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眼光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眼光的文章1:你为什么那么在乎别人的眼光
文/小木子
从小我就是一个爱听表扬的孩子,可惜大人表扬我的次数实在是有限。参加工作以后,我更是积极努力,就为了听领导一句表扬。不论别人是捧哏还是逗哏,反正只要是涉及我的话题,我都洗耳恭听,听到别人一句赞美心里简直比吃了蜜还甜。与此相应的,我无法容忍别人的批评和背后的议论。哪怕是家里人的一句直白的告诫,在我眼里都是具有敌意的轰炸,批评就像是引线可以一下子把我点燃,于是我的小宇宙屡次三番被人崩裂。
我表面上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所以他人看见我热切期盼的眼神都会不自觉地指正我的错误以帮助我成长,为了前进我也愿意改正,并且为自己有那么多缺点感到难过,可后来我发现自己很累也很烦。别人眼里的你其实是可怕的,你永远都不会也不该去了解别人眼中的你,仔细想想,连生养你的父母心里你都不是完美的,何况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呢?这些年,我看了太多的情景剧,也总在明争暗夺中扮演不起眼的小角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也很简单,你们的定性是什么,你们的关系就永远在这个界限内,同事就是同事,他成不了知心好友;朋友就是朋友,他永远无法取代亲密爱人;家人永远是最坚强的港湾,血缘是命脉将你们紧紧相连;而陌生人,也永远都是陌生人,你管他怎么想你干什么?当我做窗口工作人员的时候,一位业户指着我鼻子骂我笨死了,我心里知道是他不懂流程自以为是,可我的愤怒还是像壶里烧开的白水一样暗自波涛汹涌,我尽最大努力压抑它不让它迸发,但是一旦它已经满了,便会顶开盖子四处流淌,而我对此无能为力,只能拿一块抹布遮遮掩掩的隐藏,这时候如果一位自以为是的好事者站在我身边对我说你应该控制好你的脾气,我承认我根本听不进去,我只想起身把他按在我的桌子上让他尝试一下一天接待400个业户时那种焦躁的心情。走到哪里,别人都愿意给我提“一角钱建议”,就像我常常愿意对别人做的那样,吃人家的饭就愿意提出哪里做的不合口味,买人家的东西就爱挑剔服务哪里不到位,指正和改正之间是扭曲的关系,永远不可能直来直去,现实生活是,不论你愿不愿意接受批评,别人都愿意把负面情绪传给你,而不论他人出于什么目的,改正确实有利于你的发展,要不然怎么有个字叫做“磨”呢?别人先“磨”你,你自己事后还要自己“打磨”自己,这种咬牙切齿的痛苦日复一日,天晓得哪一天你才会变得晶莹剔透!
然而最近可能是被打磨烦了,我发现很多所谓的建议、所谓的看法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并且我参悟了一个真理,那就是我永远成不了圣人。也就是说,我永远是个缺点大于优点的存在。如果我不幸离世了,可能连报纸都登不上去,唯一知晓我的几拨人群,关系好的会流几滴眼泪,关系一般的给点面子会感慨一句:“啊,这个姑娘有点可惜。”不出一个月,我会被忘记的悄无影踪,谁也不会追随我而去,谁也不会因为我而停止生活,这样一个我,为了这样一群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个什么劲?
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会把自己变成乞尾的狗,一百个人眼里有一千种狗,你就是把尾巴摇断了,也无法迎合所有人的喜好。回顾往昔,想起当年在我热切的期盼的眼神下淡定的领导,给我的唯一的一句正面的评价是:“正义感很强。”我真想扇自己和他一个大嘴巴子,我在一个机关算尽、人人自危的单位里,我唯一的优点是正义感很强?
关于眼光的文章2:不一样的眼光
文/老张的哲学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题记
三十多年前。
他,一个乡村教师,公办的,家境不好。她,也是一个乡村教师,民办的,家境一般。经同事介绍,他们恋爱了。
一个秋天周日的早晨,他骑车带着她到县城逛逛。他,想给她买点东西;她,想给他买点东西。他的眼光看着前方,即使说话也不敢回头;她的眼光,在他的后背和田野之间交换着:秋风并不很凉。
从上午逛到中午,他们两手空空,肚子也空空。走了好几个饭店,他问她,她都用眼扫一下,摇摇头,继续走。看到了一个很小很简陋的“饭店”,她停住了。店主说,进来吃点啥吧。她眼光扫了他一眼,进去了。
他点了两大碗羊汤面,有一碗,他要店主放了很多羊肉和作料,给了她,另一碗给自己,里面汤很多,还有很多辣子。
他拿到面埋头就吃,没有三分钟,连汤带面如风卷残云,点滴不剩。他擦擦汗,抬起头——“你怎么,还不吃呢?”
她从袋子里拿出一块风干的煎饼,眼中略带歉意地摇摇头:“我不喜欢吃羊汤,受不了那股羊膻味儿。”说着,她倒了碗开水,一口一口地吃着那煎饼。他看着她把煎饼吃完。她抬起头,看看他,看看那碗羊汤面,冲着他笑了笑:“我好了,你把它也吃了吧,别让面凉了。”
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看看她,她又看着那碗面,向他示意。他端起那碗面,又是风卷残云,点滴不剩。放下碗,他看看她,擦擦嘴,笑了。她脸色绯红,眼光扫了一眼桌上的两只空碗,也笑了。
又是一个秋天的中午,他下课回来,走近自己的小屋,她正在家里忙碌着。他闻到了一股羊肉的味道。她说,快吃吧,羊汤面,亲戚送来的。他放下书本,舀了一大碗面,又是风卷残云。
她也端着一碗面,坐下来慢慢地吃着。
他看见她的碗里也是羊汤面。他的眼光定格在她的脸上,异样地看着她:“你不是不喜欢吃羊肉吗?”
她很惊讶:“谁说的,我啥时候说过我不爱吃羊肉啦?”
“那你——那次,在城里……?”
她的眼睛疑惑地转了两下,想不起来了。
他说,那次,咱俩第一次进城……
她脸上顿时又飘起一片绯红,放下碗,白了他一眼。“傻瓜,那还不是怕你吃不饱啊!”说完,低下头,笑了……
三十多年后,他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听,我看到他眼里闪动着泪花。
关于眼光的文章3:我们在意别人的眼光吗
文/阮直
别听有人嘴硬,说“我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我就做我自己”,那是他压根儿就没把你放在眼里,就像某些大奖赛的评委从来就不在意读者与大众的眼光,你是敬仰还是景仰,你是鄙视还是蔑视,他都我行我素,万众忽略时,他自娱自乐,万众指责时,他置若罔闻。这样的“好汉”真的是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了吗?
不是的,当这个别人的眼光,在他的眼里不是乌合之众的眼光时,换成了评委的领导机构或领导人,有了指示,有了意见,甚至仅仅是个暗示时,我们的评委就高度重视了。有人说,我就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那是胡说,大赛评委会的章程与评选标准就是人家制定的“眼光”,你按照这个“眼光”行事就是了。如果有哪个评委一意孤行,那好,先让你玩完儿这次,下次你就“玩完了”。
谁不在意能制约你命运人的眼光?狗是豢养的,它脖子的那条链子决定了他要时刻注意主子的眼光,它不在意主子的眼光,他还能被豢养吗。就连野生的狼也都在意人类的眼光,不到生存不下去的地步绝不冒犯人的领地,狼是看着人的眼光,躲着人的“扩张”,去寻找新“开发区”生存的。
体制制约国家、伦理制约民族、道德制约个体,我们每个人都被大大小小的力量制约着,我们不能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别人的眼光就是一堵墙,谁都会掂量一下自己头颅与那堵墙的硬度,你能破墙而入,就不必在意想看你头破血流那些人的眼光,要是没有这个本事,谁能不在意那些能把你盯出血来的眼光。刘晓庆当年敢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那是她对着不能决定她命运人的不屑一顾,可她能不在意导演的眼光吗?她能不在意那些有名气导演的眼光吗?她能不在意大师级导演的眼光吗?
乡长不在意村长的眼光,可县长的眼光比他情人的秋波都重要,美国的州长可以不在意总统的眼光,可选民的眼光比他爹的眼光都好使。这不是这些人狗眼看人低,是人在低处时,你要小心狗眼是不是盯着你,保护自己是生命的本能,只怨人没用。
当然,不是搅在官场、商场的芸芸众生有时倒没必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了,只要我们的言行符合当下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谁的眼光羡慕我们,鄙视我们,忽略我们,冷落我们,嘲笑我们,都不该影响我们的白天工作、晚间上网。可是我们总是太在意了别人的眼光,开上一辆新车没听到一句夸奖,就误以为人家的眼睛被醋泡了;穿了一件好衣服,没听到一句赞美,下午就把它换了;晚间上网见匿名的网民骂几句也会堵心,这就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了。
不是我势利眼,我的生存法则就是,“制约”不了我命运的人,我都不太在意他们的眼光,比如县长,他不是我选的,他也管不着我,我干的事他不关注,他干的事与我无关,他的眼光是高瞻远瞩了,还是一叶障目了,自有他的领导考核,关我鸟事。比如同事,你看我时闪着恋人似的微笑,我不意乱情迷;你看我时充满着不屑一顾,我也波澜不惊;撞上顺眼的眼光还你一个微笑,对上拧巴眼神装作视而不见。60多年的历史表明,我们彼此并没有不共戴天的阶级仇恨。
抛开上下级的权力关系、买与卖的金钱关系,有些人的眼光我们就要格外在意了。诸如,彼此相爱的人,彼此温暖的人,彼此相依为命的人,这些人的眼光是光明、是深情、是力量,是我们活着并活出滋味的原动力,我们时时刻刻不仅需要他们的眼光,还要往他们的眼光里发射我的信任,他们是我自己。
关于眼光的文章4:换一种眼光
文/5167135520
那年,我在一家图书馆当管理员,可经常发生图书不翼而飞的事情。为防止这种偷书现象的继续发生,我在图书馆的墙上挂起了一块告示牌:凡偷窃书籍者,罚款200元。可偷书现象仍屡禁不止。
一次,朋友来看我,我向他诉苦。朋友看了一眼墙上的告示,笑着说:“凭你一双眼睛,怎么看守得过来呢?”
“但图书馆不可能再增加管理员。”我说。
“你可以借助读者啊,让读者帮助你参与管理。”
“读者?偷书的就是这些读者,让他们参与管理这怎么可能呢?”
“偷书的只是个别人,你不要把所有的人都放到你的对立面,而应该换一种眼光,把他们看成你的朋友,充分相信他们,让他们和你一起参与管理。”
“那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参与管理呢?”
朋友要我拿来纸和笔,写了一条新的告示:凡检举偷窃书籍者,奖励200元。
新告示贴出后,图书馆再也没有出现丢失书籍的现象。
关于眼光的文章5:三种眼光
文/张连良
小时候,常听爷爷和父母亲讲:“人分上中下,物分左中右”, 那时因幼,并不真懂话中之要义 。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岁月的磨练,对长辈的话便逐渐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
人分上中下,讲的是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心智大小有别,体质强弱存异。有两种情况:
一是先天而就。就身份地位而言,皇家的嫡长子生来为太子,民家的嫡长子生来则为大,所以民间常有“除父数长兄或长兄如父” 这样的说法。它的诞生,根源于周朝以来的宗法制。心智方面,大家常议小孩子的两句口头禅是:天生聪明或天生笨蛋,天生胆大或天生胆小。还有天生记性好,天生有本事(某方面)等话,或有其他心智的缺失或特长。体质方面,或遗传,或畸变(其实是因境因食而致),肢体发育与免疫系统,源于自然,生来就存在强弱差别。
二是人为而作。上人者谓美善权贵,中人者谓智谋学识,下人者谓技艺践行。然位不定形,因势而变,因时有别,因事存异。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大家体会最深的不是文学古意对人等级的写法,而是三种眼光强烈刺激的心身巨变。
哪三种眼光能让人触目惊心,终身不忘呢?
那就是俯视、平视和仰视的眼光。这三种眼光在生活中的作用,现代电视剧《芈月传》通过芈姝与芈月两女,演绎得淋漓尽致。紧跟电视剧的脚步,芈月对芈姝的仰视,进步为平视,再发展到俯视,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而看着电视剧临近尾声,也看到了芈姝对芈月的眼光,从俯视到平视,再到不情愿的仰视,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前程。
关于眼光的文章6:眼光要深沉
文/刘孙恒
读完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顿时生出两种矛盾的情感:感觉不幸,在于自己应该早看这本书,若是在中学阶段便与该书相逢,透过朱老那充满美感的文字,感受那深刻而独到的道理,或许自己的人生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助益;感觉幸运,庆幸自己终归没有错过它,且还正值青年。
十二封信,谈读书,谈动,谈静,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谈十字街头,谈多元宇宙,谈升学与选课,谈作文,谈情与理,谈摆脱,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谈人生与我。与青年相关的一些重要的人生课题,朱老可以说都谈到了。虽然这些文字是写给上个世纪的青年人读的,但今天读来,依旧让人受益匪浅。
十二封信,谈的虽是十二个不同的主题,其中却又有共同之处。于青少年而言,现阶段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基本上都来自于读书、学习、爱情、家庭等一些方面,而朱老给出的答案,只要细细咀嚼,足够让人从中得到启发。例如,在《谈多元宇宙》一文中,朱老认为,在“恋爱的宇宙”里,只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真纯,不能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应该。
不同的年龄段,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心境,会有不同的读后感。就拿我自己来说,印象最深的是《谈静》和《谈情与理》这两封信。当朱老在《谈静》一文中说道:“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不由得让我想起在带孩子的时候,她看到路边的小狗、树上的小鸟、天上的飞机等景物都会感到欢喜,可不知从何时起,自己对这生活的细节却已麻木,好像它们根本不存在一样,缘何如此?值得深思。
《谈情与理》一文中提及的孝让人耳目一新。朱老认为,百善之首的“孝”,若单论“理”的话,很容易陷入王充、孔融、胡适之流的“父母于子无恩”论。但关键在于,孝不是一种报酬,不是一种义务,礼至且情至,才是孝的全部内涵。不然,有礼无情,孝便会变成一种虚文,就像胡适先生所说,“无论怎样不孝的人,一穿上麻衣,戴上高梁冠,拿着哭丧棒,人家就赞他做‘孝子’了”。
此外,作为长者,朱老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人生经验,用诚挚的态度、优美又平实近人的文字写给年轻人看,自然会包含一些期待——“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彼时,朱老说人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其实也适用于今天,眼光要深沉,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关于眼光的文章7:国人眼光不够长远
文/逍遥子
昨天看见贝克汉姆造访同济大学的新闻,原定与同济校队和申鑫青年队互动,现场围观粉丝人山人海,为了看到小贝,有人爬到树上,有人翻上墙头,保安们手拉手维持秩序,还未开始现场便已失控,混乱中发生踩踏,报道有五人受伤,导致后来取消活动。
事实告诉我们,外国一些过期的名星名人,卸职的高级政要,以及大牌的教练为什么在中国有市场,有巨大的影响力?近期许多事实告诉我们,不是外国人能力如何?而是国人眼光不够远。
贝克汉姆来到中国,献上一些球服,大家以为是国宝,实际上值不了多少钱,还不是想套取更多的利益,还要兴师动众的迎接他,大家为什么不仔细的想一想原来有影响力的小贝做什么去了?心目中有中国人吗?如今在自己国内已经是垃圾式人物了,岂知在中国还是万人迷???
还有美国的过气总统克林顿,在位时下命令炸咱们南斯拉夫大使馆,国人之痛现在还没有算去,多少人为之失去亲人,失去家庭,可是克林顿来到中国一次演讲就是几十万美元,而他真的有那么高的水准,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自己的老婆与奥巴马选总统唇枪舌战,为什么没有多少美国人买他的帐?
上次瞧见新闻,国足一比五负于泰国,这样的成绩让国人丢尽了老脸,本人气氛之际不得不接受现实,那里知道中国足协官员质疑主教练卡马乔,卡马乔反过来暗示国足球员有意做掉他。
卡马乔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出外国人多么的不在乎中国人感受,特别是中国足球的落后,完全寄托在外国人的身上,卡马乔的出现实在是可笑之极,卡马乔每一年还拿着中国纳税人几千万的薪水,造成如今的局面,不负责任的推给养他的主子,岂不能贻笑大方。
前些年,中国足协制定的目标,都是既定的方针,注定的失败,一开始就是一个泡沫,只不过现在才破罢了,只是让崇洋媚外的一部分人高兴一会而已。
倘若中国足球想继续走下去,如果没有贺龙元帅那样懂体育,爱体育,又军令如山倒的体育领导,单凭去选择外国总教练,而且由聘那批所谓的大牌球员们胡作非为,加上中国足协官员没有任何人出来承担责任,足球的未来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其实,我不喜爱看足球,不过爱看新闻,踢足球是新闻的一部分,难免在新闻瞧见,咱不是怕中国体育人输不起,而是千万不要影响我的心情。
故此,希望中国方方面面的领导们,学习外国人的长处的同时,加大教育自己与国人,不要让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我们中国人也见过世面,不要把那批过时的人物当作宝贝,小贝的这些天的到来,卡马乔未来的离开,足以证明我的题目。
关于眼光的文章8:眼光与姿态
文/胡靖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有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跪射俑被称为兵马俑中的精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由跪射想到做人作事的低姿态,有点意思。
两年前,我从部队下来之后,斗胆选择了自主择业,这就意味着我的后半生是在“无政府”的状态下进行的。我也清楚明白自己将要从部队的“高度紧张”过渡到“极度自由”的境地。但我也不能四十出头就在家享福吧!这样,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之一点机遇,还有所谓的一点实力,被一家高职院校聘用。
我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经历选择了做一位普通的人事干事。可能是领导的抬爱,一段时间后,我就“升官”了,成了科里的负责人。而三个月的试用期后,情况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开始独自带队负责学院相关工作了,也就是说工作上我能做点小主。
在招聘和使用人员的工作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的确是豪气干云,眼光高远,但是他们又在具体的工作中很受伤,很郁闷,这是何故呢?窃以为,与年轻人眼光太高姿态太高有直接原因。
如一位硕士生,在学院原是很受重用的,领导将学院的网站交给他建设与管理,为了提高他的经济收入,还让他做了兼课教师。但他还是心太急,眼太高,不把领导的关怀和同事的提醒当回事,不把纪律制度当回事,多次与领导顶撞,终于被辞退了。
有一对小恋人,大学毕业后应聘学院专职教师,专业上还是有水平的。可他们的人际关系却让人不敢恭维,个性张扬,率性而为,结果是处处碰壁,惹来无谓的纷争,只好离开。想他们的这种个性和张扬,这种目空一切的态度,不论到哪里往往逃脱不了“高开低走”的命运。
还有一些同仁,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不脚踏实地,不忍辱负重,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要么被单位淘汰,要么自己选择离开。
高远的眼光充满诱惑,低姿态的行动更让人欣赏。还是那句谚语说得好:“嘴是孬种,手是好汉”。站着说话是不会腰疼的,姿态再高表态再好事情能有结果么;而手是要动的,是要付出辛劳的,老茧花花同跪着的俑一样,都是真实的态势,很美很美!
关于眼光的文章9:一只壶
文/毛桃
一只壶把我的眼光给攫去了——这是一只土制的嵌花黑陶茶壶,摆在小店靠门一侧的橱窗里。
无需思考,我便感到了它的独特和投我所好。都好久没有这种“惊鸿一瞥”的感觉了,我无由抗拒地走了进去。
店里的售货员说用这陶壶热酥油茶要比铝壶热出的香而且酥油茶装在里面不易变质。显然,售货员误解了我关心壶的动机。
我试探性地问还有这样的壶吗我想选一只。售货员说其他的都已卖完就剩这一只了。我问这壶是什么时间烧的。售货员说时间不长就去年吧。
大概正是出于上述一系列的误解,这只壶最终以出乎我意料的价格归属于了我,我如获至宝。
这是一只一眼就能让我看到很多、看得很远的壶,尽管这些很多很远的东西是不甚具体的。它不光是以其物质的形态吸引我,换句话说,这是一只富含蕴藉的壶,就像一首富有张力的诗,就像一位富有气质的人。回到家里,当我有时间慢慢端详这只壶时,我有了如上认知。
透过这只壶,我仿佛看见了制壶人当初制作她时的情景……
制壶人挖来了打湿了水便粘性极强的泥土,经捣碎,筛选,掺水,挼泥,制壶人开始用手捏制茶壶的各部件了;制壶人将各部件组合在一起,然后,欣慰或挑剔地端详着他的半成品;待壶坯稍干后,制壶人开始用碎瓷片给茶壶的胸膛、肩颈部位缀花——制壶人小心翼翼地将形状大小差不多的碎瓷片嵌进半干不湿的壶面……
毋庸置疑,这是一件纯手工制品,带着手工的灵性和缺陷,带着制作者古朴又不失雅致的才情。透过她,我仿佛嗅到了亘古浑璞的大自然气息。
自然,她也不是最近这些年的出品。
我似乎又成了一位考古学家。虽然,凭直觉我一眼就认出她是有历史的,但我还是试图从理论上找到一些可资证明的依据。
我嗅到了她挥之不去的酥油茶气。
碎瓷上偶现的青花图案告诉我作为碎瓷来源的瓷器是距今久远的物品。
还有,陶壶身上呈现出一种只有年辰久远才会出现的“铁锈”,就像青铜器上的铜绿一样,这使得黑陶看上去并不很黑,呈些微的红褐色,而陶壶底部还有一种被烟熏火燎过的锅底特征。
后来从那小店经过,我再也没有见着像那只壶那样的陶制品了。
而凡此种种,无一不支持了“壶是老的”论点的成立。
透过这只古老的壶,我甚至还能想象出这只壶所曾经拥有的生活场景……
在一片依山傍水的草地上,袅袅炊烟正从一座黑色牛毛帐篷的顶部飘出;在生活气息浓郁的帐篷内,三块石头垒出的锅庄正燃着干草味重的牛粪,这只土陶茶壶就坐在火焰熊熊的锅庄上,壶嘴唱着热烈的歌。
与牛毛帐篷,锅庄,土陶茶壶相伴的还有马搭子,本色氆氇,背水桶,木茶碗,银鞘藏刀,红珊瑚枝头饰,生牛皮底藏靴等等。
一双新木鞋与一双农妇的旧木鞋,为什么成为梵高笔下“人物”的是农妇的旧木鞋而不是新木鞋呢?
化身,在此,旧木鞋和老茶壶都成了某种人某种生活的化身——物如其人。
显然,这种人的生活也参与构成了这只壶的蕴藉,同时,也被理想化为了我的歆羡对象。
这是一方水土的地道出品,凝聚着制作者的爱,也凝聚着使用者的爱。
我把壶放在了时常能进入我视野的案头。在我心目中,她不仅是一件艺术品,而且,是一件非凡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