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了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知了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知了的文章1:仰望繁星点点

文/小小的希望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听着卓依婷的《童年》独自漫步在夜幕笼罩下的校园。在她那优美歌词、柔和的语调中,度过了我那金色的童年。今夜再次聆听着这首歌曲,抬头看那依稀可见却叫不上名字的星星,再次勾起了我的思绪……

记得小时候上科学课,我们每晚的家庭作业就是观察天上的星星,例如:找北极星,牛郎星,织女星……第二天,我们会在课堂上攀比谁找到的星星比较多。谁认识的星星多,就会引来我们崇拜的眼神。那时的我们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农村,夜晚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星星在向我们眨眼睛。童年单纯的我们都有着伟大的理想,许多人都希望当航天员,可能受到李白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影响,我们都希望能到天上摘星星。

童年的我们虽然无忧无虑,但我们很忙,忙着玩。每到放学,我们就会一窝蜂的冲出教室,在村子里到处玩,村里的人几乎都认识我们几个人。那时的我们在村里小有名气,村里的人只要见了我们就给我们吃的。尤其是院子里种着苹果树的。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人们为什么对我们这么好,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并不是普通人,我们是一群想摘星星的有理想的人,我们还是一群爱搞发明的人。为了摘星星,我们每个人都做了弹弓(一个木叉子或铁丝叉子,两头连皮筋就可以了)。放上玻璃球当子弹,后来发现玻璃球只能飞到几米高就掉下来了。我们就放弃摘星星了。失望之余,看到家家户户的院子里的梨和苹果高高挂在树上,我们就用弹弓打苹果,每次都能有收获(听到玻璃碎的声音)。不久,院里的主人就边骂边跑的追我们,只是徒劳。告诉老师吧,不久就会遭到我们的报复。时间长了,见拿我们几个没办法,都是一个村的,所以见了我们就给吃的来“贿赂”我们,我们也不好意思在村里为所欲为了,以后就把目标转到了邻村。

童年的我们没有课业的压力,有的只是少的可怜的家庭作业;童年的我们没有课外辅导班,有的只是玩耍在绿草如茵的田地上;童年的我们没有吃过名贵的水果,有的只是满山遍野的酸枣和不知名的野生水果。童年的我们没有一丝烦恼,有的只是不知道能不能迟点回家,希望能够在外面多玩一会。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乐曲,每个音符都是欢快的;童年是一座花园,每一朵花都是缤纷的;童年更是一幅精美画卷,每个色彩都是绚烂的”。我只想说:“I think so.”

关于知了的文章2:夕阳

文/朝朝

夏日的骄阳让人觉得灼热,知了在青绿色大树上有气无力的喊着,不时传来几声喜鹊的鸣叫,配合着下面不甘落后的蟋蟀,似乎成为了一首夏日独特的交响曲,虽然平平无奇,但是你若听到,会发现你会被带到一个属于夏日的时空,在树前面,小小的房子,一排排,显得整洁有序,在一个角落的房子里面,阳光似乎特别喜欢临幸这里,院子里有颗桃树和种的蔬菜,向日葵,让这院子里多了几分朝气蓬勃的气息。

取同画卷般,虽然没有特别特殊,但是这里的景象,总能让人感到惬意,不知不觉在沉醉在这景象中,太阳悄悄往前了几步,让人有些困意,在院子中,西上门口位置,有把躺椅,旁边就是那颗桃树,在的位置不多不少,刚刚好,阳光大的时候会遮住许多许多,阳光温和,也刚刚好,躺在上面,受阳光的按摩。

我总是喜欢躺在家里院子里那把躺椅,我会看好时间出来,在阳光温和,临近夕阳时,我会特意躺上去,一丝清风拂过,带来了许些清凉,更带走了几分忧愁,我眼睛微眯,静享受时光的美好,太阳慢慢的落下去,在这一瞬间,红霞挂满了天,如同一位女子的羞涩,天空中如同画布被红色的燃料染红,天边的云彩沾染了几分红尘,我有些犯困,但是我不想闭眼,因为这种让人欣赏的时光不多见,不知不觉在清风的抚摸下,我有些半醉半醒半浮生的感觉,夕阳的最后一点余辉红的耀眼,时光啊,慢点吧,别再那么快了……

关于知了的文章3:你的琴声里

文/阿童木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流光溢彩的舞台上,儿子与两位小哥哥联袂演出的吉他弹唱歌曲《童年》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除了表情比较拘谨严肃、跟歌曲欢快轻松的主题不太相称外,儿子没有弹错音,也不紧张,第一次登台献艺的经历总体来说是成功的。

回家的路上,看着儿子手捧荣誉证书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在倍感欣慰的同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他学习吉他以来的点滴片段……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好,整天吃饱了没事做,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周国平又说:“一个人在精神素质上的缺陷往往会通过他的趣味暴露出来。”

将上述两个观点合而为一,可得出以下结论:一个人应当有爱好,并且爱好要在健康、有益的基础上尽量带给人文化修养和精神层次的提升。

都说兴趣爱好要从娃娃抓起,那么,对于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我想普天之下的父母应该都会赞同上面的结论,我和妻子也不例外。

去年初,儿子还在上幼儿园大班,妻子便提出让儿子学习一种乐器,这样一来,不仅在上小学后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公开表演活动更好地展示自己,还可以考级,对将来的升学乃至就业或许有所助益,毕竟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技艺多一条路。

我其实倒不太在意这些功利性的目的。我支持儿子学习乐器,主要是为了帮他培养起一种艺术爱好,为的是在漫漫人生道路中,把平淡琐碎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让心灵愉悦丰盈,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

在征求了儿子的意见后,我们为他报名参加了吉他特长班。起初,由于课程简单易学,儿子尚表现得兴致盎然,经常急切地问我:“爸爸,今天怎么还不上吉他课?”然而,随着指法训练和乐理知识的不断深入,儿子渐渐表现出了畏难、抵触情绪,不愿上课,课后不肯练琴,我俩经常疾言厉色地敦促半天才不情愿地练上一小会儿,甚至偶有放弃学琴的念头。

我当时想,以儿子这个年龄段孩童的认知水平,应该还不太懂得欣赏和感受音乐之美,对音乐、对乐器的理解尚处在十分浅显的层面上。他之所以愉快地选择了吉他这种乐器,或许只是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把它当成了玩具,而完全没有想到这个“玩具”日后会给自己带来如此多的麻烦。

正当我和妻子一筹莫展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给了我们很大启示。一天,我俩陪儿子看动画片《大耳朵图图》,那集讲的是图图妈带着年仅三岁的图图去学钢琴,而老师觉得图图年纪太小还不适合学习,但图图妈望子成龙心切,竟举出音乐大师莫扎特年少成名的例子,强烈要求老师为儿子传授琴艺,老师无奈,只得答应先试试看,而接下来,由于图图年幼无知、调皮捣蛋而引发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让老师有些嗔怒地对图图妈说:“奇迹不是世界上有多少个神童,奇迹是音乐本身,音乐不是钢琴,不是小提琴,不是任何乐器,音乐是触动人心灵的声音和旋律,应该多让孩子听各种好听的音乐,让他先从心底里爱上音乐!”

我不得不承认,我从小孩的童话、动画片中获得的人生启迪,并不比从那些大部头的典籍里获得的少。

自那以后,我们在家中经常给儿子播放各种类型的吉他曲目,从《同桌的你》《白桦林》《那些花儿》等民谣吉他名曲,到《爱的罗曼史》《阿罕布拉宫的回忆》《卡门》等古典吉他华章,甚至还有狂野不羁的电吉他solo,都是为了让他充分感受吉他无穷的艺术魅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儿子开始主动要求我们给他播放吉他歌曲。

此外,我俩不再硬逼着儿子练琴,而是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他练琴,同时将上课时间由每次一小时调整为每次半小时,有两三次实在不愿意上课也没有强迫。

不久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儿子开始主动练琴了,而且练琴的时间比过去明显增加。特别是当他能完整、熟练地弹奏他最喜爱的歌曲《童年》之后,自信心和对吉他的兴趣一发不可收,常常自弹自唱乐在其中,不仅会弹的曲子越来越多,还经常在吉他谱上像模像样地写下一串串音符和各种符号,美其名曰“作曲”。

事实证明,不逼迫,反而保护了儿子学琴的兴趣。

今年春节假期,儿子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二次登台表演——与几个小朋友共同演出《曾经的你》,他这次的表现比上回轻松自如了许多。

儿子演出时,台下的我在心底默念:儿子,不论将来你的爱好如何变化,你都要记住,去做那些乐趣无穷又能丰富内心的事,去做自己热爱、真心喜欢的事,用你最好的方式度过你的时光……

关于知了的文章4:妈妈的冰柠水

文/庄之梦

炎热的夏天,讨厌的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房间里,我在不停地奋笔疾书。

“真是够了!”我忍不住大吼了一声,把笔用力地摔在了桌面上,心里有说不出的烦躁。再过一个星期就要期中考试了,我不得不关在房间里,眼前是一行行让人头昏脑胀的文字,碰巧家里又停电了,想想自己现在的遭遇,不争气的泪水“啪”的一声滴落在纸上,浸湿了白纸,弄花了字迹……

“啪嗒!”是门把手转动的声音,推门进来的是妈妈。我用手抹去眼中的泪水,极不情愿地瞟了妈妈一眼,只见她手里拿着一大杯冰柠水。怎么了?又在发“脾气啦!”她看了看眼眶通红的我,顿了顿,随后轻声地说:来,把这杯冰柠水喝“了!”我下意识地接过杯子,送到嘴边,但并没有马上喝下。此时的我,心中有一股怒火在烧,我没好气地说了一句:都“什么时候了?我哪有时间喝水!没看到我在复习?”说完,我才发觉自己这话说得有些过头,转头看了看妈妈,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可没想到,妈妈仍是一脸的平静,催促我把水喝下。

在妈妈期待的眼神下,我磨叽了好一会儿,才终于端起那杯水,狠狠地吞了一大口。刹那间,冷和酸充盈了我的整

个口腔,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委屈和愤怒,

本想吐出来,可被妈妈制止了,于是只好

深吸一口气,捏着鼻子,咕噜一声把水咽

下去了。我刚想发泄自己一肚子的怨

气,妈妈先开口了:感觉怎样?”“又酸又“

冷!还能怎样?”我怒气冲冲地大声说。

奇怪的是,嘴中原先苦涩的味道竟渐渐

转变成了甜味,我十分疑惑,为什么会“

这样?”妈妈见状,意味深长地笑了:这“

就对了,柠檬的味道就是这样,总是先酸

后甜。难道人生不是如此吗?总是先有

磨砺再有成功,好比你今天的学习,虽然

辛苦,但不正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一个

好成绩?”我若有所思,渐渐地平静了下

来,不禁咂砸嘴,真的!嘴巴里竟有一丝

丝的甘甜……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向

妈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妈妈微笑着摸

了摸我的头,轻声走出了我的房间。

以后,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想要退缩时,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那个炎热的夏日午后,妈妈送上的那杯冰柠水,那股经历了冷酸之后的酣畅和甘甜,令我久久回味,难以忘怀……

关于知了的文章5:舌尖上的中秋

文/任静

聆听完知了在树干上最后一次演奏,中秋节便循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匆匆而来。大街小巷摆好月饼摊位严阵以待,各大超市内堆积如山的各色月饼,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望着琳琅满目的月饼,我的味蕾突然开始强烈地想念故乡那种用淡粉细麻纸裹着的雪花来。故乡的月饼叫雪花,一个特别诗意的名字。

12岁下半年,跟着父亲在城里念书,恰好过中秋节,父亲去下乡了。放学后我一个人上街转悠。在供销社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都是来买雪花的。我望见古旧的柜台上排列得整整齐齐的雪花,裹着淡粉色和白色的细麻纸,有的还渗出了一层汪汪的油,透着诱人的香味。我口袋里没钱,只好将含在舌尖上涎水生生咽了下去。

深夜,父亲将我从睡梦中喊醒,递过来一个用半截淡粉细麻纸裹着的雪花。轻轻咬一口,又甜又酥的香味立即席卷了我的味蕾,那是我有生以来吃到最美味的雪花。父亲说那是有名的子洲雪花。我舍不得大口吞咽,只是一点点吮吸着那种香味,用双手捂着,生怕将又酥又香的雪花皮掉到地上,最后,残留在手心里的雪花渣渣,也被我舔食得干干净净。那种美好的感官享受,纤毫毕现地镂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吃完,我意犹未尽地望向父亲,父亲很快别过头去,眼眸里竟然有亮亮的东西闪现。后来我才知道,那个雪花是父亲回来经过单位领导小院时,人家硬塞到他手里的,他没舍得吃,给我带了回来。

母亲听说我对雪花念念不忘的馋样后,下一个中秋节决定亲自烙雪花。母亲准备了清油、头层面粉、雪花砂糖、炒芝麻、花生豆,借来邻居家烙雪花的模具,亲自和面、拌馅、烙雪花。这一天,锅灶上飘逸出一股奇特的香味,妹妹们像雏燕一样围着母亲的雪花炉,馋得直流口水。母亲一边在灶前忙碌,一边将电影中学来的插曲改编成童谣教我们唱:八月十五月儿圆,家家户户庆团圆,妈妈为我烙雪花,雪花圆圆香又甜……

令人遗憾的是,母亲烙的雪花又小又硬,怎么也比不上子洲雪花的酥香味。母亲叹口气说:“等以后有钱了,天天给你们买子洲雪花吃。”子洲雪花在陕北地区特别受欢迎,可谓“子洲雪花甲陕北”。它不但寄托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还祈盼丰收、幸福,象征花好月圆人团圆。

说起子洲雪花无与伦比的滋味,还有一个笑话:子洲马蹄沟一个老汉,在双湖峪买了一包雪花,一盒饼干,坐在驴拉车上开始享用美味。迎面汽车的喇叭声,使驴一惊,车一抖,一个雪花不小心掉到马路上。汽车一碾,雪花直接被碾进马路缝里。老汉舍不得那又香又酥的雪花,但马路太硬,雪花卡在柏油路里,取不出来。这时,老汉灵机一动,顺手取了饼干一撬,果然就把雪花撬出来了……笑话并不足信,但子洲雪花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我在早市上终于买到了两包子洲雪花,提着往回走时,镂刻在时光底板上的记忆,霎时鲜活如初,一点点吮吸雪花的馋样,姐妹雏燕样围着雪花炉、唱着歌谣的情景,历历在目。

关于知了的文章6:捉知了

文/徐成文

年过四旬,依然喜欢台湾校园歌曲《童年》里那句“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每当我情不自禁哼唱起这首老歌,我就会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起自己童年捉知了的情形。

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那时的物质生活贫乏,想“打牙祭”,那可不容易,虽说猪肉只卖1块钱左右,可生活条件有限的老百姓还是舍不得。

于是,到了夏天,我就和小伙伴们去捉知了解馋。知了用盐水腌后,再用油一炸,比猪肉还香。

我们捉知了的方法有很多,首选的就是用蜘蛛网粘,再就是用手捂,还有一种就是晚上点火引。

最常用的方法是用蜘蛛网粘。找来一根长竹竿,在上端捆绑一个圆形的圈,再到蜘蛛网密集的地方,网来一层厚厚的蜘蛛网。“武器”弄好后,我和几个小伙伴就出发,到处去寻找知了。寻找知了很简单,就是听它们在哪里叫就可以了。那是个炎热的午后,我们听到屋后一棵桐子树上有知了叫,便藏着蜘蛛网悄悄溜到树下,眼尖的成奎发现有两只知了在一处。我们屏住呼吸,以很快的速度将蜘蛛网朝那两只知了扑去,惊恐万分的知了就一头撞在蜘蛛网上。我们立马将知了捉住,放入一个很大的玻璃瓶里。

另外一种办法就是用手捂。这种方法一个人就能完成,所以我们往往是“孤军作战”。一次在坡上割牛草,我听到一棵松树上有知了叫。我像小偷一般溜到树下,斜眼瞧瞧知了的位置,准备找时机对知了“下手”。知了很忘情地“唱歌”,却不知道它的“敌人”就在树下。我逮准时机,将双手一下按到松树皮上,那只刚才还唱个不停的知了就被我擒住了。

傍晚的时候还可以捉知了的幼虫。太阳落山后,幼虫从树下的地里钻出来,缓慢地爬到树上去脱壳,这个时候只要围着树转上一圈儿就能发现它。雨后的傍晚更多,逮这个没有技术含量。逮多了就在院子里扣上个箩筐或筛子,第二天早晨它们就都变成知了了。等到晚上天彻底黑下来的时候,在树下点一堆篝火,大家分头去摇树,知了就鸣叫着冲向火光,孩子们的欢呼声与蝉鸣声交织在一起,很是热闹。从地上捡起的知了直接就扔到火堆里烧着吃了,比现在街摊儿上吃烧烤更惬意。

捉知了有时还顺带着要捡拾蝉蜕。蝉蜕可入药,有定惊修风之功。当时药店收购,价格还不菲。捡蝉蜕是因为大人管不住我们这些贪玩儿的童心,干脆给我们附加了一项“工作”。卖了蝉蜕换钱,多少可以满足一下我们对于3分钱一根冰棍的馋涎。今天想来,那可是我们的“第一桶金”。

时光飞逝,我不再捉知了,但儿时美好的记忆常常萦绕心间。

关于知了的文章7:粘知了

文/孙鹏航

洗了面筋粘知了,

树底潜行静悄悄。

一阵蝉鸣欢呼急,

吓得鸟儿展翅逃。

昔时每到夏秋之交,当树上知了(蝉)多起来的时候,儿童们便纷纷进行粘知了活动。

粘知了首须先做面筋。其法即找一把小麦,放在口里嚼烂,然后拿到水里反复冲洗,洗成黏性十足的面筋,再找一根长度能够到树梢的长竿子,竿子头上绑一小节有弹性的小细棍,将面筋粘于小棍头上,准备工作即算就绪。

粘知了以中午时分为佳,因中午时分知了鸣声嘹亮,而且光线较强,易于寻找。儿童即三五成群,在树底下悄悄行进,仰头张望以观察知了在树上之具体位置,一旦发现目标,即将粘有面筋的长竿悄然举向知了,待靠近知了的一瞬间,即猛然将面筋向知了身上一戳,知了即被粘住了。知了被粘住后会发出一阵急骤鸣叫,儿童亦一阵欢呼,往往惊得周围树上之知了及鸟儿一齐展翅急逃,整个树林一片喧哗之声。儿童将粘到的知了装入预先准备的布袋内,再扛起长竿继续前行,搜寻新的目标,一个中午,大约可粘十几个到数十个知了。当粘知了结束以后,儿童即将知了翅子扯掉,入盐水内稍腌,用铁勺子炒吃,参加粘知了的小孩子即纷纷前来抓刷(“抓刷”平度俗语,即连连抓拿之意)食之。

关于知了的文章8:纳凉

文/闫超健

凉风轻拂的夜晚,虫儿鸣,知了叫。不知谁家的菜园子里,丝瓜架上“纺织娘”正在“轧织、轧织”地歌唱。在这优美的夜曲里,耐不住寂寞的孩子,总是迫不及待地牵拽着爷爷奶奶的手,往最凉快的方向走去。

夏夜的天空,是蓝色的,蓝得让漫天的星星都璀璨了,宛如在梦的海洋之上镶嵌了一颗颗明珠。恰在此时此刻,那些劳作奔波的人儿,老老少少,蹲着、站着、坐着、躺着,任何一个舒适的姿势,在芭蕉扇的节奏里,在湿毛巾的清爽里,嘀咕或高谈,嬉笑或怒骂,直至大汗的呼噜声渐渐开始多了起来……

这便是我对童年纳凉的记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家乡,夏天农村乡亲们乘凉的情景。

直到现在依然觉得,纳凉,是一个极富生活和乡土气息的词语。

夏天的晚饭,总选择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刻,晚饭也成了纳凉的序幕,或者说,也成了纳凉的一个环节。

妈妈总会在午后太阳下山之前,抄起竹编的小菜篮,去村前河边的菜园采摘一些新鲜的蔬菜瓜果,屁股后面当然少不了三个小尾巴。在回来的路上,顺便喊住挑着担子卖凉粉的大妈,称上几块黄粉,临走时,大妈总会额外送上一点拌好的蒜水。

在老家,夏天晚上吃得最多的当属稀饭。妈妈煮的稀饭,永远那么好吃,这种口味,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无法复制,就像家的感觉。下饭的小菜很简单,四季豆、黄粉、韭菜、黄瓜、河蚌、土豆、小黄鱼。偶尔爸爸会带些新鲜的肉回来。

听到门外“卖冰棍喽!卖冰棍喽!”的吆喝声,我和弟弟妹妹总会看看妈妈,然后就是妈妈说服爸爸的过程。有时候,遇上爸爸或者妈妈不开心的时候,只能听着卖冰棍的脚踏车,由近及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都不富裕。但农村又好像什么都不缺。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爸爸带着我和弟弟去游泳。那时的河坝,水特别清澈,到了晚上,外界的气温渐渐降了下来,经过一天暴晒的河水反倒温热了起来,在里面游泳嬉戏的感觉,自然舒适无比,远比现在的室内泳池好得多。河里的河蚌、田螺更是数不胜数,那时吃泥螺,从来不需要买,属于名副其实的家常菜。

当然,乡下的蚊子特别的多,而且几乎都是野蚊子。叮一口,便是一个大包。因此,夏夜乘凉前,几乎都会点上一支蚊香。

晚饭后的乘凉,是农村夏季最大的娱乐节目。晚饭刚一吃好,为了早一点出门纳凉,老少便会忙不迭地去洗碗、扫地。竹席、板凳、藤椅都跑上了街头巷尾。孩子们的乘凉,更多的是以调皮的游戏方式进行,扮花脸,翻斤斗,捉迷藏……

关于童年乘凉的趣事,好像永远说不完。但关于乘凉的记忆,大抵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般,轻巧而深刻地留在了内心深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