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常见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常见文章1:古诗词中赏桃花
文/朱小毛
桃花是乡间常见的植物花朵。古人以桃花入诗入词者信手拈来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唐人李峤说:“独有成蹊处,秾华发井旁”,野外的桃生长在一条小路的水井旁。李先生也不直呼其名,而曰“秾华”,就像一位质朴的山姑,却有一个文雅的学名,让人思忖半天,才可与之对上号。
当然,桃花随意生长的地方很多。如明代储氏说“夭桃灼灼倚窗前,春色缤纷带紫烟”,它就开在姑娘的窗前,开也可见,阖也可见。女主人与桃花四目相对,彼此辉映,人面桃花相映红,多么诗情画意。用小资的话说,那就是罗曼蒂克,通俗地说大饱眼福。
“艳色秾芳夹岸栽,苎萝溪下水潆洄。”这是鉴湖女侠秋瑾女士在春游西施家乡苎萝溪时,看到的桃花,盛开在溪水两岸。它是否耳濡目染,沾有美女西施的魂魄,而分外妖娆艳丽呢?那是肯定,当仁不让的。它又名“秾芳”,似与秾华是双胞胎姊妹。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所谓前人植树,后人乘凉。这是刘禹锡看到的长在道观里的桃花。囿于环境的限制,飘荡着隐逸气,少了世俗的浓艳,天然有一份与世隔绝的清寂。
花开有先后。初开的桃花是怎样的呢?还是让南朝梁萧纲来告诉你吧。“初桃丽新采,照地吐其芳。枝间留紫燕,叶里发轻香。飞花入露井,支干拂华堂。若映窗前柳,悬疑红粉妆。”端的是一位出自闺中待嫁的新人。一身丽装打扮,满身清香,引来紫燕观看停留。走哪,都使人觉得蓬荜生辉、顿生异彩,光芒辉映。让人喜不自禁,纷纷向前靠近,哪个不想与其为伍呢?放之现在,定然吸引众多年青女郎驻足观看,在它身旁摆着各种POSS,一通咔嚓咔嚓,尔后晒在朋友圈,自娱娱人。众人一片称赞叫好,大拇指多多,可谓艳福不浅啊!
亦有“天生愚钝、资质平平”的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大林寺深藏庐山,“大林穷远,人迹罕至……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四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体,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庐山山势高气温低,大林寺的景物气候要比平地村落晚两个月。因而也勿怪此地的桃花,就像早先贫困人家,因家境的原因,孩子的发蒙读书也要自然比家境好的人家晚两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晚也有晚的好处,“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就有自己独到的体会。他正遗憾春天早已远去,哪料想,这深山密林还保留着桃花的踪迹,叫人豁然开朗。真是大器晚成!
刘长卿的《晚桃》同样开在“四月深涧底”,四月正是暮春立夏时节,这里却是“桃花芳欲燃”,正待开得如火如荼。别人的结束却是自己的开始。有人说,大自然是公平的。孰不知,也有不公正的时候。“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春风来此姗姗来迟,致使这儿的桃花,要比别的地方,来得更晚一些。
清代宋琬《暮春将半桃花始开》却是一副无可奈何的语气:“梅花开已迟,却恨桃花晚。把酒问花神,何事今春懒?春风如画工,粉黛凭深浅。花是女儿家,迟早由他遣。”原来,桃花的开谢、早迟,任凭春风做主。想必,春风是三姑媒婆、是月下老人?桃花出阁,嫁与春天,得由春风来牵线搭桥?
宋代朱敦儒也说:“灼灼一枝桃,粉艳天然好。只被春风摆撼多,颜色凋零早。”
桃花又是如何对待她的恩人、催生她的春风呢?
“每对春风竞吐芳,胭脂颜色更浓妆。含羞自是不言者,从此成蹊入醉乡。”宋代才女朱淑真的桃花是含有报恩之心的,她们竞相吐艳,羞涩腼腆,低调谦逊。
唐代白敏中的桃花呈现的是另一类,是风光毕露的“占断春风是此花”;是浓艳四射的“一枝特缀乱云霞”。
“桃萼正芳菲,初占春时。”宋赵师侠的桃花是一位揽镜自照临水梳妆的少女,“斜出繁枝临曲沼,鸾鉴妆迟。”
春天的桃花,或质朴、或浓艳、或清丽,肆意“盛开”在古人的诗文里,姿态各异风情万种,每每捧读吟诵,让人品味无穷,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常见文章2:看客难为
文/呆贝贝
是一个很常见的公园,公园里有一条护城河,河中有一座石桥。只是很多的人都不爱走这座石桥,而是走十几米远处的一棵大树搭建的临时浮桥。因为树是圆形,加上风吹雨淋,表面很滑,所以平衡感不好的人很容易从木头桥上掉下去。
但即便如此,一到放假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孩子从木头桥上跑来跑去。先是胆子大的孩子冲在前头,然后一个接一个,仿佛“怕”跟他们的身体一样还没有长大。何况人往往有从众心理,喜欢跟随,怕被排挤掉。喜欢凑热闹,本是很正常的现象。只是,盲从有时候也不是那么好玩的,总要留下点什么吧!比如,平衡感很差的我就从木头桥上掉了下去。
这是迟早都会发生的事情,只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笑着掉下去,在浑浊的河水里还一直笑个不停。按道理我该恐惧地大哭,或者吓傻了干脆一声不吭。可是我当时就只会用无法停止的笑声来表达自己也控制不住的恐惧。
多年之后,我一直都会被这样的噩梦纠缠,梦见自己无数次地再次掉入那条肮脏的河里,狂笑不已。直到我看到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到那些天真的孩子被德国军官赶上卡车,他们边走边唱,面带笑容,神情喜悦。他们真的就一直在开心地笑着、高兴地唱着跳上了那辆通向死亡的卡车。他们还不知道这是一趟死亡之旅,只天真地认为奥斯维辛是一个新的地名罢了。
然后卡车缓缓启动。远处尚在为自己没被选中去奥斯维辛而暗自庆幸的女人们,笑容才刚刚绽放,马上就凝固在孩子们投射过来的无暇眼眸里。她们像发了疯一样的冲向奔驰的卡车,哭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
可是晚了,画面上只留下扬起的尘土迷乱了一双双哭红的眼睛。如同当年我掉入河中时大人焦急的哭喊声与我的笑声、灌入口中的河水发出的“咕噜”声混合在一起,成为了那个夏天的一场最糟糕的演出。如果只是看一场电影,你懒得伸手拍巴掌也就罢了,毕竟选择权在你,你可以高声叫好,也可以双手抱肩,不发一言,你只需要静观其变就好。
与孩提时候盲从对应的是长大以后都不愿做出头鸟。受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的影响,长大之后变得越来越谨慎的人们都害怕成为被枪打的那只倒霉的出头鸟。于是,喜欢躲在背后叽叽喳喳的大有人在,堂堂正正站出来说话的人却寥寥可数。
总在说世态炎凉,人心叵测,只是当大环境都充斥着浮躁与功利的气息时,怎么能责怪人们的趋利心理呢?当一种价值导向出现底背离时,于是我们会看到很多的麻木观看者、幸灾乐祸者、挑拨是非者、煽动鼓劲者,看人倚强凌弱觉得过瘾者,害怕惹祸上身在远处观望随时准备拔腿跑路者,或者像墙头草一样两边喊打者。在事不关己的情况下,谁还会有秦汉时期的慷慨悲歌的勇气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你不从背后捅别人一刀就算是好人。别人不从背后捅你一刀就算是你的运气。
这就是生活的残酷所在,没有道理,甚至没有天理可言。不要指望老天报应,也别期盼良心发现。弱肉强食的较量结果就是胜者为天,败者如草。人命如草芥,割了一茬又长出一茬。
所以,看到新闻:“一位年七十岁老人突然摔倒昏迷,从白衣女子出现到急救人员赶到,此间有一百七十八人从老人身上跨过。整个过程中,只有白衣女子一人帮忙看护老人。”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新闻就见怪不怪了。因为向老人施加援手是吃亏不讨好的事情,不仅不得利,甚至弄不好就会惹祸上身,这样的傻事谁会去干?一比一百七十八,就是良心与利益较量之后的比重。
当一种习气蔚然成风以后,再回头指责这样的风气岂不是本末倒置?如同你养的一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什么也不懂,只是本能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慢慢的长大之后开始懂得模仿,懂得察言观色,会耍一些小手段获得自己想要的糖果或玩具,这个时候的哭已经有几分表演的成分在里面了。再大些会开始质疑,会觉得不公平,会生出叛逆之心,可是却又没有足够的勇气与能力去担当起自己想要的一切。等到了成年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时候也就开始被这个社会同化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被同化,前提是你强大到可以推翻你认为不公平的次序,建立一个由你掌控的新次序。或者宁愿被当做异类清除掉也在所不惜。
其实,懂得谦卑并不可怕,贪生怕死也无可厚非。可怕的是头都快埋进了土里还不敢吭一声。试想:你本来是为了明哲保身,才不去做那只出头的鸟。可是,如果出头的鸟都被捕杀完了,你还逃得了吗?横竖都是一个死字,何不死得壮烈一些。如同横竖都是为了一个活字,何不活得得随性一些。
人生如戏。这句话如果成立,那么我们的身份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演戏者,还有一种是看客。如果演的人投入,看的人过瘾,算是双赢。如果演的人心不在焉,看的人昏昏欲睡,大家也都没有损失。就怕演的人声泪俱下,看的人却哈哈大笑,
都说好戏难演,其实,看客也同样难为。不该你喝彩的时候你喝彩了别人会说你不懂装懂。不该你流泪的时候你流泪了别人会说你矫情。不该你伸手的时候你伸手了别人会说你多此一举。该你伸手的时候你没有伸手又会被冠上冷酷无情的帽子。
可是,何时该出手,生命的价值可以比较吗?当我们被动的成为了看客,而且还无力掌控事态的发展时,我们只能凭感觉选择。比如救溺水者。你无法先去熟悉这一片水域,也无法知晓自己有无这个能力完成这场援救。因为你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你奋不顾身的代价可能就是救了对方的命,却要了自己的命。
当看客与主角捆绑在一起的时候,所有的侥幸会反扑在自己身上,这就是生活的真谛。蝇营苟且之辈,也逃脱不了厄运的魔掌。当你庆幸自己逃过一劫的时候,也许会有更大的悲剧在等着你。
可是即便如此,还是会有舍生忘死者,还是会有英雄在我们的泪水中涌现。他们用朴素的良知去碰撞坚硬的生活,用生命去支撑起这个时代的脊梁。虽然我不赞成一命换一命,甚至一命还可能换不了一命,这样的行为从逻辑学来讲是不可取的。但生活不是逻辑,而应该是一场救赎与被救赎。
只是这样的救赎付出的代价太大,所以才越发的弥足珍贵。活着很难,可是再难也要活啊!无论是卖命的演出者,还是见风使舵的看客,其实都是乘坐在一条船上,都是希望历经生活的波澜之后,能找到渴望的那一片桃园。所以,生要尽欢,死才无憾。
“有情看客无情泪,得意文章失意人。回首百年空一望,繁华竞逐乱红尘。”人生也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演过了该演的角色,看过了世间百态。剩下的,求个心安就好!
常见文章3:小燕子
文/阿明
晴天的时候,常见她在阳光最好的一块地下晒太阳。
她似睁似闭的一双眼睛很警觉。感觉她不大爱理人,很提防人。警惕性极高。人只要略靠近她,她立起身子马上躲开了。
寒冷的早晨,也不时看见她,孤单单在小区那块停车地和绿化带相连的地方转圈,尾巴耷拉着,很是可怜。
然而她,你又感觉是很聪明的。聪明在很会躲车,比人会躲车。只要看到人拿着钥匙去开车,她一溜烟就躲到远处观瞧。
有时担心她就在车周围,开车要躲着她。事实证明人的担心是多余的。她一听到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就警觉地绕到一边。她就像是对人说:谁也别想伤害我!
是啊,别说是伤害!就连关心她也不够格。有善心人拿东西喂她,她是坚定地躲开,只看着,绝不会上前闻一闻的。她定力怎会如此之好?!感觉好多地方,人都比不上她。
她常年光着身子,在人目力所及的小区游逛着。夏天晴朗的早晨,她静卧在青青的草坪上,像双手托腮沉思的美丽少女,土黄色皮毛闪出光泽。
就这样,她在小区停车场附近一晃就是两三年。人以为她只是一只流浪犬。
那天进车位的时候,人却有了惊喜的发现:分明是她,上窜下跳,活蹦乱跳,兴奋异常,眼里闪着光芒,在一老太身前身后缠绕不停。
人问:这是你的狗?
老太曰:是呀!我的狗呀,我养了好多年的狗啦!
人曰:怎么感觉像流浪狗?
老太说:她是我家的狗,跟我可亲啦!我是安徽阜阳人,早年在佳木斯,你是安徽人吗?
人曰:我不是。可你的狗常晒太阳,人给东西不吃,感觉很聪明。
老太笑了,皱纹也跟着笑了:她是我从老家带来的土狗,看着笨头笨脑的,其实可贼着呢。她吃东西不当着人吃,人给她东西,她不理,等人走开了,她左嗅右嗅,感觉可以吃她才吃。有的人给的东西她想吃,但我不让她吃,她就坚决不吃。我同意她吃,她才吃。
人问老太:那她怎么像没人养的狗呢?
老太说:我家住那边一楼,儿媳妇不让养狗,最讨厌她,几次都想把她杀了吃肉,我不同意,儿媳就不让她待在家里,她就常在外边晃荡。晚上就可以回家了,悄悄地,和我在一起,不能让儿媳妇给看见。她可聪明了,跟我去跳广场舞,那些舞伴都可喜欢她了。她特会躲车,很贼的,但有一次远远看见我,就朝我跑过来,差点被车碾死。为紧跟着我,她不会躲车啦。
人说:这狗聪明,很好的。
老太高兴:她叫小燕子。兄弟,我喜欢唠嗑,我喜欢兄弟这样的人,有空来找我玩。
人很高兴,车停好,还想看看小燕子。
小燕子撒着欢,跟着老太走远了。
常见文章4:地皮菜
文/张晓慧
地皮菜是老家一种常见的野菜。常常是连着下了三天的雨后,天一放晴,我便同几个小伙伴全副武装地拿着盆子上了山。路上碰到熟人看我们这打扮,就知道是要去山上捡地皮菜。
老辈人说:“地皮菜遇到连阴雨,大展了。”这是因为不下雨的时候,地皮菜紧缩成小黑团,趴在土里或藏身草丛中,让你根本找不见。唯有下雨后,便会舒展开来,一串一串,像极了黑木耳。
如果你直着身子找地皮菜是很难找到的。你需弯着腰,用手轻轻拨开草丛,就会发现草丛中躺着一串串黑乎乎的、光溜溜的、像木耳般的东西,那便是地皮菜了。有时候捡完一片地方,只需耐心细致地找,总能越捡越多,越捡越大。就如我们做事情一样,总得蹲下来,耐心细致一些,假以时日终会成功。
不到半日,我便捡来洗脸盆那么大一盆。下山回家后,我将地皮菜摊在报纸上,放在通风的地方。等地皮菜干后,反复用簸箕将其中的土和草棍扬去,再用清水淘干净就可吃了。
晚上,母亲将地皮菜、粉条、豆腐干剁碎,包了地皮菜包子,又炒了一个地皮菜炒鸡蛋,别有一番风味。父亲一进门,闻着香味赞不绝口,说:“小时候物资匮乏,地皮菜是我们这代人记忆里最美味的食物。到了你们这代人,地皮菜竟成了稀缺的野味。无论哪个年代,都得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常见文章5:红刺果的背后
黔中山野之秋,常见火红的风景,一簇族、一片片,耀眼惹人。这就是红荆刺。俗称救急粮,又叫红刺檬,也叫红刺果。
据说,“粮食关“的时候,哪怕这黄豆大小的红刺果虫洞乱眼,都被人们视作宝贝,小心收获,磨成面,加入野菜煮而食之。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小时候,深秋时节,放牛到山上后,爱满山遍野地摘食这种刺果。生长在边远农村的我们,虽然那时早上不兴早餐,肚子并不饿着。特别是秋天。除了偷苞谷、毛豆烧吃外,秋收后,还有满山遍野的红刺果可以摘吃。而且我们专选颗粒饱满的刺丛摘食。并一把一把地摘来往嘴里塞。那酸涩回去甜的味道,至今想起来还流口水。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土地下放了,很多人家粮食不成问题了。我家也是。于是,每天早上要放牛的时候,可以先热饭吃了再去。对于红刺果,没多大食欲了。遇上大颗饱满的,也只是尝尝了。
参加工作后,每当在深秋时节回老家,一路上,看着,一簇族、一片片的红刺果,就像欣赏一幅幅的画,一首首的诗,心里有说不出的惬意。
有一次,从老家回来的路上折了一支大颗饱满红刺果回来,想送给孩子,让他高兴、高兴。谁知他吃了一颗,嘴一撇,便扔下不再感兴趣了。并说:“好看不好吃,我才不喜欢呢!”我给他说我小时候吃这种刺果觉得如何的香。他说:“时代不同了,你们那个时代,能和我们比?”
是呀,那时的我们,家里连吃的都困难,这红刺果当然就香了。更何况,那时姊妹多,父母最大的能耐就是能让家里每个成员每天都能吃饱,到了上学年龄的孩子能上学,就是最大的本事了。
而现在,在农村,很多人家,除了吃饱穿暖外,有条件的,哪怕高价,都要孩子读个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在城里的孩子,读书条件更不用说。有的早早的就给孩子考虑房子问题。真是时代不同了。
常见文章6:雨之四季
文/旧雨新说
江南,雨是最为常见的。春雨缠绵,夏雨激荡,秋雨萧瑟,冬雨清冷。雨,是蓬头学子,是花季少女,是沧桑中年,是睿智长者……参杂着七情六欲,糅合着五光十色。
春雨宜观。正是江南四月天,灿烂的阳光后总潜藏着些许躁动与不安,清清朗朗的天空忽然就变了脸,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街上骤然张开了无数缤纷的伞花,和街角、路边新露脸的小花小草争着鲜艳,争着光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城市中流动的浮光掠影,浸润在氤氲的水汽中,牵拉着细细的雨丝,如行云,如流水,捎带着人影、车影、楼影……当然还有一朵朵含苞的玉兰,一枝枝新洗的绿叶,勾勒出一幅朦朦胧胧水彩绣。此刻,若能偷得浮生半日闲,须是要点一缕沉香,泡一壶清茶,心慢慢地静下来,看雨中的色彩隐隐绰绰,漫不经心地挂在墙头、泼在屋檐、似乎触摸得到每一处跃动的鲜活、每一处绚丽的色彩。
夏雨宜沐。七月流火,褥湿难耐,最好躲进写字间、大商厦,或者就宅在家里,任空调机散发出的丝丝冷气隔绝去火热的空气,鲜见“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的风景,却多了几分“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的情致。后工业时代的人造生态让人身在梦中不知客,夏天的印象已经从薄衫短褛、冰镇西瓜中溜走了。毕竟是夏天,一走出封闭的空间,在门口侍候已久的热浪顷刻就会给你个热情的拥抱,额头、背脊上顿时渗出了密密的汗珠,黏黏的,沾湿了西装革履,抚乱了齐整的发髻,衣衫、纱裙上绘出了一幅幅焦躁的图案。这一刻,怀念起雨来了,最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雨,倾盆而下,裹挟着阵阵清凉的劲风,雨伞是支不住了,不如丢了伞,让每一寸肌肤感受雨的滋润,体验雨的趣味。
秋雨宜听。秋雨是晶莹剔透的,如露珠,透明而甘醇,似泪痕,晶亮而咸涩。或急或缓,或轻或沉地敲击着窗棂,叩打着心扉……听听那雨声,分明是一曲《平湖秋月》,是一曲《雨打芭蕉》,是一曲《高山流水》……谁听出了“巍巍乎志在高山”,谁听出了“洋洋乎志在流水”?欲将心事付瑶琴,瑶琴是这飘洒在眼前的秋雨么?撩拨着少女羞赧的秋波,情郎柔情的倾诉,缠绵的情思,萦绕在心尖,湿湿潮潮。多情自古伤离别,却偏要让秋雨承受起如此的重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伤心人的耳中此时灌满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只道声天凉好个秋。“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秋雨淋漓的时分,分不得半点神,一不留心便会被摄了魂魄,融合在这唯美的画中。
冬雨宜思。理性的是冬雨,经历过生机萌发的春,狂野奔放的夏,沉静丰富的秋,留给冬的是醇厚的回味,是隽永的遐思。“未妨溪草绿,先恐岭梅残”.肃杀的冬雨最易摧折风骨,物与人,一样经不住风吹雨打。眼见的是“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记忆中的青翠是如此令人潸然泪下。难得的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沉静的冬夜,一袭冰寒的冬雨却也能激起一股豪情!冬雨流连,是出不得门的,明净的玻璃浮起了一层薄薄的水汽,孩子的手在玻璃上漫游着,划出了璀璨的星星、划出了明媚的笑颜,划出了远航的双桅船……窗外的雨水,窗内的水痕,脉脉不得语,冬雨把希望寄在孩子的梦中,等着春雨的滋润和萌芽。
雨,参杂在平常的日子里,是点缀,是间色;雨,散落在人的心头,有欢喜,有伤悲。雨的滋味,是一枚青涩的橄榄,跳跃在温润的舌尖。
常见文章7:小米粒
文/张何忆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米是我们常见的食物,今天,小米粒跑到我们课堂里来做客啦!我觉得很有意思呢!
我让三位小客人躺在我温暖的手心里,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圆形,身上都有一个小缺口,我想应该是它们天生的吧!有趣的是,其中一个小米粒的身上有裂痕,另外两个的身上还有花纹呢!它们的颜色是乳白色的,呈现半透明状。小米粒虽然身材小,但我用手一捏,哇!小米粒竟然很坚硬。于是我又用牙齿一咬,“咔嚓”一声,小米粒被咬成了两半,但是有一半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一下子无影无踪了,好像要尽快逃离我的手掌心。我又闻了闻小米粒,一点儿味道也没有。
我把一些小米粒和这三个小不点儿一起放进电饭锅蒸了二十分钟的桑拿,老师打开锅盖,呀!小米粒变成米饭啦!香喷喷的气味扑鼻而来,我忍不住流出口水来。看!小米粒抱在一起可团结了,它们的身体变得雪白雪白的,又大又胖,缺口也不明显了,变得很松软。看着看着,我忍不住吃上一口,真香呀!它在我嘴里有种粘粘的感觉,我仔细品尝了一下,竟然还有一种甜丝丝的味道,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我很快就把饭吃得干干净净,因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知道这小小的米粒,其实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呀!所以我们要珍惜粮食。
常见文章8:我发明的玻璃
文/和瑜
玻璃,大家都很常见,在许多建筑物上都可以见到。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发明的玻璃吧。
第一种玻璃叫“隐身玻璃”,这是用来防盗的。它可以安装在一些存放重要的文件、图纸的建筑物上。白天,隐身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是看得见的;而晚上,它就什么都看不见了。晚上要是有人想偷东西,以为窗子上没有玻璃,就想潜进去,结果会被狠狠地撞一下。如果你家装上这种玻璃,那坏人再也不敢来了。
第二种玻璃叫“快乐机器玻璃”。它虽然不是用来防盗的,但它很坚硬,还会帮你做事。白天你不在家时,它会帮你把家打扫干净,会帮你接电话……晚上,你回来如果很疲倦,它就会发出很动听的音乐帮你放松一下。你睡着了之后,它会帮你关灯,然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休息。
第三种玻璃叫“投影玻璃”。如果你想去电影院看电影,而爸妈不让你去时,你一定很难过吧?但有了投影玻璃你就不用担心了。你只要说一句我想看电影,它就会感应到,然后自动把电影院里正在播放的电影传过来。它还会把还未播放的电影都放出来,这样,你就不用再担心看电影的问题了。
我介绍了三种我制造的玻璃,希望以后能真的出现在商场里,给人类带来方便和快乐。
常见文章9:落日鱼鹰
文/徐学平
在水乡,舢子小船是最常见的,它无帆,无舵,无蓬,无桨,光溜溜一条船身。乡间的男女老少都能用一根竹篙将它使唤得神出鬼没。倘若在船舢子的两舷挑出些树枝来,让每根树枝上栖一二只鱼鹰,这就成了鱼鹰的战船。
鱼鹰学名鸬鹚,是一种生活在湖泊、湿地、池塘上以淡水鱼为生的候鸟,它们从小即受到训练,专门为人捕鱼。鱼鹰出猎,多在夕阳西下的傍晚。落日金霞中,河水弥漫着水草与阳光的气息,碧清的水面上,鸟飞鱼跃,轻舟荡漾,岸边长满了野生的芦苇,再加上蓝的天,白的云,纯朴厚重的乡风民俗,一切都让人感觉自己宛然正置身于一幅淋漓的水墨画中。
几个赤脚的渔人驶着蚌壳一样轻盈的渔舢,飘然而来,手中的竹篙插入水中,搅起满河涟漪。他们将船停放在河道的开阔处,三五条鱼鹰船便围成一个圈。牧鹰人都是当地经验丰富的老渔民了,甚至还有几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但放鹰时的矫健身姿却丝毫不输给年轻人。只要一声令下,鱼鹰就会一个猛子扎入水中,一旦发现有鱼鹰叼着鱼儿浮出水面,牧鹰人便眼疾手快地一手抓鹰,一手把鱼扔进舱内。
“噢-嗬-嗬!”众人一齐响应起来,同时跺响船板,嘭嘭如鼓。粗犷的吆喝,热烈的节奏,让人仿佛置身于土著人的篝火晚会。这种渔家祖传的号子既可以惊懵水下的鱼,又能激发鱼鹰的斗志。鱼鹰纷纷下水了,在落日的余辉里,英勇得像一个个斗志昂扬的将士叼起活蹦乱跳的鱼儿……
那时农村的文化生活是极为贫乏的,每每此时,村里的男女老少便挤满了河岸,看社戏似的。鱼鹰愈战愈勇,围观的人群欢呼不已,整个村庄也便跟着沸腾了起来。
如今,河道污染严重,这种捕鱼的方式已几乎灭绝,鱼鹰更是少见了。可是,那种火辣辣的风情却造就了一方的水土,那种水盈盈的韵味实在是能滋养人心的。
常见文章10:龙果
文/蔡小怀
龙果是我老家山上很常见的一种野生植物,往往是生长在山坡甚至悬崖侧壁上,特别耐旱、生命力极强。这种树结果,果子的形状不太规则,样子有点像电视剧《西游记》里龙王额头上的疙瘩,麦子收割之后,它的果实已经长得很大,外皮还是浅绿色的,徒手可以掰开,里面有一粒粒白嫩嫩的如莲子大小,而又像花卷一样蜷曲着的果实,吃起来清脆香甜可口。如果果子摘早了,里面的籽没有成型,还是液体就无法食用,摘晚了外皮略带黑色,里面的籽就发紫,再吃就又苦又涩了。
每年山上野花烂漫之时,龙果也开着自己的花,即使是被割了陈枝,根部长出来的新枝也赶得上开花的日子。那时秋冬两季割柴的人很多,龙果枝是很好的柴火,枝上没有扎人手的刺。不太陡的坡上的龙果就是年年被割再长新枝的,只有那些长在人无法靠近的悬崖壁上的龙果是好多年的老枝,它的果子年年到冬天外皮裂开,变黑变硬掉到山沟里才可以捡得到,这样的果子可以串起来当念珠玩。麦子收了以后,上山挖半夏或者割柴时常常习惯性地找些吃的,碰巧发现了龙果树,一定要找找有没有结龙果,发现一个采一个,马上打开,能吃上一通饱满的龙果籽就是件非常开心幸运的事。
那么多年里,也不知过了多少代人,虽然龙果好吃,但是一直是野生的,没有人专门培育种植,当然看样子山上到处长得出,也用不着专门种,结了果也无人护理,采的人即使发现没有熟透,也会统统采掉,因为你这次看到了不采,那下次就不一定轮到你采了,所以采下来,尽管不能吃,当做玩具玩玩也好。因此在最佳时机采摘的龙果数量实在有限,龙果的香脆非常诱人,却也不足以改变它野生的命运。
龙果的名字非常响亮,不知道这种老家常见的植物,它的学名应该叫什么。龙果的象征意义在我们老家当地的文化中是人所共知的,我所见的龙果树均是灌木,几乎没有长得超过人的身高的,而另外一刘姓村庄,据说有一棵长得很大的龙果树,那个村庄的人更加关注每年龙果树上结几个龙果。早在我上初中前就有说法,树上结几个龙果,庄里念书的学生中就有几个跳出农门的。
这龙果的神秘色彩一直让我疑惑着,写到这里嘴里淡得口水要出来了,什么时候可以再尝尝龙果的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