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小孩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小孩的文章1:罚站和罚款
文/二芮
我家小孩的作文《惩罚》上写道:“今天我的作业家长没签字,被罚站了,不过,和我一块站的还有甲、乙两个同学,甲同学是对自己的字太自信,就给自己签了字,以为老师发现不了,结果老师站在他面前问‘是谁签的?’他就发起抖来,老师像幽灵一样绕着他转了几圈,他就招了。乙同学是因为家长的字写得太烂,老师不由分说地认定是他自己签的,于是也被罚站了。我想我字写得这么烂,我以后要是当了家长,我的小孩一定也会被罚站的,他只能靠自己了,让他好好练字吧……”小孩对我抱怨:当大人真好,不用被罚站!
我心想,在受罚方面,大人可一点也不比小孩轻松。有契约的地方就有违约,违约的后果就是惩罚,即便在最亲密的关系里也会有惩罚,我小时候到邻居家串门,没少撞见我的小伙伴王妞妞的爸爸被***罚“跪搓板”,现在,王妞妞的老公犯错,她会罚老公做俯卧撑。
在职场,秩序几乎是用惩罚建立起来的,比如朋友开的KTV的“员工管理手册”上的条款,我看了不知是该同情还是该爆笑: “遇到客人不打招呼,不知道主动让路者罚款50元;对客人评头论足者罚款100元……”
在我们单位,同事小F提到扣钱就会小脸煞白。同事小咪则紧张开大会被点名,因为人多的场合是她花枝招展露脸的好时机,被批评了难免叫人脸上无光,还哪有心情与新朋旧友打情骂俏?只有阿威既不在乎扣钱也不在乎点名,一副“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的样儿,但阿咯琉斯也会有脆弱的脚后跟,阿威纪律涣散,经常迟到早退,对于不守时的人,单位办法太多了,仅请销假制度就有8条细则,比如忘打卡,须在次日填写《出勤解释单》,由本部门主管初审,办公室主任再审,人事部长终审签字并备案,否则作缺勤处理……”阿威宁可被通报也不愿去看那么多人的脸色,阿威的不爽,用福柯的话说:“令人觉得自己不是卷入社会契约的基本利益中的权利主体,而是恭顺的臣民。”
针对大人的惩罚多是作用于精神,罚的人除了肉不疼哪儿都疼。令小F疼痛的是“被否定感”,让小咪难受的是“被羞辱感”,而让阿威沮丧的是“被挤压感”。
针对小孩子的惩罚多是作用于身体,挨打或罚站,叫人肉疼,我家小孩说,最痛苦的事情是:被罚站到外面,还忍不住捣乱,被老师发现,拿着尺子走出去,等待着老师打的那一瞬间……
面对惩罚,换个角度看,大人还不如小孩,小孩更有办法把惩罚不当回事,比如我家小孩那篇关于惩罚的作文结尾写道:“我们罚站完坐下后,老师又说:‘谁今天家长给签字了,站起来让我看看,’他们都站了起来,然后老师就忘了让他们坐下,他们站的时间比我们还长!”
关于小孩的文章2:无雪的冬天是寂寞的
文/李汉荣
寂寞的是小孩,他们只能望着爷爷的满头白发,想象大雪飘飘的时光,想象在雪地上奔跑的情景,想象童话里积雪的小木屋,想象他们从没有见过的雪人的样子。
寂寞的是中学生,他们无法理解“燕山雪花大如席”,这夸张来自怎样的现场和意象?他们徒然羡慕着李白,行走在白茫茫的唐朝,吟着这白茫茫的诗;那场大雪在诗里保存了千年,至今仍在课本里飘。而他们只能面对苍白的墙壁,用苍白的想象,填写这苍白的作业。
寂寞的是恋人,除了矫情的咖啡屋和煽情的歌舞厅,他们没有更好的去处,他们不曾在雪野里留下两行神秘的如同在梦境里延伸的脚印,他们不曾为自己的初恋塑造一个憨态可掬的偶像——那被世世代代的青春热爱着的雪人,他们是无缘见上一面了。没有诗意的浪漫和铺垫,没有白雪的映照和见证,初恋,昨天下午刚刚开始的初恋,今天上午很快就进入了灰色的、平铺直叙的婚姻程序。
寂寞的是诗人,他们的语言是如此干枯,小雪这一天没有一片雪,大雪这一天没有一片雪,去年没有一片雪,今年没有一片雪。他们在内心刮起一次次风暴,他们在纸上制造了一场又一场落雪。然而,诗之外,无雪;雪之外,无诗。他们的所谓雪,不过是对雪的缅怀;他们的所谓诗,不过是对诗的悼念。一个无雪的世界,是失去贞操的世界,是失去诗意的世界。雪死了,诗死了,如今的所谓诗,只是写给诗的悼词。
寂寞的是那个在灰的路上散步的人,可以断定他的路上不会有奇迹出现,不会有奇遇出现,他不可能与诗邂逅,不可能与他期待的某个梦一样的情节邂逅。他的不远处,一只狗也在散步,他看见狗的时候,狗也看见了他。那狗看了他一眼,无趣地走开了;他看了狗一眼,也无趣地走开了。他们都没有从对方身上看见冬天的生动景象,他们都没有经历过脱胎换骨的严寒的洗礼,他们都用灰色的外套包裹着灰色的陈旧的灵魂。他们都不能用自己身上的纯粹光芒照亮对方的眼睛和心。他们只能用大致相同的灰色款待对方,实际上是冷落对方。他们互相让对方失望。于是他们急忙走开,继续在灰的路上丈量寂寞的长度。
寂寞的是那些深陷于往事的老人,他蜷缩在记忆的棉袄里,偶尔抬起`头看看近处和远处,又很快收回目光,除了镜子里自己的白发,这个冬天没有别的白色,唤起他对于往昔的纯洁回忆。而多年前结识的那个无忧无虑的白雪的恋人,早已死去,他只能在某片云上想象那纯真的面容。
寂寞的是那位正在赶路的中年人,他从许多年前那个无雪的冬天起程,穿越许多荒滩和市井,走过许多平淡无味的大路和坦途,他一点也不羡慕一路顺风直奔目的地的所谓成功者,那样的成功太没有意思了。他实在渴望在某个早晨醒来,忽然发现:大雪已经封山!世界变成一封密封的信,尚无人拆阅,就等他拆阅。他在大雪里行走,就象在一个巨大秘密里行走,他也变成了秘密中的一个秘密。他多么希望在这白茫茫里迷一次路,就那么走了很长很长的路,却发现又走回起点,从洁白出发,又走回洁白,这样的迷路该是多么美好?然而,如今想迷一次路都已成了奢望,起点和终点都被提前确定,程序和步骤都一目了然。但是,他仍然在心里酿造云酿造雾,最终想酿造一场雪,让大雪封山的壮丽困境出现在人生的中途,在被白雪封存的宇宙里,他迷失,是在纯洁里迷失;他徘徊,是在纯洁里徘徊;他跌倒,是在纯洁里跌倒;他晕眩,是在纯洁里晕眩。总之,在这壮丽的困境里,无论怎样的遭遇都是心灵乐意接受的。于是,他在寂寞单调的长旅,期待着一场大雪。
寂寞的是那放风筝的人,他抛出长长的线,试图派遣风筝在朦胧的远空搜索一点什么东西,结果除了收集了大量的尘埃,别的一无所获。当风筝从天上一头栽下来,象升空失败不得不迫降的宇航员一样委屈地匍倒在他的面前,他和它都无话可说。他缓缓收起了线,冬天貌似有着长长的线索,连接着无穷的悬念,其实,悬念都是你的自做多情,那线寂寞的是那个牧师,他用嘶哑的嗓子反复祈祷的天堂始终不肯出现,他越来越难以找到形象的比喻来诠释纯真的教义,如今很少有自天而降的雪花款款飘上经文的关键段落,以加强神圣的感染力。世界的圣洁是由伟大的白雪塑造的,灵魂的圣洁是由伟大的信仰塑造的。白雪死了,世界何以重现圣洁?信仰死了,灵魂何以重归圣洁?我在那个灰蒙蒙的礼拜日,穿过满街的叫卖声和垃圾堆,走进灰蒙蒙的教堂,恰好遇见那牧师,我感觉这里的神圣感已所剩不多,唯一令我感到神圣的,是牧师头上那稀疏的白发。
寂寞的是那个沉思的人,他的思绪时而深达海底,与鱼鳖同游;时而高接苍冥,与天神共舞。然而他无力设计一缕风,无力改变一片云,无力制造一片雪,无力从错别字和病句拼凑的畅销书里打捞出真理的身影,无力使那憔悴的远山出现一抹灵感的白光。他深陷于对自己的绝望里,如同海,深陷于自己的苦涩里,而那深夜出海的船,却把这苦闷的海看作辽阔的希望,海,于是陷入更深的寂寞和忧郁。
寂寞的是那个哲学家,他的哲学除了拯救这一页页无所事事的白纸,其实连他自己也不能拯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乌鸦更深刻的哲学家了,在白雪飘飘的年代,乌鸦曾经发出不祥的预言。然而最终不得不告别一再误解它们的人类,转身失踪于黑夜。没有先知的提醒,没有圣者的感召,没有纠偏的声音,没有校正的语法,世界在纸醉金迷、自娱自乐里疯狂堕落。没有乌鸦的世界,其实是没有哲学的世界。现在,哲学家面对着没有哲学也不需要哲学的世界,他忽然想起了乌鸦在雪野鸣叫的古典时光。只有白雪与乌鸦能拯救世界——他忽然想到;然而,怎样唤回乌鸦,又怎样复活白雪?他在他的哲学里迷茫了,也许,他必须经历漫长的迷茫,才能真正走进哲学,才能找到失踪的乌鸦和白雪。
寂寞的是那位气象学家,他不能原谅自己,怎么看着看着,就眼睁睁看丢了两个古老的节令——小雪与大雪?他不能原谅自己,看了一辈子的气象,除了令人沮丧的恶劣气象越来越多,怎么竟然再也看不见那伟大的气象,纷纷扬扬的雪的气象?那壮丽的气象究竟躲到哪里去了?
寂寞的是我,我站在童年曾经走过的小路上,忆想着:很久以前,在白茫茫的原野,一个移动的影子,一点点大起来,终于看见了那蓝头巾,终于看见了那冒着热气的通红的脸,终于看见了——从雪的远方朝我走来的母亲,仿佛从天国走来的母亲……
关于小孩的文章3:一粒谷子的成长
文/宋扬
趣问一小孩:“米从哪里来?”答曰:“超市买的。”小孩的无知当然可以谅解,但作为成人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一粒谷子到下一粒谷子有多远?
“春雨惊春清谷天”,似乎到了清明前后就应该考虑谷子下种了。但农时的到来却是灵活的。如果立春在农历的年前,清明节就在农历的二月;立春在农历的年后,清明节又推迟到农历三月。“二月清明莫赶前,三月清明正种田”,农人对《二十四节气歌》的运用从来都不墨守成规,须等到三月的清明,才是培育秧苗的最佳时机。
谷种先晒一晒,使其干湿均匀,出芽才整齐。然后放进田水或塘水(井水温度过低,碱性大)浸泡一整天,中途换一次水,最后把谷种平铺在竹笆上放入温室(煮饭后留着余温的灶口)催芽。沉睡的谷子在水分与温度的作用下开始慢慢苏醒。
与此同时,秧田的翻松与平整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收割完油菜籽的春水田如同分娩后的母亲,元气的恢复急需一场酣畅淋漓的雨。春雨一般是温柔而娇羞的,好在还有哗哗的蓄水从高山上的湖泊流下来,春水田又活泛起来。水一润,耕牛就该上场了。犁铧翻起的黑色泥浪一层一层,犁铧白亮亮的耀眼,新起的泥光滑如镜。水面上惊走的水蜘蛛和抱着遗落的油菜荚战战兢兢的蚂蚁,面对突如其来的巨震惊慌失措。老牛只笃定地向前,从不会想到甩掉枷锁“反抗”。
一切的不安最后都被完美的归宿代替,蚂蚁在岸边找到新家,水蜘蛛从来不惧漂泊天涯。春水田被疯长的油菜秸秆根茎弄得凹凸不平的肌肤又平整如初,脸上红晕再生,她在等待下一场孕育。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虽然已经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但夜晚依然寒意料峭,秧苗需要覆盖拱起的塑料薄膜保温。夜里覆盖,白天再掀开薄膜透气,让秧苗接受日光的适度呵护。
再过一段时间,秧苗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分家了,它们嘴上没唠叨,却以噌噌噌蹿高的个子宣告对蓝天的渴望。分家意味着单门独户,自成一家,然后长成真正的稻子。插大秧苗的舞蹈如火如荼地上演,春水田就是最明净的舞台。水田五月的烟岚在晨曦中褪去,薄薄的水面开始倒映天光云影和飞鸟的踪迹,也折射出半酥软的土坷垃。
明晃晃的水田里,插秧应该是技术活。只见父亲坐在秧凳上,宛如在春水田里划船。秧凳的发明者肯定没有学过物理学,却把“压力与压强”的知识运用得如此贴近民生。秧凳底座是一块两头微微翘起的木板,有了它,秧凳可以很省力地在水田里滑行。木板上面钉着一个有弧度、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木凳,能最大程度地减轻坐在上面的人的疲劳。
只见母亲手起分秧,一落手,秧苗便直直地立在了田里,一起一落之间,水连成了一条弧线。我该如何去表达这个动作带给我的美感?是武林高手踏浪而来,脚尖撩起的水花?是柔曼女子依依裙裾牵扯出的线条?……看得手痒,我也撩起衣袖,挽起裤角,跳进田里学插秧。然而我的处女秀硬是把直线推进搞成了逶迤蛇行。父亲一声断喝:“你这是搞啥子,滚一边去!”就把我赶到了一边。
在大人的怒骂声中我永远地失去了插秧的机会,只能眼巴巴望着他们在田里妙手翻飞。殊不知,插秧也是辛苦活儿,一天下来,大人们腰都直不起来。不懂事的孩子哪里体会得到这些?那闲置的秧凳早载着我在另一块田里飞翔起来,玩起秧凳我就像快乐的鱼。
剩下的,就是静静的等待。春水田是这个大家族的母亲,黎明的薄雾中,她目光脉脉,只希望眼前成排的万千孩子快快长!等到孩子们个个灌了清浆,胖了身躯,黄了谷壳,直等到嗡嗡的打谷机的声音开始在原野响起。
晾晒在晒坝里的谷子需要用抓筢捞去零零散散的稻草,用类似于《西游记》里猪八戒的武器一样的工具推平。这抓耙,于我们小孩而言可是疯打的最佳玩具。如果天气好,谷子一天就可以晒干,如果天气一般,需要连续晒两到三天。阴干的谷子做出来的米饭远不如在烈日下暴晒的谷子香甜。
早有一架风谷机摆在晒坝等着晒干的谷子。风谷机的顶部是一个大漏斗,一个摇柄和轴承带动叶片扇风。谷子里的土灰被吹得远远的,而那些尚可以用来喂牲口的瘪谷因为有一定重量被留在第二道出口,至于最饱满的谷子,当然乖乖滑进第一道出口的箩筐里。
精选的稻谷被倒入打米机,白花花的香米从打米机上如春水一样流淌出来,一粒谷子这才完成了从谷子到米的历程。
其实,谷子的成长过程远不止我所写的这么简单。看过《平凡的世界》的人就都知道主人公孙少安为了让村里的农田能得到救命的水,几乎把命都豁出去的艰辛。
那粒被留在谷仓中的谷种和农人一样,体会过生活的艰辛。日子有忧有喜,太阳照常升起。时光让它变得平静,它静静地等待着下一次轮回,静静地……
济慈在诗中写道:“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一粒谷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又何尝不是大地上一首永不死亡的诗歌?
关于小孩的文章4:腊八蒜
文/马庆民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就像这首儿歌唱的那样,老家的年味儿,是从腊八开始日渐浓起来的。
腊八当天,每家每户除了要煮一锅腊八粥,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儿——泡上一罐腊八蒜。
记得小时候,母亲为泡出地道的腊八蒜,往往是一进腊月,就会到集市上精心挑选那种当年、瓣大,且没有生芽的紫皮大蒜,一辫一辫编的像麻花辫子一样。
腊八一大早,煮上腊八粥,母亲就忙着将一头头大蒜剪下来,然后动员全家围坐在一起,将大蒜掰成小瓣,去皮,边掰边让我们猜谜语:“二小二小,头上长草。”我那时还不识字,自然猜不出。哥哥姐姐就不一样了,他们一手拿着蒜,一手在桌子上比划着,猜得热火朝天,我干着急插不上嘴,在母亲最后亮出谜底“蒜”时,猜对的哥哥姐姐都欢呼雀跃起来……我悻悻地拿起一头白白胖胖的大蒜,慢慢地掰开,歪着小脑袋仔细地观察着,只见里面有一根柱子,一小瓣一小瓣的蒜紧紧地围绕着这根柱子坐着,仿佛我们兄妹几人……正琢磨着,母亲又出了一个谜:“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只要一分开,衣服就扯破。”我腾地一下站起来,毫不犹豫地大声抢答:“还是大蒜。”引得大家一阵哄笑。
一家人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不知不觉就剥好了一盆大蒜。母亲用清水把大蒜认真洗净,放在盘中晾干后,再装进事先盛有米醋的大玻璃瓶中密封起来,最后放到一个温度较低但不结冰的地方。
接下来,忙年的母亲每天总有做不完的事。而我,每天都饶有兴味地关注着瓶子里腊八蒜的变化,掰着指头盼望着春节的到来。随着气温一天比一天低,雪下了一场又一场,瓶子里的腊八蒜也一天比一天绿。二十天左右,瓶子中的大蒜已换了新颜,由起初的青黄混搭,变成了通体碧绿,先前呆头呆脑的大蒜,此时俨然变成了一位舞娘,在醋中尽情舒展着自己优美的舞姿。
当除夕来临,一盘盘热乎乎的饺子端上饭桌,翡翠碧玉腊八蒜就粉墨登场了。母亲会充满仪式感地,亲手把腌制好的腊八蒜打开,瞬间香味四溢,蒜味与醋味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沁人心脾,和着那浓浓的年味,和着那香香的水饺,香中带酸,酸中微辣,辣中透甜,总让我们食欲大增,又感觉到温馨幸福。
整个春节期间,腊八蒜是我们家饭桌上的主打小菜,就着饺子吃,甚是美味,并且它的清淡爽口,还能解掉每天大鱼大肉的腻,所以没有人不爱。
老家有一句顺口溜:“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到了年关,商家开始算大账,各家各户也开始算自己家的小账,还欠别人多少钱,别人还欠自己多少钱都有数。但人们碍于情面多不好意思直接跟人要债,这时拿着事先腌制好的腊八蒜送给对方,什么话也不用说,就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所以腊八蒜这时又成了“腊八算”。
我们不是生意之家,“腊八算”也有着不一样的寓意。想想那时,日子虽贫寒,却也不曾缺衣少吃,自然是离不开母亲的“精打细算”。记得母亲常说:“腊八蒜,腊八蒜,吃了一辈子不受难。”在母亲心中,吃腊八蒜,不仅仅是它美味可口,更象征着幸福,象征着好日子的到来。
如今虽然远离故土,但每逢腊八,我还是会像乡下的母亲那样,精心腌制一瓶腊八蒜,待到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回味着幸福的味道,一边“算计”着今后的生活!
关于小孩的文章5:家乡的年集
文/张伟霞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喝完腊八粥,距离春节越来越近,乡人们也开始陆续置办年货了。
我的家乡位于豫西一个小镇。集会这天,天未亮,商贩们便开着农用车,载着满满一车货物朝集市上驶去。春节前最后几个集会,大得很!去晚了,好位置就没了。
商贩们将货物一件一件卸下来,码成一堆。时间尚早,商贩们或抽着烟,或搓着手,或双手插进口袋里,和旁边的小贩聊着天,借以打发清晨这段难熬的时光。
太阳渐渐升起,戴火车头棉帽的老汉、穿着大襟棉袄的老妪,嘴里吐着白色的哈气,朝集市上走来。
真正热闹喧嚣的场面是在下午。吃罢午饭,农妇们在灶房里洗涮完毕,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对着镜子将头发梳了又梳,直到头发丝毫不乱。这时,邻家小媳妇儿在门外吆喝:“走,赶会去!”大家三五结伴,说说笑笑朝集市走去。
还未至,远远就听到商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春联、牛肉、烧鸡、花生、瓜子、玩具、衣服鞋帽等,一应俱全。逛集会的人更是摩肩接踵,仿佛微微起伏的波涛、潺潺流动的长河。
记得那年腊月二十七,随母亲去赶会。那时家里刚盖了新房,生活十分拮据。在卖衣服处,我看中了一件鹅黄色的长款棉衣,卖衣服的大姐热情地介绍:“今年最新流行款,小姑娘试试!”穿上后大小正合适,或许是衣服进价高,或许是年关生意好,卖家始终咬定一口价。母亲口袋里仅有几十元。 “走吧,太贵了!”母亲催促道。想到春节还要穿那身早已穿腻的军绿色校服,我站那儿不动。“你不走,我走了啊!”说完,母亲抬腿就走,我嘟着嘴,跟在母亲身后,一下子将脚下的石子踢起老高。
父亲正在院里拾煤球,我跑去向父亲告状,父亲把口袋里仅有的一百块偷偷塞给我:“大过年的,给!自己去买吧!”这时,太阳快落山了,我揣着钱撒开腿朝集市上跑去。这是春节前最后一个集会,错过就没了。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摊前,卖衣服的大姐正在收摊:“幸亏你来得及时,再晚一会儿,我们就回家了。”
此时,夜幕开始降临,喧闹了一天的集会渐渐安静了下来。手提着、肩扛着,满载而归的乡亲们个个喜气洋洋,我兴奋地抱着新衣融入归家的人流中。如今,随着时代发展,那种盛大的场面已不复存在,许多年轻人选择在网上购物。尽管如此,乡邻们还是习惯性地去赶年集,不然,总觉得少点儿啥。
关于小孩的文章6:拾荒小孩
文/熊湘鄂
暑假又要到了。我问正在沙发上蹦蹦跳跳的儿子:今年暑假两个月的时间准备怎么度过?儿子还小,才7岁,玩得正欢,被我猛地一问,停下来,一脸茫然地看着我。
“每天上午做一小时作业,下午午休起床后写半小时大字,五点半再去体育馆打羽毛球。”他的妈妈帮他回答,顺便对他的假期生活进行安排。
我把他拉到身边,征求他的意见,当“报童”,去卖报纸怎么样?什么是“报童”呀?他不解。我告诉他“报童”就是歌里唱的卖报纸的小孩子——解放前在周恩来爷爷的领导下,他们机智地将《新华日报》发放到街上每个人手中。听我讲完,儿子连声说“好”,并嚷着放暑假了要去卖报纸,当个勇敢的“报童”。此“报童”非彼“报童”。没办法,我只得又告诉他,如今当“报童”,不是为了和敌人作斗争,而是为了“钱”。钱?儿子更是睁大了眼睛,疑惑地问我,大人不是有工资吗,他要钱干什么?孩子这么问,让我突然心生愧疚。一直想让孩子在一个单纯和清澈的世界里成长,免于过早接触世俗的烟火,却不料他在疏于对钱财敏感的同时,却少了一些世事艰辛应有的感知。
在对生活基本事理的一番阐述过后,我和儿子达成一个协议:这个暑假,他通过卖报纸、洗袜子和倒垃圾等劳动,换取他下学期的零花钱,而我则以一比一的比例对他进行配套奖励。如此,他挣一块钱,我便拿出一块钱帮他储存,给他个人建立一个小小的账户,今后由他自己支配开支。我的初衷是,要开始逐步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生活态度。
和儿子约定好没几天,我便在一个早晨碰到了一群卖报纸的小“报童”。他们旁边,站着一群成年女性,不停地向这些孩子大声喊话,提醒注意安全,或是协助整理报纸,有的则在帮孩子收钱……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不得而知。只是,突然间我对自己让儿子暑假去卖报纸的想法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不敢保证,儿子如果去卖报纸当“报童”,他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会不会也跟那群大人一样,拿着水杯和毛巾跟在他的身后,亦步亦趋。
前不久,我带着孩子回老家看望他的爷爷奶奶。闲聊中母亲讲道,今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县里组织搞了一个“美德少年”活动评选。有一个叫曹俊安的小朋友,今年才9岁,三年前父亲患病去世,母亲改嫁远走他乡,他只能独自跟着年迈多病的外公外婆生活。每次放假,他要么帮外公外婆干农活,要么去集镇上捡塑料瓶子或易拉罐换钱,补贴家用。他的外公对来采访的县电视台记者说,小俊安每次看到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喝饮料,他就悄悄地站在一旁,等人家喝完后,将随手扔掉的塑料瓶子捡走卖钱;还说,有时候看到人家喝饮料时孩子也会禁不自禁地咂咂嘴,这个表情让他这个当外公的心里也非常难受。
“在颁奖晚会上,曹俊安能跟主持人一口气说出十多种饮料的牌子和价格,只是他说他从来没有尝过任何一种饮料的味道。”母亲讲完这句话,转过身,悄悄地掀起了衣角……
关于小孩的文章7:蜗牛
文/夏雪纷飞4v
曾经有一个小孩要我回答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什么牛不是牛?”我想了好久,嘴里不断的念着,“什么牛不是牛?哦,有了。”“吹牛不是牛。”小女孩一听马上说:“不对,不对,”“怎么不对?”我纳闷。“蜗牛不是牛,”小女孩理直气壮的说。“你的答案是对的,我说的也没错。”我解释说。小女孩眨着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想了想,“好,算你也对。”
“蜗牛不是牛,我刚才怎么就没想到呢?”我心里暗暗的想着。一个问题刚结束,另一个又来了,她说:“蜗牛为什么要背着这重重的外壳?它累不累啊?”“当然不累,如果累它肯定不背它了,这已经是蜗牛的一种习惯了。”“那它为什么要背这重重的壳?”小女孩的问题真多,我差点被她问的答不上来,但为了不失面子,我勉强的说了个打比方。“蜗牛的壳就像一座房子,蜗牛靠它挡风,挡雨,还挡外来动物的袭击,对于蜗牛来讲,壳就是它生命的一切,没有壳,蜗牛就无法生存。”“噢”
小女孩睁着她那双大眼睛直直的看着我,我害怕她又有问题来了,便说了个借口速速的离开她。
蜗牛为什么要背着重重的壳呢?有壳就有家,蜗牛走到哪都有一个舒适的家,走到哪都无牵无挂。房子就是它的避风港,一旦遇到危险,它就缩进壳里,管它屋外如何,与自己无关。由此想到一些人,为了逃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的人总是像蜗牛一样躲在壳里,不见阳光,缩着头避风避雨,以求安身,以求解脱,背着重重的壳虚伪的生活着,他们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平淡平庸地度过毫无奇崛奇迹的一生。
话又说回来,很多人又赞美蜗牛有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它慢慢的爬,一点点的爬,从不言放弃。有一颗不变执着的心与日月同行,驼着它那厚厚的壳前行,前行,直至达到目的地。乌云拽走它的梦,风雨阻挡它的脚步,动物们笑它自不量力,笑它傻,笑它做的梦太天真,然而它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做回蜗牛的梦,用暖慢的脚步踏平艰险,踏平奇迹。向往,追求属于它的那个地方,慢慢的爬过山川,爬过田野,踩出辉煌的印记,爬向远方,爬向那可望不可及的境地。它用自己一颗勇往直前的精神,实现在自然中生活的顽强和坚强的毅力。有人开始为它歌唱,为它喝彩。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理解找不到出口,有太多的不接受被强制执行。虽然人们能理解蜗牛为什么要背着重重的壳,但人们依然会为它叹息。每次看到一只蜗牛从面前慢慢的爬过,心中就会有一股莫名的惆怅,伤感。总是想,蜗牛没有壳会怎样?
蜗牛没有了壳也许会飞,它摆脱了壳的束缚,在蓝天下自由自在的飞翔,它吸取阳光的温暖,感受风儿的抚摸,从没有过的快乐充斥着它的心。蜗牛原来一定是没壳的,后来是因为环境的变化,为了生存和自卫,基因突变,身体才发生了畸变的,于是有了壳这座房子。其实蜗牛认为自己有了这座保护神就高枕无忧了,那错了,虽然有个依赖,暂时也能避风避雨,但这种生活可以说是一种悲剧,一种堕落,它只能永恒的孤独,寂寞,它永远也不能摆脱身上重壳的沉重负担,它也许永远是个胆小鬼,只能安于现状,或是昏睡千年。
其实,蜗牛没得选择,它只能拥有这壳。壳是它整个身体的靠山,没有壳它不能生活,没有壳,它就会死去,所以它的命运注定它的一生要背着壳而活。蜗牛即使有一百个理由为自己的壳说明解脱,那也是一种固执的认为。生命不死的灵魂在不停的呼唤着,为了生存和繁衍,它不息地追求着光明和幸福。
时间仍在飞快的奔驰着,生命仍在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消失,蜗牛仍在不停的慢慢的爬,慢慢的爬,背着它那重重的壳,在孤独中,在寂寞中,在惆怅中,在不安中,带着灵魂的独白慢慢的爬向远方……
关于小孩的文章8:年味哪里去了
文/李维熙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如今在城市里过年可没有这样热闹。城市里的“年”平淡而又单一,除了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走动和一天到晚的鞭炮声,几乎没有一点新意。听妈妈说她小时候在家乡过年可是十分热闹的,不但可以欣赏到平日里不常见的演出——社火,舞狮……还有很多活动。农村过年这么热闹,我心想不如今年就去农村过年吧!在我的期盼中妈妈带着我回到了她的家乡——汉中一个农村。
我专门来到妈妈的家乡,准备度过一个充满农村特色的年,但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发现其实农村过年的方式与城市的过年方式完全一样,都是亲戚之间互相上门拜年,今天我去你家,明天你来我家……农村里也是如此!也是如此单调!
每个地区都会有当地的风俗习惯,但是现在几乎全国各地的过年风俗都完全一样——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大年初一一家人团聚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从大年初二开始,便走亲访友,一直到人们陆续去上班,过年才告一段落。
听长辈说,按照传统,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春节的序幕正式拉开,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不同的内容,但是现在过年几乎每天的活动都是完全一样的,以至于长辈们总在念叨:“年变了!一点也不热闹了。没有年味了。”
以前过年是很充实的,人们每天都会忙碌地为过年做准备。从正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鸡办年货;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灌酒;三十晚上守一宿;初一拜年;初二出嫁的人回娘家;初三上坟;初五过破五;正月十五闹元宵。就这样年过完了。
其实人们不难发现,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有的大年三十还在回家的路上,赶到家便已是大年初一,而春节最重要的便是大年三十晚上的团聚。到了大年初三,好多人又开始外出打工,因此年才会变得平淡无味。
日益变淡的年味,让我们不得不反省,到底怎样年味才不会变质,这个流传几千年的文化才不会在我们手中消失。
关于小孩的文章9:玩儿着,活着
文/静水
小孩爱玩儿,大人同样爱玩儿,玩儿是人的天性。原因很简单,因为喜欢。为什么喜欢?兴趣之所在。
玩儿,就没有那么强的目的性,没有那么多的功利色彩。为了消遣,为了休闲,为了娱乐。玩儿,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玩之中,让人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喜欢的事,就愿意去做,自觉自愿去做,主动积极去做,不用别人督促检查。而且,还能够坚持,不知疲倦,不怕苦累。正如人们常言道,乐此不疲。因为“乐此”,所以“不疲”。踢足球累不累?成天成整夜的打麻将玩儿游戏辛苦不辛苦?但仍有那么多人执迷不悟,这一切都源于喜欢,源于兴趣所在。
北京大学生命学院院长饶毅教授,整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别人问他有没有过感觉枯燥无味的时候,他说从来就没有过,因为他做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事。
台湾着名漫画家蔡志忠,从四岁半开始画漫画,每天至少十六个小时,常常是半个月一个月的不门,粗茶淡饭,专心于漫画创作。他说,从来就没有觉得苦和累,因为他喜欢漫画,酷爱漫画。
我觉得,无论生活、学习和工作,都要存有一种玩儿的心态,不要急功近利,少一些趋炎浮躁。在玩儿的心态中生活,在娱乐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轻松自己,快乐自己。
当然,前提是让自己喜欢。
玩儿,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人生理念,也是能力。就工作来说,当然不能失其严肃性。尽管如此,仍然可以将玩儿进行到底。
有些人之所以活得那么累,那么委曲,那么沧桑,其实就是生活中缺少玩儿的心态。只会认真做事,只知道勤奋努力和坚持不懈,这些固然重要和不可或缺,但这样的人生并不完美,或者,并不尽如人意。
玩儿得有意义,玩儿得高兴,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无憾的人生。人的生命是有限而短暂的,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而且,不能从头再来。既然如此,何不潇洒走一回?在生命的里程中,带着玩儿的心态行走,就是十足的潇洒。玩儿,就会显得轻松;玩儿,就能获得更多快乐。
喜欢听到这样的问答:你是在生活吧?是呀,也是在玩儿!你是在学习吗?是呀,也是在玩儿!你是在工作吗?是呀,也是在玩儿!
在玩儿中享受生活,在玩儿快乐学习,在玩儿中激情工作。玩儿他个天春夏秋冬,玩儿他个天翻地覆,玩儿他个地老天荒。一路人生,一路风景,一路玩儿。这是人精神世界的提升,是心胸的豁达,是灵魂深处的一次革命。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说,带着玩儿的心态活着就是人生成功的一半。玩儿着活着,你就会活得漂亮,活得潇洒,活得精彩,活得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