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散文

请欣赏网络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网络散文1:狼来了,警笛

文/薛洪文河南油田

近日,网络媒体不断曝出一条重要提醒消息。

狼来了,一种名叫勒索的病毒正在绑架、赎卖人们的信息价值。许多人,刹间,让幽灵的黑手掠走了,于是,关于狼的恐慌,狼魔种的病毒,狼的乌黑眼睛,狼嗜血的黑爪,让政府、企业、商业不断惊呼,各大媒体提醒的警笛长鸣。

看到此消息,想起了狼这个带有家族的名词。此名词,大字典里定义是一种犬科目动物,尽最大本领就是吃点肉喝点血;后有文学延伸词义了,凡背义人道主义者,非人性的人与物统讲为狼性。今天报道出来的狼的消息里,仔细听,估计还是有一种新的时代词义,那就是病的毒了,吃了肉喝了血,估计还不算,非得让活端端的时代瘫痪,可见,这狼也是在进化,进化过程中的潜伏性、隐匿性、生态性是可见的了。

这让人想起另一种事来,现在的猎人有多少?猎人的坟头有多少?估计没有多少人知道,可历史上总还是有很多的吧,如魏征,屈原,岳飞,文天祥,这些都较远的了。那我还是说点近的吧,我们还好能记忆清晰些,武有杨靖玉,赵尚志,文有鲁迅,朱自清。他们均应是打狼的英雄,打狼的猎人吧。

现在,我们时常听到,某一个地方入室了,某一个地方形成黑势力了,某一个地方有亡尸了,某一个地方有假面的事物了。只见狼的脚印,很难听到有猎人的枪声,应该说是一种声音的悲泣吧。

估计这悲泣的声音里,有无名的打猎人的死骨,深埋在无人可知的泥下。

我所说的,非耸言危听。近些年来,报纸不断报到某某地方打掉了黑团伙,某某官员丧失党性落马了,群众欢迎,茶语高颂,可是人们还是说,窗户的防盗网不好用,家里的门得加高档的防盗锁。这可见,人们心里的安全与渴望,希望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日子,还是在盼望中的吧。

写了上面的字,我也很担心。担心这勒索的病毒。它们监视、偷窥我,也许安了什么隐身的针形窃听装备,知道了我的IP家庭地址,下面的事,估计是绑架么?瘫痪大脑么?还是一个无名的猎人死骨。

那我就不知道了,我的诗歌曾写的抨击一种黑色的暴力思想者们,已遭到夜间入室割衣的事了,目前仍还在法律的路上走着呢。

网络散文2:网络助我夕阳更红

文/闻广本人

转瞬间我已经退休11年。回顾我的退休生活,可以说是互联网为我插上了梦想的双翅,是互联网让我的晚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意义!

我1993年就学会了电脑。从那时,我就感到这东西将来前景远大,大有用处。就努力钻研学习,掌握了较多技能。那时就曾建议:要重视机关干部电脑操作能力的培训。1998年参加省出版局电脑培训后,回来还学会了上网和网页制作。策划制作了《丹东市新闻出版局》网站。涉及工作,我还曾建议《丹东日报》、《鸭绿江晚报》、《丹东广播电视报》、《丹东电视台》、《丹东图书馆》和《抗美援朝纪念馆》等局属和相关媒体宣传单位,都抓紧建立自己的网站,广泛宣传相关业务,增大影响力。虽当时没得到太多理解和支持。但在后来的形势发展过程中,这些建议都逐步实现了。

在2005年我退休前,还曾到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提议建立老干部电脑培训室,我来做义务教师。当时资金困难没能实现愿望。此时,先于我退休的老伴,回到故乡凤城,希望我退休后也迁到凤城住。后来,我被凤城翰墨电脑公司聘用,担任了公司电脑培训学校校长。在这里做了两年,为凤城下岗再就业人员和农村青年在电脑普及和技术培训上做了有益工作。这所学校两年中培训了三千多名计算机中、高级操作和技术人员,其中也含有我的心血和精力。

我女儿们为让父母生活得更舒适愉快,先给我们在凤城城郊购置了一处有小块菜地的独门独院房舍。我俩便有了可以早晚劳作、耕耘的小田园。我们跟周围农民拜师求艺交朋友,学习农活,栽果树、种蔬菜、养鸡鸭狗兔,过上了绿色农园生活。随后,我们又将在丹东市内的房子卖掉,换购了凤城街里翰墨的一处居民房屋,并将它打造成我的“工作室”,置办了几台电脑、安装了网络,在这里给前来求教的中老年朋友辅导教授电脑和网络知识。在这里和摄影、写作、书法和美术方面的朋友会面交流,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我逐步形成了一套和在职时相似的作息时间规律。早、晚在小菜园劳动,“上班”时间便在“工作室”里忙,一动一静,习惯成自然。所以十多年退休生活中,从没产生过无聊和寂寞感,反而觉得时间很紧,要做的事情太多、活得很充实。

由于爱好网络,热衷于建网站,在这十年中,曾参与和独立承揽建成过如《中国凤凰山》、《凤城老窖酒》、《陈学良山水画》、《大连警校》、《好旺角酒店》、《丹东生日网》、《鲁石书法网》、《谢正恭音乐教育网》、《周**国画网》等各类网站四十余个。

为了给丹东的摄影爱好者提供平台,在丹东最早自费构建了《丹东摄影网》论坛,至今已经有12年,去年已让贤移交给丹东摄影名家林文先生主办。

为了给丹东的文学爱好者提供平台和网络交流园地,2008年协助丹东文学圈建立了《丹东文苑》论坛,一直维护管理至今。许多文友、诗友在这里发表自己创作的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也成为各媒体报刊编辑选稿的基地之一。

《丹东网游》是我为宣传家乡丰富的旅游资源,在2001年建立的个人公益性风光旅游网站,一直个人办站维护到今年,有14年之久。

为保持写作的习惯,我坚持在网上写博客十年多。在新浪、搜狐和网易上以《闻广博客》为名写出1150多篇近300多万字的博客日记和文章。2014年撰写编印了一本自传书籍《岁月匆匆》。

2013年,我还为凤城的“爱心生意群”建立了《凤城爱心生意网》。建站后,我还主动积极参与了这个爱心群的爱心助学活动。拍照、写作、制作网页、做参谋,让这些闪耀着高尚之光的爱心精神发扬光大、昭示于市,自己的身心也受到触及和教育。2013年这个爱心团体受到凤城市政府的表彰,成为首届“最美凤城人”的团体代表。

2015年8月,这个爱心群体升级为微信群,重新启动为“凤城爱心助学群”,我成为这次的发起人之一。吸取以往爱心团队的经验和教训,狠抓了集体领导核心,确立了团队爱心奉献的方向目标,形成了一整套成功的活动规则和经验,在组织爱心人士到城乡特困学生家庭捐献爱心的过程中,集资捐献了4万多元善款,先后到白旗、蓝旗、石城等乡镇,帮助了10余名特困优秀学生,解决了他(她)们无力承担上学费用的困难。我们这个微信爱心群体也在短短半年内,成员发展到260多人。

我利用自己在写作、摄影和制作网页方面的能力和有闲余时间的特点,逐步把自己的各种爱好和精力,都凝聚在爱心奉献上面,从而感到我的生活不仅充满了乐趣也更加富有意义。

在这个团队里,除了参与每两个月组织一次去农村考核和捐助活动外,还经常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爱心捐献。如参与救助凤城绸厂家属宿舍火灾事件、参与组织元宵节向环卫工人捐赠爱心元宵活动、参与爱心人士对幸福院、福利院的捐赠、看望等活动。自我感觉在这些活动中,受到很深的感动和教育,我也用实际行动对年轻爱心人起到了带头作用,受到大家广泛的尊敬和爱戴。

下一步,我想将重点放在培训磨练年轻人的上面,用实际行动带出一个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年轻爱心群体领导班子,将这项充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正能量的爱心事业推向前进,如此,我的晚年生活也将会更加光彩照人!

网络散文3:妈妈的“苦”味

文/宗欣

看到网络流传“穷人吃‘苦'(野菜)在家,富人吃‘苦'在酒店”的调侃,我不禁想起妈妈的消暑系列苦菜。多年在外求学打拼,平时想吃口妈妈做的家常菜本就是种奢望,更别说酷夏妊娠吃啥吐啥的时候了。

妈妈常说:“苦尽甘来方知珍惜。”平日里妈妈爱做苦菜,更爱吃苦菜。我们家饭桌上常见的苦菜有“吕蒿”,这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野菜。说起“吕蒿”大家或许不太熟悉,它的学名叫什么我也不清楚,只是老辈人都这么叫它,我也就这么叫了。不过现在根据它的长相比对,好像是“蒲公英”,倘若真是蒲公英那可是大名鼎鼎呀。从春到秋,你都可以在田间地头找到它的身影。据说此菜具有十分重要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还有显着的催乳作用,国家卫生部曾将其列入药食两用的品种。它可以洗净沥干蘸酱生吃,虽略有苦味,但味鲜清香且爽口。若将洗净的“吕蒿”用沸水焯一下,捞出用冷水冲一下,佐以辣椒油、味精、盐、香油、醋、蒜泥等凉拌,更是道独特的“妈妈牌”风味小吃,妈妈还可根据我们的喜好做出口味各异的蒸菜。

搬进城市里后,“吕蒿”菜就吃得少了,不过偶尔遇见有小贩卖,妈妈会多买些储存于冰箱。除了“吕蒿”,苦瓜也是我们家餐桌上的主打菜。苦瓜是人人皆知的最常见的苦味菜,新鲜翠绿的外表,单看卖相就足以让人食欲大增,垂涎三尺。苦瓜营养成分丰富,是瓜类蔬菜中含维生素C最高的一种,在蔬菜中仅次于辣椒。在医药上有增进食欲、明目、助消化、清凉解毒、利尿和治疗糖尿病等疗效。

苦瓜虽苦,但从不会将自己的苦转嫁于人,与其它配菜一同烹饪,各自都能保留原本的味道,这也是苦瓜博得“菜中君子”美誉的原因之一。妈妈擅长清炒苦瓜、苦瓜煎蛋、苦瓜炒肉丝、凉拌苦瓜等,尤其是妈妈的凉拌苦瓜最让我怀念。开水略焯后的翠绿,再配上蒜泥、麻酱、食盐、鸡精,其色、香、味俱全,尽取苦瓜消暑之效。炎炎烈日下,桌上摆上一碟凉拌苦瓜,仅那一抹翠意便足以扫去酷热,食欲大振。也曾效仿妈妈的做法自己做过,可就是找不回妈妈做的味道。

芥菜不但是一种平民化的苦味,更是一种神奇的、具有极强的抗癌功效的蔬菜。细品芥菜,苦味过后是一种独特的甘甜。因此,每年从春至夏,芥菜也是我们家餐桌的常见菜。芥菜适合做汤,包饺子,做蒸包,原料便宜,做法简单。几个鸡蛋,一把粉丝或少许肉馅,就能包成肚大皮薄的水饺或蒸包;几片生姜,几粒葱花,便做出消暑佳品芥菜汤。

“吕蒿”菜凉拌,苦瓜炒肉,配以苦中带甜的芥菜汤,辅以妈妈的巧手,堪称妈妈系列的美味消暑菜肴了。不但暑热尽消,还健康养身。古人曾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嚼得菜根,百事可为”。菜根大抵是苦的,古人微言大义,为我们阐述了一篇精彩的“苦”文化。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必然要经受“苦”之考验。恰如酷夏吃苦味菜一样,初入口时也许会感觉苦涩,待到回味细品时,却让人体会到它的甘甜。

喜欢妈妈的家常“苦”味。其实苦味不应该只是在夏天与我们相伴,更应该贯穿于我们的整个人生。

网络散文4:七月里的爱恋

文/龙行天下*梦娃娃

和你相识在七月里,相识在网络上;七月里,你也悄悄地走进了我的心田,走进了,我的世界。冬日,清冷的余音在你的回眸之间,渐渐的远去,春日的鸟语花香洒满了我的心里。为你度过了多少相思的夜晚,期待着,能与你携手相伴,当,清晨的一抹阳光如同你的身影洒进我的窗楣,我也知道,快乐的一天也从此开始。

在宁静的夜里静听,那风声在耳边穿越,想着风里是否有你捎来的轻声细语,多少个缠绵的相思,宛若纤细悠长的溪流,从山巅到低谷,从低谷到水湄,那该是如何的柔软温润。豁然之间,所有的声声呢喃,点点遐想,穿越了山川河流,被你捡拾,捧着呵护。精心谛听,你的脚步由远而近,一抬眼,便是你的身影。

午夜梦回,只想告诉你,我已经在你的世界里,等待,等待着你,将我入怀,用你一生的时光,来撩动我的长发,来呵护,我的今生!

把给你的丝丝爱意,撰写在诗词文里,就连月儿星儿,都在窥视和嫉妒我写给你的文字,伴着流淌的月光,我倾听着你均匀的鼾声,梦里的你,可已感受到我如水的柔情?

梦里,我一袭紫杉,舞动着裙摆,踏星光而来,宛若芙蓉般的笑颜,如君喝了一杯烈酒,看着我,醉了!与远远的风中,深情凝望,你,凌风舞剑,我翩然起舞,从此,生死相依……

拥有如此般的美丽,拥有如此般的至纯至美的爱恋,今后,不管如何,我都会骑在你的马背后随你而去,我知道,我在心田里,种下了一株罂粟,开在你我灵魂的深处,开在你我相遇相守千年的轮回里。

当所有的风景看过!当冬日的雪花飘零!当年华不在!当一头乌发变白!我和你,便把身后留下的点点回忆,熬成一颗相思的红豆,让它陪着我们一起,看那细水长流……

QQ:2373877274 支持原创 欢迎到访

网络散文5:点赞之交

文/周海亮

网络让人们的交际圈变大变复杂,而QQ空间、贴吧、微博和微信等则让这种交际变得怪异。为何怪异?因为点赞。

点赞的意思表示赞同。赞同本是好事情,但假如这些赞同是敷衍或者跑过场,甚至胡乱点“赞”,这味道就变了。什么味?说不清。反正让我不是那么舒服。

无论是在QQ空间,在贴吧,或者在微信,你随便贴出一点什么,都会招来一片点赞。这些赞,有些是生活里的朋友,有些是有过一面之交的朋友,更多的则是网络或者电话簿里的陌生人。他们如同戏曲里那些跑龙套的,无论你要上演哪一出,都会跟将出来,摇摇旗子或者翻两个跟头,总之是露一小脸。我想这就是“赞士”们点赞的第一个理由:不管如何,先混个脸熟。

混个脸熟无可厚非,但可以先看看别人晒出来的是什么。但偏偏“赞士”们比较忙。因为忙,便取消了仔细阅读这一步骤,而变为纯粹的点赞。于是,你晒你的照片,晒爱人的照片,晒孩子的照片,晒房间,晒街景,晒欢喜,晒沮丧,甚至晒悲伤,都会招来一片点赞。“赞士”们由此升级为“点赞狂魔”,你刚刚贴出什么,下面,已是一片翘起的大拇指。

因为“点赞狂魔”们取消了阅读,当然也就不可能写下他们的只言片语。对他们来说,一个“赞”字足矣。或许大多数人以为,点赞就是说好,最起码也像见面时点头一样,表示礼貌与尊重。但我总是固执地认为,这恰恰是待人不礼貌、对人不尊重。如同你对别人说,我给你讲个笑话吧!可是还没等你开讲,他就大笑起来,并捂着肚子说,太有意思啦!

就是这个意思。

“点赞之交”缘于网络,但我认为,其更能反映现实中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对什么都说好,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至于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从不去想。或者,“赞士”们认为被点赞者需要这个赞,不点,显得太吝啬,不好。假如这个人是自己的好友或者上司,则更是非点不可了。如同两个人见面,不打招呼,就显得小气,显得高傲。所以,干脆点了吧,举手之劳而已。

我觉得没事晒这晒那的人,多是闲极无聊或者极端自恋的人,这些人里的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被别人点赞的。很浅显的道理是,被点赞,就证明了自己的好,证明了自己受人重视,甚至可以上升到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赞士”、“点赞党”以及“点赞狂魔”其实正是他们所培养出来的——他们与他们,相依为命。

网络散文6:最好的休息

文/李尚龙

我认识的网络红人A是一个激情四射的男人,感觉他每天都有用不完的时间:写书、讲课、看书、赚钱、参加各种节目。他的微博上人们问得最多的问题竟然是:“你怎么可以同时做这么多事情呢?你不需要休息吗?”他的回答很简单:“做不同的事情,就是休息啊!”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今天学习了三个小时的英语,好累。于是,犒劳自己一下,睡了一下午,换来的是晚上的头疼不已,接下来什么事情都无法继续去做。这种事情发生在很多人身上,明明睡了一下午,偏偏不解乏,依旧觉得累,做事效率不高。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休息的方式根本不是疯狂地睡大觉,而是换个脑子去做其他的事情。

我的好朋友H的故事是我一直难以忘怀的。有段日子,他准备年底奋战考研。一天,他做了两个小时的英语题,背了一些单词,累了。他伸了一个懒腰,接着倒在了床上,睡着了……他睡了一个小时,起来后,效率低得吓人。书一直翻在那一页,一个多小时,还在盯着那几行看。有一次他问我:“我是不是已经老了,总觉得睡眠不够,白天困,晚上还失眠,学习效率还不高。”

我非常明白,他一天超过十个小时的睡眠,肯定是够的。于是,我告诉他:“你试试不要用睡觉来放松。学累了,去跑跑步。”

在我的号召下,他和我一起办了一张健身卡。那段时间我在努力减肥,于是带着他一起去健身房,他本来疲惫的身躯,在跑得汗流浃背后,反倒变得更加有活力。那天,他学到了晚上十一点,没困。当他做完了最后一道题后,伸了个懒腰,困意袭来,睡着了。第二天,他给我打电话:“尚龙,去不去健身?”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很累,打不起精神去做一些事情;我们觉得很困,却在床上睡不着。其实,不是因为我们老了,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合理地运用时间。我们的时间如此宝贵,为什么不去规划地用,很多所谓的休息时间,根本不是去蒙头大睡,而是去调整生活状态,换个大脑。睡觉只是众多放松方式的一种,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方法。

我曾经的一个学生是北大学霸,在考研中,他每天的时间都被自己计划得非常详细,每天英语学了两个小时后累了就开始画画。他画画累了,就继续去背政治。坐累了,他就站起来跑两圈,跑得出汗了就继续学习。这样,坚持下去就没那么难了。

很多人在长跑的时候没有坚持下去,是因为我们的脑子里面只有自己的脚步,那一步步重复的步伐无聊且沉重,不久就会崩溃。一个个坚持下来的,都是把眼睛盯着一路的风景。你看,所谓休息,并不是睡大觉,而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添加一些料,变得不一样,变得多彩一些而已。关于睡眠,每天保证足够就好。

网络散文7:在云端

文/阿眉

说起来,网络云盘尚未像如今般大行其道前,许多人——包括我——其实就懵懂中使用过网络存储:注册个专用邮箱,给自己写封邮件,把需要备份的文件搁在附件里。当然这只能算是云存储,还缺少了“网络云”概念中更重要的元素——分享。

网络云被广为应用是最近两年的事,各大网站慷慨地以T为单位免费向用户赠送云盘空间,文件资源分享成了社交网站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一键转存”的方便快捷当然好,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冷门东西容易多了,譬如读到绝版超过十年的旧书,观看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黑白老电影,找回那张丢失后就再也没法子买到的心爱CD……电脑前一坐,美好的事物满坑满谷无穷无尽,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发现它的链接。这几年时常会读到怀念当年听打口碟翻录磁带、一本没头没尾的《天龙八部》传遍半个班级的文章,拜托,那个极端匮乏,因而每一滴水都宛如甘露的年代,深情款款的怀念姿态摆一摆倒是不难,然而有几个人真的愿意回去呢?

云笔记的注册用户也飞速增长,没写完的稿子贴在云笔记上,任何一台联网电脑甚至手机都可以修改保存。来不及读的文章顺手贴上边,等车的时候可以在手机上看。购物也用得着,随时想起来要买任何东西记上一笔,等到了超市或商厦掏出手机来,就是张现成的购物清单,什么都忘不了……云笔记的用法因人而异各有巧妙,坊间曾经见过,有人竟然拿“数字笔记”这个题目写出本十来万字的书。

高科技的一日千里,从重装系统这一堪称电脑投胎转世的重大事件上可以窥斑知豹。二十年来,从拿着一大叠软盘守在电脑前一张张放进软驱起码要忙上半天,到后来的几张光盘搞定,最近一次,我只是把要保存的文件打包上传云盘,一切系统外的软件和驱动程序都可以网络下载,连光盘都不需要了。

把文件从云盘重新下载打开压缩包后正好没事,我心血来潮打开了几个尘封已久的文件夹。

我读到自己数年前保存下来的一个帖子,包括主帖和所有的回帖。一楼楼看下去,那是地理位置跨越半个地球的ID托高科技的福,得以跨越空间不分时差聚在虚拟空间的嬉笑和叽叽喳喳,忽然我读到自己当年的发言——多年前的那个早晨电光石火间完完整整穿越回来:窗框上的阳光,手中的咖啡,刚上班来打开电脑习惯性直奔每天第一个去处,然后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对着显示器忍不住笑出声的我自己……

在那个绝大部分人不曾亲眼见过的服务器里,虚实难分的云空间记住了我们希望留存的文字、声音、图像和光影,而坐在电脑前的我们记得,电脑服务器却无法记得的,是无比真实的,在心中某个文件夹里,永远不会删除的喜怒哀乐。

网络散文8:过一段没有网络的日子

文/寒寒

周一早上在送完孩子上学往回走的路上,我边走边看手机上的QQ,看到一个好友在周日晚上更新的动态:“准备过一周,没有微信,没有QQ,没有网络的生活,嗯,上班,看书,练书法,用记事本一笔一划地记录生活,陪孩子们学习,玩耍,过简简单单的日子。”在她这个动态下面,是一片的点赞声。看来,很多人的内心有同样的渴望,只不过很多时候这种东西是朦朦胧胧的,自己说不清道不明,甚至会被自己刻意模糊,当别人一旦有所提及的话,马上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甚至也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个生活方式去一起遵循,因为,在内心深处这种呼唤一直是都在的。

现在很多人聚在一起的时候都会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一眨眼的功夫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有段时间我甚至搞不清楚今年是蛇年马年或者是羊年。没到元旦之前有人就会算着这一年还剩下多少了,过完元旦马上又是春节。而这边刚过完正月十五,那边的阳历似乎已经快到3月份了,到下一年元旦一年的12个月也就只剩下9个月了,时间过得好快,而一年到头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呢?

时间到底都到哪去了呢?当说时间过得太快的时候,很多人心里难免总会是有一些遗憾的,因为本来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好好做,比如工作,比如陪伴孩子家人,而有一些梦想还没有来得及实现,时间就匆匆而去。也有一些人的感慨很有代表性:从来没有敢大把浪费时间,但是也没有把时间抓紧,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做的事情。那么我们可以从头到尾盘点一下,在所有的时间杀手中,网络可以说是第一杀手。不知道它的出现是能够使人免于无聊还是会使人更加无聊,就拿一些最基本的几乎每个人都接触的网络工具QQ和微信微博来说,假如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没有节制没有自律性的话,仅仅就这些网络工具就会吞噬掉很多的时间,因为只要打开它们,完全会让人眼花缭乱,头脑迷失,看不完的更新,看不完的娱乐,后面看着前面又来了,永远休止。竟然还有人说自己每天的学习都是通过阅读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来进行的,算了吧,我还是劝你老人家别学习了,省省眼睛吧,别再自欺欺人了。众所周知,微信,QQ,微博上的很多东西如果能够被称为知识的话,充其量也只是一些知识的碎片,是没有条理性和系统性的一些碎片而已,看了之后有什么用处呢?它只是一时满足人的视觉快感和享受,根本不能进到心里去,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不走心,更别说能够触动一个人的灵魂而真正让人能够有所感悟了。

我们都是经常坐在电脑前或者是经常低头拿着手机上网的人,而且大部分人不是靠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吃饭的,电脑和网络并不是工作的必须。很少人的工作和生活直接是和网络相关的,所以,像我们这些人被称为网民。网民一般来说就是用网络来消遣的,简单地说就是上网不是干正事儿的,在闲暇时不干正事还好,很多人在该干正事的时候还是没有干正事儿。我看到过正在讲课的老师,稍有空闲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看看,看到过为孕妇做围产保健的大夫,这边和孕妇讲着胎儿的情况,那边低头看手机微信,还看到过做彩超的医生,一边记录一边瞄着手机QQ,更何况那些在其它岗位上上班的人,更是离开手机离开网络不能活。这不,我刚决定这周也过一周没有网络的日子,除非写作。刚打开电脑,一条市民买的猪肉晚上发蓝光的新闻蹦了出来,我就忍不住好奇心打开看了看,前后共用了8分钟时间。时间就是这样一分钟一分钟流逝的,而正是这一点点流逝的时间组成了我们无比宝贵的生命。有人在走路时候看手机,有人在公交车上看手机,有人在吃饭时候看手机,甚至有人在开车等红灯时候还要打开手机微信看看,更多的人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更是兴致勃勃地玩儿手机,对孩子完全是心不在焉,以至于孩子就很奇怪粑粑麻麻手里拿的那个东西为什么比自己还重要。

我不敢说我完全要把网络停掉不用,但是我也可以尝试着一周或者半个月不用网络,让时间静静如水地流淌。在走路的时候好好去走路,看一看道路两边的风景,留意那些在低头看手机时走路从来没有注意过的点滴惊喜;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细细地咀嚼食物,感受食物带给身体的力量;开车的时候好好开车,看着红灯绿灯的相互交替;看书的时候好好看书,拒绝微信QQ的诱惑;写作的时候潜心写作,感受灵感肆意流淌的快乐;陪伴孩子的时候全部身心地和他在一起,捕捉他的每一次笑颜,感受他给我内心带来的的欣喜与感动;和老公在一起时安静地听他说话,用足够的时间和爱意给他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和可口的饭菜。

当能够离网络稍微远一点点的时候,当决定过一段没有网络的日子的时候,就会发现,以往不知道到哪儿去的时间都会悄悄地回来了,日子是那么的静美,内心踏实而富足,对生活会由衷地热爱和赞叹,所谓的岁月静好也莫过于此吧。

网络散文9:网络文化大观园——致散文吧、散文网一封公开信

文/喜闻乐见

进入散文吧读文、贴文已有一年半了。作为一个灰头土脸的农民,到散文吧、散文网学习进行文化养老,就像刘姥姥进入荣国府、宁国府大观园。

感觉这个大观园就像一个大湖泊,来这里学习的作者、读者就像不同品种的鱼,从塘、沟渠、小溪、港、河流汇聚到这个湖泊里,鱼翔浅底。

网站聘请的一批网络写手,就像饲养员,为鱼们投饵喂食。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网站的经营管理者们为普极大众文化,以博大的心怀,吐故纳新,接纳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作者、读者。来这里学习的作者、读者就像赶集一样趋之若婺,享受文化大餐。

散文吧注册信息显示是2007年。我是2011年10月22日进入散文吧贴了《旋转的舞池》一文。那时我还不会用电脑,是我的一个亲戚好玩,帮着贴上去的。我也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否发表。过了三天才从百度查找到散文吧发现这篇文章。当时电脑显示阅读人数不到50万。4年多的时间每年只增加10来万人。说明这5年多是网络文化萌芽和培育时期。

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讲究的是经济效益。在网络文化的推动下,给学习型社会市民读书带来便捷。坐在家里可看电视又能读书。如果不是从事文学创作的工作者,对订阅实体文学杂志不感兴趣。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一些质量不过硬的实体文学杂志就难以维持生存,退出了历史舞台。给网络文学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散文吧、散文网作为繁荣社会文化市场的推手,抓住了社会大众对文化心理需求,引凤求凰,“我有梧桐,等你来栖”。一批擅长写情感美文,伤感美文的文学创作者,这样的文章在实体杂志、报刊很难发表,但在电子书吧里可任意张贴。他们如鱼得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出一篇篇虚虚实实优美散文、情感美文,伤感美文,来弥补实体书店没有这类书籍出售的文化缺陷。

互联网的发展快速推动了文化传播。目前经常上网的百分之七十是学生群体、青年群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接触的是实用技能文化教育知识。情感散文、伤感美文在教科书中读不到。这些花季、雨季、诗季般人群青春萌动,还有一批恋爱中的男女,对美有一种心理需求。美文就像甘泉雨露,滋润着青春萌动的心。像甜点一样补充心灵饥渴营养。

在学习型社会,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事业的进步。一批爱好文字的作者、读者到电子书吧读书、贴文,为网络文化建设起到推波逐浪的作用。

现在散文吧的点读人数显示达到156.7万,与目前6万多网络写手共同努力分不开。他们创作的文化品种百花齐放,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精神食粮。促进读书人数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一个网络文化飞跃时代!

2011年10月我进入散文吧泡吧一个月,写了一篇《散文吧的风景》一文,那时电脑显示的数据,网络会员写手壹万多人,阅读人数69.7万人。一年多时间增加近百万,网络写手会员增加了4万多人。

这些网络写手即是作者,又是读者。在创作的同时,他们对可读文章类型品种有了层次需求。被编辑推荐最多的往往是情感类美文,而这些情感美文传递的知识已满足不了网络会员写手这部分人对知识的渴求。

像散文吧、散文网每天各发表150篇文章,有些写得好的文章不是情感类文章,如果编辑不推荐,这些想学创作的写手读者,不及时跟贴可能就读不到。如散文网“浅笔抒写”这位作者,就提出《美文之美,树立正确的文字观念》一文,引起文友大讨论,为文友们提供一个有话要说的平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了154条评论,喜欢这篇文章达50人。这篇文章上了一周阅读榜。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文友跟贴?开展“美文之美”重在内涵的大讨论。这就给网站的经营管理者和编辑们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怎样做到两全兼顾。是编辑、作者、读者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网站的经营者之所以开这么一个文化网吧,目标客户应该是为那些需要打广告的商家开设的一个平台。以广告收入实现最大利润。而不是专为这6万多名来散文网、散文吧读文章写文章开办的。网络营运需要经济投入,没有收入支撑,网站就没有它存在的意义。收入来源应该是靠广告收入。

网络的点击率不高,那些商家就不会到这个网站打广告。这些广告弹出的窗口大部分是游戏。游戏是年轻人的爱好。优美散文,情感散文是这些花季、雨季青少年在教科书上读不到的文章,它弥补了他们的知识缺限,心理需求。如果网站不推优美散文,情感之类的散文作为主打品种,青年人就不一定进入这个网站玩游戏。点击率就不会高。

那些优美散文,情感类散文就像一幅幅美丽画图,挂在荣国府、宁国府。像巴黎的——卢浮宫最杰出的艺术品“镇宫三宝”。那个被玻璃框罩住“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残缺却完美的维那斯”、“胜利女神”雕像。它作为头面装点着散文网、散文吧的空间,成为对外开放的明信片。

如“浅笔抒写”老师写的关于美文之美的评论文章,引起了很多作者跟风,因为那里热闹,其中有一个叫“青语”的读者,就在评论中打了一条广告。原话为“亲们,我刚开的网店店,姐妹衣兜,支持收藏下哦,看看有木有喜欢的,谢谢啦”。散文吧、散文网为草根文学创作开放的平台,展示的是:以文为武,招商引资;以美为饵,请君入室。实现双赢!

经常到散文吧、散文网来学习的作者、读者来到这个网络文化大观园,两个网站的文化卖点都是同类品种,同业竞争。但有质的区别。散文吧就像一个写作实习培训育人基地,散文网是一个出品种、出成果基地。

笔者观察,原来在散文吧写文章的作者,现在都成了散文网的写手。就是说在散文吧培训,到散文网就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是网站的经营者和编辑们探讨的一个课题。笔者作为散文吧的一个读者,有时上散文网读书,感觉散文网作者发表文章的整体水平比散文吧质量高。就像在散文吧学的是做作文,在散文网学的是写论文。

散文网、散文吧即是同行联盟协作网站,经济实体又是同业竞争对手。两个网站打出的品牌都是清一色的国画。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盘景、雕刻、雕塑、陶瓷、玉器、石头等像被收藏。看不出各自的核心竞争品牌。

读者们到这两个网站读书学习,目的是博览群书,获取知识,学习各种各样的范文,提高写作技巧,解决动手能力。创作出更多品种散文,供读者阅读欣赏,繁荣网络文化市场。

建议网站多开辟一个写实类文章编辑推荐栏目。像盘景、雕刻、雕塑、陶瓷、玉器、石头等类似文章供读者阅读。以满足读者作者知识需求。

个人观点,供参考

2013年

网络散文10:网络相亲

文/左世海

傍晚下班,遇到老熟人刘姨,她热情地将我拉到一旁说:“最近我单位调来个年轻人,模样长得还行,可能有些眼高,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成家。我想倒和你般配,你也老大不小的了,别老叫你爹妈为这事操心!”

“可我不了解他呀!”我不好意思地说。

“这没关系,慢慢处着就熟了!”刘姨说:“我这里正好有他的QQ号,你加上他,先试试看有没有缘分?”

“这,这能行?”我有些犹豫不决。“怕什么,反正都不认识,成了好说,不成也只是个网友,损失不了什么!”刘姨劝说道。

我听了点点头,这才接过刘姨递过来的那张写有对方QQ号的纸条。

晚饭后,我打开电脑,试着输入对方号码进行搜索,果然,蹦出一个号称“倔驴”的网名,从头像看,对方戴着眼镜,倒像是个有教养的文人。

我按下添加键,不到一分钟,对方就通过了申请,向我发来了问候。

“晚上好,美女!”对方说。

“晚上好!”出于礼貌,我也作了回应。

“你是大同的妞吧?”对方又问。“你咋知道?”我有些纳闷。

“我刚去了你的空间,见你的个人资料库只标注是女性,年龄0岁,现居大同,其他都是空白。”

我笑了,回复了他一个“呲牙”的表情。

“能不能发张玉照,饱饱眼福,说不准咱以前还在哪见过呢?”对方向我提议。

我想了想,打开收藏夹,找了找,也没挑出张令自己满意的单人照,倒是有一张闺蜜出嫁时我作伴娘的照片,还算过眼。

我把和闺蜜二人的合影发到了聊天窗口。

对方见了,沉默了片刻,突然问:“那个穿婚纱的妞是?”

“我的闺密”。我本想这样告诉他,谁知一疏忽,竟把字打成了“我的闺女”。

“什么?”对方显然有些吃惊,未等我修正,他随即又问道:“你有老公?”

“没,现在没。”我回答。

“哦,我明白了,原来一晚上我在和一个二茬货寡妇在扯淡,真***晦气!”对方骂道。

“你,你咋骂人?我一时火了,刚要和他论理,对方却一下子把我拉黑了。

我欲哭无泪,呆呆地望着电脑,狠不得一拳把显示屏砸烂。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