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散文

请欣赏七夕节散文(精选4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七夕节散文1:染指甲

文/常书侦

昔日的七夕节,女孩子们不但要乞巧,还要用凤仙花染指甲。

女子用凤仙花染指甲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续集》曰:“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敷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到退甲,方渐去之……”详细介绍了用凤仙花染指甲的办法、经过和效果。

元代女词人陆琇卿的《醉花荫》曰:“曲阑凤子花开后,捣入金盆瘦。银甲暂教除,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绛点轻儒笼翠袖,数颗相思豆……”染红的指甲,仿佛是手指上嵌上了相思红豆。何等的意境!将凤仙花加入少许明矾捣碎用来染指甲的糊状物,在古典小说中被称为“蔻丹”,很有诗意和脂粉气息。

明代吴彦匡在《花史》中描述说:“李玉英,秋日采凤仙花染指甲;后于月夜调弦,或比之落花流水。”清代袁景澜的《吴郡岁华纪丽》曰:“夜听金盆捣凤仙,纤纤指甲染红鲜。投针巧验鸳鸯水,绣阁秋风又一年。”由此看来,历朝历代,从良家女子到教坊歌妓,都流行用凤仙花染红指甲。尤其是在七夕佳节,染指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有歌谣唱道:“七月凤仙七月凉,织女鹊桥会牛郎。”

如今的女孩子依旧喜欢染指甲,但多数人不知凤仙花是何种花卉,更不知其还是一种中草药,可治疗顽固的甲癣、灰指甲等病症。

七夕节散文2:母亲的七夕节

文/李爱华

“金簪划银河,隔岸对相望。不忍两分离,喜鹊把忙帮。”小时候,当母亲不厌其烦地让我再次猜测这则谜语时,我知道,七夕节就要来了。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做巧果是母亲每年七夕节的“必修课”。这天一大早母亲就会去集市买回几斤上好的白糖,放入温热的锅中让其慢慢融化,直至化为糖浆。然后放入芝麻、面粉搅拌均匀,再从锅里拿出摊在案板上细细擀薄。等其慢慢变凉,就是心灵手巧的母亲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一个个用刀切的小方形面坯在母亲手里,不一会就成了或水果状或小动物状的巧果坯,真的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母亲把这些巧果坯放到油锅里炸至金黄,用勺子捞出即成巧果。

母亲做的巧果,尝一下,松脆香甜,让人满口生津。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那可是至高无上的美味。

除了做巧果,母亲还会准备瓜果花生等。自进入七月,瓜园里不多的瓜,哪怕馋得我和弟弟流口水,母亲也不会让我们多吃一个;树上的红枣,也是一颗颗晒干保存起来;田里的花生,母亲摘洗晒,忙得不亦乐乎。“七夕的晚上,陪着织女吃,管你们够!”母亲总这样说。七夕节,于我和弟弟,简直成了过年——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只有到了过年才有足够多的好吃的。

在母亲的精心准备下,七夕节终于到了。院里的老槐树下,父亲早早摆好方桌,母亲把巧果、西瓜、红枣、花生等一一端出来,放在桌上。我和弟弟早等不及了,眼巴巴地望着这些好吃的,直咽口水。母亲却不慌不忙,对着织女星,虔诚地念念有词。完毕,我们才可以大快朵颐。

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样做,是在向织女表敬重之心,同时也祈盼自己的女儿聪慧灵巧,将来有一个好归宿。我是母亲唯一的女儿,想到此,我心里暖融融的。

可能是母亲的诚心感动了织女,长大后的我,果然聪慧,一路顺风顺水,从小学、中学直至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事业顺利,结婚生子,婚姻也非常美满。

母亲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咱们可别忘了织女的恩情哟。我当然知道,我真正的恩人不是织女,是母亲。母亲用她的希冀和期待推动了我,用温暖和疼爱滋养了我。这一生,我念念不忘和感恩的应该是我至亲至爱的母亲啊!

又是一年七夕到,我想我又该带着老公儿子回老家看望母亲了。

七夕节散文3:七夕古风

文/林长华

七夕节是富有浓郁中华民族传统的中国式情人节,在笔者家乡福建东山岛,则弥漫着独具情趣的保健遗风。

节日前夕,几乎家家户户都购买中药使君子和水果石榴。节日晚餐就用买来的使君子煮海岛特产的螃蟹、海螺、小鱿鱼,或鸡蛋、瘦肉、猪小肠。吃罢晚饭,长辈会让小辈拿着石榴放在门扇与门槛之间压破,全家人分食。使君子和石榴都具有一定驱虫功能,因而备受欢迎。

记得童年时,祖母见笔者望药生畏,为了给笔者驱虫,她别出心裁用去壳的“使君子”放热锅炒熟,然后研末拌入鸡蛋蒸熟吃,那口感至今让笔者难以忘怀。

东山岛人许多民俗活动都要用上石榴花枝这种当地人心目中的吉祥物,大多数家庭喜欢在庭院种植石榴,既美观又实用。“石榴”可供入药,树皮、根皮、果肉、果皮对伤寒、痢疾、绿脓、结核杆菌和皮肤真菌有一定治疗作用,特别是石榴根皮碱有很好的驱虫作用。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海岛人生活与石榴密不可分。

说来有趣,东山岛人每年七夕节晚餐,习惯用糯米煮食红糖干饭,据说能对诱虫吃药起辅助作用。相传此俗为海峡两岸尊奉的北宋名医吴夲所提倡,宋景佑元年,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闽南名医吴夲(音滔)目睹家乡大人小孩面黄肌瘦,大都患有虫病,就先从驱虫入手,倡导乡人在七夕节购食使君子、石榴、槟榔,民众遵嘱去做,竟然起到意想不到的驱虫效果。治好虫疾,形成节俗,由此东山岛人也尊称吴夲为“先生公”,于明代天顺二年(1458)建真君宫(俗称“先生公庙”)奉祀。

东山岛四面环海,是个重点渔区。七夕这天,渔家人总忘不了准备两样东西,一是前面所说的石榴,二是自家捕捞的小鱿鱼。小鱿鱼蒸熟后连同石榴放在盘碟,摆到床前,敬奉“床公床婆”。床,是哺育人们成长的摇篮。当地人用石榴敬奉“床公床婆”寓意多子多孙。

传统的七夕节俗是最具亲和力、人情味的大众文化。在热衷过新节、洋节的当今,有些传统节日被漠视,少了几分气氛,几分情味。然而,在东山岛七夕节不但古风未泯,而且过的有益有趣。

七夕节散文4:父母的生日

文/温乃鹏

每年七夕节,我家都像过大年一样热闹,因为那一天又是母亲的生日。

父亲早早起床哼着小曲给母亲煮鸡蛋、做长寿面,全家人都很感动。记得那年七夕,我问父亲:“您从来没过过生日,您的生日是哪一天呢?”父亲说:“什么生日不生日的,小孩问这个干啥?”我说:“我想为您过生日呀!”父亲顿时红着脸笑说:“那就随便哪一天吧!”

后来,我从母亲的嘴里知道,父亲生下来不久就成了孤儿。听上了年岁的人说,他是被人从雪地里拣来的,也有人说他是在逃荒的路上出生的。

到底怎么回事,父亲压根儿也不说,只是每年正月初一的夜里,父亲总是悄悄地揣上两个鸡蛋,去路口朝西磕个头。母亲问他时,他说是给父母过生日。连自己的生日都不知道,哪能知道父母的生日呢?他只是表达一下做儿子的孝心罢了。时间一久,为父亲过生日的事也就渐渐忘却了。

有一年,母亲过生日,我们全家人为母亲祝福,姐夫炒了一桌子菜,姐姐为母亲做了一碗长寿面……看到这情景,父亲悄悄对母亲说:“我也想过生日。”“那你到底是哪一天呢?”“就与你同一天吧!”

从此,每年母亲过生日,我们全家便为父母一起过生日。父亲每每看到儿女们为他祝寿,总是高兴得像个孩子。

自打母亲去世后,我们再没给父亲过生日了。我们担心因为给父亲过生日而使他更加思念母亲而带来伤感。可后来我们发现,尽管我们不再给他过生日,可每到那天,他总是悄悄地为母亲煮两个鸡蛋、做一碗长寿面,放在床头。

记得在一个下雨的日子,父亲被确诊得了肺癌,医生说他最多还能活半年。

我们虽然没有把医生的诊断告诉父亲,可父亲眼看着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逐渐汤水不进,疼痛难忍,原本强壮的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他似乎觉察到了什么。

母亲生日那天一大早,他把我们叫到床前,含着眼泪说:“今天是我和你们妈妈的生日,我想再过一次生日……”我们听了都哭了,大姐说:“爸爸,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为您过好这个生日。”

我们为父亲买了很多礼品,大姐把生日蛋糕切成片,将一小片带奶油的蛋糕送到父亲的嘴里,只见父亲的嘴慢慢地动了几下,眼角却流下了两行浑浊的热泪。这究竟是对人生的留恋,对母亲的思念,还是为子女给他过最后一次生日的感慨?我们不得而知。

三天后,父亲就去世了。父亲走得很安详,嘴角仿佛还带着一丝满足的微笑。

一晃父亲已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又是七夕,我们不禁又想起了两位老人家,不知父母在天堂里是否还记得自己的生日?而我们,却一直牢记着父母的生日。

大家都在看