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的散文

请欣赏温度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温度的散文1:夕阳的颜色

文/也许爱是最美

五月未,傍晚的温度,傍晚的风,令脚步比其它时刻慢了不知多少倍。

夕阳是橙色的,更准确地说是介于橙色与粉红之间的颜色。“美”是很难描述的,总不是一两个字所能表达,也不是长长的句子所能尽述,即使有贴切的语言可以形容还要涂上一层心情的色彩才能趋于准确。然而说起心情的色彩,又将进入另一个微妙的空间,不如暂切止于此吧。

她依着那三十多层的大楼,柔和纯净,在这个时间段里无一丝云的痕迹。还要在她之前加上“丰润”二字,清晨的她距我很远,不说隔山隔水,只是几座大楼已使走在清晨的我很难想起。这时的她与我很近,似乎用力张开双臂,就可拥她入怀。

我距大楼越来越近,她却渐渐隐去,就那么百米的距离,她便无影无踪,天地之间无处可寻。以为总有一丝光线会遗留某个角落,事实上无法确定她曾经来过……

午时,我在阳光下睁不开眼睛,手中的遮阳伞想把一切拒之身外,温度、声音都不想要。欲拒无力,还是舍不得手中的伞,就算是一点点心理暗示吧,这伞总是有才好。

这条小路要穿越一条铁路,没有汽车驶过是最令人满意的。路上无树,一面墙内的树却奋力出了院墙在这条路上留下密实的影子,可以暂时把手中的伞垂下来。

他,躺在人行道上,枕着一块砖。

我想,他累了。虽然那身深蓝色的衣服清晰地让我看见存着一层尘土,我并不把他想成疯傻的人。

我幻想过最舒适的画面,也是这样躺着,但不需要那块砖,也不是在这样的路边。我渴望在无人的深山里,有一片绿色的草地,躺在草地上,面向天空闭起双眼,就那么安静地听鸟儿鸣,花开……城市里大片的草地容易找到,但求无人却难。我不拒绝温暖,也不拒绝朋友,只想求一刻完全自由的心境,却只有无人时才能做到,谁的颜面都可以不顾,衣衫不整也无妨。

在有人的时候,在路上,在中午阳光下,他却已经做到了。

我跨过铁路,伞又直直地握在手中,似乎有一串串笑声从铁路边那棵开满红色喇叭花的小树上飘落下来,蓦然回首,寂静无声……

下午上班时,他还在那里躺着,这人真能睡。继而又有点担心,是不是他……

记忆中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一个人躺在也是这样的路边,当我一天三次在同一个地点看到他时,他已经与我是两个世界的人了。

傍晚来临,他坐起来,鞋子脱在一边。

我想,他没死。再次看到美丽的夕阳,轻松地,慢慢地走着,只想多欣赏一会儿她的美丽。

第二天,我四次看到他不吃不喝。每次路过,望一眼他在的地方,已成了我的习惯。原来习惯这么容易养成。

第三天清晨,是有风的,对夏日的人来说,很难得。这个时候地上的尘土也似乎未醒,风是较干净的,不会令人讨厌,气温没上来,一切凉凉的,脚步可以快起来。

我刻意把目光投向那个人呆了两天的地方。他还在!

他在吃东西。斜一眼那东西的包装,不像是捡来的。若是有钱买东西,那就真不是疯傻的人。我的心情又好了,匆匆而过。中午,他还在,还是坐着。旁边放了一包东西,似是衣物又似其它。于是我猜测是有人关心他给他送了什么。

唉,我是闲着无事,思绪乱飞吧,我这是怎么了,说自己有同情心,不可能啊,我何曾上前问过一言半语,有的只是冷漠旁观。还是闲来无事,无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在作怪吧。可是,当我又一次看见他依然坐在那里时,我又怎能让自己的思绪不散。若是疯子傻子会一连几天不动吗?若到不动时,那将是渐渐地死去。可是我明明看他脸上多了一些生机,他是那样看着走过他面前的每一个人,没有傻子那种怪言怪语,有的只是平静,“一切与我无关”的表情。

是一个心中有事的人吧,或许家里有矛盾,来这里反思了?我只能这样想了。不过,我很高兴在他的脸上看见一些颜色,自然比不上夕阳的美,却有一丝温和,不会使你生出讨厌的感觉。或许是这里距离那最美时刻的夕阳比较近吧,他也被染了色。

傍晚,在太阳最美丽的时刻,我没看见他。

他走了,来来往往,这条小路的一位过客而已,或许太累了,走不动了,在这里休息了三天,比其他人停留的时间多了一些。也许这三天里他从来没有越过铁路看到那座大楼身边的夕阳,她却无声地陪伴着他而存在。

我是常常惊叹夕阳的纯净妩媚温和,却也不曾为了这令我迷醉的美而停留片刻,拿着手机闪一下,也是有点怕见人的神态。

自由自在,离他很近,离我很远。或许是与我很近,与他很远。我不能让人生完全处在自由自的时刻,但总有一些时刻是可以的,只怕放弃的人是我自己,而不是因为寻找自由自在有多难,比如太阳的颜色在我无法形容的那一刻……

温度的散文2:父爱的温度

文/白莉娜

很多人都觉得,父爱似乎没有母爱伟大。在亲情的词典里,描绘最多的都是母亲的温柔与慈爱,没有太多的词汇给父亲。父亲充当的角色常常是默默地站在背后,支撑、支持。

然而,我的父亲是慈爱的,虽然他不富有,但他为我们的付出是“细腻”的。

父亲的工作很忙,但他总会抽出时间陪我。小时候,他陪我去公园看动物,陪我到游乐场玩耍……

哥哥很淘气,爱跟别的孩子打架。父亲总是给哥哥收拾“烂摊子”。虽然,对哥哥总是在训斥,但是转过头来,他却偷偷地笑。

他总是对哥哥说,你是男子汉,要让着妹妹。所以我成了家里的“小公主”,我要什么,父亲就给我买什么。

我生病时,虽然他什么也不说,但脸上流露出的焦急和担心,我一直记得。

都说父爱“粗枝大叶”,但父亲对我的爱是“细腻”的,随处可见——上学时,从我迈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那慈爱的眼神就一直没离开过我,直到我的身影消失在人流里;在我玩累了,睡着时,他会轻轻的把我抱到床上,为我盖好被子……

父亲的爱,有细腻的一面,也有坚强的一面。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们生活的一切开销,都是他源源不断地供给着……

如今,父亲的乌发变成了银丝,父亲的腰杆儿也不再挺拔,父亲的脚步不再矫健……岁月的年轮在告诉我,父亲变老了!

一瞬间,我明白了:父爱就是付出——把他的温度,把他的心血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了我。这种爱是那么的纯净、那么的无私!

而作为女儿的我,却总是向父亲索取,鲜有回报。现在,我要对您说,父亲,你牵挂的女儿长大啦!您应该把这份爱分出一些给自己了!

我祈祷,时光的脚步慢些走吧,不要让父亲再变老了;我愿用我的一切来孝敬您,爱护您,像您爱护我一样!

父亲,请您把女儿这份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老爸,我爱您!”

温度的散文3:故乡的温度

文/肖旖婷

伫立窗前,CD机里播放着《故乡的云》,音韵清浅,好似被时光浸染的绸缎,淌入人心,在我的情感之海里激起一圈圈如诗的波纹……

我的家乡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镇,没有江南水乡的温婉低回,没有塞北大漠的壮阔粗犷,没有沿海之滨的繁华陆离,却有一份朴实的守候,陪我游过花都,吻过四季。

乡韵绵绵,绵延的是水泽山青的自然风韵,犹记得儿时,外公带我来到鸡公山脚下的点滴。那座山山体挺拔巍峨,因其形状酷似一只面向东方的雄鸡,故名为“鸡公山”。时光流转,岁月轮回,唯一不变的是眼中的鸡公山。它犹如一位虔诚的朝圣者,用最谦卑却最有力的姿态迎接每一天的开始,也守着涌山镇的日夜晨昏。

山上开有大量鲜艳的红花,至少几千株。有人说,那是彼岸花,学名“曼珠沙华”。“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相见,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站在鸡公山上,俯瞰山下平川,我想到了老祖宗,我和他们是一样的视野,一样的心跳,看着动物在平原上成群奔跑,胸中便升腾起生存的勇气和信心。在接近自然的地方,一个人也更接近他的灵魂。我想是鸡公山的崇高昭示了我,是鸡公山的茂盛启迪了我,是鸡公山的走向指引了我……

林清玄先生在他的散文《秘密的地方》中写到他故乡的小河:“小河是没有归宿的,它的归宿远远地看,是走进了蓝天的心灵里去。”我的家乡没有林清玄笔下的秘密小河,却有值得我一生难忘的水库。童年夏日的悠长时光,都是在水库旁度过的。小伙伴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跳入水中,捉鱼摸虾,留下一排排足印,留下一串串笑声。有时我就静静地站在岸边,欣赏水边迷人的风景。很多年后回到水库边,讶然发现河边的石头都长满了青苔,苍绿的青苔一如年夜无声泛起的凉,真切而熟悉,宛如故人重临。有时候看着沉默不语的水库,能感觉得到它的沉默里有一股脉脉的生命,滤掉了外面世界的嘈杂,滤出一把鲜活纯净的清凉。这座水库不仅奉献出美丽的姿容,也默默流淌出故乡甘甜的乳汁。

家乡绵延着精彩纷呈的戏台人生,戏里,青衣水袖长抛时幽怨的回身,小旦亦嗔亦喜时媚人的眼神,老生方严端庄沉着劲健的舞台八字。建造于明代崇祯年间的宗祠、古戏台,鲜活了家乡老百姓的记忆。如今,虽然这些古戏台亦如风尘中妖艳的红绸,但却沧桑鲜活,灰尘掩映下的浓郁色泽里,依旧在演绎着很多辛酸的故事。自然,时间不会使古戏台风化,因为故乡的温度暖手、暖身更暖心。

风吹不走遗恨,花染不透乡愁,雪掩不住落寞,月圆不了古梦……故乡,就是生命中最美的风景。来自绵绵乡韵的抚摸,就像一只温柔的手掌,让我在它的牵引之下温暖前行,而那种温暖的气息覆盖了我的一生。

温度的散文4:时光的温度

文/马亚伟

朋友喜欢摄影多年,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作品。他让我为他的摄影集取个名字,我默默地翻看这些经年的摄影作品,回忆着往昔岁月,脑海中忽然冒出一句:时光的温度。朋友拍手称好,说这个名字正符合他的初衷,当年他爱上摄影,就是为了把生命中带有温度的片段留下来。

时光本身是没有温度的,是人的经历,赋予了时光温度。过往时光,温情或者微凉,火热或者冰冷,此岸花开或者彼岸花谢,良辰美景或者满目苍凉,都留下了人生冷暖的印记。往事如尘烟,如果不能留下些什么,可能早就散得无影无踪了。记录生命中的种种片段,定格时光,留下永恒。此去经年,再次触摸曾经的带着温度的往事,我们的指尖和内心依旧能感知其中的冷暖。

你感受到时光的温度了吗?时光的温度,是我们留下的喜怒哀乐。一路的欢声笑语或者一声叹息,都被时光记录在案。每个人的时光,都有不同的温度。即使你我拥有相同的时光,生活也有可能赐予我们各异的命运,而命运又带给我们不同的冷暖体验。记得我们毕业十年聚会,大家感慨横生,纷纷回顾自己十年的历程,有人十年辉煌,有人十年平淡,有人十年辛酸……人在俗世的海上飘着,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再纵向看,谁的人生也不会永远温暖,谁的人生也不会永远冰冷,无论怎样,来的尽管来吧,感受时光带给我们的各种感受。大家还纷纷预测,再过十年会如何,可能有的人命运会发生反转,体验冰与火的不同境界。所谓人生,其实就是经历;而经历,留下了时光的温度,带给我们或暖或冷的体验。唯有如此,人生的内涵才能够深厚,人生的外延才能够拓展,生命才得以丰富而广阔。

世事浮沉,岁月冷暖。时光留温,人生有味。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苏轼的的哀痛,“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黄庭坚的感慨,“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是李清照的喜悦,“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是纳兰性德的伤感……往事依稀,旧梦从未凋零,每每忆起旧事,眉梢心头的冷暖依旧那么真切。时光真的是有温度的,人生起落,如同寒暑变迁,总会让生命呈现不同的状态。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一直觉得,“静好”和“安稳”是最佳的生活状态。时光留下的冷暖相宜的温度,不冰冷,不火热,那种温度能够带来最舒适的感觉,我们不会觉得冷,也不会被灼伤,一切都那么浓淡有度,张弛恰当,是最从容的状态。可是,静好和安稳有时只是美好的憧憬和祈愿。谁的人生能永远静好安稳?人人都有可能遭遇人生的冷雨寒潮,都有可能体验到透心凉或寒彻骨。即使如此,生命也是值得珍惜的。

只有一种色彩的人生是单调的,只有一种温度的人生是乏味的。时光的温度计能够测出曲线状态,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即使周遭冰冷,我们也要保持内心的温暖,努力朝着阳光的地方前行。走过寒流,一定能迎来春暖花开。没有冰冷哪能感受到温暖的幸福?体验过冰冷更能珍惜温暖。时光留温,冷暖交替,这才是人生的魅力所在。

温度的散文5:为有温度的聚会点赞

文/刘宝民

昔日同窗、邻居和朋友之间的聚会活动变得频繁起来,微信群和朋友圈不时有聚会信息发布,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年人两周之内竟参加了三个聚会,被笑称为“聚会族”。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一种被称为“聚会纠结症”的心理疾患也在悄悄蔓延,有些人参加聚会后出现了失眠、盗汗、心慌和郁闷等症状,过了一段时间仍不见好转,无奈之下,只得求治于心理医生。

据了解,之所以产生上述现象,主要源于在聚会活动中,有关在何单位工作、身居何职、退休金多少、住房地域面积、孩子是否出国等都成了热门话题,好事者主动担任主持人。要求每个人自报家门,如实告知;有人借机大讲“过五关、斩六将”的历程,引发了一股攀比和炫富之风,从而触动了普通百姓的敏感神经,他们说:参加聚会,如同遭罪,倍感惭愧,心理崩溃。

聚会的主题本应是友情与和谐,却被人为地掺进一股商味儿,自始至终离不开利益和欲望,讲排场,论职级,求名分,搞攀比,仕途得意收入可观的人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其他人如众星捧月般地恭维奉承,手中无权且囊中羞涩的工薪族显得百般尴尬,仿佛做错了事似地抬不起头来,这种落差难免造成心理纠结和精神郁闷。

自古至今,功名利禄均为身外之物,而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方显弥足珍贵。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见证,是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也是遇难不挫风雨同舟的动力所在。基于此,许多参加聚会的朋友呼吁聚会应该传递温暖,加深友情,笔者觉得,有理由为有温度的聚会点赞。

温度的散文6:公交车上的温度

文/李瑞华

天气越来越冷了,很多的上班族就选择了公交车上下班。每天清晨都会有很多人,从城市的一端跑到另一端,只是为了生存,在这穿梭的时光中,很多人都会在公交车上度过。很多人就如我一般很清楚什么时候什么车到站,而不用很早就跑去站台等待,甚至在车上见到很多陌生而又熟悉的人,因为你们不曾认识却已谋面多次。

早晨的公交车上千姿百态,有的在瞌睡,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看窗外,有的在用耳机听歌……

每天早晨,都要赶一辆准时来的公交车,时间久了,就有了惰性,总要等到相差个一两分钟的时间,才会准时来到站点,就这样每天每天重复着,再现着同样的场景。其实,梁山,作为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随着人口的增多,公交就成了一个城市必不可少的元素了,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几乎每一天都要在等公交和乘公交上分出时间。

乘坐在缓速行驶的公交内,透过车窗能看见对面车内的人们整齐划一让疲惫白描成漠然的脸。即便透过车窗眼神相接,也接收不到任何来自心灵的信息——冷漠扑面而来,成为组成这个城市的一部分。路灯浅淡柔和的光线,热情地敲在车窗上也只能徒劳地被前进的车厢抛下。人类心灵的窗户在人类创造的窗户面前溃不成军。

车厢把城市割裂成一个一个的小空间,街道上的空气与灯光无论怎样的温暖绚丽,也渗透不进那密实的车窗,坐在公交内,仿佛安然在一个时空中沉默地穿梭于另一个时空,车厢内外变成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世界。

我常乘的那路公交,是县城至赵堌堆乡的一路公交属于5路公交,开通前,管理相对混乱,车也不正点,原来的公交车辆也全部换成了清一色的红色的中巴,喜庆而大气。远远看见大巴开过来,竟有了异样的熟悉和亲切。干净的车厢像是从喧哗的城市中孤立而出的一块净土,沉默和安静似乎成了这路公交的一个墨守的成规,或许是因为它的乘客多是在乡镇医院和学校教学的老师们,间或有周末回家往返的高中生,大家彼此礼貌谦让而又互不打扰,在不短的旅途中随意地想一些东西或者休息。若有老者上车,便能享受到公车内真正的传统——让座,它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在一代代学生间流传,让人无形间感动,成为这个冬日里最感动的幸福温度。车到站点,大家都安静地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一位大腹便便的孕妇走上了公交车,她一只手抚着自己的大肚子,一只手拉着公交车的扶手,这时候我也是站着的,不然,我会让给她一个座位,正在踌躇中,看看车上到底有没有人给这个孕妇让座呢,就听到后面传来一个小姑娘的声音:“你好,阿姨这边坐!”,我朝着声音望去,原来是一个只有八九岁的小妹妹,这时候大家都对小朋友投去赞许的目光。又有站点到,一位70岁左右的老爷爷从前门上来,这时,又有一位漂亮的女士毫不犹豫的站起来说:“爷爷请这边坐”!老爷爷笑着说,谢谢谢谢!谢谢闺女!车厢内洋溢着温馨的气氛,我知道,这是人文道德提升的温度。

这路公车是由城市驶向城郊乡镇的,随着车辆的行进,那些属于小城的繁华和喧嚣在车窗两边迅速向后褪去,那些霓虹和高楼一点一点淡远,就像一个摩登靓丽的女子将脸上的彩妆一层层卸落,露出最本真的面貌,带着一种返璞归真的美与清新。

不快的车速把窗外的街景摇成电影中的慢镜头,芸芸众生,以最真实的姿态被记录。那些路上的行人,仿佛深海中的一颗沙粒,渺小而卑微。然而越是渺小越是伟大,越是卑微越是高尚:他们的表情疲惫而执着,脚步沉重而坚定,明明有那么多不如意,明明有那么多挫败,却隐忍着,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还有什么比这样更伟大?还有什么比这些更高尚?他们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和脊梁。正是有他们的隐忍和坚定,才有一座城市的现在和未来。

城市如一幅最生动的画卷,在车窗外以一种不急不徐的速度悠然展现在我们眼底,我们为窗外那些卑微渺小与伟大高尚的人感动的同时,要想到自己也是这卑微渺小而又伟大高尚的一员,为这座城市所创造出的一切美好与希望心生感谢的同时,要明白自己也参与了这创造——骄傲吧,自豪吧,喜悦吧!这就是我们生活着的城市,这就是城市中生活着的我们!

想起这些,车厢内突然就感到了一种暖意,车窗外是呼啸的寒风,车厢内却是一片的安详:看书的、拿着手机上网的、闲聊的、默默地想着心事的,方寸之地,尽显人世的百态,弥漫着和谐的温度。

温暖,来自陌生,来自善良,来自那些无语却能心领神会的交流。这就是公交车上怡人的温度。温暖着你,温暖着我,温暖着一种道德和素养的升腾,随车向前,向前……

温度的散文7:手写书信的温度

文/肖复兴

如今的人,手写的书信越来越少。尤其是手机微信的发达,更简便易行地替代了手写书信。有时候,真觉得科技是人类情感的杀手,用貌似最快捷的速度和最新颖的手段,扼杀人类心底最原始的也是最朴素的诉说。只是手指在手机上轻轻几下按动,不仅将人们相互情感的表达变得懒惰,冰冷冷的缺少了身体的温度,更变得千篇一律的格式化。

信件就是这样飞速又无可奈何地衰落。家书抵万金,更只是昔日的辉煌,残照般明灭在依稀的记忆里。就更别去说将信刻在竹子上面的竹简了,如今哪儿还有那样的耐心,写一封信要费用那样的功夫,饶了我吧!

看到法国上月出版的新书《致安娜》(《LetteraAnne》),书中收录了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从1962年到1995年他去世之前33年里,写给女友安娜一千多封书信。忽然想起前些年曾经在报上看到消息,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写给他的妻子所有的信,也印成了一本书《亲爱的贝思》(《DearBess》)。从1910年杜鲁门给贝思写的第一封情书,到他1972年去世之前写的最后一封信,一共1322封。一个33年,一个62年,都是一千多封信,想象那种由信件连缀起来的漫长岁月,一种由信件流淌而出的心底倾诉,含温带热,可触可摸,是那样的让人感动而羡慕。

我这里所说的羡慕,是在说我们如今的人,还能够像密特朗和杜鲁门一样一辈子里写下这样多的信吗?或许有人会说,人家是总统,我们普通人一辈子哪有那么多的信可写?这话说得也没错,但普通人之间也需要交流,尤其是亲人之间的家书,更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即使自己不会写字,也要请别人代写家书,以这样的“代写书信”的先生,在街头摆摊常见。只不过如今交流的方式已经被手机微信和视频理所当然地取而代之。孩子给父母买一个手机或将自己的手机替换给父母,便将自己给父母写信一并省略了。

如今手写书信的衰落,是生活的挤压、虚假的泛滥、实用的放纵的一种现实;是感情的枯燥、精神的失落、内心的委顿的一种折射;却偏偏渴望虚荣、眷慕奢华、信奉浮夸的一种映照。别的不用说,你试验一下,给自己的情人一下子送上999朵玫瑰,能够做到;但像密特朗和杜鲁门一样,能够水滴石穿坚持写下一千多封信,恐怕是天方夜谭。不要说一连写几十年,就是写几年试试看?就是写几封试试看?就该没词儿了,就该借助手机里那些现成的短信了,虽然是早在别人的嘴里咀嚼过不知多少遍的口香糖,那已经成为一种舒服的快餐般的表达方式和经过格式化修剪的习惯姿态。只是信原本带有的私密性已经被公共性所取代。

自然,唯恐说不尽,临行又拆封,写信时的那种独有的感情;远梦归侵晓,家书长不达,盼信的那种等待的心情;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拆开信封时那一瞬间的美好感觉;更都是已经荡然无存。

手写书信的衰落,潜在的另一个拿不出手的因素,是我们手写的字越来越差,只好用手机微信来遮丑。以前上学临帖写大字,是必修的一门功课,是多少年来的文化传统,讲究的是意在笔先,也就是说执笔写字前心中要有所思,现在却是根本不用想,只照葫芦画瓢复制手机朋友圈上现成的词语就万事大吉。如今许多我们民族根性的东西都已经被我们自己丢弃了,更不要说写字了。有趣的是,我们的字写得丑陋不堪,我们在手机上的微信可是越来越花哨和肉麻。这也许是我们自己一种逃脱不掉的反讽。

密特朗和杜鲁门各自那一千多封信,让我想起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写多少封信?从《鲁迅全集》中查,我看鲁迅先生一辈子也是写了一千多封信,便想当然地觉得,大概最多也就是这样一个数字吧?无论密特朗、杜鲁门,还是鲁迅,都是名人,写的信自然要多一些,如我们一般的平常人,肯定比他们要少,一辈子又能够写多少封信呢?当然,因人而异,会有人多些,有人少些,但是,即使再少,也得有几封,哪怕一封,是由你自己亲手写下的或由你自己亲手接过来的信吧?这一辈子的回忆,才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依托吧?

记得我母亲去世之后,我在母亲珍藏的包袱皮里,发现了一封信,是1972年的春节前夕我写给她的一封信,那时候,我还在北大荒。母亲一直珍藏着。其实,母亲并不识字。

温度的散文8:温度决定生命

文/胡玫

有一次听健康讲座,听到一个说法,温度决定生命,觉得很合乎人的生命现象,人活着才有温度,有温度才有生命,温度没有了,生命也就终止了。

前不久发豆芽,在绿豆长出小芽之后,我每次都是用凉水冲一下,把水倒出去,用厚布盖住,上边再压一个盘子。一天冲三次。突然有一天,在冲豆芽时,发现里面热乎乎的。我记得是凉水冲过的呀,怎么会有温度呢?后来我就留心起来,在冲豆芽时,有意把水龙头开到凉水的位置,冲完之后,豆芽盆里凉凉的感觉,很爽。可是过几个小时再冲时,豆芽又有了温度。我突然明白过来,豆芽也是一种生命,生命在生长时,都会有一种温度产生,这种温度促使着豆芽能够快速生长。

由此看来,任何生命都是需要温度的,温暖的氛围带来的是生长。

可是各种生物自有它独特的沟通方式,人类是无从感知的。荀子说:“金石有形而无气,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所以我们只能从“最为天下贵”的角度来体会和理解我们的人生。

一个社会有温度,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了亲情,少了冷漠,亲人之间血浓于水,就不会有一些昧了良心的人受利益的驱使,制造有毒食品卖给自己的兄弟姐妹,就不会视跌倒的老人于不顾,就不会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一个团体有温度,这个团体就会有了凝聚力,就会人心所向,就会视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个团体就会进步,就会蓬勃发展,就会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贡献给人类……

一个家庭有温度,这个家庭才有生机,才有愉悦,才有快乐的生活……

有温度才有温暖,才能保证生命的活力和细胞的健康生长。这温暖就是团结一致,就是和睦相处,就是处乱不惊。

我喜欢温暖,喜欢健康,喜欢身心愉悦的生活。

让“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的我们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吧!让我们所处的环境,少一些人情的冷漠,多一些人性的善良,让我们一起去创建和谐,拥抱美好。让我们的世界永远的和风细雨,永远的温馨可人,永远的不离不弃。

温度的散文9:煎饼的温度

文/程予东

这个摊点洁净,早上我来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候着几个人了。看了看时间,离早读仅有五分钟,身子探前,语言从身前惶急走过。

“我要一块五角。快一点。”

“马上就好。”女主人公的话溅在了她的刀刃上,清脆。

“生点也没有关系。”我拿眼踅到店里,男主人翻开盖子,用钳子托出了松软的饼。眼睛跟着饼出了门,过了一个台阶,落在了橙黄的案子上。

“我要一元五角。上班,不赶趟儿了。”

“我也要一元五角。”

“还有我。”

女主人把整张饼子都放在了秤砣上,这是什么意思啊?

“你怎么不切开啊?”

“那个小孩要七元五角,他比你们都来的早。”

怎么有这样的事情?哪个男孩啊?眼睛看到的都是大人,把头向后一转,一个憨憨的脑袋,红扑扑的脸蛋,约莫十来岁年纪,像是一个小学的学生。他将胳膊肘伏在案子的边上。我们都无语了,小孩呀小孩,你一个人买走了,我们这堆人还要等好久的,我上班就要迟到了,你可以不可以再等等啊!这话在腹腔里反复回旋。

“小朋友,你看……”女主人清浅的话语温柔的飘了过来。我们把眼睛齐刷刷向着他,不成想他竟点了点头。我紧绷的心霎时间松了绑,“谢谢你,小朋友,你真好!”禁不住垂下脸对他由衷的感激。闻言他就赤红了脸蛋。

摸着热热的煎饼,往远了走,回眸,他还是定定地站在那个位置。回味里满是暖,那来自煎饼的温度。

女主人你真好。

在这样的时刻,大人是急着上班的,小学还没有正式开学。一般来说,小孩子是好对付的,大人倒是难缠。而你不,严谨地遵守着一个规范,先来后到,不分年纪大小。还有,在你的眼里定是有这样的观念:来的都是客。即使需要有人让步,也坚决不是自己武断的转换目标,而是采用了征询的语气。你对一个孩子等待之心的体察是多么入微啊!

孩子你真好。

料峭的春寒里,你要买七元五角,那绝对不是为你自己一个人买的,是不是你看到了父母的劳累,而悄悄地出门,不声不响的把早点买好,然后在父母欣喜的目光里感受体贴的甜蜜?在我们大人的需要里,你等待的时间比我们长,你完全有理由拒绝的。就是我们没有看到你的身影,但是女主人知道。她一定是尊重事实的。当征询的语气从你那里走过时,你的心里难道就没有丝毫的比对和犹疑?你可是还要等上一些时间的啊,换了我,我是难以答应的。可是从女主人话音刚落的时候你立刻的表态里看得出你好像压根就没有想到自己,是不是你看到了我们脸上突奔的焦灼?就甘愿把别人的焦虑纳入了自己的清凉里。而你原本就是一股清流吧。孩子,我在想,你成为今天我看到的这个样子应该不是偶然,你的父母在生活的细节里一定是躬身教育了你。只有在反复的耳濡目染里,人才会把一种美好的情愫转成本质的力量,这样的力量成为一种本能,行走在我们的惊诧里,愧怍里,仰望里。

孩子,我还在想,有时人的放弃是为了成全自己,而你的放弃却是成全了别人。成全自己的大多是以退为进,说到底往往是为了自己;成全别人的也是进,是一种更大意义的进。这样的进不会仅仅落在我一个过路人的心灵里。我坚信。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