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小城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小城的散文1:派送年货
文/连忠照
朋友小徐的小超市,选在小城年前的大集日开业。
开张的前一天,小徐就开着车,用高音喇叭沿街宣传,还雇人四处散发传单,说开业当天,将向顾客派送年货。礼品包括高档电火锅、不锈钢面盆、优质酱油,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宣传很管用,开业那天,天还没有亮呢,小徐的小超市门口已经排起长队。大多数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老太太,他们一个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站在寒风里等待着店门的打开。不久,一些坐头班车进城赶集的农民见状,也加入了长长的队列里。
小徐并没有让人们久等,店门早早打开。最先进去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太,每人如意地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高档火锅,在旁人羡慕的目光里,到处夸耀着,引得更多的路人加入队伍。跟着有几个人得到了铮亮的不锈钢盆,也乐滋滋地拿着走出来。后边的几十个人,也拿到了二百毫升装的酱油。人们高高兴兴的,感觉没有白来,有些人就顺便进店看看,发现东西价格也合适,于是也大包小包地购买了不少年货。有些排队的人没有得到礼物,想退出来,却被后边的人推着挤着向前走去,干脆也进店转转,自然也买了不少东西。更多赶集的人们,看见这家超市人气这么旺,也挤进来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这天,小徐一直忙到深夜才打烊,我和小徐清点完当天的营业款,一天的营业额竟然达到了五六万元,这可是一个小超市啊,看着小徐面露喜色,我问:这次赠送的东西,你也花了上千元吧?
小徐笑着摇头:那些不锈钢盆,是进货时批发商赠送的。酱油也就二百元……至于那高档电火锅,不瞒你说,是我父母领走的……
小城的散文2:小城水码头
文/陈岳
人类文明进步在居住观念上的重要标识是:逐水而居。
对一个有江、有河的城市来说,码头是她的门窗和头面。若用人际关系打比方,这码头一定是这城市引为骄傲的至亲。
郴州城是个很小的山镇,却荣幸地拥有一条小河——郴江河,自然,河的两旁有许多繁忙的小码头。盐米码头在郴江河与燕泉河交汇处,临河石崖,突兀陡立,如刀削斧砍,笔直插进河床,实实是郴江河上难得的天然“深水港”。盐米码头起坡即登干城街,在当年郴城水码头中与牙石桥、六角亭等算是一等一的旺码头了。那时节大船载运货物都是从耒水逆流而上至郴县瓦窑坪码头(水路距郴二十七八华里),再驳到小船上一一分散到郴江河畔处处小码头。
现在再来讲当年盐米码头的繁华景象怕是很难讲得有形有色了,一些前人文章、书籍中记载的统计数字,冰冷梆硬。但透过这些冷冷的数字仍能大致估想得出它的基本轮廓。很长时间,靠这个码头上下货物的牙行(经营批发货物的商号)有三四十家,码头装卸工有六七十人。装卸工们一般分两帮、三帮,帮派界线划得清清楚楚,各安其份。这帮那派抢夺码头控制权打架的日子也是有的,各帮的脑壳都有打烂了的,各帮的血流出来都是红的,算了,不打了,遇上扯不拢的事进茶馆请来“明白人”居中吃“讲茶”。一边吃讲茶,一边你退一步我退一步,扯不拢的事就扯拢了,比开脑壳出血划算些。这样一来,码头相对安宁了。像盐米码头这样规模的码头就不只单单走货了,时不时有三、五客人租条船连行李一起从瓦窑坪码头上、盐米码头下或从盐米码头上、瓦窑坪码头下,接驳小船进城或接驳大船北上远行。
说到“小船载客”,还听到一个故事:说某客从株洲来郴访友,耍了几天,要返回老家,主人为其租了条小船到瓦窑坪换大船出耒水入湘江。主人和客人牵手相送,依依不舍,送别的话一直说到码头边边。客人在盐米码头刚登上船,回头看送行的主人却早已不见了踪影!
其实只要等上半刻钟、一刻钟,小船就会开行的。这让初来乍访的客人很不解:明明是很热情很实诚的朋友嘛,怎么这几分钟就等不及了哩!“挥手从兹去”,也容客人挥挥手表个谢意嘛!
小船带着遗憾和疑惑,离开曾经牵系着浓酽友情的河岸,顺着郴江,缓缓北去,桨声欸乃似有怨艾。船行二里,客人忽闻高声呼喊,抬头远望,只见舟行前方横跨两岸的苏仙桥头,高高地站立着盛情送行的主人!主人正轻挥柳枝,款款呼唤:“一路顺风!再盼来访!”客人仰天作揖,迎风盈泪。郴人至情至义,借码头,借水,借桥,表露得淋漓尽致!
郴城在粤汉铁路全线贯通后即1936年始,各处码头渐次俱告歇业、停业了。
没有了码头,没有了那种迎来送往、搂金捞银的如水的舒畅,小城会作何感想!其心戚戚?其念悠悠?我们都无法代她回答。要讲嘛,两千多年雨雪风霜,世事沧桑,小城承载了太多的离合悲欢,现在要她为一个无疾而终的亲人常怀哀伤,为一处曾兴旺热闹终又寂无声息的商埠口岸永存凭吊,她不会。
不会,不是不屑,是不忍。
小城的散文3:立冬记
文/万承毅
朔风吹进渝南小城,一阵紧似一阵。广场边、街道旁、楼栋间,眼见之绿更加浓郁,氤氲着薄雾似的,白蒙蒙又幽深深。日子突地变得沉郁和悠长起来。
是立冬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已然尾巴。春秋是美丽的,春花秋月两相宜。夏有荷香蝉鸣相伴,也不寂寞。唯有冬季,冷寂,凋敝,鲜有人喜欢。一年之末,万物收敛,严肃端庄,貌似冷漠,实则为了来年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不欢不怒,不怨不嗔。犹如父爱,深沉含蓄,少人谙解罢了。
立冬,冬季从此开始。来年从此孕育。四季轮转,生生不息,冬的规避和藏隐往往令人忽略了它的贡献和作用。一年之初,从冬算起,方才圆满;犹如孕母,怀胎三月,始见人间春暖,令人欣喜开颜。没有冬藏,哪来春花?
冬也并不无趣。冬之佳话趣闻,因为冬雪飘零、积雪如絮,平添一份诗意、多增一种温情。白居易与刘十九雪夜邀饮、把酒夜话的脉脉情谊,因为一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而流韵千年。没有小火炉、没有天欲雪,没有天地之间寒气压城、白雪将临作背景,这场酒也仅算友人间一场小饮,稀松平常。
王子猷雪夜访戴更是令人叫绝。雪夜睡醒,开室酌酒,四望皎然,慢步吟诗,忽忆戴安道,乘小船去访,行经一夜到了,却造门不前而返。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雪夜兴起、乘舟访戴,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一切都变得洒脱、畅快、淋漓尽致!如果没有了“大雪临夜”“四望皎然”作铺垫,想来,王子猷的兴致也未必能调起,自然就没有了雪夜访戴这段佳话。
立冬之后,飞雪飘洒,以雪为约,踏雪寻梅,一切都变得诗意起来,飘逸起来,洒脱起来。还不知多少逸闻趣事由此生发,令人神往,叫人愉悦。可见,冬季有趣。
立冬后,口福高。民俗有云:北吃饺子南吃葱,铜锅羊肉好过冬。身处渝南一隅,算是江之南,吃葱倒是没怎么听说,当地人唯独对“立冬吃牛羊”颇为喜好。霜降以来,风寒雨冷,天地渐呈萧索凉寂之态。大街上、小巷道,各种羊肉牛肉的店招一日多胜一日,迎风簌簌飘摇,鲜亮成一面面旗帜。羊牛肉香渐次扑腾四溢,满街飘逸,令人垂涎。而效果也颇为显着,进出食客竟也日盛。
本地有着名的“杨四羊肉”汤锅,主人姓杨,排行第四,人称“杨四”。老家在盛产羊子的关坝镇上,十多年前就开起了羊肉汤锅,其味也正、其汤也鲜,性温味甘、暖中补虚,名声渐盛。每逢冬季,餐馆火爆,几进几出的馆子,食客人满为患,伙计穿梭不停,一片闹腾。后来,杨四将羊肉汤锅开到了城区,成为“好吃狗儿”们冬季必去之地。立冬那天,本地熟人相见,还会问一句:“去杨四了吗?”方才算得跟上了节气的潮流。
立冬始,人怯寒,懒动弹。自此,人们四肢疏懒,喜欢蜷曲于室,用脂肪肉膏御寒斗冷,时不时肚饥腹饿。“立冬补冬,补嘴空”“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食补,算是为明春蓄能积量,苗条淑女们开开吃戒也无妨。万物皆知在冬季收藏,冬眠,积蓄,人也应该适时敞开胃腹,该吃吃,该喝喝,以慰一年辛劳、以补孜矻之身,为明年奠基垒石,方能迎来春暖花开。
如此,立冬日,冬之始,人有了慰藉,有了祈盼,寒凉悠长里也盛开出美来。
小城的散文4:邂逅
文/闫晗
在家乡小城的中心广场上,我邂逅了初中三年级时一起上下学的女同学。那是一个初秋的傍晚,我领着刚从充气城堡中出来的两岁半的小朋友,她正牵着5岁的女儿,肚子里还有即将出生的第二个宝宝。她笑着说,刚刚在家还和姥姥说起你呢,居然就见到了。
我有时也想起她,尤其在老家门前那条马路上走过的时候,忍不住会想:城市这么小,怎么没有偶然遇到从前的朋友呢?尤其是她,她姥姥还住在附近的那栋楼里吧。我们有10多年没见面了,我读高中时她读中专,还断断续续见了几次,后来听说她去新加坡打工了,再后来,听说她嫁了个经常远航的船员。
初二开始我们在一个班,早上她来叫我上学,晚上常在一起做作业,尤其是有数学作业的时候,她要问我解题思路。多半时间是去她家,她家的房子很宽敞,写字台光线明亮,父母不多话,在写作业的时候会送来洗好的水果。
那时,我很迷恋一部叫《超人》的译制片,每天路上都会跟她讨论剧情,多数时间是我在自说自话,激动不已,间或也议论几句班里的男生。她是个素净淡然的姑娘,说话慢悠悠的,也很少表达自己的感情。后来,***妈生了严重的病,爸爸陪着去外地住院,姥姥、姥爷来照顾她的饮食起居。有一次我在她家里做作业,***妈打来电话,跟姥姥说了几句,又叫她接电话,她“嗯”了几声就挂掉了,回来还不断絮叨:我该说什么呀,有什么好说的……这让我很诧异。
***妈去世后,爸爸再婚,便搬到女方家里住了,原来的楼房就让姥姥、姥爷住着,陪她一起生活。这些在人生中应该是了不得的大事,但在她的脸上和心里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依旧平静地接受了,还愉快地跟我说起新妈妈那边有个亲戚是我们高中的学生会主席,口才特别好,是少女偶像。
后来我们就像许多当年的同学一样,没有联络了。我偶尔听到有人评价她的婚姻:船员收入不错,可是长期不在一起生活,也不好。
这次,站在广场上的她说,老公换工作了,因为想陪在孩子身边。她的面容依然素净,挂着淡淡的笑容,仿佛岁月不曾留下痕迹,这样的她应该是幸福的吧。她女儿和她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穿着白色连衣裙,梳着精致的小辫子。我们执手相看,我脑中闪过许多过往的场景和话语,说出来的只是:你姥姥还住在那里吧?姥爷不在了?……身边的两个小朋友都有些不耐烦,拽着各自妈妈的手走向不同的方向。
我知道这寒暄不会太久,迟疑着,最终没有问她的电话号码。她也没问我的,或许各自的生活圈子离得太远,就算存下了号码也根本不会打电话吧。电话是用来处理紧急事情的,而我们并没有太实际的事情要讲,这样的沉默相视不适宜出现在电话里。
仅仅说了几分钟的话,就那样分开了,我总觉得缺点儿什么似的,往前走的时候忍不住一再回头。夜里又梦见了她,然后突然在午夜两点钟醒来,感到一阵落寞:老友相见,这样难得的邂逅,不是应该畅快地聊一下年少时光吗?班里的那些同学都去了哪里?这些年我们各自都经历了什么?我着急前往的地方,有那么重要吗,多停留一会儿有什么不好。
我悄悄起身,拉开抽屉寻找过去的相册,努力还原记忆中的许多情形。然后只能暗暗责怪自己:如此不愿失去,却没有用心珍惜。
小城的散文5:小城花事
文/孙丽萍
这里是隔壁的小花园。
枝叶繁茂的树木撑起一片碧蓝的天。白花瓣的葱兰,开在细长的草叶间,像是琴弦上起起落落的音符。一小朵一小朵的桂花,在团团的翠盖下,散发着淡而远的清香。还有粒粒的虫鸣声,断断续续地响着,大珠小珠般地落在人心里面,唱成一阕古老的秋天的歌。
每天,我总像个年少的孩子一样,欣欣然地走向这花木葱茏的地方。细碎的阳光落满衣衫,慢慢地走着,听满园的风声在头顶沙沙地响。或者好奇地蹲下来,看小蚂蚁在它们的草叶王国里旅行。再或者,随手拍下一朵花,一棵草,几片斑斓的叶子,连同此刻宁静的心,一起收藏。
要么就静静地站着,看天空很蓝,云朵很轻,一群白羽毛的鸟儿越飞越远。它们可曾和我一样,想起了身后被风吹过的夏天?那些铮亮的枝叶,饱满的花朵,在时光隧道里恍如青春一般地绚烂。向前走,走过这秋,就是清寂的冬天了。白雪、梅朵和常青的植物们在一起,沉默地等待着春天。而春天,似乎是在不经意间扑面而来的,樱花、梨花、桃花、杏花、海棠花……次第开放,灿若云霞。热腾腾的小花园,像个无比天真的魔术师,在你不知道的时间里,奇迹般地举起了一树又一树的繁花。
春天,从小花园出发吧。沿着灌满阳光的人民路,向东,或者向西。花朵开满了长路,草木的气息在空气里浮动。走着走着,你会发现,其实,在这座芳菲的城市里,任何一个驻足的地方,都是花园的入口,都是春天的中央。国泰广场前,玉兰花像白鸽子一样栖息在枝头,似乎随时就会打开翅膀,扑棱棱地飞向蓝天。滋生桥下,静立一隅的樱花树,恍若不识愁滋味的小姑娘,赶在新叶来临之前,兀自把轻盈的花儿簪满了头。谷渎港旁,迎春花挤挤挨挨地簇拥着,大片大片金灿灿的颜色,仿佛集聚了世界上所有的光明。万红小区里,几株高大的李树花开正好,风起的时候,粉白粉白的花瓣划着优美的弧线,飞逝如淡淡的流光。短暂停留的十字路口,是月季、蝴蝶兰和小雏菊们的世界。还有爬满高墙的凌霄花,还有覆盖小院的蔷薇花,还有像星辰般洒落的羽叶茑萝……它们,常常在某个充满未知的路的拐角,和你不期而遇,让你满心欢喜。
陌上花开,我喜欢这样,沿着季节的长廊缓缓地走。于是,我看见了另一种花。那是一朵朵粲然绽放的笑容,开在人们的脸颊上。淳朴的笑容,舒心的笑容,天真的笑容,慈祥的笑容,人逢喜事时爽朗的笑,彼此致意时谦和的笑,扶老携幼时温暖的笑,久别重逢时会心的笑,小孩子迎向母亲时灿烂的笑……幸福像生生不息的花朵,有着永不凋谢的姿势。
站在这繁花的深处,总让人想起爱、希望和梦想,这些闪闪发光的词汇。我知道,在这片郁郁葱葱的大地上,每一天,都在生长着朴素而鲜活的故事。他依然行走在帮助流浪者寻亲的路上,一次次让孤独的人重新看到故乡的方向;她依然在不知疲倦地编织毛衣,千针万线织就的爱,融化了无数孤残孩子的冬天;她依然和三十年前一样,每天捧出可口的饭菜和温热的心肠,用无微不至的照顾,让贫病的大家庭如沐春风;还有他们,始终相信再微小的力量也能汇聚成河,那些忙碌的身影,活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成为志愿精神美丽而生动的注解……一年四季,这座名叫张家港的城市,永远有着春天的温度。
因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小小的春天的花园。
小城的散文6:老家的年
文/邱化香
搬来小城的十年,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前几年我爷爷在世时,陪父母必须的回去,还能感觉到些喜庆的气氛。爷爷去世后,父母也就不回去了,年味在记忆里越来越远了。在老家时,一进腊月,或头进腊月,还或是更早些,那些混的好些的,甚至要提前到刚进冬闲时,大姑娘小媳妇的,就开始约合谋划着,进城买衣服了。庄户人家,奔波劳作了一年,平常可以省的,过年,那是一年中最大的好日子,也是最隆重的日子。是怎么也得奢侈一回的,365天只过一次年,男人差点不要紧,只要备足他们的烟酒。女人和孩子买衣服是最重要的,情况最差的,就是借钱也是得买的,因为是过年了嘛!南来的,北往的,打工的,上学的,不管千里万里,都会尽量赶回家里,过个团圆年。老家的村子,逢三八是集市,没进腊月时,早已灌好了香肠。进了腊月的集,人们就开始陆陆续续的买干货了,海米,木耳,海带,粉皮,松花蛋……但凡能留住的,就尽早的准备着。到了小年,二十三这个集,就买肉了,是过年的肉,一般好点的家庭,是要买个后座的(老家的土话,猪的后臀部的一半),平常卖肉的,你买,他只敢给你割十七八斤,可这个小年集不一样了,最少给你割二十二三斤,甚至到四五斤。卖肉的也看人下菜碟的,他看看那憨厚好说话的,我知道的,最多的有割到二十八九斤的,割下来了,也就这样了,谁也不会再让割回去,因为过年了嘛!用肉的地方多着呢!诸多年货里,肉可是最重要的东西。二十三是小年,晚上要包饺子的。后座买回来了,就先割下来五花的肉,切成小方丁的肉馅,包饺子用的。瘦的里脊肉,也要切下来,切成手指长短大小,淹起来,用花椒面味上,要在二十八九炸菜时用,挂糊或挂蛋清炸成里脊肉。肉皮也要切下来,切成指甲盖一样的方丁,放在花生米和大青豆里煮咸菜用。还要切下些瘦的,五花的,切成半个手掌大小,煮肉用,有的会配上鸡或是牛肉的。一个后座,就剩下那个大腿骨了,这个也很有用,要留着酥菜时放在锅底,支锅用,一个后座就这样瓜分处理净了。二十四,发上面,就扫屋了,就是打扫卫生,跟平常不同的,就是这次连屋顶都要清扫的,里里外外,彻彻底底。下午面发好了,就蒸干粮了,老家管大蒸包跟馒头叫干粮的。很多的人家是二十四夜里蒸的,因为白天人来人往的,正好蒸熟了,来了人,让人吃吧!不情愿,不让人吃吧,挺熟的,也不好意思。平常无所谓的,过年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团圆饭的东西,自家人还没到全吃呢,外人先吃了,有计较的。所以,大多数的人家是晚上蒸的。包子有猪肉丸的,牛肉丸的,白菜馅的,萝卜馅的,干豆角馅的,豆沙馅的,还要给小孩子蒸十来个红糖包。还要蒸两锅大馒头。蒸完了就会到了二十五中午或下午了。蒸完也不能歇的,因为二十五是镇上的大年集,要去赶的,买鞭炮啊,年画啊,小桌椅啊,那些村子的集上没有的,用的着的年货。二十六七的就拾掇那些炸菜用的东西,洗藕,煮萝卜剁成沫,收拾鱼。煮肉,煮咸菜,酥菜。二十八九的炸菜,就是切好的里脊肉,藕盒,香春芽,萝卜丸子,豆腐丸子,豆腐片,要炸满满一大簸箩。年三十就包饺子了,有很多的人,还要去镇上赶个逛荡集,年是没有买完的,有事没事的闲逛逛,有忘了的,用的着的再买点。逛一圈,本来买过了的鞭炮,有便宜的话,还是可以再买些的,过年了嘛!三十中午,该回的基本都回来了,团圆饭,当然是炖的有鱼有肉的过年菜哦!吃完就包水饺了,要包大年初一一天吃的水饺。女人们包水饺,男人们贴对联。包着包着,就三四点钟了,有忙活完了的,就开始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了。鞭炮声声,由近及远,由远再近,噼里啪啦,大街的地上,厚厚的鞭炮的碎纸屑,红红的,黄黄的,五颜六色的,大红色居多的,到处都是,一派的喜庆景象。大年初一拜年。年初一,是一年中最好的一天,女人孩子们,都穿上了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兴奋的孩子们早已捂着口袋里的压岁钱,去找小伙伴们显摆了。女人们则在那里三五成群的争奇斗艳。所有的人,喜气洋洋,满脸的笑靥。都是好好的,见面都问好的,说最好的话,最好的祝福献给所有的人。那么美好而隆重的年味,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渐渐远去了,日子的富裕和物质的丰盈,使得油盐酱醋茶,失去了想象中的味道。一切的一切,都在变的浅淡,没有了原来的浓烈……
小城的散文7:看荷,听荷
文/杨会勤
荷花湾是小城最具盛名的地方,大桥从中间穿过。每天从荷花湾大桥上走过,桥下是一片碧水,碧波微澜,水面上飘浮着绿绿的青苔,干枯的花枝静立在水中;偶尔轻风拂过,波光鳞鳞。
不经意间,发现水面上多出了许多嫩嫩绿绿的枝叶,翠翠的枝头上是嫩嫩的叶子,或半卷或散开,开始几天是东一片西一片,慢慢的好似沉睡了一个冬天的绿苏醒了,洋洋洒洒在水面上。
七月,荷是主题,在层层涌现叠起的绿中间,荷一朵一朵,悄然盛开,如一阕阕小令,风习习的拂过一朵朵的花,把荷的清香洒得四下飞溅。哦,荷花开了,平淡的日子里陡添一丝清香,一丝喜悦。去看荷花吧,在密密的绿中,探出深深浅浅、娇娇嫩嫩的粉,顾盼生姿。它们不像牡丹一样雍容华贵,不像梅花那样迎寒吐芳,也不像兰花那样小巧清香,它们有着独自的芬香与不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白天看荷是热闹的,夜色听荷是静美的。白日的喧嚣在一点点的褪去,从不远处的广场上传来断断续续的优美的弦律,桥边的霓虹灯代替了眨眼的星星在闪烁着,远处的高楼亮起了温暖的灯光,那里有家。月色朦胧下,漫步在荷花湾旁边的小路上,垂柳依依、婆婆娑娑如少女轻舞衣袖,满眼都是墨色的荷的影,你映着我,我映着你,听风吹过的声音,听小虫欢唱的声音,听荷开放的声音……想起古人写过“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满塘素红碧,风起玉珠落。”哪里又能写尽荷的风姿……
静静地站在这里,与荷与月色,尽享安宁,一身的疲劳烦恼都悄悄地留在这有荷的夜色里。我们终究都要回到热闹中去,虽然我们的生活总有一些不尽人意,但是在心中泊着一汪怡静的水,有墨色的荷,有清淡的香,有看荷的热闹也有听荷的惬意,生活就是多彩的。
小城的散文8:金色沙河
文/尉克冰
小城名叫沙河,位于太行山东麓,坐落在邢台市南部约20公里处。吸引我的,是这座小城的发展与变化之快,以及其中蕴含着的文化和品位。
在我看来,一个城市的建设,不是一项短期工程,它是千百年来日积月累的积淀。地域文化造就了地域性格,地域性格决定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
沙河历史悠久,境域开发于新石器时代,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始为信都县地,汉初改信都为襄国,隋开皇九年改襄国为龙冈。据《沙河县志》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龙冈县(今邢台县)南境置沙河县,以境内有沙河横流而得名。
沙河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大名鼎鼎的人物。“紫金山五杰”之一张文谦,即是沙河人。与太保刘秉忠同学,元初紫金山学派的代表人物,元世祖忽必烈幕府重臣。张文谦身居高位,他在元朝统一、元初经济恢复发展、建立纲纪、制订《授时历》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他,向忽必烈推荐了郭守敬,他们戮力同心,将我国古代天文学推上一个高峰。
南北朝时期,在沙河,成长出了中国最为杰出的冶炼“专家”綦毋怀文,他的出生地和冶炼地都是沙河綦村。他是有记载的最早应用灌钢技术的实践者,制成了刀锋刚利的“宿铁刀”,震惊朝野,轰动天下。这也就不难想象沙河的钢铁冶炼业为何一直做得如此先进成熟,发展如此之快了。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沙河这块古老的土地,赐予这里的人们更饱满的激情,更充足的智慧,也赐予他们更强大的气魄和更丰富的创造力。这些都成为沙河人的内在性格和精神气质,从古至今,一脉风骨,代代相传。如今,优秀的沙河儿女,正是在他们先辈的遗传基础上,吸收了新时期更先进的精神文化营养,才变得愈发大气豪迈,激情昂扬。他们用如椽巨笔,在这钟灵毓秀之地,挥毫泼墨,大显身手。一幅更加令人荡气回肠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打开,它向世人展示着沙河人的不同凡响。
沙河的经济实力,与邢台的其他兄弟县市比,一直处于领军地位。它是全国知名的玻璃和饲料生产基地,玻璃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之十五,被誉为“中国玻璃城”。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国内、省内的知名企业集团,恒利集团生产的“康必得”抗感冒药享誉全国,迎新浮法玻璃是全国同行业民营第一家,兴达和凯特集团分别成为河北省饲料加工企业一、二名。所有这些都印证出,沙河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阔步前进,见证了沙河的繁荣和富庶。
沙河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其文化、教育和城市建设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它们相辅相成。沙河人民正用自己的双手搞创作,他们创造着自己的城市,也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更创造着不可预知的未来。
几年时间,他们就描绘出一座风景如画的小城。市区公共绿地面积达372万平方米,小城到处充满着盎然的绿意,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化带,如一颗颗明珠,在沙河的大地上熠熠生辉。一条条宽阔笔直的马路交织纵横,像网一样拉开,四通八达。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彰显着这座小城发展的高度。
他们在打造城市容貌的同时,把文化当作最美好的背景,这正是他们智慧过人之处。他们深知,一个城市先进的设施、优越的环境,是城市的血肉和骨架,而独有的文化个性和风格,则是不可或缺的灵魂,犹如其精神气韵,是一座城市凝聚力和自信力的源泉。
当我站在沙河市地标性建筑——人民广场的一瞬间,便被这里浓郁的文化气息包围。那是秋季里的一天,天气格外晴朗,天空也显得更加高远浩淼,湛蓝湛蓝的,如水洗般明朗透彻。沐浴在阳光里的广场,更显得宏伟壮观,给人的视觉带来无限冲击。
位于广场中心的两排景观灯柱,融入了古典元素,有汉唐遗风,朴拙,厚重,粗犷,足有十余米高,显得挺拔威武。两排灯柱的正中间,一条曲曲折折的“沙河”,贯通整个广场南北,清澈的水透出河底的“沙”,不是真正的沙,而是晶莹剔透的黄色玻璃碎片。
广场南面的浮雕墙,雕刻着沙河的渊源、历史和发展进程,以及沙河历史文化名人綦母怀文、宋璟、张文谦、杨春增等等,记录着他们的形象和事迹。仰望他们的时候,突然有一种进入时光隧道的感觉,觉得自己距离他们那样近。他们永远鲜活在这片土地上,不曾远去。
当你站在这个广场上的时候,你丝毫不用怀疑自己身在何处。它明朗地告诉你,这里就是沙河。
我的目光又投向广场四周,整个广场被一望无际的绿色包围,草坪幽幽,绿树成行,大把大把的绿,恣肆成绿色的汪洋。走进去,仔细看,其间点缀着各色的花,黄色的芙蓉,红色的月季,白色的菊花,在秋风里招摇,散发出淡淡的香气。更有那金枝国槐和银杏树,披上金灿灿的外衣,徜徉在绿色海洋中,显得典雅别致。
这是一个将古典与现代融合的广场,它恢宏大气而不张扬,厚重朴拙却不呆板。它显示的不仅仅是沙河的气质,更是沙河人的气质。在面貌一新的沙河,如果你仔细留意的话,会看到不少街道名称和建筑群体,都融入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元素,又把现代人的时尚理念巧妙融汇其中。因为沙河人懂得,那些不可复制和替代的文化,一旦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提升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品位,更能让这种根性的文化能量,永久而又透彻地灌注到每一个沙河人的血液中。
当我还未从这些思索中走出来的时候,汽车已经行驶在宽阔整洁的人民大街上,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看上去特别精神,丝毫没有秋天的萧瑟和落寞。这里,没有大都市的拥挤和喧哗,没有生存竞争带来的难以喘息的压力,人们有着别样的安闲自在,过着舒心幸福的生活,又不缺乏内在的秩序。街两旁分布着新建的商业楼、办公楼、住宅小区、学校、银行等等,看得出来,这里十分繁华和兴盛,建筑风格也比较时尚现代,却不俗气,它们不尽相同,高低错落,却有着大致相同的色调,银灰或赭黄。
车停下来,我站在街上,朝东西方望去,顿觉视野开阔,通透豁达。已经是下午了,阳光依然那么好,洒下无数条光,将这条街慢慢围拢,道路显得更加深长悠远,无限延展着。太阳照在路两边的高楼大厦上,我突然觉得,这些建筑整体望去,有一种金属般的质感,深沉,坚实,大气,内敛。这难道不像沙河人的品质吗?他们站在历史的高度,拥有现代人的眼光,具备科学发展的理念,他们勤奋扎实,锐意创新,不断探索,正在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宜居的美好家园。
小城的散文9:小城是我家
文/王敬之
最近读到几篇讲述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追梦的励志文章。他们蜗居在出租屋内,历尽各种艰辛,尽管最终一事无成,不得不返乡成家立业、去过索然寡味的小城生活,但是对大城市的生活仍然心向往之。
文章中普遍有一种观点,大城市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那才是他们需要的真真正正的生活。在他们眼里,小县城不过是一方闭塞的池塘,一眼便可看尽一生。说直白一点,无异于混吃等死。
年轻人追求更大的人生舞台本也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对小城生活的理解,实在不敢苟同。小城生了他们、养了他们,长大后他们走向了大城市,然后对小城说,你平淡无奇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也许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曾经无忧无虑、甚至有点过分安逸的小城生活,其实正是父母一生奋斗来的成果。
有时候,真的感觉那些大城市的漂泊者们,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拥挤的交通、污浊的空气、高昂的房价,都是他们获得大城市生活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让孩子享受城市的教育、让年迈的父母和他们一起生活,那么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也会成为他们获取大城市生活所付出的代价。
我爱小城生活。在小城,我可以拥有一套更大的房子。回到家里,我可以在阳台养养花,在厨房练练手,可以坐在卧室的飘窗上晒晒太阳,可以独坐书房与大师们来一次心灵对话,或者干脆打开电脑、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晒晒私房菜,在网络世界里欢快地游走,尽情地冲浪。
在小城,我不必花大把的时间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不必花大把的钞票去交房租或者去做房奴。我有充足的时间陪伴父母,有充沛的精力教育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带着一家老小天南海北地走一走、转一转。哪怕是在地边摊要一碗热气腾腾的老豆腐,再来一盘外焦里嫩的吊炉火烧,填饱了肚子,坐在那里静观人来人往、细品人生百态,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幸福。
清晨,我可以在空旷的马路上尽情地奔跑,可以去森林氧吧吊一吊高嗓,可以坐在公园的连椅上与爱人私语,可以拿着手机在植物园里自拍到疯狂。夜幕降临,我可以在广场上翩翩起舞,可以在消夏晚会上歌声嘹亮,可以在健身中心秀一秀球技,可以去影剧院追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
周末了,可以去十里荷塘赏荷叶田田,去百里菜廊嗅果蔬飘香,也可以去万亩梨园跑跑马拉松。小城的景色惹人醉呵!波光粼粼的金水河,似一条晶莹华美的项链;旖旎嫣红的植物园,如一束永不凋谢的花冠;印月湖倒影着白云朵朵,白杨林守卫着小鸟家园。
节假日,我可以骑着单车去城外欣赏田园风光。似火的尖椒、如雪的棉花、金灿灿的谷穗,是大地对劳动者最丰厚的奖赏。可以在农家的房顶上捋一把榆钱、摘几颗红枣、够几个甜甜的桑葚,可以去田地里采摘鲜红的草莓、紫色的葡萄、橙黄的雪梨,可以四处看一看熟悉的面孔、听一听亲切的乡音、品一品浓浓的乡情。
人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只鸟。年龄愈长,就愈像一棵树。有家的地方才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