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文章

请欣赏收获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收获文章1:秋天的味道

文/郝再富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更是有味道的季节。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童年的记忆中,大集体时代村里家家户户的粮食实在是稀缺,分的口粮往往支撑不了半年就所剩无几了。到了春夏季节,常常出现揭不开锅的情况。每当母亲生火做饭时候,她的表情总是微微带着几分惆怅。一大家子人的饭都要母亲来操办,人多粮少,吃了这一顿没了下一顿,每到做饭的时候也是母亲最犯愁的时候。

乡亲们最盼望的是秋天的到来,熬到了秋天就有了盼头,就有了希望。每逢入秋时节,家家户户的自留地、小片儿荒和院子里面都种植的山药、番瓜、豆角、玉米之类的庄稼就渐渐成熟,每一种每一类都成了乡亲们救急的宝贝。

山药花开时开始结果,花落时山药蛋就逐渐由小长大、由嫩变老,就可以在每一株蔓子的根部抛开土取出大一点儿的山药,其余小的继续留在蔓子上用土埋起来再往大里长。套种在山药地里的红豆一层一层地一边开着鲜艳的小花一边结出嫩嫩的长长的豆角;玉米抽穗扬花后也长出了长长的圆圆的颗粒饱满的棒子;一根根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瓜蔓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结出了大大小小的番瓜……

每天,母亲用筐子盛着从地里刨回来的山药和摘下来的番瓜、豆角来到家门口的小河边儿,在清清的河水中将山药、番瓜、豆角逐个儿洗得干干净净。清澈的小河水流得那么轻柔、淌得那么多情,映衬着母亲瘦弱的身影。艰苦的岁月在母亲的面庞上刻下了一道道皱纹,在她的鬓角也织上了一缕缕银丝,岁数不大的母亲显得苍老、憔悴。小河边的母亲,慈祥的脸上折射着霍霍闪闪的日光,每一丝每一缕在母亲的倒影中催促着时光,催促着岁月,它偷走了母亲流芳的年华,催老了母亲曾经年轻的容颜。

母亲变着花样地给我们做着各式各样的饭菜。把山药去皮后和淘净的小米一起下锅做成小米山药焖粥,黄澄澄的小米和白生生的山药那特有的香味儿确实挺诱人的,出锅时那清清淡淡的香味儿飘出老屋弥漫在庭院的空气之中,吃起来更是口感纯正,味道清香;将山药洗净切成两半儿贴在锅上加上少量的水用慢火焖,半个小时后就可以食用了,山药贴锅的一面黄澄澄的,既好看又好吃;或是将山药、玉米、番瓜自下而上一层一层地放入锅里焖,那干而甜的番瓜、清香的玉米和沙喷喷的山药营养丰富又好吃;或者是把豆角、番瓜块儿、山药块儿一起熬成大烩菜蘸莜面、面心糕……香味四溢、满屋飘香,都是味道极好的农家饭菜。整个秋天,乡亲们就是靠吃这些食物挺过来的。

母亲把摘回来的红豆角分类进行处理,比较嫩的暂时又吃不了的就剪成豆角丝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后以备冬天食用,冬天食用时用水泡开后炒着吃或熬着吃都是很讲究的菜。老一点儿的就分期分批地焖着吃,焖熟后的青豆甘甜香酥、味道清香。接近黄的豆角就放起来养着、晒着,母亲将晒干后的豆角铺在院子里用连枷不停地拍打着,使豆粒和豆皮完全分离。起起落落的连枷拍打在干裂的豆角上,噼噼啪啪地响着,声音是那么的清脆。母亲的每一次拍打似乎是在拍醒沉睡着的乡村,拍醒沉睡在乡村里的父老乡亲。虽然母亲收获的是一粒粒硬硬实实的红豆,但分明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劳在收获着一种希望,一种摆脱贫穷、落后、艰难、困苦生活的希望……母亲把拾掇好的红豆储存起来将上好的留作来年的籽种,其余的可以和大米或小米一起熬粥喝。吃不完的番瓜除留一部分外其余的切成片儿晾干后存储起来冬天食用,冬天里的干瓜片儿吃起来味道依然清香。

母亲是经历过太多艰难困苦的人,当年饥饿的滋味永远留在母亲的岁月里。母亲现在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在老屋的院子里这儿一片那儿一片地种这种那,夏日里成天在院子里侍奉着它们。秋天回家看望母亲的时候,返程时母亲总是给我带一些山药、玉米、豆角、番瓜之类的东西,并一个劲儿地说,自己种的吃起来味道纯正、有滋味!

是啊,这才是真正的家乡秋天里的味道……

收获文章2:太多的丰收,太多的尘埃

文/李明春

金秋是属于收获的,太多的收获,太多的沉重

太多的沉重,太多的车轮

太多的碾过,于是,丰收是沉重

丰收是车轮滚滚,丰收是尘土飞扬

我坐在金黄的玉米穗上

我坐在金黄的玉米穗上,是坐在丰收上,我有些腰酸背疼

绝不是坐享其成的那种,此时,玉米地里晃动着

粉的,红的,淡蓝的,淡绿的头巾,无论男女,他们用一枚钉子,划开玉米皮

左右撕扯着,左右扭动着,像跳着摇摆舞,喀嚓一声,他们在埋头掰玉米

西风吹拂着

西风吹拂着,是为掰玉米的人们,摇着扇子

送着清凉,秋天的太阳依旧灼灼而照,那些热浪,像六月的蒸笼

玉米叶子,沙沙作响,有些秋风瑟瑟,丰收

为什么会伴着枯叶凄凄惨惨的交响,尘封的劳作,是在沙子中淘金

一弯夕阳的金镰

一轮夕阳,渐渐落在了祁连山背后,祁连山

在切割夕阳的弦月,那是在为丰收的人们,打造一把把金镰

收获不见日出出门,不见日落进门,金黄的玉米穗

背在蛇皮袋子里,夕阳的余晖,收割着低低的尘埃,还有低低的炊烟弥漫

收获文章3:敬畏秋阳

文/唐晓堃

秋天不仅仅是收获,还有我们敬畏的秋阳。

今年重庆的秋天,格外让人们小心翼翼。一个接一个的秋阳就像火球一样,在大地上滚来滚去。直到把鲜活的植物烤得面目全非,仍不过瘾,甚至变为大火化为灰烬。人们捶胸顿足,痛心疾首,也无法改变大地被灼烧的事实。这是秋阳惹的祸。

秋阳张着血盆大口,吸干了大地母亲皮肤的水分,大地的肌肤开始皲裂,再皲裂,最后撕裂成无法愈合的伤口。蔬菜没了,瓜果干了,秋山毁了,人被秋阳一步一步紧逼,直躲进小楼成一统,敬畏秋阳。火烈的秋阳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秋老虎”,秋老虎如期而来,大地秋收便接踵而至了。外地的,本地的瓜果品种繁多,一筐筐葡萄和桃李纷纷上市,菜市场旁,水果店里琳琅满目,引来络绎不绝的购买者。正在成熟的核桃、石榴、柚子在秋阳的催促下,加快了步伐。如果说瓜果的丰收对农民的日子来说是点缀,那么热火朝天的打谷就成了秋收的主旋律。秋阳就像一位矍铄的老人悠闲地,自信地在田野迈着步子,把劳动者的汗水照得晶莹闪烁,把劳动者的脸庞映得通红通红。机器声,欢笑声,在田野弥漫升腾,把丰收属于秋天的专利写满了整个大地。

秋阳又就像不服气的淘气孩子,跟丰收图景添乱来了。悄悄地在山脚或山腰埋下燃烧的火种。人们只顾忙里忙外地收获,却忽视了秋阳里有个捣蛋鬼,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向美丽的茶山竹海喷下了火苗,愤怒的火焰,是竹海的挣扎和呐喊,也是竹海对秋阳的蔑视和唾骂。人们放弃了收割收获,离开了田地果园,匆匆上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营救竹海,救火而不救秋阳。昔日美丽的茶山竹海被秋阳助威下的火魔吞噬了靓丽的容颜,人们痛惜得咬牙切齿,谁不诅咒这个不食人间烟火,却只会放人间烟火的坏家伙呢?秋阳得逞后,继续着它的一个个燃烧之梦,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揪住一切肆掠的机会,直把人们折腾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

我们难以想象被火魔掠夺之后的秋山,裸露肌肤继续被秋阳灼伤的疼痛,那是需要秋雨的甘霖滋润和抚慰的啊,面对丰收与灾难并存的秋天,人们早就想赶走眼前这个让人欢喜让人忧虑的秋阳了。日日盼,夜夜盼,秋阳走了,秋风秋雨何时来呢?还是秋风最善解人意,傍晚时分就来报喜了,它努力地推开每家每户紧闭的门窗,提醒主人可以关闭空调,打开窗门透透气了。久违了,清凉的秋风,可秋雨在哪里呢?秋风说,秋雨正在行走的路上,雷电马上就来到,雨还要等等,等等……这等也让干渴的人们脸上有了惊喜的笑容。

我走出蜗居的房间,来到开阔的阳台,大地变得一片沉默,是啊,人们在等待远方将至的秋雨,大地何尝不是怀着殷殷之情在等待一场及时雨的洗礼呢?在我的家乡重庆,今年的秋雨应该是贵如油了。

收获文章4:回眸黄土地

文/百合花

在瓜果飘香的收获季节,我又回到了我的老家──中条山下一个宁静而秀丽的小山村。这时正是乡亲们常说道的二八月光景,天空蓝而高远,阳光正艳。田野广阔无垠,所有的庄稼都在憋足劲儿丰厚着果实。大片的玉米站成漫漫青纱帐,葱郁昂扬,如林似海。田野斑驳陆离,有的植物依然显得蓊蓊翠翠,在阳光下抖动着透明的叶片。一大片黄色的花,铺展在不远处。也有其它各色的小花点缀在纤尘绝无的田野上,烟岚如缕,黄的耀眼,绿的葱茏,仿佛大地就是一场香喷喷、金灿灿的盛宴。不知名的小鸟一声一声唧啾,叫声音含着水雾。再远处宽阔的公路边,高压铁塔牵着耀眼银线雄壮的手,跃向大地的尽头。

当我又一次站在家乡的黄土地上时,我就想到了已长眠在这块黄土地上的祖父,他们那一代人大多成了我记忆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看到了还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的乡亲,他们当中年轻一点的都到外面打工谋生,年纪略大的守望故土的田园。我深情地注视着这片曾经贫瘠而今已略显富足的土地。我分明听到麦穗和玉米苗的拔节声声。也仿佛听到黄土地上流淌着的动听的歌谣。

好多年前,罗中立那幅名为‘父亲'的油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际。在老人捧起的瓷碗里,盛着汗,盛着泪,也盛着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伟大和坚韧。静下心来,想着农村的田野、农民的生活和农民的岁月。想着我们身边日益长高的楼房,我们才深深地知道,是农民用汗水浇灌着我们日新月异变化的生活。也欣慰现在免缴“三提五统”的父老乡亲,能在今天舒展地享受着日子的抚慰。

我感恩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也在深深地关注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啊,我们的血脉和灵魂都在这里诞生。我们吃下的每一粒粮食都是汗水的结晶。那阳光下磨得光亮的锄头、铁锹镰刀柄所闪烁着的沧桑。也明白了那上面的老茧,相伴一个民族走过的曲折道路,这里面也融进了血与泪的阵痛。这阵痛也融进了我们的血脉,让我们深深地感动。我明白,如果我远离了我的故土和乡亲,我的笔将会是如何地孱弱和无力。

我在老家只呆了一天,就又在那日落黄昏的时候回到了我现在居住的小城。路灯次第亮起。偶而可见拉着平车的贩菜农民把孤独的影子斜斜地留在这小城的马路上。车上那些卖剩的菜,还有心中装着的期望,都给傍晚的小城涂上一种卑微的高贵。我带着深深的敬意目送他们渐渐远去,好象是守望我今天才离开的那片故土,还有在那土地里辛勤劳作的人们。

我居住的小城也悄悄发生着变化。街道渐渐变得宽阔而通达,楼房也在慢慢长高,这个小城在时代飓风的挟裹下,更显得挺拔而雄奇。而无法使我释怀的,还是老家和那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就是象我们这样还与乡村连着脐带的小城,每天有多少农民把新鲜的果蔬送进我们的菜篮。又有多少农家子弟因为羡慕城市的体面生活而离开土地,独自在外打拚。看惯了文艺作品中几乎“定型"的农民形象,当我们真的和一个老实巴交的乡下人讨价还价的时候,我们才真切地明白,那种朴实,那种憨厚,甚至一点点狡黠,都带着对生活的不放弃。带着对富足日子的渴望和追求。当我们追根溯源,想到自己原来也是农民,就再也不会因为鄙夷那些沾着泥巴的裤腿,而远离一种高贵。就不会因为斤斤计较的讨价还价,而蔑视那些沉甸甸的心。

啊,黄土地,还有可敬可亲的父老乡亲。是我心中永远的风景。

收获文章5:收芝麻

文/陈沛浩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不,你看看,田野里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我家农田里的芝麻也成熟了,听奶奶说,今天要去收芝麻。我一听来了兴趣,长这么大了,可从来没有去过农田,今天是星期天,真是个好机会。

吃过中饭,拿着收割工具,我穿好布鞋,戴好布手套,头上戴着奶奶递过来的一顶草帽,乍一看,嘿,还真像个小农民呢!奶奶看着我的装扮,也笑了。

来到田野,一眼望去,大地真像一张五彩毯子。你看,这边蔬菜地里,一片绿油油的。那边呢,大豆和稻谷都已经开始黄了,我要收割的芝麻,枝干还是绿色的,但叶已经开始黄了,有的叶子已经掉落了。

走进芝麻地,我和奶奶分工:奶奶把那些还吊在枝干上的叶去掉,我用镰刀将奶奶去掉叶的芝麻割下来。开始割了,咦,这芝麻咋这么不听话呢?几镰刀下去,才割破了一层皮。我继续割,一下、两下、三下……哦,一根芝麻应声倒下了。哇,总算割下了一根。这时,奶奶把一垄芝麻去掉叶了,回过身来看到我吃力地割着,便上来指导我:“宝贝啊,割芝麻要掌握方法,从底部向上斜割,这样芝麻秆就容易断。”我照着奶奶的指导做,真的容易多了。我一连割了十几根以后,感到腰酸背痛,手掌心痛痛的,我放下镰刀,摊开手掌一看,啊,拿镰刀的手掌心红红的,要不是戴着手套,不知会怎么样呢?再看看那只扶着芝麻秆的左手吧,纱手套磨穿了,中指已经有了一个红红的血泡。我大喊:“奶奶,快来看我的手。”奶奶听到喊声,以为我割破了手,急急地赶过来。我把手掌摊给奶奶看,奶奶一看,心疼地说:“宝贝,疼吗?”我咬咬牙说:“不疼,继续干。”奶奶说:“算了,你皮肤嫩,泡磨穿了要一段时间才能好,反正也不多了,等你爸爸回来再割吧。”

是啊,大人多不容易啊!要不是亲身实践,我根本就无法理解一粟一谷的来之不易哦!想想平时自己那么挑三拣四,真不应该啊!

收获文章6:成长的收获

文/joimg

时光流逝,是欢乐与悲伤的交织。沧海桑田,是历史发展的变换。当每过一分钟,便对这世界多了一份理解、多一份感受,这也许就是所谓的长大。

每走一段路,便多了一份明悟,直达内心深处。一直都很羡慕那些常常去旅行的人,羡慕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到各种生活习性,各地风俗文化;开阔的视野,让他们不再局限于小小的圈子,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的。而我,暂时没能像他们一样,因为身份,也因条件。但是,在生活里,我却不甘于平静,常常去行走、去踏青、去闲逛。深山里,曾有我那大声的喊声回荡;小路边,曾留下我深深的脚印;街道旁,曾出现我独自的背影……这些,虽不是长途的旅行,虽没有走出本省,但也一样收获匪浅,一样的可以增长见识,一样的可以更深一点地感受生活,贴近自然。脚步永不停息,心便不断成长。

我在天涯,四海为家,我在四海,天涯作伴。

喜欢用心去感受生活的人常常会有独到的发现,或许是对生活有不一样的态度,也或是对人生有更近一步的了解。罗丹曾说过:生活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的,生活是多彩的,是斑斓的,是美好的,前提是如果我们能体验得到的话。而发现美的眼睛,不仅来源于心灵的窗户→→眼睛,而且更侧重于我们的心,一颗细腻的心,平静的,淡然的;如同水一般的流过,去覆盖每一个空隙,发现隐藏的秘密,惊喜。

爱好文学,爱好它优雅或沧桑的文字,爱好它能引起彼此内心的共鸣的力量,虽无声,但更胜有声,更能动人。每个人都有两面性,一个是活泼,一个是平静。是表面的还是内心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划法。而我,平时多数是活泼开朗的,和朋友们相处也还不错,都能聊来,有话题,或者是说有口才。但是我更喜欢沉默,喜欢安静下来去思考问题,去领悟人生;喜欢面带着微笑来倾听,倾听人们的话语,倾听生活的美好;喜欢去用心发现细小的东西,发现他们不曾被人发现的一面,比如少女纯纯的微笑,比如孩子天真的戏玩,也比如老人真诚的关爱。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我,一个感性的我。

成长路,旅途上,特别的风景。今年的二月二号,因为某种原因,我第一次在网上发表文章,正式地走上了文学之路,开始接触到很多的文友、作家、编辑,收获很多,也深深感受到文学这个大家庭所带给我的温暖。陌生人、游客的点评,文友们的关心,还有编辑认真的审核,都给与我支持的力量,让我坚强地走下去,用心地写下去,把我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感受和朋友们分享,希望能找到知己。

从小便对文学有着独特的喜爱,爱它的美,爱它的情。起初,是从儿歌里面发现文学的节奏美,那种旋律。小时候的,读唐诗背宋词,朗朗上口,不知道原因,总觉得很美,只是说不出来。长大些,学习课本知识,了解不同文人的文章,慢慢地体会到作者的那种感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到后来,初二,我也开始了自己写心情日记,不是简单记事那种写法,而是写对生活的感受,有悲伤的,也有开心的,有怀念的,也有畅想的。渐渐地,迷恋上了诗歌,平时喜欢读志摩和泰翁等人的诗歌,也自己就写了很多诗歌,一般不拘于格式,但也有五言七律的,有点古风味道。再后来,又喜欢上了写散文,喜欢它的形散而神不散,喜欢它自然而真诚的表达,慢慢的,接触了很多作家,萧萧老前辈和贾平凹等人都写得很好,欣赏他们的作品……就这样,我走上了文学这一条路,你若问我为什么,我会答:只因喜欢。

梦是蝴蝶的翅膀,坚持是飞翔的力量,有爱就对着天空大声呼喊。

青春,重来不了,我的成长路,慎重走好它。选择了的,我不后悔。做了的事,坦然面对。听寻心的指引,跟着感觉走,并一直为之坚持不已。

从注册会员到初级写手,再从初级写手到现在的优秀作者,这段经历很是深刻,很是值得回味。有喜悦的期盼,也有彷徨的茫然,中间夹带着情感的抒发;每一篇文章、散文,每一次日记、日志,每一首诗歌,都包含了深厚的感情,用心去写,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写出生活带给我的感受。

作品,是文人的孩子,得用心去关爱,去呵护。然而,有些人却不尊重作者,胡乱复制、抄袭别人的文章,不仅不知道自己这样是不对的,而且还心安理,一副貌岸然地样子,这不可为不知羞耻,简直是没有了道德,没有对文学的起码尊敬,没有对作家的一点尊重。在此,我倡议:坚持原创,打击盗版,还文人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重新唤起文人的创作热情,让我们在新的时代里挥缏执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重现古之盛况。

成长的路,如同灯光下的照片,一闪下来,便成了回忆。有些人,你记住了;有些事,你埋藏了;有些爱,你懂得了。

成长的收获,最大的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对生活的理解,心境的提升。那种淡然,那份成熟。那种理性,那份真挚。

这就是我的成长收获,很多,很多,也很重,很重;无法用金钱来估量,无法用言语来描绘,只是心里觉得很充实,很满足。

收获文章7:在感恩中收获幸福

文/顾丽虹

“感恩每一滴水珠,它把我来滋养;感恩每一支花朵,它带给我芬芳;感恩每一朵白云,编织我的梦想;感恩每一缕阳光,托起我的希望……”每当感恩的歌唱起,我的心便如春天的草地,温暖而柔软。感恩是什么?感恩是绿叶对山泉的问候,是庄稼对露水的微笑,是河流对雪山的吟唱。

在漫漫人生路上,恩情像朝霞一般,亮丽了每一个平淡的黎明。从小,体弱多病的我,让父母心力交瘁。家中,到处是父母为我搜寻而来的偏方药草,浸满了一只只瓶瓶罐罐。长长的夜,我咳得无法入睡,父母轮流把我抱在怀里,拍着我的背,好让我舒服一些,虽然,在田中劳作了一天的他们是多么劳累,拍着拍着,就睡着了;我患了甲肝,父亲竟然走了二十公里的路,去虞山采了一天的草药,回到家,已是半夜,那满满一大篮草药已是露水凝寒……外公外婆与当时所有的农民一样,种地、养猪、做花边,如此辛劳地付出却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穿的衣服上永远打着补丁,他们吃的永远是粗茶淡饭,他们却把母鸡生的新鲜鸡蛋变成我成长的营养。外公五十多岁时患病进了医院,为了给子女省下医药费而决绝地拔下针头而去;慈爱的外婆,把对我的爱延续到了我的儿子身上,看到孩子无人照顾,就主动揽起了这一重任。外婆,那时你已七十多岁,垂垂老矣,又因为长年营养不良,贫血已经很严重,然而粗心的我竟然不了解你的身体,依然让你为我的孩子忙碌。那天,你正摇着摇篮,突然,人一下栽倒在地……那个黄昏,稻香依然荡漾在小村中,炊烟依然在夕阳里缠绵,外婆却走了,花边撒落一地……

不仅仅是亲人,还有一个个不知名的陌生人,把温暖传递给我。在从部队探亲回来的站台,有人帮我拎起了大包小包,把我送上汽车;车行在路上,一辆车开过了却又停下,车主摇下车窗对我说:“你的车门没关好。”恩情的沐浴,爱的滋润,感恩之花在我的内心灿然开放。于是,我喜欢把一朵朵“玫瑰”送给别人,用微笑和问候去芳香别人的生活。在报上读到绝症病人的故事,我会寄去一份心意;节假日,我会随志愿者一起去敬老院为老人包粽子包馄饨;我也一次次参与义卖,为贫困学生募集学费,让更多的人学会做善事,做好人……善良,已成为我生命的底色,“玫瑰”的余香,丰满着我的内心。

“感恩啊,感恩,感恩的心儿如此虔诚;感恩啊感恩,感恩的歌儿用心吟唱……”我会一直唱着感恩的歌,在感恩中品味快乐,在感恩中收获幸福!

收获文章8:芒种是收获的季节

文/杨仲达

芒种是收获的季节,这话甫一出口,一定会有朋友反驳我吧。

春种秋收,已成固有概念,不通农事的人一定以为这是铁律,其实并不尽然。夏季也是农人忙碌的季节,而且有诗为证:“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芒种者,忙种也!忙的就是种——哦,那么既然如此,为何又要说芒种是收获的季节呢?

父亲传授给我一句农谚:“芒种三天见麦茬。”这是说芒种节气一到,大约三天,可以看见收割的麦茬,不同的地方略有差异,地处华北平原这一带,大约是芒种一周以后可以割麦。在芒种时节,收获的主要是小麦,那是要抢收的。这时天气多变,高温燥热,却又晴雨不定。旱了不行,涝了也不行,尤其是要防涝,凉风一起,麦浪滚滚,雨铺天盖地就来了,农民为了收获赖以生存的麦子,龙口夺粮,就是抢!毕竟,只有抢到家里的才算粮食。

在我印象里,三四十年前,芒种之后的那段时间真是繁忙呀!田间户外到处人流如织,车马如龙,人们挥镰收割小麦,打捆装运后对之进行半机械化脱粒,然后扬场晾晒,之后将干燥饱满的麦粒灌入口袋里再倒进粮囤,一场与天公抢时间的紧张劳作,这才算完事了。

不消说,麦收是极为劳累和艰苦的。在夏天火热阳光的暴晒之下,锋利的麦芒是不可避免的了,知道什么叫“如芒在背”吗?当农民钻入麦田之时,那麦芒又岂止在背,简直无所不在。麦芒扎在身上,灼伤一般疼痛,奇痒难言,至夜也不得安宁。

农民那黝黑的赭红的脸膛,都是因为麦秋的暴晒而致。麦秋,正在芒种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书中称:“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这时虽不是收获的秋天,却是小麦的收获之时,所以称为麦秋。麦秋是针对于秋收而言,秋收在民间又称作大秋。

我年少时,故乡农人还有一种说法是“麦场”,现在估计听不到了。麦场,即指芒种的时节,但又指代整个盛夏乃至暑假。麦场的这个场字是表示时间的,读现代汉语的三声,而这个字在农业活动中表示场所的时候,如大场,则要读二声。读三声的这个场字,它是通过一个场所来表示一段特定时间。麦场的意思就相当于麦秋,而这段特定的时间就是麦假。早先,是有专门收割麦子的假期,学生、教师、工人乃至干部,只要家是农村的就有麦假,届时即放假,回乡收割,约定俗成。我的记忆中,麦假有三五天,这也就是一个抢收的时间了。麦假过后,确实用不了多久,就到了暑假,因而麦场的说法又是一种时间的延伸。

这时,还有所谓三夏大忙,三夏是指夏收、夏种和夏管。夏收主要指麦收。夏种,在北方主要是种玉米,也有的地方旱田、水田同时播种,那就更为繁忙了。我的故乡就是如此。我只说种玉米吧,麦子抢收之后就要抢种玉米。天津人管玉米叫棒子,这是晚棒子,相对于它还有早棒子,晚棒子的成熟期相对短。如果说,收麦子是和雨争夺时间,那么种棒子则是和霜争时间。棒子要到下霜前收获,所以必须要在芒种之时播种。等到金秋十月,橙黄的棒子晒满大场和农家院落,那才是真正的秋收。农作物的成长需要土地,农民绝不会让土地荒废,只有收了麦子,才能种下棒子。

芒种是收获的季节,朋友们不要反驳我了。我在农村生活过很多年,麦收时被麦芒扎在身上时刺挠的记忆,我是忘不了的。

收获文章9:冬季,收获了漫天的悲伤

文/筱蓉思柔

这么安静的下午,温暖的阳光,思念在阳光下蠢蠢欲动,谁也阻止不了,你那晚上的一些话,我记着了,其实,我怕最后你也不认识我,我只想告诉你,你在我生命中留下了,不能让我遗忘的记忆。

我以为自己能遗忘,连着往事带着你,一起遗落在年华逝去的来时路上,却总在一个不经意的回眸间,回忆倒带成黑白胶卷,灰黑的是过往,明晰绚烂你的音容笑貌,你的一嗔一怒,一喜一忧,点点滴滴竟成我今日的愁!

夜晚,习惯了在这样深夜,一个人静静地听音乐,低沉忧伤的旋律,穿行在这个空旷安静的夜幕,一直抵达逼仄晦涩的心底,漆黑的夜空望不见一缕情绪的波折,恍若,这只是我一个人的幻象,四周是一片安静的暗夜,电脑发出湛蓝的光线凸显我的苍白,思念如潮,却早已失去了安置的方向,十指无绪的敲打着键盘,那飞速的声响,恍如脱缰的思绪。

愁寂的寒风,肆虐荒芜了我一个人的世界,无法触及的想念,虽有千般命令,自己不能靠近的理由,却耐不住那一丝微茫的静默,这样的夜,不敢停止忙碌,不敢睡去,害怕,回忆会汹涌地侵袭,那睁眼闭眼的间隙。

冬天来了,叶子散落,这季节我收获了漫天的悲伤,我困在原地任回忆凝集,自己的心也掉进了漩涡,面前漆黑一片,脑海空白一片,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吞噬,我却只能默默忍受。

点燃一支烟,冷眼看着烟头,以未及成型的烟灰,瞬间被风吹散零落,寒笑着讥讽这赤裸的脆弱,看那青烟妖娆蔓延成荒凉的虚无,仿似曾经的你我情感的归宿,淡淡烟味,弥漫全身,我恍如烟花,无论多么绚烂的上演,最终都只能归于沉寂。

收获文章10:收获麦子

文/纳木措

在五月里收获麦子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五月阳光如练,在一望无际的土地上塑造着麦子。麦子金黄,随风摇曳出扑鼻的芳香。那种芳香让人兴奋,让人疯狂,让人流泪。

流泪的原因是农人知道麦子在这样的季节里像秋日一样奉上了自己。那种坦荡,那种真诚,那种无奈,那种辛酸,揪着他们的魂。麦子走过的路艰辛而漫长,从秋日入土那一刻起,开始是芽,接着是苗,颤栗在潇潇的风中,然后是漫漫冬日里冰刀雪剑的磨练。

冬日终要过去的。但冬日必须要走,这是麦子注定的命运。那时我的农人坐在冬日的田头,抚摸着那火苗一样鲜活的麦子。他们知道,麦子是苦,活得不容易,就像人生。但他们明白,这就是活着的代价,是没办法的事,必须得面对。

那时麦子就在冬日里波澜不惊地活着,默默无闻地把自己活成一种忍。在那样的季节里,忍就成了一种精神,就成了春日里的一丛绿色。那绿色是那样晃眼,让我们这些碌碌者自惭形秽。可我们是人,是具有思维的高级动物。我们有心,有嘴巴,会说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理由是那样的充分,就像五月里的麦子一样沉甸饱满。我们的饱满让弯腰的麦子感到了羞愧。那种羞愧使麦子在五月里感到生命活过的空白,感到了一种嘲弄和伤悲,感到自己的生命只是一种玩笑里的笑料。那时,麦子就坦荡地献出了自己,在五月朗朗的烈日下。

那时镰刀开始歌唱。沉寂了一年的镰刀从锈迹斑斑的痛苦和失落中走出,走向他的舞台。他的舞台宽广而明媚,热闹而缤纷。我们的镰刀就上下翻飞,用锋利的刃完成一个个生命的最后仪式,那就是结束。

镰刀沙哑的歌喉便开始了圆润,开始了嘹亮。麦子的血滋润了它的嗓,磨利了它的刃。它的刃在太阳下灼灼刺目,面对着麦子,它像远久之前的秦始皇,站在坑前望着坑下的那些儒者的头巾,头巾或黄或绿,但在它眼里,那只是一块布,它的霸道就是让那些布变成土,肥沃它的土地。就像麦子,喂饱它们的肚皮。

于是,我们的麦子就齐刷刷地倒在农人的怀里,像婴儿一样,那么安详。我们的农人汗水如注,沉浸在一种喜悦中。那喜悦让麦子心安,让麦子明白自己没有虚度如水的岁月。虽然它们明白自己的最终归宿是葬于人腹,可它们却无怨无悔,因为它们真诚地活过,无愧于生养它们的厚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