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的文章

请欣赏故里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故里的文章1:英雄故里行

文/杜敏

少时曾听《岳飞传》,今朝英雄故乡行。“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岳飞的《满江红》,交织着国家民族大爱与大恨的千古吟诵,言犹在耳,但却绝不仅仅掠过人们的耳畔,而是拨动人们的心弦,引起大家的共鸣,长久留在人们的心里。如今,我站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更觉得荡气回肠、热血沸腾,心灵和精神受到浸润和撞击。

还记得上学时,一边做家庭作业,一边听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经历。曾经在北海公园,看到许多游人带着收音机,大家在同一时间,听着同一个波段、同一种声音,就是怕漏听一讲《岳飞传》。

年华似水,满江红遍,千里之外云和日,千年清水润心田。后来看书才知道,岳飞的故里,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

春节期间,从北京乘坐动车、又转乘汽车前往汤阴。客车行驶在107国道上,车里有几个串亲戚、走乡邻、访朋友的说着当地话的乘客。车窗外,中原大地上,小麦已有寸长的绿色。

车到汤阴西关,司机招呼我们下车。走到一个路口,便看到岳庙街三个大字,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岳飞庙位于县城内,是为了纪念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而修建的。庙门两侧刻着“忠”、“孝”两个大字,端庄有力、特别醒目。在门口,碰到刚刚退休的老馆长。我们一边看门檐下写有“精忠报国”、“浩然正气”的牌匾,一边听讲解员的讲解。

走进正殿,是一尊彩绘的岳飞塑像,威风凛凛。面对岳飞像,有一队前来游览的解放军官兵整整军容,庄严地站在那里。还有怀抱孩子的母亲、长发飘飘的女子,人们表情庄重。

岳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从小吃苦,因为水灾,漂泊他乡。岳母对岳飞家教严格。在民族危亡时刻,她深明大义,忍痛在爱子背上刺下“精忠报国”4个字。岳飞秉承母愿,勤劳刻苦,学文习武,从军抗金。在与强敌的抗争中,他治军严明、令出如山、心明如镜;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呕心沥血、战功卓着,敌人听到他的名字便闻风丧胆。真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但岳飞没有笑卧疆场,而是被奸臣小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害。他就义时,年仅39岁。虽然英年早逝,但岳飞精神永在、浩气长存。

岳飞乃文乃武,文才武略。他刚正不曲,词如其人。在岳飞庙,看到了由他手书而刻的《满江红》、《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还我河山”、“天日昭昭”、“精忠报国”体现了一种爱国情怀、一片赤胆忠心。

宋王朝腐败无能,酿下靖康之变,侵略军占领都城汴梁。朝廷要抗金时,任他为将,朝廷要议和时,把他投入冤狱。如此上上下下,岳飞怎么想?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我们似听到岳飞发自肺腑的悲壮呼唤。词句磅礴大气、如金声玉振,强烈地震撼着人心。“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视功名为尘土,也从不讲“苦”、“难”,他南北征战、风餐露宿、长途跋涉,为的就是拒强敌于国门之外。“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一句时刻勉励我们要珍惜光阴。“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情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读到这里,就连柔弱的女子,也想跟着岳飞征战疆场了。

岳飞对国家深情大爱,对敌人切齿痛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精忠报国”一直是主旋律。古往今来,这种英雄气慨、爱国情怀,深深镌刻在中国人民的灵魂里。

伫立在岳飞庙前,我凝望远方。一首《满江红》铭刻在人们的心碑,是一种指引、一种激励。这首词让我们感知生命的意义,时刻激励我们自勉。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们,怎能丢了忧患意识?怎能忘记民族英雄?民族英雄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今天,我们讲爱国、厚德,可以从这首词里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故里的文章2:梦牵故里,爱如舟楫

文/穆帆

【古风】别

一帘春色惹人,风软柳暗花红,廊桥迂回百千梦,鸟语绕花荫。把酒且酌,去留无意。台阶上新绿,暗香浮动。任花飞蝶舞,离魂飘影。再回首,秋风归雁,莫凭栏,醉月长空笑,悲且住。莫道黄昏雨露不相逢,且看华好,梦长留。

——引子

听了一曲《旅愁》,读了一首《别》词,竟是如此悲切,心如鞭笞,身如刀割。

记得那天我走时,母亲一直拉着我的手说:“喝一口热水再走吧,外面是下雪天,风很大,你不喝一口热水,我怎能放心的下?”父亲一直沉默不言,帮我打理好一切,背起我的行囊。走在我的前方为我引路,我知道,前方的路崎岖不平,他是怕我不小心栽倒。

往事一幕一幕如影片,至爱犹远温暖。

当我踏着旅车渐行渐远时,那个瘦弱的黑影依旧在夜色如水的晚上向我眺望,尽管我看不到他此刻的面目神情,但是在风雨红尘中,亲人相聚少,离别多,那种怅然般的愁容已不知在何时镌刻在心底。那是我的成长,也是他们的孤独。

我想父母永远是世界上付出最多,失去最多的罢!得到却是最少的。

可是他们从来不计较这一切,只坚持着自己最无私的爱,风雨兼程一路关怀备至。

所谓伟大不是功成名就的那份荣耀,不是仕途翰林的那份功绩。亦不是金钱有多丰厚,爵位多有显贵。

而是一种奉献。不求回报,无怨无悔,平凡却又高尚,伟大而又无私。

这亦是爱罢!

一种超于一切人伦,超于一切法则,超于一切世故。

窗外西风凛冽,我不禁想起很多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夜晚,月色如水,晚风如缎。

至亲相聚一堂,乐于胸怀,母亲同样是拉着我的手,一直紧紧的捂着,还不停地轻揉我冰凉的双手,满怀关切地说:“就穿这点,也不怕冻着,这样瘦弱的身子,怎经得住这样的风吹……”

父亲见我回来,又不似母亲那般温柔,他只是静静地站在我身旁,目视我良久,却又沉默不语,母亲让他干活,他又推托不去。

那一晚父母彻夜未眠,长吁短叹,在静谧的夜中,父亲竟说了一句:“当真是人生如梦啊,转眼间30年已经过去了!”

不知何故,我听了这一句只是莫名的难受,突然感觉时光已经走远,把曾经的那个在旧时代挣扎的少年渐渐拉拢到花甲之期。

后来母亲与父亲对话,说的皆是他们年轻时的经历与现实的对照。不免有些伤感。

恰似今夜,透过窗外仍能观之皓月,亦能闻得风声。只是我孤寂一人,辗转难眠。

在这样的日子,不知他们过得竟是怎样,我想门前的那株白杨不外乎已沦落成干枯无叶,萧条无所,那是我多少个日夜成长的地方啊,那是我多少次提笔欲摹的画面!

欢歌如昨,苍生暗度。如此数年,模样已变。

后来我行走在江南水乡,水乡如泉,如酒,亦如诗。可是在灯火灭,人散时,心如寒冰,又似秋霜,无人能懂,亦无物可润。

在这样的时刻,我总会想起在辽阔的草原上,有永远不落的月亮,有永远不会老去的背影,有永远枝繁叶茂的白杨。还有,永远凛冽的晚风和温柔闪烁的灯火。

今夜,我不仅想念我的故乡,亦思念我的亲人。

故乡,仿佛是杏子林里散落的杏花,朵朵都是我凋落的相思与惆怅。

思念,恰似一曲无音的歌,仿佛悠扬在水的中央。荡漾着我心中的喜忧,倾覆着我心中的悲乐。

亲人,又如一件朴素无华的衣裳,天寒地冷,裹我身躯,渡我风尘,温我之心。

然而我已走得很远,未能看着他们缓缓老去。

每一次见面都是倍感仓促,这种仓促给我一种恐惧不安的心理,每会一次都恍似隔了数载,竟觉彼此换了一个人似的,必得凝视良久,方敢相认。

渐渐地发现岁月在他们的额头刻下更深的皱纹,使他们的眼神更加涣散,头发更加斑白,背脊更加弯曲。我竟害怕起来这匆匆的一会。

竟不知从何时起,我爱上了那一幕一幕如影片的回忆。回忆里是他们硬朗的笑声,是他们矫健而有力的步伐。

我是一个不孝顺的孩子,远离了故土,还让他们牵肠挂肚,日夜难安。

我想着我是为了什么离开了他们,来到千里之外要沦为浪客?

难道仅仅是为了所谓的前途?连我自己也朦胧起来,也许,还有前世苦苦追寻的盼望吧!

可是,当一个人漂泊久了的时候,当一个人看遍千帆过尽的时候,当一个人尝尽世态炎凉的时候,总会想念从前如初的时光罢!想念北方蓝天上飘扬的白云,苍穹之下振翅的雄鹰!

他们老了,是我一手造成的。我竟不知怎样才能舒展他们的皱纹,扶正他们的脊背。怎样跪在他们的面前作永久的救赎。

只是在这个寒风的夜里,我分外的难过与惭愧。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我竟唐突了。

我想他们也是有青春的罢!只是那些青春被牵挂,担心渐渐地吞噬了,于是岁月把他们吸食的干瘪而无力,孤独又无依。

前路茫茫,云烟深处。多少人是为了目的而微笑,多少人是为了利益而友好,在这四海薄凉之内,在这人心城府之中。竟不知何时忘了自己的笑容,也不知何时已经忘记了微笑。从而不知不觉间忽略了他们的所在。总是在万千凄迷之中,感怀自己无路可走,无藏身所在。

人世间,最悲哀的事,莫过于一直无视为我们默默付出的人。在岁月的催促下让他们孤独地老去甚至离开。

窗外的晚风是从我遥远的家园而来,那凛冽的寒冷似乎有丝丝暖意,我想那又是遥远的父母送来的徐徐寄语。

突然已明白,父母的爱,就像一盏明灯,不论我置身何处何地,仍有路前行,他们执着的关怀,让我恢复了初始的笑颜。不论何时何地迎接未知的一切。

恍惚间,我看到有一对老夫妇,站在门口,四处张望的眼睛,单薄的旧衣裳,斑驳的老白杨。还有一缕逶迤而升的炊烟。

人生,有多少个日夜的奔波,父母就有多少份牵挂与盼望。

但愿时光不要伤害他们,让我们为人子女,尽一点绵力,不让他们孤独无依地离去。

思念故乡,思念故乡的至亲,晚夜作笔,于上海。

13-12-21

故里的文章3:回不去的故里

文/李子木

和爸站在桥边,看着已经铺不全溪底的几近干涸的溪水,忍不住唠叨一声:“这水是越来越脏了”。两边高垒的溪壁底下,隔段距离便有管道破壁而出,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源源不绝,像墨泼宣纸,早已经把原来清澈见底的溪水洇染个透,污浊不堪,不复见丁点原样了。

家旁的这条溪,如今是灰暗得没有了颜色,寂寞得没有了声息了,它替乡人藏污纳垢,却不招人待见了,为人所厌弃了。儿时我们年年缠着赖着它,怎么闹腾都没有腻烦的时候。春天里,溪边柳树依依低垂,嫩黄的柳絮儿馋了我们一帮小孩的眼,三天两头的忍不住去折几枝“绿丝絩”拿在手上招摇。春天雨水充沛,溪水便也丰盈,溪流汩汩有声,声声低回入耳,如黄梅小曲儿般淳朴、清新、明快。水面时不时薄雾轻笼,水汽氤氲,温润入眼,微雨时,燕于水面双飞,总有情景合乎诗人诗境,于今回想,遐思无限。夏季里,鱼虾成群,游弋穿梭,加上酷热,顽童们更是理所当然的尽往溪里跑,摸鱼捉虾,戏水纳凉,人与水一起喧哗。不是大人们拿着棍子撵着喊着,永远都不知道要上岸回家。溪两边的庄稼地里,禾叶在阳光下闪着绿油油的光,齐整而茂盛,禾穗抽节,已是稻花飘香了。那些柳树也已是羽翼丰满,枝繁叶茂了,常常的,我们把柳条儿编在一起,在溪边玩起了荡秋千;或是钻进柳丛里,爬上树,去抓高调叫闹的知了;或是掏鸟窝,摸几个小小的鸟蛋小心翼翼的揣回家;或是扔石片儿,看它在水面颠几下“水上漂”,然后一个猛子扎进水里隐匿……,渴了,直接掬一捧溪水入口,清冽甘甜。溪里、溪边,是绝佳的场所,让我们可着劲儿变着花样玩个痛快,没心没肺的与这一条溪纠缠不休,经年不厌倦。溪流是儿时不可或缺的玩伴,相伴相行,互不相弃。

而现在,顺流逆流的看着这条溪,水量少而浊,浅不没膝,却见不到底,隐约有暗臭。溪两边庄稼地尽毁,旧植被无一剩存,那些柳树早已灰飞烟灭,溪岸上新种的树木瘦弱单薄,小胳膊小腿不堪顽童攀爬,怎么看都是一付无精打采的病样子,使人气馁。这一条溪已不是滋养之源了,是纳垢之所,人人对它敬而远之,老老少少再无人与它亲近闹腾,它落寞了,神色灰暗,仅存的一点声息也已暗哑,而长大了的我们面对它时,也只是无声叹息了。

过了桥即是学校,进了校门,整个学校便全部收入眼底,左手边一圈绕过去,全部是校园内的建筑物,校舍、礼堂、教室,统统站成略微呈弧形的一排,都有四五层楼高。右手边靠墙根一小溜过去是小小的花圃,也没有什么花,数得清的几棵玫瑰散落于草皮上,墙根下靠花圃后边倒是有几棵比较高大一点的树,那是我们读书时就栽种下的了吧,还好,还留下这么几棵足以让“后人”乘凉的树木,也算留下一点让我们这些“前人”可以借以追凭的可触摸的实物。其余剩下的大片空阔地就是操场了,中间长着一棵枝叶繁茂的树木,遮出一大片阴凉,它的旁边还有一棵老态龙钟的桂花树,已是苟延残喘了,它也是这校园里的老者了,依傍着岁月,守着这更新换代了好几轮的校园。这就是现在的校园,站在门口便能一目了然,新、齐整,却透着空泛,呆板。树、花、操场、建筑物,都各圈一地,死守在各自的格式里面,井水不犯河水,这校园像八股文,有形有式,对仗工整,却觉着少了神韵。

以前的校园不及现在的宽大,但是树木、花草、房舍错落,相依而生。进门一块空地,不大,但足以容纳下所有的学员了,像庭园的前庭,只是进入的起点。那棵现在仍然还在的老桂花树就在空地的西北角上,那时它还是墨绿葱茏的,生机勃勃,树上吊着一口钟,上课下课以钟声为记,“当、当、当”的三声,余音袅袅,若空谷回音。空地旁有水沟环绕,因为它的右手边有两口相连的池塘,那水流过水沟,再转向溪里,总有从池塘里跑出来的小鱼顺着水沟游往溪里。桂花树后面是学校的大礼堂,是师生开会、联欢、以及寄宿生吃饭的所在,四季都阴凉阴凉的。右手边的池塘两边是宿舍楼,楼旁的空地是教师们自种的小菜园,那时的老师们多的是闲情逸致,课余课后,翻翻各自的一小片菜园子,种上时令蔬菜,自给自足,还舒筋活络。或者傍晚时分,捧着饭碗,闲坐在池塘边上的石桌椅上。夏季里池塘开满紫色的水葫芦花,水葫芦花瓣像开屏的孔雀,煞是漂亮,鱼儿纷纷出来冒泡儿,换一口气。老师们一边吃一边看一边天南海北的闲聊,人也换一口气,饱了腹舒了心养了眼,从容安定。夜里枕着蛙鸣、低低的水流声入眠,恬淡安详。前庭的左手边,从前往后排着三排教室楼,每一排都隔着一块宽差不多两三米的草地,再往左,是地势略高的操场,操场的后边又是一排教室楼,左边是宿舍楼。每一排教室,每一排宿舍,基本都是平房,也都是黑瓦灰墙,端的是质朴古旧,像上了年代的老家具,经过岁月与人手的摩挲,虽然透着一股旧气,却温和敦厚,没有耀人眼目的光泽,却有近人心扉的挚朴。而几乎每一排教室与宿舍门前与背面墙旁,都依生着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那时候校园内树木花草的种类多了去了,柳树、松树、杉树、梨树、李树、桃树、枇杷树、杨梅树,罗汉松等等,都是挺有些年头的老树了,高大强壮,桂花、芙蓉花、紫薇花,还有许多俗名儿的小花儿,什么指甲花、水仙花、水粉花,更有许多不知名的草花儿,房屋掩映在树木之下,花草丛生于树底沟沿。春天里,“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睹物对诗语,那境便活生于心了。及至秋天,又有芙蓉娇艳,桂花香飘满园;入了冬,树叶渐渐枯萎掉落于寒风中,剩下满园光秃秃的枝丫素面朝天的伴着校舍,校园从斑斓的油画变成了素描,意境显得更古朴清幽了。那时的校园更像是小小的园林,水、树、花、草、房舍相依相生,相辅相成,幽静中自有自然之性,庄重里又有清婉之处,朗朗读书声在树影花丛、屋脊墙角迂回、萦绕、飘散。那些勤勉的学生们更是时常在午后、晨昏,捧着书静坐于树底,细细攻读,岁月静美,时光悠长。

走进那棵老桂花树,伸手抚摸着苍老的树身,这等于是前朝遗老了,这些遗老们基本上都在村庄的变迁里被清除掉了,大难不死的寥寥无几。家乡的村名是因桂花而来的,所谓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而老家是有桂花则韵。儿时老家有好些高大繁茂的桂花树,或于屋角,或于溪边、或于路旁,山林里更是长着数不清的桂花树,花色有米白、橘黄、绛红。它们是年桂,一年只开一次,平常日子里,桂花树是默默无闻的,它的树形并不引人注目,也不用人费神去照料,便没有人顾及它们。待中秋时节,寒气渐露,桂花树繁茂的枝叶里零星的长出了米粒般的小花儿,香气开始似有若无的飘散,渐渐满枝桠挤满那些光洁瓷质的花儿时,满村庄已经完全被桂花香所浸染了。这时节,常看见大人小孩手上拿着一大把一大把的桂花,拿花的人被花香熏得眉开眼笑的。我们这些小孩,晃着手里香喷喷的花,不期然就高唱起了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朴实无华的村庄独有一份醉人心脾的暗香,韵味醇厚,村名是真正的名副其实,人说附庸风雅,而家乡是真正的附着花香而雅致。儿时的秋夜,月华满天,家旁溪水叮咚作响,清辉逐水流,树影婆娑,花香浮动,偶有鸟语虫鸣,房屋疏离错落,白日里因庄稼收成而劳累一天的村民早早酣然入梦,整个村庄安详恬静,迄今想来,恍若隔世之景。

那些厚重得能够沉淀于记忆而不随着岁月消散的家乡旧景,已经一一了无踪迹了,没有什么传承了下来。现在的家乡完全是新生的,宽阔的水泥路面,路上车来车往,车一过,满路轻尘,如轻易就能被撩动的人心。以前阡陌交错的田间地头的小路,任老少来往,怎么走都心里踏实,不像现在的路,基本为车辆所设,是人不可随意轻越的雷池。千篇一律的高楼,阳光下闪着晃人的光,令人目眩,却不能使人神迷。树也是新种新生的,枝小叶疏,罩不住一路微尘,反而被尘土所笼。也有新种的桂花树,但是品种不一样,四季开花,也是枝小叶疏,花也疏,连那香味也是疏淡的,不靠近,基本闻不到。要像年桂那样,积攒三季的风霜雨露,潜心酝酿,才有那一季香飘十里的馥郁香气吧!如学子十年寒窗苦读,才能一朝金榜题名。新生的家乡是被嫁接的故里,嫁接到全新的时代背景里去了,一个年轻的心浮气躁的时代,不知道它又要历经多少岁月,才能沉淀下故里自在欢喜的安定从容,沉淀下那乡村的自然而就的馥郁之名。

老家启了后,却并不承前,人要承前启后,才能源远流长,代代生生不息,自成其风骨。就像那些千年传唱的各种戏曲,虽然换了新词新剧,却仍然传承老腔,各自独树一帜,各成其韵,年年代代沉淀下厚重的基础,厚积薄发,曲调经千年而不减其韵。而家乡像喝了孟婆汤似的,把前身忘得一干二净了,前身的风貌韵致,统统生不带来,只存留于我们的记忆里,死不带去。

家乡仍然在,而故里却再也回不去了。

故里的文章4:梦回故里

文/冷斐兔

多少次在梦里,梦见那时的我们一起爬山,一起遛街、一起逃课看球赛、还有偶尔的小矛盾、

记得那次我们三个人的散伙饭,你俩喝白酒、我喝了整整一大瓶雪碧、那个时候天还很冷,从来没有喝过这么多雪碧,我们这有淳朴的家乡情,大白瓷碗,一碗碗的往肚子里咽,那个时候我们表面情绪很高,其实心里很痛,因为,我们知道,一旦分开,或许这辈子再也不见了、一顿饭吃了好久,然后你带我去操场打乒乓球、我知道那是你的最爱,所以我也爱,我苦命练习,就为了能陪你一起打球、每天晚自习的时候,在教室后面我们在桌上打球,我知道我要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每一秒、你是第一个真的对我好的人,我不想失去你,可也无法拥有你、只能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刻。

我知道你的梦想、你也明白我的苦痛、我喜欢听歌《一生有你》,每次你打开你的MP3、都会把耳机塞到我的耳朵里、偶尔在阳台上,我们一起看着天空的星星,你也会为我唱《月半弯》。当我低落的时候,你会为我唱《爱上你,我很快乐》。我不知道你是否真的爱我,我只知道你真的是对我好、或许,你也明白,在一起就要珍惜、那时的我们、开开心心,多么快乐、

还记得,有一次,你骑车带我兜风吗?我们闯红灯,差点撞车,你说,如果我们一起死了,我会可惜吗?我说,如果不能一起生,倒不如一起死了算了、你笑着对我说,我们不能那么自私,父母养我们不容易、人活着不仅要开心,更要懂得感恩,笑着面对人生,生活就会快乐一些、

后来、我们分开了、我的不辞而别、哪天,我走的时候,下着小雨、或许,老天都在我们哭泣吧、还记得,我们高考前一天,去看考场,也是下雨天,你故意不带伞,我们一起一把伞,那是唯一的一次。我们的雨中漫步,那把伞,现在还留着、只是你不记得了吧、直到现在,高考的前一天,我都会格外关注哪一天的天气、我在想念你。

我想你、曾经的梦想、我还在原地等待,只是你早已走远!

故里的文章5:两口老井

文/肖笃勇

小平故里,“撮箕口”木架结构的邓家老屋边,至今尚存一口水井,其水清冽甘甜,常年淌溢,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邓家老井”。

据传,邓家老井为明朝邓家先祖入蜀“广土安辑”时挖掘修造而成,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井口呈一米见方的圆形,周围有小型青条石砌成的井台,呈三级阶梯高低起落,方正、朴实、端庄,颇有寓意。老井被农田环抱,远远望去,犹如“一面古老的青铜宝镜镶嵌在一方荷叶田田的稻作间”,清明如许。老井的水丰盈,渗出井沿,又恰似大地母亲那绿色起伏的胸脯上淌出的乳汁,汩汩细流,终年不断。老井的水冬温润夏甘凉,晶莹纯净,清润可口。

数百年来,方圆数里的邻里百姓,都在老井取水饮用,洗菜浆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井甘甜的乳汁哺育出邓家十五岁的翩翩少年,沿着通向村外蜿蜒的青石板路,从家乡出发,直达渝沪,走向世界,最终设计引领出一个开放富裕的中国。

无独有偶,与闻名遐迩的邓家老井相毗邻的武胜县境内,距离县城半个小时车程的方家沟村,也幽静地伫立着一口鲜为人知、独特而奇异的水井——宝箴塞正寨老井。

武胜宝箴塞,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那呈不规则银铤状的石墙关塞,古色古香,依山高耸。那厚重沧桑的黄荆树木门,一门锁寨,万夫莫开。那井井相连、道道相通而又各呈形状大小的七天井四院落,聚集着雕花漆彩的数十间正房屋,粗檩高梁,板壁橼顶,融功用环保于一体。那塞墙、城垛和碉楼上的斜式枪孔,攻防兼备。那了望楼、戏台、花园、消防池、仓储、池井、伙房和厕所,或尽善,或尽美。

但真正令我驻足,引发深远思绪和无尽猜度的,却是正寨天井里那口孤独寂静的老井。

正寨老井井口也呈圆形,直径略小于邓家老井。与邓家老井的井水丰盈溢涌相迥异,正寨老井的泉水终年不盈不亏,水位始终维持在正常成年人的半身高,幽碧而沉静。宝箴塞地处浅丘地貌的高处,正当我猜测着老井的泉水从何而来,水位缘何又常年平静不动时,一个有关老井的秘密着实“吓”了我一跳。原来,老井不仅承担着为要塞居民吃喝浆洗的供水职责,还是供人隐蔽逃生的快捷通道——主人在遇到危急情形时,潜水而下,人水分离,躬身进入秘道,直通塞外。

勿庸质疑,邓家老井的名气因哺育出了一代伟人而广播四方,老井惠及的百姓也已享了改革开放的福祉。如今,农户都搬进了新居,用上了更为方便的自来水,但邓家老井的水依旧丰涌盈溢,甘润滋甜,深情浇灌着凝聚小平“叶落归根”情结的六棵树,依旧源源供给着井旁茶馆和村民游客的取水需求。

饮水思源,邓家老井那无私奉献的情怀,兼容开放的胸襟,造福子民的气度,不正是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所凝结的大公精神吗?宝箴塞正寨老井远离田间百姓,犹如羞藏于高宅深院一隅花瓶般的大家闺秀,自然也就不盈不亏,勿需溢涌。

两口老井,两种情思与情怀。

故里的文章6:子胥故里

文/王毅

那尊陈旧的雕塑,就立在城市的心脏地带。

古装,佩剑,俯首,若有所思。脚下,红尘滚滚。

外地人行经此地,猜测是伍子胥抑或屈原。

子胥与屈原,同为楚人,同怀忧愤,同有自杀沉江的悲剧命运,同享端午节的千年祭奠。

相传端午节的由来,最早是吴人祭奠他们的相国“伍君”子胥。伍子胥逃亡吴国,在楚平王眼中是楚之祸水,却被吴人视为忠臣福星。子胥入吴,功勋卓着,谋略过人,最终还是免不了遭奸人所害,含冤自杀沉江。子胥一死,吴国随即强音断弦,大厦崩塌。子胥身后二百多年,楚国流放诗人屈原因国破山河碎,也投江自尽。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后人于端午节之际,纪念那位忧愤的诗人,而渐渐淡忘了伍子胥。端午节日,纪念的不仅仅是某个人,重要的是传承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爱国者与叛国者,仿佛是那两个楚人的身份标签,一白一黑,泾渭分明。

“叛国者”,沉如铁石的标签,2500多年来,压得楚民子嗣喘不过气,抬不起头,特别是。然而,关于“子胥故里”之争,湖北四地据理力争,各执一词,多少年来口水不歇。

谷城县号称“子胥故里”,称这里是伍氏祖系发源地,伍子胥出生地在该县的沈湾镇,这个镇以前叫“伍员乡”;与谷城一江之隔的老河口市,也称“子胥故里”;应城市打出“子胥故里”的名片,相传该市的伍家山,就是伍子胥家族聚居地。而史书记载的子胥故里,明确标注在湖北监利的黄歇口镇伍家场。

当然,也有史料记载,伍子胥出生在春秋时楚国椒邑,今安徽省阜南县焦陂镇。

对于背负“叛国者”深重罪恶的历史名人,各地却如此争来争去,自诩为“子胥故里”,可见伍子胥的“叛国”之名,并不被普罗大众所接受。

细读历史,其实春秋时代的所谓“国”,仅为诸侯界域,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国家和民族。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国有140多个,统领各诸侯国的,是羸弱的周王朝,相当于现在的“联合国”。各诸侯小国基本上属于地方自治,到战国时期仅存7雄争霸。与伍子胥同时代的圣人孔子,就周游列国14年,多次离开故土鲁国,赴“外国”传学理政,也不见有人骂他“叛国”。

尽管吴国很快湮灭在春秋历史的烟尘,强大的楚国坚挺地存活了八百多年,然而伍子胥引吴军灭楚都,让故国百姓生灵涂炭,2000多年来,还是楚人内心挥之不去的隐痛。

春秋时代的楚人忠孝刚烈,生猛野性。一部春秋史,交织着亲情与政治、女人与战争。譬如子胥的遭遇,源自楚平王乱伦在先,霸占儿媳,继而追杀太子的近臣伍奢父子。遂有子胥入吴,引吴灭楚,只为报杀父之仇。复仇的欲望如蟒蛇,死死缠绕着他,此生的理想和追求,唯有“复仇”。后世相传的子胥复仇故事,惊天震地,古今慨叹。

痛彻骨髓的仇,深不可测的仇,无所顾忌的仇,无可终结的仇。

毋容置疑,子胥之仇,仇的是楚国的暴君,仇的是疯狂的王权。当吴军的铁蹄踏破郢都,当子胥掘坟鞭尸,仇的宣泄,如洪水溃堤,山体崩裂。他挑战的,是那个贪腐暴戾的王权,而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仇的背后,足见伍子胥对亲情的无限眷恋,对孝道的绝对敬重。

故乡,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和感知社会的源头,是此生无法割舍的亲情牵挂。无论人生的轨迹如何曲折亦或顺畅,无论人的命运如何坎坷亦或癫狂,故乡是一生无法改变的方向,是直达心灵深处、无法消磨的烙印。

考证“子胥故里”,有两个人值得监利人记住。一个是已经作古的民间文化传播者柳如梅老人。我依稀记得,很多年前,繁华的县文化馆门前,一个老爹带着老花眼镜,和老伴摆着一个小摊,生活困苦,在这样艰难的生活条件下,老人依然默默坚持着他的事业,执着地寻访、搜集、整理伍子胥的故事。老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却用一生的心血,整理编撰出了一本厚厚的《伍子胥故事传说》。另一个人,就是县人大干部李光荣,他曾是监利县首任新闻科长,当过统战部副部长、县作协主席。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执着的敬业精神,李光荣查阅大量史料,并追寻伍子胥当年的足迹,自费远赴江浙、安徽及湖北等地,采集了第一手资料,撰写出版了《万里寻访伍子胥》一书。这两人,并非伍氏后裔,也无任何功利心驱使,却能够深度挖掘历史名人的文化资源,为的是传承一种地域特色文化,弘扬传统的忠孝文化精神。

踯躅彷徨在子胥故里监利,除了那尊斑驳陆离的雕塑,难以寻觅到伍子胥的相关信息。可是在苏州城,伍子胥的文化符号无处不在。伍子胥治理吴国30多年,政绩卓着,有口皆碑。史料记载:建筑苏州城就是伍子胥的一大功劳。当年,伍子胥从无锡的阖闾古城率领人马,不辞辛劳来到吴中之地,“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了周长47里大城和周长10里内城的姑苏古城。伍子胥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贡献巨大。“胥溪”、“胥浦”的开掘和疏通,既避免了吴中地区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苏州百姓为感念伍子胥的功绩,将古城西南角的城门称为胥门,胥门外的河流称为胥江,胥江至太湖的入口处称为胥口。

千百年来,胥门、胥江总是与伍子胥的名字连在一起。即使在今天,吴中大地的人们对伍子胥的敬仰、怀念之情依然溢于言表。近几年,苏州投入巨资将胥门修旧如旧,风采依然,并沿胥江河两岸建成了绿树成荫、群芳吐艳的风光带。最近,当地政府又投资2000万元,建造了占地面积达1.5万平米的伍子胥纪念园,纪念园建有三块石刻碑、“伍子胥筑城”大型浮雕、伍子胥雕像等。书法家启功先生亲笔题写的“古贤至德尊三让,吴苑雄涛溯伍胥”对联,是对伍子胥之于苏州最好的总结和歌颂。

监利与苏州,也正在牵手结缘。最近,监利千余党政干部,分多批次赴苏州和昆山学习,“苏州经验”为监利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这一切,都源自于穿越时空的“子胥情结”。

故里的文章7:行走在木兰故里

文/刘代雄

前不久,至友相约,携家眷一起到木兰故里去游玩。他所言及的木兰故里是武汉黄陂。之前我印象中木兰故里好像在河南,怎么黄陂也成了木兰故里?继而一想,西门庆这等十恶不赦的恶棍都有地方在争,花木兰是历史传说中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何等的正能量,有关她的故里你争我抢也是再正常不过。

九月二日,我们与友相会于武汉。次日清晨,从武昌过二桥,走岱黄高速直到黄陂。从进入黄陂的那一刻起,无论是道路两旁的路牌,还是耸立前方的大型户外广告牌,扑面而来的都是“花木兰”。这头的木兰天池在招手,那边的木兰草原又张开双臂,还有木兰山、木兰湖……好一个木兰世界!

到木兰天池景区入口,已是上午。这时太阳从云缝中钻出来,立刻便显露出秋老虎的威风,逼得女游客们赶忙撑开遮阳伞,男游客们也戴上旅行帽。一行人通过检票口,便开始向天池竞发。

沿蜿蜒山道徐徐而入,仅仅就一个拐弯,让人恍然有了一种时空的穿越,没有了都市的繁华与喧嚣。满眼都是葱郁的树木、斑驳的青苔、嶙峋的怪石以及远古洪荒冲刷脚下石板留下的印痕,感觉千百年流淌的时间在这里倏尔凝结。走在前面的人群里,不知是谁在惊叹:“好一个世外桃源!”这声惊叹把我拉回了现实。一阵徐风迎面吹来,空气中交织着清新的气息,沁入肺腑,让人一下子感觉清凉许多。穿行于十里峡谷,前面时而悬崖峭壁,人攀越在“龙脊石”的险峻之中;时而曲径通幽,抬眼望“大峡谷”别有洞天。溪流潺潺脚下,瀑布飞挂前川,真可谓十步一景,百步一绝,引得我们一群人频频举起手机相机拍个不停。大家一路惊呼,一路欢笑,反倒将大汗淋漓、将气喘吁吁抛之脑后。

大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越,我们来到了天池脚下。抬眼望去,数丈高的大坝横卧在我们面前,大坝上的台阶有如天梯般从云中放下,不由得让人打起寒颤。但有天池在上面召唤,我们也顾不得腰酸腿痛,一个个铆足了劲儿攀爬上去,情不自禁地欢呼:“哇噻!木兰天池,我们来了!”

眼前的天池,在群山环抱中,山色青黛,碧水如蓝,虽无天山天池之磅礴,但还真有九寨沟之韵味。相传这里是花木兰的外婆家,花木兰小时候常在此玩耍与习武。在我们争相摄影之际,迎面走来一位中年村妇,带着山里人特有的精明,竭力向我们推介去“木兰外婆家”吃午饭,笑盈盈说:“大锅柴火饭,地道山里菜,我儿媳会烧一手好菜。”我们都动了心,就随她去了。在带我们去“木兰外婆家”的路上,这位村妇还义务做起了导游,给我们讲了许多花木兰小时候在外婆家如何与同龄女孩不同、如何舞枪弄棍的轶事。

时过正午,我们围坐在“木兰外婆家”的楼顶平台上,眺望远处山峦,聆听溪流潺潺,轻风带着山野清新迎面拂来,让人神清气爽,疲惫顿消。果然山里人能干,不一会,红烧天池鱼、黄焖土山鸡等一满桌菜就上齐了。虽说那色比城里酒楼烧出的差了那么一点,但那香、那味在城里则是无论如何也品尝不到的,让人满口生津大快朵颐。饭后,我们又饮了一会茶,才恋恋不舍地下了山。

待驱车到木兰草原,已是下午四时许。如果说木兰天池是优于它的险峻,它的秀逸,它的原生态;那么木兰草原则是美在它的雄浑,它的质朴,它的精心玉成。绵绵群山之中的草原,中间镶嵌着一汪汪蓝宝石般的池水,四野散落着饱经风霜的蒙古包,格桑花开得热烈,马、羊悠闲于草原之上……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马奶酒飘香、马头琴悠扬的北方草原上。传说花木兰从军前常在此操戈跃马,纵横驰骋,便才有后来的抗击强虏,屡建奇功。当日晚上,我们纵情于篝火晚会;次日清晨,我们行走于草原之上,细细品味秋日草原之韵味,感悟岁月静好。

头枕双手,静静地躺在草原上,顾四野空旷祥和,望天空云卷云舒,天地间是如此的干静、清晰。少了芜杂的羁绊,没有尘世的纷扰,时光好像停滞了,任凭心自由地呼吸,灵魂自由地飞翔。忽地,网上看来的一段话涌上心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后来才发现,人生最美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后来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此时此刻,这段曾被误传为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让我深有感触。是啊!人的一生无不在行走之中——行走在山水之间,行走在天地之间。有时候,只是我们走的太急太快,太想得到前面太多的东西,以至于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忘了初心。

行走原来也可以如此的美好。

这个道理,是木兰故里让我领悟到的。

故里的文章8:赋山英

文/高旭洲

毕升故里,鄂皖毗邻,大别腹地,主峰相倚。拥群山起伏之灵秀,抱碧溪飞瀑之亮丽;耸主峰簇立之峰峦,湍东西南水环绕之神韵。

人杰地灵,听潭蜿飞瀑跌宕奔腾;山清水碧,映神山秀丽遐思妙景。峦彰星月映霞彩,林密蔽荫听鸟鸣;泉涌溪流透心境,雀跃喧腾碧潭幽!东眺江淮之渺远,南望长江之浩瀚,西接京九之通衢,北纵群山之虎踞。腾中原之要塞,吞吴楚之秀锦!依天堂寨声名远播,仗主峰相倚旅游兴盛。

山高植茶桑种栗药,水低兴养植重渔牧。兴开发凝聚智慧亮风采,布格局五城同创展雄姿。工业兴城举产业发展旗帜;文化兴县亮文化品牌物色。生态和谐兴绿色旅游,挺主打品牌再展英山新风景。山看南武当桃花冲篓子石,山雄水碧花展姿,寺观仙台九龙莲花庙,禅悟幽深妙趣生。文明新村招关注,茶香远客森呼吸。绿色生机诱真情,茧丝纯净暖人心。茶商海内外,茯苓桐油名声远;药材拓新篇,天然亮纯朴。漂流引来激情闯,大别风流扬激情。

作家辈出而盛名小县,文化品牌立足展文化之林。一部《张居正》名显茅盾榜首,一部《天行者》令国人刮目。一县出了两个茅盾文学奖,一个小城让人感叹和惊喜。皋陶部落青史传,文章香飘垂千秋。山水清灵造化神奇有文也有武啊,英布将军英山尖下伫望他的后辈和子孙。厚文载德,毕升故里文化新生!名扬千载,远有毕升,沈全期,闻小七,今有熊召政,刘醒龙,姜天民……

得资源之厚实,逐时势而俱进。八山谱写旅游兴县大文章,一水一分田润泽地方新特色。揽神州风云,发扬毕升开创活字印刷之精神;与时世俱进,展勤劳质朴本色而奋起;英山人尽显大别山人厚实执着风采,英雄本色尽展纯朴厚实脚步步步推进兴盛征程。红色旅游显历史,绿色生态展文明。赏篓子石神奇杜鹃惊奇喜悦,听桃花溪幽谷鸟鸣留恋痴迷;蹚河谷漂流惊叹上苍神笔,置天堂寨神奇物我两忘。目光被茂盛森林染绿,心态被山泉水清澈。

湖北之东,鄂皖边境,英雄之山,再放异彩。绿色与人文和谐相益彰,禅宗渊源南武当再添新香烛。写风骚展华夏英山儿女神采,展宏图抒大别山人勤劳智慧之新篇章。巍巍大别耸立世人目睹之山峰啊,英雄后辈傲视滚滚长江逝水而奔腾!融绿色文明固基强农为根本,崛起英山后续产业而腾飞!纳百川汇聚溪流而江河不息乎,纵宏观蓝图厚积薄发而彰显英山之远景!

钟毓灵秀,英山再展雄姿;巍峨磅礴,灿烂再添繁星。

故里的文章9:岁月深处的故里

文/子隽

最美的感知莫过于领悟岁月深处以及岁月深处的故里的了。那种沧桑,淡然,旷远之美,会美的让你为之惊奇,为之感动,抑或发呆甚至沉醉。

这个浅秋的周末,薄雾飘然,风儿轻轻。我们一行文友,在日报专副刊部的召集下,跨进了岁月深处的故里——紫金山。于山巅而泻的瀑布,没有南方瀑布的狂野和雄壮,十分的婉约和优雅,几次婉转轻落于山脚,成就了一条条小溪,弯弯曲曲,清清澈澈的流向河塘,流向村落,也流向彼此的心田。

无论你是来这里寻找故里之美,还是首次到这里观光,大概是不需要辛苦导游的。你只要沿着无言而下的小溪,逆水而上,天井地翁,韩湘子古宅,七星潭,蚌仙池,圣水洞等名胜就会进入你的视野,让你收获一种惊奇与壮观之美。那千年红枫,百年绿荆,十年之野荷,还有一座座五花肉式结构的地质风貌,会让你醉然于观光而忘了前行的路。此时,沉浸在美妙之中的我忽然想到了正在旅游网页广为流传的一首诗歌:文明诗友意正狂/时近中秋登太行/动魄惊心天翁峡/超凡脱俗杏仙庄/黑龙潭底阿婆善/美妙沟中巨蚌香/赏罢紫金一段景/今生不再梦苏杭。

大约一个时辰,我们步入了举世闻名的紫金书院。用红石头和红石板建造的院落,虽然历经了700余年风雨的洗礼,郭守敬一代科学家留下的书香却倍加的浓郁了。“太行明珠,守敬故里,魅力邢台”这句植入央视的广告语,大概就是缘于此处的紫金山,源于许多这样的前坪村的。我坐在紫金书院的石凳子上,让臆想放飞,似乎看到了元代天文,水利,数学家郭守敬,从师元初重臣刘秉忠,与张文谦,张易,王恂同学与此,进而探求天体,研究水利的精美画面。

我感动无比。谁能不为家乡有郭守敬一代探求和掌握天体运动和山水治理的先人而自豪而感动!我沉醉无比。因为我的灵魂好久没有这样回归岁月,回归岁月深处的故里,去释放那一份对沧桑的怀恋,去感知岁月洗涤后那一种故里的纯美了。

寻找故里的美,你不要一味的仰视,要环视,还要俯视。因为那些视野里的美同样让你美得心动,甚至顿生感悟。比如那些微小的水生物,会借溪水中央的一块石头形成的静静的水面,繁衍生息,悠闲自得。比如那溪水,无论何以多的羁绊,总是千回百转,向着既定的目标奔流不息。比如红枫,生存于近乎没有水土的山崖峭壁,历经风雨,最终成就了生命的壮丽。比如那五彩缤纷的牵牛花,紧紧的缠绕在挺拔的野松的枝干上欣然绽放。与之为邻的还有兰草,山韭菜和那些叫不上名字的花花草草,它们密密匝匝的生长在一起,竟无丝毫的排斥,如此的和谐,如此的相生……

循着沧桑的年轮,我会让趋于麻木的灵魂回归岁月的深处,回归岁月深处的故里,让这种情愫蜕变为生命中的一种元素,一种生机和向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