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文章

请欣赏莲花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莲花文章1:莲花之美

文/付秀宏

莲是佛花,香清溢远。《华严经探玄记》以莲喻真如佛性:“如世莲华,在泥不染,譬如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法所污。”莲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有“花中君子”之雅称。

历代文化名人笔下的莲,文化情韵与亭亭玉姿相辉映,曼妙无限。莲花的种种美态,极应宁静之心,极富清雅之味,令人流连。

莲花之美,美在意态。每逢仲夏,莲花挺立于碧叶之间,在绿叶映衬下,风姿绰约,格外消魂。此时若有采莲男女泛一叶轻舟,穿梭于莲丛之中,那种“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至妙情境,如仙似梦!

莲花之美,美在颜色。“满池碧叶铺水面,白红粉莲次第开”。湖上,仿若会动的工笔长卷,一直绘到天边。宋代诗人杨万里是咏莲高手,他仅咏莲诗就有数十首之多。他陶醉于杭州西湖莲花一隅,吟出千古妙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句色调虽尽情泼洒,却对仗优雅似梦,一向被人誉为“诗海珍品”,百读不厌,久颂成仙。

莲花之美,美在质感。莲花的质感是一种带有文化味的香气浸染,每当泛舟莲叶间,总有暗香存肺腑。喜爱莲花清雅的人,喜欢从《乐府诗》、《爱莲说》一直背到《荷塘月色》,满眼是景,满眼是诗。屈原爱荷成癖,《离骚》有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他不仅衣裳要用莲荷制作,还希望与莲花为邻,住在荷下,他的《九歌》竟有“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芷葺兮荷屋”的句子。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将荷花比作“碧天中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真乃“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清雅小夜曲。

莲花之美,美在品格。因为有品格,莲花才卓立不群。莲叶情韵依依,莲花站立树精神。多叶茂盛捧一花,让人看到其内心本真。人心归莲,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涤洗。花儿静静站在那里,甚至避在叶间。这莲,多像修炼多时的圣者呀……

莲花之美,美在趣味。李清照与莲花的邂逅,可谓一次美丽的“相遇”。且看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因是不期然闯入莲花丛,迷情惊动鸥鹭,戏剧性的趣味意象转变,其意在写莲花之静态之深。她多像做错事的小孩子,打扰了这一方静谧,心含愧疚。

莲花之美,美在高雅。清代康熙皇帝游西湖,一路游到西湖苏堤的跨虹桥边,看到这里重廊复道,轻风淡吹,荷花吐香,于是把“曲院荷风”改为“曲院风荷”。康熙皇帝也是以动来写静,不过“此动”比“李清照之动”要轻曼很多,有熏风如醉之妙,难怪被称为西湖八景之一。

莲花之美,美在艺术。清代书法家铁宝书,游济南大明湖,见满湖绿影、万点荷红,书写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幅楹联,置大明湖北岸“小沧浪亭”园门左右。银勾铁划的书法艺术,由高及低的数字对偶,为赏荷胜地平添了无穷魅力。着名画家潘天寿,乃画莲高手,他在一把洒金扇面上画了西湖莲,题为“映日荷花别样红”,墨彩交融,惟妙惟肖。人们摇动扇子,如觉莲香在手,清风吹拂,独具情趣。

莲花之美,美在想象。台湾诗人余光中一生爱莲,他在《莲恋莲》中,写出了自己爱莲想象入静的绝妙体验:“立在荷塘草岸,凝神相望,眸动念转。一瞬间,踏我履者是莲。拔田田之间,亭亭临风的是我。岸上和水中,不复可分,我似乎超越了物我的界限,更超越了时空。”如幻似真的朦胧之境,勾画了莲与人的心心相悟。

莲花之美,究竟美在哪里呢?我想,它满藏在我们心里!莲花不事张扬,它走近人心的方法绵长而细润,因宁静而悠远的心灵内质,给人自成境界的美妙。莲花美的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它是优雅德行的历历呈现,它是知音遍地的岁岁彰显……

莲花文章2:旗袍

文/钱丹

一眼就看中那件莲花图案的旗袍。仿佛承载了岁月最温婉的表情,昏暗的光线下,安静地伫立,像一只美丽的青花瓷瓶,美好且易碎。

棉布做的旗袍一般不会破碎,但是我偏执地认为她就是一件易碎品。易碎的东西容易让人格外珍惜,比如陶瓷,比如水晶,比如爱情。无法揣摩她是否孤独,但我希望她是孤独的,孤独是一种多么珍贵的品质。当然,她冷静的外表下面应该还埋藏着一颗热烈而滚烫的心,怀藏秘密,绽放遗世独立的美,在无人关注的角落,度过无穷无尽的昼夜。

我无比迷恋旗袍。与生俱来骨子里刻着对古旧事物的偏爱,安妮说,旧的东西依附太多未明的能量,会对人产生影响。她因此常常会点檀香来消除不明能量。我和安妮观点相反,我希望自己被这些能量包围、沉浸、依附,假若能由此蜕变,最好。

旗袍在这个时代里显然属于过去,最崭新的旗袍也如开始枯萎的玫瑰花瓣,芳香更郁。初夏之夜,我打开衣橱,一长溜旗袍在暗色灯光下闪耀光泽,真美。我喜欢这样的时刻,静静的不发一言。这个时刻是不需要其他人的,旗袍便是我的知己。无需任何语言和动作,甚至可以忽略眼神,闭着眼睛我们即可彼此交流,彼此倾心。放任无边无尽的沉醉或想象。时间一分钟,一秒钟,自掌心滑落,陷进旗袍的皱褶中。风由窗外游入,花香和衣香绵绵缠绕,不禁有微醺的快意,且容我醉。

我想旗袍是有故事的,她们沾染着尘埃和风霜,不经意便煽动生命里的灿烂火焰。有时候,会莫名感到痛楚——也许,这便是女人本来的样子。

早已习惯在独处中获得力量。穿上旗袍,让心底起伏动荡的波涛渐渐安静成无声的海洋……

莲花文章3:向春天出发

文/心盈莲花

向春天出发

心盈莲花

烟花璀璨

点亮生活的斑斓

钟声悦耳

叩响春天的大门

你不用介绍你 我不用介绍我

重逢的瞬间

眼眸中闪动着多少思念与期盼

喜悦的藤爬满心田

小小的教室里面

我们装进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轻轻拨动琴弦

幸福的歌谣 让我们驻足流连

还记得吗?

我们写诗给青草蓝天

一个个文字破土而出

仿佛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还记得吗?

我们在课上捕“风”捉“雨”

说得兴致勃勃 读得情趣盎然

笑声飞溅

犹如春风吻红了一张张脸

还记得吗?

那妙趣横生的大话西游

你讲得津津有味 扣人心弦

他演得惟妙惟肖 地覆天翻

我看得目不转睛 连声赞叹

怎能忘记

为羚羊木雕的去留

你们热烈争辩 唇枪舌战

淹没了下课的铃声

目光里凝聚着多少留恋

怎能忘记

佳作排行榜 将激情点燃

一个个熟悉的名字

成了一颗颗明亮的星

那一刻 这里的夜空无比灿烂

我是如此平凡

却又如此幸运

因为与你们相遇

生命的旅途 花香满径

说好了 我们还要一起走

细雨清荷慢慢弹

菊花淡酒浅浅酌

诗意相伴

喜悦如莲

我们还要一起走

在每一天

种花种草种喜欢

画山画水画浪漫

我们还要一起走

微笑着 去唱生活的歌

将苦涩的日子

变成甘甜的诗篇

让我们一块儿走吧

在花瓣铺成的道路上 芬芳地走吧

紫丁香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着

春天正迎着我们走来

莲花文章4:自由的蓝莲花

文/唐成祥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听着许巍的那首蓝莲花,悠悠旋律似从天际飘来,引人遐思,渐渐沉入思绪的海洋。

躺在床上,回忆起同学们一起喝酒胡闹、一起逃课、一起在网吧包宿的那些日子一去不返,或许只能在记忆中再重温那些美好吧。那时候的日子,总是懒懒地走在宿舍与教室的路上,路总是那么遥远,课堂总是那么漫长。端坐在课堂上,听着老师一遍遍讲解知识要点,总是羡慕外面天空中飘荡的朵朵白云,似乎只有他们才是自由自在的,只有他们才是无拘无束的。于是,和同学们策划如何翘课而不被老师发现,如何互相帮助点名而成功逃课去体验心中期盼的自由。总是盼望假期快快到来,总是盼望学生时代快快结束,或许下一个时代我们会得到心中的自由。那时的我们仍然不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自由。

自由,在字典上的释义是由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约束。但无论是在家庭、学院,还是在单位;无论是在孩提时代、学生时代,还是成人时代,我们都要受到约束,受到限制。无论是哪方面的约束限制,似乎都将我们的自由禁锢在一个小小的黑盒子里,上面刻满了魔法的咒文,无论我们怎样都无法打开,释放出真正的自由。其实,自由是相对的,自古就有“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划好的界限内,按照自己的心愿行动才能真正地自由。自由的禁锢之盒,更多的像潘多拉的宝盒,充满诱惑,却不能打开。

自由更多的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说过如此经典的一句话:“人生而自由”,是说人从出生开始就获得了自由。这与身份无关,与年龄无关,是与生俱来,是上天平等赐予人们的。我们可以选择自由的心态,然后自由地生活。这与我们的贫穷或富贵无关,也与我们职位的高低无关,只与我们的心有关。我们无需打开自由的魔盒,只要选择我们的心态便可获得我们心中的自由。

现在再回过头看曾经走过的路,无论是我们的孩提时代,还是我们的学生时代,其实我们都是自由的,只是我们的选择不够正确,是我们自己将自己的自由禁锢了起来。去选择合适的心态吧,选择我们自己的自由吧,那么不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将获得别人无法企及的自由,像蓝莲花一样生长在雪山之巅,绽放在蓝天之下,向着自由尽情地展现自己的绰绰风姿。

莲花文章5:观前码头,盛开一朵蓝莲花

文/黄荆子

那天下雨。当然,下雨的观前和晴天、阴天的观前没什么本质的区别,他依然是闽江最上游的一个码头,仙霞古道不可分割的部分,与清湖码头、廿八都古镇、仙霞关、枫岭关等是连襟关系。

我不是去研究观前的,我要的是初见的感觉,所以当我乍乍呼呼到达观前的时候,有点讶异。基本上保持原貌的观前,像一个时间之蚌,外壳早被流沙磨成斑驳。它的历史地位,正如清湖码头之于古道,再无商贾云集和酒肆歌楼,当然更无货运了。对于我们,观前在沉思;对于时间,观前依然是斗士。

当我站在码头浮桥上,并没有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对观前也没有“原来是你”的喜悦。一切都太意外。即使细雨纷飞,也没有赶走观前的风尘扑面。我看到南浦溪的竹筏和木船,就猜也许多的时候是两百艘三百艘、是宋代人掌舵还是1967年的人掌舵、是茶叶还是大米、哪些人为此停舟系泊。猜累的时候,正好水面上有一群白鹅游过来,红布带系在白鹅长长的脖子上,红的、白的、黄的颜色,谁都想再出挑一点。穿粉色衣服和穿深色衣服的母女,走在浮桥上,只见桥身晃动几下,一把黄色的伞和一把桃红的伞就奇迹般地到了吊脚楼那边的渡口,她们爬上台阶就不见了。我看了看不说话的吊脚楼,他们根本没有和我幽默的意思。

我想找到一句话来描述观前,但我做不到。我只知道,大街上穿着破烂、肮脏,夜里在角落里随便蹲一宿的是乞丐,对观前,我不能作此判断。用木船搭起的一座浮桥,像一位码头落魄的元老。被人踏来踏去的木板,同样也被风雨呼来唤去,有些快经不住考验。而吊脚楼简直就是一只灰褐色的壁虎爬在时光之墙上,我担心他随时可能掉下来。吊脚楼表面看上去是个轻巧的栖身之处,但是梦中,也许会出现吊脚楼的某根柱子断了,房子塌陷,然后很多吊脚楼轰然倒地。

尽管如此,我不能像判断乞丐一样判断观前或者吊脚楼。尽管外观上它已潦倒或者破落,但并不妨碍那个时期的贵族身份。也许只有几张床、几条毯子、几只有铜扣的木箱、几盏简陋的灯,他都可以算贵族。中外历史上有很多人衣不遮体,但血统高贵的也依然高贵,不论口耳相传还是着书立说都会有人加一句标注:他是贵族或者某贵州后裔,还把这个作为谈婚论嫁的门庭条件。不知这些人是不是因为慈悲,避重就轻地为穷困潦倒找到贵族尊严。出身高贵与低贱历来都是一锤定音,血统是多么地举重若轻。

如果水运兴盛时期,观前码头体现了价值承诺,那么衰落之后的观前呢?很多人走近他,谈论他,研究他,观前的历史渐渐肥胖,最后胖成一本书两本书,但我什么也没记住。很多人敲开观前的大门,可是观前却问他们:哦,你们要我怎么做呢?要是你的一条被子掉到观前的窗沿,你完全可以取走,可是你不是来取被子的。不知其然而为之,总是冒昧。若是厚着脸皮说叩问历史,保管又噎着你。岂容你这般潦草之说?宋代以后到1967年,岂是吊脚楼的历史能承载的?消逝的悲欢,一件又一件,谁又能保证守得住?就是历史本身,也已眼花耳聋。日子川流不息,历史被历史遮蔽,很多早变成掩体,你已找不到他。若是问繁华,那也只是过眼云烟,不像精神可以永恒。若是纪念他,则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非要来打扰,使他曝光于一双双肉眼下,不得不用手去扯衣襟遮体?

既然肉身找不到观前的灵魂所在,那就不能要求他为我们呕出一个蚌胎;既然找不到合理的回答,那就干脆捧着一颗灵魂,轻轻踏上观前街巷湿润的鹅卵石,在宁静的长街上遛一圈。走在这里,你就会产生优越性——每个人都可以缅悼观前,而任何人暂时都没有机会来缅悼你。你只有看到布在观前的不知用什么雕塑成的像,一切代表英雄或者神明的身体,才会感到敬畏。

观前的建筑除了凉亭、祠堂等尚能见到木雕和彩绘外,民居中已很少见,几乎都是由简单的线条构成。也许那个时候观前更注重实际,他们没有耐心去想这些费时又花钱的建筑外型,因为大批的商贾、仕宦、水手等不及,他们想马上睡觉或者马上吃饭。

雨下在鹅卵石上面是绛色的,我没有带伞,希望雨下到我的头发上也变成绛色。我看见小巷前方有三个穿校服的男孩,打着一把伞停下来了。他们把雨挡住了,那么伞下的那些鹅卵石还会不会变成绛色?不是绛色多不好看啊。一个男孩躲到另一个男孩后面,但是,已邂逅的已让我邂逅,未邂逅的将到哪里寻觅?

雨下在南浦溪上面,是一朵蓝莲花。一艘木船撑出来,在捣衣的村妇周遭,划啊划的,沿溪的植物听到浆声扭了几下。木船驶离,沿着长有芦苇的汀洲,一下子就不见了。如果观前码头该淡去的已淡去,那么潺潺的南浦溪,淌过观前时,就是一朵盛开的蓝莲花。观前的故事就是被她带走的。

莲花文章6:暗恋是一朵野莲花

在此,借用初中读过的一篇文章做标题,以此纪念渐行渐远的少年残像。

时间回溯到1998年,地点钱塘小学2一班。人物,我,还有·········

开学第一天,作为插班生的我,来到教室,人都坐满了,我就只有坐到最后一排,和班上的霸王(当然那时我不知道,就看他很魁梧,但是以后他欺负我的时候,我才深有体会)当同桌。至此,命运的序幕正式拉开。

那时的我瘦弱,怯懦,带着自卑、因此在班上总是被欺负,嘲笑,排挤的对象,但是就算经常受委屈,却也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因为那时的小小心儿,有一丝丝懵懂的感觉,正渐渐滋长············

大概,每个女孩子小的时候,都有过一个暗恋的男孩子吧,他成绩好,人缘好,写得一手好字,受老师宠爱·········因为这种种原因,你就喜欢上了他,把他悄悄放在心里,暗恋的种子悄悄萌芽········

你有没有这样过?看见他会脸红。心会狂跳,明明念着 盼着 想和他说上一句话 但是真正有机会了 却紧张 胆怯了 想要快些逃离这尴尬的情景了 而且鼓足勇气和他说话的时候眼睛还不敢对视 只敢看别的地方 还会十分紧张的担心自己有没有说错话 脸有没有脏东西 连呼吸都不能控制 快要窒息一般 ··············这许多许多的 都是暗恋的症状呢 而且还病得不轻 那时的我便是这般

每学期开学的时候会调整座位 那时候不按成绩 按高矮 由于我和他都是算班上高个的 所以都是会坐最后一两排的 每当老师嘴里念着谁谁 谁谁坐一起的时候 我就很紧张 心里想着 要是和他坐在一起 该多好啊 可是却又不想坐在一起 怕心跳慢不下来 自己上课什么都听不进去 哈哈 就坐我邻座就行了 这样就能每天看到 还能听到他的声音 偶尔因为作业 借橡皮擦这些小事还能交谈几句 这样就够了 那样小小的心愿 现在想来都会傻笑

最经典的是有一次 上自习 我无聊就把他和班长的样子 画了下来 还写了名字 不知被谁拿给他看了 我当时好紧张 怕他会骂我 或者会说我画得不好看 可是 他不仅没有嘲笑我 还修改了我的画 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但是这件事让我兴奋了好几好久 那个笔记本 我现在也还珍藏着

还有啊 那个时候从小学3年级就要做早操了 于是我们也要训练 每个体育课 我们都要练习 也是因为身高的原因 我们都站最后一排的 有时跳舞 就能面对面的跳 我好高兴啊 面对面 想一想就激动 但是大多数时候没能面对面 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 再跳多少遍 我们才能转到一起呢 那时候数学就派上用场啦 (但是后来我数学咋还是那么差呢 奇怪啊)

那时候还流行一种算缘分的方法 就是男生 女生名字的笔画的差 得到的数字 会有一一的对应 比如什么 1就是好朋友啊 2就是 有缘人啊 3就是 敌人那 等等 当时我也算了的 答案就不清楚是什么啊 就是特别深刻而已 毕竟暗恋的人 都会有这样的小心思吧

那时候 没想过要表白 偶尔会被人家开玩笑 谁喜欢谁啦 但是也只是玩笑而已

小学5年级之前的我就是文静 内向的代名词啊 由于做事轻手轻脚 经常会被人家嘲笑说是 古代的小姐 又一次因为人家占了我的座位 一向懦弱 被人欺负的 竟然鼓起勇气 和那个班上最凶恶的女孩子打了一架 打完而后委屈啊 随着眼泪一起发泄出来了 每当这个时候 我 就好希望他能像一个侠客一样出来保护我啊 但就是想想而已啦

后来四年级一完 我们就分班了 他在我隔壁的班 从那以后我们的人生就很少有交集了 我的性格 也是从那以后向着相反的方向改变 要是我一直在他身边带着 是不是现在就还是那样的文静呢 但是人生没有如果 我们唯有顺着时间的洪流一直向前走

那个时候还流行李小璐主演的《都是天使惹的祸》,当时我看得入了迷 有一天还梦见自己就是李小璐演的那个角色 而他就是任泉演的那个角色 我一直喜欢他 他就是不知道啊 我们一直错过啊 这些狗血的桥段 也亏我想得出来 后来每次在学校里看见他 我都会想起那首《那么骄傲》: 别那么骄傲 我随时可能走掉 我的手你还没牵到 月太长月光一定会冷掉 抱着我的烦恼睡着了觉 羞羞啊

最让我心心念念的是那件事 那是分班后第一天上课 就在我快走到校门口的时候 我听见他在后面喊我的名字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 可能是因为胆怯 害羞 还是别的 很复杂的感觉 我就是没有回答他 还一直拼了命的往前走 最后 唯一一次 单独相处的机会 就让我自己这样给毁了 我一直耿耿于怀的 是 他叫我到底是为神马 只是为了打招呼 是想问些神马学习上的问题 我甚至还幻想过 他是为了向我表白 但是因为我的没勇气 于是我们就这样错过了 这个想法可真够神奇的(主要是因为看了一篇文章看而得出来的结论 那篇文章我还抄在了那个笔记本上 偶尔还会翻出来读读)

后来的后来 我越来越没有勇气去面对他了 或许我以后真的变得与他记忆中的那个文静的女孩子背道而驰了 我这个坏孩子 是没有资格与他这样的优等生做朋友的 哎 自卑的我啊

最近一次是在前年 我看到他在街上走着 他变了 瘦了 依然高高的 还有戴着眼镜 于是画面定格 这一个影像注定是我暗恋的终结 他若安好 便是晴天

只是我没有料到 我遇见的给我劫难的男子 都是以他作为参照的 高高的 瘦瘦的 文静 戴着眼镜 只是最初的怦然心动的感觉已经消失不见 更多的是漠然 从始至终他不知道我在暗恋他。我的暗恋像一朵野莲花,在偌大的池塘里,兀自招摇,散发着幽微的芬芳,可惜,只有我懂得,只有我看得见。

莲花文章7:最美是莲花

文/付秀宏

历代文化名人笔下的莲,文化情韵与亭亭玉姿相辉映,曼妙无限。莲花的种种美态,极应宁静之心,极富清雅之味,令人流连。

莲花之美,美在仪态。每逢仲夏,莲花挺立于碧叶之间,在绿叶映衬下,风姿绰约,格外销魂。此时若有采莲男女泛一叶轻舟,穿梭于莲丛之中,那种“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至妙情境,如仙似梦!

莲花之美,美在颜色。“满池碧叶铺水面,白红粉莲次第开”。湖上,仿若是会动的工笔长卷,一直绘到天边。宋代诗人杨万里曾陶醉于杭州西湖莲花一隅,吟出千古妙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句色调虽尽情泼洒,却对仗优雅似梦,一向被人誉为“诗海珍品”,百读不厌,久颂成仙。

莲花之美,美在质感。莲花的质感是一种带有文化味的香气浸染,每当泛舟莲叶间,总有暗香存肺腑。喜爱莲花清雅的人,喜欢从《乐府诗》《爱莲说》一直背到《荷塘月色》,满眼是景,满眼是诗。屈原爱荷成癖,《离骚》有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他不仅衣裳要用莲荷制作,还希望与莲花为邻,住在荷下,他的《九歌》竟有“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芷葺兮荷屋”的句子。

莲花之美,美在品格。因为有品格,莲花才卓立不群。莲叶情韵依依,莲花站立造精神。多叶茂盛捧一花,让人看到其内心本真。人心归莲,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涤洗。花儿静静站在那里,甚至避在叶间。这莲,多像修炼多时的圣者呀……

莲花之美,美在趣味。李清照与莲花的邂逅,可谓一次美丽的“相遇”。且看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因是无意闯入莲花丛,迷情惊动鸥鹭,戏剧性的趣味意象转变,其意在写莲花之静态之深。她多像做错事的小孩子,打扰了这一方静谧,心含愧疚。

莲花之美,美在艺术。清代书法家铁宝书,游济南大明湖,见满湖绿影、万点荷红,书写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幅楹联,置大明湖北岸“小沧浪亭”园门左右。银勾铁划的书法艺术,由高及低的数字对偶,为赏荷胜地平添了无穷魅力。着名画家潘天寿,乃画莲高手,他在一把洒金扇面上画了西湖莲,题为“映日荷花别样红”,墨彩交融,惟妙惟肖。人们摇动扇子,如觉莲香在手,清风吹拂,独具情趣。

莲花之美,美在想象。台湾诗人余光中一生爱莲,他在《莲恋莲》中,写出了自己爱莲的绝妙体验:“立在荷塘草岸,凝神相望,眸动念转。一瞬间,踏我履者是莲……亭亭临风的是我。岸上和水中,不复可分,我似乎超越了物我的界限,更超越了时空。”如幻似真的朦胧之境,勾画了莲与人的心心相悟。

莲花之美,究竟美在哪里呢?我想,它满藏在我们心里!莲花不事张扬,它走近人心的方法绵长而细润,因宁静而悠远的心灵内质,给人自成境界的美妙。莲花美的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它是优雅德行的历历呈现,它是知音遍地的岁岁彰显……

莲花文章8:池上莲花

文/王茂平

莲花究竟有多美,我无法描述,都怪自己生性笨拙。这笨拙包括我这张先天的嘴和我这支后天的笔。不过也毋需饶舌,古之周敦颐先生和今之朱自清先生已对之说到极致了;皆因其鲜艳美丽、沁人心脾的清香以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崇高品格。

我的母亲是个农家妇女,目不识丁,但她却是池上的莲花,不管是长相与品格,都够得上,我敢斗胆地说。

我的外公家住一个叫平塘的小村子,村子分上平塘与下平塘,他在下平塘,姓池。池姓,与平塘,尤其与下平塘的名字多么的契合。外公不知道叫啥名字,是一介地地道道的农民,识字不多,正如孔乙己所说的他用来下酒的有限的茴香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他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第二个女儿,取名池莲清。她,就是我的母亲。取这样的名字,多么的美丽,多么的高雅,多么的富有诗意!它若出于饱读诗书之人的思维,不足为怪;出于农人之头脑,那就确乎奇也,妙哉!

据村子的上两辈说,我的母亲曾是一位长相不错的女子,个儿高高的,肤色白里透红。当日作为新娘的她,不知倾倒了多少宾客。可是作为农村女人,繁重的体力劳动、生活的重压以及没节制的生育,迫使她过早地衰老,知天命之年就两鬓斑白,有点驼背了。我记忆中的母亲,形貌清瘦,十分慈善,不苟言笑,平时总是以友善包容的姿态为人处世,脾性尤佳。因我父亲在同辈男性中为长为大,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故尊称为“三哥”,自然,我母亲就被称尊为“三嫂”了。为了有别于别的“三嫂”,前面往往加上丈夫的名字,称之为“王隆三嫂”了。如果人脉欠佳的女人,谁管你什么婶子嫂子的,一律在丈夫后面加一个“婆”字,称为“某某婆”算了。

我的母亲生了六个孩子,长大成人只有五个。我本来有一个哥哥,出世不久而夭折了。这给她予沉重的打击,之后生了我大姐,第三胎才生了我,尔后接二连三生的都是女的,这就是我的三个妹妹。按农村的世俗观念,多子多福,而一个家庭阴多阳少是遭人白眼的。她每每认为自己命不好,祖父祖母虽明说,她还是感到有点自卑。因此,她十分惜我疼我。听长辈说,年幼时我体弱多病,常常要黏着母亲,否则就哭闹不止。因而母亲常常背着我劳作,诸如背着我挑水,背着我舂米……都怪我年幼不更事,不懂得母亲的劳苦!可她却乐此不疲。可怜天下慈母心!

母亲一生相夫教子默默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我父亲兄弟四个,因种种原因,我家独自承担照顾耄耋之年的祖父的职责,让他老人家颐养天年直至终老。吃喝拉撒,洗衣沐浴,关怀备至,极尽儿媳妇的职分。婆媳关系是家庭中最复杂而难以处理的问题,我母亲却为村子作出了榜样,为世人所称道。她对公婆毕恭毕敬,千依百顺,有不同意见往往冷处理,极少与之拌嘴;与儿媳妇和谐相处,不清高,不装大,亲若母女;对孙子孙女,疼爱有加。不独自己孝敬公婆,还教育子女尊敬爷爷奶奶。家里杀鸡宰鸭,她一生从来不吃过一块胸肉腿肉什么的,全部留给家公家婆,留给自己的孙男孙女,留给自己的丈夫,真的,她一块胸肉也没吃过!家里来了客人,忙活的是她,吃饭时而她却悄悄退下,待客人吃完才回来吃些残羹剩菜,一如《金色的鱼钩》中的那个老班长,吃的永远是鱼头鱼骨或者汁液,甚至于舔舔嘴唇而已。记得有一次,家里宰一只鸭加菜,她一点也不肯吃,只是收拾碗碟时她才吃她一辈子“爱吃”的鸭头,而这鸭头也是半块的。她本想送入嘴里吮一下,不小心却让那块鸭下巴卡住了喉咙。她用力吞,吞不下;用手抠,也抠不出。求助于外科医生,医生因医疗设备不足而束手无策;求助于阴阳先生,阴阳先生的咒语也并不灵验。当时她那憔悴的身影以及痛苦无助的神情至今历历在目,令我难以忘怀。她和睦邻里,自己虽不富裕,却颇有周济穷人之举。

母亲年轻时身强体健,耕田种地,磨谷舂米,样样能干。此外,母亲还是纺纱织布的能手,白天忙于出工,稍有空闲她便忙于针线。为家人裁衣服,钉纽扣,糊布鞋,做蚊帐……记得我念小学时,有别于其他农家的孩子,我穿着光鲜,母亲还为我特地做了一双漂亮的布鞋,从头“包”到脚,使我在同学面前倍感自豪。那年头,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一般平时都打赤脚,除非探亲访友才会对脚“包装”一下,有的人甚至怜香惜玉,把那双布鞋“揣在怀里”,待临近到亲朋戚友家时才穿上。可我兄(姐)妹几个平时都有一双布鞋,穿戴也体面干净,高出同龄人一截。这完全得益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与勤劳。

母亲极具农村女人的美德,生活俭朴,只懂得一天干到晚,从不懂得享受。稠的让老幼吃,让丈夫吃,自己喝稀的。她另外,她作为一个家庭主妇,能做到精打细算,往往使我家轻巧的渡过难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生产队分配少,一般人家青黄不接时期“接”不过来,常要东挪西借或靠国家的救济。同样的粮食分配,可我家却能“接”过来,从不用向国家伸过手。

我年幼时,生性调皮淘气,用方言来说叫做“硬颈”。学习懒惰,成绩不大好,还肯犯事,常惹父亲生气,故往往遭受他厉声的呵斥或棍棒的侍候。此时,母亲总是“舍身”为我挡驾。因了这个缘故,母亲常遭到性格粗暴的父亲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骂我的不成器,全是由她一手造成云云。看着母亲委屈的样子,我往往痛心不已……

母亲对我的爱,十天八夜也说不尽道不完,还有一件须说出来的,那就是每当我身寒肉热时,她总是白天到庙里烧香向神灵祈祷,晚上还到三叉路口待伤鬼并为我招魂。记得我读四年级那年,我生病高烧不退,母亲夜里便和奶奶一起到野外烧纸,拿着一个纱篮什么的,里面装着我的一件衬衫,一路低声的喊着我的乳名:“阿任回归呀,阿任回归别名呀!”当时,我躺在床上,神志还算清醒,心里暗闹她俩的愚昧迷信,大声说:“不用喊了,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真的不知道当时如此的高声叫喊是为了啥,当然有表明我没多大的事,可更多的是对祖母、对母亲,尤其是对母亲愚昧落后行为的不满与鄙弃。为人儿子,只看到母亲行为的可笑,却不能体察她作为人母对儿子病情的拳拳之忧,体味不到她对儿子的关爱,这是多么的幼稚与无知!每当想起这些,我往往不能原谅我自己。

母亲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听村上的人说,解放前,父亲因收纳仓事件被国民党封屋捉人,祖母为此吓得魂飞魄散,哭哭啼啼;母亲却能从容淡定,遇险不乱,一边劝慰祖母,一边移居他处,坚信清者自清,阳光总在风雨后。

母亲晚年身体不佳,患有慢支,常咳嗽气喘,感冒时尤甚。她一般都不肯去看医生,怕花钱,往往吃些生姜汤薄荷粥或者其他什么,万不得已时才服用一些抗生素和止咳药。

我不是母亲唯一的儿子,又是母亲唯一的儿子。当时,我不明白父母对我的人生大事为啥如此操之过急,也不明白他们为啥又如此对未来的儿媳妇准入的门槛这么低,不论女孩长相怎么样,说得俗气一点就是“是女人就行”的那一种。我仍在校读高中时,他们就急着请人作媒,急着要我去相睇。或许因为那时处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年代,我们这些根子不很正,苗子不甚红的子弟,出息是没有份儿的。不如让儿子早早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合算些。我私下里认为父母这样认为,不知是否当真。偏偏我那时血气方刚,不接受命运的摆布,因而对女孩没太多感觉,对相睇也没多大兴趣,因为我那时最感兴趣的惟有读书。在父母的再三劝说下,我才勉强就范。我用斜视或者说用俯视的姿态接二连三的的“睇”了几个,自然她们都没入自己的“法眼”。两年下来,马拉松般的相睇,竟有十多个这么多了,可都“花”而不实。因了我的婚事,钱花了不少,煮媒人饭,母亲也该煮腻了,可母亲却没有丝毫的疲态,一点儿也没有。那时母亲明显的消瘦了。直到我如今的娘子出现,双双进入了洞房,母亲心里的那块大石才落了地。

说母亲了却了儿子的终身大事也许确切些,说她心中的大石卸下来全然落了地,未免武断了些。按我平时的观察,我母亲对儿女,尤其是对我这个儿子的操心是没有穷尽的。我结婚三年儿媳未见动静,她操心;头胎生了个孙女,未添孙子,她操心;儿子做了十年“民办”,转正无份儿,她操心;儿孙身体有恙,她操心……这也操心,那也操心,似乎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她的唯一职责就是替儿女、替家人操心的!

可我作为她操碎了心的儿子,却未能让她过上一天安享的日子!虽然在父母有生之年,我们兄(姐)妹几个婚姻也算顺当,家庭蛮美满的。我本人也终于得到了上天的眷顾,上帝他老人家赐我一个金饭碗碗银饭碗,令人羡慕不已。本可让辛劳一辈子的他们安享晚年的。可天有不测风云。1990年的一个周末,正当一家团聚,乐也融融,共进午餐时,母亲猝然摔倒不省人事。因交通闭塞,抢救未能及时,命虽已保住,而得了中风后遗症。高额的医疗费,不堪重负。每天像流水一样的支出,作为农村人的她既无医保也无社保,山穷水尽了。医院频发催缴费通知,否则停药!我们权衡再三,只好结算出院,听天由命!当时,我下了很大的决心,亲口许诺不惜一切治好她;可我这个不孝子,却向命运低头,出尔反尔,我愧对她,愧对天地良心……

1993年农历闰3月28日,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被病魔折磨了近三年的我的母亲走了,享年才七十!不过她走时,走得还算从容,我察觉。

这朵池上的莲花,在释尽她毕生馨香的时刻,就这样悄然的凋谢了。

母亲虽然走了二十有一年,可偶尔念想她的,不独是她的至亲骨肉,还有邻里以及她的旧时相识。

莲花文章9:心上莲花次第开

文/伤痕我心

心上莲花次第开,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境界。

关于爱和付出。

我们对讨厌的人,可以装着没看见。可是对喜欢的人,总不能装着没看见吧?总不能装着他不存在吧?这是人世间的常情啊,明知道不可能会长久,可是不甘心,进入误区,明知道结果是不可能的,但是依然会投入心力进去,习惯性的认为,这样做挺好,直到有一天,需要面对离别,这个时候才可能很不情愿的去听一听佛说的,噢,这可能是真的,但是我实在是不愿意去面对。无常,就是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没有哪一个人,是你可以拥有一万年的。不想面对改变,不想面对离开。谁执著都会有这样的结果,没有例外。一切只因相遇太美。

所有的放不下,都是因为舍不得。

情执,很严重,不容易打破。所以苦。抓住不放。其实哪里需要放下呢?好像你真的拥有似的。情是虚妄,执著虚无飘渺的东西,最痛苦。

爱,真的是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但确实存在,就象水中的月影,镜中的繁花。

爱就象春风,无处扑捉而又无处不在。

爱的离谱,就会产生很多烦恼。因为爱你,所以要得到你,让爱变成控制和占有,因为爱你,你不能做我不喜欢的事,因为我不喜欢,为什么你不喜欢我就不能做。因为我爱你。就这么简单。说爱是自私的,是人世间的那种计较、执著的爱,是占有,控制,索取,是想要回馈的,不是真正的爱。弗洛姆说: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索取。从慈悲的层面去理解,真爱,就像父母对儿女无私的付出,才叫爱,爱是纯粹的付出,不求回报,才会感到很幸福,只在旁边静静的欣赏一个人的成长,就感觉很幸福,既不需要控制,也不需要期待,在付出的当下就幸福满满,除此之外,别无所求。

当升起一念希求心,爱就变质了。就不再幸福。会生出无尽的烦恼,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折磨和痛苦。双方都痛苦。

一切都源于你的心,而不是你所爱的那个人。

佛祖把一捧快乐的种子交给侍者,让他去人间去撒播,临行前佛祖问侍者,你准备把它们撒播在什么地方?侍者胸有成竹地说,我准备把它们撒在最深的海底,让寻找快乐的人经过惊涛骇浪的考验后才能找到他,佛祖听了,微笑着摇了摇头,侍者深思了片刻又说,那我把它撒在险峻的高山上,让寻找快乐的人经过艰难的跋涉才能发现它,佛祖听了还是摇了摇头,侍者于是感到迷惑不解,向佛祖求教,佛祖意味深长地说,你选择的地方都很容易找到,你应该把它们撒到人们的心底,因为人们最难达到地方,往往是他们的心灵。

爱一个人,无缘相守,离开时,就默默祝福他。

心上莲花次第开

纯粹的付出,做到了,就会心如莲花,菡萏花开。

心如莲花,善意相待与我们有缘的所有人,理解所有人,理解他们对我们的不理解。允许别人不爱我们。

一路走来,好象一直在计较、执著。做的实在是不够好。也许一时做不到完全不计较,试着少一些计较,多一点放开,渐次去做。试着接受别抗拒,也许深入骨髓的失落会淡一些。

只是单纯地去爱,不求回报的,这个世界就简单了,纯净了,每个人都心如莲花,清净无染。就是禅的境界了,我们的世界就是佛国了,不用总是向往西方的莲花世界了。

抽取杂念,心静如水,让心上莲花次第开。

莲花文章10:禅,是一枝清幽的莲花

文/绘愫

在看雪小禅的文字之前,友人正在看有关讲解禅的书,素来好奇的我信手翻了几页,里面讲的大多关于佛经,我觉得此书无趣。大概是因为我对于佛经接触不多,所以看不太明白,可友人告诉我,这本讲解禅的书,可以算是最简单通俗的一本,大部分内容勉强看得懂,有许多讲解禅的根本就看不懂几句。

当时就觉得禅是高深的,它在彼岸,在云端,我不了解,更难接触。

可看了雪小禅的文字后,才知道,能将禅讲解得通俗易懂让世人明白,大概只有她的文字。

记得最开始看她的文章是在语文报上,一篇名为《禅是一枝花》的散文,当时一看到那个题目,整个人的心神都扑到那篇散文里了。

清楚记得这样一段话“胡兰成有本书名叫《禅是一枝花》。听了,惊住,这样的名字,是任性的,不说理的骨子里和一切较劲的。有一种一意孤行的决然,分外的艳,却又艳得得这样荒凉。”

看了,觉得新奇,一个单单名字的味道被她讲解得淋漓尽致。

“其实生活是禅。”

又说:“爱情也是禅。”

蓦地,便让我觉得禅意是那样的简单,温暖,它就是一枝花,开在心头。

后来在小书店找到了她的一本散文集《欢未央》,欢天喜地捧回了家,在灯下,细细品赏。

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把那本书看完,心底里有说不出的好。觉得她的文字自然隽逸。以前看楚惜刀的文字,觉得她的文字是十万芬芳扑面而来,如画似幻;而雪小禅的文字却是陌上水间一朵莲花,独枝傲然,真实可观,见一眼便被摄取了三分魂魄,可看完后,又取回三分菁华,把刚刚莲花的清幽落在心上。

可文字有的不但是外表的动人,更多的是内敛的精魂。

雪小禅与众多作家不同的,便是能用理智来诠释情感,将生活中的烟火幻化为悠扬的情调。

有些事情自己看见过,经历过,合着她的散文一看,当日种种所思所感便如大雁春回重新涌上心头,愈加共鸣。有些事情虽然自己没有接触过,可从她那细腻的文字中,感觉自己也参与了她的风景。

“爱情的禅意,其实,就在生活里。就在那一粥一饭里,就在那琐碎的日子里和相濡以沫的深情里。”

看来这些,便觉得禅似乎是平凡之物,就在你我之间。

而事实,就是如此。

在看她的小说之前,记得她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字是我的针,我不断地绣着自己想象中的爱情。”

看了她的小说之后,笑了笑。其实她的小说很现实,这些故事中的某一段一定就似曾相识般在某个人身上发生过,不然,我们怎么会觉得这些故事如此真实呢?

以往的我,总是欢喜着充满情调的文字,殊不知,生活中更多的是烟火,是真实,而不是情调。这一点,是雪小禅教给我的。

林夕说:“雪小禅立文字,教外传,是尘世中开出的一枝花吧。”

“这枝花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了,只为让更多的读者心领神会。”

想了想,这个比喻很贴切。

雪小禅的文字,带着莲花的禅意,好似烟火,在夜空里毕毕剥剥。

在我迷茫时,安静沉思,便可以回想起一些雪小禅的句子。它们在我需要时,便能燃烧,能提醒我,指点我,明朗我,

现在觉得,禅,真的很简单平凡,就在身边。

禅,是一枝清幽的莲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