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章

请欣赏东方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东方文章1:圆与缺

文/李娟

东方文化里的“圆”极有韵味。

在古老的徽州,每家老宅的堂屋里,依着墙壁摆放着两个半圆的花梨木桌,上面雕刻着花开富贵,喜鹊登梅。两个半圆的木桌,仿佛旧时徽州夫妻的命运。因为,明清时期的徽州男人,常年在外经商,只有等外出的男人回来了,才能将两个半圆桌合二为一,一家人在厅堂里吃团圆饭,合家团圆。

我们家家户户的桌子、茶几、小凳多是圆形的,而西方的桌椅大多是方形的。在苏州园林里,我们常常看见一扇扇圆形的花窗,一个个月亮形的石拱门。夏日的红莲出水了,从月亮形的门里望去,一池翠叶蹁跹,亭亭的荷花就开在月亮里。

如果说,人生的圆满是花好月圆,人生的残缺就是一个人的孤独。

苏州的拙政园里,有一处小轩,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与谁同坐轩。它临水而居,伴着一池清荷。轩里有一扇小窗,形如文人手中的一把折扇,窗下石桌一张,石凳几个,一个人独坐小轩,面对一弯碧波,听风、赏荷、读书,忽有斯人可想。有时候一个人独自冥想,不要陪伴,不要喧哗,一个人静静想着心事,那是一个人静美的时光。

那一日在“与谁同坐轩”小坐,也是日暮黄昏,艳阳的火气正悄悄散去,有几只红蜻蜓停在一朵白莲上,蛙声一片,抬头望见天上新月,如美人的眉眼弯弯。

恍惚听见苏东坡低声吟到:“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有些美好是要一个人独自享受的,比如孤独。

年纪渐长,渐渐懂得欣赏残缺的美。在阆中古城遇见一家卖茶的小店。一只素白的茶杯上开着一朵朵残荷,墨色的,静气凛然,有铮铮铁骨。霜严雪寒的季节,满塘的荷花都谢了,只剩下残荷、枯枝、结子的莲蓬。李义山说,留得残荷听雨声,那是寒冬里的素净和安宁。小店里,深褐色的牌匾上写着遒劲的行书,只有三个字:真滋味。多好!也许,一个人只有懂得残荷的美,才懂得人生真正的滋味。

春天里,一次次去水边看樱花,随风飘落的樱花,花谢花飞飞满天,这是大和民族最迷恋的盛景。在画家东山魁夷的画里,他一次次画到樱花,溪水畔落了一地的樱花,如大雪纷飞的樱花,我恍然明白日本文化里“物之哀” ,有说不尽的禅意。樱花凋谢,冬日里树木的枯枝,满地黄色的落叶,漫过青石的流水,每一种生命的枯萎和流逝,都有一种广大到相忘的庄严之美。

世间一切生命,有盛开就有凋零,那是一种绚丽的生死美学。

春夜里,落了细雨,随手翻阅枕畔的唐诗宋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那是一份淡淡的失落和苦涩。“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那是初相遇时的心动和陶醉。可是,人生的离别与相聚,幸福与苦难总是结伴而行。无论生命的惆怅和幸福,还是忧伤与欢喜,都是人生的滋味,值得我们慢慢品尝。

在香茗剧院看徽剧,听台上女子凄婉地唱到:“风荷细雨愁更愁,花开花谢共白头。 ”红顶商人去江南经商,一走就是几十年。十年一觉扬州梦,他们在苏杭一带发达了,妻妾成群,儿女成行,徽州女子的一生,就像宏村月沼里的一轮月亮。他回不回来,她就在这里,或缺或圆。他回不回来,她就在这里,不离不弃,寂寞终老。

徽州宏村有一面的月沼,月沼是半圆形的,仿佛一弯宁静的秋月。红色的蜻蜓轻灵地掠过水面,几只白鹅伸着长脖子在水里悠闲地觅食。月沼里映着晴空云朵,青山如黛,瓦屋倒影,古树苍穹,也映着宏村六百年的沧桑。

我坐在月沼边的茶楼向窗外张望,桌上一杯黄山翠峰,清茶浅酌,坐对明镜般的月沼。我问开茶楼的婆婆,六百年前的月沼,为什么不修成圆的,而修成半圆形呢?她说: “花未全开月未圆,就是人生最好的境界。水满则溢,月圆则亏,世间万事万物就是如此。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花好月圆是世人心里的盼望。佛家说,娑婆世界。娑婆即遗憾和残缺,世间没有了遗憾的失落,就没有团圆的美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只有懂得残缺之美的人,才更加懂得珍惜生命里的花好月圆吧。

东方文章2:打开东方的两把钥匙

文/席永君

如果把东方比做一把锁,那么,有两把有形和无形的钥匙可以打开它。在广大的植物世界,这把钥匙叫“竹子”;而在更加隐秘的嗅觉世界,这把钥匙叫“香”。竹子不仅直接参与了中国文化的创造,在书籍诞生的前夜,在中国文化的童年,竹简和木简更是支撑了华夏文明的大部分记忆。竹简和木简述说的古代中国是一个更加纯真的年代。如果我们把竹纸当作竹子的来世,那么,不想转世的竹子对华夏文明的参与则更为广泛。以中国文化的象征——筷子而言,不仅令美籍华人李政道博士直叹其“高妙绝伦”,更令从小使用刀子和叉子进餐的法国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面对筷子,感到了自己的野蛮。他说:“由于使用筷子,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成为和谐地被传送的物质……”食物因为筷子被和谐地传送,这样的用餐方式该是何等的优雅!

像竹子一样,香,很早就参与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古典生活。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十分悠久,远可溯及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手执燃木”的祭礼,再远则可溯及四千多年前龙山文化及良渚文化的陶薰炉,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源。正如学者傅京亮所言:“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香,曾是中国哲学与人文精神的催化剂,物虽微而位贵。

在竹子和香的世界里,有帝王将相、平民百姓的身影,也有文人墨客、僧道大德的身影。竹林里有侠客的刀光剑影,也有隐者的炼丹炉;薰香旁有诵读的儒生,也有静默的高士。竹子空心,有节,宁折不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成为知识分子的人格象征;而那如影如幻、涵养仁人志士身心的香,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脉之品。

在今天,竹子仍一如既往地参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然而,竹子那高风亮节的气节却有待进一步弘扬;而既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能体现中国文化核心学说——性命学与人天整体观的香,由于历史的误读,很长一段时间销声匿迹了,以至这把最能打开中国文化之门的钥匙如今已锈迹斑斑。在中国人谈香色变之时,殊不知,我们的邻国日本早在十八世纪中叶,就已经把由中国传入的香文化发展成为一门艺术——香道,并使之完全体系化。

心清闻妙香。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中国文化的时代。香文化是涵养性情的文化,在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时代,这样的文化理当发扬光大。如果说,丝绸华美的外形、柔软温润的质地,使它与茶叶和瓷器一道成为最早被西方人认识的东方物质,那么,高风亮节的竹子和涵养性情的香,则赋予自己一种含义无穷的密码使命。“芝麻开门!”要打开中国文化之门,请选用竹子和香其中一把钥匙。这正是——

竹林深处,月明风清;洗尽铅华,再起天香。

东方文章3:东方明珠

文/李莜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东方明珠塔游玩。

东方明珠塔真高呀!它一共有468米,有三个球。我们去的是第二球,刚进门,就看见川流不息的人群。我们坐的是观光电梯,我吓得躲到了爸爸的旁边。不一会,我们就到了。哇!从窗户往下看,汽车小的像蚂蚁,行人小的都看不见,房子也变得矮小了,一望无边的黄浦江变得像小池塘。啊!从东方明珠看世界果然是不一样的啊!

我爱东方明珠!

东方文章4:山中漫步

文/葛岱绿

当东方破晓,曙光乍现之际,我已在半山腰的水库边散步。幸运的时候,还能观看到日出。每每在山间漫步,偶尔听见叮咚作响的泉声,就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当汩汩流淌的山泉出现眼前时,我往往驻足小憩片刻,掬一捧清水洗洗脸,感觉沁凉极了,整个人顿时神清气爽。

有一段时期,我经常去爬山。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不知是山泉的魅力,还是对于日出的盼望?抑或是生活过于沉闷乏味,想要寻觅新鲜的元素,以保持心中的激情。人到中年,周旋于各种琐碎俗务,日子渐趋冗繁沉重。渴望删繁就简,恢复身心的轻盈。那时居住在乡下父母的家里,推窗就能望见帽峰山。近水楼台,我选择了山中漫步,试图给心灵减压,幻想找回青春窈窕的身材。  

“按时看日出”,绝不仅仅是浪漫诗意。那是“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仪式”,并从中获得激情与力量。尊重每一天的伊始,如同接受上天的恩赐。可是对于日出,有多少人殷切盼望?又有多少人熟视无睹?或慵懒迟起,或卷入生活的浪潮,因而忽略了激动人心的日出时分。忘记美好的一天,是随着太阳的升起而拉开帷幕的。话说回来,城市里高楼林立,现代人想要一睹日出的风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楼与楼逼仄的空间,或匆忙上班的途中,“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

不无遗憾地承认,我总是错过日出。即使天天往山里走。不过,有一回起得格外早。当我在山中晃悠时,不经意间翘首眺望,只见天际有几束奇异的光,不动声色地从空中铺泻而下。周围的云层不断地在酝酿、变幻……

东方文章5:东方第一镇

文/王言博

寒假的时候,我们全家来到了中国的北极黑龙江省,经历了一次在东北过年,最让我难忘的是神奇的中国东方第一镇——乌苏镇。

乌苏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东方第一镇,位于中国版图的鸡嘴尖上,有名的黑瞎子岛就在这里。

早就听说了东方第一镇,尤其是整个镇上只有一户人家,又加之黑瞎子岛的收回让我们更是想去一看究竟。由于我们来这里的时间不对,所以已经没有通往乌苏镇的车了。这里的人特别注重过年,出租车也都收工了,给再多的钱也不干;而且所有的餐馆都关门了,你有再多的钱就是买不来一顿饭。无奈之下爸爸只好找来朋友帮忙,借来了一辆小车并还给我们找了一个熟知地形的司机。

一路的风驰电掣,两边全是沼泽地,只因天寒地冻全是皑皑白雪,只露出点点黑色的苇子根。地面全是冰,可司机一路120码不减速,技术是超一流的。到了镇上真是一个人都没有,所谓的只有一户人家指的就是坐落在这里的东方第一哨。哨所里有驻守的边防军,我们还看到了中国东界碑,也就是东方第一界碑。边防军不仅要守护这一方国土,还要担负每日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把国旗升起来,把第一缕阳光迎进祖国。夏日里凌晨1:50就把国旗升起来了,2点天就已经全亮了。而这个时候我们西安都还在梦乡里呢。

黑瞎子岛是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的一块不大的岛屿,虽然已经收回一半,但是我们还不能上岛去,只能遥望。江面宽得看不到边,由于当时刮白毛风,风带着江面的雪呼呼作响,打得人脸生疼生疼的。不敢久留,在哨所里与边防军扯了会儿家常,还吃上了一顿正宗的全鱼宴,八个菜全是鱼,八种不同的做法,鲜美至极,至今还留恋其美味……

离开中国看见太阳最早的地方,已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八了。

东方文章6:沐在晨辉里的身影

文/李铁

东方渐渐露出鱼肚白,一抹晨辉从东边的山脊上扩散开来,照在党员老警的身上,在这黎明时分稍显寂静的高速路口,留下一抹剪影。威严的警服、闪亮的警徽,虽然并不高大,却透着刚毅自信。

老警抬眼望着渐渐明亮的东方,他的思绪仿佛又回到20多年前,多么熟悉的场景啊!那时候他在县里偏远的派出所当所长,在车水马龙的公路边,带着派出所的几个弟兄执行任务。从夕阳西下到黑夜降临,又看到太阳从东边缓缓升起,忍受着噪声、灰尘和疲惫,一个通宵就这样过去了。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现在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就他们几个人的派出所,却通过设卡盘查破获数十起大要案。派出所5次荣立集体功,他被称为“北大门的守护神”,上了报纸,还被宣讲团到处宣讲,出尽了风头。

这是他的骄傲。从所长到局长,从基层到机关,每次谈及,老警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光芒。他说,那时条件差,没有查询系统,设卡盘查全凭一双眼睛和一颗心。要是没有责任心,罪犯就是从你的眼皮底下溜过去你也不知道。

20多年过去了,老警从县里调进了市里,工作也从基层到了机关,环境变了,但有一点没变,就是他的认真劲。他说他因为认真确实得罪了不少人,但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和老百姓的信任,这是他最大的自豪,是他的初心,也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底线。

想到20多年后的今天,又重返设卡盘查一线,老警的脸上掠过一丝微笑,自豪感油然而生。几天前单位组建突击队,负责高速路口设卡盘查任务。时间长,任务重,要求高,要求以年轻人为主力,但老警自告奋勇,说:“我是老党员,设卡盘查我又是老本行,我上!”

就这样,老警和他的伙计们24小时轮班倒,在这个高速路口整整坚守了一周,还受到了表扬。今天是任务的最后一天,老警仍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从凌晨一直坚持到现在,像小伙子一样不知疲倦地奔波着。实际上他心里清楚,他已50多岁,不再年轻,刚吃了片降压药,哪里还比得上20多年前的身体呢!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等任务结束后美美地睡上一觉,缓解一下身体的不适。

远处,几束汽车灯光划过依然朦胧的夜空,车来了,老警转身向大伙招呼:“伙计们,上!”

东方文章7:山中岁月:板桥斜

文/朱翀

东方的天际,云层渐渐被描上红晕,恰似青涩时光中初见的少女。山林之中逐渐有鸟兽醒来,遥相呼应之声悠扬清新,莫不是饥肠作祟,我几乎在这天籁之音中忘却了自身。

寄住的农家有一个宽敞的前院,院子里那口大水缸,令我感到十分亲切。我会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前院右侧,也摆着一口大水缸,三尺多高,缸口须两人环抱。小时候我够不着,总是伸出双手抓住杠口边沿,使劲地踮起脚尖,想看看大水缸里藏着什么,常常碰红了鼻子。而今,我俯首便能看个究竟,可究竟大水缸里藏着什么呢?别人藏着的,也许我永远不会知道是什么了。我只能看见,曾经我所看见的事物,被大水缸藏了起来。

从大水缸里舀出清凉甘甜的山泉,装在木盆里,洗净了一夜朦胧,洗静了在这个年纪还称不上慧眼的双目。我想好好看一看,这山,这村,这岁月。

吃过一碗清汤面,便尾随两位不相识的旅人,一同出了农家。前边二人看起来比我小五六岁模样,穿衣风格较为运动,从他们言谈之间,我得知他们大学尚未毕业。所谓海内存知己,我便主动与他们搭话。聊起来才知晓,他们看似平凡,却有着一路疯狂的经历——有时候搭乘顺风车,有时候在火车上逃票,到同学或网友那里蹭饭,从小路钻进旅游景区……再过三年便到了而立之年的我,只能用《少年闰土》里的那句“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来自居了。

我们在一处三岔路口分别,他们要去村子西边看庙宇,而我觉得东边的小径很有趣味。小径路面半丈有余,一边是村民们屋后的菜园,一边是小溪。最初吸引我的,便是小径两旁的竹子。它们不是草原汉子那般豪放的粗毛竹,我不知其名,只觉得径粗一寸的他们如同头戴方巾、身着青衫的秀士。信步踱出百米,我瞧见这两旁的小竹林里,出现了一只只敦厚的农家鸡。显然,淳朴的它们发现了我这个“不速之客”,鸣叫几声,便纷纷往农舍后的菜园方向躲去。竹林脚下,草丛虽有野花点缀,我在行走之中却并未闻到芳香。蹲下身子细细闻了,倒有几分淡淡的惬意,这惬意得闭了目,一丝一丝地品,方能品到其中。行得远了,水声却愈发悦耳,目光穿透了竹林,我瞧见了溪上的石板桥。石板桥看似歪歪斜斜,实则错落有致,我快步行去,在桥上舒心而坐。望着溪边的小竹林,听着流水,以及不远处传来的几声鸡鸣,口中不禁念道:“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虽缺了一阵雨,但这山村的清晨,游人稀少,景物自然,又何必非得用雨勾勒一个“幽”呢?

走过了石桥,回首时,我忽而想到那两位大学生。我自问没有他们那样的勇气,去做那些常人看来是不伦不类的行为,然而他们错了吗?也许,他们就像这石桥一般,看似歪歪斜斜,实则错落有致。人生还很漫长,我们看到的路,只是我们目光所及的一小段,论是非言之尚早。

东方文章8:祖国抒怀

文/杨晓珊

茫茫环宇,世界的东方,太平洋的西面,这片古老神奇又蓬勃的国度。魏峨高耸的群山,苍穹尽显;迂回漫长的海岸,礁岛璀璨;广袤连绵的森林,生机盎然;宽阔无垠的大地,藴矿丰含;起伏无边的原野,山花烂漫;如画似诗的田园,稻海连片;纵横交错的河流,密布山川;四季变换的风景,气象万千。这就是我的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疆域秀美中国的画卷。

江山多娇,英杰奋起。不曾忘却,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在那战火纷飞,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的峥嵘岁月,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毛泽东等英雄人物率各族人民浴血奋战,扭转乾坤,建立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立起来,大鹏翼展。

星移斗转,历史翻开新页。改革开放四十载年轮,党的光辉照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高扬起风帆,奋进掀起的浪潮指点江山。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以超越亘古的智慧和卓著勇气引航全国,开启了新时代的长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梦幻般举世瞩目的奇迹。

漫步时光,真如弹指一挥。五年前,全面深化改革聚集民智的顶层设计,恰是一夜春风沐浴中华大地,千树万树姹紫嫣红。从壮美的北国到遥远的南海之滨,从一望无际的戈壁到千帆竞发的长三角,东西南北中,十三亿国人,辛勤耕耘,建设美丽富强中国的憧憬,释放出磅礴力量和气魄,使三山五岳让路,如雷霆掀浪拍岸。旧貌变新颜万里河山妖娆纷繁。

再看看咱贵州,这个中国西南过去不打眼的省份,改革的成就也是异军突起。今天的贵州,俨然是全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展现中国崛起如洪流势不可当。但复兴中华仍面临严峻挑战,西方反华势力分裂我国的图谋和破坏从未消停,周边虎狼对我领土觊觎等诸多复杂情态依旧存在。牢记使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是我们崇高信仰的追求和拓展。有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导航,不停的脚步永向前,全民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民族复兴的使命定能实现。啊,腾飞吧!我的祖国,猛进吧!伟大的中华。跨着坚实的步伐,迈向更加美丽富强幸福灿烂的明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