腰打呵欠的份了。

人等好事嫌姗姗来迟,等坏事同样也缺乏耐心。没有谁愿意等坏事,坏事而要等,是因为在劫难逃,实出于不得已。不过,既然在劫难逃,一般人的心理便是宁肯早点了结,不愿无谓拖延。假如我们所爱的一位亲人患了必死之症,我们当然惧怕那结局的到来。可是,再大的恐惧也不能消除久等的无聊。在《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一边守护着弥留之际的安德列,一边在编一只袜子。她爱安德列胜于世上的一切,但她仍然不能除了等心上人死之外什么事也不做。一个人在等自己的死时会不会无聊呢?这大约首先要看有无足够的精力。比较恰当的例子是死刑犯,我揣摩他们只要离刑期还有一段日子,就不可能一门心思只想着那颗致命的子弹。恐惧如同一切强烈的情绪一样难以持久,久了会麻痹,会出现间歇。一旦试图做点什么事填充这间歇,阵痛般发作的恐惧又会起来破坏任何积极的念头。一事不做地坐等一个注定的灾难发生,这种等实在荒谬,与之相比,灾难本身反倒显得比较好忍受一些了。

无论等好事还是等坏事,所等的那个结果是明确的。如果所等的结果对于我们关系重大,但吉凶未卜,则又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时我们宛如等候判决,心中焦虑不安。焦虑实际上是由彼此对立的情绪纠结而成,其中既有对好结果的盼望,又有对坏结果的忧惧。一颗心不仅悬在半空,而且七上八下,大受颠簸之苦。说来可怜,我们自幼及长,从做学生时的大小考试,到毕业后的就业、定级、升迁、出洋等等,一生中不知要过多少关口,等候判决的滋味真没有少尝。当然,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悟性,就迟早会看淡浮世功名,不再把自己放在这个等候判决的位置上。但是,若非修炼到类似涅的境界,恐怕就总有一些事情的结局是我们不能无动于衷的。此刻某机关正在研究给不给我加薪,我可以一哂置之。此刻某医院正在给我的妻子动剖腹产手术,我还能这么豁达吗?到产科手术室门外去看看等候在那里的丈夫们的冷峻脸色,我们就知道等候命运判决是多么令人心焦的经历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走到某几扇陌生的门前等候开启,那心情便接近于等在产科手术室门前的丈夫们的心情。

不过,我们一生中最经常等候的地方不是门前,而是窗前。那是一些非常窄小的小窗口,有形的或无形的,分布于商店、银行、车站、医院等与生计有关的场所,以及办理种种烦琐手续的机关衙门。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耐着性子,排着队,缓慢地向它们挪动,然后屈辱地侧转头颅,以便能够把我们的视线、手和手中的钞票或申请递进那个窄洞里,又摸索着取出我们所需要的票据文件等等。这类小窗口常常无缘无故关闭,好在我们的忍耐力磨炼得非常发达,已经习惯于默默地无止境地等待了。

等在命运之门前面,等的是生死存亡,其心情是焦虑,但不乏悲壮感。等在生计之窗前面,等的是柴米油盐,其心情是烦躁,掺和着屈辱感。前一种等,因为结局事关重大,不易感到无聊。然而,如果我们的悟性足以平息焦虑,那么,在超脱中会体味一种看破人生的大无聊。后一种等,因为对象平凡琐碎,极易感到无聊,但往往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小无聊。

说起等的无聊,恐怕没有比逆旅中的迫不得已的羁留更甚的了。所谓旅人之愁,除离愁、乡愁外,更多的成分是百无聊赖的闲愁。譬如,由于交通中断,不期然被耽搁在旅途某个荒村野店,通车无期,举目无亲,此情此境中的烦闷真是难以形容。但是,若把人生比作-逆旅,我们便会发现,途中耽搁实在是人生的寻常遭际。我们向理想生活进发,因了种种必然的限制和偶然的变故,或早或迟在途中某一个点上停了下来。我们相信这是暂时的,总在等着重新上路,希望有一天能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殊不料就在这个点上永远停住了。有些人渐渐变得实际,心安理得地在这个点上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些人仍然等啊等,岁月无情,到头来悲叹自己被耽误了一辈子。

那么,倘若生活中没有等,又怎么样呢?在说了等这么多坏话之后,我忽然想起等的种种好处,不禁为我的忘恩负义汗颜。

我曾经在一个农场生活了一年半。那是湖中的一个孤岛,四周只见茫茫湖水,不见人烟。我们在岛上种水稻,过着极其单调的生活。使我终于忍受住这单调生活的正是等--等信。每天我是怀着怎样殷切的心情等送信人到来的时刻呵,我仿佛就是为这个时刻活着的,尽管等常常落空,但是等本身就为一天的生活提供了色彩和意义。

我曾经在一间地下室里住了好几年。日复一日,只有我一个人。当我伏案读书写作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在等--等敲门声。我期待我的同类访问我,这期待使我感到我还生活在人间,地面上的阳光也有我一份。我不怕读书写作被打断,因为无需来访者,极度的寂寞早已把它们打断一次又一次了。

不管等多么需要耐心,人生中还是有许多值得等的事情的:等冬夜里情人由远及近的脚步声,等载着久别好友的列车缓缓进站,等第一个孩子出生,等孩子咿呀学语偶然喊出一声爸爸后再喊第二第三声,等第一部作品发表,等作品发表后读者的反响和共鸣…

可以没有爱情,但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哪里还有人生?活着总得等待什么,哪怕是等待戈多。有人问贝克特,戈多究竟代表什么,他回答道:"我要是知道,早在剧中说出来了。"事实上,我们一生都在等待自己也不知道的什么,生活就在这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了理由。等的滋味不免无聊,然而,一无所等的生活更加无聊。不,一无所等是不可能的。即使在一无所等的时候,我们还是在等,等那个有所等的时刻到来。一个人到了连这样的等也没有的地步,就非自杀不可。所以,始终不出场的戈多先生实在是人生舞台的主角,没有他,人生这场戏是演不下去的。

人生惟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是等那必然到来的死。但是,人人都似乎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滋味文章6:幸福的滋味

文/灵秀

【1】坚强是幸福的音符

我的眼眸总是被路边奇特的景色吸引,心总是被那些景致中孕育的坚韧和顽强撼动。

时时刻刻能发现美,欣赏美,美感动着心扉甘甜而沁心,美让我们的生活色彩斑斓。

有时候我们对于生命的本真与美丽,有一种天然的期盼,但美并不一定都是完美,残缺亦美,如断臂维纳斯。但人们对于残缺的美并不是很宽容,它要有高于健全美更胜一筹的韵味和光亮。

残缺美蕴藏着更深更浓更烈的能撼人心魄的坚强或是搏动心弦的柔韧。

我们常在路上看到残缺的躯体伏卧路面,面前一只破碗,一脸的凄惨,乞讨为活着,龌龊而肮脏,影响巿容,我不是蔑视或不屑,也不是没有同情心,之于他们生命只是为存在而存在。但我更欣赏和赞誉那些有尊严的生命,更佩服那些身残志坚勇敢的灵魂,更敬重那些敢与命运抗争挑战残缺身体极限的豪举,更歌颂那些以痛苦和磨难激发斗志的英雄,他们的残缺更能让人心生敬畏。

曾有一篇文章:青春奋斗是最享受的事。

我想:生命不管以何种形式存在,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和困境,只有坚强,才能演奏出幸福的曲调。

昨天路遇一时尚男孩,头发是金黄色,发型如鸡冠花样,精力充沛,昂扬奋发。瞬间吸引了我,吸引我的不只是他爱美的个性,独特的装束,而是他身体的残缺,他只有一条腿,拄着单拐,行走自如。

对于生活的热爱,他没有因残疾而放弃,这就是坚强。对于美好的渴望,他没有因残缺而自弃,这就是美丽。

曾经张海迪身残志坚,震撼了多少人的心扉。

但我们在舞台上看到那位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漂亮女孩,优美动人的舞姿时,谁都会为之婉惜,而她却说:我不会因为残疾而痛苦而痛惜,我能活着已是最大的幸福。因为一栋楼里就她一人存活,已经是生命的奇迹,虽然没有了腿,她还能舞,还能享受生活,还能看见蓝天白云,还能伴着绿草如茵,还有朋友。她幸福,因她不与曾经自己健全时的舞姿相比,不去追悔已经失去而又不能复得的双腿,她为自己是幸存者而歌而舞,这就是生活的美好。

曾有人说:其实,活着就是幸福。对于拥有生命拥有健康的人来说,这是理所当然的拥有,也许没有幸福可言。而对于与疾病抗争生命芨芨可危的人来说,健康地活着,拥有更长一点的生命,就是最大的幸福。

对于那些意外罹难,失去生命的人,他们虽已无法表达自已的所思所感。但从悲痛欲绝的哭泣中就该明白,活着的美好和幸福。

那个男孩阳光般地生活,他也想拥有健全的体魄,更能招人喜欢,可之于他拥有生命远比健全更为重要。差一点失去的生命还在,那就是幸福,他当然要幸福地活着,不为残疾而自怨自弃。

对幸福的诠释太多,它只是一个个体的感悟。就如那个妥贴不过的比喻: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舒服不舒服也只有自己知道。幸福的滋味也一样。

【2】将愁丝化作幸福

最近总是心伤,莫名的泪流,又总是梦见远去的亲人……人生的某一个时段,是不是就容易伤感。

一些忧伤如轻风拂面,吹干泪痕,冰凉了心扉。总有淡淡的薄凉浸染,一向情绪多变,阴阴晴晴,与天气无关,与花开花谢无关,只是感悟彼多,思虑稠密,总是坠着几滴伤心泪痕……

昨日读老井的诗感受深刻:人到中年/已经能够清晰地听到自己体内/金属齿轮转动时发出的咔咔声/躯体内有许多的配件已经衰老/缺油宛如一家破损的机器/但却无法打开注油或者更换/吃力地爬上山坡/我心脏已跳动得像一头背着夕阳的大象/喘着粗气

也许是人到中年,感触彼多,懂得彼多,留恋彼多,思虑凝重,在时光的隧道回望有过的快乐、幸福和辛酸、艰难,在渐行渐衰老的身心里多了一些伤怀。

在这个春花散落的季节,天在沙尘间迷茫,心境如泣如诉,身体病病怏怏,人到中年父母的衰老或是离去,猛然间将我衰弱衰老。原本是否坚强,只是此刻因思念而羸弱而不堪一击,如洪流泻泄后带走了太多的坚韧……

怀念,时光,总是曾经幸福而美好。我因着怀念,将牵在手里的幸福弃置,恍惚间忆起:今天可不是以后的曾经美好。

我想着让心先健康起来,快乐起来,身体也会好起来,不想沉缅于曾经,曾经再是美好,都已成过往,我又如何能留住它的美丽,思念虽温暖如花如水的柔美,但现实的幸福才是点缀当下生活的花,忘记年轮,忘记岁月匆匆,就让曾经美好过的一切静静地活在记忆里吧。

看今天花开了,树绿了,天空晴朗,阳光明媚,小鸟飞翔……何必要在这样的静好间凄然。

曾有人评价一位作者:陷落在回忆中的人。我何曾不是,诸多的文字都在回忆曾经的美好。也许经历了方懂得珍惜,方能透悟那段生活的美丽和本真。走过风雨走过纷扰,虽不能真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洁柔静美,但我还是要幸福地看向一朵莲花高洁清丽的妖艳。

相信生活,美好一直都在,爱也一直都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个社会虽不乏腐朽的气息,好坏混杂,善恶难辨,但大千世界,必定美好要更多一些,腐朽就如一些叶片上腐烂的斑点,如空气中混杂的一点污浊,令人生厌,但破坏不了人们对于美的追逐。

一如天空那一片蔚蓝,又如蔚蓝的天际白云漫游,太阳的温热,月色的亮丽,就如我们的生活风和日丽,衣食无忧,与家人心手相携。何必为点滴的不快或是不如意而悲叹。

好好生活,就会幸福。幸福,就是好好生活。

【3】幸福,因着母亲

《山楂树之恋》让我对山楂花有着别样的爱恋,仿若它总是与凄美的浓情相牵。

初次见到山楂花开,是在琴的家乡,初见我误认为是苹果花开,她的家乡天气凉,总比别处节气迟,酷似的花朵儿较苹果花要小巧一点,繁茂的绿叶间簇簇淡淡粉色的白,就在琴的老家门前摇摆。

那天,是琴的父亲不在了,一院子人,一袭白衣的孝子孝女,游来荡去地进行着丧葬的仪式,悲鸣声声,或是凄慌不安,在一位死者全然不知的热闹间,为死者的一生画一个句号,为他堆起一个小小的坟茔。天堂?地狱?极乐世界?亲人美好的祝愿,便是天堂或极乐世界。我们还是虔诚地相信他去了那儿。

以后有一种想念,会随着时间越积越浓,从此不能相见,只能回味或是梦里相见。

每年的山楂花开时,都荡漾着淡淡的如花样的忧思。

总有一些日子让人怀念最深。

琴,不要再哭了,虽说泪珠儿不能自抑,但也唤不回曾经,珍重吧。

将所有的爱和情给于母亲,让她好好活着,让她拥有晚年的幸福。

山楂树下有一株低矮的绿色植物,开着几朵粉嫩的花,细细的观赏,如一个桃形的荷包。菊说:名叫荷包花。还真像,如我小时候姨祖母做的荷包。两瓣粉色的外壳,内是淡粉色的荷心,下有吊坠,只有拇指盖大小,娇巧可人,藏在绿叶间羞怯如曾经的闺房女孩。

见到了琴的母亲和她的亲人,也见到了山楂花和荷包花,去了一次那个早就知道但从未去过的地方。

回来的路上,便开始怀念,花也罢人也罢,聚散两相依。

琴的老家也将如我的老家一样,开始寂寥和凄凉。见到她的瞬间我泪眼朦胧,因我们有同样的思念之苦。

珍重吧,今天已是如此,我们还是好好向前行。

我想告诉琴她和我一样,还有一份幸福,要好好珍重。

我很幸福因为母亲还在身边,邀母亲同住的日子,我像一个有人疼爱的孩子,回家母亲便将饭摆好在桌上,吃完母亲竟然不让我动手,非要她去洗锅。我真像一个受宠的孩子,满脸的幸福和羞愧。我什么也不做,只陪母亲出去逛逛,因一整天母亲一人在家,但我不知,也许是母亲在陪我逛。

母亲将楼道彻底地清洁,又将我书房架子上的石头取下擦拭,母亲总是小心地做这做那,幸福到心痛。

周日母亲邀我们全都去她那儿吃饭,看母亲不停地忙,等大家都吃完各自回家,母亲还得收拾。我突然很严厉地训戒母亲,以后不许您在邀我们都来吃饭,您这儿房子小不方便,应该周末我们休息做好了邀您去吃才对,以后要聚也不能在您这儿,让您忙前忙后,母亲笑而不语。

母亲总是谁家有困难就去帮衬着谁,那一个子儿不是牵挂在她的心上。

我时常劝慰母亲:儿女都大了,谁的事谁去做,谁的问题谁去解决,您不要再操心和不安,对于我们来说您健康安好就是我们最大的福份。

可母亲答应着,却总是这也放心不下那也要操心,真是习惯了。

因为这样的幸福,想起来有点心疼,母亲鬓角的华发总在心头飘浮。

但我的孩子刚会唱“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时,我幸福到心醉,一路走来,到如今我已到不或之年,而我的幸福依然是“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幸福,要去感悟,要去争取,要去守护,要用一颗平常的心态笑着容纳,幸福就在每时每刻的生活里,在你的身边在你的窗前在你的餐桌在你相聚的喜悦里,无处不在。

滋味文章7:故乡的滋味

文/赵凌云

清明节回了一趟老家,与父母兄妹欢聚两日,收获颇多。回家后想写一点文字,可看了凸凹先生的“故乡滋味”后,决定只引用其中的一段话作为清明回乡的速记。凸凹先生回家探母时与母亲进行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呢?”。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是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这两天我是在姐姐家度过的,从姐姐那里我也体会到了这种没有负担的宠爱。尤其是在陪父亲去看望姑妈时,更加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故乡的滋味。

我父亲今年69岁了,姑妈75岁,近几年父亲在武汉的弟弟家住,姑妈有近一年没见到父亲,虽然经常通电话,但相思之情日盛。由于两位老人行动不便,今年春节没见着面,因此清明节父亲决定去看望姑姑。虽然提前电话通知了姑妈父亲具体的行程,姑妈还是先后打了三次电话询问父亲到哪了,当我们的车拐过姑妈家门前那条街角时,就看见姑妈佝偻的身形站在路边朝车子眺望,下车时,姑妈急急地招呼:“慢点、慢点,别磕着了!”。打量父亲半天后才说:“瘦了,又瘦了!”,搓着双手把大家让进家里,招呼孩子们斟茶倒水,忙着下厨,“你舅口味大,多放点辣椒……”姑妈切切地嘱咐。

吃饭了,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姑妈与父亲坐在一起,口里不断地对父亲唠叨些琐事,手里不停地给父亲夹菜,当“沔阳三蒸”端上桌后,姑妈站起身来,拿过父亲的碗,一个劲地往碗里夹父亲最喜欢吃的蒸肉,眼看菜碗都见底了,大伙才笑着说:“您老也给我们留一点”。姑妈才讪讪地说:“厨房里还有,你们自己端去。”引得满座前俯后仰,姑妈却一点也不为所动,认真地看着父亲吃,听父亲讲。

要走了,姑妈一会装点自制的咸菜,往父亲手里塞,一会装点刚从菜地里摘的新鲜蔬菜,对父亲说:“这是施的农家肥种的,比超市里的味鲜。”临上车了,突然拉着父亲的手,说:“你看看,这记性,我给两个外甥媳妇捉了两只老母鸡给忘了,快去拿来……”

车快拐过街口了,我回望,姑妈还站在街边朝我们挥手。

以前我对传统节日的意义没有多深的理解,现在我才对国家把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通讯日益发达、交流却越来越少,物质日益丰富、人情越来越淡薄的今天,大家的心灵都在呼唤一种回归。

滋味文章8:儿时年的滋味

文/蔡小怀

小时候,我总是眼巴巴地盼着过年,“年”会给我带来很多快乐。儿时记忆中的年味儿,像父亲的老烟袋,辛辣厚重得呛得出眼泪来;又像母亲的老酸菜,心酸又甘甜。

小时候家里没有什么玩具,鞭炮最让孩子们着迷。那时鞭炮大概几角钱一串,就那几角钱,我也是没有的,偶尔有几分钱就买火柴玩了,没钱就偷拿家里灶上的火柴。只有过年时,父亲才会买一串鞭炮,我和二哥每人分50根。鞭炮给了我们,条件是过年三天都得有响声,而且响声最好在自己家的院子里。

鞭炮不能一口气痛快地放完,我们只好特别小心地一根一根把鞭炮解下来,放的时候一根一根地放。碰到不响的鞭炮就小心翼翼地放热炕上焐焐,时间不能长,弄不好会把家里的被子席子炸得稀巴烂。焐了还是放不出响声的也舍不得丢掉,捡回来放到屋檐下的廊石上,用铁锤砸响。50根鞭炮要数好,初一、初二各20根,初三10根,可每年不到初三,炮就放完了,还要耗掉两盒火柴。后来二哥不和我分了,过年三天都有鞭炮放才勉强有保证。

过年最盼望吃的是大年三十晚上炸的油饼,那时候西北农村一年里最好的伙食就是油饼。油饼做起来很讲究,要花大力气把发好的面揉很多遍,揉透了还要再“醒”个把小时,再擀成一个个饼状,放油锅里炸。我早早地在锅旁边等着,出来一个吃掉一个,等了一年了,即使烫着了也在所不惜。一开始出锅的油饼都是你一个我一个地下肚了,半小时后油饼才慢慢地积攒下来,我也撑得没法睡觉了。

家人将油饼按人定量,差不多每人分20个,各人的油饼分开存放。给我分油饼时我是盯着数的,母亲总是微笑着悄悄多给我放几个。分完油饼后母亲宣布油饼要慢慢地吃,才够吃到正月十五,不能一顿饭把油饼当饱吃,得配上馒头吃。我每次吃完一个就数还剩几个,再怎么数也到不了正月十五,母亲察觉了都会默许我可以拿她的油饼。油饼对我来说诱惑实在太大了,自己的吃完了,还要去吃父母的油饼。父母一年到头拼命地劳累、节衣缩食,就为了孩子有学上,为了过年时一家人能吃上油饼。真的有油饼了,他们却舍不得吃,省下来给我跟哥哥,我却直到长大以后才慢慢体会到父母亲给我的无尽温暖和爱。等到我工作了,父母却永远也享不到儿子的福了。不知有多少次,我涕泪长流,回忆曾经无比心酸又无比温暖的那些“年”。

离开家乡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老家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一年比一年热闹,一年比一年富足。过年的油饼已经被更多美味的食物所替代,我却一直记得儿时的美味油饼。

滋味文章9:想念一个人的滋味

文/墨茹風

想念一个人的滋味,怎么也无法说得清楚,那心房里就象长满了衰草,即使是微风轻微的拂过,也能引起哗哗的颤响,脑海里回荡着全是你的名字,全是你的声音,全是你的笑语,全是你所有的一切……

手机总是拿在手里,却还是颓然的放下,一遍又一遍地拨着那几个熟透于心的阿拉伯数字;你知道不知道,当电话响起时,总是会心慌意乱兴奋的不知所措,看见来电显示时是那熟悉的名字和号码时,更是兴奋不已,满身的血液似乎在一瞬间涌上了脑海,满脸的红晕。

总是呆坐在电脑前,对着屏幕发呆,屏幕上的及身边现实的世界都已经消失不见了,脑海里却一遍遍反复的想着,此时此刻的你,在干什么?能不能感受到这份思念?会不会心有灵犀而心神不安?

放下自己所有的矜持,听风起舞,让她飘向你,带走我所有的思念给你,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插上翅膀,飞到你的身边,这就是我的快乐。抛开对任何事物的感念,一心一意的只是想你。一个凝眸、一个微笑、一声温柔的低语、便让我所有的付出都觉得无怨无悔。

有时候明明很生气很气恼,却在见到你的一瞬间都消失的无影无踪,觉得心情似乎轻盈的可以跳起来,嘴里哼着歌,似乎世界都是自己的。你的微微一笑,拨动的是我的心弦,我的心弦也在随着你而应和着;分明没有语言,却仿佛看见满空飘飞着玫瑰的香味都比不了你身上的清新自然;只是想着你恋着你,就像拥有了整个世界。深深浅浅的思念,都只为你而发。

梦里,我伏在你的肩上,深闻着你的气息。醒来,窗外阳光明媚。但是你却不在身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