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文章

请欣赏批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批评文章1:批评的声音

文/马德

几年前,在网络上,有人批评萧红,由萧红的作品、经历谈及她的个人生活,说萧红的私生活如何如何,所用网络词汇粗俗而粗暴。这个批评的人,我原本很欣赏他,觉得他的文字清新远俗,但因为这篇文章,便敬而远之。

因为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萧红私生活的不堪,而是这个人内心的不堪。

我的观点是:萧红不是不能批评,而是有些人不配。

批评是一个人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地批评。

这首先有一个资格确认问题:所谓批评的资格,首先是你出于公心,然后是出于客观而理性,最后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你了解真相。

所以,批评不是信口开河,更不是信口雌黄。不出于公心,难免就有偏私;不信守客观和理性,难免就会狭隘;不了解真相,必然走向虚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那些有资格批评的人,往往一言不发。而没有资格的人,却喜欢说三道四。后者,通常会在批评的对象那里挑出种种不是。而前者,不是低调,也不是怕得罪谁,而是他们发现,自己并不比批评的对象高明。

批评,是向彼岸出发,但最终完成的,还包括对此岸的回望。最好的批评,是救赎世界,也是救赎自己。

批评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能听进去批评才能健康成长,一个社会能接受批评监督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并不意味着谁都能接受。懂,说明都活得很明白。不接受,说明有的人喜欢揣着明白装糊涂。于是,也就可以见到这个世界的各种西洋景儿,有的人装腔作势,有的人装聋作哑,有的人装疯卖傻。总之,躲躲闪闪。

从人性上讲,谁都喜欢赞扬和恭维,这会激发人内在的轻松感和愉悦感。人在欲望的表达上,自我放纵必然要大于自我约束。一个起码的自由是,我不管你的事,你也少来管我的事。批评恰恰是对这种放纵人格的扼制。谁也不愿意面前横着一个批评自己的人,也因此,真正能听进去批评的人不多。

人有伟大的胸襟,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不惧他人的批评。一个人总喜欢听恭维的话,不会有大气魄。当然了,恭维的话听久了,就会陶醉于这个世界,迷恋于周围的人,就会亦真亦幻亦癫亦狂,就会真的以为自己完美。从这个意义上讲,批评,就是把一个人从云端拉回现实。

批评文章2:一篇批评报道

文/呼庆法

磨儿坪矿上职工食堂的下水道都堵了好几天了,也没人清理,四处漫溢的污水,散发着阵阵的恶臭,给职工就餐带来了不便。职工李树对此颇有微词。

李树是车间办事员,平时负责车间共青团及宣传报道工作,在向食堂反映几次都没有回应后,眼看本月的投稿任务还欠一篇,就写了篇批评报道,投给了集团公司报。

这天下午一上班,李树就被矿团委书记急急找来,说是矿长“有请”,一进矿长办公室,就感觉气氛不对,只见矿长黑着脸色,瞪了他和团委书记一眼,然后把一份集团公司报摊在办公桌上。

李树眼尖,一眼就看到了自己写的批评报道,被刊登在了“曝光台”栏下,顿时明白了惹事的原委。

李树内心开始有些忐忑,不觉耷拉下了脑袋。

“写稿的劲挺大,现在咋蔫了。”矿长说。

“好嘛,批评得还挺透彻,反响也不错啊,这不集团领导都替你们喊话了。”矿长语气有点夸张。

“你们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组织,也是我们矿山建设的后备军,先进性不能只发挥在写报道上吧。也要身体力行,美化矿山环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嘛!你说呢?”矿长阴阳怪调地说完,看了团委书记和李树一眼。

“还愣着干啥,今晚饭后,你俩好好发挥发挥先进性,把下水道给疏通疏通,明天早上找我汇报。”

晚饭后,李树和团委书记忍着刺鼻的味道,连夜对食堂下水道进行了疏通清理,只弄得浑身大汗淋漓,一片污秽。

次日,李树和团委书记前去“复命”。

一进门就见矿长满脸笑意地说:“咋样,先进性发挥的还不错吧!”

李树和团委书记一脸苦笑。就见矿长转身从书柜里取出两个皮包说:“这是我上次南方开会买的,皇帝都不白用人呢,辛苦了一晚,就送给你俩作纪念了。”

记住,别忘写篇报道,好好宣扬一下你们的“先进事迹”。

李树心领神会。

一篇关于磨儿坪矿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关心职工生活,改善矿山环境的长篇报道,就刊登在了集团公司报上。

不久,李树就由于“工作突出”,调任矿团委副书记一职。

批评文章3:孩子需要静心赞扬与批评

那天晚上十点多,因为次日要五点半起床上早班,所以我上了一会网就要关电脑。这时候上三年级的堂弟跑到我房间,说要我帮他弄一篇读后感的电子版,并且要打印出来,明天要交。我刚要睡就被他缠住了,当然有点不爽:“我明天要五点多起床,要早睡啊。明天再帮你弄行不?”“那可不行啊,我白天不在家,老师说明天要交了。”我再次强调要早睡,叫他回去。他不肯,没办法,于是我吼他那作业本来。不一会,他拿来了一篇读后感,我新建了文档,一边看着文字一边“噼噼啪啪”地打字,确切地说,我是在把心中的极度不爽发泄在键盘上。更让我恼火的是,那篇读后感错字、漏字一堆,部分语句不通顺等等,真是孺子不可教。在一阵急速、力大的打字过后,我把读后感打印出来交给了他,关机,睡觉。

第二天的晚上,我到堂弟家做客。谈到他的那篇读后感,婶也在一旁批:“他的那篇东西啊,狗屁不通,写完又不检查。想写好文章又不多看点书,难咯!”“是啊是啊,错别字、漏子严重……”我火上添油,但没把话说完,因为我知道自己还带着昨晚的情绪。忽然又觉得,像我这样,人就会很容易陷入了对别人作评价的误区。另外,像婶那样由于晕轮效应而产生一味的批评,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家长们或许整天忙碌身体劳累,或许烦恼缠身心感疲倦,难免产生种种的不良情绪。而家中孩子的一点点小错误则很可能是导致家长不良情绪倾盆而下的诱因,这时候“猫踢效应”便发生了。在消极情绪的障目下,我们很难知晓事情的真相,很难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它完全可以把人引至一个非理智的危险地带。其实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家长们都会不停地做鬼脸逗我们开心,因为一点点的长进而赞口不绝。等到我们长大了一点,变得比以前调皮了,那些往日的表扬飞到云霄之外,相反,更多的批评从天而降。不要以为孩子懂事了就可以体无完肤地批评,不要以为批评了就达到预定的效果。当然,适当的批评是必须的。但在一件事情上的态度,不只有值得批评的地方,换个角度,赞扬也必然存在,情绪中的家长们却很难发现这一点。

话归前文。我不该带着情绪批评堂弟,婶也不该因为他学习差而否定一切。各方都在“声讨”他,这会让他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一无是处,打击了心中的那份学习热情,从而在内心深处铺上了一层阴影。这一切是重批评轻赞扬的后果。其实对于堂弟写的那篇读后感,可表扬之处是有的:你能够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在文中敢于自我批评、超字数完成老师的任务等等。但是由于种种的因素,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不足之处,而事后也没有全面去挖掘亮点,所以导致了对孩子的非理性教育。

批评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孩子将来做得更好!多份赞扬还不是一样?

我有一个同学,他玩游戏的时候只把成功的过程记录下来孤芳自赏,却完全把由于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失败置之度外。这种做法对于想成功的人来说不可取,同样,那种对孩子只批评不表扬的教育更为不妥。批评,是为了指出不足和错误之处;表扬,是为了肯定正确的做法。没有了批评,孩子会一错再错;没有了表扬,孩子也不知道自己该坚持什么。就像评价一些大人物一样,无论他犯了什么错,我们都要一分二位地看问题,丰功伟绩和弥天大错都要描述一番然后进行综合地评价。对于孩子也一样,只不过在教育的过程中强调批评还是表扬罢了。但是很多家长都沉浸在自己已有的情绪当中,批评就是批评,而没有静下心来想想该赞扬的地方。当然,有些时候该批评就批评,该表扬就表扬,要分清具体的事情。

心理学家史金纳说过:“当批评减少而多多鼓励和夸奖时,人所做的好事会增加,而比较不好的事会受忽视而萎缩。”卡耐基也有这样的名言:“在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的赞扬之后,再去听一些比较令人不痛快的批评,总是好受得多。”当你在批评孩子前,要想好可教育的地方,不单只是必须的批评,还有值得赞扬的地方。要运用得当的语言技巧,赞扬与批评结合,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更重要的一点,家长必须撇开情绪,还教育一个纯净度。“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这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值得思考的。

批评文章4:有感

文/亚当宝哥哥

批评可以促使别人奋进,

接受批评能使自己提高。

世界上有一种投入最少而利润最高的生意,就是投入对别人的欣赏、赞许和表扬,收获的却是鲜花和掌声。但绝大多数人很难做到,这就是人的贪婪和吝啬的劣根性。

人们为了表现自己往往有三种方式

第一是尽可能的脱光自己去展示给别人看,同时也脱去了思想的外衣;

第二是试图去扒光别人来展示给自己和众人看,以图喜悦与快乐,来达到肉体和精神的满足;

第三是试图扒光别人同时也脱光自己来相互展示,互娱互乐。

我应该属于那第三种吧。

批评文章5:批评无痕让我如此美丽

文/谢秀珍

国庆长假刚结束,手捧学生们的作业本,我的好心情荡然无存!这帮小家伙,总有那么几个让我操心,写的作业是龙飞凤舞。我暗自计划着,趁早读课,我得好好批评一下。

当我一脚跨进门坎的时候,“谢老师,早上好!”,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问好声响彻耳边,也驱走了我脸上的阴沉。孩子们的笑容是灿烂的,眼神里满是跳动的喜悦。想必,这么久没见到老师同学,兴奋得很。我有些于心不忍,我的一把怒火可能会让那几个调皮的孩子变得乖巧,可也会浇灭所有人的快乐!随即,我调整了方式,在表扬了几个作业完成较好的学生后,我疼惜地说道:叶龙同学写的汉字可惨了!身体都变形了!有的还缺胳膊少腿的!丁业同学的作业一点儿也不安分,都在跳舞似的,我都不认识他们了……我看呀,这几个同学都该给自己的字整整容了!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连我也笑了。那几个调皮的学生自觉地把作业重做了一遍,字写得特别认真。这件事后,班级里掀起一股整容之风,作业本上的字体也娟秀起来。学生在课余还夸我:谢老师,真好!

由此我想到,当孩子意识到你正在教育他时,那么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批评更是如此。真没想到,我无意间的一个念头转换,让彼此收获这么多。

赏识教育家周弘说:教育是需要智慧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结果可能大不一样。“拳头教育”太简单,因简单而无效,甚至反作用;“口水教育”太空泛,因空泛而乏力,日渐无效。于是我想,我们在倡导赏识教育的同时,面对不得不批评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寻求一种更委婉,更友善的方式?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幼小的心灵,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他们又无时不在地关注、审视着我们的一言一行。稍不慎,可能会错失教育的机会,甚至适得其反。

其实我哪有学生说的那么好,要不是那天是他们自己灿烂的笑容融化了我的怒火,也不会有这意外的收获了。“批评无痕”,不仅仅需要一种智慧,更需要的是一颗宽容之心、一颗仁爱之心。我知道自己离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还很远很远,面对孩子们的友善天真,我不禁汗颜……

批评文章6:庄子和尾生

文/何郁

尾生,在庄子笔下,是一个被批评的对象。

尾生是和另外五位贤士一起被提及的,另五位贤士是:伯夷、叔齐、鲍焦、申徒狄、介子推。不用说,这五位都是古代富有洁名的高士。伯夷、叔齐礼让君位,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其高洁的情操深得孔子欣赏,被孔子誉为“贤士”的杰出代表。要说他们两个坐贤士的头把交椅,大概没有什么问题。鲍焦不满时政,洁身自守,遁隐山林,誓死不做官,抱树而枯,显示了“非世”应有的决心。申徒狄看不惯商纣王荒淫无道,劝谏无效,于是以死劝谏,抱住一个大石头跳进深渊而死,其忠心可感可泣。介子推“割股奉君”,为了挽救重耳的性命,竟然割掉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汤给公子喝,真是忠到家了。后来,也是遁隐山林,不愿做官,即便活活烧死,也不愿下山。这五位贤士,或饿死,或投水,或烧死,其死都跟国家政治背景有关,其死都是为了表示自己高洁或者清高。只有尾生的死,是和一个小女子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庄子却把他们几个列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盗跖》篇中,说到尾生只有一句话。“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写得很简单,但故事是完整的;尽管只有一句话,也仍然是一个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网上有人说,尾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为爱人殉情而死的青年男子,所言不虚。这样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怎么会和五位贤士扯到一起呢?

我们来看看庄子是怎样说的吧。庄子说,“此六子者,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六个人,跟被撕裂的狗、被漂流的猪、拿着瓢乞讨的乞丐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是被名声害死的,所以不能颐养天年。吓,这样的贤杰、这样的忠烈、这样的重情,在庄子看来,竟然都是不值得的,都是被声名所累。也是,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民不聊生,朝不保夕,什么名声、节操、重情,这些儒家所看重的义理,在庄子看来,相对于生命来说,实在是轻于鸿毛!说庄子把生命看得至高无上,大概应该站得住脚吧?!

如果说前五位的死是死于义,那么尾生的死则是死于情!他的死不为国家,不为君王,只为一个女子,一个我们根本不知道基本情况的女子!

应该是约好了,却不来,为什么?变心了?忘约了?还是生病了?或是被家里人看住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尾生都可以去主动争取嘛,何必要死?或寻找,或陈情,或说服,或私奔,照样可以爱得死去活来,轰轰烈烈,何必要死?如果说女子变心了,那就更不值得了;又如果说女子爱情不专,岂不是冤得吐血?即便我前面的这些推断都是没有道理的,那就还可以说,尾生可以好好等下去啊,眼看着洪水滔天,淹得自己小命都难保了,还不跑?这样为了情,又有什么意义?留得一条命,什么爱不可以重来?

尾生,你实在是死得有些冤啊!

我认为庄子是对的。庄子是务实的,爱,对于生命来说,到底还是不能承受之轻。西方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人家首先肯定的就是生命的宝贵啊!若没有了生命,爱情何存?若没有了生命,自由又有何意义?我以为,尾生是被那些所谓的重情、守信害死的!这大概就是庄子把尾生和五位贤士并列在一起,想告诉我们的吧!

批评文章7:饭碗和衣服

文/二芮

当同事小咪被领导批评“上班总溜号,不敬业不踏实”时,直接对领导扔了一句话,“我不需要敬业,我老公养我三辈子都够了。”

小咪也没少批评新来的女同事:“别攒买房的钱了,用买房的钱包装自己吧,你只要漂亮,就有男人给你买房。”用小咪的话说是:“你负责挣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

这种一厢情愿的理想生活模式,就像广告一样金玉其外,广告只会夸大商品的效用,不会告诉你人工费水电费租赁费广告费等等商品背后的成本。在《绝望的主妇》里主妇们的生活貌似丰衣足食、有闲悠闲,但每个人的生活背后都有成本,全能主妇Lynette的成本是生育和照看一堆孩子,完美主妇Bree的成本是忍耐丈夫的花心,最年轻漂亮的主妇Gabrielle的成本是和难处的婆婆争夺她的儿子……小咪的成本,就像阿威的刻薄:“别看小咪在单位混日子,在家还是很敬业的嘛,那天去她家,撞见她跪在地上擦地板……”

小咪的生存逻辑是“工作如衣服,男人是饭碗”,在婚姻里,情愿给人当饭碗的,看重的是被人举案齐眉,并不真的喜欢被盛满食物乃至喜欢食客,在道格拉斯的科幻小说《宇宙尽头的餐馆》里,有一头训练有素的动物,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扭着健壮的身躯一屁股坐在食客们面前推销自己:“你好,我是特餐主菜,能向大家推荐一下我身上好吃的部位吗?后臀怎么样?我一直在锻炼这块肉,那里的肌肉饱满又丰厚……”无论是饭碗还是食物,都很难做到这么敬业,一旦知道对方没有自己就会饿死,正常反应是像《我妻子的一切》里的丈夫道贤,不顾一切从纠缠他的妻子身边逃跑,能跑多远跑多远。

反过来,认为“工作是饭碗,女人如衣服”的想法也让“衣服”不爽。所谓衣服,不过是低值易耗品,时而“明妆丽服夺春晖”,时而“五陵笙曲散、红绡纱凌乱”,既是物品,不免会被搁置、被清理、被抛弃、被更新。但把对方当“饭碗”或“衣服”的人也同样会被反作用力波及,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里说道,如果女人被男人当作了物品来审视、测度、衡量、评估、选择,那么她即便没有用拳脚去反抗,至少她有眼睛……想想看,工匠是锤子的主人,但如果锤子长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工匠,看到锤子不怀好意的目光,连工匠都会失去自信,乃至砸到自己的大拇指。

话说回来,对宁愿做“衣服”的女人来说,并非不计成本,多数情况下是经过反复权衡比较,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也许她尝试过比被物化更糟糕的处境,比如工作中时常被上司抢白:“不要给我说任何理由,我只要结果!”与其这样,不如嫁人。只要不嫁给那个笑话里的英国爵士,因为他说的话和上司的异曲同工——新婚之夜后,他对妻子说:“夫人,我希望您已经怀孕了,我不想再重复一次这些可笑的动作。”

批评文章8:你用什么方式批评人

文/乔凯凯

著名的足球运动员罗纳尔迪尼奥出生于巴西。他的父亲担任过业余球员,母亲是个球迷,在家庭的熏陶下,罗纳尔迪尼奥很小就开始接触足球。读中学的时候,罗纳尔迪尼奥和同学们组织了足球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踢足球。

有段时间,罗纳尔迪尼奥发现一名叫佩德罗的同学一直没有来踢球,这让他感觉很奇怪,因为佩德罗特别热爱踢足球,从来不舍得错过任何一次踢球的机会。后来,罗纳尔迪尼奥得知,佩德罗不小心摔伤了腿,却又无钱医治,只能在家拖着。于是,罗纳尔迪尼奥召集球队成员,想要帮助佩德罗治好病,重新回到足球场上。

得知情况后,大家都表示愿意想办法帮助佩德罗渡过难关。有一个球员却不屑地说:“他能不能踢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反正又不影响我们踢球,管那么多干什么呀?”他的话一下子激怒了其他球员,大家都指责他自私、没有爱心,甚至还有人挥舞着拳头要打他。在众人的围攻下,那个球员落荒而逃。

“他太过分了,我们不能饶恕他。”

“对,我们得把他赶出足球队,让他不能再踢球。”

“还要把他的事情告诉全校的老师和同学,让所有人都鄙视他。”……大家一个个说得义愤填膺,罗纳尔迪尼奥却站在一旁不发一言。等大家平静下来后,罗纳尔迪尼奥说:“他做得确实不对。可是,我们大家在用什么方式批评他呀?”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罗纳尔迪尼奥看了大家一眼,接着说:“你们说他没有爱心,不够善良,可是如果按照你们说的方法去对待他,那么我们的善良和爱心又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岂不是在用他对佩德罗的态度来对待他吗?这样一来我们和他又有什么区别呢?”

罗纳尔迪尼奥的一番话说得众人哑口无言。后来在大家的影响下,那名球员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自觉加入到了帮助佩德罗的队伍中。

多年后,罗纳尔迪尼奥被联合国聘为亲善大使,并在建立了一所旨在救助贫困儿童的足球学校时说道:“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但对于那些不愿施与援手的人,我们要保持宽容,切不可用他们的方式来批评他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