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文章

请欣赏敬畏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敬畏文章1:山歌的神性

文/钟伟凤

敬畏大自然就是神性,而敬畏之心的产生来自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微处。天上的云,流动不止,永在变化;水中影,似实而虚,虽静而动;晚间景,随光浮移;山中涧,清澈欢快……还有山歌。

山歌是即兴演唱。在湘西,打猎有歌、采茶有歌、出嫁有歌、祭祀有跳神歌、死人有丧葬歌、起屋唱上梁歌、下河唱打鱼歌、喜事唱斟酒歌。各寨子里的人“无人不歌,无事不歌、无处不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苦者歌其心、爱者歌其情”。

红石林的岩石是不会唱歌的,可嵌在岩石上的鱼化石引领人们探求过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山里的汉子幺妹儿热情好客,主动约我们对歌,他们是“信手拈来即为诗,开口浅唱就是歌”。幸好随行中能歌善舞者诸多,说唱就唱。山歌惊魂,可惜狐仙都去了天门山,否则对歌的青年才俊只怕挪不开步子前行了。

惊飞的山雀盘旋在头顶发出惊喜的“叽叽”声。

一位年过七旬的长者走到队伍中央,舒展开被风吹皱的面容,骄傲地说:只要你们愿意听,我可以一口气唱上大半天。在大家有些质疑的眼神中,我相信生在大山长在大山的他拥有这份积淀——或是交叠飞舞的蝴蝶,或是鸟鸣、犬吠,甚至追逐的牛羊、风吹响的树叶、盛开的野花,砍柴声、流水声……一切都是山歌的源头,一切又都是山歌的载体。

没有污染过的声音,是最本真的声音,是赤子的声音。回到这种状况与本来就是这种状况是不同的,只有生活在这的人才具有这样的本真、这样的灵性。

我的同学、来自土家族的鲁絮曾经写过一首名为《魂牵梦绕吊脚楼》的山歌:

“阿哥捧米酒,让我醉在吊脚楼。米酒竹筒装,土家风情藏里头。米酒任我喝,阿哥笑容好憨厚。千里做客张家界,魂牵梦绕吊脚楼……”

他说他们日常的生活就是这样:喊了就来神了,唱了就有劲了。苦着累着的日子,就在这歌声中,有滋有味了。

澧水船工号子不是山歌,但与湘西山歌一样是在生活中即兴编唱的,音调多带有山歌风味。河流边是人类最初的定居之地,从剧烈残酷的狩猎一直到农耕生活,一直陪伴人们,是人类重要的记忆。澧水流域和沅江流域将它的风情融进了湘西人的灵魂。人们常常在古镇的青石板上或吊脚楼下,看澧水河中千帆经过,船工号子也因此扑面而来。

澧水古为湘西北主要交通干线。早在上古时期,欢兜流放崇山,就是绕过大山森林以避恶兽毒蛇之侵,从澧水而上的。此后历代王朝征剿武陵的农民起义,至少有100万军队赖此河道推进。

走近码头,眼前仿佛呈现昔日盛况——船舶近千,桅杆林立,人流如织。卸完货物的船只,逆流而上,纤夫们拉着纤绳,唱着号子,一步一铿锵,一步一叩首,歌声在天门山上空久久回荡。

美是有浸润性的,能唤发人的神性。

是日,屈原乘船至天门山下,对突然横在澧水之南的万丈绝壁上的那一孔“天门”激动得狂呼大叫:“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令飘风兮先驱,使冻雨兮洒尘!”译文是:“天门大打开哟!乘着乌云出来!叫狂风在前面开道,叫暴雨为我打扫!”

停留在老宅屋檐下的蝙蝠兴许也听到了这句话,那些挺拔在古镇的樟树将它的记忆嵌入深凹的木纹里,而睁大眼睛安静呆在桐树上的白猫,深藏在它眼眸里的忧郁如同此刻的我。

敬畏大自然就是神性,山歌源于大自然,神性就融在歌声里。

走一段路,得一处景,听一首歌,不需要雕凿,亦无需修饰,魂在哪,神性便在哪。

敬畏文章2:敬畏自然

文/彭忠富

在大约50年前,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拿到滋贺县一块山林地建造工厂,工厂后面是赤松林。工厂建成后的第一年秋天,林子里有很多松茸,员工们采集后在森林里煮火锅。大家以为多了一笔财产,非常高兴。但到了第二年秋天,那地方树起了一块牌子:“禁止采集松茸!”而且周围拉上了绳子。原来前一年稻盛和夫他们做火锅的味道飘到了村落里,村民们就采取行动了。

这块山地已经归稻盛和夫公司所有,村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说,这周边生长的松茸都为村落的人们所共有,不管土地所有者是谁,谁都不能任意采集。如果要采,必须投标购买。想要松茸,在它还没长出时就要提出申请。“这一带的松茸我要买”,付钱给村里,这钱归全村人所有。这是规矩,特别不允许“我啊我”的强调个人。这是日本自古以来的风俗,是维持村落秩序的优良规则。日本的山村能够长期保持原貌,不曾荒废,靠的就是这样的规则。

然而在中国,这种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却遭到了破坏,留下的后遗症比比皆是。当年红军过草地家喻户晓,这块草地位于川西北若尔盖地区,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草地实则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这里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垠,连本地藏民也不敢轻易地去尝试穿越草地。从自然气候学的角度看,这块草地就是调节川甘两省等邻近地区局部气候的关键所在,也给动植物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为保持当地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红军经过的草地早已经改变了模样,沼泽里的水被人为排干了,沼泽变成了草原,很多高原海子都逐渐消失了。由于过度放牧、采挖虫草、鼠害等原因,若尔盖草地已经出现了沙漠化现象,且面积逐年扩大。届时沙尘暴一起,借助风力瞬间即可到达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将深受其害。追根溯源,这都是破坏若尔盖湿地环境带来的罪孽。然而本地人还没有意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所在,前几日新闻中我们还看到,四川芦山县、宝兴县利用政策漏洞,大肆砍伐原始森林,破坏大熊猫栖息环境,将导致大熊猫栖息地愈加碎片化。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区曾发生过地震,生态环境本来就很脆弱,砍伐原始森林这就是在砸子孙饭碗哪!

一些国家的山村里有许多光秃秃的山丘,而日本的山村却森林茂密。从前日本农村用柴薪作燃料,而这些柴薪都是树枝。把大树锯断当柴火当然效率更高,但村民们不这么干,他们只砍树枝,甚至只拾落到地上的枯枝败叶。所以,森林没有遭到乱砍滥伐,完好地保存至今。他们有一种智慧,知道人不可以征服和掠夺大自然。彼此抑制自身欲望的膨胀,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最终实现共生共存。在自然面前,其实人类是非常渺小的。我们只有对自然保持一种敬畏之心,才能跟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平安健康地一代代延续下去。

敬畏文章3:敬畏文字

文/宋子牛

大浪淘沙,沧海桑田,历史转瞬即逝,生活奔腾向前。日子一页页翻过,尽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但回望昨天,已物是人非。时光老人走过的脚印,或深或浅,或清晰或泥泞,或动荡或静好,或粗粝或精致,或一往无前,或曲折迂回……但都会被岁月之手轻轻抹掉。新生的也会渐次老去。

国学大师王国维为此感叹: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而这时,留在时间光影里的唯有文字。

对待文字的态度大约有三种境界:敬畏文字;具有一定的文字水准;文字有艺术美感和精神向度。

万事万物都稍纵即逝,唯文字可为之留影存真、复活再现。文字会记录下社会生活的鳞爪片断、雕刻出人物的骨骼风貌,文字会传承历史的足音、还原事件的真相,使过往的事物容颜虽老而不失其真,烟云散尽但回响犹在,或浮光掠影或翔实本真地留下念想与回味,慷慨与悲欢。传递信息,辨析事理,论说公道,弘扬精神,引领社会舆论,一切的一切,没有文字的介入都很难实现。

不说“修齐治平”等荦荦大端,“经世致用”“号令天下”需要作为道统传承的文字,来启蒙、教化、浸染、升华,襄助其成;也不说传经布道,授业解惑,蒙童向学,杏坛课徒,官员行政,商贾货殖,士农工商乃至赳赳武夫,没有了文字肯定举步维艰,一事无成;还有,心灵的飞扬与教化,思想的承载与流布,也要靠文字“传于异地,留于异时”。就是老来闲情偶寄、怡神养性,时不时翻翻杂书,流连的也是文字光景。

老夫检点平生,一无所长,除了文字,一无所有。无论本兼各职还是业余爱好,都与文字相关,干的是文字活,吃的是文字饭,真正靠文字安身立命。因与文字交集太多,过从甚密,所以,对文字始终抱有敬畏之心和亲近之感。古人有“敬惜字纸”之谓,这种恭谨态度,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识文断字,是父母对孩子的最低要求。因而对文字,任何时候都轻慢与亵渎不得。

现在是网络时代,文字尤为鲜活灵动,语言也多姿多彩,杂花渐欲迷人眼,潮涌般不断催生出新语睿词,给人意想不到的阅读快感。“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固然是文字价值的体现;赏心益智,何尝不是文字意绪的内敛?

比如一个“长发及腰”,便被智慧的网友想象得如诗如画,发散出多元思维。“待我长发及腰,秋风为你上膘。”“待我长发及腰,已成千年老妖。”“待我长发及腰,拿来拖地可好?”“待你长发及腰,我就咔嚓一刀。”“及腰体”成诗也颇有韵味,不妨当次抄公:“待我长发及腰,将军归来可好?此身君子意逍遥,怎料山河萧萧。天光乍破遇,暮雪白头老。寒剑默听奔雷,长枪独守空壕。醉卧沙场君莫笑,一夜吹彻画角。江南晚来客,红绳结发梢。”将军答:“待卿长发及腰,我必凯旋回朝。昔日纵马任逍遥,俱是少年英豪。东都霞色好,西湖烟波渺。执枪血战八方,誓守山河多娇。应有得胜归来日,与卿共度良宵。盼携手终老,愿与子同袍。”

这些文字,读来真是齿颊生香,快意无比!没有文字的沟通搭桥,深蕴内涵,巧妙点化,惹眼入心,我们无从享受这些斑斓传神的内容,至少乐趣会损失不少。

很难想象,没有了文字,重新结绳记事(结绳也是“文字”),会是什么样?恐怕历史会失去传承,真相更为迷茫无序,文明将被消解殆尽,灾难和辉煌都会付之阙如,人类社会演进的根脉苗裔,生命自何处来、向何处去,更加无从稽考。

我坚信文字有生命有灵魂有温度。相对于其他事物,文字是不朽的,是最值得敬畏的。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记录文明的就是文字家族。“最是人间留不住”的,文字可以留住,而且使之美丽再现。文字,帮我们寻找回失落的梦想与情怀,更从被岁月湮没的烟尘中,打捞积淀无穷的宝藏,让我们受用不尽,故而无须伤感。

作为文字工作者,虽手无缚鸡之力,但心存忧民之念。一生码字弄文,也有芹献若干,为伊消得人憔悴,速朽也罢,过眼也罢,依旧对文字一往情深,充满敬畏之心。不为别的,只为那字里行间中多味的人间烟火,斑斓的大千世界。

敬畏文章4:敬畏生命

文/黄港

最近看了一幅漫画,一女子因债务欲轻生,而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所谓的“祖国花朵”,却在一旁拍手称快。这暴露了一个问题:对生命的轻视与冷漠。

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有生命;没有生命,一切都只是泡影;敬畏生命,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敬畏生命,首先是对生命的珍惜。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怕没柴烧。”生命就像青山一样,只要活着,就可以吸收养料,绽放美丽。司马迁饱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宫刑之痛,却依旧选择对生命的珍惜,韬光养晦,最终完了鸿篇巨制——《史记》,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苏武被囚禁于荒山野岭,没有吃的,没有住的,只有羊群与他相伴,可他却选择对生命的珍惜,终于熬到了回到祖国的那一刻;季羡林的《大棚杂记》,记录了他在文革时所受迫害之深,住牛棚,吃树根,可他却选择对生命的珍惜,他曾说:“困难,只要活着挺过去,就不再难了。”他们对生活的坚持与珍惜,无疑是对生命的敬畏。

对生命要珍惜,并非是要人们贪生怕死;相反,一个人为道义而不得不牺牲,这是另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每当民族危难的时候,我们总有一些民族英雄,他们敢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为了摆脱“东亚病夫”的屈辱,敢于打硬仗,不怕死;他们为了更多人的生命而奋战,其实是对生命的另一种敬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们对生命的讴歌。一个民族之所以强大,其实是亿亿万万生命的延续;一个民族的生命,是亿亿万万个传递的火炬;他们为彼此而活,为彼此而死;这亿亿万万个生命凝聚在一起,就是对民族生命的敬畏!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许许多多个生命共同搭建的。尊重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都是对生命的敬畏。然而,我们一些“祖国花朵”们,他们生活在国家富强的“温室”里;在温室里,他们缺少感受幸福的能力,遇一点挫折,就颓废,甚至走向了自杀的不归路。据报道,一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因教授的不公平评论论文,居然选择自杀;教授对他的论文评价是否公平,难道就要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这是对自己生命极度的不敬畏。他的死,于家于国,有何意义?于家而言,他的父母、亲人从此笼罩在悲伤的阴影里;于国而言,国家把你培养到博士,所花的物力与财力,全都浪费了。

蒙娜丽莎还在对你永恒地微笑,泰戈尔的诗篇还在畅谈生命的美好,彼特劳斯的圆舞曲还在为生命弹奏。敬畏生命,让生命不止,便是活出精彩。

敬畏文章5:敬畏土地

文/乔兆军

每次回乡,看到油汪汪的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我都会有种感觉:土地是有灵性的,它养育了庄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人们提供生命之粮。

父母都是农村人,是种地的好把式。记得小时候,那时还是大集体,但每家都有几分自留地。父母除了在生产队挣工分外,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这几分自留地上。母亲常说:人勤地不懒,在基本相等的土地中,我家自留地里的菜,品种丰富,产出很多,除了够自己一家人吃外,还要卖一些来补贴家用。

在我的记忆中,那土地的气息,总是给人亲亲的感觉。后来参加工作,相对的离土地远了,但家乡的土地,总不时触动着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学校附近有一位菜农,知道我喜欢种地,就给了我半分,我在地里种上菜,菜在我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蓬蓬勃勃长势喜人,掐一把回家,那菜带着原始的清香,泥土的气息,吃起来脆嫩爽口,醇香柔润。

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我收获的不仅是蔬菜,更是收获了一份淡淡的、纯纯的心态,那是一种乡民的性格,是一种与人无争、与人为善,泥土的性格。

读过这样一篇文章,有一支考察队夜宿森林,生火做饭需要木柴,附近就有枯枝,他们却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第二天起程,地面上所有的东西都要收拾干净,就像没有人来过一样。他们说:“不要打扰了土地,更别试图改变它原来的样子。”这其实是一种对土地的敬畏。

而现在,人们少了敬畏之心,太热衷给自然“动手术”了,无节制地对土地的索取,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一片片钢筋水泥“森林”取代了遥远的“山清水秀”。我有一种茫然,我仍旧固执地在树根下、草坪中、绿化带内搜寻那不常见的泥土。

刚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鹤山村的炼制砒霜的雄黄矿,已关停三年了,但它对环境的肆意破坏,仍然持久地危害着人们。土壤砷超标19倍,水含砷量超标上千倍。鹤山村全村700多人中,有近一半的人都是砷中毒患者,因砷中毒致癌死亡的已有157人。

行文于此,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怀着敬畏之心用文字来祭奠那些被销蚀了的土地。记得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酋长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

敬畏文章6:敬畏陌路人

文/孙守名

我一直对陌路人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你不知道他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他去往何方,那怕他与你不期而遇的一瞬间,你也不知道他想些什么。陌路人,其实是我们心中的一个神秘结,若即若离,让我们欲罢不能,欲说还休。

与陌路人相遇大都毫无征兆,也许是在细雨霏霏的午夜,也许是在人声鼎沸的站台,也许是在远离故土只身飘泊的异国他乡,也许是在你仕途通达炙手可热的辉煌时刻,也许……人这一生一世啊,真的需要耐心等待,等千年的轮回,等那个在冥冥之中注定要与你相识相知的陌路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陌路人,在诗意的乡间或喧嚣的都市中孤独地摸索,多么渴望在匆匆忙忙的奔波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那些个幸运者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忽然就找到了心灵的归宿,那一刻,天花乱坠,大地回春。但是啊,我的朋友,幸运女神并没有光顾我们大多数人身上,作为陌路人,我们一直在前行的路上无奈地奔波,脚下全是坚硬的大地。

夹杂在煕来攘去的人流中,四周是南来北往的陌路人,这时候,我们希望看到一张熟悉的笑脸或一个热切的眼神。但是,没有,真的没有,大家都慌不择路地前行,似乎远方尽是满地的鲜花,等待我们去轻而易举地采摘。我想轻声告诉每一个从我身边渐行渐远的朋友,请你慢慢走,学会欣赏啊!欣赏一下你走过的每一步路,欣赏一下从你身边转瞬即逝的陌路人,他们才是你今生今世的忠实伴侣,有了这些陌生而又熟悉的路人,你的生活才会过出别样的精彩。

对于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来说,天地万物都与我们形同陌路。悄无声息地来到尘世,我们睁开眼好奇地打量着周遭的一切,一只摇曳着尾巴的小狗,一株鲜嫩无比的小草,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我们不知道这些陌生的鲜活的生命为什么会出现在宇宙时空中的这一刻。一切的一切,好像都是最好的选择和安排,走过无数的沧桑岁月,看取不尽的世间繁华,转眼间我们就再也迈不开曾经矫健的步伐,那时节,鲜艳夺目的朝阳依然东升西落,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仍然匆匆忙忙地赶着自己的时光。当我们即将合上双眼孤独地离开尘世时,这才知道,其实,我们就是天地间一个小小的沧然过客,一个天地间轮回千年的匆匆陌路人。

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陌路人,有些人与你相识相知,转眼间成了亲人和朋友。有些人似乎注定与你走成永远也不会交织的平行线,一个照面后就永远消失在茫茫的人海里。还有些人在走走停停间成了我们的敌人,一场马拉松式的恩怨纠葛过后,毫无来由地消逝于灵魂的深处,再也起不了半点微澜。亲人或朋友,值得我们珍惜;陌路人,值得我们回味;敌人,更值得我们尊敬。向每一个与你不期而遇的陌路人致敬,向每一颗曾经靠近过你的心表达衷心的感谢,告诉自己,天地人和,万物方能化为永恒。

由陌生变成熟悉,一步之遥;由熟悉变为陌生,眨眼之间。当你需要时,希望我都在你身边。陌生不只是距离,还有我们并没有感知到的内心情感。每一个陌路人都曾经在孤寂难耐时呼唤春天,都曾经在暗夜中盼望一丝一缕的阳光和温暖。懂得包容,拥有爱心,你就会觉得天地间美丽无限。慢慢走,学会欣赏啊!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天地圣众万物,陌生将淡然消退,生命将不再灰暗,青春年华将会开出洁白的莲花。

这个世界上并非全是陌生,我们也并不都是陌路人。人的内心像是深不可测的大海,总有一个角落藏着温暖的阳光。遇到陌路人,一抹会心的微笑,一个充满善意的眼神,都会让冰川化为溪流,让陌生变成灿烂。走在阳光下,内心是明亮的,灵魂是透明的。学会摆渡自己,让他人也成为你的摆渡人。心存善念,懂得感恩,你才会真正成为人世间最幸福的人。

我对陌路人一如既往地怀有敬畏之情,他们从来处来,又去往好去处,来来往往间,尘世变得繁华热闹,令人欣喜。在溪林边、小巷口、公路旁,我迈着细碎的脚步轻盈飘逸地走向大地、山川、荒漠和草原,只想在蓦然回首间看到一些与我一样在忙碌奔波的陌路人,我会向他们献上微笑和祝福,我愿同他们结伴同行,因为我深深知道,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他们,绿茵会变得干凅,岁月会变得昏暗。天下所有的陌路人,我要向你致以崇高的敬意!

敬畏文章7:敬畏食物

文/王永清

母亲生活在农村,小时候挨过饿,对食物极为珍惜。她时常对我们讲,浪费粮食是一种罪过。田里的粮食总要做到颗粒归仓,偶尔有饭粒掉在桌上,她也会一粒一粒捡起来,放到嘴里吃掉。

有一次我到娘家小住,小弟领着儿子皮皮回来了。中午吃饭,皮皮不小心将一碗饭撞翻在地,母亲心疼得不得了,弯下腰去,想把地上的饭捧起来。皮皮大声说:“脏,奶奶!”母亲执意去捧,皮皮索性走上前去,将地上的饭踩了个稀烂。一向疼爱孙子的母亲气得大骂皮皮:“你这个败家子,这是粮食呀,怎能这样糟蹋!”扬起巴掌就要打皮皮。

母亲深知食物来之不易,她认为,所有的食物,都是老天爷的恩赐,浪费食物,就是冒犯了老天爷,是大不敬,不可饶恕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许多老年人对粮食都有一种刻骨铭心的虔诚。

有一次蒸馒头,饭后,七十岁的婆婆颤巍巍地进了厨房,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我问:“妈,你在厨房干什么呢?”“没……没什么,”婆婆好像在掩饰什么。我走进厨房一看,原来,婆婆正费力地用手抠蒸锅周围沾着的馒头屑吃。我说:“妈,这让军(我老公)看到可不好,还以为我不让您吃饱饭呢,想吃,筲箕里还有很多馒头。”婆婆不自然地笑笑:“我不饿,看见你常将这些馒头屑用水一泡一刷就倒掉了,浪费了,怪可惜的。”

其实,珍惜粮食无关乎贫富,它体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清朝政治家刘统勋说:“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李嘉诚用餐简单,一碟小菜,一小碗米饭。最后不仅菜吃光,碗里的饭也吃到几乎一粒不剩。弘一大师认为,人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在他眼里,白菜好,咸苦的蔬菜好,能有一碗白米饭吃,更是好上加好。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粮食富余了,有些人却忘记了曾经的匮乏与不足。孩子扔馒头,大人倒剩饭,讲面子,摆阔气,各种奢侈浪费随处可见。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人要心存敬畏之心,即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没有随意糟蹋的权力,你可以将富余的物质去接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食物将养料融合于人的血肉中,从而完成了种类的生存。对食物的敬重,其实就是对生命的敬重。

敬畏文章8:那些低头的稻穗

文/韦秀琴

敬畏生命,敬畏别人,敬畏一切真善美……

阳光灿烂,把那绿油油的稻田弄成亮眼的翠绿。蝉声越来越热烈,似乎要把宁静的田野吵成一锅粥,才足以表现它的热情。

走在乡间小路,静静地欣赏着夏天带来的这一片美景。经过了春天的精心培育,稻花飘香之后,稻田渐渐沉默起来,只有不时的蛙声在跟那蝉声对唱。

密密匝匝的稻田里,我看见了一些低头的稻穗。它们深深地弯下腰,不再直立着身子,似乎在努力思考着问题。那些饱满的颗粒闪烁着成熟的光芒,让人感到丰收的喜悦。

这些低头的稻穗,在春天的时候,还是一株株低矮的禾苗。青翠的叶子直直往上长,一副斗志昂扬的样子。它们把头举得高高的,四处张望,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想努力地探索什么。

春天的阳光温柔抚摸着禾苗,灌注更多的营养。雨水慷慨地滋补禾苗那纤细的身子。禾苗叶子越来越繁茂,先前稀疏的禾苗挤挤挨挨,越来越茂盛。

农民们那勤劳的身影在田间忙忙碌碌。有的挑满满的一箩筐肥料,在田坎上来回穿梭。粗壮的手在不停挥扬,那是在喷洒肥料。还有的拿着镰刀狠狠把那些野草割掉,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心翼翼。他们的脸被太阳晒得通红,他们的额头流下一串又一串的汗珠。

这辛苦的场景,慢慢成长的禾苗看在眼里,深深知道它们的成长凝聚着多少人的汗水。它们就像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一步一步地成长为沉稳的大人,慢慢记住那些为它们的成长付出努力的一切,包括每一缕阳光,每一滴春雨。它们铆足了劲,拼命生长,只有这样才能回报那些辛辛苦苦的人们。

默默地低头,向那些辛勤耕耘的人表示感谢,向那些哺育它们的阳光雨水表示敬意。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别人的奉献。自己没有资本高高昂起头,目空一切,盲目自大。连身旁的小小青蛙也不敢藐视。

也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几株直挺着腰杆,精神抖擞地望着一切。在渐渐弯下腰的稻穗中,这几株稻子显得鹤立鸡群,引人注目。它们觉得很了不起,觉得那些低下头的稻穗是那么卑微,连个头都不敢抬一下。

正在得意洋洋之时,“嘭”的一声,连根拔起,几棵高傲的稗子被农民有力的双手一抓,扔到远远的沙石上,被灼热的太阳烘烤着,不一会儿便晒得枯黄,没了先前神气的样子。

其实,高高昂起头的并不是稻子,而是野生的稗子。这些稗子混在稻子中间,在禾苗青青时不容易被辨认出来,吸取阳光,吸收丰富的营养,但它们不思生长,高高在上,于是天长日久,那个丑陋的本质就自然而然地暴露出来。怪不得农民兄弟一发现这些可恶的稗子,便一举清除干净,容不得这些害群之马。

人又何尝不如此呢?平时喜欢颐指气使的人,总是喜欢高调,有了一点成绩就夸夸其谈,生怕别人不知道,就像那棵稗子一样,从不低下头思考些什么东西。对任何事物,他们都是那样不屑一顾。即使犯了错误,他们同样肆无忌惮,结果是自食其果,无人同情。

我们就认认真真做一棵低头的稻穗吧,敬畏生命,敬畏别人,敬畏一切真善美。也许世事烦扰,人生难免出错,多低下头反思自己,我们总会获得别人的尊敬。只有生命的质量饱满了,我们才会真正地低下头,默默做好一个人。

敬畏文章9:敬畏老建筑

文/谢汝平

原先租住在一幢老房子里,房子有些年头了,外面看青砖青瓦,古色古香,里面的地板和楼梯都是木制的。由于年代久远,木头颜色很深,已看不出原来的纹理,走在上面,还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令人心有不安,害怕一下子踩塌了,因而总是小心翼翼。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开始心中还是很抗拒的,仿佛居住在深沉的历史当中,总感觉与现代生活不符。习惯以后,我倒是喜欢这种深厚的历史感,喜欢老建筑特有的深沉与安宁。

那时我在广告公司上班,从事策划工作,每天接触最前沿的资讯,被各种时尚的信息包裹,心中难免浮躁。只有当我回到那所老房子里,才能一下子静下心来。面对古旧的家具,面对房间特有的历史感,我可以从喧闹的生活中瞬间抽身,回到现实,回到自己的内心。每一个静谧的夜晚,呼吸着木质地板和楼梯以及隔板发出的远古幽香,我会让思绪停留在房间里,停留在眼前。我不知道,这个房间住过哪些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这所房子,也一定有过自己的荣耀,有过自己的光辉灿烂的岁月,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能接受时间的洗礼,经受历史的风云依然不倒,最终让我成为它的住客。这是人与房子的缘分,是我与历史的缘分,虽然我不了解它,它也只是静静看着我,但我们共同走过一段岁月,似乎也算心有灵犀。

我是这所老房子最后的住户,老房子最终没有逃脱被拆迁的命运。房子的拥有者——我的房东却是喜笑颜开,祖上留下的房子换来一大笔不错的补偿款,而我却恋恋不舍。这是奇怪的感觉,我只是住了不足三年的时间,也只是它一生当中一个微不足道的过客,怎么就有了那么深厚的感情。我相信,房子对我肯定也有不舍,当我收拾好东西跟它告别的时候,老房子沉默不语,当我离别的脚步声和木质地板楼梯发出的“咯吱咯吱”声相应和的时候,我知道,老房子的心情很难过,不仅因为我的搬离,更因为它的生命即将终了。对于死亡,不管人还是物,都会有令人窒息的悲伤。

我搬入新居,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却很长一段时间不适应,仿佛一个古人穿越到了现代,对周边一切都无所适从。我还会抽空去看老房子,看着其被人推倒,看着碎砖瓦跌落一地,看着木质楼梯地板被折断撕裂,看着那地块被平整然后重新盖上新的楼房。也就是突然之间,我对住了几年的地方很陌生,我对周边的世界感到陌生,我很后悔去看拆房子,去看一个老朋友的残忍灭亡,而我却无能为力。最后我飞一般地逃离到我的新房子,逃离到我的新生活,把老房子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自此,我对所有老建筑都心存敬畏,对所有老房子都心生怜惜。我知道,房子会老,会失去当初的繁华和荣耀,人也同样会老,会失去青春与光泽。相同的是,不管他们曾经存活多久,是漫漫千百年,还是弹指一挥间,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精彩。

敬畏文章10:敬畏柳树

文/曹丽芹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来了,常常感怀与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一诗。喜欢柳的情感与生俱来,每年的春天,我都会有一个习惯,到河岸边去看柳树,看着这些被春风拂绿枝条的柳枝,是怎样绽放春天的美丽。那些碧绿的枝条,仿佛是春天的长发,拂荡着春天动人的情怀。看看春天绿柳河边的鸭子怎样初探春江水暖的。那些在春天绿柳枝条上飞翔的鸟儿,是怎样用动听的鸟语呼唤春天的。

柳树在一青一黄中,演绎着岁月不老的情怀。姹紫嫣红的春天春天,它吐出新芽,为人们把春来报。春风中,那片片飘飞的柳絮,碧绿的枝条将美丽的春天装点。炎炎的夏天,它枝繁叶茂,成为知了和飞鸟的天堂。是人们茶余饭后纳凉的好去处,童年的大柳树下,珍藏着我们儿时的童贞与欢乐。美丽的秋天,它像称职的群众演员,悄悄地将枝头的绿叶换成金黄的装束,配合田野中的水稻、麦子或棉花等“主演”们,演绎一场丰收的景象。即使是飘落,从不为飘零而忧伤,以满腔真挚的情感向人们讲述“落叶归根”的千古学说。守望秋天,守望一个成熟的梦。冬天来临时,它又像一位疲惫的路人,褪去所有令它负重的装束,安静地伫立在严寒与风雪中,守望下一个春天的到来。年复一年,它们心平气和地这样经历着一个又一个轮回。

每年的春天里,我都会在柳树是怎样抽出新芽。绽放春天绿意的。常常看着柳树上那嫩绿的新芽,我突然有一种顿悟之感。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或许都要经历几轮从低谷到高峰,再又从高峰到低谷的轮回。这种人生历练的轮回与白杨那一年一次的生命轮回,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我们每经历一次这样的轮回,都和柳树一样,在春天里绽放自己人生的精彩。给自己一份淡定与从容。像柳树一样,在风光无限的春天里,欢快地摇曳,但绝不张扬;在万物凋零的寒冬里,韬光养晦,守望春天的到来,迎接一次又一次人生的高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